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星星哪个大

作者&投稿:禾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星星和地球哪个大~

星星
1、流星:比地球小;
2、卫星:有的比地球大,有的比地球小;
3、彗星:比地球小;
4、恒星:都比地球大。
太阳属于你所谓的星星-自己发亮的那种-恒星
地球是一颗行星-太阳系里的一颗行星
没有关系
流星:小的石头掉进大气层,磨擦生热发光,
卫星:地球只有一颗卫星就是月球.就是围绕行星旋转的星体.
彗星:是和行星一样是围绕着太阳转的星体.但它的运动轨迹可以横跨多个行星的运动轨迹.类如哈雷彗星.
恒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见到的天上的一闪一闪的星星.它们都是与太阳一样的.距离地球非常遥远.但体积有的比太阳还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
球和星星都是宇宙中的一种存在,它们之间除了吸引和排斥这两个力的存在外,是没有其它关系的,还有种就是它们的组成元素大致相同。

不是的.星星有很多种.我们通常能看到的主要有恒星、行星、彗星.用望远镜还可以看到小行星、其它行星的卫星.对于肉眼可看到的恒星(天上的大部分),都是远远大于地球的,而且不少比太阳还大.但有些已经衰老的恒星,如白矮星,就有可能小于地球,而且肉眼也看不到.如果是行星的话,如我们看到的金星(启明星),火星,就比地球小.不过木星、土星比地球大.这些肉眼都可看到.彗星的话,如果算上彗尾,可能算是极大的天体了,可能超过太阳.但只算彗核的话,一般是远远小于地球的.小行星就不用说了,肯定小于地球的.不过一般肉眼也难以发现.至于其它行星的卫星,也是要靠望远镜才能看到,体积也比地球要小.

恒星的一生

目前大多数天文学家都相信恒星都是由稀薄气体云和尘埃因引力坍缩而产生的。这些气体云和尘埃的引力的强弱同恒星一生的归属密切相关,换句话说,恒星初始质量的大小影响着它的演化方向、年龄以及最终死亡的结局。大质量恒星相对于小质量恒星来说,演化速度要快的多。对于质量于8个太阳质量的恒星来说,通常都是以超新星爆发的形式终其一生。

恒星的诞生地通常认为是在那些星际气体中。当这些星际气体的密度超过某个临界值的时候,气体之间的相互引力会逐渐超过气体的压力,这样,星际气体就会开始收缩,密度便会不断的加大。由于星际气体的质量实在是太大,所以在密度增大的同时,星际气体内部同时会变得越来越不稳定。这就导致形成一些较为微小的气体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小的气体团便会慢慢的演变成为一颗颗的恒星。所以,在我们看来恒星都是成团成团的诞生。

这些由气体和尘埃形成的缓慢自转的球体所产生的恒星,天文界已提出一个公认的诞生图像。但是具体到细节还尚不很明了,特别是坍缩的稍后阶段也就是关于行星形成的清晰理论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巨型红外望远镜的出现使得天文学家的研究变得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了。因为电磁波在红外线波段的波长较光学波段的波长要长出许多,所以通过红外望远镜,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遍布气体和尘埃的恒星诞生地的内部。

下面来看看恒星诞生的具体过程。当星际气体的内部分解成一块块的较小的气体团之后,这些气体团会继续收缩下去。这时,气体团的密度已经达到60,000个氢原子/立方厘米,远大于正常星际气体的密度1个氢原子/立方厘米。最初气体团密度较低的时候,其中心物质发出来的光辐射还是能够突破重重阻碍达到气体团的外部,但是随着气体团的收缩,由中心到外层逐渐形成了密度梯度,气体团中央的密度大到以至于光也穿透不出来。这样气体团中心的温度就会不断的升高,压力也开始升高,收缩慢慢停止。直至温度达到二千度左右,氢分子开始分解成为原子。于是核心再度收缩,到收缩时释放出的能量把全部的氢都重新变为原子。这个新生的核心比今天的太阳稍大一些,不断向中心跌下的全部外围物质最终都要落到这个核心上,一颗质量和太阳一样的恒星就要形成了。这样恒星内部便开始发生核聚变反应,恒星进入到主序阶段。

