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知青下乡是怎么回事?

作者&投稿:五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原来的知青为什么都要下乡啊~

因为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文章引述了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所以全国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此后到1978年,有近2000万知青上山下乡,接受“很有必要”的“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
但上山下乡并非始自“文化大革命”,它从50年代便被倡导,至60年代而展开。对当时的知青来说,他们到农村去,是为了消灭“三大差别”,带有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邢燕子、侯隽、董加耕等一大批优秀青年,便是他们的典型代表。因此,广义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前后经历25年,知青总数达2000万人左右。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特殊的历史为一代青年提供的一条特殊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有宝贵青春的荒废,有美好理想的破灭,有生活信心的动摇,更有一代知青的奋斗业绩。
在国家最艰难的岁月,是他们同当地人民一起。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支撑着共和国大厦。较之后来的青年,他们更多一些对人生艰辛的领悟,更多具有吃苦耐劳的品格。“知青”二字已不是单纯字面上的含义,而是那段特殊经历赋予他们的一种“资格”。

知青上山下乡,开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主要目的是垦荒,以志愿者为主。
到了六十年代初期,政府加大了推进力度,主要目的是疏解城市人口,以社会闲散的年轻人为主。
文革开始后形成高潮,有政治、经济、军事多重目的,以中学应届毕业生为主。
文革结束后不久下乡结束。
总数约1700万人。

1、广义泛指下放到农村、掌握一定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

2、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或高中教育。

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总数的估计在约1200至1800万之间。

扩展资料

“文革”中最早要求下乡的红卫兵是北京的蔡立坚。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源于50年代中期。当时党和国家号召和鼓励城市青年“下乡上山”,目的是为了解决城市青年学生就业,加强农业生产。

1955年9月,毛泽东一句“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最高指示,标志着知识青年下乡上山在全国范围内启动,1956年那一年,全国有近20万名城市青年或志愿或被动员加入了垦荒队伍。

整个50年代,中央没有专门机构统筹管理,当时的城镇知识青年下乡上山,基本上由地方自行安排和组织进行。1962年国家农垦部成立了安置办公室,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动员城镇知青下乡上山。

资料显示:至“文革”开始前,全国共有城镇知识青年和社会闲散劳动力196.9万人下乡上山。其中知识青年达到129.28万人,占全部下乡人数的65.6%。

在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的回乡、下乡知识青年中间,最有影响的当属河北的邢燕子、侯隽和江苏的董加耕。1964年12月26日,董家耕、邢燕子受邀参加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设的小型生日宴。他们的座位紧靠毛的左右两侧。

席间,毛泽东问他俩的文化程度,并多次给他俩夹菜劝餐。侯隽的成长也得到周恩来的关注。他们是那一代下乡知青中的幸运儿。

1966年蔡立坚18岁,是北京市长辛店铁路中学高二学生。红卫兵大串连时,她随该校一支长征队去延安串连,途经山西榆次县一个贫困山村——黄采公社杜家山。蔡立坚见到那里山地很多,大都没有开发,农民过的日子很苦。

她觉得这是发挥知识青年作用的好地方,琢磨自己该不该留下来在这里插队。一直到长征队已离开杜家山280多里时,她毅然告别同学,只身返回杜家山,向乡亲们表示要扎根杜家山,同他们一起建设山区。办过一系列手续后,1968年3月,她正式成为这里的一名新社员。

1967年10月9日,北京市二十五中、二十二中、女八中、女十一中的10名毕业生,前往内蒙古西乌珠峰沁旗白音宝力格公社插队。起程的那天清晨,他们汇集到天安门前,面对毛主席巨幅画像,宣读了誓词,这是首都第一批奔赴内蒙大草原的红卫兵。

1968年2月8日,北京市东城区中学红代会的55名红卫兵摘下袖章来到天安门毛主席像前宣誓辞行,成为首都第一批参加西双版纳建设的红卫兵。

首都红卫兵带头下乡,掀起了一个城镇知识青年与工农相结合的浪潮。这是一股奔腾不息的洪流。裹挟其中的,不仅仅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中专生、高中生、初中生、高小生和社会青年,而且还有成千上万的城市居民,大量医疗、文教工作者,国家干部及一些受运动冲击的“专政对象”。

从一望无际的北大荒原野到孔雀开屏的西双版纳,从天山南北的戈壁绿洲到南疆海岛的橡胶林场,从呼伦贝尔盟大草原到世界屋脊的西藏,到处都是知青的足迹和身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青下乡



