浅谈如何指导学生做历史材料解析题

作者&投稿:蒯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浅谈文科学生如何做好历史材料解析题~

看这篇文章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
材料解释题是历史科高考年轻而富有生命力的题型,要求学生分析所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这类题型对于考察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以及结合史料,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问题的综合能力,是一种极好的检验方式。现在历史考试材料题跟问答题有逐渐融合的趋势,材料题跟问答题现在在考试试卷中统称为非选择题。有的问答题里面也有材料,有的材料题设好几问也可以跟问答题一样思考。所以这里面不好完全切断他是材料题还是问答题。有一个逐渐融合的趋势。现在材料在考试中越来越重要,为什么呢?材料作为考试可以创造新的情境,材料有很多也跳出了教材的束缚,可以让学生在新情境中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近年来,随着高考命题技术的日臻完善,材料解释题的命题也逐步走向成熟,它以提供新材料,营造新情景,提出新问题的形式出现,突出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强调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考查的着眼点是能否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材料上进行有效辨析和理解。
第二,充分体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这既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体现,也是历史研究的方法。要求从材料提供的史实作立论基础,以鲜明的观点作立论导向,从而得出正确的观点和结论。
第三,突出综合能力的考查。全面考查再忆再现历史知识、材料处理、历史阐释,文字表达、、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
第四,较强的操作性。试题设问依据材料,设问具有明确的限制性、定向性和具体性,答案简明,有着问答题不可比拟的客观性。
第五,向其它题型渗透。材料解释已经出现在选择、问答题中,以多种形式出现,其分数比例和能力要求日趋提高,成为高考试卷中举足轻重的“重头戏”。
材料解析题通常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提示部分,是由一段或数段文字材料、图形材料或数字材料构成;第二部分即设问部分,是根据材料相应地提出若干相关的问题。如何解答材料题?本文就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浅谈解题技巧。
材料题有三条能力要求:一是“阅读理解材料”;二是“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三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三条能力要求成为了指导我们解答材料解析题的依据。结合教学经验、体会,我们把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概括为以下的四步曲:

阅读理解材料




瞻前顾后,通读材料,建立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做到宏观理解与确定中心相结合。



精读设问部分




体会命题意图,注意限定范围,把握解题方向。



进行材料整理




抓住中心问题,带着问题再读材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整理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



组织文字作答



按问作答,材料为主,所学为辅,论从史出,语言准确,逻辑严谨


对于上述如此系统的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步骤及技巧,我们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不同的材料,在解题技巧上会有所侧重。较为常用的具体方法有五种:
(1)挂靠法:初步接触材料后,应将材料与相关历史挂靠起来。
(2)提要法:对于记述性材料,关键是要从中提炼出要点。
(3)钩玄法:对于论说性材料,关键是要提炼出其中的观点,看法。
(4)发微法:在提要、钩玄的基础上,往往还要讲一步揭示历史现象或某一观点、看法背后隐藏的实质性的东西。
(5)正反法: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思考时先作出一正一反两种非正式答案,并简要列出理由,经比较后筛选出一种看法作为答案。
就以上认识本文举两例:
1.[典型题例]: 阅读下列材料:

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单位:百万美元)

高收入国家中三种类型



全世界

高收入国家

低收入国家

美国

欧共体

日本



1965年2003700

1413280

163040

698900

317570

91290



所占%100

70.53

8.14

34.88

15.85

4.56



1993年23112566

18247536

990262

6259899

6279762

4214204



所占%100

78.95

4.28

27.08

27.17

28.23


根据世界银行1991年和1995年的发展报告统计的数字回答:
(1)说明1965—1993年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高低收入国家之间的经济状况呈现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它们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2)分别说明美国、欧共体、日本的经济实力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出这种变化对三者之间的经济格局有何影响?
[解题技巧]:表格材料题特点:外观极为简明,隐含信息量很大。但只要我们明白了解题的技巧“万变不离其宗”,可用四步曲:

阅读理解材料




通读材料后,通过材料出现的时间和设问部分,便可确定此题是围绕本世纪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前期世界经济的变化及其对经济格局的影响这一中心内容而设计的。并可因此而挂靠课本的“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这一部分内容。