太阳是我们见到的最普通的一颗处在主序的中等质量的恒星。

45亿年前我们的太阳就是在经历过这个阶段以后从原恒星过渡到恒星。在恒星内部的这个核反应熔炉中,物质从氢开始,不断的“演化”下去,这种创造过程目前被认为是我们现在多元素世界唯一的“造物主”。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诞生初期,宇宙中只充满着最轻的元素--氢与氦。那些参与形成地球、大气和我们身体的较重元素,是后来称作超新星的激变恒星爆发期间在星体内部形成的。这类爆发在星系周围贡献出新形成的物质,不断地以重元素丰富着星系介质。

恒星在主序阶段所经历的时间长短跟他的质量有密切的关系。大质量的恒星燃烧的的快,演化的也快。小质量恒星,由于其内部引力较小,核反应没有大质量恒星来的剧烈,所以演化的也较慢,其主序阶段也相对来说长一些。太阳的整个热核反应阶段约是一百二十亿年,而质量大于太阳十倍的恒星,核阶段就要短一千倍。

我们的太阳就是一颗典型的处在主序的小质量恒星。她已经在主序阶段“生活”了45亿年。天文学家的计算结果显示太阳还可以象现在这样再“生活”50亿年,也就是说,太阳的主序阶段长达100亿年。

任何恒星在其主序阶段的末尾,核心的氢都会逐渐消耗殆尽,随后它们便会脱离主序进入到红巨星阶段。在这个新的阶段,恒星的核心由氢聚变的产物--氦组成 。氦又是另一不同聚变反应的燃料,反应后形成碳和氧,并继续释放出大量的能量。然而, 这 种反应需具备更高的核心温度,这个条件直到氢聚变的末尾才会出现。恒星由氢供给燃料过 渡到由氦供给燃料的转变时间极短,氢一经耗尽氦核反应立即开始。随之,这颗恒星的外貌显著改变。氦聚变比以往的氢核反应产生的能量更多,重力与新热能输出之间的平衡使恒星达到一个新的稳定体积。这时恒星变成 了庞大的巨星。虽然它产生的能量比主序阶段要多的多,但这时有了庞大的恒星表面会把热量辐射出去。 这就出现了令人惊奇的事,尽管恒星核反应更加剧烈,但恒星的表面温度却凉下来。尽管表面温度相对很低,但红巨星却极为明亮,因为它们的体积巨大。肉眼能看到的最亮的星有许多是红巨星,如参宿四、毕宿五、大角、心宿二等。

50亿年后的太阳也会变成为一颗红巨星。

红巨星氦核聚变的原子产物包括碳、氮和氧。这些元素在氦燃料贮藏耗尽后将会变成新的恒星燃料。实际上这种由轻核聚变为重核的反应在恒星一生的演化过程中相互衔接,相继出现。先由氢聚变为氦,然后再由氦聚变为碳、氮和氧,以此类推产生越来越重的元素。为了克服更重元素对聚合的顽抗,每个后继阶段都需要比前一阶段甚至更高的恒星核心温度。这依次更高的温度使核燃烧过程逐级加速,所以每个后继阶段所存在的时间就越来越短。

当恒星成长为红巨星,热核反应的速率也不可逆转的衰退。对于离开主序的时候质量在1~8个太阳质量之间的恒星,由于外壳的重量不足以使它的核受到充分的压缩、提高温度,所以巨星的碳-氧核不再发生热核反应。但是核的周围却仍然活跃。核外的氢层和氦层会先后燃烧,这样将热核反应一步一步地延伸到外壳。这种不连续反应所产生的能量仅能断断续续地支撑外层的重量。这使得恒星开始脉动。这种状态会持续数千年。在恒星脉动的过程中,它会不断的向其周围喷射物质,直至最后外层物质全部脱落,只剩下一个裸露的碳-氧核。那些被抛出的物质——灰烬,会形成一个行星状星云,而萎缩的残骸则会变成白矮星。白矮星是中等质量恒星演化的终点。其半径跟质量成反比,质量越大,半径就越小。由于没有热核反应来提供能量,白矮星在发出辐射的同时,必然也在迅速的冷却。但是要等他完全的冷却下来成为一颗黑矮星却要经历数十亿年的时间。

这里聚集了很多的白矮星。

对于那些离开主序的时候大于8个太阳质量的恒星来说,它们的热核反应可以一路顺畅的进行下去。其核心最后形成一个铁核。在耗尽能源的最后时刻,引力坍缩便会立即开始。然而此时已不可能出现新的聚变反应来抗拒坍缩以恢复恒星内外压力的平衡。在巨大的压力下,质子和电子被挤压到一起形成中子,同时释放出数以万亿的中微子。坍缩的结果就是恒星的所有质量都集中在一个30千米直径的球体之中!其密度可想而知。恒星的外层物质随着坍缩同样以很高的速度朝向核心运动,它们同固态的中子核发生猛烈的碰撞,这种碰撞使物质达到极高的温度。高温高雅的环境使得恒星外层大气中的氢和较轻的气体产生聚合反应。这样便发生了猛烈的聚合爆发,爆发所持续的时间只有短短的1秒钟,这颗超新星在转瞬间其亮度剧变到1000亿颗恒星那样明亮!

