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

作者&投稿:宇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初中政治:如何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和谐社会,从我做起
和谐是什么呢?《说文》解释:和,相应也。《尔雅》解释:谐,和也。可以这样说,和谐二字简洁、生动而又朴实无华地反映了中国人心灵深处对于人、社会与自然最深刻的理解,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最精辟的诠释。那什么又是和谐社会呢?和谐社会简而言之就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而又充满活力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众所周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和谐社会”一词,现已成为当前国内政治主题词之一.对我们普通老百姓而言,“家和万事兴”,安宁有序的工作生活,诚信公平的社会风气与丰富健康的文化娱乐就是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所以,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我们执政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目标,同样也是每个公民的应尽职责,更是新时期农业系统中的每一位成员理所担当的光荣义务。
“和谐社会,从我做起”,我想,就应该从我们自身具体的农业行业的点滴工作做起。这里,我想起了古人说过的两句话:“仓廪实,知礼仪”,“五谷足而道方行”。它的意思是说:只有当一个国家的粮食仓库充实起来了,老百姓生活有保障了,那么,知书达理、诚信公平的社会风气才能形成并得到保证。粮食丰收了,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各项政策措施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前人的这两句话说明了一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稳定、和谐的农业环境才可能实现全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
所以,稳定是和谐的前提,稳定的农业更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备基础。安定有序的农业环境,就我们农业系统的工作来说,就是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推进环保农业产业的发展等。具体而言,如何将农民的切身利益落到实处又是我们工作的关键。身为单位中的一员,这时更需要我自己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提高专业业务技能,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做到有所思、有所为。为我们这个稳定和谐的农业工作团队添砖加瓦。
“和谐社会,从我做起”,团结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俗语说得好:人心齐,泰山移。毛泽东也曾经说过:团结就是力量。可以这么说,社会和谐的基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及在理解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团结精神。我们国家农业系统的发展历程,谱写的就是一曲曲艰苦创业、团结奉献之歌。所以作为新时期下的农业系统的一员,无论是在工作岗位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创建一种和谐的同事关系,如何让团结精神贯穿于我们的行业工作,都是构成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今年夏天,重庆遭遇了一场5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两个多月里,无情的旱魔疯狂肆虐着这块生养我们的肥沃土地,大地干裂,小河断流,稻禾枯萎。但3100万坚毅的重庆儿女并没有被无情的旱魔吓倒,而是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赈灾义演会场上,短短数小时,就收到了超过亿元的爱心捐款,奉献爱心的人群中,有捐款超过百万元的民营企业家,也有自己还在吃低保的困难户!这就是我们“团结友爱互助,共建和谐社会”最有力的行动!
理解是人与人之间消除隔阂、实现心灵对话的基础,是体现和谐社会对每一个个体的人的尊重,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团结精神又是建设和维护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如何使自己在利益诉求多样化的社会中摆正位置,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这里我想借用的古人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孔老先生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要总是担心和埋怨别人对自己的误解和非议,而应该首先提醒自己是否去理解了别人。如果我们大家真正领会、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建立一种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一种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就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困难。
“和谐社会,从我做起”,现代科学和中国传统文化都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科学发展观就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彰显人与自然的平衡协调。所以,面对一个和谐社会的要求,如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尊重自然,亲近自然,养护自然,不伤害一株绿色的生命,不浪费一滴宝贵的清水,都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夏天,让我们把空调温度调高1度,冬天再将空调温度调低一度,看起来是不起眼的小事,可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累计起来就显出非同一般的意义。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节约能源,爱护自然。
大自然与人类休戚与共、息息相关,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人类社会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成熟的结果,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正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基础之上,深刻反映出和谐发展的主旋律。我们农业系统的每一个成员在保护自然资源、推进环保农业等诸多方面,任重而道远。承担起历史的重任,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的幸运。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这是对我们古老而伟大祖国的赞颂,“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更是我对祖国未来的畅想。
如果说我们是绿叶,社会就是大树,没有她的支撑和陪伴,我们会在孤独中凋零;如果说我们是树苗,社会就是大地,没有她的养料和哺育,我们将在枯萎中死去。社会就是我们远行的始发点、休憩的驿站、永远的归宿。在她迈向和谐、美好未来的步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人有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重要内容是不断促进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一、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人具有多种多样的属性,概括起来,人的属性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人类社会生活是由各行各业的活动构成的有机整体,任何个人的活动对社会的发展总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作用。一切正常的个人总要在社会生活中担负一定的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从事这样那样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从而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留下自己的印记,社会的发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自觉努力才能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是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社会是由无数个人组成的,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人的发展更需要社会提供种种条件,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所有的个人及其集体努力的结果,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发展。二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活动既是一个生命的自然过程,又是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的活动都面临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是进行个人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又是作出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实现社会和谐、创建美好未来,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美好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这些特征,要求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特别是应在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下功夫。