精读设问部分




要求回答的两问的第①个小问都是问及“什么变化”,第②个小问都是问及“有何影响”。这便可体会到此题目在考查考生能否对材料进行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来说明论证问题以及历史联系现实的能力。此外,由于题目问及的是1965—1993年高低收入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所以既要注意同一年高低收入国家之间的数据的横向比较,同时还要注意进行低收入(或高收入)国家前后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纵向比较,这也是此题考查考生是否具有对不同历史现象进行纵横比较、分析的能力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答题时要注意不能顾此失彼。



进行材料整理




此题主要是对数据时行分析比较,如抽取高收入国家的数据作比较,1965年是1413280,1993年则是18247536(单位是百万美元),两数字作比较,便会得出经济在发展的结论。这是一些很基本的数据分析能力。(故不一一列出对数字材料的整理过程)



组织文字作答



通过上述对数字表格材料的综合、分析、比较、并结合所学知识,便可得出正确答案为:
(1)1965—1993年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经济都在发展。高收入国家与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差距在扩大。这种变化不利于低收入国家。
(2)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在90年代已相对衰弱;欧共体的经济实力已超过美国;日本和美国的差距缩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这种变化使原来美国独霸的经济格局演变为美、欧、日三是鼎立的格局。


2. [典型题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大生产运动)包括公私农业、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而以农业为主体。 ——摘自毛泽东《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
材料二 陕甘宁边区垦荒、耕地面枳和谷物、皮棉产量

年份

开垦荒地(万亩)

耕地面积(万亩)

谷物产量(万担)

皮棉产量(万斤)