--------------------------------------------------------------------------------

美国发射两颗环境卫星 以研究冰帽和星形成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1月13日宣布:美国发射了两颗卫星(ICESat号和CHIPSat号卫星),以研究冰帽和星形成的条件。

1月12日,这两颗卫星在加利福尼亚的美国空军基地通过DeltaII号运载火箭发射上空。ICESat号卫星第一个发射上空,发射时间为64分钟,这颗卫星1月13日便与地面取得了联系。CHIPSat号卫星用了83分钟便与其火箭分离进入太空,也于1月13日与地面取得了联系。

该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ICESat项目负责人吉姆•瓦特兹因说,卫星正好在其期望的位置,并且运行状况非常好。他认为这是其研究项目的极好的开端。

本月底,ICESat卫星将进入运行轨道,其高度为600公里。在今后的几年中,它将借助激光测量冰帽的厚度,为人类研究南极和格陵兰的演变提供相关数据。此外,它还将提供有关全球植被的数据。

CHIPSat卫星将从590公里的高处研究星星的形成原因。凭借分光仪,它将研究广阔星际中高温度、低密度的气体。

研究人员认为,星际空间的一些颗粒物质将来有可能会发展成星星。人类将通过卫星探测宇宙间的许多秘密。

逃亡的星星--伴侣被黑洞夺走,自身被流放而急急逃亡,科学家在银河系里发现了这样一颗恒星2005-02-12

〖北京〗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飞速运动的恒星,它的速度是如此之快,以至于银河系的引力也束缚不住它。理论计算表明,银河系里这种逃

亡中的恒星可能数以千计,这给银河系中央潜藏着一个巨大黑洞的说法提供了新证据。

1988年有科学家首次提出一种理论,即两颗相互绕行的恒星在经过星系中央的大质量黑洞附近时,会受到干扰。结果是一颗恒星留在

黑洞旁边围着它旋转,另一颗则像弹弓打出的石子那样被“弹射”出去。在银河系中,这种现象估计每10万年会发生一次。美国哈佛-史密森

天体物理研究中心的天文学家Warren Brown领导的一个小组,新近发现了这样一颗流浪的恒星。

这颗暗淡的恒星距地球18万光年,位于长蛇座方向上。科学家使用亚利桑那州MMT天文台的6.5米望远镜发现了它。研究小组发现,它

的运行速度在700公里/秒以上,这几乎是地球轨道速度的25倍,是银河系逃逸速度(足以摆脱银河系引力束缚的速度)的两倍多。根据这

颗恒星的位置、速度和运动方向,研究小组得出结论说,它是约8000万年前从银心黑洞附近被弹射出去的,没有其它现象可以产生这样快

的速度。有关研究发表在即将出版的新一期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杂志上。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Andrea Ghez说:"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发现。"她相信,有关发现还可能解释为何有许多年轻的大质量恒星在紧

紧环绕银心黑洞运转,天文学家通常不认为会在那里发现这样的恒星。

星表xīngbiǎo[star catalogue] 记载星体的星等、位置等的表册

星辰xīngchén[stars] 星的总称:日月星辰

星驰xīngchí
(1) [rapidly]∶形容速度很快:听到这个消息,他星驰奔向前线
(2) [an urgent trip at night time]∶在星夜急驰

星点xīngdiǎn[a tiny bit] 一点儿;一星一点:没星点官架子

星斗xīngdǒu[stars] 星的总称:
满天星斗

星光xīngguāng[starlight] 星的光辉:星光闪烁

星号xīnghào[asterisk] 书写符号*,在印刷中用作一般参考符号的第一个符号,表示字母或词的省略

星河xīnghé[galaxy;Milky Way] 指银河

星火xīnghuǒ
(1) [spot fire;spark]∶由远处大火飞来的火星或余烬点着的火
(2) [shooting star]∶流星一瞬即逝的光,比喻迫切、紧急
那灯刚一亮,就又像星火一样泯灭了