二、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背景中进行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意识受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居主导地位的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但少数人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前者是我国现阶段提倡和奉行的价值观,后者是我们必须坚决反对的价值观。如何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种种价值观,并作出正确的选择,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关系的本质,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和践行与之相适应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在行为选择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要求人们“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
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总要同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只有相互关心,相互支持,求同存异,才能形成团结和谐的良好局面。反之,如果人们想问题、办事情总是从一己之利出发,彼此排斥,互不相让,就不利于团结,就会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更谈不上有所创造,有所贡献。怎样才能处理好这种关系呢?一要尊重人。要尊重别人,不要自以为是,自命清高,对别人的处境漠不关心。要同情人,体贴人,这是尊重人的思想基础和感情基础,没有这种思想和感情基础,就不可能在行动上对人有尊重的表现。尊重人包括尊重别人的人格,尊重别人的劳动,尊重别人的感情、爱好、兴趣、个性、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等。人的能力有大小,贡献和分工也不同,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大家都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二是对人要宽容。促进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多一份宽容。对人要宽容,就是要心胸宽阔,能容人容物。有宽容之心的人,往往能够正确对待前进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变冲突为和谐,化干戈为玉帛,使摩擦减少到最低限度。当然,我们讲的宽容,不是无原则的退让和妥协,更不能以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为代价,而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求同存异,和谐共处。三是要主动关心人。要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满腔热情地帮助那些工作和生活上暂时遇到困难的下岗工人、农民等城乡贫困人群,切实为他们排忧解难。
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基本内容,就是要把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统一起来。但是,有的人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甚至错误地主张“为个人主义正名”,用个人主义原则代替集体主义原则。现实生活中有那么一些人不讲廉耻,不讲道德,不是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而是把手中的权力当作捞取私利、聚敛钱财的手段,徇私舞弊、贪赃枉法,这种做法的害处很大,人民群众深恶而痛绝之。所以,要坚持集体主义,就必须坚决反对个人主义。
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顾全大局是集体主义的重要表现,是指个人和集体的言行应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顾全大局是成就事业的前提和基础,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只顾局部利益,不顾全局利益,这是小团体主义或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实质上是极端狭隘的个人主义,它的蔓延会涣散人心,导致社会不稳定,妨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克服小团体主义的根本办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在促进各地区、各部门发展的同时,更多地关注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内在地包含着对人和人生的科学理解,是关于人的本质和价值、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以及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科学理论,它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人生观,是指导人生的科学理论和根本指南。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基本观点出发,正确地回答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一人生基本问题,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必须通过个人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得到正确的实现。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本保障。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总是以一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发展为基础的,而社会要满足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必须首先把这些财富创造出来。为此,就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承担应有的责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作出更多的贡献。如果人人只想从社会获取东西,却不对社会做出贡献,这个社会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就失去了根本保证。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价值在哪里?人生价值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的统一,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以及社会对个人贡献的尊重的统一,其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社会对个人的尊重或回报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人生的价值主要是由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所决定的。所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必须以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为基础。衡量人生价值虽然必须考虑到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但其主要衡量标准还是要看个人的行动,看个人到底为社会做了些什么。所以,个人要实现人生的崇高价值,首要的还是要积极地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教育科学文化等领域,每个人只要对社会对人民作出了贡献,都是人生价值的体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千千万万的个人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方面做出了贡献,才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前进。