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节日打灯笼

作者&投稿:芝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元宵节为啥打灯笼~

祈福和营造气氛。元宵节打灯笼,是为了祈福和营造气氛。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于是,佛家灯火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打灯笼》是2017年蒲蒲兰绘本馆出版的图书,由王亚鸽撰文,朱成梁绘图。作者借小女孩招娣从期盼挑灯笼,到点亮、燃烧、熄灭,再到重新心怀期待的温暖描写,表达了对传统渐渐丢失的一种不舍,淡淡的离别乡愁以及在怀抱希望中慢慢长大。

其实灯笼在很多节日都会用到,因为灯笼代表得意义很通用

一、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二、流传较广的一个说法是:元宵节打灯笼的习俗始于东汉时期,东汉明帝刘庄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

元宵节打灯笼;

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节日习俗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山西的县城一级城廓甚至乡,镇中,这些居民集中地,繁华热闹区,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

正月十五的“观灯”已经成为山西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太原一带,太谷县的灯是很有名气的。太谷的灯,以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外观引人出名。



中元节
放河灯习俗的介绍
[编辑本段]

放河灯(也常写为放“荷灯”),是华夏民族传统习俗,用以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它流行于汉、蒙古、达斡尔、彝、白、纳西、苗、侗、布依、壮、土家族地区,各地在三月三、七巧节、中秋节晚上水边,常放河灯。

道教、佛教在夏历(农历)七月十五(也称七月半,鬼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举行宗教节日时也放河灯,一般人误为放河灯是宗教活动。

实际上,放河灯民俗起源甚早。

原始社会,限于对大自然认识的局限,较长时间,人们认为火是万物之源,成为顶礼膜拜的图腾,吉祥温暖的象征,战胜寒冷饥饿的神灵。渔猎时代,人们驾舟出海下湖为免风暴肆虐,在过危礁险滩或风大浪高时,用木板编竹为小船,放祭品点上蜡烛,彩纸作帆及灯笼放水中任其飘流,向海神祈保平安。这一习俗至今仍在台湾、福建、广东渔民中流行,叫彩船灯。奴隶社会的公元前11世纪周代,周公辅佐武王卜成洛邑,在曲水设宴庆祝,“流水泛酒”,“羽觞随波流”,夜以日续,放酒杯的盏上点灯,曲觞流杯演变的灯酒逐波。春秋时代的《诗经》,记载了秦洧两水秉烛招魂续魄、执兰除凶的民俗。奴隶社会是侵略邻国、战争不断的社会,用船载火攻城摧寨时,对阵亡将士水葬,船筏置鲜花燃灯已成惯例。周代八月十五有以火迎寒即围篝火歌舞活动,“举灯蟾魄圆”。晋代在每年月亮最圆最亮之夜,“纵情玩月、火烛竟宵”、“载船玩月”。这些活动,比汉代出现的道教、汉晋传入我国的佛教都早。

民间的悼念亲人祭奠,常在每月初一、十五和逝世忌日进行。汉晋以后,宗教影响日益扩大。南北朝梁武帝崇拜佛教,倡导办水陆法会,僧人在放生池放河灯。唐肃宗于759年诏天下设放生池81所。北宋真宗在1016年定佛诞日为放生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届时举灯玩月,放河笙歌,“僧尼道俗盆养供佛”。宋代道教得到提倡,规定中元节各地燃河灯、济孤魂、放焰口、演目连戏,不少诗人留下杭州西湖放灯欢腾的诗篇。此后,放河灯在七月半举行并随道教、佛教传播而流行全国。这一天,人们在家设酒馔、烧纸钱祭祖,到寺庙、道观参加放河灯等法事或道场活动。

一些地区放河灯不限于七月半,三月三歌节、锅庄节、上巳节、三月节,也放河灯。姑娘少女对这个习俗特别钟爱,往往在节日夜,自制小灯笼写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顺水飘流。

夏历七月初七,是民间鹊桥会节日,又叫情人节、女儿节,人们怕牛郎看不清夜暗的鹊桥,便在人间河流放灯,让牛郎认路快步与织女相会。宋代以后不少文人诗文中有此记载。

在江南,病愈的人及亲属制作河灯投放,表示送走疾病灾祸,时间自然不限于七月半。“纸船明烛照天烧”,就是对这一习俗的生动描述。江河湖海上船只,见到漂来的灯船主动避让,以示吉祥。

我们邻国日本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少男少女亦有沿河顺水放灯祈福的习俗。

近代,福建人民利用潮汐顺风,用纸、布、绸、塑料、金属制作河灯,漂浮到金门、马祖,灯壁写有亲人团聚、两岸三通、早日一统、振兴中华祝词,灯船上还装有慰问信和礼品,使放河灯又有了新的时代气息。

成都在汉代是全国五大都会之一,唐代有扬一益二之说,游赏之风冠于西南,闻名天下。后蜀孟昶的花蕊夫人百首宫词中,有“法云寺里中元节,又是官家降诞辰”记载,可见盛行中元节之早。“河灯亮,河灯明,牛郎织女喜盈盈”、“河灯一放三千里,妾身岁月甜如蜜”、“放河灯,今日放了明日扔”等民谣、竹枝词,可证习俗的久远。

元宵节打灯笼,是为了祈福和营造气氛。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于是,佛家灯火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元宵节挂灯笼的由来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

灯笼与神有关,所以也赋予很多象征意义。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在闽南语中“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有一种“光明灯”,在岁末年初时,把灯笼放在寺庙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中平安顺利。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过年打灯笼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正月十五为什么打灯笼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流传较广的一个说法是:元宵节打灯笼的习俗始于东汉时期,东汉明帝刘庄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

元宵节打灯笼的起源 元宵节挂灯笼的原因
幼儿教育的普及,有时候贴切结合生活反而让孩子接受度更好。比如给幼儿讲述传统节日的时候,这马上就要元宵节了。可以和孩子们说说元宵节打灯笼的起源,传统节日背后的故事,用生动有趣的文字或语言去传播知识,这对于幼儿教育非常有益处。以上就是关于“元宵节打灯笼的起源 元宵节挂灯笼的原因”的相关内容...