星际xīngjì[interstellar;interplanetary] 星与星之间:星际旅行

星空xīngkōng[starry sky] 缀满星星的夜空

星流xīngliú[star streaming] 银河系中以相反方向运动的两群恒星

星罗棋布xīngluó-qíbù[spread all over the place be dotted like stars in the sky and scattered like the pieces on a chessboard] 像群星罗列,像棋子分布。形容数量多而广
群圉牧监,星罗棋布。——明•陈琏《皆山轩赋》

星期xīngqī[week] 原指农历七月七,牛郎织女相会之日。后亦指男女成婚之日。现常用来指连续七天排列的周而复始的作息日期

星期日xīngqīrì[Sunday] 一周的第一天

星球xīngqiú[celestial(或heavenly)body] 宇宙中能够发射或反射光的天体。分恒星集合

星区xīngqū[constellation] 星空中任一个确定的区域

星群xīngqún[star group] 在同一方向以相同的速度运动的许多恒星

星体xīngtǐ[planet] 指个别星球(如太阳、月亮、水星、哈雷彗星等)

星图xīngtú[star chart] 标记恒星位置的图夏季的星图与冬季的星图完全不一样

星团xīngtuán[cluster] 在天空中显得彼此很接近并似乎具有共同性质(如距离和运动)的恒星集合

星系xīngxì[galaxy] 由几千亿颗恒星组成的巨大恒星系统,不仅包括恒星,而且有星云、星团、球状星团和星际物质

星相xīngxiàng[astrology] 星命相术
凡一切山人墨客、医卜星相人等,俱拿下东厂监禁。——《梼杌闲评——明珠缘》

星星xīngxing
(1) [star] [口]∶夜晚天空中闪烁发光的天体
(2) [tiny spot]∶细而小的点儿

星星点点xīngxīng-diǎndiǎn[bits and pieces] 形容量少且分散
山坡上点缀着星星点点的小花

星星之火xīngxīngzhīhuǒ[a single spark] 一小点火星。多比喻微小的事物
星星之火,可以勺灭。——明•朱国桢《僧道之妖》

星宿xīngxiù
(1) [constellation]
(2) 中国古时指星座,共分二十八宿
(3) 星的动态,尤指占星术中一个人诞生时决定其命运或一生状况的星宿

星眼xīngyǎn[bright eyes] 明亮美丽的眼睛(多指女子的)
娘娘听了,柳眉剔竖,星眼圆睁。——《清平山堂话本》

星夜xīngyè
(1) [at night]∶夜晚
(2) [by night]∶连夜

星移斗转xīngyí-dǒuzhuǎn[passage of time] 星斗转移位置,表示时序变迁,比喻时间变化
早星移斗转回,碧天边月又高。——《雍熙乐府•思忆》

星云xīngyún[nebula] 在我们的银河系或其他星系的星际空间中由非常稀薄的气体或尘埃构成的许多巨大天体之一

星占xīngzhān
(1) [divine by astrology]∶使用或实行占卜
(2) [cast a horoscope]∶用占星术计算

星震xīngzhèn[starquake] 恒星的震动

星子xīngzi细小物 [planetesimal;little bits] b [方]∶指星星
满天星子

星座xīngzuò[constellation] 星空中看起来形成某种形态的任一星群,根据公元2世纪托勒玫的星表总计48个星座,每个星座以神话中的人物、动物或器物命名,还有40个星座是希腊、罗马时代的人后来增加的,以补充留下的空白天区(如地中海地区看不见的南天极周围的天区);任一星群在空中的方位。

地球Earth

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居显著的地位,而太阳也不过是一颗普通的恒星。但由于人类定居和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对它不得不寻求深入的了解。
行星
地球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地球是第3个行星,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亿千米,这个距离叫做一个天文单位(AU)。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其轨道长半径为149597870千米,轨道偏心率为0.0167,公转轨道运动的平均速度是29.79千米/秒。
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 千米,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二者相差约21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17克/厘米。地球的尺度和其他参量见表。

