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扁鹊不能肉白骨,微箕不能存亡国的翻译及词类活用?

作者&投稿:掌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谁能告诉我古汉语词类活用的例子,越打越好!~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它的基本职能,充当了别的词类这种语法现象。
  词类活用是从语法角度来说的,而不是从词汇角度来谈的。一般来说,一个词的基本的语法功能是固定的,活用只是一种临时性的功能,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这种临时性的功能就不存在了。《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水”受助动词“能”修饰,作谓语,由名词活用为动词,它的基本语法功能是作主语、定语、宾语,而本句中功能改变,成了别的词类。由于这种功能是临时性的,离开了这种环境,活用就不存在了。发展到现代汉语,词类活用就很少了。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不同,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朝”是名词,朝庭。“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是动词“朝拜”。词的兼类是词义引伸的结果,是一个词所固有的。词类活用是一个词的临时性的功能,是不固定的。
  二、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后既保留了名词的意义,又具有动词的功能。名词活用为动词后,译为现代汉语,有的译为述宾短语,[动+名]如: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吕氏春秋•上农》
  子高曰:“微二子者,楚不国矣。” 《左传•哀公十六年》
  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有的译为状中短语,([介+名]+动),如: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 《史记•商君列传》
  上无衣,下无履,手弓而腰矢。 《聊斋志异.妖术》
  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 韩愈《原道》
  有的完全译为动词,如:
  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报任安书》
  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吾不能以春风风人,以夏雨雨人。 《说苑•贵德》
  (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后具有动词的功能。有的译为状中短语,[形+动],如: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徐珂《冯婉贞》
  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韩非子.说林》
  有的完全译为动词,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 《庄子•盗跖》
  三、使动用法
  (一)什么是使动用法
  指主语使宾语施行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这种词类活用现象。译为“使(让,叫)……。”
  齐威王欲将孙膑。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将”是名词的使动用,齐威王想让孙膑作将。“作将”这个行为不是齐威王所发出的,而是齐威王让孙膑发出的。
  使动句与一般的主谓宾句式不一致。一般宾语是谓语动词涉及的对象,使动句中宾语却是动作的发出者;一般句中,谓语是陈述主语的,使动句中谓语却是陈述宾语的。使动句翻译为主使宾动。使动用法,它用的是述宾短语的形式表达的是兼语式的内容。但它又与兼语式不一,兼语式中要出现使令性动词:使、令、命等。使动句中无。
  使动用法中,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动词、数词活用而来。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为使动词时,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主语使宾语成为(或产生)谓语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
  楚交宗觚而失其政,魏相冯离而亡其国。 《韩非子•问田》
  明主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曹操《论吏士行能令》
  专有名词、名词性的词组也能活用为使动词。如:
  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 《左传.定公十年》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按照作谓语的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向发出动作。
  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史记.苏秦列传》
  驱之不前,却之不止,左之不左,右之不右。 《韩非子•外右上》
  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诗经•小雅•斯干》
  名词用作使动词,其后宾语也有省略的。
  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荀子•天论》
  同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还是使动词,无形式上的区别。
  智伯伐中行氏,并吞其地,豫让背其主而臣智伯。 《淮南子•主术》
  故以义则仲尼不服于哀公,乘势则哀公臣仲尼。 《韩非子•五蠹》
  (三)动词的使动用
  主语使宾语产生谓语动词所具有的行为或动作,其中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词最为常见。如:
  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史•淮阴侯列传》
  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卧赤子于天下之上而安。 贾谊《治安策》
  予,天下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 《孟子•万下》
  (虞卿请赵王曰)人之情,宁朝人乎,宁朝于人也?赵王曰:“人亦宁朝人耳,何故宁朝于人也?” 《战国策•赵策四》
  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 《国语•周语下》
  1、使动双宾语
  动词的使动用,不仅可以带一个宾语,还可带两个宾语,一个宾语指人,一个指物。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诗经•小雅•斯干》
  负—秦:间接宾语,两者是使动关系,“秦”是动作的发出者。
  负—曲:直接宾语,两者是一般动宾关系,“曲”是动作的承受者,是动作关涉的对象。
  翻译的结果:使+间宾+谓+直宾。仍是兼语句式。
  2、宾语省略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论语•季氏》
  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 《孟子•万上》
  3、及物动词的使动用与一般用法无别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将朝王。 同上
  4、使动与一般动补关系无形式上的区别
  欲因此时降武。 《汉书•苏武传》
  涉间不降楚。 《项羽本纪》
  5、同一句中,结构一样,有的是使动,有的是一般动宾关系。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论语•阳货》
  6、使动用的动宾后,有的还有补语
  然赢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史记•信陵君列传》
  吾惧君以兵,罪莫大焉。 《左传•庄公十九年》
  (四)形容词的使动用
  主语使宾语具有谓语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明主不滥(过度)富贵其臣。 《商君书.画策》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 《孟子•尽心下》
  臣闻善厚家者取之于国,善厚国者取之于诸侯。 范雎《献秦昭王书》
  请问安国众民如何? 《晏子春秋•内杂问下》
  (吕不韦)乃往见子楚,曰:“吾能大子之门。” 《史记•吕不韦列传》
  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论语•宪问》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上》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荀子.修身》
  形容词的使动用,其后宾语有省略的。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荀子•天论》
  现代汉语中这类形容词的使动用很多,巩固国防、繁荣经济、密切关系。
  (五)数词的使动用
  主语使宾语具有谓语数词所表示的数目或特点。
  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 《五蠹》
  傅之翼者两其足。 《汉书.董仲舒传》
