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临死前为什么诸葛亮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作者&投稿:贸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国志中刘备临终托孤给诸葛亮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到底怎么理解?~

  对于“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我认为应该辩证的看待。作者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如果刘禅没有治国才能,那你诸葛亮可以把他架空,自己拿主意(自取)。另外,作者将“取”翻译为“决断”。这可能吗?
我的判断是:不可能!
首先,我们要清楚一点:若刘备赋予诸葛亮废立之权,那么他必须毫无选择的接受遗诏。作者对此却敢断定诸葛亮一定不敢接受。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读一读《三国志·诸葛传》的有关记载就可以弄明白。对于托孤,只要选对人即可。为什么刘备在托孤时提到曹丕,并且还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难道刘备教唆诸葛亮学习曹丕吗?要知道那时曹丕早已把汉献帝赶下了台,自己做了皇帝。因此,这是刘备向诸葛亮施压。并且,压力不断加大。刘备竟然说了“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终于,诸葛亮涕泣曰:“臣敢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因此,诸葛亮被迫接下遗诏。况且,在这里没有敢与不敢之分。
其次,刘备为“如其不才”做好了准备。我们知道刘备有三个儿子。临终时,他不仅给了刘禅,而且给了刘永、刘理一份诏书。并且,刘备对刘永、刘理说:“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已。”这与刘备对刘禅说的话如出一辙。因此,刘备把刘永、刘理视为“替补”。除此之外,没有更为符合逻辑的解释了。
再者,“取”为“选择”与译为“判断”并没有本质区别。让诸葛亮自己选择接班人与让其判断谁当皇帝,这两者是一致的。但是,作者却说“取”为赋予诸葛亮“独裁之权”。这是不符合史实的。

正面的意思应该是如果刘禅不成器,就(从刘禅的两个弟弟中)再选一个,这样就给了诸葛亮废立大权。当然,老奸巨滑的刘备不排除说的就是双关语(另一层意思是“如果刘禅不成器,你就取而代之吧”),含有暗暗敲打诸葛亮的意味呢。
其实,刘备始终没有十分重用过诸葛亮,起码远远不像演义中说得那么依赖。以前的“三顾”只是个过去的惯例,即“事不过三”。也就是说,如果第三次诸葛亮还撑劲不见,那就意味着他就确实没有辅佐刘备的意思,刘备也就不会再坚持来第四次了,不然就成了胡搅蛮缠,有损形象;但如果刘备来了两次就不来了,依照惯例那就说明他求贤诚意不足,道理屈在刘备了,所以刘备不“顾”则罢,“顾”必三次,除非被“顾”的那人不想撑架子,轻易请来。曹操也曾三请王朗,重庆谈判时,蒋也曾三请毛,都是未必有表面那么深刻的诚意的。诸葛亮真正大权在握并在真正的历史上留下那么厚重的痕迹,正是在刘禅登基之后的事了。真正重用或信任诸葛亮的,是刘禅,不是刘备。
补注:有人说诸葛亮全仗着《三国演义》才打出了名气,其实在明朝以前,诸葛亮就有很高的历史声望了,有不少专门写他的诗作,最出名的大概就是杜甫的《蜀相》,其中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已成千古名句。《三国演义》则是进一步把他的声名强化,把他从能人、贤人推升成近乎神仙的角色。

公元223年,在经历失去荆州、关羽张飞被杀和夷陵大败近五万蜀军精锐全军覆没的多重打击之下,已经63岁的刘备再也撑不下去了,在他临死前,刘备决定托孤于诸葛亮、李严两人,于是刘备把诸葛亮从成都招来,赋予诸葛亮托孤首席重臣的身份,同时刘备对诸葛亮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够安邦定国,成就大事,如果我这个儿子可以辅佐,请你辅佐他;如果我这个儿子没有才能,那么请你取代他。

刘备托孤

刘备对诸葛亮说完了这话后,又给自己的儿子刘禅下了一道诏书,诏书是这么说的: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这话的意思是说:你跟丞相(诸葛亮)一起从事,一定要待丞相如同自己的父亲一样。

把这两件事联系到到一起,基本上就可以断定刘备已经把整个江山社稷托付给了诸葛亮,这是刘备对诸葛亮的无限信任和尊重,刘备在临死前所说的话,基本可以可以理解,但是,只有一句话引发了后人的无限猜疑,这话就是刘备所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第一个问题就是:刘备有可能会让诸葛亮取代刘禅吗?