【形状和大小 】

中国古代对天地的认识有所谓浑天说。东汉张衡在《浑天仪图注》里写道:“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地球是圆的这个概念在远古就已模糊地存在了。723年唐玄宗派一行和南宫说等人,在今河南省选定同一条子午线上的13个地点,测量夏至的日影长度和北极的高度,得到子午线一度之长为351里80步( 唐代的度和长度单位)。折合现代的尺度就是纬度一度长132.3千米,相当于地球半径为7600千米 ,比现代的数值约大20%。这是地球尺度最早的估计(埃及人的测量更早一些,但观测点不在同一 子午线上,而且长度单位核算标准不详,精度无从估计)。
精确的地形测量只是到了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之后才有可能,而地球形状的概念也逐渐明确。地球并非是很规则的正球体。它的表面可以用一个扁率不大的旋转椭球面来极好地逼近。扁率e为椭球长短轴之差与长轴之比,是表示地球形状的一个重要参量。经过多年的几何测量、天文测量以至人造地球卫星测量,它的数值已经达到很高的精度。这个椭球面不是真正的地球表面,而是对地面的一个更好的科学概括,用来作为全球各地大地测量的共同标准,所以也叫做参考椭球面。按照这个参考椭球面,子午圈上一平均度是111.1千米,赤道上一平均度是111.3千米。在参考椭球面上重力势能是相等的,所以在它上面各点的重力加速度是可以计算的,公式如下: g0=9.780318(1+0.0053024sin2j-0.0000059sin2j)米/秒2, 公式中g0是海拔为零时的重力加速度,j是地理纬度。知道了地球形状、重力加速度和万有引力常数G=6.670×10-11N·M^2/KG^2,可以计算出地球的质量M为5.975x10^24kg克。

