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州与中原的哪些齐名

作者&投稿:聊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益州与中原的哪些齐名~

虽然几乎在所有人的印象中,中晚唐时的益州还是相当富庶的,不然就不会有“扬一益二”的说法出现了。如:

《成都记序》:“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曰扬益。” 
《容斋随笔》:“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  
《旧唐书·德宗本纪》:“请为两都、江陵、扬州、成都、汴州、苏州、洪州等署常平轻重本钱,上至百万贯,下至十万贯,收斛斗匹段丝麻。”  
《新唐书·高骈列传》:“扬州雄富冠天下。”  
《元和郡县志》:“扬州与成都号为天下繁侈,故称扬、益。”  
《奉酬淮南中书相公见寄》:“时号扬益,俱曰重藩,左右皇都。”  
《资治通鉴》唐昭宗景福元年:“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  
《嘉庆扬州府志》:“故有唐藩镇之盛,惟扬益二州,号天下繁侈。” 
《权载之文集》:“扬州四会五达,此为咽颐。”  
《道程及郡国志》:“四大港,龙编、广州、泉州、扬州。” 
《旧唐书·秦彦列传》:“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



然而之前的文章已经分析过了,在对于蜀地的看法上,唐高祖与隋文帝的想法堪称是不谋而合,一致认为此地特别适合用来防范那些不安分的皇子。因为“巴蜀险阻”“地既僻小易制”,可以“巨猾息其非望,奸臣杜其邪谋”。可见蜀地在隋唐统治者的心中就是一种“边地”的存在。所以在唐高祖的这种指导思想下,益州在唐人的心中会是怎样的一种地位几乎可想而知了。

而唐人对蜀地的态度究竟如何,可以从唐朝中央政府对蜀地的种种政策中略窥一二。

唐朝政府先是将好好的一个剑南道划分成了东西二川,原本“址地瘠薄,民物之产,曾不及西川一大县”的梓州,一跃成为与益州比肩的节度使镇府所在地。结果讽刺的是,向来被益州人鄙视为“岂得与我为耦哉”的梓州,偏偏在成为东川镇府后发展迅速,至宋时已经以江山形胜水陆之冲,跃升至与益州相对的剑外都会。

至于中晚唐时候的西川,则再不复安史之乱时大唐稳固后方的辉煌地位了,而是已经沦为了戍边之所,变成了唐朝与南诏吐蕃战斗的前沿阵地。


事实上早在唐玄宗避难成都的时候,吐蕃弃松德赞赞普便要求南诏的阁逻凤攻打嶲州。于是阁逻凤派出大军将六人、清平官一人率大军联合吐蕃军一起进攻,一时间占领了大片蜀地,又掳去大量的人畜财物,《南诏德化碑》上称:“子女玉帛,百里塞途;牛羊积储,一月馆谷”。等到第二年的时候,南诏再度破越嶲,结果唐都督被擒,唐兵全部被掳。一直到唐德宗的时候派遣大将李晟、曲环,这才大破了吐蕃南诏军,收复了被吐蕃占去的维茂二州。

而蜀地因为处于民族茅盾交汇地区,蛮、羌诸族常常根据唐与吐蕃的强弱而或臣或叛,所以历来是唐、吐蕃、南诏的角逐之地。中晚唐的时候,在蜀地发生的大大小小战争简直是不计其数。

如《新唐书·南蛮传》:“吐蕃发兵十万将寇西川……吐蕃耻前日之败,复以众二万寇清溪关,一万攻东蛮。……冬,十月,韦皋遣其将曹有道将兵与东蛮、两林蛮及吐蕃青海、腊城二节度战于巂州台登谷。”

又如《旧唐书·吐蕃传》:“先贞元十六年,韦皋累破吐蕃二万余众于黎州、嶲州……诏韦皋出兵成都西山以纾北边……遂围维州。”

同时蜀地因为长期为吐蕃南诏诸獠所剽掠,豪强势力割据,往往十数年都不曾向唐朝中央上交贡赋。

《资治通鉴》卷二二六大历十四年九月条略云:“西川节度使、同平章事崔宁,在蜀十余年,恃地险兵强,恣为淫侈,朝廷患之而不能易。至是,入朝。杨炎言于上曰:‘蜀地富饶,宁据有之,朝廷失其外府,十四年矣。宁虽入朝,全师尚守其后,贡赋不入,与无蜀同。’”