中国文化大革命进入高潮后开始了大批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教育的运动,这批参加上山下乡的人群,就是世称的下乡知青。
从广义上讲,下乡知青始于1955年,当时河南省郏县大李庄乡有一批中学和高中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报上发表了《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报道了这个乡的事。毛泽东主席读了很兴奋,亲笔写了按语:“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的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之后,共青团中央在全国10多个省市组织了远征垦荒队,动员城市青年奔赴农村。知青的榜样:董加耕、邢燕子、侯俊等就是当年被《中国青年》、《中国青年报》大势宣传报道出名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逐渐进入高潮,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并在编者按中说:“毛主席最近又一次教导我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希望广大知识青年和脱离劳动的城镇居民,热烈响应毛主席这个伟大号召,到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去。”从此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至1973 年12月8日,全国有800多万城镇青年上山下乡 。这些城镇中学生告别父母、亲人和家乡,奔赴农村和边疆,开始了完全不同的生活。 这一政策一直执行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此后,大批知识青年返回城市。实际上,这场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结束于70年代末的上山下乡运动,总共涉及到将近1800万的知识青年,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知青三下乡是怎么回事?
从广义上讲,下乡知青始于1955年,当时河南省郏县大李庄乡有一批中学和高中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报上发表了《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报道了这个乡的事。毛泽东主席读了很兴奋,亲笔写了按语:“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的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知识青年下乡是哪一年开始,哪年结束?
知青下乡是1968年12月开始,1978年10月结束。1968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全部前往农村参加劳动。进入70年代以后,国家开始允许知识青年以招工、考试、病退、顶职、独生子女、身边无人、工农兵学员等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名义逐步返回城市。19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

下乡知青是什么意思?
下乡知青是指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派遣到农村的年轻人,以劳动改造自己的思想,同时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农村和农民服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有数以百万计的青年人下放到农村,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没有农村经验,甚至不懂土壤、植物、农具等基本知识。这些年轻人需要在劳动中认识和改造自己,同时,将自己的...

为什么原来的知青为什么都要下乡啊
对当时的知青来说,他们到农村去,是为了消灭“三大差别”,带有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邢燕子、侯隽、董加耕等一大批优秀青年,便是他们的典型代表。因此,广义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前后经历25年,知青总数达2000万人左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特殊的历史为一代青年提供的一条...

知青为什么要上山下乡是怎么回城的
很多网友好奇历史大环境下知青为什么要上山下乡,背后到底是谁起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发展正起步的时候,有知识的青年却走上了下乡的道路,最后知青们是怎么回城的?一起跟 我来了解下吧。全国的知青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插队落户,与农民杂居在一起的,他们同农民一道挣工分,自食其力,如遇机会,...

什么是知青,知青是干什么的?
知青,是指我国20世纪60年代中和70年代末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在中学毕业被分配到农村“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初、高中青年学生,是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个特殊现象。期间,城镇、大、中城市的青年学生,被分配到边疆各省(区)的生产建设兵团、国营农场和农村。知青,...

“上山下乡”是怎么回事,有什么时代特色,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_百 ...
上海青年则要求去淮北开荒种粮。在北京、上海的影响下,1955年、1956年,浙江青年去开发新疆、广州青年去开发海南、江苏和四川的青年去开发青海,从而奏响了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的序幕.而知青下乡从开始的时候实践活动逐步演变成了后来的浩大的政治运动,对社会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影响.

下乡的知青是什么意思?
下乡的知青是指1980年之前,中国城市中的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前往农村和农垦兵团务农或参与边疆建设的一群人。这些知青大多数只接受了初中或高中的教育。在东北地区,知青们通常睡在火炕上,几十个人住在一间大房间里。外面有人专门负责烧炕,尽管外面是冰天雪地,屋内却温暖如春。然而,有时由于外面烧...

知青是什么?上山下乡又是干吗?应如何评价?
同时也没学到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导致了中国人才的断层,因此又被称为“失落的一代”。对于知青们来说上山下乡应该是痛苦的记忆吧,对于国家来说也是无可估量的损失。 到现如今的为了生计和得到一份基本生活保障,而不得不拖着体弱多病的身体而苦苦的到处奔波,失去了本不该失去的属于我们的一切,...

毛主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哪一年发出的号召?
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舟山市15580599450: 谁能解释一下当年的知识青年下乡是怎么回事? -
闳天美满: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舟山市15580599450: 下乡知青如何定义?学校毕业后,在本县农场参加劳动的,算知青吗? -
闳天美满: 知识青年,简称知青,广义泛指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 下乡知青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如何定义?本人认为: 1.时间: 【早期知青】1960年,知识青年下乡处于试验阶段,规模很小. 【老三届】(1966-1968年) 【新五届】(1969-1973年) 【后五届】(1974-1978年) 1980年中央提出不再搞上山下乡运动. 2.所有下乡知青都是经过动员、报名、批准、备案(不管是自愿还是被逼),批准机构是上山下乡安置办公室. 我是1969年以【老三届】身份的下乡知青,1975年回城了.你学校毕业后,在本县农场参加劳动,包括承包农村农场的工作,如果不具备以上两点,我想不能算为“下乡知青”.

舟山市15580599450: 知青下乡是什么时候
闳天美满: 知青下乡是1968年12月开始,1978年10月结束.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从50年代中开始就组织将城市中的年轻人移居到农村,尤其是边远的农村地...

舟山市15580599450: 知青是什么?上山下乡是什么? -
闳天美满: 知青就是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是当时说叫知识青年体验农民生活的一种方式 其实我看就跟流放差不多啊..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