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之,其词性与词义分别是什么?

作者&投稿:爱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什么意思醉翁指谁~

意思是: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醉翁”指“欧阳修”。
出自:《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文章。原文节选: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
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
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
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
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虽然政治开明、风调雨顺,但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
赏析:
文学佳作引来了有关写作上的佳话和轶事。这种文学史上有趣的情形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是非常典型的。《朱子语类》所记载的欧阳修改定本文开头的一则轶事。
差不多可以和《醉翁亭记》的文章本身齐名。那故事是说,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原稿上,“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
我们也确实能够感受到,文章的开头是简洁有力的(不过,后来也有人指出过欧阳修的这描写并不属实,说除了琅琊之外,当地并没有什么山,见钱钟书《管锥编》引郎瑛《七修类稿》。
我们不妨把它看做一种文学家的笔法,用不着过多地纠缠于此)。从“环滁皆山也”到“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以说是全文整体结构中的第一部分。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笔法是很讲究的。
其描写线索是:从全景慢慢地收缩视野,由群山转入“林壑尤美”的“西南诸峰”,再转入“蔚然深秀”的琅琊山(琅琊山,在滁县西南十里,东晋时元帝为琅琊王,曾避居此山)。
然后具体到山间的泉水,即酿泉,最后几经回环,才在“峰回路转”之后出现临于泉上的一座玲珑剔透的亭子,即醉翁亭,而“翼然”两字,特别能够加强描述中的形象性,富于动感。
欧阳修采用这种由大及小,层层深入的写法,有助于引起读者身临其境和探胜索幽的兴致。再往下,作者仍采用陈述句式,写出了建造亭子的人,以及自己给它起了“醉翁亭”的名字。
并解释了“醉翁”二字的由来。欧阳修看来不是善饮之人,所以“饮少辄醉”,但却为下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之间也”,的全篇主旨(与民同乐)伏了一笔。
所以作者写道,鸟儿知道山林里的快活,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人们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之所以快乐是因他能使滁州人民快乐,喝醉了酒能同滁人一起欢乐。
醒了酒后能将欢乐的滁人记述到文章里的,是“庐陵欧阳修也”。《醉翁亭记》是一篇记体散文。“记”的人,一种就是那些“傲逸狂醉”的人。
所以,在初贬夷陵时,他就“益慎职,无饮酒”。然而有趣的是,在十年之后,他却在滁州改变了自己的形象。这种神奇的转变无疑具有现实背景。
也体现着欧阳修思想变化的痕迹,因为在这以后,醉酒的情趣在欧阳修的诗文中竟成了经常性的主题。此外,《醉翁亭记》大量运用骈偶句,并夹有散句,句法既整齐又富于变化。

意思是: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该句出自宋代诗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原文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该句的白话释义是:醉翁的本意不是在乎这些酒呀,是在乎这些美丽的山水风景呀!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虽然政治开明、风调雨顺,但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
《醉翁亭记》写得格调清丽,富有诗情画意。这篇散文写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是写亭;第二部分,重点是写游。而贯穿全篇的却是一个“乐”字。
文中描写滁州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时景色,以及作者和滁人的游乐,表现出他“乐民之乐”的胸怀,充满了士大夫悠闲自适的情调,并从侧面显示了作者自己治理滁州的政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醉翁亭记》

醉翁的意趣不在于喝酒。后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或比喻别有用心。
词义——之:的: 词性——副词
成语出处 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O(∩_∩)O~~

副词,的

副词,意为“的” 。之做形容词可与“的”互换


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之是是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 【拼音】:zuì wēng zhī yì bù zài jiǔ 【解释】: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出处】:宋·欧阳修《醉瓮亭记》:“醉瓮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示例】:松坡果乐此不倦,我也可高枕无忧,...

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原指作者自说在亭子里情趣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或别有用。一、出处:宋代欧阳修所著《醉翁亭记》。二、原文(节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三、译文(节选):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

醉翁之意是什么
解释:之:的;意:意趣。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典故出处: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成语示例: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八回:“仇五科说:‘翩翁是~罢了。’"欧阳修醉翁之意内容概括?醉翁之意【释义】意:意趣。之:的。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

“之”的意思
2、活用为第一人称 3、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之拼音zhī 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相关组词 1、求之不得[qiú zhī bù dé]想找都找不到(多用于意外地得到时):...

最近学了《醉瓮亭记》。有谁能帮我解释一下“而”“之”等词的...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

醉翁之意不在酒造句用醉翁之意不在酒造句
15、我看他出席这场酒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因为他滴酒不沾,一定别有目的。16、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他通知大家参加他的婚礼,发现他的老婆是那班车的漂亮售票员。17、坐在这里,沉浸在轻柔的钢琴声中,不禁令人有那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感觉,根本忘了是来喝酒的。18、事实是,我与一些朋友逗留...

醉翁亭记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 ...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意思是: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赏析:《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联缀各幅画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散文立意犹如设了张本,作者就根据这样的“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 的之字是什么意思
结构助词 的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的解...
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全文(节选)如下: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

正阳县17149252694: 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之,其词性与词义分别是什么? -
东方司壳脂: 醉翁的意趣不在于喝酒.后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或比喻别有用心.词义——之:的: 词性——副词 成语出处 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O(∩_∩)O~~

正阳县17149252694: 醉翁亭记所有的此一词多义 还有其 之 两个字的 一词多义 -
东方司壳脂: 一词多义乐: ①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第一个乐)以……为乐 ,(第二个乐)乐趣 ② 山水之乐: 乐趣 ③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以……为乐 归: ①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回去 ② 云归而岩穴暝: 聚拢 谓:①太守自谓也:命名 ②太守谓谁...

正阳县17149252694: 文言文中的“之”的用法 -
东方司壳脂: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

正阳县17149252694: 古文中“其”字的词性,释义,并各举一例 -
东方司壳脂:[答案] 一、代词:表示第三人领属关系,相当於“他的”、“它的”等. 《墨子·经说上》:实:其志气之见也,使人知1己. 《论...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庄...

正阳县17149252694: 关于《岳阳楼记》中所有“之”字的解释要词性还有解释 -
东方司壳脂: 1.属予作文以记【之】(代词,这件事) 2.前人【之】述备矣(助词,的) 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助词,的)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助词,的) 5.或异二者【之】为(助词,的) 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助词,起语法作用,无实意,可不译) 7.先天下【之】忧而忧满意请采纳

正阳县17149252694: 《狼》的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通假字 省略句 倒装句 -
东方司壳脂: 1.词性活用现象 1、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2、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 3、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 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动词,钻洞). 5、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地...

正阳县17149252694: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或词性 -
东方司壳脂: “之”的用法和解释: (1)用作代词,又分为几种情况: 1〉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做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3〉...

正阳县17149252694: 醉字的字义 -
东方司壳脂: 醉,有形容词、动词等词性.常指饮酒过量,神志不清.如醉汉,醉鬼,醉意,醉拳(一种拳术,步法上突出东倒西歪的醉态),醉生梦死,“醉翁之意不在酒”等.

正阳县17149252694: “之”是万能词吗?什么形容词、代词、名词、副词、动词等等都可以用“之”使用吗? -
东方司壳脂: “之”用法很多,也较复杂,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以下是分享来的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之”作代词用“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1、执策而临之,曰...

正阳县17149252694: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文中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
东方司壳脂: (二) 词类活用:类型 例句 出处 解释 意动用法 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对……感到诧异 名词作状语 复前行、听妇前致词 《桃花源记》 往前、上前 形容词作动词 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穷尽,走到头 名词作动词 有仙则名 《陋室铭》 有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