这个问题很简单,没有可能。中国历史上从三皇五帝开始,就从来没有过禅让,所谓尧、舜、禹的禅让不过是美丽的传说,《竹书纪年》这本古书已经否定了尧、舜、禹的禅让,从夏启开启家天下的朝代开始算起,中国历史上所有帝王都没有将帝位禅让出去,偶尔有过的几次也是引发了大规模的骚乱,比如燕王哙禅让王位给子让就导致了燕国的灭亡。

所以,禅让不过是美丽的传说,同时也是违背人性的事件,以中国传统的政治理念来看,老一辈开国之君将自己的江山社稷传给自己的直属后代,是天经地义的事,刘备作为蜀汉的开国之君,仍然绕不开这个规律,如果刘备有让诸葛亮取代刘禅的意思,那么刘备的政治理念就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无古人的,但是,刘备以白手起家到建立一个全新的政权,是三国三大政权中,打拼时间最长、建立难度最大的政权,刘备断然没有可能将江山社稷让给没有血缘关系的诸葛亮。

刘备与诸葛亮

既然刘备没有真的让诸葛亮取代刘禅的意思,那么刘备所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又是什么意思呢?

可以看看刘备说出这话后,诸葛亮的直接反应是什么?诸葛亮的第一反应是痛哭流泪,第二反应是马上说出了一句话: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这话的意思是说:臣愿竭尽心力辅佐太子,献出自己的忠诚节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这话的意思让谁看,就是一种表忠心的态度,因为诸葛亮的话是紧接刘备上一句的话,这就让人感觉到刘备在怀疑诸葛亮的忠心,或者在试探诸葛亮的忠心,然后诸葛亮也感受到了刘备的意思,所以一是痛哭流泪,哭是一种情感的发泄,也是向刘备证明自己的苦心,而诸葛亮说这段话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刘备证明自己的忠心耿耿,消除刘备的怀疑,给刘备的试探做出一种态度。

诸葛亮与刘禅

从表面上看,也许就是这样,但是,这已经是刘备临死前说的话,如果诸葛亮没有明白刘备的意思,或者说诸葛亮有篡位之心,刘备说出这样的话,不是给了诸葛亮篡位的借口吗?刘备都在临死前了,就算试探出诸葛亮有二心,他还有精力再换一个托孤大臣吗?

所以,刘备说出“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在危急之中勉励诸葛亮的意思,当一个垂垂老矣的刘备将自己一手打下的江山托付给诸葛亮时,他想的最大问题不是怀疑诸葛亮,而是激励诸葛亮如何才能稳定朝政,让刘家的江山延续下去,如果站在刘备的立场,你肯定也是这样的想法,刘备请诸葛亮托孤,诸葛亮是早就确定好的人选,任何君主想要试探托孤大臣,都不可能放在自己临死前没有精力再折腾的时候来试探,而是在自己有思想、有能力、有规划的时候就确定好人选。

刘备

比如汉武帝托孤霍光,汉武帝晚年早就选好的霍光为托孤大臣,在没有明确托孤的时候,汉武帝还给霍光送了一幅《周公辅成王朝诸侯图》赐给霍光,这是早就内定的事,托孤人选是绝对不可能临时决定的,除非刘备是突然死亡,但刘备从夷陵大败到临死前,还有一年时间,他有足够的时候考虑托孤的事,事实上,刘备从逃回永安宫后,就开始考虑后事,还把李严调到永安宫担任尚书令,然后在临死前召诸葛亮。

所以,刘备对诸葛亮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也可以翻译为:如果他没有才能,那么你就自己决定吧。这个自己决定的意思到底可以是诸葛亮废立皇帝,如霍光一样再选一个贤能之君,也有可能是诸葛亮决定继续辅佐刘禅,如同伊尹放逐商王太甲,磨练太甲,等到太甲具备贤能的品质后,伊尹才把太甲迎回来继续做他的商王,刘备的意思绝对不是让诸葛亮取代刘禅做皇帝,这是不可能的。

诸葛亮

刘备与诸葛亮这对君臣自从隆中相识后,在15年的时间中,君臣二人彼此相知相交,已经非常了解对方,刘备知道诸葛亮是一个综合能力超强的正人君子,诸葛亮也知道刘备是一个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仁德之君。

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这种君士之间的知己关系,无论是在春秋战国,还是秦汉时期,都是为世人所推崇的,士为知己者死,诸葛亮是士,除去两人的君臣关系,他们就是知己,很多话不用说得这么直白,很多意思刘备一说出来,诸葛亮就懂了,无论刘备是哪一种意思,绝对没有怀疑诸葛亮不忠的意思,无论诸葛亮如何表忠心,刘备都是绝对信任诸葛亮的,这便是三国时期最和谐的君臣关系,没有之一。



