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不清楚古代诗歌的“仄”“平”究竟是如何划分的?作用呢?

作者&投稿:宇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请问古代诗词的格式是怎么样的,平、仄、又怎么理解~

首先先要理解平仄的概念。“平”、“仄”指的语音方面的概念。简而言之,平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声和二声,仄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三声和四声,但因为古音和今音是不同的,所以刚才这一条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略有出入,只能适用于大部分字。这个问题想要用简单的话讲明白是很难的,而且说实在的我很不愿意这样解释平仄。为了避免古今音差异在判断字音方面的困难,我们写格律诗时,要确定一个字的平仄和韵部,需要参考《平水韵》(地址http://www.ccview.net/theory/psy.htm);填词时,要确定一个字的平仄和韵部,需要参考《词林正韵》(地址http://baike.baidu.com/view/880497.html?wtp=tt)。

所谓诗词格律,也是围绕语音展开的。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形制多样,要求各不相同,这里不多解释,下面我讲一讲近体诗。

近体诗又叫格律诗,特点我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类:
1、句数:近体诗的有绝句、律诗、排律三种情况,其中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排律为八句以上(句数必须为偶数)。
2、字数:近体诗都是齐言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形式。
3、押韵:偶句押韵,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得换韵,其中七言诗一般首句也入韵,首句可使用临韵。
4、平仄:近体诗有严格的平仄规范,主要是四种基本句式按照“粘”和“对”的要求组合而成,由于内容复杂,变体较多,在此不赘述。
5、对仗:绝句在对仗上没有要求,但也有首联对仗、尾联对仗或通篇对仗的情况,这一点比较随意;律诗要求颈联与颔联对仗,但也有极少数律诗与此要求不符,但平时还是应按颈联与颔联对仗的要求创作;排律除首尾两联外,全诗不论多长,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

近体诗在格律方面的要求,是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的,我建议你读一读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可以对其有具体了解,地址如下(http://www.wcai.net/poetry/gelu/gelu00.htm)。

词每个词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律,对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都有严格规定,宋代时候每个词牌都有相应的音乐配唱,现已失传。如想了解每个词牌的格律要求,可参考龙榆生先生的《唐宋词格律》,地址如下(http://longyusheng.org/cipai/mulu.html)。

我的回答字数不多,内容并不全面,如有疑问可私下与我交流。

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何谓平仄?

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现代汉语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份变为去声,一部份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并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如下: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第一声 第二声 第三声 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粤语九声

现代粤语仍存在著『平、上、去、入』四声,并细分为九声,分别为「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和「阳入」。

粤语九声声调表如下:



阴 中 阳
平 上 去 平 上 去 入 入 入
si1 si2 si3 si4 si5 si6 si7 si8 si9
诗 史 试 时 市 事 色 锡 食

粤语九声中,第一、四声(阴平、阳平声)是平声,其他的七声(上、去、入声)都属仄声。

以后查字典的时候(如商务大词典),只要看看它在注音上的数字(通常在右上角)是1-9中的那一个,便知是平是仄了。

后记:

古人吟诗作对是按古音的, 当用今音朗读古联时, 就容易误会古人平仄不合联律了。举例如 "吸来江水煮新茗;卖尽青山当画屏。"

按普通话四声,

吸来江水煮新茗;

平平平仄仄平平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平仄平

按古四声则是,

吸来江水煮新茗;

仄平平仄仄平仄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从以上平仄排列,用古声是合联律,而用今音则不合了(最起码的句末上仄下平铁律都不符)。故以后谈论联中平仄时,首先要了解创作人是根据古音,今音,还是地方方言出联;否则便会弄出笑话来。

四声与平仄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心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

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还。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开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两读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文我们就讨论平仄问题。

平仄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象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已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已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就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回答者: yatouyaya - 江湖大侠 八级 6-15 11:07

理清古诗中的[仄][平]: 古诗是[古体诗]的简称.(1)古体诗律:包括[句式][平仄][用韵]. 1.[句式]:尽管古体诗有三至十一言的,但从整篇来说,每句中的字数都相等的,主要有四言 五言 七言诗,偶而有三言诗.余者为杂言诗,例如,三七杂言 五七杂言 三五七杂言 错综杂言等.现对主体四言 五言 七言诗说一下: 四言诗:是上承<诗经>,下至唐宋而不绝.在汉魏乐府中,占有相当地位.例如曹操的<短歌行>脍炙人口: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 幽思难忘 何以解忧 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 沉吟至今 嗷嗷鹿鸣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 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 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 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五言诗:是古体诗的正统.魏晋诗大体五言居多,唐诗也以五言为主体.仅以王维的诗一首为例,<声调四谱图说>推崇为[五言古诗定式]: 圣代无隐者 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 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 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 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 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 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 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 勿谓知音稀 七言诗:起源较晚.而唐宋七言古风多从近体演变.其变格为句首加[君不见]作冒头.以孟浩然的诗为例: 君不见巫山神女作行云 霏红沓翠晓氛氲 婵娟流入楚王梦 刹忽还随零雨分 空中飞去复飞来 朝朝暮暮下阳台 愁君此去为仙尉 便逐行云去不回 2.[平仄];[三平调]:[平脚]:平平平 平仄平 仄仄平 仄平平 [仄脚]:仄平仄 仄仄仄 平仄仄 平平仄 而五古 七古,虽不忌上四平,却忌下四平(即仄平平平平) 3.[用韵]:近体诗是平韵诗,而古体诗平仄韵很分明.尤以[古风]为甚.要严格按照[韵谱]的平 上 去 入声调类别去填.由于内容繁复略去.古体诗有[古绝][入律古风]都很严格,因而宋以后渐渐稀少.