1941

39.0

1210.5

147

58



1944

128.8

1467.5

175

300


——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报告(1939—1941)》《陕甘宁边区建设概要》提供的资料
材料三 可以给人这样一个印象,即边区政府在发展它的领域内的生产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在1940—1941年间国民党加紧封锁以后更是如此……在农业上,粮食作物的产量可能至少是有所增长的,这主要是由于为了增加谷物种植而大规模垦荒的结果。纺织品原料的生产由于棉花种植的恢复和振兴肯定也大大增加了……政府发展生产的努力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因为有了这样的进步,边区政府能在1943——1945年间很好地达到了在衣、食、住等方面自给自足的目标。当然,这些目标也反映了极端俭朴的消费水平。 ——摘自(美)施兰《陕甘宁边区生产的发展》
回答:①根据材料一,大生产运动“以农业为主体”,在当时有何特殊意义?
②据材料二,比较1941和1944年的几组统计数字,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③材料三是美国人施兰对陕甘它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段评论.请结合材料二和你的认识对它加以鉴别简述理由。
[解题技巧]:本题由文字材料和数字表格材料相结合的混合型材料题。所选的三则材料均简明扼要,没有文字障碍,便于阅读、比较。解答此题除了可应用本专题介绍的材料解析题的解题四步曲外,也可根据此题的具体情况,对根据这三则材料所设计的三个问题采取灵活的解题方法。
如:设问①侧重用“挂靠法”来解决。初步接触材料后,把材料提供的事件:大生产运动,时间:1941—1944年,地点:陕甘宁边区,材料一的论述人:毛泽东等有效信息与教材的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是相持阶段困难时期)的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挂靠起来,这是解答设问①的突破口。解题时首先抓住“在当时”这一时间界定,结合所学课文中1941年至1942年抗日根据地的困难时期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当然,在这个分析的过程中必须根据设问要求的“以农业为主体”这一新情景独立思考,不能以课本的大生产运动的意义来代替设问要求的大生产运动“以农业为主体”的特殊意义,切记“材料为主、教材为辅”的原则。
第①问的答案是:当时,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处于日伪和国民党包围、封锁之下,一切都必须自力更生,首先要解决抗日军民的吃、穿问题,才能生存下去和坚持斗争。其他各业也要依靠农业才能发展。
设问②可用“钩玄法”来解决。因第②问已明确要求是“据材料二,比较几组统计数字,可以得出的什么结论?”所以解答此问的关键是从材料二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提炼观点,即言论或数字之玄,此之谓“钩玄法”。通过比较1941年和1944年农业生产的产量的具体数字,可提炼出“明显增长,成绩很大”的信息。
第②问的答案是:开垦、耕地面积和谷物、皮棉产量都有明显的增长,其中皮棉产量的增长幅度最大,大生产运动取得很大成绩。
设问③可采用“正反法”来解决。此问要求鉴别美国人施兰对大生产运动的评价是否正确,旨在考查考生的辨析、鉴别能力。假如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在没有认真审题意,没有真正理解材料的情况下,一看施兰是美国人,就感情用事,对其观点大加否定和驳斥。其实,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思考时先作出一正一反两种非正式答案,并列出理由(切不可凭感情用事,而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历史评价),经比较后筛选一种看法作为答案,此之谓“正反法”。此题在鉴别美国人施兰对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评论时,首先可作出一正一反的两种答案:
A,施兰的评论是正确的。因为他的看法与材料二反映的情况相符合(如:材料二,反映的开荒、耕地面积和谷物、此棉产量的明显增长,施兰在评论中也提到“有所增长”、“大大增加”、“取得了相当成功”等等,所以讲两者是吻合的)。
B、施兰的评论是不正确的。因为他是美国人,是资产阶级学者,这就决定了他不可能公正地评价中国革命。然后比较A、B两种答案,看哪一种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历史评价,最后作出正确的选择。
第③问的答案可分三个层次给分(从低到高):
第一层次:评论正确,符合大生产运动的实际情况。
第二层次:评论正确,材料二提供的数字可以证明,根据地渡过困难的事实更是证明。
第三层次:评论正确,他根据事实充分肯定大生产运动取得的成绩并承认达到了目标,同时也指出这是就极端朴素的水平而言的。
总之,中学历史学科考试的重大改革是用“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考查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概括能力,要答好材料解析题,不仅应有良好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好的古汉语功底、较广的知识面,还应具有较强的驾驭史料的能力,掌握答题技巧。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445 更新时间:2007-1-1材料解析题是一种富有历史学科特色的主观性试题,目的是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未学过的历史资料中发现、获取和整理有效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由此形成相应的认识、评价等解析问题的能力。然而学生对这种题型往往感到困难,不知如何下手。为提高学生做历史材料解析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要认真分析所设问题,切忌先阅读材料,再分析问题。传统的解析材料题的方法是先阅读材料,再分析问题。如果提供的材料较难理解,尤其是文言文和翻译过来的外文资料,学生往往难以读懂,不知所云,这样就无从下手。但问题往往可以给我们提供以相关信息。如果我们先看问题,掌握所设置的问题的具体要求,例如要求回答背景、原因、真实目的、主张、评价、危害、影响等,这样就可以带着"问题信息"有针对性地去阅读材料,这样通过分析所设问题,我们就明确了应该回答哪些内容以及在阅读材料时应该留意收集哪些"问题信息",而且这样做可谓省时省力,尤其是在中考时可以节约时间。第二步,要仔细阅读理解材料,切忌不看材料,跟着感觉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直接凭感觉答题。我们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搜寻"问题信息",即进行"材料处理"的过程。这是解析材料题的关键步骤之一。必须要学会从材料中所反映的内容中去寻找解题的切入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如果所给材料有文字出处的话,那么出处也可以给我们提供所需信息,这为我们下一步将材料与教材结合接出答案打下基础。第三步,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知识迁移,切忌单靠所提供的材料答题。“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是材料解析题的重要特征。每一个问题都对应着一个知识点。我们在完成获取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之后,必须结合从教材中所学内容,进行知识衔接,将教材与材料相结合,完成知识迁移,并对相关知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一步筛选出有效信息,切忌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第四,总结答案时要进一步审清、审准设问,文字表达注意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切忌答非所问,杂乱无章,辞不达意。材料处理和知识迁移的最终目标是运用材料和已学内容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要首先对所设问题进一步审清、审准。然后,结合从材料中提取的有效信息和所学的历史知识对题目所设问题进行解答。要求问什么就回答什么,切忌答非所问。文字表达上,也要注意语言精练、表达准确,体现答案的逻辑性和要点化。

