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学风格(包括:时代特点、地域特点、流派特点、名族特点)

作者&投稿:巴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外国文学论文的提纲怎么写?《麦田里的守望者》。谢谢~

内容提要:《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内外矛盾冲突两条叙述主线反映出50 年代美国社会精神层面
的空虚以及青少年青春期的懵懂叛逆的心理两大社会问题,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关键词:矛盾冲突青春期叛逆精神生活

20101 月29 日,91 岁的美国传奇“遁世”作家罗姆·大卫·塞林格逝世。消息传来,再一次引发人们对其成名作《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关注。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20 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也是20 世纪最受争议的文学作品,很少有一部作品像《麦田里的守望者》那样,自1951 年问世,就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坛引起轰动,至今影响不衰。小说曾被译成十几种文字,总销售量已超过千万册。
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性格叛逆的美国中产阶级子弟,家庭富裕而无所事事,因为屡次考试
不过被潘西中学开除。霍尔顿满嘴粗话,张口“他妈的”,闭口“混账”,读书不用功,还抽烟、酗酒、搞女人。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富家浪荡公子,却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特别是受到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一时间他们纷纷模仿主人公霍尔顿的装束打扮,讲“霍尔顿式”的语言。
客观地说,单从小说语言的角度来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可以称作是语言“毫无美感”,而且满篇充斥着污言秽语,与其他文学名著相比,没有优美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文笔也毫无意境可言。甚至用语言粗俗来评价这本书并不过分。那么,《麦田里的守望者》成功的原因在哪里?对于这部小说的成功,文学界有不同角度的分析,自20 世纪60 年代一直到现在,学术界从人物心理、社会学、历史学、教育学、宗教学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解读,多数都将其的成功归于对青春期少年心理的细致描写。这一点基本上得到的共识。但这只是主题方向性的成功。如果深入研究塞林格的写作手法,就会发现对矛盾冲突的精湛把握才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成功的真正原因。

