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梁祝的故事

作者&投稿:战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梁祝的 详细的故事情节~

梁祝是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可与西方的罗密欧朱丽叶媲美,一直流传至今。相传,在我国西晋时期,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在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山伯经师母指点,带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坠到祝家求婚遭拒绝,回家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台闻山伯为己而死,悲痛欲绝。不久,马家前来迎娶,英台被迫含愤上轿。行至山伯墓前,英台执意下轿,哭拜亡灵,因过度悲痛而死亡,后被葬在山伯墓东侧。

梁祝凄美爱情故事,十八里相送情切切,化蝶双双比翼飞,“蝴蝶碑墓”梁祝墓遗迹

  梁祝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是一侧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

  主要内容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
  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
  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
  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阝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又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
  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奉化县)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贸阝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
  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在朝廷做宰相的上虞名人谢安听说这一奇事,就奏请皇帝,敕封为"义妇冢"。

  梁祝与《孟姜女》、《牛郎织女》、《白蛇传》并称中国汉族四大民间传说,而其中又以梁祝传说影响最大,无论是其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来说都居各类民间传说之首,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中国汉族民间传说。常有人把《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称作"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是汉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汉族民间文学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97年,浙江宁波高桥镇施工工地,一民工从泥土中挖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合葬墓穴的“一墓双碑”。刹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电闪雷鸣。所有在场的人无不欢腾、讶异。文物考古工作者赶赴现场,将棺廓徐徐开启……

  一个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并且在东南亚和欧美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深远影响的传奇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这里发现了历史的物证。

  那是1600多年以前的东晋末年。是一个士族与平民对立,爱情自由与传统束缚不能并存的时代。

  上虞士族小姐祝英台,排行第九,是父母唯一的女儿。生得聪明娇美、活泼灵秀、纯真执着。从小喜读诗书,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她不甘世俗,不让须眉,千方百计说服父母,女扮男装去杭州读书。出门不久,即遇上曾在月老寺邂逅的会稽穷书生梁山伯。

  梁山伯出身平民,家道中落,幼时父亲因治水身亡,由母亲抚养成人。他性格耿直,憨厚笃诚,一心继承父志,经世济人。在去杭州尼山书院的路上遇到女扮男装的祝英台,两人意气相投,结为异姓金兰。在书院三载,又与英台“日同桌,晚同床”,相互照应,情深义厚。

  尼山书院是享誉江南的士族子弟求学入仕的好地方。杭州太守之子马文才,太原王氏子弟王蓝田等也来到了这里。马文才风流倜傥,学识一流,加上一身出色的骑射功夫,在书院中雄冠群英。他仗着时任太守的父亲和自己的各种优越条件,在学友中聚集一班纨绔子弟,屡与梁山伯、祝英台作对。当山伯品状排名超过他时,竞对山伯痛下杀手;当窥探到英台为女且已爱上梁山伯时,他耍尽阴谋,誓欲夺到英台为妻。

  祝英台是吴越文化孕育出来的一朵奇芭。她性格倔强,为人正直,在书院这个特殊的男人世界卓然特立。她不喜欢马文才的杰傲,瞧不起王蓝田的猥琐,看不惯王大人的做作…她最爱梁山伯的憨厚。三载同窗,耳鬓厮磨,几番误会消除,几度生死相随。英台爱上了山伯。

  但由于山伯不解风情,英台未能明说,文才从中作梗,使得两人从结缘到结拜、结怨、结恨,再到相知、相爱、相送、相许、相误、相会、相怨、相逼、相抗,直至最后相殉、化蝶,全剧演绎了一段曲折离奇、温馨浪漫、凄艳绝美的传奇爱情故事……

千古爱情传奇—梁祝故事

西晋时,汝南郡南30公里梁庄有一青年叫梁山伯,遵父母之命到红罗山书院求学,路过一个叫曹桥的地方,就在路边的亭子里休息。

离梁庄东十八里有个朱庄,庄上朱员外家有一女儿叫朱英台,十分聪明,一心求学,说服了父母,女扮男装,化名朱九弟,也前往红罗山书院求学。二人相遇在曹桥亭,互问了家乡、年庚,结拜 为弟兄,同赴红罗山书院求学。

红罗山学校四面环水,景色宜人,一次,梁山伯、朱英台和同学们一块玩耍,用石头砸水中嬉戏的鸳鸯。朱英台在扔石头的时候腰闪了一下,同学叫道:“朱九弟象女人一样”。朱英台顿时满脸飞红。