  借令秦皇长世,易代以后,扶苏世之,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章太炎《秦政纪》)
  今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 《战国策.楚策一》
  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左传.成公八年》
  四、意动用法
  (一)什么是意动用法
  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使动用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前者体现在行动上,后者体现在思想认识上。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老子》
  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 《吕氏春秋.知度》
  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 《孟子.告子上》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战国策.齐策四》
  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 《荀子•儒效》
  吾妻之美我也,私我也。 《战国策•齐策》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史记•管晏列传》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上》
  1、名词的意动用
  主语把宾语看成谓语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译为“以……为”。
  臣闻王者父天母地。 《后汉书.李固传》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 则中国之。
  韩愈《原道》
  其谓之秦者何?夷狄之也。 《谷梁传•僖公三十四年》
  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 《史记•扁鹊列传》
  使人主师五帝而式三王。 《后汉书•崔 shi传》
  名词的意动用,宾语有省略的。如:
  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2、形容词的意动用
  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谓语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译为“认为……”。
  吾闻柳公尝巧我慧我。 柳宗元《马室女雷五葬志》
  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 《庄子.秋水》
  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史记•商君列传》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荀子•修身》
  张旄曰:“韩强秦乎?强魏乎?”王曰:“强秦。” 《战国策.魏策四》
  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史记.滑稽列传》
  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史记.淮阴侯列传》
  夫差智太宰 而愚子胥,故灭于越。 《韩非子.难三》
  1、形容词的意动用,宾语有前置的。如: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 《说苑.建本》
  2、形容词的意动用与用为一般动词无形式之别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汉书•赵充国传》
  驱天下之民,从善远罪。 柳宗元《断刑论》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梁上》
  四、名词、形容词活用的辨析:
  以上讲了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使动词、意动词,怎样辨别名词、形容词活用呢?除结合上下文意辨析外,还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名(形)+代。
  代词前的名词、形容词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形容词修饰。
  有一民寒,则曰:“此我寒之也。” 《说苑•君道》
  既臣大夏而君之。 《汉书•张骞传》
  (二)助动+名(形)
  名词、形容词前有助动词,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助动词是修饰动词的。
  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
  能富贵将军者,上也。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3、所+名(形)、者+名
  结构助词“所”后的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因为“所”只与动词及其词组结合。
  食吾之所耕,衣吾之所蚕。 苏洵《易论》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庄子•盗跖》
  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战国策•赵策》
  4、名+名(非并列、偏正关系)
  两个名词连用,若非并列、偏正关系,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故扁鹊不能肉白骨,微、箕不能存亡国。 《盐铁论.非鞅》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孟子•尽下》
  5、副+名
  除判断句外,名词通常不受副词修饰。
  臣闻明主涖政,有闻者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 范雎《献秦昭王书》
  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闻之,为臣必臣,为君必君。 《国语.周语中》
  6、名+介宾短语
  名词不能带补语。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孟子•梁上》
  夫破人之与破于人,臣人之与臣于人,岂可同日而论哉?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名+而+名、动+而+名、名+而+动
  名词由承接连词“而”连接,活用为动词。
  君其耳而未之目耶? 《韩非子•外左上》
  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盐铁论.相刺》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史记•刺客列传》
  8、形+名
  若非偏正关系,则属述宾关系。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晁错《论贵粟疏》
  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 《荀子•王制》
  五、词类活用的有关问题
  1、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
  词类活用是一种临时性的现象,兼类指一个词同时具有两种以上的词性。究竟哪些是活用,哪些是兼类。只有进行定量分析。但由于古汉语中有的兼类词到现代汉语中变成了单类词,人们很容易以现代汉语的观点来看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因此可能把古汉语中的兼类词当成词类活用。如:衣、食、军、冠、王、妻等。有的书把其动词义都看成是名词活用而来,以今律古。
  2、词类活用与词义
  词类活用后词的意义总是与该词的原义有必然的联系。如“令吏人完客所馆”“馆”的作用是居住。如果两者没有联系,其理解上一定有问题。“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封建论》)有的把第一个“君”译为“效忠”“尊敬”,言其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乖戾:反常、不顺,天下大乱。没有把国君当作国君的思想。)“君”与尊敬、效忠无必然联系,此“君”当为意动用,“君君”把国君当作国君。
  3、形容词的使动用问题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少,一般说来。形容词活用后带宾语的较多。“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目小可大,大不可小。”(《韩非子.说林》)( 刻削:雕刻和刮削。)受“可”修饰,“小”“大”活用为使动词,“可小”“可大”即可小之,可大之。可使之变小,可使之变大。(如何变小,此为刻小。)“刻小”是在“使之变小”的基础上再译的。因此仍将之视为使动而非一般动词。古汉语中述补关系的词产生很晚,凡是可以译为述补关系的,可以把它看作使动用。
  4、“相之”“将之”“官之”等的用法问题
  朱星《古代汉语》、洪成玉《古代汉语教程》都认为“相”“将”等是名词的意动用,理由是古人注释时用“以…为…”这种格式来理解它们。《吕氏春秋•期贤》:“然则君何不相之?”高诱注“何不以段干木为相也?”这与意动用格式同,所以看作是意动用。错误:这类名词在这里的用法。与我们所讲的一般名词的意动用不同,它丝毫不带主观成分,而是一种客观上的行为。这样仅仅是为了守旧,易将使动、意动混淆。更何况“以…为…”的格式除了可表示“认为…是…”“把…当作…”外,还可以表示“使…做…”。
  5、使动、意动非词类活用,而是谓宾间的两种特殊关系。

