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名词解释

作者&投稿:刀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请问:四六源头(名词解释)~

台湾学者张仁青《中国骈文发展史》及《骈文学》二书,讲得较详,一翻便知。
四六的实质是对偶,对偶源于韵语、谚语,这两样在人类发明语言的时候就有,其起源可谓不晚矣。又汉字本身的整齐性及对称性对四六的形成起了根本作用。整齐性是明摆着的,别管笔画多少,写出来的都一般大。对称也是明摆着的,雨、本、大、青、两、书……都有一条看得见或看不见的中轴线。
其实,还有更远的源头,中国文化(世界古文化也一样)思维方式本来就是对称的,阴阳、上下、南北、日月……(中国的建筑……)
外国文字,如英语,也有对偶句。只是他们的文字长短不一,即使单词一对一对得很整齐,但句子却不一样长,直观效果较之汉语差多了,所以始终成不了气候,只能作为一种表达方式,滞拘在修辞的领域,而不能蔚为大国,自成一体。这是英语的宿命,汉字的禀赋,没办法。

1、“山谷体”:指北宋江西诗派诗人黄庭坚所开创的诗体。其总体风格特征是生新硬瘦、奇峭倔强,主要艺术特点是好用拗句。黄庭坚的山谷体诗歌是北宋后期宋诗发展到高峰期的产物。
2、宋六家: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六位散文家。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3、永嘉四灵:是指中国南宋中叶的诗歌流派,代表南宋后期诗歌创作上的一种倾向。永嘉四灵是当时生长于浙江永嘉(今浙江温州)的四位诗人: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形成中国南宋中叶的诗歌流派,代表南宋后期诗歌创作上的一种倾向。
因彼此旨趣相投,诗格相类,工为唐律,专以晚唐贾岛、姚合为法,谓之唐体,字号中都带有“灵”字,而温州古为永嘉郡,遂称之为“永嘉四灵”。
4、西昆体:西昆体,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个诗歌流派,它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是以杨亿为首的17位宋初馆阁文臣互相唱和、点缀升平的诗歌总集,其诗人中成就较高的有杨亿、刘筠、钱惟演。
它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艺术上大多师法晚唐诗人李商隐,片面发展了李商隐追求形式美的倾向,其诗雕润密丽、音调铿锵、辞藻华丽、声律和谐、对仗工整,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但是从总体上看,西昆体诗的思想内容是比较贫乏的,诗歌思想内容贫乏空虚,脱离社会现实,缺乏真情实感。

5、诚斋体:诚斋体因杨万里而得名。杨万里号诚斋,故称为诚斋体。他的诗歌学习江西诗派,最后摆脱前人的束缚而自成一家,取得了更高的成就。
诚斋体的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形成诚斋体的要素之一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要素之二是杨万里做诗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
扩展资料:
“山谷体”注重句法。所谓句法,不仅指诗歌的句式结构,还指诗歌语言运用的法则,涉及句眼、平仄、用韵等方面。领略古法生新奇,是黄庭坚对句法的要求。他在诗歌创作中,广泛尝试前人各种常用和少用的句法,从而创造出自己特有的句法。
“山谷体”亦重字法。讲究务去陈言,力撰硬语,炼字造句,点铁成金,刻意以奇异求生新。
“山谷体”重典故。黄庭坚敬仰杜甫(712-770),主张作诗“无一字无来处”,化用古人诗文入诗,即所谓的“点石成金”。黄诗用典故特多,不容易读懂,他化用典故,以求创新,以求化腐朽为神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谷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宋八大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永嘉四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昆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诚斋体

1元杂剧
或称“元曲”、“北杂剧”,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申国北方,是在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歌舞等艺术成分发展而成。元杂剧先在中国北方流行,到元灭南宋(1279)以后,又逐渐流行到申国南方。元代后期,元杂剧渐趋衰落,继宋元南戏发展起来的明代传奇,代之而起。元杂剧的形成,是申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它的表演艺术,除直接继承宋杂剧、金院本外,还融合了话本、诸宫调、舞蹈、武技、傀儡、皮影等其它艺术,形成为一种有说有唱、载歌载舞的表演艺术。

2.元杂剧的折、楔子
元杂剧每本四折演唱四套宫调不同的曲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千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
楔子
原杂剧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独立段落。篇幅短小。一般放在剧首,有时也用在两折之间,衔接剧情,类似现代戏曲中的过场戏。