文学作品的出现“是人们在劳动生活中人与自然、非自然力量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情感、心理与思想上形成的反映和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成为了文艺创作实践的主要表现,并且逐渐地向着主要表现人自身情感、心理与思想的内在关系进行转”;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是文学创作的动力和源泉。文学中的矛盾冲突既包括“人与人外在的矛盾
冲突的表现,在此展开了社会文明进程中先进与落后、光明与黑暗、主流与非主流、人文与非人文等等之间的斗争、博弈和辗转曲折”,又包括“人自身内在的矛盾冲突的表现,这是一个依附于前一方面而着重在人们的情感、心理、观念、意识、心灵上的呈现与揭露”。两者的交织构成文学作品的主线1。
在《麦田的守望者》中,塞林格很好地把握了主题中的矛盾与冲突。第一,霍尔顿与外部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故事所处的年代初正是二战后美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美国,这个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横财的国家,战后物质生产发展得很快,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中产阶级的人数也激增。国内保守势力上升,人们在享受高度物质生活的同时,精神生活却十分空虚。这种状况反映在教育上,就是学校的教育僵化保守、脱离社会需求,他们对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精《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矛盾与冲突高红神世界的需求视而不见,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青年人的创造性。而主人公霍尔顿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的一个主流教育的叛逆者。一方面,他从根本上就不认同这种教育体制与教学理念。在他看来,他所在的贵族学校潘西远非宣传的那样人才辈出,事实上,潘西既没有培养出什么优秀的人才,也没有教育好学生的道德观,学生们热衷的是酒吧、约会、女人、考试作弊、偷窃也是屡见不鲜,那些富家子弟手脚并不干净。同时,他也对那些道貌岸然的老师校长充满鄙视,要么是虚伪的说谎者,要么就是迂腐的传统卫道士,甚至霍尔顿最信赖的安多里尼最终也发现可能是一个同性恋者。
另一方面,霍尔顿本身又是主流教育制度下的一个被淘汰者,一学期五门课程四科不及格,除了英文,霍尔顿没有哪科学的好。因此他被潘西学校开除也并不奇怪,何况此前霍尔顿已有两次被其他学校开除的记录。
霍尔顿的校长绥摩博士曾教育霍尔顿“…人生是场球赛。你得按照规则进行比赛。”而霍尔顿的反应是“……你要是参加了实力雄厚的那一边,那倒可以说是场球赛,可你要是参加了另外那一边,一点实力也没有,那还赛得了什么球?什么也赛不成。根本谈不上什么球赛。”在霍尔顿的眼里,对于那些能够适应主流的人来说,生活是一场比赛,而霍尔顿是一个主流群体的弃儿,他根本不是什么参赛者,顶多是一个旁观者。
对于家庭,霍尔顿也深处矛盾之中,他讨厌学校,却又不愿回到家里,因为憎恨父母的管教;另一方面,霍尔顿又与妹妹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妹妹菲芘的真诚爱护、百般照顾使霍尔顿十分感动。让他感到亲情的温暖。第二,霍尔顿自身内在的矛盾冲突。除了与外部社会的格格不入,霍尔顿自身的行为和思想也充满了矛盾,甚至在性格上有些扭曲。在霍尔顿身边除了几个女性朋友,似乎没有一个真正的同性朋友,他对所接触到的所有同学评价都是负面的,没有提到一个认可的朋友。说明霍尔顿本身存在着严重的性格缺陷。霍尔顿十分讨厌虚伪的学校,虚伪的老师,但另一方面自己又虚情假意,谎话连篇。比如,拜访老师老斯宾塞,明明很厌倦,又假做虚心聆听教诲;在火车上遇见同学欧纳斯特的母亲,他居然随口把一个“混账”学生编造成一个腼腆、谦虚又上进的好学生。
霍尔顿一方面抽烟喝酒撒谎一身痞子气,充满叛逆,另一方面又是胆小善良有着道德顾忌。例如,离开学校的霍尔顿游荡在城市中,出入在声色场所,尽量装作一副成人的样子,约会女友,寻找妓女,拼命想发泄自己,但是,妓女来到房间后,霍尔顿却又选择了逃避。
霍尔顿表面上一副社会无赖的形象,实际上却十分胆怯。当面对老毛里斯勒索霍尔顿钱的时候,他流着泪内心充满屈辱,但不敢反抗,只能顺从,最多就是想象着将老毛里斯一枪打死。霍尔顿是忧郁叛逆的,又是纯真和善良和渴望快乐的,他惦记着冬天湖里的鸭子去哪里了,对募捐的修女慷慨解囊,霍尔顿的快乐就是有一份幻想,为了保护孩子,不让他们掉下悬崖,他渴望“整天就干这事,我只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2。
塞林格利用这些交织的矛盾冲突,成功地塑造出一个立体生动的“反英雄形象“霍尔顿。在霍尔顿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叛逆但又缺乏斗争精神,玩世不恭却又能坚持一种道德底线。颓废而又善良的矛盾统一体。

矛盾冲突存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但并非所有的矛盾都能构成文学中的素材,一部成功的作品
是要透过矛盾冲突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共性问题或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性问题。塞林格塑造的霍尔顿之所以成功,并不仅仅因为塑造一个叛逆的形象。而是透过这样的一个形象,反映了两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对立统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构成我们人类生活的全部。物质生活
是基础,精神生活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同步发展,才能促成社会的和谐和人性的自由。霍尔顿与外部社会的矛盾正是体现物质生活的快速发展与精神生活的相对落后的矛盾。一旦精神生活不能跟随物质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社会机制就会出现扭曲,人们就会感到失落与不满。而这一对矛盾,在几乎每个经济转型的国家里都会出现。从这个意义上看,《麦田的守望者》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
二,青春期是人生中最美好而又最困惑的一段时光。霍尔顿内心的矛盾恰恰是青春期心理的绝佳
写照。作为一个青春期的少年,霍尔顿正处于从孩提时代到成年的过渡期,从青少年的角度来看,青春期是一个认知不断发展的阶段,也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索的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心理体验是由对立走向统合:独立与依恋,创新与回归,快乐与忧郁,激情与冷漠,反叛与顺从,冲动与犹豫”3。在霍尔顿的身上我们既能看到青春期的孩子特有的对异性的渴望,对传统的叛逆,道德思维混乱,又能看到他们成长的骄傲,对自由的期盼,对真情的追求。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功,代表着现实主义文学一次新的超越,开创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作者对人物矛盾冲突性格的把握,第一人称的叙述,角色化的语言,帮助我们用一个全新的方式进入青少年的心理,用一个青春期少年的视角,透视我们这个矛盾的世界。小说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依然是热点问题,这正是《麦田的守望者》长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作者系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1 方伟:《冲突构成文艺作品的和谐美》,《光明日报》
2007 年09 月16 日。
2《麦田里的守望者》:施咸荣译,译林出版社1998
年,第161 页。
3 杰弗里阿尔特:《青少年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9 年,第5 页。

