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识愁滋味里面识字的意思

作者&投稿:毛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少年不识愁滋味中“识”的解释~

步步莲花 步步生莲花 遍地开花 百花齐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傍花随柳 百花生日 百花争妍 百花争艳 败柳残花
波罗奢花 笔头生花 笔下生花 闭月羞花 彩笔生花
残花败柳 吹花嚼蕊 穿花纳锦 春花秋实 春花秋月
粲花之论 簇锦团花 宠柳娇花 春暖花开 春暖花香
翠竹黄花 洞房花烛 月夕花朝 分花拂柳 浮花浪蕊
繁花似锦 风花雪月 风花雪夜 分花约柳 过时黄花
花簇锦攒 花攒锦簇 花攒锦聚 花残月缺 花辰月夕
花晨月夕 花堆锦簇 花花公子 花红柳绿 花花绿绿
花花世界 花花太岁 寒花晚节 黄花晚节 花好月圆
花街柳陌 花阶柳市 花街柳市 花街柳巷 花锦世界
花甲之年 花里胡哨 花明柳暗 花明柳媚 花貎蓬心
花衢柳陌 花前月下 花容月貌 花说柳说 火树琪花
火树银花 花团锦簇 花天酒地 花天锦地 花信年华
花香鸟语 花下晒裈 花样翻新 花言巧语 花样新翻
花颜月貌 花遮柳隐 花遮柳掩 火烛银花 花朝月夕
花朝月夜 花枝招颤 花枝招展 花枝招颭 酒病花愁
锦簇花团 酒地花天 羯鼓催花 槛花笼鹤 镜花水月
借花献佛 镜里采花 镜里观花 锦上添花 锦团花簇
锦营花阵 锦阵花营 开花结果 开花结实 枯木生花

体味,明白,理解的意思。

  此句出自辛弃疾著名的词作《丑奴儿》。解释词语含义,离不开文本语境和社会语境,故先找来此词及相关赏析,细细探讨。
  丑奴儿①   书博山道中壁②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③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④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①又名《采桑子》,四十四字,平韵。   ②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因状如   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③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④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多少事,欲说还休。”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人谁能无愁?三尺小童自然也有,何况少年?少年之愁,囿于阅历,不过浮浅些罢了。人生的大悲剧,大多未看,如此而已。再考虑句中“识”字下文搭配“滋味”,所以我认为解释为:真切地深刻地 感受 体味。

识 shí
部首笔画
部首:讠 部外笔画:5 总笔画:7
五笔86:YKWY 五笔98:YKWY 仓颉:IVRC
笔顺编号:4525134 四角号码:3678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8BC6

基本字义

1. 知道,认得,能辨别:~辨。~破。~相(xiàng )。~途老马。
2. 所知道的道理:知~。常~。
3. 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远见卓~。

详细字义
〈动〉

1. (形声。从言。戠( zhí)声。善于言谈,表示有知识,故从言。本义:知道;懂得)
2. 同本义 [know;realize;be aware]
识,知也。——《说文》
君子是识。——《诗·大雅·瞻卬》。笺:“知也。”
壹宥曰不识。——《周礼·司刺》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陶潜《桃花源诗》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孙子·谋攻》
不识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左传·成公二年》
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清· 袁枚《祭妹文》
3. 又如:识味(知味);识空便(知趣;识相);识道(知圣道);识义(知义理)
4. 认识 [know;recognize]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孟子·告子上》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王安石《伤仲永》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别董大》
5. 又如:识路(认识道路);相识(彼此认识);识丁(认识字);识认(认识)
6. 赏识 [recognize the worth of;appreciate]
林识拔同郡 王经于民户之中,卒为民士。—— 陈寿《三国志》
7. 又如:识鉴(赏识鉴别);识举(赏识并举用);识遇(赏识知遇)
8. 感觉;识别;辨别 [distinguish]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乐府诗集·陌上桑》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9. 又如:识宝太师(受贿的贪官);识主(识货的买主);识真(识别真相);识理(辨认和理解)

〈名〉

1. 见识;知识 [knowledge]
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苏轼《贾谊论》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 刘开《问说》
识者固知元政紊驰而变兴自下之渐矣。——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2. 又如:常识;才识(才能和见识);胆识;才益多者其识远;识略(见识与谋略);识面(世面);识野(个人一瞬间在内心中意识所及的范围或所能觉知之意念的范围);识断(具有见识,并能判断);识远(见识远大)
3. 佛教用语。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 [sense]。如:识神(心识,心灵)
4. 相知的朋友 [bosom friend]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唐· 刘禹锡《元日感怀》
5. 思想或意识 [thought]
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 颜延年《五君咏》
6. 又如:识想(思想;意念)
7. 姓