词类活用主要是词性,比如名词活用做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
做题的时候你要划分句子成分,最好和平时的用法比较一下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它的基本职能,充当了别的词类这种语法现象。
词类活用是从语法角度来说的,而不是从词汇角度来谈的。一般来说,一个词的基本的语法功能是固定的,活用只是一种临时性的功能,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这种临时性的功能就不存在了。《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水”受助动词“能”修饰,作谓语,由名词活用为动词,它的基本语法功能是作主语、定语、宾语,而本句中功能改变,成了别的词类。由于这种功能是临时性的,离开了这种环境,活用就不存在了。发展到现代汉语,词类活用就很少了。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不同,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朝”是名词,朝庭。“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是动词“朝拜”。词的兼类是词义引伸的结果,是一个词所固有的。词类活用是一个词的临时性的功能,是不固定的。
二、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后既保留了名词的意义,又具有动词的功能。名词活用为动词后,译为现代汉语,有的译为述宾短语,[动+名]如: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吕氏春秋•上农》
子高曰:“微二子者,楚不国矣。” 《左传•哀公十六年》
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有的译为状中短语,([介+名]+动),如: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 《史记•商君列传》
上无衣,下无履,手弓而腰矢。 《聊斋志异.妖术》
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 韩愈《原道》
有的完全译为动词,如:
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报任安书》
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吾不能以春风风人,以夏雨雨人。 《说苑•贵德》
(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后具有动词的功能。有的译为状中短语,[形+动],如: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徐珂《冯婉贞》
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韩非子.说林》
有的完全译为动词,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 《庄子•盗跖》
三、使动用法
(一)什么是使动用法
指主语使宾语施行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这种词类活用现象。译为“使(让,叫)……。”
齐威王欲将孙膑。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将”是名词的使动用,齐威王想让孙膑作将。“作将”这个行为不是齐威王所发出的,而是齐威王让孙膑发出的。
使动句与一般的主谓宾句式不一致。一般宾语是谓语动词涉及的对象,使动句中宾语却是动作的发出者;一般句中,谓语是陈述主语的,使动句中谓语却是陈述宾语的。使动句翻译为主使宾动。使动用法,它用的是述宾短语的形式表达的是兼语式的内容。但它又与兼语式不一,兼语式中要出现使令性动词:使、令、命等。使动句中无。
使动用法中,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动词、数词活用而来。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为使动词时,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主语使宾语成为(或产生)谓语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
楚交宗觚而失其政,魏相冯离而亡其国。 《韩非子•问田》
明主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曹操《论吏士行能令》
专有名词、名词性的词组也能活用为使动词。如:
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 《左传.定公十年》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按照作谓语的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向发出动作。
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史记.苏秦列传》
驱之不前,却之不止,左之不左,右之不右。 《韩非子•外右上》
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诗经•小雅•斯干》
名词用作使动词,其后宾语也有省略的。
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荀子•天论》
同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还是使动词,无形式上的区别。
智伯伐中行氏,并吞其地,豫让背其主而臣智伯。 《淮南子•主术》
故以义则仲尼不服于哀公,乘势则哀公臣仲尼。 《韩非子•五蠹》
(三)动词的使动用
主语使宾语产生谓语动词所具有的行为或动作,其中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词最为常见。如:
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史•淮阴侯列传》
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卧赤子于天下之上而安。 贾谊《治安策》
予,天下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 《孟子•万下》
(虞卿请赵王曰)人之情,宁朝人乎,宁朝于人也?赵王曰:“人亦宁朝人耳,何故宁朝于人也?” 《战国策•赵策四》
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 《国语•周语下》
1、使动双宾语
动词的使动用,不仅可以带一个宾语,还可带两个宾语,一个宾语指人,一个指物。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诗经•小雅•斯干》
负—秦:间接宾语,两者是使动关系,“秦”是动作的发出者。
负—曲:直接宾语,两者是一般动宾关系,“曲”是动作的承受者,是动作关涉的对象。
翻译的结果:使+间宾+谓+直宾。仍是兼语句式。
2、宾语省略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论语•季氏》
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 《孟子•万上》
3、及物动词的使动用与一般用法无别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将朝王。 同上
4、使动与一般动补关系无形式上的区别
欲因此时降武。 《汉书•苏武传》
涉间不降楚。 《项羽本纪》
5、同一句中,结构一样,有的是使动,有的是一般动宾关系。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论语•阳货》
6、使动用的动宾后,有的还有补语
然赢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史记•信陵君列传》
吾惧君以兵,罪莫大焉。 《左传•庄公十九年》
(四)形容词的使动用
主语使宾语具有谓语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明主不滥(过度)富贵其臣。 《商君书.画策》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 《孟子•尽心下》
臣闻善厚家者取之于国,善厚国者取之于诸侯。 范雎《献秦昭王书》
请问安国众民如何? 《晏子春秋•内杂问下》
(吕不韦)乃往见子楚,曰:“吾能大子之门。” 《史记•吕不韦列传》
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论语•宪问》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上》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荀子.修身》
形容词的使动用,其后宾语有省略的。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荀子•天论》
现代汉语中这类形容词的使动用很多,巩固国防、繁荣经济、密切关系。
(五)数词的使动用
主语使宾语具有谓语数词所表示的数目或特点。
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 《五蠹》
傅之翼者两其足。 《汉书.董仲舒传》
借令秦皇长世,易代以后,扶苏世之,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章太炎《秦政纪》)