材料解析题要求学生分析所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这类题型对于考察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以及结合史料,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问题的综合能力,是一种极好的检验方式。这是近年来高考历史的一种常见题型,做好历史材料解析题,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是很重要的。因此,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的几点体会。一、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特点 1、在命题原则上,充分体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这既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体现,也是历史研究的方法。要求从材料提供的史实作立论基础,以鲜明的观点作立论导向,从而得出正确的观点和结论。 2、在命题选材上,强调对基础主干知识的考察。无论高考考试形式、内容怎样改革,无论是全国各地的哪一套题,材料题命题选材都不会脱离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都是课本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中的“栋梁”。试题可能通过引用大量课本以外的史料或其他社会生活素材,构成新的设问角度。但无论如何,知识的落脚点都离不开《考试说明》的复习范围,甚至都是落实在历史学科的基本内容或理论的主体范围内,可以说是源于课本、高于课本、归于课本。 3、在能力考察上,更多讲求知识迁移。考察考生能否在有限时间内从陌生的材料中正确寻找到与所学知识的最佳切合点,对号入座,从而转化为熟悉的内容,并按题目要求用文字表述出来。这是与其他高考题型相比最突出的不同点。在运用知识、处理信息以解决问题方面,它对考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这样的能力非*死记硬背获得,而是*扎实的历史基础功底加上灵敏的思维触觉反应达到。 4、在命题形式上,趋于向问答题*拢,常见于归纳型和评论型材料解析题的出现。有时要求考生归纳材料的要点 5、在命题观念上,重视开放式思维模式,答案与评分标准灵活,突出表现考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6、在涉及领域上,政治、经济、国际关系一直是主角,也包括文化、民族关系等其他方面。另外,中外热点问题和时事也是近年材料解析题关注的方面。如2002年全国高考33题有关欧洲一体化等,都与现实社会生活联系密切。 二、掌握做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技巧 1、读是解题的基础 (1) 先审题目设问。为什么不采取先看材料的做法?一是考生先阅读比较陌生的、甚至有一定阅读障碍的材料,容易产生惧怕心理, 这种不良心态会直接影响考生答题;二是不了解命题要求就阅读材料,其思考的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必然是茫茫然看过一遍后再带着问题重新看第二、第三遍,浪费宝贵时间。其实,经历近半年埋头苦练的考生只要上场镇定,单看设问对材料所指已略知一二,并可以在头脑中锁定某一特定的历史空间或事件进行思考,就大大增强了答题的信心,减轻迷茫心理,这一步相当重要。 (2).注意提示性文字,特别是材料出处,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例如:古代史材料多为文言文,对于生字生词可以一分为二处理,重要字眼一定要通过读透上下文了解材料的本义来进行适度的联想;一般性名词如果有其他名词与之并列可通过归类办法模糊处理。有带解释的字词千万要好好把握,绝大是解题答题的突破口。世界史的材料翻译成中文后,句子较长,可按语文课中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处理,找出句子主干部分达到明确中心意思的目的。 2、思是解题的关键 在读的同时,也是思的过程,边读边思。注意以下几方面: (1).材料与教材的相关之处。尽管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体现一个“新”字,但不管多新,归根到底还是与课本的主干知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挂*在一起,挂*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2)材料与设问间的关系。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必然与材料息息相关。13.另外,设问间的关系也有玄机,特别是递进设问类材料题,每一设问逐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甚至下一设问的问题是上一设问的直接或间接答案。若考生能借助并把握其微妙关系推导思维方向,对材料与材料间的关系。材料的选取、编排是经过命题者精心设计的。其中,材料与材料间有的是并列关系,比如同一时期不同行业的发展状况,材料间不存在先后顺序,目的考察考生能否从不同角度的材料中归纳中心。有的是以一定的逻辑顺序为排列依据,突出在“变”字上,所以材料的先后顺序不能变换。考生就要细心观察每一材料间的联系,明确为什么会变,变成怎样,变产生什么影响,怎样评价它的变化。比如2000年全国卷关于建国后不同时期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认识一题,抓住四个材料分别给出的年份及联系其背景来表达它们的差别,回答起来就水到渠成。 3、答是解题的落脚点 经过前面的读和思,答题的思路已出,最后一步是要答好题,用文字清楚表达自己意思,否则前功尽弃。在答题上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按问作答,根据具体要求回答问题,不多答不少答。看清设问指向,要求根据材料一回答的,就不要把其他材料内容也答上。还要注意分值分布。 (1)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实事求是,一方面不要拘泥于课本另一方面要准确辨别材料观点正误。材料解析题所引用的材料,多是原始史料,难免摆脱封建史学家和资产史学家落后史学观点的影响。必须拨开云雾,去伪存真,按照马克思主义正确的立场和观点进行辨析。 (2)准确把握命题者意图,紧扣中心,揭示历史本质规律。纵然材料多,设问新,但命题者必定是一道题围绕一个中心内容进行考察,所以回答时要紧扣这一中心,并揭示其中的历史本质,就能于命题者心领神会。 (3)言简意赅,条理清晰,书写工整。不要写成长篇大论,材料解析题对回答的要求是贵精不贵多。如果有字数要求更要慎重处理,想好再下笔。只要掌握适当的方法,平时注意积累经验,材料解析题还是可以做好的。