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文明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文明、思想道德等方面对社会的贡献,至于哪一方面的贡献大一些,突出一些,则是因人而异的。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时期,一些人见利忘义,金钱至上,陷入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泥潭。许多人坚持了正确的价值观,像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等,就是坚持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优秀代表。从他们不平凡的事迹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他们的精神力量,看到他们闪光的人生价值。他们的先进事迹、高尚情操,教育和激励无数群众在自己的岗位上奋发努力、开拓进取,创造出更多更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传承着先进人物的人生价值,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中,我们将是她不知疲倦的足音回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又有充分的理论依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理论依据是科学社会主义。古今中外的和谐思想虽不是理论依据,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特别是西方学者关于社会转型期和现代社会的一些思想理论对于我们分析我国社会不和谐因素、探索促进社会和谐的路径具有参考价值。

古今中外,和谐思想源远流长。中国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更是博大精深。早在先秦时代,古人即通过对乐律和谐的发现与天地万物的赞美,由自然理性导出社会理性:“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国人自古以来不仅崇尚物和、事和、人和、家和,而且形成了“小康社会”、“大同社会”“世外桃源”等和谐社会理想,还有“协和万邦”和追求天地人和的大境界。西方古代就有和谐美的追求和和谐哲学理论,后来又有了经济和谐、政治和谐、社会和谐的思想。尤其是空想社会主义者所表达的和谐社会理想和所设计的和谐社会制度,集中体现了西方人的社会理想。自古以来的这些和谐社会思想,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基本上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而且找到实现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体和正确途径,还科学地预示了未来和谐社会,这个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和谐思想是建立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因而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发展动力和发展规律,使人类的社会和谐理想变成了科学,并且论证了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必然性,预示了未来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特征,指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如马克思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中去寻找”[1],就为我们分析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视角。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社会系统内各种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的规律,阐明了社会结构、人与社会、自然以及人自身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两条最基本的原则、关于三大规律尤其是对立统一规律、关于人、自然、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既能帮助我们认识现实社会问题,又能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方法论指导。过去,我们往往重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和未来社会的预测,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今天对我们更重要的,远不只是这些,也不只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我们还应当关注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过去我们更重视这个“新世界”,而对他们批判的那个“旧世界”和现实社会主义在那个“新世界”中的历史方位缺乏深刻的认识。今天我们应当更加清醒地看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那个“旧世界” 相当于“现代社会”,那个“旧世界”种种弊端和矛盾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问题。他们指出,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用最卑鄙、最残酷、最野蛮、最伪善的动机和手段毁坏了古老的文明,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大弊端就是社会两极分化、人的异化和畸形发展、生态环境恶化等,集中表现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总是有限度的,而且不可能摆脱畸形发展的怪圈。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整个社会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相当于“后现代社会”),才能真正解决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矛盾,实现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马克思恩格斯对现代社会的深刻批判,对于正处在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中国,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现代化理论和西方各种关于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的思想理论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现代化是持续了几个世纪的世界潮流,也是当今时代潮流,又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不懂得现代化理论、世界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就不可能更好地认识和解决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问题。西方现代化理论异彩纷呈,西方一些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关于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中的社会分化、社会排斥、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等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如“李嘉图定律”、西蒙·库茨涅茨的“倒U形曲线规律”、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法国社会学家托克维尔的政治社会学理论、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斯的J曲线理论、赫西曼的“隧道理论”、朗西曼的“ABX理论”、德国社会学家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社会整合理论、美国哲学家与政治理论家罗尔斯的社会正义理论等,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现代化过程中社会矛盾与冲突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看法。这些理论对于我们分析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不和谐现象、选择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无疑具有借鉴作用。贾建芳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7页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思想火矩,是社会进步的精神源泉。
实现社会和谐,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在党的文件中首次使用了“和谐文化”的新概念,明确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任务。这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的文化自觉。