1、施老先生是端端正正的老一辈知识分子,翻译界大牛,学识性情什么的自然不用怀疑。楼主可以看看施老先生的百科词条,他可翻译了不少牛逼哄哄的书,所以我估摸着《麦》一书他老人家就是翻译着玩的。但这么一个严肃的老知识分子,个人经历上也缺乏对二十世纪中期的西方年轻人感同身受,从个人气质上来说和《麦》是相矛盾的。
2、还有一个问题是他老人家翻译这本书的年代背景,也就是81,82年那会儿,中国刚结束文革搞改革开放,和当代英语文学以及流行文化也是隔绝或者说脱节多年(不管是大陆的普通百姓还是知识精英),所以书的那些俚语口头禅什么的被翻译得很别扭,现在已经有约定俗成且通顺易懂的译法了,可那个时候大陆译者只能瞎猜或是生译。
3、当时中国大陆对现代文学的接受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家对“世界文学”的理解大部分建立在古典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之上(也就是大家所认知的“文学名著”)。余华莫言等作家都是看了福克纳等现代主义小说后才恍然大悟:小说原来可以这么写!现代文学和文学名著完全不是一个调调。80年代之前的翻译文学基本以“文学名著”为主,相比之下,《麦》完全就是异类了。所以翻译得略别扭也完全可以理解。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15虽然只有十几万字,它却在美国社会上和文学界产生过巨大影响。1951年,这部小说一问世,立即引起轰动。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纷纷模仿主人公霍尔顿的装束打扮,讲“霍尔顿式”的语言,因为这部小说道出了他们的心声,反映了他们的理想、苦闷和愿望。家长们和文学界也对这本书展开厂争论。有认为它能使青少年增加对生活的认识,对丑恶的现实提高警惕,促使他们去选择一条自爱的道路;成年人通过这本书也可增进对青少年的理解。可是也有人认为这是一本坏书,主人公读书不用功,还抽烟、酗酒,搞女人,满口粗活,张口就“他妈的”,因此应该禁止。经过30多年来时间的考验,证明它不愧为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经典小说”之一。现在大多数中学和高等学校已把它列为必读的课外读物,正如有的评论家说的那样,它“几乎大大地影响了好几代美国青年”。
  本书以主人公霍尔顿自叙的语气讲述自己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城游荡将近两昼夜的经历和心灵感受。它不仅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不安现状的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仿徨、孤独愤世的精神世界,一个青春期少年矛盾百出的心理特征,也批判了成人社会的虚伪和做作。霍尔顿是个性洛复杂而又矛盾的青少年的典型。他有一颗纯洁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童心。他对那些热衷于谈女人和酒的人十分反感,对校长的虚伪势利非常厌恶,看到墙上的下流字眼便愤愤擦去,遇到修女为受难者募捐就慷慨解囊。他对妹妹菲芯真诚爱护,百般照顾。为了保护孩子,不让他们掉下悬崖,他还渴望终生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发出“救救孩子”般的呼声。可是,愤世嫉俗思想引起的消极反抗,还有那敏感、好奇、焦躁、不安,想发泄、易冲动的青春期心理,又使得他不肯读书,不求上进,追求刺激,玩世不恭;他抽烟、酗酒、打架、调情,甚至找妓女玩。他觉得老师、父母要他读书上进,无非是要他“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他认为成人社会里没有一个人可信,全是“假仁假义的伪君子”,连他敬佩的唯一的一位老师,后来也发现可能是个同性恋者,而且还用“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那一套来教导他。他看不惯现实社会中的那种世态人情,他渴望的是朴实和真诚,但遇到的全是虚伪和欺骗,而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现状,只好苦闷、彷徨、放纵,最后甚至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到穷乡僻壤去装成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二次大战后,美国在社会异化、政治高压和保守文化三股力量的高压下,形成了“沉寂的十年”,而首先起来反抗的是“垮掉的一代”,本书主人公霍尔顿实际上也是个“垮掉分子”,是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只是他还没有放纵和混乱到他们那样的程度罢了。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能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很重要的一点还由于作者创造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全书通过第一人称,以一个青少年的口吻叙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和行为举止,也以一个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虚伪面目和欺骗行径。