今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 《战国策.楚策一》
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左传.成公八年》
四、意动用法
(一)什么是意动用法
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使动用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前者体现在行动上,后者体现在思想认识上。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老子》
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 《吕氏春秋.知度》
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 《孟子.告子上》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战国策.齐策四》
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 《荀子•儒效》
吾妻之美我也,私我也。 《战国策•齐策》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史记•管晏列传》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上》
1、名词的意动用
主语把宾语看成谓语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译为“以……为”。
臣闻王者父天母地。 《后汉书.李固传》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 则中国之。
韩愈《原道》
其谓之秦者何?夷狄之也。 《谷梁传•僖公三十四年》
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 《史记•扁鹊列传》
使人主师五帝而式三王。 《后汉书•崔 shi传》
名词的意动用,宾语有省略的。如:
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2、形容词的意动用
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谓语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译为“认为……”。
吾闻柳公尝巧我慧我。 柳宗元《马室女雷五葬志》
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 《庄子.秋水》
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史记•商君列传》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荀子•修身》
张旄曰:“韩强秦乎?强魏乎?”王曰:“强秦。” 《战国策.魏策四》
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史记.滑稽列传》
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史记.淮阴侯列传》
夫差智太宰 而愚子胥,故灭于越。 《韩非子.难三》
1、形容词的意动用,宾语有前置的。如: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 《说苑.建本》
2、形容词的意动用与用为一般动词无形式之别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汉书•赵充国传》
驱天下之民,从善远罪。 柳宗元《断刑论》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梁上》
四、名词、形容词活用的辨析:
以上讲了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使动词、意动词,怎样辨别名词、形容词活用呢?除结合上下文意辨析外,还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名(形)+代。
代词前的名词、形容词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形容词修饰。
有一民寒,则曰:“此我寒之也。” 《说苑•君道》
既臣大夏而君之。 《汉书•张骞传》
(二)助动+名(形)
名词、形容词前有助动词,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助动词是修饰动词的。
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
能富贵将军者,上也。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3、所+名(形)、者+名
结构助词“所”后的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因为“所”只与动词及其词组结合。
食吾之所耕,衣吾之所蚕。 苏洵《易论》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庄子•盗跖》
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战国策•赵策》
4、名+名(非并列、偏正关系)
两个名词连用,若非并列、偏正关系,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故扁鹊不能肉白骨,微、箕不能存亡国。 《盐铁论.非鞅》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孟子•尽下》
5、副+名
除判断句外,名词通常不受副词修饰。
臣闻明主涖政,有闻者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 范雎《献秦昭王书》
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闻之,为臣必臣,为君必君。 《国语.周语中》
6、名+介宾短语
名词不能带补语。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孟子•梁上》
夫破人之与破于人,臣人之与臣于人,岂可同日而论哉?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名+而+名、动+而+名、名+而+动
名词由承接连词“而”连接,活用为动词。
君其耳而未之目耶? 《韩非子•外左上》
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盐铁论.相刺》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史记•刺客列传》
8、形+名
若非偏正关系,则属述宾关系。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晁错《论贵粟疏》
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 《荀子•王制》
五、词类活用的有关问题
1、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
词类活用是一种临时性的现象,兼类指一个词同时具有两种以上的词性。究竟哪些是活用,哪些是兼类。只有进行定量分析。但由于古汉语中有的兼类词到现代汉语中变成了单类词,人们很容易以现代汉语的观点来看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因此可能把古汉语中的兼类词当成词类活用。如:衣、食、军、冠、王、妻等。有的书把其动词义都看成是名词活用而来,以今律古。
2、词类活用与词义
词类活用后词的意义总是与该词的原义有必然的联系。如“令吏人完客所馆”“馆”的作用是居住。如果两者没有联系,其理解上一定有问题。“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封建论》)有的把第一个“君”译为“效忠”“尊敬”,言其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乖戾:反常、不顺,天下大乱。没有把国君当作国君的思想。)“君”与尊敬、效忠无必然联系,此“君”当为意动用,“君君”把国君当作国君。
3、形容词的使动用问题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少,一般说来。形容词活用后带宾语的较多。“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目小可大,大不可小。”(《韩非子.说林》)( 刻削:雕刻和刮削。)受“可”修饰,“小”“大”活用为使动词,“可小”“可大”即可小之,可大之。可使之变小,可使之变大。(如何变小,此为刻小。)“刻小”是在“使之变小”的基础上再译的。因此仍将之视为使动而非一般动词。古汉语中述补关系的词产生很晚,凡是可以译为述补关系的,可以把它看作使动用。
4、“相之”“将之”“官之”等的用法问题
朱星《古代汉语》、洪成玉《古代汉语教程》都认为“相”“将”等是名词的意动用,理由是古人注释时用“以…为…”这种格式来理解它们。《吕氏春秋•期贤》:“然则君何不相之?”高诱注“何不以段干木为相也?”这与意动用格式同,所以看作是意动用。错误:这类名词在这里的用法。与我们所讲的一般名词的意动用不同,它丝毫不带主观成分,而是一种客观上的行为。这样仅仅是为了守旧,易将使动、意动混淆。更何况“以…为…”的格式除了可表示“认为…是…”“把…当作…”外,还可以表示“使…做…”。
5、使动、意动非词类活用,而是谓宾间的两种特殊关系。