《册府元龟》卷九六五亦云:“骠旁等自陷巂州,臣于吐蕃,绝朝贡者二十余年。”

所以当韦皋接手西川的时候,承袭的便是蜀土地富兵强的局面。韦皋刚入蜀时,也曾一度除租赋以争取民心,然而由于连年战争与“重赋敛以事月进”,最终还是导致了“蜀土虚竭”。

更有甚者,因为安史之乱时南徙避乱人口的大量迁入,益州的人口一度膨胀得很厉害,使得只有区区八里之地的益州州城拥挤严重,既无战守之牢,亦无通商之便,城内水源严重枯竭,“数万户人,填咽共处,池泉皆竭,热气相蒸,其苦可哀,斯弊可恤”,百万人口一时间岌岌可危。

故而高骈在担任西川节度使后,不得不向朝廷上表说,“西川境邑,南诏比邻,频遭蛮蜒之侵凌,益以墙垣之湫隘。寇来而士庶投窜,只有子城,围合而闾井焚烧,更无遗堵,且百万众类,多少人家,萃集子城,可知危敝。井泉既竭,沟池亦干,人气相蒸,死生共处。官僚暴露,老幼饥凄,但言牢城,未敢出战,货财而岂能般辇,商旅而空怀怨嗟”,请求准许广筑罗城,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


正是在这种连唐朝的中央政府都把蜀地当做边地看、把蜀地作为中枢大员贬所的情况下,蜀地周边的蛮族又如何能不利用这个机会,随便动动手,捞捞好处。

《新唐书·南蛮传》中便有言:“异牟寻立,悉众二十万入寇,与吐蕃并力。一趋茂州,逾文川,扰漠口;一趋扶、文,掠方维、白坝;一侵黎、雅,叩邛邾关。令其下曰:‘为我取蜀为东府,工伎悉送逻娑城,岁赋一缣。’”

虽然异牟寻企图掠蜀的这种计划遭到了唐朝的强烈抵抗,未能得逞,然而等到太和三年的时候,蒙嵯巅发动了全国的兵力大举攻蜀,“掠子女、工技数万引而南”。蒙嵯巅甚至驱赶被俘的百姓到大渡河边说,河南岸就是南诏境,允许你们哭别你们的故乡故国。百姓都痛哭流涕,数千人跳水自杀。此次掳掠,自益州至越嶲八百里间,人畜财物荡然无存,蜀人说“西戎尚可,南蛮残我”。

之后蒙嵯巅怕唐朝出兵讨伐,又送给吐蕃金帛及蜀俘二千人,意图合力抵御唐军。唐文宗准许了南诏的求和,立约互不相侵,又将李德裕任命为剑南节度使,整顿边防训练士卒,防止南诏再来攻掠。而南诏则借此次机会获得了大量的工匠,“自是工文织,与中国埒”,从此手工业发达起来,与蜀地不相上下。

等到咸通十年,南诏再次入侵西川,并于第二年围攻益州。直到乾符二年高骈为西川节度使,才将南诏军驱逐过大渡河,收复了所失州县。唐僖宗广明元年时,宰相卢携等总结南诏的攻掠说:“自咸通以来,蛮两陷安南、邕管,一入黔中,四犯西川,征兵运粮,天下疲弊,逾十五年,租赋太半不入京师,三使、内库由兹空竭,战士死于瘴厉,百姓困为盗贼,致中原榛杞,皆蛮故也。”


所以益州在中晚唐的时候能有什么样的地位,已经可见一斑了。

汉代的“五都”。 两汉“五都”指两汉时期长安以外的五个大都市。它们分别是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和宛。
你这里说的不准确,益州是个州,不是城市,西南大都会应该是成都。其他几个空应该是填洛阳、邯郸、临淄。

众所周知,在古代的农耕社会,户口人数的多寡可谓是地方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翻一翻《隋书》与《旧唐书》中的《地理志》就可以知晓,蜀地在隋末并没有经受太多的动乱,人口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保存,所以在唐初各地民生凋敝的时候,蜀地所在的剑南道不仅户口数一度成为诸道之冠,还成为了唐朝统一战争的重要后勤基地,为统一全国提供了保障。而且蜀地自都江堰修建以来便有着“天府之国”的美誉,堪称“蜀土沃饶,人物殷阜”,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就此断定唐朝初年的时候,益州就是一处人人向往的人间天堂?