作者以细腻深刻的笔法剖析了主人公的复杂心理,不仅抓住了他的理想与现实冲突这一心理加以分析,而且也紧紧抓住了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来表现主人公的善良纯真和荒诞放纵。小说中既用了“生活流”,也用了“意识流”,两者得到了巧妙的结合。在语言的运用上,本书也独创一格。全书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铺直叙,不避琐碎,不讳隐私,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和俚语,生动活泼,平易近人,达到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使读者更能激起共鸣和思索,激起联想和反响。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遁世"作家塞林格的著名长篇小说,1951年出版后风靡全美,成为战后美国文学史的经典之作。小说的主角是个名叫霍尔顿-考尔菲德的十六岁中学生,作者用这位少年的眼光与他自言自语的方式来评述批判周围的成人世界的虚伪。发育期间的少年往往被成人所误解。这部小说的广大读者群不但包括了引起共鸣的少年,而且也有极需了解儿女心理的成人。它的奇特的书名出于主角霍尔顿-考尔菲德的白日梦:某次,他梦见自己旁观一群儿童在一个悬崖边的麦田中奔跑游戏,惟恐儿童跌下悬崖,他就幻想自己在"悬崖边守望,要是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但他又不要做英雄,一个可爱的美国大男孩。嘿嘿。。我国青少年又哪里有这样的人呢?
●《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年轻的一代为视角点,对成人世界的虚伪与丑恶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与挖苦,语言自然流畅,充满俚语的口语化写作令人耳目一新。值得一提的是小说在语言上也是对既定的文学规范话语的一种颠覆与反叛,从形式到内容,《麦田里的守望者》都展现了美国文学自由奔放、无拘无束的一面。不过译文只能传达出其风格之一二也。可惜俺的英文程度太低,不能直接阅读原著。
●在塞林格朴实而锋利的笔下,隐含着多少对那戕害少年自由心灵的"混帐悬崖"的憎恶,他正是巧妙地以反讽的手法,以一个少年童心的破碎,表达了对麦田(象征透明欢快)的渴望。与其说霍尔顿-考尔菲德被开除出学校,倒不如说他是忍受不了那种千篇一律毫无意义却只能扼杀人性的庸俗教育而出走。到处是虚伪、自私、谎言和垃圾。再也不见一点麦田的影子。所以,已失去麦田的他,不愿其他的孩子再失去自己的麦田,他只想做个守望者。塞林格正是如此以他的血刃雕刻出一个美丽的梦。
●人到了成年,有时常常想起童年的情景,那些属于个人的欢乐世界,可现实中,人们又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去破坏他人的世界。所以,塞林格的梦想实在不只是说给儿童说的,也是说给成人的,他说出了一个成人的童话。惟其是成人童话,才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感慨系之,从中读出各种各样的价值与意义。
●《麦田里的守望者》虽写美国少年的故事,但我们何尝不渴望那一大块大片的麦田呢。这种永恒的情感是人类共通的一种本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片那样的麦田。记住塞林格、记住麦田的守望者,让孩子们自由地飞翔、自由地快乐吧。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是谁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是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是一位美国作家,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著称。他的作品常常探讨青少年的成长、孤独、疏离以及对成人世界的反叛等主题。《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最广为人知的作品。这部小说以...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哪个作家的作品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J.D. Salinger)。塞林格(J.D. Salinger,1919-2010)是一位美国作家,以其唯一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而著称。这部小说于1951年出版,立即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塞林格出生于纽约一个犹太家庭,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但...