翻译:所以扁鹊不能使死人的骨头长出肉来,微子和箕子也不能挽救商朝的灭亡。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它的基本职能,充当了别的词类这种语法现象。
词类活用是从语法角度来说的,而不是从词汇角度来谈的。一般来说,一个词的基本的语法功能是固定的,活用只是一种临时性的功能,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这种临时性的功能就不存在了。《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水”受助动词“能”修饰,作谓语,由名词活用为动词,它的基本语法功能是作主语、定语、宾语,而本句中功能改变,成了别的词类。由于这种功能是临时性的,离开了这种环境,活用就不存在了。发展到现代汉语,词类活用就很少了。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不同,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朝”是名词,朝庭。“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是动词“朝拜”。词的兼类是词义引伸的结果,是一个词所固有的。词类活用是一个词的临时性的功能,是不固定的。
二、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后既保留了名词的意义,又具有动词的功能。名词活用为动词后,译为现代汉语,有的译为述宾短语,[动+名]如: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吕氏春秋•上农》
子高曰:“微二子者,楚不国矣。” 《左传•哀公十六年》
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有的译为状中短语,([介+名]+动),如: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 《史记•商君列传》
上无衣,下无履,手弓而腰矢。 《聊斋志异.妖术》
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 韩愈《原道》
有的完全译为动词,如:
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报任安书》
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吾不能以春风风人,以夏雨雨人。 《说苑•贵德》
(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后具有动词的功能。有的译为状中短语,[形+动],如: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徐珂《冯婉贞》
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韩非子.说林》
有的完全译为动词,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 《庄子•盗跖》
三、使动用法
(一)什么是使动用法
指主语使宾语施行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这种词类活用现象。译为“使(让,叫)……。”
齐威王欲将孙膑。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将”是名词的使动用,齐威王想让孙膑作将。“作将”这个行为不是齐威王所发出的,而是齐威王让孙膑发出的。
使动句与一般的主谓宾句式不一致。一般宾语是谓语动词涉及的对象,使动句中宾语却是动作的发出者;一般句中,谓语是陈述主语的,使动句中谓语却是陈述宾语的。使动句翻译为主使宾动。使动用法,它用的是述宾短语的形式表达的是兼语式的内容。但它又与兼语式不一,兼语式中要出现使令性动词:使、令、命等。使动句中无。
使动用法中,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动词、数词活用而来。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为使动词时,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主语使宾语成为(或产生)谓语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
楚交宗觚而失其政,魏相冯离而亡其国。 《韩非子•问田》
明主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曹操《论吏士行能令》
专有名词、名词性的词组也能活用为使动词。如:
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 《左传.定公十年》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按照作谓语的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向发出动作。
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史记.苏秦列传》
驱之不前,却之不止,左之不左,右之不右。 《韩非子•外右上》
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诗经•小雅•斯干》
名词用作使动词,其后宾语也有省略的。
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荀子•天论》
同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还是使动词,无形式上的区别。
智伯伐中行氏,并吞其地,豫让背其主而臣智伯。 《淮南子•主术》
故以义则仲尼不服于哀公,乘势则哀公臣仲尼。 《韩非子•五蠹》
(三)动词的使动用
主语使宾语产生谓语动词所具有的行为或动作,其中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词最为常见。如:
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史•淮阴侯列传》
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卧赤子于天下之上而安。 贾谊《治安策》
予,天下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 《孟子•万下》
(虞卿请赵王曰)人之情,宁朝人乎,宁朝于人也?赵王曰:“人亦宁朝人耳,何故宁朝于人也?” 《战国策•赵策四》
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 《国语•周语下》
1、使动双宾语
动词的使动用,不仅可以带一个宾语,还可带两个宾语,一个宾语指人,一个指物。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诗经•小雅•斯干》
负—秦:间接宾语,两者是使动关系,“秦”是动作的发出者。
负—曲:直接宾语,两者是一般动宾关系,“曲”是动作的承受者,是动作关涉的对象。
翻译的结果:使+间宾+谓+直宾。仍是兼语句式。
2、宾语省略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论语•季氏》
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 《孟子•万上》
3、及物动词的使动用与一般用法无别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将朝王。 同上
4、使动与一般动补关系无形式上的区别
欲因此时降武。 《汉书•苏武传》
涉间不降楚。 《项羽本纪》
5、同一句中,结构一样,有的是使动,有的是一般动宾关系。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论语•阳货》
6、使动用的动宾后,有的还有补语
然赢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史记•信陵君列传》
吾惧君以兵,罪莫大焉。 《左传•庄公十九年》
(四)形容词的使动用
主语使宾语具有谓语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明主不滥(过度)富贵其臣。 《商君书.画策》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 《孟子•尽心下》
臣闻善厚家者取之于国,善厚国者取之于诸侯。 范雎《献秦昭王书》
请问安国众民如何? 《晏子春秋•内杂问下》
(吕不韦)乃往见子楚,曰:“吾能大子之门。” 《史记•吕不韦列传》
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论语•宪问》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上》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荀子.修身》
形容词的使动用,其后宾语有省略的。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荀子•天论》
现代汉语中这类形容词的使动用很多,巩固国防、繁荣经济、密切关系。
(五)数词的使动用
主语使宾语具有谓语数词所表示的数目或特点。
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 《五蠹》
傅之翼者两其足。 《汉书.董仲舒传》
借令秦皇长世,易代以后,扶苏世之,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章太炎《秦政纪》)
今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 《战国策.楚策一》
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左传.成公八年》
四、意动用法
(一)什么是意动用法
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使动用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前者体现在行动上,后者体现在思想认识上。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老子》
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 《吕氏春秋.知度》
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 《孟子.告子上》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战国策.齐策四》
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 《荀子•儒效》
吾妻之美我也,私我也。 《战国策•齐策》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史记•管晏列传》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上》
1、名词的意动用
主语把宾语看成谓语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译为“以……为”。
臣闻王者父天母地。 《后汉书.李固传》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 则中国之。
韩愈《原道》
其谓之秦者何?夷狄之也。 《谷梁传•僖公三十四年》
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 《史记•扁鹊列传》
使人主师五帝而式三王。 《后汉书•崔 shi传》
名词的意动用,宾语有省略的。如:
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2、形容词的意动用
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谓语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译为“认为……”。
吾闻柳公尝巧我慧我。 柳宗元《马室女雷五葬志》
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 《庄子.秋水》
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史记•商君列传》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荀子•修身》
张旄曰:“韩强秦乎?强魏乎?”王曰:“强秦。” 《战国策.魏策四》
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史记.滑稽列传》
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史记.淮阴侯列传》
夫差智太宰 而愚子胥,故灭于越。 《韩非子.难三》
1、形容词的意动用,宾语有前置的。如: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 《说苑.建本》
2、形容词的意动用与用为一般动词无形式之别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汉书•赵充国传》
驱天下之民,从善远罪。 柳宗元《断刑论》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梁上》
四、名词、形容词活用的辨析:
以上讲了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使动词、意动词,怎样辨别名词、形容词活用呢?除结合上下文意辨析外,还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名(形)+代。
代词前的名词、形容词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形容词修饰。
有一民寒,则曰:“此我寒之也。” 《说苑•君道》
既臣大夏而君之。 《汉书•张骞传》
(二)助动+名(形)
名词、形容词前有助动词,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助动词是修饰动词的。
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
能富贵将军者,上也。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3、所+名(形)、者+名
结构助词“所”后的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因为“所”只与动词及其词组结合。
食吾之所耕,衣吾之所蚕。 苏洵《易论》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庄子•盗跖》
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战国策•赵策》
4、名+名(非并列、偏正关系)
两个名词连用,若非并列、偏正关系,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故扁鹊不能肉白骨,微、箕不能存亡国。 《盐铁论.非鞅》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孟子•尽下》
5、副+名
除判断句外,名词通常不受副词修饰。
臣闻明主涖政,有闻者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 范雎《献秦昭王书》
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闻之,为臣必臣,为君必君。 《国语.周语中》
6、名+介宾短语
名词不能带补语。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孟子•梁上》
夫破人之与破于人,臣人之与臣于人,岂可同日而论哉?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名+而+名、动+而+名、名+而+动
名词由承接连词“而”连接,活用为动词。
君其耳而未之目耶? 《韩非子•外左上》
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盐铁论.相刺》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史记•刺客列传》
8、形+名
若非偏正关系,则属述宾关系。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晁错《论贵粟疏》
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 《荀子•王制》
五、词类活用的有关问题
1、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
词类活用是一种临时性的现象,兼类指一个词同时具有两种以上的词性。究竟哪些是活用,哪些是兼类。只有进行定量分析。但由于古汉语中有的兼类词到现代汉语中变成了单类词,人们很容易以现代汉语的观点来看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因此可能把古汉语中的兼类词当成词类活用。如:衣、食、军、冠、王、妻等。有的书把其动词义都看成是名词活用而来,以今律古。
2、词类活用与词义
词类活用后词的意义总是与该词的原义有必然的联系。如“令吏人完客所馆”“馆”的作用是居住。如果两者没有联系,其理解上一定有问题。“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封建论》)有的把第一个“君”译为“效忠”“尊敬”,言其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乖戾:反常、不顺,天下大乱。没有把国君当作国君的思想。)“君”与尊敬、效忠无必然联系,此“君”当为意动用,“君君”把国君当作国君。
3、形容词的使动用问题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少,一般说来。形容词活用后带宾语的较多。“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目小可大,大不可小。”(《韩非子.说林》)( 刻削:雕刻和刮削。)受“可”修饰,“小”“大”活用为使动词,“可小”“可大”即可小之,可大之。可使之变小,可使之变大。(如何变小,此为刻小。)“刻小”是在“使之变小”的基础上再译的。因此仍将之视为使动而非一般动词。古汉语中述补关系的词产生很晚,凡是可以译为述补关系的,可以把它看作使动用。
4、“相之”“将之”“官之”等的用法问题
朱星《古代汉语》、洪成玉《古代汉语教程》都认为“相”“将”等是名词的意动用,理由是古人注释时用“以…为…”这种格式来理解它们错误:这类名词在这里的用法。与我们所讲的一般名词的意动用不同,它丝毫不带主观成分,而是一种客观上的行为。这样仅仅是为了守旧,易将使动、意动混淆。更何况“以…为…”的格式除了可表示“认为…是…”“把…当作…”外,还可以表示“使…做…”。
5、使动、意动非词类活用,而是谓宾间的两种特殊关系。