师娘心细,发现了英台的女儿身,就在梁山伯与朱英台的床中间立了块界牌。梁山伯生性憨厚,不知其意,同窗三载也没想到朱九弟是个女的。

英台回家看母,山伯相送十八里。一路上英台作了许多比喻,梁山伯仍是不解其意。最后,朱英台说家中九妹尚未婚嫁,想说与山伯,山伯答应了。来到朱家,英台让山伯在客厅等候,说让九妹出来献茶。

英台换上女儿服装端着茶走了出来。梁山伯诧异地说:“你不是朱九弟吗?”英台说:“九弟即九妹,九妹即九弟”,二人遂私约终身。

北马庄有一秀才马文才,姥娘家是朱庄的,朱员外有心为女儿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成亲,就托马文才的姥娘说媒,许英台于马家,英台无奈,违心应允。

山伯如约前来议婚,英台泪告已晚。山伯气得当场吐血,归家后一病身亡。家人遵嘱将其埋在马乡官路的西沿,碑刻梁、朱姓名,黑红两色。

马文才迎娶朱英台,花轿至马乡村后,突起旋风挡路,朱英台下轿哭祭山伯,墓忽然裂开,英台扑入墓中,墓随即合上。从墓中飞金黄、雪白两只蝴蝶,在天空中翩翩起舞。

飞翔

产生于东晋的"梁祝"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一千多年来,这个故事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影响极大,它的产生、流传和发展,首先是与人民群众的审美活动直接相联系的,有属于美学领域的原因。本文打算从这方面作些初步的探索。
探索"梁祝"故事流传、发展的原因,首先必须涉及的问题是:故事内容中引起接受者审美期待的是什么?
在"梁祝"故事的研究中,有一个一直为大家所默认的观点,即"梁祝"故事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是因为这个故事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斗争性。
如果从今天的接受意识出发,对"梁祝"故事进行事后的、理性的分析,认为这个故事具有反封建的认识作用,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要说故事自产生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斗争性,并说这是故事不断流传、发展的原因,就过于简单了。我认为,分析、评价民间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探索作品流传、发展的原因,都不能不考虑其具有"流传变化"这一特点。我们应该从分析作品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形态入手,从分析作品的具体内容引起接受者的审美期待入手。
"梁祝"故事的流传、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产生到晚唐张读《宣室志》对这个故事的记录。《宣室志》所记全文如下: 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贸阝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有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从《宣室志》看,这个故事为封建统治者所接受,祝英台是"义妇"的典范,因而故事的主旨并不是反封建,而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中的"义"。
"梁祝"故事流传、发展的第二阶段是宋元以后、清代以前。宋以前"梁祝"故事的流传范围主要在浙江周围的南方地区,流传形式主要是叙事故事。到了宋元以后,流传范围就扩大到全国各地,远至日本、朝鲜等国,流传形式有传奇、民歌、鼓词、木鱼书、弹词以及各种地方戏等等。故事的内容,与《宣室志》所记的相比,增加了很多,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与原来的情节相一致的,如"结义""送祝英台""化蝶"等。第二类是对原有情节的充实,如"女扮男装"的细节。第三类是与原有情节无关的,如马文才作恶,梁山伯仗义救英台;马文才阴府告状,梁祝还魂团聚;梁祝得到仙人帮助,还阳后重建功业,富贵荣耀,夫妻久经曲折,最后团圆等情节。情节的发展,反映了历史生活内容的变化,也反映了人民群众观念的变化,这里的观念,既包括道德观,也包括审美观;情节的丰富,增强了故事的艺术魅力,也使故事的思想内容有了更丰富、更复杂的内涵,譬如说,增加了善恶观念,突出了善恶对比。但从总体上看,故事所表现的伦理思想,仍不外乎主人公身上所体现的"忠孝节义"。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床三年而不失贞,是节;山伯送英台是义;英台有心相许却不直言,要山伯"明媒正娶",也是节;马家求聘,英台也认为不该违抗父母之命,这是孝;英台在出嫁途中为梁山伯殉情,既尽了孝(花轿一出祝氏门,她就算是按父母之命出嫁了),又尽了节和义--因为在祝英台看来,她已先许梁兄,且同床三年,虽无夫妻之实,但按当时的妇道,她实在早已是梁山伯的妻子(阎王后来也判梁山伯为她的旧夫),她必须从一而终。从实际情节来看,这个时期故事内容所表现的忠孝义思想,比第一阶段更明显、更具体。这无疑是宋元以后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关。