谈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转载参考:以“文化生活”第八课“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的教学为例,谈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在文化生活选择》是要让学生学会辨识各种文化的现象,能够正确区分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和先进文化,从而提高判断、比较、鉴别和应用分析能力。让学生充分了解文化生活是阳光与阴影并存的,要充分理解把握落后、...

怎样布置初中历史作业
我们虽不强调死记硬背,但历史学科的特点却是没有基础知识铺底,能力的提高就无从谈起。而在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喜爱历史课却不喜爱记忆历史知识,更不喜爱做历史作业了。而且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主科中;再加上长期以来,历史作业模式单一,缺乏层次,这样的作业一方...

如何指导学困生写作文
1. 如何引导小学学困生写好作文 大多数小学生怕写作文,这已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争议的事实。 能让小学学困生写好作文,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确实得花费一番功夫。通过十多年来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帮助小学学困生写好作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找出缺点,集中讲评 在作文课堂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掌握写作...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良好习惯
但中学历史的地位和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却难使他们对历史学习保持长久的兴趣,在这种心理驱使下,但最好,它是一个人前进的内驱力和永不枯竭的动力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自己正尝试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需要教师用最合适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形成自我调控能力。自己的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浓厚:1.1 ...

老师怎样教中学生写作文
这些现象都足以表明,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写作文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他们又是多么害怕作文。 然而,写作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不写不行;写,又怎样指导同学们写好作文呢?下面谈一点尝试。 我们知道,做数学题,只要记住了公式,弄懂了原理,动动脑筋就能推出结果...

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习作的方法
在习作教学工作中,我凭着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再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谈谈自己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习作的几点看法:一、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许多学生对习作不感兴趣,很害怕写作文,不知如何下笔写,那是因为学生对某种事情不感兴趣引起的,学生没有深入了解事情,没有经历,没有体验,那么对这样的事情,就...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教学方法
特别是中学生,其身心发展正处于一个由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时期,单纯热情但自制能力、意志能力较差,加上社会的功利性驱逐,教学内容繁多、难学,如果教师教学方法的枯燥单一,就很难激发学生学好历史的动力。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仍是一具永恒的话题,本人就以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端正学习历史目的 兴趣...

谈如何指导学生修改习作
”在习作教学中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既体现了语文的实践性和自主性,又有助于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且能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何乐不为呢?因此,我们学校本学年开展了“学会欣赏与修改——有利于习作评论的研究”的课题研究。经过一学年的实践,现在就如何指导学生欣赏与修改习作谈谈自己的看法。一、转变...

如何指导小学生有效的写作的论文
此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集市的繁华、家乡的变迁、助人为乐的新风尚、拥军优属新鲜事等,从而扩大学生的观察范围,增加积累素材的深度和广度。 另外,我还经常布置半命题作文,如:《我第一次》,教师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自由选择。一般情况下,学生选中“洗碗”、“洗衣”、“做饭”等题材往往占三分之二。我...