何谓平仄?

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现代汉语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份变为去声,一部份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并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如下: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第一声 第二声 第三声 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粤语九声

现代粤语仍存在著『平、上、去、入』四声,并细分为九声,分别为「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和「阳入」。

粤语九声声调表如下:



阴 中 阳
平 上 去 平 上 去 入 入 入
si1 si2 si3 si4 si5 si6 si7 si8 si9
诗 史 试 时 市 事 色 锡 食

粤语九声中,第一、四声(阴平、阳平声)是平声,其他的七声(上、去、入声)都属仄声。

以后查字典的时候(如商务大词典),只要看看它在注音上的数字(通常在右上角)是1-9中的那一个,便知是平是仄了。

后记:

古人吟诗作对是按古音的, 当用今音朗读古联时, 就容易误会古人平仄不合联律了。举例如 "吸来江水煮新茗;卖尽青山当画屏。"

按普通话四声,

吸来江水煮新茗;

平平平仄仄平平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平仄平

按古四声则是,

吸来江水煮新茗;

仄平平仄仄平仄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从以上平仄排列,用古声是合联律,而用今音则不合了(最起码的句末上仄下平铁律都不符)。故以后谈论联中平仄时,首先要了解创作人是根据古音,今音,还是地方方言出联;否则便会弄出笑话来。

四声与平仄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心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

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还。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开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两读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文我们就讨论平仄问题。

平仄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象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已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已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就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理清古诗中的[仄][平]: 古诗是[古体诗]的简称.(1)古体诗律:包括[句式][平仄][用韵]. 1.[句式]:尽管古体诗有三至十一言的,但从整篇来说,每句中的字数都相等的,主要有四言 五言 七言诗,偶而有三言诗.余者为杂言诗,例如,三七杂言 五七杂言 三五七杂言 错综杂言等.现对主体四言 五言 七言诗说一下: 四言诗:是上承<诗经>,下至唐宋而不绝.在汉魏乐府中,占有相当地位.例如曹操的<短歌行>脍炙人口: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 幽思难忘 何以解忧 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 沉吟至今 嗷嗷鹿鸣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 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 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 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五言诗:是古体诗的正统.魏晋诗大体五言居多,唐诗也以五言为主体.仅以王维的诗一首为例,<声调四谱图说>推崇为[五言古诗定式]: 圣代无隐者 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 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 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 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 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 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 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 勿谓知音稀 七言诗:起源较晚.而唐宋七言古风多从近体演变.其变格为句首加[君不见]作冒头.以孟浩然的诗为例: 君不见巫山神女作行云 霏红沓翠晓氛氲 婵娟流入楚王梦 刹忽还随零雨分 空中飞去复飞来 朝朝暮暮下阳台 愁君此去为仙尉 便逐行云去不回 2.[平仄];[三平调]:[平脚]:平平平 平仄平 仄仄平 仄平平 [仄脚]:仄平仄 仄仄仄 平仄仄 平平仄 而五古 七古,虽不忌上四平,却忌下四平(即仄平平平平) 3.[用韵]:近体诗是平韵诗,而古体诗平仄韵很分明.尤以[古风]为甚.要严格按照[韵谱]的平 上 去 入声调类别去填.由于内容繁复略去.古体诗有[古绝][入律古风]都很严格,因而宋以后渐渐稀少.

按现在的来说:
一声,二声是平。
三声,四声是仄。

要示仄平的诗歌,是很严格的,一个是要求字数,一个是要求压韵


诗歌的起源
诗歌的起源: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

高中语文如何快速提高成绩 有哪些方法
这部分课程的学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成语,另一个是病句。研究成语要靠积累,要准确了解成语的含义,而不是泛泛而谈。当对一个成语的意思不清楚时,应学会使用成语词典,为自己做一个本子,记下它的意思,并及时复习,加强和加深记忆。4.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是对学生的逻辑推理、信息检索和处理能力...

诗的来历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表达了人们...

简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诗歌的特色,分析这些特色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
简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诗歌的特色,分析这些特色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  我来答 2个回答 #热议# 职场上受委屈要不要为自己解释?匿名用户 2013-07-13 展开全部 中国古代诗歌有着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其体裁极其纷纭复杂;略而言之,主要可以分为四言、骚体、乐府、古体、近体这样五大类别。 <P> 至于后起的词...

古代春的诗歌
*** 【孟蜀桃符诗】 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 钱镠【没了期歌】 没了期,没了期,春衣才了又冬衣。 顾况【句】 巫峡朝云暮不归,洞庭春水晴空满。 熊皎【句】 厌听啼鸟梦醒后,慵扫落花春尽时。 孟宾于 【句】 水国二亲应探榜,龙门三月又伤春。 沈彬【句】 清占月中三峡水,丽偷云外十洲春。 徐...