别急,我们不妨看一看隋唐之交时的人们是如何评价益州这个地方的。

《隋书·地理志》中说益州是:“蜀郡、临邛、眉山、隆山、资阳、泸川、巴东、遂宁、巴西、新城、金山、普安、犍为、越巂、牂柯、黔安,得蜀之旧域。其地四塞,山川重阻,水陆所凑,货殖所萃,盖一都之会也。……其风俗大抵与汉中不别。其人敏慧轻急,貌多蕞陋,颇慕文学,时有斐然,多溺于逸乐,少从宦之士,或至耆年白首,不离乡邑。人多工巧,绫锦雕镂之妙,殆侔于上国。贫家不务储蓄,富室专于趋利。其处家室,则女勤作业,而士多自闲,聚会宴饮,尤足意钱之戏。小人薄于情礼,父子率多异居。其边野富人,多规固山泽,以财物雄役夷、獠,故轻为奸藏,权倾州县。此亦其旧俗乎?”

如此看来,蜀地虽然是“货殖所萃,盖一都之会也”,但因“其地四塞,山川重阻,水陆所凑”,百姓也“多溺于逸乐”,其间风俗更是多为文人雅士所鄙薄。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隋书》正是唐太宗年间编撰的,执笔的也正是魏征等人,由此便可得知,隋末唐初时的文人对蜀地大致是个什么样的看法了。

不仅仅是《隋书·地理志》对蜀地有这样的评价,就连隋文帝也认为“巴蜀阻险,人好为乱”。于宣敏更是曾向隋文帝谏言:“但三蜀、三齐,古称天险,分王戚属,今正其时。若使利建合宜,封树得所,巨猾息其非望,奸臣杜其邪谋。”所以隋文帝担心自己的第四个儿子杨秀“必以恶终”,将他由越王改封为了蜀王,便是以蜀地作为藩地。

无独有偶的是,据《旧唐书·高祖诸子列传》中的记载,李渊私下里答应李世民要废掉太子改立他时,也曾说过这样一番话:“吾不能效隋文帝诛杀骨肉,废建成封作蜀王,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由此看来,隋文帝与唐高祖的想法不谋而合,一致认为蜀地这块地方特别适合用来防范那些有意图谋反的皇子。可见隋唐之际的蜀地绝不是块什么香饽饽,虽然看上去人口众多又物产丰饶,然而因其地势天险风情粗俗,时人对其好感全无,否则那里就不会是打发失宠的皇子亲王待的地方了,而真的是人间天堂了。

那么唐朝初年的时候,益州究竟是怎样一番情形呢?

《旧唐书·高士廉列传》中有言:

“贞观元年……转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土俗薄,畏鬼而恶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亲扶侍,杖头挂食,遥以哺之。士廉随方训诱,风俗顿改。秦时李冰守蜀,导引汶江,创浸灌之利,至今地居水侧者,须直千金,富强之家,多相侵夺。士廉乃于故渠外别更疏决,蜀中大获其利。又因暇日汲引辞人,以为文会,兼命儒生讲论经史,勉励后进,蜀中学校粲然复兴。”

“子履行……显庆元年,出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先是,士廉居此职,颇著能名。至是,履行继之,亦有善政,大为人吏所称。”

《旧唐书·外戚列传》中亦云:

“敞从父弟操……贞观中,历洺州刺史、益扬二州都督府长史,并有善政。”

可见在唐初的时候,益州一带的蜀地状况并不算好,不仅风土人情堪称凉薄,而且虽有着都江堰的灌溉之便,但真正的良田多被富强之家所侵夺。直到高士廉担任益州大都督长史,情况才开始有所好转,不仅让益州重获灌溉之利,还振兴了教育事业。高士廉之子高履行,以及长孙操,也先后担任过益州大都督长史一职,都颇有作为,为蜀地的发展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

然而罗马非一日建成,蜀地的兴盛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就在贞观二十二年的时候,唐太宗为了征辽,命剑南道伐木造舟舰以运军粮。结果“蜀人苦造船之役”,当地的长官又急于求成,弄得“民至卖田宅、鬻子女不能供,谷价踊贵,剑外骚然。”最后“眉、邛、雅三州獠反”,朝廷派了军队才平定了这场叛乱。