著名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是谁
著名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是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是美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人物之一,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思考而著称。他的作品往往聚焦于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成长的困惑和社会的疏离感,展现出一种深沉而富有洞察力的文学魅力。《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是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是杰罗姆·大卫·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经典的小说,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是其作者。塞林格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多探讨青少年成长、社会疏离等主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麦田里的守望者》以主人公霍尔顿的视角,展现了他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是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杰罗姆·大卫·塞林格,通常被称为J.D. 塞林格,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洞察力闻名于世,尤其是在描绘青少年内心世界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最著名的作品,也是他...

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是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是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1919年1月1日-2010年1月27日)是美国作家,出生于纽约,其父为犹太进口商。15岁时,他进入一所军事学院学习并获得文凭。1942年,他开始了军旅生涯,1946年退伍后,正式投身文学创作。1951年,他发表了著名...

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是谁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是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杰罗姆·大卫·塞林格,通常被称为J.D. 塞林格,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洞察力闻名于世,尤其是在描绘青少年内心世界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最著名的作品,也是他最广为人知的小说。这部...

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是谁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杰罗姆·大卫·塞林格,通常被称为J.D.塞林格,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以其独特的文风和对青少年内心世界的深入刻画而闻名于世。《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他最广为人知的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

著名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哪位作家的作品
著名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是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作品。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见闻名于世。在他的众多作品中,《麦田里的守望者》无疑是最具代表性和最广为人知的一部。《麦田里的守望者》首次出版于1951年,这部小说...

《麦田里的守望者》讲述了什么故事?
霍尔顿偷偷回到家中,发现父母不在,与妹妹愉快地交谈。他向妹妹表达了自己想要成为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愿望。在父母回家后,霍尔顿悄然离开,前往英文老师的家中借宿。然而,他意外地发现了这位老师是一个同性恋者,于是匆忙离开,在火车站的候车室度过了一夜。

华宁县15080907017: 《麦田守望者》具有什么艺术风格?
政汪欣弗: 《麦田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虽然只有十几万字,虽然争议很大,但这部小说却是美国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之一.这部小说来自于作者年轻时的一...

华宁县15080907017: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语言风格研究 -
政汪欣弗: 意识流和生活流的结合 极度口语化的风格如果你看英文原版会发现这个非常明显(塞林格所有小说的一贯特点) 用混乱颠倒甚至有些亵渎的口语表达少年矛盾复杂痛恨成人社会的内心 开放式的模糊结局(塞林格一直致力于用一种模糊的开放式的风格来让读者更加专注于他的文章内容,这是他所说的写一篇让你全神贯注的故事) 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也是塞林格贯穿写作生涯的一贯风格)

华宁县15080907017: 通过《麦田里的守望者》分析20世纪西方文学的特征 -
政汪欣弗: 20世纪西方文学的基本特征,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学活动和文学作品表现出了原有的看待世界与人关系的视点的根本转变,现代西方作家抛弃了传统的从世界出发来看待人、说明人的固有的模式,并将其转换成了从人出发来看...

华宁县15080907017: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心思想是什么? -
政汪欣弗: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受到重视,不仅是由于作者创造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通过第一人称以青少年的说话口吻叙述全书,更重要的是,因为作者用现实主义的笔触,生动而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真实地...

华宁县15080907017: 对《麦田的守望者》一书的评价 -
政汪欣弗: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遁世"作家塞林格的著名长篇小说,1951年出版后风靡全美,成为战后美国文学史的经典之作.小说的主角是个名叫霍尔顿-考尔菲德的十六岁中学生,作者用这位少年的眼光与他自言自语的方式来评述批判周围的...

华宁县15080907017: <<麦田里的守望者>>简介
政汪欣弗:主人公是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德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之一,霍尔顿出身中纽约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学校里的老师和自己的家长强迫他好好读书,为的是出人头地,以便将来买辆凯迪拉克,而在学校里一天到晚...

华宁县15080907017: 麦田里的守望者简介 -
政汪欣弗:晕! 楼上回答的是《飘》简介,不懂可别误人子弟呀! 正解为: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虽然只有十几万字,它却在美国社会上和文学界产生过巨大影响.1951年,这部小...

华宁县15080907017: 麦田里的守望者究竟是什么???
政汪欣弗: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虽然只有十几万字,它却在美国社会上和文学界产生过巨大影响.1951年,这部小说一问世,立即引起轰动.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

华宁县15080907017: 麦田守望者主要讲的是什么? -
政汪欣弗: 主人公霍尔顿是个中学生,出身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虽只有16岁,但比常人高出一头,整日穿着风雨衣,戴着鸭舌帽,游游荡荡,不愿读书.他对学校里的一切——老师、同学、功课、球赛等...

华宁县15080907017: 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怎样
政汪欣弗: 挺好的吧……我也一直想看呢…… 麦田守望者和无法看清的人(埃里森)是世界上公认的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和塞林格自己的生活和一般的文学经典不同,塞林格自己几乎就是麦田守望者的一个最典型和实践者. 需要注意的是,这部著作的语言风格和以此想阐述的自由和无声的反抗精神,对社会种种现象和问题的关注.所谓经典,绝不是写一个小我,而是力图穿透现实,深入内心,而这个内心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甚至是一个时代的代言. 目前国内的翻译本有几类,多是施咸荣的版本,译林出版社. 能否看下去,在个人而不在作者本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