翻译:所以扁鹊不能使死人的骨头长出肉来,微子和箕子也不能挽救商朝的灭亡。

什么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它的基本职能,充当了别的词类这种语法现象。
词类活用是从语法角度来说的,而不是从词汇角度来谈的。一般来说,一个词的基本的语法功能是固定的,活用只是一种临时性的功能,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这种临时性的功能就不存在了。《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水”受助动词“能”修饰,作谓语,由名词活用为动词,它的基本语法功能是作主语、定语、宾语,而本句中功能改变,成了别的词类。由于这种功能是临时性的,离开了这种环境,活用就不存在了。发展到现代汉语,词类活用就很少了。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不同,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朝”是名词,朝庭。“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是动词“朝拜”。词的兼类是词义引伸的结果,是一个词所固有的。词类活用是一个词的临时性的功能,是不固定的。
二、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后既保留了名词的意义,又具有动词的功能。名词活用为动词后,译为现代汉语,有的译为述宾短语,[动+名]如: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吕氏春秋•上农》
子高曰:“微二子者,楚不国矣。” 《左传•哀公十六年》
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有的译为状中短语,([介+名]+动),如: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 《史记•商君列传》
上无衣,下无履,手弓而腰矢。 《聊斋志异.妖术》
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 韩愈《原道》
有的完全译为动词,如:
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报任安书》
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吾不能以春风风人,以夏雨雨人。 《说苑•贵德》
(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后具有动词的功能。有的译为状中短语,[形+动],如: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徐珂《冯婉贞》
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韩非子.说林》
有的完全译为动词,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 《庄子•盗跖》
三、使动用法
(一)什么是使动用法
指主语使宾语施行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这种词类活用现象。译为“使(让,叫)……。”
齐威王欲将孙膑。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将”是名词的使动用,齐威王想让孙膑作将。“作将”这个行为不是齐威王所发出的,而是齐威王让孙膑发出的。
使动句与一般的主谓宾句式不一致。一般宾语是谓语动词涉及的对象,使动句中宾语却是动作的发出者;一般句中,谓语是陈述主语的,使动句中谓语却是陈述宾语的。使动句翻译为主使宾动。使动用法,它用的是述宾短语的形式表达的是兼语式的内容。但它又与兼语式不一,兼语式中要出现使令性动词:使、令、命等。使动句中无。
使动用法中,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动词、数词活用而来。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为使动词时,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主语使宾语成为(或产生)谓语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
楚交宗觚而失其政,魏相冯离而亡其国。 《韩非子•问田》
明主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曹操《论吏士行能令》
专有名词、名词性的词组也能活用为使动词。如:
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 《左传.定公十年》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按照作谓语的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向发出动作。
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史记.苏秦列传》
驱之不前,却之不止,左之不左,右之不右。 《韩非子•外右上》
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诗经•小雅•斯干》
名词用作使动词,其后宾语也有省略的。
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荀子•天论》
同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还是使动词,无形式上的区别。
智伯伐中行氏,并吞其地,豫让背其主而臣智伯。 《淮南子•主术》
故以义则仲尼不服于哀公,乘势则哀公臣仲尼。 《韩非子•五蠹》
(三)动词的使动用
主语使宾语产生谓语动词所具有的行为或动作,其中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词最为常见。如:
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史•淮阴侯列传》
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卧赤子于天下之上而安。 贾谊《治安策》
予,天下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 《孟子•万下》
(虞卿请赵王曰)人之情,宁朝人乎,宁朝于人也?赵王曰:“人亦宁朝人耳,何故宁朝于人也?” 《战国策•赵策四》
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 《国语•周语下》
1、使动双宾语
动词的使动用,不仅可以带一个宾语,还可带两个宾语,一个宾语指人,一个指物。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诗经•小雅•斯干》
负—秦:间接宾语,两者是使动关系,“秦”是动作的发出者。
负—曲:直接宾语,两者是一般动宾关系,“曲”是动作的承受者,是动作关涉的对象。
翻译的结果:使+间宾+谓+直宾。仍是兼语句式。
2、宾语省略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论语•季氏》
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 《孟子•万上》
3、及物动词的使动用与一般用法无别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将朝王。 同上
4、使动与一般动补关系无形式上的区别
欲因此时降武。 《汉书•苏武传》
涉间不降楚。 《项羽本纪》
5、同一句中,结构一样,有的是使动,有的是一般动宾关系。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论语•阳货》
6、使动用的动宾后,有的还有补语
然赢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史记•信陵君列传》
吾惧君以兵,罪莫大焉。 《左传•庄公十九年》
(四)形容词的使动用
主语使宾语具有谓语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明主不滥(过度)富贵其臣。 《商君书.画策》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 《孟子•尽心下》
臣闻善厚家者取之于国,善厚国者取之于诸侯。 范雎《献秦昭王书》
请问安国众民如何? 《晏子春秋•内杂问下》
(吕不韦)乃往见子楚,曰:“吾能大子之门。” 《史记•吕不韦列传》
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论语•宪问》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上》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荀子.修身》
形容词的使动用,其后宾语有省略的。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荀子•天论》
现代汉语中这类形容词的使动用很多,巩固国防、繁荣经济、密切关系。
(五)数词的使动用
主语使宾语具有谓语数词所表示的数目或特点。
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 《五蠹》
傅之翼者两其足。 《汉书.董仲舒传》
借令秦皇长世,易代以后,扶苏世之,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章太炎《秦政纪》)