建设和谐文化既是优良传统的继承,也是现代文明的呼唤
和谐作为一种文化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与核心精神。儒、道、法、墨等主要思想学派,对和谐思想都有深刻的阐发。儒家提倡“和为贵”、“和而不同”,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道家则倡导合乎自然,“宽容海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法家主张对个人、社会、国家三者关系正确定位,实现国家主导下的社会和谐。墨家践行“兼爱”、“非攻”思想,墨子曾与公输班模拟对阵,“九攻九拒”皆胜,制止了楚国攻宋的战争。可以说,中华文化能够生生不息,中华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传统的和谐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传统的“和合”文化并不能为我们提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成答案,当今时代的和谐文化必然是一种现代文化。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和谐文化,不是“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式的纲常伦理,也不只是“和气生财”、“中庸平和”式的修身秘诀,而是建立在现代公民身份和平等人格基础上的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需要以和谐理念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需要以和谐理念来舒缓;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观念不强,需要和谐理念来规范;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需要和谐理念来化解;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需要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等等。
荷兰哲学家冯?皮尔森曾说:“文化”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文化必须变得更有动态性,更注重未来取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正在建设的和谐文化,是顺应现代文明发展趋势的主动选择,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现在进行时”,这就必然与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具有紧密联系。如果没有和谐文化的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就难以确立;没有和谐文化的支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就会动摇;没有和谐文化的作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就会缺少精神支柱;没有和谐文化的浸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造活力就会衰竭。所以,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和谐文化理念来引导,需要和谐文化精神来熏陶,需要和谐文化氛围来营造,也需要和谐文化秩序来维系。
建设和谐文化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自觉,也是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文化理想
乱丢垃圾,坐公交车抢座,排队加塞,大庭广众脱鞋脱袜、赤膊袒胸,吃自助餐多拿多占,遇有纠纷恶语相向……近日,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公布了从网上征集的10类“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常见不文明行为”,以上行为全部榜上有名。一些中国公民在国外的旅游陋习,也引起社会公众尤其是网民的广泛关注和猛烈批评。为何以前这些见怪不怪的陋习引起大家如此强烈的反应?是因为这些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行为违背了中国“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还是因为“家丑外扬”出了“洋相”,国人“爱面子”心理的反映?从文化心理的原因上来看,这是刚富起来的中国人对珍爱自身荣誉和尊严的自然追求,也是对这种破坏“和谐”的行为的本能反对,是一种对和谐理念的文化自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文化转型、素质提高、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转变的“人自身的现代化”与物质文化的发展相比还存在“文化滞差”。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消除这种“滞差”的最佳途径就是建设和谐文化。
文化具有穿越时空、穿越社会形态的永恒魅力。和谐文化始于初级阶段,又不止于初级阶段。在未来发展到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和谐文化也是社会形态发展的重要文化基础。这是因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直接提到“社会和谐”的概念,并阐述了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是“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建设和谐文化,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课题,也是达到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重要任务。
建设和谐文化既是广泛性要求,也是先进性要求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人的行为背后有文化,社会现象的背后也有文化,和谐文化的广泛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红绿灯前,所有的车都停下来,等待放学的小朋友排队走过;在欣赏音乐会过程中,观众们不交头接耳,不乱鼓掌,等演员谢幕后再退场。这一幅幅和谐的动人画面,包涵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在价值观念中,人们自觉按照社会规则行事;从对社会的总体认识上,人们确信,遵守规则可以使社会对自己回馈以友善、诚信、便利和快捷;如此充满温情与信任的做法,行而久之就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进而成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现象。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曾将文化定义为“人的整个生活方式的总和”。社会和谐的广泛性,具体地表现为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和在社会生活中所展现出的精神面貌。和谐文化也具有先进性。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由失衡、混乱与和谐、有序这两种状态交替出现、过渡和存在的。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了建设一个民主、自由、公正的社会。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和谐文化,其中包含着对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关注,对人的生命存在、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关注,对自由、平等、正义以及幸福的追求,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文化。
和谐文化既具有民族性的个性特征,也具有世界性的共性特征
故宫的核心建筑三大殿的名称,集中反映了“和谐”这一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太和殿:天地祥瑞,喻人与自然和谐;中和殿:中庸平和,喻人世和谐;保和殿:心态和顺,身体安适,喻人的身心和谐。太极图也画出了中国古人对立中求和谐、差别中求统一、矛盾中求协调的思维模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这样一个文明古国的发展节律,影响着我们民族的文化风范和精神韵味。
文化是跨国界的。和谐思想在西方国家思想发展史上同样占有重要地位。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整个天是一个和谐”、柏拉图的“理想国”,到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全世界和谐”、欧文的“新和谐公社”,都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美好社会的憧憬和探索。