灯笼的由来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流传较广的一个说法是:元宵节打灯笼的习俗始于东汉时期,东汉明帝刘庄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

元宵节为什么要打灯笼
自西汉时期开始,赏花灯已成为元宵节不可或缺的活动,它不仅是娱乐,更是一种文化传承,表达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盼。总的来说,元宵节打灯笼和赏花灯的习俗,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更承载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情感纽带,是元宵节这一传统节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赋予了人们精神上的...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分别有哪些习俗?要详细。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寒食、清明节、端午节、七夕情人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腊八节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

元宵节打灯笼的寓意和象征
6. 向往美好生活:元宵节打灯笼的习俗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是对未来一年美好生活的期盼。7. 文化传承:这一习俗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对历史和传统的一种传承,展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8. 社交娱乐:元宵节期间挂灯笼,丰富了对节日的庆祝形式,增添了社交和娱乐的乐趣,...

灯笼是怎么来的 灯笼是怎么来的?
2、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流传较广的一个说法是:元宵节打灯笼的习俗始于东汉时期,东汉明帝刘庄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3、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

你知道元宵节打灯笼的起源吗
5. 在这个特殊的夜晚,人们会点燃灯笼,希望通过灯笼的光亮驱散黑暗中的邪气和疾病,为家人带来好运和平安。6. 元宵节打灯笼也与庆祝农业丰收有关,它标志着春耕的开始。7. 人们相信,在这个时候举行庆祝活动,可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8. 灯笼作为节日的重要象征之一,不仅为节日增添了喜庆氛围,也...

正月十五打灯笼的民俗
元宵节庆祝活动中,除了赏灯,猜灯谜、舞龙舞狮、放天灯等活动也同样丰富多彩,人们通过这些活动共同庆祝这个充满欢乐与和平的节日。此外,正月十五打灯笼的民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人认为,灯笼的光亮能够驱散黑暗和邪恶,带来好运和吉祥。因此,元宵节打灯笼象征着对新一年平安、顺利、光明磊落的祈愿...

正月十五打灯笼的寓意 此日猜灯谜祈福平安
正月十五打灯笼的寓意是平安祈福。在这一天,人们会点亮灯笼,以表达祭神祈福的情感。元宵节打灯笼的习俗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明帝刘庄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于是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并逐渐传入民间。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

巴马瑶族自治县17140168725: 节日灯笼(节日灯笼) - 搜狗百科
沙泊波依: 灯笼节就是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被称为“上元节”或“灯节”.在这一天,少不了要吃元宵赏花灯,而其中的花灯种类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编制的形象灯:如龙灯、虎灯、兔灯等等或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而成的活动灯如牛郎织女、二十四孝等等.赏花灯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习俗,著名词作家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灯笼节是什么 灯笼节,即元宵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巴马瑶族自治县17140168725: 树上挂着红灯笼是什么意思
沙泊波依: 树上挂灯笼是民间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是年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的春节灯笼又统称为灯彩.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春节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流传较广的一个说法是:元宵节打灯笼的习俗始于东汉时期,东汉明帝刘庄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

巴马瑶族自治县17140168725: 什么节日放灯笼 -
沙泊波依: 中秋节晚上

巴马瑶族自治县17140168725: 放花灯一般是什么节日 -
沙泊波依: 阴历正月十五放花灯称为灯节或称 元宵节 .这一天人们有不雅灯和吃元宵的习惯.满意请采纳

巴马瑶族自治县17140168725: 正月十三“上灯”是什么节日? -
沙泊波依: 上灯,是一种鲜为人知的客家民俗.客家上灯习俗流传的族群、区域很广,它以“添丁”为中心,以“灯”的形式而展开的祭祖、慰祖活动.“上灯”的日期最早为正月初九,最迟为正月十九,但多为正月十五前后一两天.“上灯”意为向祖宗...

巴马瑶族自治县17140168725: 什么日子挂灯笼,贴春联,放烟花? -
沙泊波依: 春节贴春联,放烟花. 元宵节前后挂灯笼. 中国灯笼又统称为灯彩,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工艺品.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巴马瑶族自治县17140168725: 古代有赏花灯的习俗,被称为灯节是哪一天 -
沙泊波依: 被称为灯节的是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灯节. 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据传,闹花灯的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

巴马瑶族自治县17140168725: 灯笼的来历. -
沙泊波依: 灯笼,乃是古时灯具的一种,早在西元八世纪的唐朝就有记载使用灯笼的起由.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朝初年,但也有相传唐明皇于元宵节在上阳宫大陈灯影,是为了庆祝国泰民安,才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着“彩龙兆祥,民富 国强”,花灯的风气至今仍还广为流行.

巴马瑶族自治县17140168725: 求挂灯笼的历史和原因,急! -
沙泊波依: 灯笼的简介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