即使是到唐高宗年间,益州的地位仍未能发生根本变化。龙朔二年,唐高宗“改魏州为冀州大都督府,改冀州为魏州。又以并、扬、荆、益四都督府并为大都督府。沛王贤为扬州大都督,周王显为并州大都督,殷王旭轮遥领冀州大都督。”(《旧唐书·高宗本纪》)冀并扬荆益五大都督,高宗将冀并扬这三个州分别封给了他与武后所生的三个儿子,唯独留下了荆州与益州这两块地方,其中的深意几乎可以想见。

甚至武则天称帝后,陈子昂还在上书说,蜀中“剥夺既深,人不堪命,百姓失业,因即逃亡,凶险之徒,聚为劫贼。”

而且,也许正是因为地势天险,蜀地历来是流放的好地方。

“左骁卫大将军、安国公执失思力配流巂州。”
“中书侍郎李友益除名,配流巂州。”
“右相李义府以罪配流巂州。”
“昭死,仲言流象州,茅汇流巂州。”
“世翼贞观中坐怨谤,配流巂州。”
“韦挺……俱配流巂州。”
……

噫吁戏,也无怪乎李白要大发感慨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华夏九大洲地名是什么?
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九州,顾名思义就是九个州,州在古汉语中有“陆地”的意思,因此古代中国有九块不同的陆地所组成。早在先秦时期,周天子便以九州代称自己的国土,在汉代以后,九州更是代表汉民族的居住地区,对统治集团对国家的一种认同。自此以后,九州...

中国的别称有哪些呢?
中国的别称包括华夏、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赤县斗皮县、诸华、诸夏、中夏、区夏、方夏、函夏、海内、禹城、禹迹、禹甸、九牧、九区、九域、八州、九囿、九土、九野等也是古时对中国的称呼。中华一词最早出现在《三国志》裴注中,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后随着版图扩大,成为中原王朝所管辖地区...

中国的别称有哪些?如神州,九州等还有哪些?谢谢,!
九州、华夏、中华、震旦、赤县、神州、扶桑(也有说是指日本)、中夏、禹城、八荒、中土……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075972.html

古人把华夏分为九州,是指哪九个州?现在九州都叫啥名字呢?
古人把华夏分为九州,是指哪九个州?九州最开始常见于《禹贡》,流传古时候大禹治理时,把“天底下”分成九州(还有一说,为黄帝始“九州”一说),因此九州也就成了古时候汉地的代名词。九州区域范围区划也不尽相同。古代人觉得天圆方,“周围”就是指范畴。因而,“九州周围”,即“中国这方面地区...

中国古代中原地图
中国古代中原地图如下:中原又称中土、中州、华夏,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泛指中国。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视为天下中心。中原地区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原包括哪些地方?为什么楚国被称为蛮夷呢?
春秋时期,周天子对天下的掌控力达到了最低,楚国也开始一而再的挑战周礼的地位,因此很多人称呼楚国为蛮夷。但是到了战国时,各诸侯国纷纷进入了争霸天下的战争中,已经没人去管是不是和周礼相悖。而此时的楚文化也与中原文化相融,人们也不再称呼楚国为蛮夷。小结 楚国之所以为蛮夷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与...

中国以前代称的“九州”,究竟说的是哪九个州呢?
“大禹治水”的典故家喻户晓,《史记》有载,大禹“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为后世所传扬。也正是因为他治理水患的功绩,舜才将夏朝的王位传给了他,而禹登基后为了巩固夏朝的统治,将中原地区分为了九个大州,并设九鼎传于后世,意在夏王朝的...

中国的别称是不是:华夏、九州和震旦?
或禹甸(“甸”表示治理)。7. 九州:根据传说,夏禹治水后,将中国分为九州:冀、兖、青、荆、扬、梁、雍、徐、豫。古书《淮南子·地形》也记载了中国古代设置的九个州,后来“九州”泛指整个中国。8. 海内:古代中国人认为中国四周环海,因此将中国称为“海内”,而将外国称为“海外”。

中国古时候除叫“九州”外还叫什么?
中国别称 一、九州,相传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徐、荆、阳、豫、梁、雍。《淮南子·地形》又载:古代中国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后来,九州泛指中国。二、赤县神州,《史记·孟子荀子列传》战国邹衍言:“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

天下最初分为九州?
6个回答 #热议# 有哪些跨界“双奥”的运动员? 田兵Y 2008-01-04 · TA获得超过104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5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九州,不同时代有不同州名版本,一般为《禹贡》中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后来又有十二...