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的好处
老师在批改时也越来越阅不下去了。看到后来,就索性打了一个大大的“阅”字,算是批过了。我深知:这样的做法对于学生是无益的,收效甚微。那么如何扭转这种局面,把这失败的习作变为有效的自主行为呢?从教几年,我对指导学生写作有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一、 丰富学生的词汇词汇是作文中塑造形象,表达...

江洲区19260792674: 浅谈如何有效提高学生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能力 -
道生香砂: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材料解析题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它要求学生在读懂试题材料的前提下,依据课文所体现的历史知识网络,从提供的种种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逐一解答试题中所提出的各个问题.这种试题能够有效地考查考生驾驭史料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较高层次的历史学科能力,是高考历史主观性试题重要的组成部分,在2007、2008年全国和各省市的高考文综试卷中已没有单纯的题,更加说明了该题型的重要性.(剩余2073字)

江洲区19260792674: 下载: 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做历史材料题 - 《议论文写作训练的系列构建》小 -
道生香砂: 这类题型对于考察学生是一种极好的检验方式,也是历年中考历史的一种常见题型,做好历史材料解析题,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是很重要的.对材料的分析及解答是学生最棘手的地方,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和解答好材料解...

江洲区19260792674: 如何做历史材料分析题 -
道生香砂:[答案] 材料分析题是近年来文综历史中考的一道必考题,也是很多学生比较畏惧的题目之一,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运用了正确的解题方法,这类题目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难.下面我就自己的体会来说说这类题目的解题方...

江洲区19260792674: 如何指导学生答历史学科中的活动与探究题 -
道生香砂: 历史的材料解析题是一种重要的主观性试题,较常出现在历史考试中,由于所占分值比较大,对学生历史科目的考试成绩有比较重要的影响.材料解析题是指在试题中引出一段或几段历...

江洲区19260792674: 怎么做高三历史材料解析题 -
道生香砂: 高三系列专题讲座: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一)材料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1、粗读(读题型、明主题、联教材)2、审题(审关键词,明确考查意图)3、精读(带设问、获信息,联教材,列提纲)4、作答(答出层次、完整、规范、...

江洲区19260792674: 怎样做高考新课标历史材料解析题 -
道生香砂: 将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从近三年广东高考历史试题来看,这种试题的比重有逐年增大的趁势.可是考生们在这类试题上的分率低.2、内容和解答要求.这种试题能够有效地考查考生驾驭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归纳能力以及综合运...

江洲区19260792674: 浅谈如何培养高中学生史料分析能力 -
道生香砂: 摘要: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之本,也是贯彻素质教育之必要.“末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我们的基础教育不能再以传统的教师“教”为主,而应该要体现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掌握阅读思考、分析判断、总结运用能力.而这也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之要求所在.而中学生学习历史能力的培养倜重于史料分析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体现中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高考题型重大的一块.然而在实践当中存在的众多问题,也让笔者深刻的认识到此项教研工作的艰难性和长期性.作为一名中学一线教师,仍需要继续努力、勇于思考、敢于实践,善于总结,勤于反思,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教研水平.

江洲区19260792674: 教学生如何解读历史材料
道生香砂: 首先,要学会抓关键词,特别是能够反映时代特征的关键词; 其次,要基本上弄懂材料中所谈的问题; 第三,要学会将这些问题和课文中相关的结论相互印证.

江洲区19260792674: 历史的材料解读题怎么做? -
道生香砂: 最主要的是从设问出发,带着问题去分析材料,然后将材料进行分层,找到主旨句和关键词,最后用规范的语言论述问题,并且分类有层次有逻辑的作答.历史材料题其实类型很多,采分点根据题型会发生不同的变化,自己总结的话可能比较难.最好的办法还是找个老师讲授.北京新东方中小学一对一的历史就很好,老师通过审题、分析、解读、论述等部分讲解和训练,每个步骤都有具体的方法,并且很好用也很好理解,我补习之后明显答题有思路了,得分率也很好.我觉得还是帮助很大的.

江洲区19260792674: 怎么解历史材料分析题 -
道生香砂: (2)确定材料的历史背景后要注意联系相关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分门别类.这是解题的基础,就要抓住根本、直接. 仔细阅读每一则材料、还是历史上已成定论的观点; &nbsp,总体上可分为两大步骤:一是读懂材料; (2)若针对观点提问,...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