今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 《战国策.楚策一》
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左传.成公八年》
四、意动用法
(一)什么是意动用法
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使动用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前者体现在行动上,后者体现在思想认识上。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老子》
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 《吕氏春秋.知度》
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 《孟子.告子上》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战国策.齐策四》
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 《荀子•儒效》
吾妻之美我也,私我也。 《战国策•齐策》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史记•管晏列传》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上》
1、名词的意动用
主语把宾语看成谓语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译为“以……为”。
臣闻王者父天母地。 《后汉书.李固传》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 则中国之。
韩愈《原道》
其谓之秦者何?夷狄之也。 《谷梁传•僖公三十四年》
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 《史记•扁鹊列传》
使人主师五帝而式三王。 《后汉书•崔 shi传》
名词的意动用,宾语有省略的。如:
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2、形容词的意动用
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谓语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译为“认为……”。
吾闻柳公尝巧我慧我。 柳宗元《马室女雷五葬志》
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 《庄子.秋水》
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史记•商君列传》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荀子•修身》
张旄曰:“韩强秦乎?强魏乎?”王曰:“强秦。” 《战国策.魏策四》
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史记.滑稽列传》
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史记.淮阴侯列传》
夫差智太宰 而愚子胥,故灭于越。 《韩非子.难三》
1、形容词的意动用,宾语有前置的。如: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 《说苑.建本》
2、形容词的意动用与用为一般动词无形式之别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汉书•赵充国传》
驱天下之民,从善远罪。 柳宗元《断刑论》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梁上》
四、名词、形容词活用的辨析:
以上讲了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使动词、意动词,怎样辨别名词、形容词活用呢?除结合上下文意辨析外,还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名(形)+代。
代词前的名词、形容词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形容词修饰。
有一民寒,则曰:“此我寒之也。” 《说苑•君道》
既臣大夏而君之。 《汉书•张骞传》
(二)助动+名(形)
名词、形容词前有助动词,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助动词是修饰动词的。
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
能富贵将军者,上也。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3、所+名(形)、者+名
结构助词“所”后的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因为“所”只与动词及其词组结合。
食吾之所耕,衣吾之所蚕。 苏洵《易论》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庄子•盗跖》
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战国策•赵策》
4、名+名(非并列、偏正关系)
两个名词连用,若非并列、偏正关系,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故扁鹊不能肉白骨,微、箕不能存亡国。 《盐铁论.非鞅》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孟子•尽下》
5、副+名
除判断句外,名词通常不受副词修饰。
臣闻明主涖政,有闻者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 范雎《献秦昭王书》
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闻之,为臣必臣,为君必君。 《国语.周语中》
6、名+介宾短语
名词不能带补语。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孟子•梁上》
夫破人之与破于人,臣人之与臣于人,岂可同日而论哉?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名+而+名、动+而+名、名+而+动
名词由承接连词“而”连接,活用为动词。
君其耳而未之目耶? 《韩非子•外左上》
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盐铁论.相刺》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史记•刺客列传》
8、形+名
若非偏正关系,则属述宾关系。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晁错《论贵粟疏》
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 《荀子•王制》
五、词类活用的有关问题
1、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
词类活用是一种临时性的现象,兼类指一个词同时具有两种以上的词性。究竟哪些是活用,哪些是兼类。只有进行定量分析。但由于古汉语中有的兼类词到现代汉语中变成了单类词,人们很容易以现代汉语的观点来看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因此可能把古汉语中的兼类词当成词类活用。如:衣、食、军、冠、王、妻等。有的书把其动词义都看成是名词活用而来,以今律古。
2、词类活用与词义
词类活用后词的意义总是与该词的原义有必然的联系。如“令吏人完客所馆”“馆”的作用是居住。如果两者没有联系,其理解上一定有问题。“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封建论》)有的把第一个“君”译为“效忠”“尊敬”,言其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乖戾:反常、不顺,天下大乱。没有把国君当作国君的思想。)“君”与尊敬、效忠无必然联系,此“君”当为意动用,“君君”把国君当作国君。
3、形容词的使动用问题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少,一般说来。形容词活用后带宾语的较多。“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目小可大,大不可小。”(《韩非子.说林》)( 刻削:雕刻和刮削。)受“可”修饰,“小”“大”活用为使动词,“可小”“可大”即可小之,可大之。可使之变小,可使之变大。(如何变小,此为刻小。)“刻小”是在“使之变小”的基础上再译的。因此仍将之视为使动而非一般动词。古汉语中述补关系的词产生很晚,凡是可以译为述补关系的,可以把它看作使动用。
4、“相之”“将之”“官之”等的用法问题
朱星《古代汉语》、洪成玉《古代汉语教程》都认为“相”“将”等是名词的意动用,理由是古人注释时用“以…为…”这种格式来理解它们。《吕氏春秋•期贤》:“然则君何不相之?”高诱注“何不以段干木为相也?”这与意动用格式同,所以看作是意动用。错误:这类名词在这里的用法。与我们所讲的一般名词的意动用不同,它丝毫不带主观成分,而是一种客观上的行为。这样仅仅是为了守旧,易将使动、意动混淆。更何况“以…为…”的格式除了可表示“认为…是…”“把…当作…”外,还可以表示“使…做…”