【地球的尺度和其他参量 】

自转 由于地球转动的相对稳定性,人类生活历来都利用它作为计时的标准,简单地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叫做一年,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叫做一日。然而由于地球外部和内部的原因,地球的转动其实是很复杂的。地球自转的复杂性表现在自转轴方向的变化和自转速率即日长的变化。
自转轴方向的变化中,最主要的是自转轴在空间绕黄道轴缓慢旋进,造成春分点每年向西移动50.256〃的岁差。这是日、月对地球赤道突出部分吸引的结果。其次是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地球本身的位置变化,造成了地面各点的纬度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有两种成分 :一种以一年为周期,振幅约为0.09〃,是大气和海水等季节性变化所引起的,是一种强迫振动;另一种成分以14个月为周期,振幅约为0.15〃,是地球内部变化所引起的,叫做张德勒摆动,是一种自由振动。此外还有一些较小的自由振动。
转速的变化造成日长的变化。主要有3类:长期变化是减速的,使日长每百年增加1~2毫秒,是潮汐摩擦的结果;季节性变化最大可使日长变化0.6毫秒,是气象因素引起的;不规则的短期变化,最大可使日长变化4毫秒,是地球内部变化的结果。
表面形态和地壳运动 地球的表面形态是极复杂的,有绵亘的高山,有广袤的海盆,还有各种尺度的构造。
地表的各种形态主要不是外力造成的,它们来源于地壳的构造运动。地壳运动的起因至少有以下几种设想:①地球的收缩或膨胀。许多地学家认为地球一直在冷却收缩,因而造成巨大的地层褶皱和断裂。然而观测表明,地面流出去的热量和地球内部因放射性物质的衰变而生出的热量是同量级的。也有人提出地球在膨胀的论据。这个问题现在尚无定论。②地壳均衡。在地壳以下的某一定深度,单位面积上的载荷有一种倾向于均等的趋势。地面上的巨大高差为地下深部横向物质流动所调节。③板块大地构造假说——地球最上层约八、九十千米厚的岩石层是由几块巨大的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相互作用和相对运动就产生地面上一切大地构造现象。板块运动的动力来自何处,现在还不清楚,但不少人认为地球内部物质的对流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地图:世界地形 】
电磁性质
地磁场并不指向正南。11世纪中国的《梦溪笔谈》就有记载。地磁偏角随地而异。真正地磁场的形态是很复杂的。它有显著的时间变化,最大的变化幅度可达到总地磁场的千分之几或更高。变化可分为长期的和短期的。长期变化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短期变化来源于电离层的潮汐运动和太阳活动的变化。在地磁场中,用统计平均或其他方法将短期变化消去后就得到所谓基本地磁场。用球谐分析的方法可以证明基本地磁场有99%以上来源于地下,而相当于一阶球谐函数部分约占80%,这部分相当于一个偶极场,它的北极坐标是北纬78.5°,西经69.0°。短期变化分为平静变化和干扰变化两大类。平静变化是经常出现的,比较有规律并有一定的周期,变化的磁场强度可达几十纳特;干扰变化有时是全球性的,最大幅度可达几千纳特,叫做磁暴。
基本磁场也不是完全固定的,磁场强度的图像每年向西漂移0.2°~0.3°,叫做西向漂移。这就指出地磁场的产生可能是地球内部物质流动的结果。现在普遍认为地球核主要是铁镍组成的(还包含少量的轻元素)导电流体,导体在磁场中运动便产生电流。这种电磁流体的耦合产生一种自激发电机的作用,因而产生了地磁场。这是当前比较最为人接受的地磁场成因的假说。
当岩浆在地磁场中降温而凝固成岩石时,便受到地磁场磁化而保留少许的永久磁性,称为热剩磁。大多数岩浆岩都带有磁性,其方向和成岩时的地磁场方向一致。由相同时代的不同岩石标本可以确定成岩时地球磁极的位置。但由不同地质时代的岩石标本所确定的地磁极位置却是不同的。这就给大陆漂移的假说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人们还发现,在某些地质时代成岩的岩石,磁化方向恰好和现代的地磁场方向相反。这是由于地球在形成之后,地磁场曾多次自己反向的结果。按照自激发电机地磁场成因假说,这种反向是可以理解的。地磁场的短期变化可以感应地下电流,而地下电流又引起地面的感应磁场。地下电流同地下物质的电导率有关,因而可由此估计地球内部的电导率分布。然而计算是复杂的,而且解答不单一。现在所能取得的一致意见是电导率随深度而增加,在60~100千米深度附近增加很快。在400~700千米的深处,电导率又有明显的变化,此处相当于地幔中的过渡层(又叫C层)。
温度和能源
地面从太阳接受的辐射能量每年约有10焦耳,但绝大部分又向空间辐射回去,只有极小一部分穿入地下很浅的地方。浅层的地下温度梯度约为每增加30米,温度升高1℃ ,但各地的差别很大。由温度梯度和岩石的热导率可以计算热流。由地面向外流出的热量,全球平均值约为6.27微焦耳/厘米秒,由地面流出的总热能约为10.032×10^20焦耳/年。
地球内部的一部分能源来自岩石所含的放射性元素铀、钍、钾。它们在岩石中的含量近年来总在不断地修正,有人估计地球现在每年由长寿命的放射性元素所释放的能量约为9.614×10^20焦耳,与地面热流很相近,不过这种估计是极其粗略的,含有许多未知因素。另一种能源是地球形成时的引力势能,假定地球是由太阳系中的弥漫物质积聚而成的。这部分能量估计有25×10^32焦耳,但在积聚过程中有一大部分能量消失在地球以外的空间,有一小部分,约为1×10^32焦耳,由于地球的绝热压缩而积蓄为地球物质的弹性能。假设地球形成时最初是相当均匀的,以后才演变成为现在的层状结构,这样就会释放出一部分引力势能,估计约为2×10^30焦耳。这将导致地球的加温。地球是越转越慢的。地球自形成以来,旋转能的消失估计大约有1.5×1031焦耳,还有火山喷发和地震释放的能量,但其数量级都要小得多。
地面附近的温度梯度不能外推到几十千米深度以下。地下深处的传热机制是极其复杂的,由热传导的理论去估计地球内部的温度分布,常得不到可信的结果。但根据其他地球物理现象的考虑,地球内部某些特定深度的温度是可以估计的。结果如下:①在100千米的深度,温度接近该处岩石的熔点,约为1100~1200℃;②在400千米和650千米的深度,岩石发生相变,温度各约在1500℃和1900℃;③ 在核幔边界,温度在铁的熔点之上,但在地幔物质的熔点之下,约为3700℃;④在外核与内核边界,深度为5100千米,温度约为4300℃,地球中心的温度,估计与此相差不多。
内部结构
地球的分层结构基本上是按地震波(P和S)的传播速度划分的。地球上层有显著的横向不均匀性: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的厚度大不相同,海水只覆盖着2/3的地面。
地震时,震源辐射出两种地震波,纵波P和横波S。它们各以不同的速度向四围传播�经过不同的时间到达地面上不同的地点。若在地面上记录到P和S的传播时间随震中距离的变化,就可以推算地下不同深度地震波的传播速度υp和υs。
地球内部的分层就是由地震波速度分布定义的,在海水之下,地球最上层叫做地壳,厚约几十千米。地壳以下直对地核,这部分统称为地幔。地幔内部又有许多层次。地壳与地幔的边界是一个明显的间断面,称为M界面或莫霍界面。界面以下约到会80千米的深度,速度变化不大,这部分叫做盖层。再往下,速度明显降低,直到约220千米深度才又回升。这部分叫低速带。以下直到2891千米深度叫做下地幔。核幔边界是一个极明显的间断面。进入地核,S波消失,所以地球外核是液体。到了5149.5千米的深度,S波又出现,便进入了地球内核。
由地球的速度和密度的分布可以计算出地球内部的两个弹性常数、压力和重力加速度的分布。在地幔中,重力加速度g的变化很小,只是过了核幔边界才向地心递减至零。在核幔边界处的压力为1.36兆巴,在地心处为3.64兆巴。
内部物质组成
地震波的速度和密度分布对于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是一个限制条件。地球核有约90%是由铁镍合金组成的,但还含有约法三章10%的较轻物质;可能是硫或氧。关于地幔的矿物组成,现在还存在分歧意见。地壳中的岩石矿物是由地幔物质分异而成的。火山活动和地幔物质的喷发表明地幔的主要矿物是橄榄岩。地震波速度的数据表明在内400、500、和谐500千米的深度,波速的梯度很大 。这可解释为矿物相变的结果。在内400千米的深处,橄榄石相变为尖晶石的结构,而辉石则熔入石榴石。在500千米的深度,辉石也分解为尖晶石和超石英的结构。在650千米深度下,这些矿物都为钙钛矿和氧化物结构。在下地幔最下的200千米中,物质密度有显著增加。这个区域有无铁元素的富集还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
起源和演化
地球的起源和演化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问题。早期的假说主要分两大派:以康德和拉普拉斯为代表的渐变派和以G.L.L.布丰为代表的灾变派。渐变派认为太阳系是由高温的旋转气体逐渐冷却而成的