"梁祝"故事流传、发展的第三阶段,是清以后到现在这个阶段从内容上看,主要是通过对原有情节的综合筛选,重新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情节结构。其主要要素是:(1)英台女扮男装求学;(2)梁祝途中相遇结义;(3)杭城就读--梁祝日同窗读书,夜同床而卧;(4)十八相送:(5)马家提亲;(6)山伯访祝家庄--山伯病死;(7)英台出嫁--祭坟、化蝶。与第二阶段比较,舍去了马氏阴府告状、梁祝还魂等情节,而祝英台去山伯坟,也由原来的无准备改为有准备的祭坟。这一阶段故事内容的变化,反映了新时代民主思想的影响,但无可否认,故事所表现的伦理观念,并没有改变"忠孝节义"的基调。这是因为"梁祝"故事主要内容的发展,到第二阶段已基本完成,因此,故事的基本思想,也必然保存了那个时代的印记。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人民群众在接受这个故事时,对故事的思想内容会有更新的理解。特别?quot;五四"以后,有些层次的接受者开始把梁祝的行为看作是"坚决的反封建的斗争",把梁祝看成是反封建的英雄。对接受者的这种理解,当然是无可非议的,但这与作品的客观内容所具有的思想意义,是两回事情。
"梁祝"故事流传、发展的第三阶段,是清以后到现在这个阶段从内容上看,主要是通过对原有情节的综合筛选,重新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情节结构。其主要要素是:(1)英台女扮男装求学;(2)梁祝途中相遇结义;(3)杭城就读--梁祝日同窗读书,夜同床而卧;(4)十八相送:(5)马家提亲;(6)山伯访祝家庄--山伯病死;(7)英台出嫁--祭坟、化蝶。与第二阶段比较,舍去了马氏阴府告状、梁祝还魂等情节,而祝英台去山伯坟,也由原来的无准备改为有准备的祭坟。这一阶段故事内容的变化,反映了新时代民主思想的影响,但无可否认,故事所表现的伦理观念,并没有改变"忠孝节义"的基调。这是因为"梁祝"故事主要内容的发展,到第二阶段已基本完成,因此,故事的基本思想,也必然保存了那个时代的印记。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人民群众在接受这个故事时,对故事的思想内容会有更新的理解。特别是"五四"以后,有些层次的接受者开始把梁祝的行为看作是"坚决的反封建的斗争",把梁祝看成是反封建的英雄。对接受者的这种理解,当然是无可非议的,但这与作品的客观内容所具有的思想意义,是两回事情。
以上粗略地回顾了"梁祝"故事内容的发展变化。从中可见,故事内容引起审美期待的,即故事流传、发展的直接原因,并不是由于故事的思想意义"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斗争性",而是故事中奇特的情节和主人公不幸的命运--即故事内容中具体的艺术形象所表现的形式美。这里,我们并不完全否定思想意义对流传、发展的影响,因为思想意义也属于审美对象的范畴。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两点:第一,故事的思想意义是受故事的具体内容制约的,是随着故事内容的发展而变化的,如果把"两种文化"的相互影响考虑进去,那么,它更是复杂的,因此我们不能够说某一思想意义就是某某民间故事长期流传、发展的原因;第二,从审美活动的过程看,当一个故事摆在一个接受者面前时,他首先产生的是美学上的好奇即审美期待,首先开始起作用的是发现功能,接受者总是先被故事所描绘的具体形象所吸引,然后才进行理解,并且,在不同的接受者之间,这种理解是有差异的。因此,思想意义对审美活动、对故事流传、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一种潜在的,非直接性的作用。
这样分析,是否贬低了"梁祝"故事的社会价值?我以为这里并不存在贬低不贬低的问题。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作为其精神支柱的伦理观念,同样也支配着全社会的思想。因此,人民群众接受、创作民间故事时,虽然总是有自己的理解,总是要表达自己的感情、自己的理想,但他们的道德思想不可能与当时的规范有太大的距离(这里我们还没有把我国传统道德的复杂性问题考虑进去)。用丹纳的话来说就是:不能不受当时社会"精神气候"的制约。这是历史的现实。然而,"梁祝"故事的社会价值并不会因此而贬低了。因为一对道德上连当时的统治阶级也肯定的青年男女,却遭到如此不幸的命运,这本身已经反映了封建主义与人的正当要求之间的深刻矛盾。尽管这种反映是感性的,在当时仅仅表现为一种历史的困惑,但在一定的条件下,这能引起人们对封建道德合理性的怀疑;在今天,则为我们认识封建社会,提供了一份形象、生动的材料。就凭这两点,故事已有了它应有的社会价值。如果我们撇开历史,撇开故事的具体内容与审美活动的联系,那么,既不可能找到这个故事流传、发展的真正原因,也不可能对作品作出客观的评价。