3.元杂剧的宾白、科范
宾白:两人相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

科范:元杂剧科范是剧本规定的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
4.南戏:南戏,又称“戏文”,是宋、元时南曲演唱的戏曲,因最初产生于浙江温州地区,故也叫温州杂剧。一般认为,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之一。

5.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同,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和少数民族的乐曲,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金元时在北方流行,故散曲又称北曲。它包括小令、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6.小令:曲以地域分,有南曲、北曲;以作用分,有散曲、剧曲。散曲无科白,剧曲有科白。所谓科白,即动作和宾白。散曲又大别为散套和小令。散套联合同宫调或管色相同之曲而成、首尾一韵;小令大多数为只曲,每首各自为韵。小令有以下四种:一、寻常小令 二、摘调小令 三、带过曲 四、集曲

7.套数: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8.“带过曲”元曲制作中,用两三个同一宫调的小令联缀在一起以表达一个共同的内容,这种格式称为“带过曲”。带过曲是同一宫调的曲牌带过另一个曲牌,如乔吉的《雁儿落带过德胜令•忆别》:“殷勤红叶诗,冷淡黄花市。清水天水笺,白雁云烟字。(以上《雁儿落》)游子去何之,无处寄新词。酒醒灯昏夜,窗寒梦觉时。寻思,谈笑十年事。嗟咨,风流两鬓丝。(以上《德胜令》)”带过曲的作用主要是补充词意表达上的不足。带过曲往往形成习惯性的兼带关系。某一曲牌常带某一曲牌,它们一般押同一个韵部的字。带过曲与重头或么篇不同,后者是同一曲牌的重复。带过曲之间通常空一格。常见的带过曲有:正宫《脱布衫带小梁州》,南吕《骂玉郎带感皇恩》或《采茶歌》,双调《水仙子带折桂令》,双调《雁儿落带德胜令》,双调《楚天遥带清江引》,中吕《快活三带朝天子》,中吕《喜春来带普天乐》,中吕《齐天乐带红衫儿》等。

9.北曲称为北曲,又是为了与南宋以来流行于南方的南曲相区别 。北曲又分为戏曲(或称剧曲)与散曲两种。

10.南北合套
北合套:曲有南北之分。南曲用五音阶,用韵以南方 (主要为江浙一带)语音为标准,有平上去入四声,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都以南曲为主。北曲用七音阶、无入声,用韵以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为准。元杂剧主要用北曲。南北曲曲牌不同。元散曲一般指北曲,也有作南曲的。这里选入一组南北曲合套,聊备一格。

11.《录鬼簿》
中国戏曲史料专著。元代钟嗣成撰。二卷。初稿完成于元至顺元年(1330),元统二年(1334)后和至正五年(1345)又作了两次修订,收元杂剧与散曲作家152人,杂剧作品400多种,是现存元人记述元杂剧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

12.衬字曲牌所规定的诺式之外另加的字,称为“衬字”。它的作用是补充正字语意的缺漏,使之内容更加完整充实,语言更加周密丰富或生动,或者使字句与音乐旋律更加贴合。曲可加衬字,是它与词或诗的主要区别之一。它使曲文在遵守格律的前提下,有更大的灵活性,行文造字更为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小令所用的衬字较少,套曲则比较多。此外,杂剧使用衬字比较普遍,而南戏则比较少用。衬字一般用于句首或句中,句末则很罕见。在曲谱中,衬字往往用小字书写,以区别于正宇。衬字一般不占用乐曲的节拍、音调,往往是唱时快速而有节奏地一口带过。句首的衬字可以用实词(如名词、动词等),也可用虚词(如连词、助词以及代词、副词等)。如尚仲贤《王魁负桂英》:“殿阶前空立着正直牌”,“前”和“着”是衬字有时,衬字是一个句子,如白朴《梧桐雨》“寡人亲捧一盏儿玉露春寒”,“玉”字前的句子是村字。衬字有时可多至十多二十个字。如关汉卿的南吕《黄钟尾》“我正是个蒸不熟煮不烂炒不爆锤不碎打不破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响” 字前的部分即为衬字。衬字是在不更动原谱的基础上增加字数的,这表明曲的句法相当自由和富于变化。衬字用得恰当,可使句法灵活多样,增强了曲文的口语化和形象化特点。