不同文化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对话,离不开对各国有益文化成果的学习和借鉴。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相互融合的现实,我们的态度无疑应当是: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广阔的视野,充分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使和谐文化不仅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而且适应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从而具有更加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建设和谐文化既需要构建社会道德体系,也需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北京军区总医院外科专家华益慰视患者为自己的亲人,患者也把华益慰誉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这种和谐的医患关系来自于“医生的良知”。一个民族的道德高峰,是由千千万万普通公民的良知堆积而成的;一个社会的和谐氛围,也是由千千万万普通公民的良知营造出来的。道德规范可以使人们在一时一事上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维系一个民族长期发展和存在的往往是人们内心的价值积淀,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文化不仅需要构建健康的社会道德体系,也需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人是社会的存在物。社会要和谐,就必须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没有全社会都认同的文化价值,就不会有社会的和谐。我们正处在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的比较和冲突,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明显。同一社会虽然可以有多个层次多元并存的价值观念,但核心价值体系应当是共同和一元的。这是一个社会保持健康、稳定、协调、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构成了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没有这一体系的引领,和谐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把这些要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使之真正成为引领全民族奋发向上、开拓前进的旗帜。
建设和谐文化既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部队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在二炮工程技术总队,书架上摆着全体官兵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的51本《征战风采录》,网络上点击率最高的是战士们自拍自导自演的DV短剧,广播里播放着战士们创作演唱的歌曲,漫步在这个全军一流的绿色营区中,就会使人深深感受到一个现代文明军营的和谐之美。
和谐文化,重在建设,人人有责。人民军队同样应当走在建设和谐文化的前列。
文化体现着军队的生存智慧,文化是军人奋进的号角。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文化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就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和谐文化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只有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军营文化阵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官兵,努力创作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军旅特色的文化精品,为部队提供更多健康向上、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精神食粮,才能创造促进和谐、凝聚军心、鼓舞士气的文化环境,巩固和发展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军队内部关系,让广大官兵在工作生活中“各得其所”,在本职岗位上“各尽其能”,形成一个风正气顺、稳定有序、活而不乱的和谐局面。有了身心和谐的官兵,有了官兵之间团结和谐的连队,有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新型军政军民关系,万众一心的凝聚力和无坚不摧的战斗力不就自然而生了吗?
要积极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充满和谐理念、蕴含和谐精神的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的集中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深刻理解和努力践行贯穿其中的和谐理念和精神。要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汲取世界文化中体现和谐理念的精华,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涵。要努力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要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要大力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沟通和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要善于用文化方式与和谐理念解决认识和观念中的是与非,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中国古代第一邪书,却蕴含着可怕的政治智慧,吊打当今社会99%的人!解密...
中国文明的璀璨篇章中,深藏着无数智谋与权谋,其中《罗织经》堪称古代政治智慧的集大成者。这部神秘的邪书曾在历史的阴影中流转,其对职场、商场乃至宫廷斗争的影响,足以让今日之人瞠目。来俊臣,这位武则天时期的杰出“编剧”,以其卑微出身,编织出一出出权谋大戏,其《罗织经》分为洞察人心与策略实战两...

新晃侗族自治县1354851357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邹芬聚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是: 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就是要求全党同志在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这 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 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新晃侗族自治县13548513573: 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是什么?拜托各位了 3Q -
邹芬聚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和哲学理念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

新晃侗族自治县1354851357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哪些原则 -
邹芬聚克:[答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以人为本贯彻始终,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做到发展...

新晃侗族自治县1354851357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 毛概考试简答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什?毛概考试简答题社会
邹芬聚克: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

新晃侗族自治县13548513573: 辩证法,单选题.构建和谐社会的直接的辩证法依据( )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c矛 -
邹芬聚克: 普遍性,万事万物都存在矛盾,存在矛盾你怎么和谐? 特殊性,各事各物矛盾不一样,矛盾还不一样,更不好和谐了... 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相互斗争谈得上和谐吗? 同一性,又叫统一性,虽然存在矛盾,虽然具体矛盾不同,虽然矛盾双方相互斗争,但矛盾却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因此化解矛盾关键在于理解矛盾双方的共生性,化解了矛盾当然就和谐了!

新晃侗族自治县13548513573: 运用唯物史观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内容及其哲学依据
邹芬聚克: 作为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它科学应用了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理论、社会发展理...

新晃侗族自治县1354851357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因 -
邹芬聚克: 目前学术界的观点主要有:(一)“关键阶段论”.认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阶段.从国际经验看,这个阶段既是发展黄金期,又是矛盾凸显期.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所以必须提出构建社会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