巴南区18525238393: 汉代益州是西南大都会,与中原什么什么什么齐名
尉迟若今多:与洛阳,长安齐名

巴南区18525238393: 汉代益州与中原的什么齐名并列为全国五都
尉迟若今多: 汉代的“五都”. 两汉“五都”指两汉时期长安以外的五个大都市.它们分别是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和宛.

巴南区18525238393: 汉代益州是西南大都会,与中原的— — —宛齐名,并列为全国"五都" -
尉迟若今多: 汉代的“五都”. 两汉“五都”指两汉时期长安以外的五个大都市.它们分别是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和宛.你这里说的不准确,益州是个州,不是城市,西南大都会应该是成都.其他几个空应该是填洛阳、邯郸、临淄.

巴南区18525238393: 汉代益州和中原的什么城市合成全国五都
尉迟若今多: 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和宛

巴南区18525238393: 试述汉代巴蜀文化的辉煌成就 -
尉迟若今多: 农业蜀汉政权控制下的益州地区,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益州本部,以川西平原为中心的巴蜀地区;二是作为益州北面门户的汉中盆地;三是益州西南部的南中地区.前两个部分自战国以来已得到较好的开发,其经济发展水平不亚于中原地区...

巴南区18525238393: 《三国演义》蜀汉政权最后结局 -
尉迟若今多: 因为刘禅昏庸,宠信黄皓. 再加上诸葛亮姜维连年征伐,国势衰败. 黄皓私自瞒下姜维上奏书,虽然有蜀道难,若刘备在世,这蜀道可以发挥出很大的用处,而刘禅.就不说了. 再说,益州虽然在秦汉时期就有天府之国的美称,但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明确的提到了,益州疲惫. 有一句话叫:得中原者得天下,你不管江东、益州实力再强大.难道可以和中原九州比?

巴南区18525238393: 诸葛亮为什么建都在成都? -
尉迟若今多: 长安或者洛阳是刘氏汉朝的法定首都,成都是汉朝的临时首都.而刘备建立的汉朝地盘只限于益州,而成都是益州的首府,也就成了临时首都.刘备诸葛亮是打算恢复中原后,重新将洛阳或者长安作首都.而此时,长安洛阳在北方的魏朝以及后来的晋朝手里.

巴南区18525238393: 三国时西川与益州的区别是什么 -
尉迟若今多: 西川的话是一个比较笼统的地区,而益州是国家已经划定边界的,两个地区的领土其实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有意义上的区别. 益州,中国古地名,古代九州之一,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一带.包括今天的四川省、重庆市全境和...

巴南区18525238393: 三国时期益州是否是九州里最大的州? -
尉迟若今多: 三国志中记载 古代最大的州是冀州 首先,中国古代的九州之说,现在的很多场合出现,都是泛指中国古代国土,其具体所指地域已经不重要了,这个说法诞生之初,具体指的是青、冀、徐、兖、豫、扬、荆、雍、凉九个州,这个时候没有益州.其次,这个九州之说与三国时期行政区域的州的划分不是一回事,换句话说,三国时期不是九个州,而是十三个,少了雍州,多了益、幽、并、交以及司隶(也叫司州,司隶的意思就是国都所在地直属州)五个州.如果再算上当时刚刚开化的台湾岛,后来被称为夷州,那就有十四个了.

巴南区18525238393: 三国时川蜀为益州,川、蜀之名因何而得? -
尉迟若今多: 川:以川称呼古益州地区是始于唐朝,三国时还没有这个说法,罗贯中是明人,三国演义借用了后世的叫法.三国志里只有巴,蜀,益州的称法. 蜀:中国西南古代民族.大致是从商代到战国后期,主要活动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古蜀人先祖为蜀山氏,是先秦时期一个不同于华夏族群的古老民族.“蜀”字最早发现于商代的甲骨文中,据记载武王伐纣时蜀人曾经相助.蚕丛建立蜀国,称蜀王.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秦灭蜀,置蜀郡,蜀人很快被中原民族同化.后世以族名称呼其所活动的地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