13.当行 当行,古典戏曲评论用语。这个概念源自诗论,含有行家的意思。严羽《沧浪诗话》论“诗法”,就认为作诗“须是本色,须是当行”。明代戏曲理论家沿用当行的概念,意思也指写戏的行家。要求戏曲作家掌握并发挥戏曲体制的功能。然而,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明代戏曲理论家对当行的解释却不尽相同。沈璟认为:“怎得词人当行,歌客守腔,大家细把音律讲。”(《词隐先生论曲》)他从音乐的角度看问题,认为当行是指戏曲作家要精通声律。凌蒙初却在《谭曲杂札》中说:“曲始于胡元,大略贵当行不贵藻丽。其当行者曰本色。”他以为当行是对语言的要求,它与本色是一回事,把握住戏曲语言本色的特征,才算写戏的行家。所以,他极力反对戏曲作家“修饰词章,填塞学问”。吕天成又提出:“当行兼论作法,本色只指填词。当行不在组织饾饤学问,此中自有关节局概,一毫增损不得;若组织,正以蠹当行。本色不在摹勒家常语言,此中别有机神情趣,一毫妆点不来;若摹勒正以蚀本色。……殊不知果属当行,则句调必多本色;果其本色,则境态必是当行。”(《曲品》)他不同意只从戏曲语言的角度看待当行的问题,而认为应从戏曲编剧这个更大范围看待当行的问题,要求戏曲作家掌握戏曲结构、戏曲语言、戏曲人物刻画等规律和特点。他还十分强调当行与本色的联系。

14.尾声
戏曲音乐名词。 连曲体的结尾部分。 散板收尾,也有用曲牌的, 如[赚煞],[煞尾]。 京剧全剧结束所用尾声,系套用昆曲的。 尾声可分段演奏,羽调式。 京剧中另有一种大尾声。 在E尾声基础上, 后半段旋律趋高, 以徽调式收束。 显然这是适合板腔音乐及调式的需求。南曲,北曲的套曲中的最后一支曲子,每出戏结束时用唢呐吹奏的曲牌。大型乐曲中乐章的最后一部份。文学作品的结局部分。至某项活动快要结束的阶段。

15.台阁体
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其倡导人号称“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故称其诗为“台阁体”。它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全是歌功颂德向皇帝拍马屁的内容,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

16.茶陵派
明初成化至弘治年间李东阳以内阁大臣的身份主持诗坛,追随者趋之若骛,形成一个以籍贯命名的“茶陵诗派”。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轶宋窥唐”,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因其历任馆阁,四十年不出国门,诗风雍容典雅,平正典丽,仍有台阁体的余波。但另一些作品却摆脱了台阁风,展示了广阔的社会视角,表现了作者的个人的真情实感和精神状态。自然清新、意趣横生,不刻琢,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17.前后七子
明初制定并推行的八股文考试制度,这时日益成熟、定型;程、朱的理学教条,通过八股文考试成为独尊的统治思想:它们形成一种有力的精神上的连锁,牢固地束缚着文士们的思想,严重地阻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三杨的\"台阁体\"文风依然弥漫一时。这样在哲学思想上就出现了王阳明的心学运动,在文学上出现了\"前七子\"复古运动。它们同时并起,显然要冲破程朱理学教条、八股文和台阁体文风的统治地位,使哲学思想和文学更有效地为统治阶级服务。
前七子,指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
嘉靖、万历间,外患更甚,社会矛盾进一步复杂尖锐化,明王朝的统治日益腐败不堪。在文学上又出现了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再一次发起复古运动,重复着\"前七子\"的错误道路。

18.唐宋派
嘉靖间,继承南宋以来推尊韩柳欧曾王苏古文的既成传统,作为前后七子的反对派而出现的,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因为他们更自觉地提倡唐宋古文,所以被称为“唐宋派”。

19.公安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明代自弘治以后,文坛即为前后七子所把持,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论调,影响极大。归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争,但未能矫正其流弊。其后李贽、徐渭等有识之士相继对复古派提出批评,实际上成为公安派的先导。而给复古拟古派最有力打击的则是公安派。
宗道、宏道、中道被称为公安三袁。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他们的影响。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有以下3点:①反对剿袭 ,主张通变 。他们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的倾向,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应冲破一切束缚文学创作的藩篱。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他们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进而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 ,则不下笔。③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并给民歌和通俗小说以高度评价,甚至赞扬《水浒传》比《史记》更为奇变,这是和他们的文学发展观与创新论相联系的,对提高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社会地位有积极作用。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所作游记、尺牍、小品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诗文所作多为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创作题材不够宽广,因而他们的创作实践未能达到其文学主张的理论高度。
20.竟陵派明代后期文学流派。以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因此得名。又称竟陵体或钟谭体。