古代的诗歌,诗歌的笑话,几个诗人的简介谁有?
34·李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与杜甫齐名,人称"李杜"。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主要作品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子夜吴歌》《望天门山》《秋浦歌》《秋登宣城谢跳北楼》等,结为《李太白集》属浪漫主义豪放派,古典诗歌艺术的高蜂。韩愈称赞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35...

古代诗歌跟古体诗是不一样的概念吗?为什么古诗也包括近体诗呢?
颈联和尾联。绝句为4句。 根据每句字数可分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讲究韵律平仄,律诗还讲究对仗。除排律外,句数都有限定。结构整齐、讲究押韵、规定平仄是近体诗的最大特点。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但古代诗歌的体裁却不外乎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简而言之,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

古代有一首诗,全诗仅28字,为何说年少时读不懂,中年时再读泪流满面?_百...
年少时社会阅历少,文学知识浅,对诗的含义就理解不了,人到中年,人间的酸甜苦辣都尝过,对诗才有了深刻理绛,或者诗中的意境和自己的阅历有较大契合,才有了再读满面泪流的情景。

古代爱情诗的发展的简介
《弹歌》的流传也正是诗歌教育的结果。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之前,诗歌教育是什么样子,没有办法说清楚,只能凭借想象去猜测。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之后,诗歌教育的内容、形式、作用大致可以说得清——因为有许多时候即使是用文字记载的所谓“历史”也往往极不可靠。 从远古时代起,中国古代的诗歌向来就与音乐关系密切,并...

诗歌与古体诗的区别是什么?
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 词: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诗、词、曲是古代诗歌的三大类。诗。古代的...

西乡塘区19375477754: 古诗和词中的中平中仄仄平平是什么意思?中平仄,搞不懂啊 -
端木娟更宝:[答案]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中”指的是该处字可平可仄,...

西乡塘区19375477754: 怎么看古诗的仄仄平平 -
端木娟更宝: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的是平声.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西乡塘区19375477754: 诗歌的平仄怎么区分?求大神帮助 -
端木娟更宝: 这个比较复杂,你慢慢听. 一,什么是平仄 简言之,平仄是就声调而论.汉字是单音节字,声调具有区别字义的作用.所以声调是汉语的自然属性,而不是哪个人的发明创造.最先从理论到实践发现并运用声调的是南朝的沈约,他把声调分为...

西乡塘区19375477754: 古典诗词中的平,仄,诗句如何区分.求解 -
端木娟更宝: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 “中”指的是该处字可平可仄,也就是你...

西乡塘区19375477754: 诗词中“平”和“仄”是什么意思?它们的区别什么? -
端木娟更宝: 平:即汉语拼音声调中的阴平与阳平(第一声与第二声). 仄:即汉语拼音声音中的去声与降调(第三声与第四声).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例如“大雨落幽燕”中“雨”字为第三声,故为仄声,“幽”字为第一声,故为平声. 古诗中(古风除外)五言与七言以平仄相间为准,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如“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句中,只需顾及“顾”“繁”“下 ”“朝”“济”“臣”几字的平仄,其余不论.所谓平仄相间,即平声与仄声相隔开来, 例如“顾”“下”为两仄声,中间用平声字“繁”隔开,“朝”“臣”为平声字,中间用仄声字“济”隔开.

西乡塘区19375477754: 古诗的平仄是怎么样的?最好能帮我区分下什么是平什么是仄. -
端木娟更宝: 平仄声是在四声基础上,笼统地把四声分成两类,故而产生“平仄”.古音和今音的对照,大概是这样分的:今音的第一第二声约等于古音的平声,今音的第三第四声,约等于古音的仄声.古音和今音的对照,大概是这样分的:今音的第一第二...

西乡塘区19375477754: 古诗词中的平仄是如何区分的? -
端木娟更宝: 古代的平仄是指诗歌的结尾处的声调,平调是一声和二声.如诗shī和词cí .都是一声和二声的.而仄是三声和四声的.当然这些都是说结尾字的声调. 你可以这样区分.1.2声就是平/3.4声就是仄

西乡塘区19375477754: 有懂古诗词的吗?可以解释一下诗词中平仄怎么对吗?比如:平仄平平仄,皆平皆仄平(皆为可平可仄)是平对 -
端木娟更宝: 给您举个例子: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两句:白日依山近,黄河入海流.'白日'对'黄河','日'与'河'两字处于声音的重心位置,日-仄,河-平,这样读起来仄平相对,有起伏感.而'白'和'黄'两个字没有处于声音的重心位置,所以可以不用平仄相对.'依山'对'入海','尽'对'流'所遵循的原则也同上面说的一样.处于声音重心位置的字必须平仄相对,其余的可以不讲究平仄相对.

西乡塘区19375477754: 诗词的平仄是什么 -
端木娟更宝: 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西乡塘区19375477754: 诗词的平仄是怎么分的,拿拼音的声调来说 -
端木娟更宝: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