刘备对诸葛亮非常信任,他深知诸葛亮会尽心竭力辅佐刘禅,为蜀汉效犬马之劳,但是对自己的儿子不放心。

这是刘备对诸葛亮说的,并不是诸葛亮自己说的,而刘备说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想让诸葛亮安安心心照顾好蜀国,

他这是在试探诸葛亮的反应,如果诸葛亮稍微有点答应的意思,就会被他除掉。


诸葛亮在临死前有什么样的要求有何深意
诸葛亮在临死前有什么样的要求有何深意诸葛亮在临死之前的要求其实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只是要求,在抬棺材的时候就应该有4个人。至于为什么要选择这么做,这其实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为了迷惑敌方的士兵,另外一个就是担心自己的坟墓可能会被盗。诸葛亮临死前为什么有这个要求 诸葛亮在临死之前的要求其实...

诸葛亮在死前为何大喊:庞德公救我?并在死后往嘴里放七粒米?
公元234年,诸葛亮死于五丈原。在临死前,他左手执旗,右手执剑,点49盏明灯。结果却因魏延鲁莽,破坏了续命的仪式。孔明倒地,死前大呼:庞德公救我!姜维于魏延不知何意!其实,庞德公是诸葛亮二姐夫的父亲!是一位隐士。他精通奇门遁甲之术,诸葛亮经常听他教诲!当年荆州刘表为了请庞德公出山,...

诸葛亮临终留下27字遗言,令姜维守阴平,为何他29年后忘了?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在临死之前嘱托给姜维27个字:“蜀中诸道皆不必多忧;惟阴平之地切须仔细。此地虽险峻,久必有失”。诸葛亮的27字遗言的意思这27个字的意思大概是:”蜀国在四川等地有很多的咽喉要道,但是这些道路都不必太过于担忧,但是阴平那条道,虽然这条道路十分的艰难险阻...

诸葛亮临死前为何大喊“庞德公救我”?
为什么诸葛亮临死前大喊“庞德公救我”?

为何刘备临死前都不忘提醒诸葛亮,要小心马谡呢?
由此,我们不得不追问,刘备到底发现了什么?以至于临死前还不忘提醒诸葛亮,小心马谡,此人不可重用?其一:刘备的用人特点导致 刘备用人有个特点,喜欢用有个性的人,哪怕有明显缺点。比如关羽、张飞、魏延、庞统、法正,其实连诸葛亮都是个性鲜明之人(诸葛亮在隆中,自比管仲和乐毅,敢三次甩脸刘备...

诸葛亮临死前为何大喊庞德公救我?为何要在死后往嘴里放七粒米?_百度知...
那么诸葛亮为何在临死前大喊“庞德公”?又为何在死后让姜维在自己的嘴里放七粒大米?庞德公是东汉末年的隐士,本领大,结交了许多好友,例如庞统、司马徽等人都是,诸葛亮年少时也经常拜访庞德公,时常虚心请教,学了不少本事,庞德公还称诸葛亮为“卧龙”。据说诸葛亮的本领都是...

在诸葛亮死前,为什么要点亮49盏灯?
而那时蜀军军力上不足以抵抗司马懿,故没有再打司马懿而是一退再退。司马懿认为时机到了,就率领大军去攻打蜀军,等司马懿大军到了,诸葛亮派出战马和点上蜡烛,司马懿以为又是诸葛亮的计谋,赶紧撤兵,最后蜀军才得以安全脱身。诸葛亮作为一个足智多谋的人,从来都是走一步看三步,在他临死前...

诸葛亮临死前为何大喊“庞德公救我”,还要在死后口含7粒米呢?_百度知 ...
诸葛亮临死大喊“庞德公救我”,还要在死后口含7粒米,都是无奈之举,为的就是保证蜀军可以安全退回蜀国,真可谓用心良苦呀!

诸葛亮为何临死还要设计杀掉魏延?并非魏延有反骨,原因很现实呢?_百 ...
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咸阳以西可定矣。”然而,诸葛亮生性谨慎,拒绝了魏延的计策。如果说诸葛亮生前不待见魏延也是情有可原,那么临死前却设计杀掉魏延,理由还是“脑后有反骨”,就难以让人理解了。那么,诸葛亮为何要杀掉魏延?诸葛亮病死...

刘备在临死前是不是要准备杀诸葛亮了
权悲感未视事,昭……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等一系列的举动,比之刘备托孤后诸葛亮的作用,要重要的多。而论地位,张昭之于东吴不逊于诸葛之于蜀汉,再论发生年代也是孙、张在前,后世人等独推昭烈、孔明而漏桓王、子布,显然并非是记性不好忘记了此事,这掠人之美的举动...