明代中叶后,前、后“七子”拟古之风甚烈,“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成为评判诗文准则。“唐宋”、“公安”两派曾先后给予抵制和抨击。

竟陵派认为“公安”作品俚俗、浮浅,因而倡导一种“幽深孤峭”风格加以匡救,主张文学创作应抒写“性灵”,反对拟古之风。所谓“性灵”是指学习古人诗词中的“精神”,这种“古人精神”,不过是“幽情单绪”和“孤行静寄”。所倡导的“幽深孤峭”风格,指文风求新求奇,不同凡响,刻意追求字意深奥,由此形成竟陵派创作特点:刻意雕琢字句,求新求奇,语言佶屈,形成艰涩隐晦的风格。竟陵派与公安派一样在明后期反拟古文风中有进步作用,对晚明及以后小品文大量产生有一定促进之功。然而他们的作品题材狭窄,语言艰涩,又束缚其创作的发展。

竟陵派的追随者有蔡复一、张泽、华淑等。这些人大都发展竟陵派生涩之弊端,往往略下一二助语,自称“空灵”,使竟陵派文风走向极端。

当时受竟陵派影响而较有成就的是刘侗,他的《帝京景物略》成为竟陵体语言风格代表作品之一。
21.吴江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今江苏吴江)人沈璟。向来认为属于此派的曲家有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沈自晋、袁于令、范文若、汪廷讷、史□等。沈璟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他编纂《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厘定曲谱、规定句法,注明字句的音韵平仄,给曲家指出规范。沈□的理论和吴江派诸作家的实践,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沈璟过分强调音韵格律,主张宁肯“不工”,也要“协律”。他提倡戏曲语言要“本色”,原本意在反对明初的骈俪颓风,但由于他把“本色”狭窄地理解为只是采用“俗言俚语”、“摹勒家常语”,也产生了弊病。沈璟等人与汤显祖于万历年间曾经在创作方法上有过一场为时不短的激烈争论。由于吴江派的革新主张主要体现在形式上而不是在内容上,因此,这种革新的影响和意义就远逊于临川派,甚至为后人诟病。
22.四声猿
徐渭他写出了大量奇恣纵肆的诗文,并创作了一些短剧,杂剧。他的杂剧《四声猿》曾得到汤显祖等人的称赞,在戏曲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23.临川四梦
临川四梦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作者简介: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自署清远道人,晚号茧翁,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卒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
24“三言二拍”
是我国古代流传颇广的短篇小说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5.神韵说
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为清初王士□所倡导。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几达百年之久。
26.格调说
格调说由清康乾年间的沈德潜所倡导。“格凋”渊于严羽,主张思想感情是形式格调的决定因素。主张创作有益于温柔敦厚“诗教”,有补于世道人心的“中正和平”的作品,故而归之于有法可循、以唐音为准的“格调”。
27.肌理说
中国清代翁方纲提出的诗论主张。肌理本来是指肌肉的纹理。翁方纲借用肌理论诗,理是指义理和文理,肌理是指儒家的经术和学问,有时也兼指文理。他把儒家经籍和学问看作诗歌的根本。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是王士禛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调和与修正。他用肌理给神韵、格调以新的解释,目的在于使复古诗论重振旗鼓,与袁枚的性灵说相抗衡。
编辑词条
28.性灵说
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序小修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29.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

30.浙西词派
以朱彝尊为代表。朱彝尊(一六二九 -- 一七○九
),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今嘉兴)人。康熙中,以布衣应博学鸿儒考试,为翰林院检讨,官日讲起居注。他少时家贫,刻苦力学,博学工诗词,曾纂辑唐宋金元词五百馀家为《词综》,著有《曝书亭集》。他是浙西派词家代表。其词以南宋的姜夔、张炎为宗,多在字句声律上用工夫,字琢句练,精工隽永,艺术上的成就较显著。如他自题词集的《解佩令》:「十年磨剑,五陵(长安有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结客,把平生涕泪都飘尽。老去填词,一半是,空中传恨。几曾围、燕钗蝉鬓。不师秦七(秦观),不师黄九(黄庭坚),倚新声、玉田(张炎)差近。落拓江湖,且分付,歌筵红粉。料封侯,白头无分。」词中自述生平,说出填词志趣,格调清高,语言工丽。