〈副〉

1. 通“适”。刚才 [just now]
识见不谷而趋。(刚才看见我却很快躲开了。)——《左传·成公十六年》
2. 另见 zhì

常用词组

1. 识别 shíbié
[distinguish] 辨认;辨别;区分,分辨
识别真假
2. 识才 shícái
[know the talent] 识别,发掘有才能的人
识才善教
3. 识才尊贤 shícái-zūnxián
[know and respect the talent] 能识别并尊重有才能的人
4. 识度 shídù
[knowledge and magnanimity] 见识、器度
愚笨无识度
5. 识多才广 shíduō-cáiguǎng
[knowledgable and versatile]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
6. 识货 shíhuò
[know what's what;be able to tell good from bad;know all about the goods] 能识别货物的好坏
他是外行,不识货
7. 识荆 shíjīng
[have the honor of making your acquaintance] 敬辞。原指久闻其名而初次见面结识的敬词,今指初次见面或结识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 韩荆州(长史韩朝宗)’。—— 李白《与韩荆州书》
避地曾来银岭居,识荆已是二年余。——元· 鲁直《次程仲京韵》
8. 识荆恨晚 shíjīng-hènwǎn
[regret to have made your acquaintance so late] 遗憾自己与某人特别是知己或有才能的人相识太晚了
9. 识力 shílì
[discernment] 识别事物的能力
10. 识量 shíliàng
[narrow-minded] 识度
识量狭小
11. 识破 shípò
[penetrate;see through;recognize] 看穿;看破
识破他的伪装,并揭发他的真面目
12. 识趣 shíqù
[know how to behave in a delicate situation] 会看场合,不惹人讨厌
你别不识趣
霍逦在去年就同面前这小伙子交过手,很知道他身上那股子倔劲,便识趣地不再多说。—— 张抗抗《分界线》
13. 识时达务 shíshí-dáwù
[understanding] 达:通晓。认清形势的发展,通晓事物的变化
14. 识时通变 shíshí-tōngbiàn
[comprehending and adaptable] 能认清时势,通达应变
15. 识时务者为俊杰 shíshíwùzhě wéi jùnjié
[whosoever understands the times is a great man] 能认清当前的重大事情或客观形势才是杰出的人物。多用于规劝或告诫
16. 识途老马 shítú-lǎomǎ
[an old horse which knows the way] 比喻熟悉某种事情,经验丰富的人
17. 识文断字 shíwén-duànzì
[literate;be able to read] [口]∶能识字读书,指有文化
他现在识文断字,比我办事还精明呢!——《龙须沟》
18. 识相 shíxiàng
[be sensible] 知趣
你还是识相点,赶快走吧
19. 识羞 shíxiū
[be shame-sensitive]有羞耻心;自觉羞耻
真不识羞
20. 识字 shízì
[become literate] 认识文字
识 zhì
基本字义

1. 记住:博闻强~。
2. 标志,记号。

详细字义
〈名〉

1. 旗帜。后作“帜” [flag]
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汉书·王莽传下》
2. 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 [raised words on a bell]
广西土中铜鼓…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文如织簟。——《岭外代答》
3. 通“帜”。标记 [mark;sign]
以龙熊鸟雀为识。——《宝刀赋序》
4. 又如:标识(标志)

〈动〉

1. 加上标记。后作“志” [put a mark]
识以柳枝,命本部涉济。——《金史》
2. 又如:识别(加上标记使有区别)
3. 通“志”。记住 [remember]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默而识之。——《论语·述而》
鼎文镂无款识。——《史记·孝武纪》
以计识其人众畜牧。——《汉书·匈奴传上》。师古曰:“识亦记也。”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论语·子张》
4. 又如:识念(记忆);博闻强识
5. 另见 shí

隐藏更多释义

以下结果由HttpCN提供字形结构
繁体字:识
汉字首尾分解:讠只 汉字部件分解:讠只
笔顺编号:4525134
笔顺读写:捺折竖折横撇捺

识的英文翻译
以下结果由译典通提供词典解释
识 zhi
1.to record; to remember, etc.2.a mark; a sign
识 shi
1.to know; to recognize; to discern2.an opinion; a view3.knowledge

和“知”同,意思是知道,懂得

知道,认识,能辨别。

这里的“识”的意思并不复杂,就是“不懂得”的意思。当然,广泛的解释,没有经历过、还不能够辨别、不清楚、不理解,这些意思都包含啦!

