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的重点的意义

作者&投稿:黄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

1.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是我 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三个代表"要求的最终体现,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2.民生经济的提升,推进改革就更加深入民心,党的执政基础就会更加巩固.
3.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必然增强广泛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保护和改善资源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既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三个代表"要求的最终体现,也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
  改善民生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本质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现实需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对于21世纪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具有着很强的时代特征和极其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革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对此作出了明确的部署: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
  (一)理论意义
  第一,党的十七大对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对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总结,也是在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
  第二,党的十七大在总结我国社会建设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将社会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加以阐述,表明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框架和社会建设理论更加成熟。
  (二)现实价值
  第一,立足国情,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建设的基本环境。党的十七大关于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国情,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将社会建设的目标进一步落实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明确了实践过程中所具有的这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使得我们的社会建设有了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
  第二,立足现实,抓住了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环节。十七大报告科学把握我国存在不和谐因素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了改善和保障民生这一建设和发展的核心任务,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表明我们党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有效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立足历史,为我们描绘了社会建设的科学蓝图。社会是一个分担与共享的共同体,共同承担社会发展的责任及对社会问题有效解决的责任,社会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于社会建设基本任务的有效阐述,体现了我们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提供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有效方法提供社会永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治理方法。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革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对此作出了明确的部署: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
(一)理论意义
  第一,党的十七大对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对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总结,也是在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
  第二,党的十七大在总结我国社会建设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将社会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加以阐述,表明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框架和社会建设理论更加成熟。
  (二)现实价值
  第一,立足国情,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建设的基本环境。党的十七大关于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国情,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将社会建设的目标进一步落实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明确了实践过程中所具有的这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使得我们的社会建设有了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
  第二,立足现实,抓住了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环节。十七大报告科学把握我国存在不和谐因素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了改善和保障民生这一建设和发展的核心任务,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表明我们党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有效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立足历史,为我们描绘了社会建设的科学蓝图。社会是一个分担与共享的共同体,共同承担社会发展的责任及对社会问题有效解决的责任,社会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于社会建设基本任务的有效阐述,体现了我们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提供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有效方法提供社会永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治理方法。

1.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是我 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三个代表"要求的最终体现,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2.民生经济的提升,推进改革就更加深入民心,党的执政基础就会更加巩固.
3.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必然增强广泛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保护和改善资源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社会建设还有哪些短板,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有何对策,以更好的满足...
1. 在人群方面,社会建设需要特别关注老弱病残和贫困人口,确保这些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2. 从区域角度来看,深度贫困地区是社会建设的重点。要加大力度,改善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缩小地区间的差距。3. 在领域上,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是社会建设的关键短板。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改革
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方面和环节,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这一目标,与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方向是基本一致的。1、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二者存在明显的区别。同时,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具有深层的内在联系,二者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确实,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从而建立社会主 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二者存在明显的区别。同时,社会主 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具有深层的内在联系,二者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者 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

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同时,社会主 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具有深层的内在联系,二者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者 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二者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同样重要。 一、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尽管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的...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之间的关系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同样重要.一、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尽管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70年代末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

怎样理解建设生态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和谐社会就是由建立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之上的物质文明、建立在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基础之上的政治文明和建立在良好的心理生态环境基础之上的精神文明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的社会.生态文明的提出深化了我们对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理解,基本理清生态不和谐现象及其根源,使我们对和谐社会建设有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把...

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包括哪些内容呢?
在价值理念层面,理解“何为现代社会”,以及以何种价值理念支撑当代中国现代社会建设并实现社会治理的现代化。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在社会体制层面,如何看待国家与社会的结构性关系,并以此规范执政党、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等不同主体的定位建构及其主体间的相互关系。三、治理机制的现代化 在具体机制设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三,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凝聚起来,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物质力量,可以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也只有把社会建设搞好...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字之差,如何理解这一转变
中国经济实力有所增加,“全面建设”是有了一个计划,没有何时完成的时间要求;“全面建成”不止有计划,同时规定了完成的时间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

汉南区15286109912: 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 -
桂疫济生: 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基于现阶段人民生活由温饱发展到总体小康的实际,十七大报告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六大民生领域,单列一章进行精辟...

汉南区15286109912: 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 -
桂疫济生:[答案] 社会主义建设以解决民生为重点的意义 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不可少的环境保障,对于全面建...

汉南区15286109912: 为什么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桂疫济生: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党章强调,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 改善民生为重点,对此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这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从我们党的根...

汉南区15286109912: 为什么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桂疫济生: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 为重点”.对此,可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深入理解.第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第...

汉南区15286109912: 为什么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
桂疫济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实际就是保障老百姓安居乐业,衣食住行,维稳.只有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人心安稳,才会积极投入到社会建设上来.

汉南区15286109912: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意义有哪些 -
桂疫济生:[答案]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汉南区15286109912: 在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应该怎样做 -
桂疫济生: 在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最重要的是抓落实.目标和路线确立后,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抓落实.民生工作的成效如何,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也最有评判权.一件事情是真抓还是假抓,是做成了民心工程还是民怨工程,百姓看得最清楚....

汉南区15286109912: 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解决民生为重点的意义 -
桂疫济生: 一切建设都是围绕民生,意义就在这里

汉南区15286109912: 民生概念的来源及其含义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变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桂疫济生: 从社会层面上着眼,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狭义上的民生概念相对来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