我们肉眼能看到星星,大部分为恒星,因为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在茫茫的太空中我们的肉眼对光亮的物体比较敏感,所以看到星星大部分为恒星,像太阳就是一颗恒星,地球是太阳的一颗行星,显然太阳要比地球大的多,一般来说恒星都比行星要大。但是有几颗星星是我们太阳系的行星,例如:金星、水星、火星。他们虽然体积和质量没有恒星大,发光也没有恒星要强,但是离地球距离较近所以我们也能看到它,像最亮的金星和地球大小差不多,红色的火星体积则只及地球的八分之一多。所以说你问的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只能具体比较具体分析。

星星大,因为肉眼可见星星中除了五颗大行星外全部都是恒星,而不可能有比地球小的恒星,因此星星大(除火星外)

在宇宙中有一些星星比地球达,有一些比地球小的,比如冥王星,水星,金星等一些行星,还有小行星.但大部分都是恒星,恒星不知道比地球大多少倍,比如太阳是地球的130万倍,仙王星VV是太阳的N倍,它的直径是12亿公里!

通常人肉眼能看到的星星都是恒星 而地球是行星 所以地球比星星小多了


,星星比地球还大吗?
在地球上见到的星星大部分是恒星,比地球大。肉眼可见的星星也有太阳系的行星如金木水火土,火星和水星比地球小。

地球大还是星星大
你所看到的星星,都比地球大很多很多~发光的一般都是恒星(注意是一般哦,宇宙那么大,也有少数特殊情况),你想太阳也是恒星,太阳一个黑子就有几个地球大…

天上的星星都是'象地球那么大吗
我们夜晚看到的星星大部分都是恒星,而一般恒星要比地球大得多。比如太阳就是一颗恒星,比地球要大130万倍!但太阳也只是一颗普通大小的恒星,还有很多比太阳更大的恒星。因此可以说,天上的星星绝大部分都要比地球大。

星星和地球哪个比较大?
1. 流星:流星的体积比地球小得多,它们实际上是太空中的岩石或金属碎片,在进入地球大气层时因摩擦而发光。2. 卫星:卫星的尺寸各异。有些卫星的体积与地球相比较小,只能算作是小天体;而有些则可能比地球还要大,例如月球,它是地球的唯一自然卫星,体积约为地球的1\/4。3. 彗星:彗星通常由冰...

星星比地球大多少倍
简介1.行星本身并不会发光,我们看到的是它反射的太阳的光。2.恒星就是类似太阳一类大的天体,其本身内部会发生反应,并将能量以光的形式向空间辐射。3.彗星,像哈雷彗星之类,我们看到的光是它在经过太阳系时,其材料被溶化掉的彗尾造成的现象,所以看到的彗星往往拖着长尾巴。夜晚能看到的星星大部分...