品尝,体会


少年不知愁滋味,什么意思啊?
少年不知愁滋味的表面意思是说少年人没有烦恼,每天无忧无虑的生活。深层的意思是少年人被父母保护的太好了,要啥有啥,求必应,没有经过生活的磨练敲打,以为世界上的东西只要他想要都能得到,却不知所有的生活疲惫都被父母所扛起,表达父母的艰辛,父母对子女的爱护,父母内心对童年的期盼。少年不知愁...

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意思是什么
出生时间:1140年5月28日。去世时间:1207年10月3日。主要作品:《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清平乐.村居》《送剑与傅岩叟》《满江红》《卜算子修竹翠罗寒》等。主要成就: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讨平起义,创设飞虎军。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少年不识愁滋味”的详细介绍...

名句“少年不识愁滋味”,出自哪位宋代词人?
辛弃疾。出自南宋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翻译:少年时我不懂什么是忧愁,闲来时喜欢登上高楼。我喜欢登上高楼,为写新词无愁也要勉强说愁。如今我已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

"少年不识愁滋味"的下一句是什么?
“少年不识愁滋味”该句诗出自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意思是:人年少时不知忧愁是什么滋味。下一句是:爱上层楼。具体原文如下:《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

少年初识愁滋味是什么意思?
少年不识愁滋味,而今识愁语还休 觉得人活着很不容易,少年的时候强说愁,偶尔的叹息多源于青春里的寂寞心情。到了现在这样的年龄,看身边的孩子已在不经意间长成少年,忽而明了了,愁与愁是由分界的,彼时的愁与此时的愁,字音相同,字形不变,唯变了的只是那识愁滋味。一个人静在那里,想起...

少午不认愁滋味爱上层楼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还休是什么意思?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少年,一袭青衫,一柄纸伞。白衣飘飘,眉尖冷傲。正是最好的年岁,世界在眼中,梦想在心中。人生尚短,前路很长。高高低低的楼阁,是少年无限欢喜的去处,登楼望远,可以迎风,...

少年不识愁滋味 四十已不惑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定风波 [苏轼](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仗芒鞋轻胜马,...

年少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
“年少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人在年少的时候还不懂得忧愁的滋味,却为了写出新词,硬要说自己心中忧愁。这句诗出自《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句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全诗 辛弃疾 〔宋代〕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

请问苏东坡哪首词中有句:少年不知愁滋味?全文是?
原文词如下: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好个秋。年纪轻轻时,尚不理解人生之愁,却自以为身在愁中,写诗作赋,诉说苦恼。而到现在,真正知道什么是人生之愁的时候,却想说也说不出了,只能叹这秋之悲凉。辛弃疾...

最是少年不知愁,只道天凉几个秋?
应该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尝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意思是: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出自南宋词人的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乐业县18340682797: 少年不识愁滋味中“识”的解释 -
徐钞芙琦:[答案] 体味,明白,理解的意思.

乐业县18340682797: 少年不识愁滋味里面识字的意思 -
徐钞芙琦: 此句出自辛弃疾著名的词作《丑奴儿》.解释词语含义,离不开文本语境和社会语境,故先找来此词及相关赏析,细细探讨.丑奴儿① 书博山道中壁②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③ 而今识尽愁滋味, ...

乐业县18340682797: 少年不识愁滋味中“识”的解释 -
徐钞芙琦: 体味,明白,理解的意思.

乐业县18340682797: "人生识字忧患始"如何理解?
徐钞芙琦: “人生识字忧患始”意思是:人生从读书识字开始就有忧愁了.因为读书识字之前是无忧无虑的,能够读书识字慢慢开始懂事了,就有忧愁了.

乐业县18340682797: (1)机声和鸣的和是4声调还是2声调(2)少年不识愁滋味,识的意思.为赋新词强说愁,赋的意思.我问的问题一般都是五、六年级的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 -
徐钞芙琦:[答案] 识的意思是:明白;知道 赋的意思是:指古代诗人写作 机声和鸣是:四声

乐业县18340682797: 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含义 -
徐钞芙琦: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词的上片,着重回忆辛弃疾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

乐业县18340682797: “少年不识愁滋味”是什么意思
徐钞芙琦: 出自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意思是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愁苦的滋味.

乐业县18340682797: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尝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 -
徐钞芙琦: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是(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少年不识愁滋味 为赋新词强说愁.”出自(南宋词人的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丑奴儿:词牌名.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少年:指年轻的时候.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强(qiǎng):勉强地,硬要.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乐业县18340682797: 少年不识是什么意思 -
徐钞芙琦: 这很好理解啊.就是字面的意思嘛.大概意思是“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 丑奴儿 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好个秋.

乐业县18340682797: 说愁 什么意思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 -
徐钞芙琦: 你好!1.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大意为: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 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2. 出自《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3. 作者:辛弃疾4. 原诗:少年不识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