翻译:所以扁鹊不能使死人的骨头长出肉来,微子和箕子也不能挽救商朝的灭亡。

悲观主义者~~2012会告诉你一切,乐观主义者~~大同社会吧


妙手回春意思
下河救过寡妇。3、杜明拿出医箱,开始施展妙手回春之术。4、莫忆一旁暗暗惊诧,巫千雪的针术如此神奇,言攻则神出鬼没,暗器手法高绝,无与伦比,言医则妙手回春,名副其实的杏林高手。5、还有很多声音在赞扬钱叔另人惊叹的医术,称他华陀再世,扁雀再生,简直是生死人肉白骨,妙手回春。

什么手什么春
妙手回春造句 1、还有很多声音在赞扬钱叔另人惊叹的医术,称他华陀再世,扁雀再生,简直是生死人肉白骨,妙手回春。2、人类丰富的想象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一些所谓的外星人质本来就十分富于想象力。他们宣称自己看到过鬼,而且能够通灵或者妙手回春。3、我的未婚妻命在旦夕,希望借木森前辈妙手回春之术,...

江西省樟树市社区是如何划分的?
作词 : 赵素冰\/姜楠 作曲 : 戾格\/黄一 制作人 : 黄一 出品:网易云音乐×云上工作室 想要放空自己突然怔住了 忽略太久疲惫陌生的脸色 感情比想象中的更难以割舍 走太快走散了 谁也怨不得 曾经所有的信任像空气枷锁 用力屏息挣不脱 可惜舍不得 我们都不配说服另一个自我 猜测比恶意伤得更赤裸裸 ...

描写医术精湛道德高尚的词语
既往不咎 宽大为怀 宽宏大量 网开一面 网开三面 息事宁人 下不为例 下车泣罪 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以直报怨 以德报怨 宰相肚里能撑船 知情达理 中庸之道 助人 将伯之助 解衣推食 救死扶伤 绝甘分少 普度众生 起死人,肉白骨 轻财好施 设身处地 疏财仗义 为民除害 为民请命 雪中...

影视剧中风情世故又天真浪漫的女性角色有哪些?
影视剧中风情事故又天真浪漫的女性角色有苏沐橙,这样的一个人物是出自全职高手之中的,他的一个青春靓丽的形象给我的一个印象是十分深刻的,并且像这样一种风情事故,有天真浪漫的性格也是非常打动观众的内心的。

车牌号169好吗?
我喜欢写字,一笔一划,一点一捺。我想成为一名书法家,泡一杯香茗,坐在葡萄架下的滕椅,摇晃着曲折或钢劲的笔划。也许三月的柳絮本是飞舞的,又或许那柳枝是刚健的,我不能把握这是飘逸或是遒劲,所以我迷糊了。回到现实。我的梦想,是有很多的钱,满足了我的生活以足够了。我不是圣人,更何况我...

形容医术高明的成语,5个以上
【出自】: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四章:做外科医生的能够以肉补肉,以血补血,则救死扶伤,造福人群,岂不大哉!四、药到病除 [ yào dào bìng chú ]【解释】:药一服下病就好了。形容用药效果非常好。【出自】: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药到病除,效如桴鼓。”五、手到病除 [...

最高明的医术,成语怎么说
起死回生、妙手回春、华佗再世

古天下尽以扁鹊能生死人
扁鹊的相关知识2009-12-21 扁鹊不能肉白骨,生死人,况我乎?什么意思 2 2007-06-12 扁鹊的故事 793 2006-05-14 扁鹊是哪个朝代的? 391 2008-07-01 扁鹊的资料 597 2009-12-29 请问“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中有无词类活用?是哪一种... 3 ...

什么是词类活用?
故扁鹊不能肉白骨,微、箕不能存亡国。 《盐铁论.非鞅》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孟子•尽下》 5、副+名 除判断句外,名词通常不受副词修饰。 臣闻明主涖政,有闻者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 范雎《献秦昭王书》 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乌审旗13426807505: 故扁鹊不能肉白骨,微箕不能存亡国的翻译及词类活用? -
苏忠喜炎:[答案]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它的基本职能,充当了别的词类这种语法现... 两个名词连用,若非并列、偏正关系,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故扁鹊不能肉白骨,微、箕不能存亡国. 《盐铁论.非鞅》...

乌审旗13426807505: 扁鹊不能肉白骨,生死人,况我乎?什么意思 -
苏忠喜炎: 意思是!扁鹊尚且不能让肉从新长在骨头上,让死去的人从新生还,何况我呢!

乌审旗13426807505: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原文和翻译 -
苏忠喜炎: 原文: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馀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

乌审旗13426807505: 初一 初二、初三、常用的文言文虚词、实词都有哪些?? -
苏忠喜炎: 虚词 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一)结...

乌审旗13426807505: 《列子·汤问》主要内容 -
苏忠喜炎:[答案] 《列子·汤问》的作者是列御寇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二室因相与讼,求辨于扁鹊.扁鹊辨其所由,讼 乃已. 匏巴鼓琴而鸟舞鱼跃,郑师文闻之,弃家从师襄游.柱指钧弦,三年不成...

乌审旗13426807505: 康有为提出的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的三个具体方案是什么 -
苏忠喜炎: 康有为提出的君主立宪制的基础是在设立议会实现三权分立的这样一制度.这种体制的提出本身就是不断丰满的过程.而推行议会制度的难度促使康有为提出可能的策略.你讲的应该是指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里提出的推进变法的三条具体...

乌审旗13426807505: 三国杀语录,所有武将最新的. -
苏忠喜炎: 国家 武将名 类别 台词 魏曹操技能-护驾魏将何在?/来人,护驾!技能-奸雄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阵亡霸业未成,未成啊……甄姬技能-洛神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技能-倾国凌波微步,罗袜生尘.阵亡悼良会...

乌审旗13426807505: 高考文言文中常考的句型有哪些? -
苏忠喜炎: 一、考点阐释: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内容中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翻译题中,因此这是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 二、考题探究 1.把文言文阅读...

乌审旗13426807505: 孙子兵法的第八计是什么?
苏忠喜炎: 孙子兵法 孙武 始计第一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乌审旗13426807505: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都是哪几位???(要详细点的)要全的!!!!
苏忠喜炎: 扁鹊,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 这是他...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