31.常州词派
张惠言为代表。张惠言,生平见前章第三节。辑有《词选》,为常州词派领袖。他反对浙西派寄兴不高,所选词以深美闳约为主,讲究比兴,尊周清真而抑姜白石和张炎。和浙西派主张的适相反。《词选》中附录了张惠言、张琦、黄景仁、恽敬等常州人词作,常州派因此得名。其后,周济(一七八一 -- 一八三九),江苏荆溪即今宜兴人,嘉庆进士,官淮安府教授著《词辨》,编选《宋四家词选》,推重周邦彦、辛弃疾、吴文英、王沂孙四家,扩大了常州派的影响。嘉庆、道光以后,常州派风靡一时。但其末流,陷於拟古弊病,词意隐晦,难於揣度。

32.《朱陈村词》
康熙中,应博学鸿儒试 ,官翰林院检讨。工诗及骈散文,尤长於词,词作极富,计 有一千八百首,数量之多,无人能比。他效法北宋苏轼、南宋辛弃疾,以壮语著称,于稼轩为近。曾和浙西派朱尊彝合 刻一稿,名为《朱陈村词》

33.《一笠庵四种曲》
一笠庵四种曲:苏州派中最有名的是李玉。李玉,字玄玉,号苏门啸侣,又称一笠庵主人。他在明亡前创作的戏剧,以“一笠庵四种曲”最为重要,四种曲,即《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合称为“一人永占”。