一个星星有几个地球大
星星内部的能量的活动使星星变的形状不规则。星星大致可分为行星、恒星、彗星、白矮星等。地球(Earth)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1.5亿公里。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现有40~46亿岁,它有一个天然...

星星和地球哪个比较大?
1.流星:比地球小;2.卫星:有的比地球大,有的比地球小;3.彗星:比地球小;4.恒星:都比地球大。

星星到底有多大?
夜空中一闪而没的是流星,通常只有几克重,大小也只有毫米到厘米。彗星也叫扫帚星,是一些偶然进入太阳附近的、由水冰、干冰和固体颗粒凝结而成的“脏雪球”,直径一般在几百到几十公里。我们在夜晚看到的星星,除了寥寥几颗行星外,全都是银河系中的恒星。这些能看到的恒星绝大多数都比太阳大,只是离...

星星的种类中,哪些比地球大,哪些比地球小?
大部分是恒星,它们的明暗程度取决于它们自身的发光能力以及我们观察它们的距离。总结来说,星星的大小和亮度取决于其种类和特性,以及我们观测它们的角度。因此,不能简单地说星星一定比地球大或小,这个比较需要具体到每个天体。这些知识源于网络,也通过网络传播,原作者享有版权。

星星比地球大吗?拜托各位了 3Q
星星比地球大。因为会发光的星星都是恒星

崇义县17577517606: 地球还是星星大?我听人说,星星比地球大,但是我一直以为地球比星星打,到底哪个大啊,有经验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 -
衅达维孚:[答案] 星星大,几乎看见的所有的星星都是恒星,恒星的质量相当大,因为距离太遥远,所以看起来很小.有的星星甚至比太阳大百倍以上

崇义县17577517606: 星星大还是地球大 -
衅达维孚: 在已知行星中,矮行星、小行星、行星的天然卫星(如月亮)、金星、火星、水星等都比地球小;气态巨行星,如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比地球大. 在已知恒星中,主序星(就像太阳)、红巨星(如大角星)、红超巨星(比如参宿四)都比地球要大很多;未成形的恒星,如红矮星、褐矮星,通常也比地球大得多;恒星的残骸,若是白矮星、黑矮星等,大小通常与地球差不太多,若是中子星和黑洞,就要比地球小得多:中子星的直径一般在几千米,黑洞被认为是体积无穷小的质点.

崇义县17577517606: 请问星星大还是地球大 -
衅达维孚: 星星 1、流星:比地球小; 2、卫星:有的比地球大,有的比地球小; 3、彗星:比地球小; 4、恒星:都比地球大. 太阳属于你所谓的星星-自己发亮的那种-恒星 地球是一颗行星-太阳系里的一颗行星 没有关系 流星:小的石头掉进大气层,磨擦...

崇义县17577517606: 地球大还是星星大 -
衅达维孚: 星星有好多种,有大行星,小行星,卫星,彗星,陨星等等,有的比地球大,有的比地球小,比如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当中木星最大,晚上看到的星星觉得它们小是因为它们离地球太远,月亮看着大些,因为它离地球近,所以说不能一概而论

崇义县17577517606: 地球还是星星大? -
衅达维孚: 星星大,几乎看见的所有的星星都是恒星,恒星的质量相当大,因为距离太遥远,所以看起来很小.有的星星甚至比太阳大百倍以上

崇义县17577517606: 星星大还是地球大呢?
衅达维孚: 好难讲的哦 星星有大有细 例如木星可以做地球19个有多,火星只有地球半个有多.

崇义县17577517606: 星星大还是地球大,星星大还是月亮大,地球大还是月亮大? -
衅达维孚: 地球比月亮大,至于星星嘛!太阳比地球大,有的星星比太阳还大呢,甚至能大出几万倍,有的星星用肉眼看是一颗星,也许这颗星就是一个星系.

崇义县17577517606: 星星的面积大还是地球的面积大? -
衅达维孚: 星星是 遥远的恒星 很多都是比太阳都大的 应为离我们远 看起来小 . 它的面积比太阳都大 肯定比地球大啊

崇义县17577517606: 星星,比地球大吗? -
衅达维孚: 宇宙之大,无奇不有,星星当然有比地球大的.你应该还是个学生是吗?你可以多读一些科普的书.了解一下.加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