乐至县13045035905: 刘备一心统一刘氏天下,为何临死前跟诸葛亮说:若子嗣不才,君可自取? -
褚乖尤卓: 我们来看下原文: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句话的意思为多种理解,如果这话的意思是:若刘禅这个君主是一个能够扶持的人,你就辅助他吧,要是刘禅这个君主是个无能而不可扶持的人的话,你就自己当皇帝好了;如果是...

乐至县13045035905: 诸葛亮借刀杀关羽?刘备死前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不是有言外之意? -
褚乖尤卓: 言外之意,阿斗当皇帝 就是个败类,刘备也是道.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阿斗不行.亮可以取而代之.带刘备很会拉关系的.《在当经就是个商业的管理人才》亮 很有义气不会躲位的,给亮了以个定心丸. 所以,这句话意义深远. 表面看是让 亮 当皇帝,实际是 告诫 亮.亮想篡位,他已知道. 希望采纳.

乐至县13045035905: 刘备在死前说的什么////????? -
褚乖尤卓: 据《三国志》记载,刘备临终前嘱咐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对诸葛亮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满意请采纳

乐至县13045035905: 刘备对诸葛亮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什么意思 -
褚乖尤卓: 这是刘备病危在白帝庙向诸葛亮托孤时讲的话.意思是说假如我的儿子阿斗即刘禅没有治理国度的才能你可以取而代之本身来做蜀国的皇帝.

乐至县13045035905: 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何不取代蜀汉天下,做皇帝吗?
褚乖尤卓: 刘备临终前的那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有深刻含义,虽然刘备临终的前的这句话让人有很多种想法,但不管是哪种,对于诸葛亮来说,他是不可能做皇帝,因为诸葛亮为人德厚,且家风严谨,对于他来说他的一生都是要匡扶汉室,但是这不代表要通过做皇帝来达到这个目的. 而且诸葛亮是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所以他是不会取代蜀汉天下的.

乐至县13045035905: 为什么当初诸葛亮不继承蜀国呢 -
褚乖尤卓: 首先,虽然刘备临死前嘱咐他“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其实刘备说这句话并不是真心的,说这句话的目的是表示他对诸葛亮的恩宠.进而让诸葛亮更加死心塌地的辅助刘禅!诸葛亮不会愚蠢到连这个也不明白. 其次,诸葛亮一生最恨的就是曹操,曹操在他眼里就是个奸臣贼子,他怎么可能做蜀国的曹操呢.因此虽然后来诸葛亮在蜀国威权极大,依然小心翼翼,忠贞不二! 其三,他怎么当皇帝?取刘禅而代之吗?名不正则言不顺,就算他取得了帝位,也做不稳!

乐至县13045035905: “如其不才”中的“如”是什么意思? -
褚乖尤卓: 刘备在临死之前对诸葛亮说过一句话“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意思是:若是太子刘禅可以辅助当政`那你就辅助他`如果刘禅不行`那你可以自己取这了位置.这里“如”表示如果,若是.

乐至县13045035905: 刘备在临死前和诸葛亮说过,如果刘禅实在无能的话就取而代之,但是诸葛亮为什么不做? -
褚乖尤卓: 《三国演义》中刘备在临死前和诸葛亮说如果刘禅实在无能的话就取而代之,如果当时诸葛亮不拒绝,诸葛亮就当时就死了.诸葛亮敢取代刘禅,就是取死之道.如果诸葛亮取代了刘禅,那么小说中的诸葛亮就不会是现在人们心目中的神人了.毕竟诸葛亮在罗贯中的全力美化下,依然是一事无成.刚一出山从新野到赤壁被曹军一溃千里;六出祁山,无功而返;收泸水以南的部落都打得苦不堪言.

乐至县13045035905: 诸葛亮与刘备究竟有什么隔阂,只是普通的君臣关系吗 -
褚乖尤卓: 刘备与诸葛亮既是君臣,又是知己,好友.刘备临终在白帝城对诸葛亮说的那句“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为世人争论久已,或曰:君臣大信以至于斯,万世楷模.或曰:刘备枭雄,疑...

乐至县13045035905: 刘备死后,诸葛亮应是否继续辅佐刘禅,还是应归隐 -
褚乖尤卓: 刘备临死前向诸葛亮托孤,当着众人的面对诸葛亮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说,我的事业以后都交给诸葛亮了,即使他取代刘禅也是得到我批准的,无论他干什么,你们都不要有异议.所以诸葛亮当时感动的痛哭流涕...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