http://www.baidu.com

1元杂剧
或称“元曲”、“北杂剧”,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申国北方,是在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歌舞等艺术成分发展而成。元杂剧先在中国北方流行,到元灭南宋(1279)以后,又逐渐流行到申国南方。元代后期,元杂剧渐趋衰落,继宋元南戏发展起来的明代传奇,代之而起。元杂剧的形成,是申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它的表演艺术,除直接继承宋杂剧、金院本外,还融合了话本、诸宫调、舞蹈、武技、傀儡、皮影等其它艺术,形成为一种有说有唱、载歌载舞的表演艺术。
2.元杂剧的折、楔子
元杂剧每本四折演唱四套宫调不同的曲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千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
楔子
原杂剧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独立段落。篇幅短小。一般放在剧首,有时也用在两折之间,衔接剧情,类似现代戏曲中的过场戏。
3.元杂剧的宾白、科范
宾白:两人相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
科范:元杂剧科范是剧本规定的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
4.南戏
南戏是中国戏曲史上最早成熟的文艺戏剧,北宋末年至明朝初年(12世纪~14世纪)流行于中国东南沿海,为区别同时代的“北曲杂剧”,后人称之为“南曲戏文”,或“南戏”。由于南戏的存在,使中国的古代戏曲曲艺与古希腊戏剧和古印度戏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代戏剧体系。
5 散曲
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同,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和少数民族的乐曲,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金元时在北方流行,故散曲又称北曲。它包括小令、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6.小令 7 套数
金元散曲,指的是金元时期的小令和套数,小令和词调同源,是一支支独立的曲子;套数则源自宋金时期的说唱诸宫调,是由多只曲子依照一定的调性组织起来的。
8 带过曲
元曲制作中,用两三个同一宫调的小令联缀在一起以表达一个共同的内容,这种格式称为“带过曲”。
9.北曲
北曲源于唐宋大曲,宋词和北方的民间曲牌,并且吸收了金(公元1115——公元1234)元音乐。音乐上用七声音阶,声调上遒劲,朴实,大多用弦乐器伴奏。因而有“弦索调”之称。
10.南北合套
北合套:曲有南北之分。南曲用五音阶,用韵以南方 (主要为江浙一带)语音为标准,有平上去入四声,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都以南曲为主。北曲用七音阶、无入声,用韵以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为准。元杂剧主要用北曲。南北曲曲牌不同。元散曲一般指北曲,也有作南曲的。这里选入一组南北曲合套,聊备一格。
11.《录鬼簿》
中国戏曲史料专著。元代钟嗣成撰。二卷。初稿完成于元至顺元年(1330),元统二年(1334)后和至正五年(1345)又作了两次修订,收元杂剧与散曲作家152人,杂剧作品400多种,是现存元人记述元杂剧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
12.衬字
曲牌所规定的诺式之外另加的字,称为“衬字”。它的作用是补充正字语意的缺漏,使之内容更加完整充实,语言更加周密丰富或生动,或者使字句与音乐旋律更加贴合
15.台阁体
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其倡导人号称“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故称其诗为“台阁体”。它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全是歌功颂德向皇帝拍马屁的内容,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
16.茶陵派
明初成化至弘治年间李东阳以内阁大臣的身份主持诗坛,追随者趋之若骛,形成一个以籍贯命名的“茶陵诗派”。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轶宋窥唐”,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因其历任馆阁,四十年不出国门,诗风雍容典雅,平正典丽,仍有台阁体的余波。但另一些作品却摆脱了台阁风,展示了广阔的社会视角,表现了作者的个人的真情实感和精神状态。自然清新、意趣横生,不刻琢,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17.前后七子
明初制定并推行的八股文考试制度,这时日益成熟、定型;程、朱的理学教条,通过八股文考试成为独尊的统治思想:它们形成一种有力的精神上的连锁,牢固地束缚着文士们的思想,严重地阻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三杨的\"台阁体\"文风依然弥漫一时。这样在哲学思想上就出现了王阳明的心学运动,在文学上出现了\"前七子\"复古运动。它们同时并起,显然要冲破程朱理学教条、八股文和台阁体文风的统治地位,使哲学思想和文学更有效地为统治阶级服务。
前七子,指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
嘉靖、万历间,外患更甚,社会矛盾进一步复杂尖锐化,明王朝的统治日益腐败不堪。在文学上又出现了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再一次发起复古运动,重复着\"前七子\"的错误道路。
18.唐宋派
嘉靖间,继承南宋以来推尊韩柳欧曾王苏古文的既成传统,作为前后七子的反对派而出现的,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因为他们更自觉地提倡唐宋古文,所以被称为“唐宋派”。
19.公安派
公安派:
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明代自弘治以后,文坛即为前后七子所把持,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论调,影响极大。归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争,但未能矫正其流弊。其后李贽、徐渭等有识之士相继对复古派提出批评,实际上成为公安派的先导。而给复古拟古派最有力打击的则是公安派
20.竟陵派
以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遂趁势而起。
钟惺(1574—1624)字伯敬,号退谷,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官至福建提学佥事。有《隐秀轩集》。谭元春(1586—1637)字友夏,少慧而科场不利,天启七年(1634)
始举于乡,崇祯十年死于赴进士考试的旅途中。有《谭友复合集》。钟、潭曾编选《诗归》(单行称《古诗归》、《唐诗归》),在序文和评点中宣扬他们的文学观,风行一时,竟陵派因此而成为影响很大的诗派。
21.吴江派
22.四声猿
徐渭他写出了大量奇恣纵肆的诗文,并创作了一些短剧,杂剧。他的杂剧《四声猿》曾得到汤显祖等人的称赞,在戏曲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23.临川四梦
临川四梦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作者简介: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自署清远道人,晚号茧翁,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卒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
24“三言二拍”
是我国古代流传颇广的短篇小说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5.神韵说
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为清初王士□所倡导。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几达百年之久。
26.格调说
格调说由清康乾年间的沈德潜所倡导。“格凋”渊于严羽,主张思想感情是形式格调的决定因素。主张创作有益于温柔敦厚“诗教”,有补于世道人心的“中正和平”的作品,故而归之于有法可循、以唐音为准的“格调”。
27.肌理说
中国清代翁方纲提出的诗论主张。肌理本来是指肌肉的纹理。翁方纲借用肌理论诗,理是指义理和文理,肌理是指儒家的经术和学问,有时也兼指文理。他把儒家经籍和学问看作诗歌的根本。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是王士禛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调和与修正。他用肌理给神韵、格调以新的解释,目的在于使复古诗论重振旗鼓,与袁枚的性灵说相抗衡。
编辑词条
28.性灵说
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序小修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29.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

30.浙西词派
以朱彝尊为代表。朱彝尊(一六二九 -- 一七○九
),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今嘉兴)人。康熙中,以
布衣应博学鸿儒考试,为翰林院检讨,官日讲起居注。他少
时家贫,刻苦力学,博学工诗词,曾纂辑唐宋金元词五百馀
家为《词综》,著有《曝书亭集》。他是浙西派词家代表。
其词以南宋的姜夔、张炎为宗,多在字句声律上用工夫,字
琢句练,精工隽永,艺术上的成就较显著。如他自题词集的
《解佩令》:「十年磨剑,五陵(长安有长陵、安陵、阳陵
、茂陵、平陵)结客,把平生涕泪都飘尽。老去填词,一半
是,空中传恨。几曾围、燕钗蝉鬓。不师秦七(秦观),不
师黄九(黄庭坚),倚新声、玉田(张炎)差近。落拓江湖
,且分付,歌筵红粉。料封侯,白头无分。」词中自述生平
,说出填词志趣,格调清高,语言工丽。

31.常州词派
张惠言为代表。张惠言,生平见前章第三节。辑有
《词选》,为常州词派领袖。他反对浙西派寄兴不高,所选
词以深美闳约为主,讲究比兴,尊周清真而抑姜白石和张炎
。和浙西派主张的适相反。《词选》中附录了张惠言、张琦
、黄景仁、恽敬等常州人词作,常州派因此得名。其后,周
济(一七八一 -- 一八三九),江苏荆溪即今宜兴人,嘉庆
进士,官淮安府教授著《词辨》,编选《宋四家词选》,推
重周邦彦、辛弃疾、吴文英、王沂孙四家,扩大了常州派的
影响。嘉庆、道光以后,常州派风靡一时。但其末流,陷於
拟古弊病,词意隐晦,难於揣度。
32.《朱陈村词》
康熙中,应博学鸿儒试 ,官翰林院检讨。工诗及骈散文,尤长於词,词作极富,计 有一千八百首,数量之多,无人能比。他效法北宋苏轼、南宋辛弃疾,以壮语著称,于稼轩为近。曾和浙西派朱尊彝合 刻一稿,名为《朱陈村词
33.《一笠庵四种曲》
一笠庵四种曲:苏州派中最有名的是李玉。李玉,字玄玉,号苏门啸侣,又称一笠庵主人。他在明亡前创作的戏剧,以“一笠庵四种曲”最为重要,四种曲,即《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合称为“一人永占”。

兄弟!!!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我赚点分我容易吗我^^^^^

哈哈哈哈 笑死我啦 支持楼上的 楼主不要太小气哦 嘻嘻


六龄齿名词解释
六龄齿的概念儿童到了6周岁,在牙列的最后面即在第二乳磨牙的后面萌出的牙,就是第一恒磨牙,胚胎3-4个月左右第一恒磨牙牙胚开始形成,出生时开始钙化,2-3岁左右牙冠钙化完成,6-7岁萌出于口腔内,上下左右各一颗,因其在6岁左右萌出,所以习惯称为“六龄齿”。六龄齿是萌出最早的恒牙,它...

六龄齿名词解释
龄齿的解释 年龄。 清 孙枝蔚 《卫武公规箴图》 诗:“古来富贵塲,龄齿罕与齐。大德者必寿,斯言不我欺。” 词语分解 龄的解释 龄 (龄) í 岁数:年龄。高龄。松龄鹤寿。 年数:工龄。党龄。军龄。教龄。 部首 :齿; 齿的解释 齿 (齿) ǐ 人和 动物 嘴里 咀嚼 食物的...

六礼名词解释中国法制史
六礼的解释 (1).谓古代的 冠礼 、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和乡射礼、相见礼。《礼记·王制》:“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 郑玄 注:“乡,乡饮酒、乡射。”《荀子·大略》:“立大学,设 庠序 ,修六礼,明十教,所以道之也。” 杨倞 注:“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

名词解释婚姻六礼是什么结婚过程中的六个步骤
古代婚姻遵循三书六礼,很多人会问六礼是什么,六礼,古代的婚姻礼仪。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下面就为大家名词解释婚姻六礼。 在古代某些时代,男女若非完成三书六礼的过程,婚姻便不被认可;嫁娶仪节的完备与否,直接影响婚姻是否吉利。那么六礼是什么?下面就详细名词解释婚姻六礼。名词解释 六礼...

“六改”(名词解释)
【答案】:道路“白改黑”、路灯“暗改亮”、架空管线“上改下”、老旧社区“旧改新”、建筑立面“面改美”、园林绿化“绿改彩”。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6、次相授受 是汉代私学的教学方法或制度。即先由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头去教其他弟子。董仲舒是最早采用这种方法的大师,比英国的导生制要早近两千年。7、六学二馆 隋唐时官学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六学中...

六科(名词解释)
【答案】:即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或通政司把这些章奏编纂或辑成朝报。在京的各衙门要知道朝报的内容,或者派自己衙门的书手来六科廊房抄传,或者由六科派人分发。

六代乐舞名词解释
1. 六代乐舞:远古时期中国的代表性宫廷乐舞,也称作六乐或六舞。2. 时期与背景:产生于中国奴隶制时期,用以歌颂帝王。3. 用途与场合:主要用于周代宫廷的祭祀礼仪,表演场合隆重,参与者众多。4. 规格标准:天子规格使用“八佾”(64人舞阵)。5. 内容构成:六部乐舞多数由之前各代乐舞整理、增删...

六艺教育名词解释是什么?
六艺教育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是中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学校教育内容,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礼是仪式、行为方式,乐是音乐、舞蹈、射是弓术,御是马术,书是书法,数是算术。六艺教育依学生年龄和课程深浅不同分有小艺与大艺。书、数为小艺,系初级课程;礼、乐、射、御为大艺...

六书名词解释
六书的名词解释:六书是古代汉字的分类方法,将汉字分为六种基本结构,用于帮助学习和记忆汉字。六书是指古代汉字的分类方法,将汉字根据其结构特点分为六类,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这种分类方法是根据汉字的形状和构造特点来划分的,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

卫辉市15196047397: 六(汉语汉字) - 搜狗百科
陈没艳孚贝: 1、是指在微生物生长曲线中的指数生长期,此时微生物细胞大量繁殖,新陈代谢加快. 2、是指在微生物生长曲线中的衰亡期,此时微生物细胞开始衰亡,细胞裂解,产生大量次级代谢产物. 3、是指细胞生长发育后期,细胞内出现一个圆形或...

卫辉市15196047397: 名词解释 六义 -
陈没艳孚贝: 诗经学名词.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郑樵云:“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通志序》)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

卫辉市15196047397: “六书”的名词解释? -
陈没艳孚贝: 古人把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总称“六书”,即所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种方法不是在造字之前就有的,而是后代的文字学家归纳和概括出来的. 六书是后来的人对汉字进行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也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当有了六书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该系统为依据. 扩展资料: 六书大约反映了战国末到汉代以及后世人们对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情况的认识.它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础上的,是一个完善周密的条例.它对于汉字,特别是对古文字,它能够予以充分说明.并对汉字的演化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六书理论”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一个伟大创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书

卫辉市15196047397: 6s名词解释 -
陈没艳孚贝: 6S就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六个项目,因均以“S”开头,简称6S.

卫辉市15196047397: 【急求】谢赫 六法 分别写出每条 名词解释 和 简述 -
陈没艳孚贝: 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或“气韵,生动是也”,是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气韵,原是魏、晋品藻人物的用词,如“风气韵度”、“风韵遒迈”等,指的是人物从姿态、表情中显示出的精神气质、情味和韵致.骨法用笔,“骨”“骨力”乃借助于比喻来说明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其外在表现等,以内在本质的东西表现事物.“应物象形”或“应物,象形是也”,是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 随类赋彩,可以解作色彩与所画的物象相似.随类即随色象类之意,因此同于赋彩. 经营位置”或“经营,位置是也”,是说绘画的构图.传移模写“传移模写”或“传移,模写是也”,指的是临摹作品.传

卫辉市15196047397: 名词解释:(1)“四书”(2)“五经”(3)“四史”(4)“四库”(5)《诗经》六义(6)六艺(7)五行(8)五谷(9)五味(10)六畜(11)文房四宝(12)文... -
陈没艳孚贝:[答案] `四书`:.`五经`:.六义:风,雅,诵,赋,比,行.`五行`:金,木,水,火,土.`五味`:酸,甜,苦,辣,咸.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卫辉市15196047397: 名词解释:《诗经》“六义”?风雅松?《论语》?《人间词话》?“隐逸诗人之宗”? -
陈没艳孚贝: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陶彭泽诗,颜、谢、潘、陆皆不及者,以其乎平昔所行之事赋之于诗,无一点愧词,所以能尔.———《彦周诗话》陶公高于老、庄,在不废人事人理,不离人情,只是志趣高远,能超然于境遇形骸之上耳....

卫辉市15196047397: 质量管理中的六要素(人、机、料、环、法、测)具体概念是什么需对六要素一一作名词解释 -
陈没艳孚贝:[答案] “人”(操作者)、“机”(机器设备)、“料”(物料)、“法”(作业指导书)、“环”(生产环境)、“测”(品质检验)六大因素

卫辉市15196047397: 名词解释《诗 经》解释:1、《诗经》 2、“六义” 3、笙诗 4、采诗、删诗说 5、四家诗6、《毛诗序》 7、诗教 8、三家诗 9、赋、比、兴谢谢 -
陈没艳孚贝:[答案] 1、《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六义”:诗经学名词.语出《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3、笙诗:亦称“...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