其次,必须注意故事具体内容的美学特点和审美价值。
故事的具体内容,指的是故事中的人物、事物以及构成情节的大小事件和细节。具体内容是故事思想意义的"物质承担者",也是故事作为审美对象的"物质承担者"。"梁祝"故事具体内容的美学特点是什么,是否能引起审美期待,是否具有审美价值,或者说审美价值的大小,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它的命运。一千多年来,"梁祝"故事所以能得到不断流传,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故事的具体内容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具体形态,都能比较集中地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因而对于个别或部分接受者来说,故事所提供的审美视界,不仅能满足接受者原有的审美期待,而且能为接受者提供新的审美视界。"梁祝"故事的审美价值,是通过具体内容所表现的审美特点来体现的。以故事成熟阶段的基本情节要素为对象,其审美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一、对象的优美。对象的优美既表现为人物形象的优美,也表现于自然风物的优美。
梁山伯是一年轻书生,知书达理,勤奋好学,一表人才,且忠厚淳朴。他与祝英台同学三年,日同窗读书,夜同床而卧,却不知英台是女子,其质朴如此,对崇高忠厚老实、崇高温良恭、俭让的中国人民来说,无疑是一个美的形象。祝英台是一个美貌少女,她聪明活泼,但没有越轨的行为;她求知若渴,多情而贞节;她既孝又义,温柔而刚强。祝英台这个人物形象,可以说是古代人民心目中理想的青年女子的楷模。这个人物形象身上所发出的美的光彩,无疑是故事内容引起审美期待的重要因素,也是故事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具体的审美客体,"梁祝"故事中的自然风物也是很美的。江南风光,杭城名胜,十里长谊,小河古庙,白鹅鸳鸯……这一切,不能不说是优美的展现,不能不说是给人以优美的享受。"风涛不能进,地陷坟裂",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丑",但"彩蝶双飞"--一瞬间,以神来之笔化"丑"为美了。自然风物的美烘托了人物的美,提高了故事的美学价值,也提高了故事的审美视界。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悲剧的"梁祝"故事,它所呈现的美的形态,不是以"恐惧"或"悲壮"为主,而是以优美为主。它没有《孟姜女》中的"大漠荒野、长城白骨",没有《白蛇传》中的"水漫金山、刀光剑影",同样,也没有《牛郎织女》中王母娘娘那种赤裸裸的暴力;它有的是春风杨柳,书生少女,缠绵悱侧,文质彬彬。这种美的形态;不仅反映了"梁祝"故事产生的地理环境特色,更主要的是反映了江南地区人民群众的审美心理特点。"梁祝"故事之所以在江南地区更容易被接受,更易于流传、发展,这实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对象的奇巧。"梁祝"故事具体内容的另一个美学特征是奇巧。祝英台女扮男装是奇,与山伯相处三年而未被识破就更奇;梁祝途中相遇,一见如亲、义结金兰是巧;十八相送时,英台"托物言志",有心相许,而梁山伯竟"愚顽不化",也是奇;山伯访祝家庄误期,而偏偏在这误期中英台被许马氏,这是不巧--而不巧也是巧;最后,英台在出嫁途中到梁坟所在地时"风涛不能进","地陷坟裂",结果"梁祝化蝶"而去,这就更是又奇又巧了。现代心理学证明,奇巧的事物能给人以新鲜的刺激,特别能激发人的注意力。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的奇巧,往往是引起审美主体美学上的好奇即审美期待的直接原因。俗话说"无奇不传","无巧不成书",讲的就是奇巧性在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对民间故事来说,如果奇巧的内容本身又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那么,它就会成为故事流传、发展的主要原因--因为美的事物是越奇、越巧,越能流传;越流传,越奇、越巧、越美。
"梁祝"故事在流传、发展中,曾被许多艺术形式(如鼓词、传奇、木鱼书、民歌、各种地方戏、电影等)所接受。这些艺术形式对故事的影响,也是故事流传、发展的一个原因。如果说内容的审美特点和审美价值是故事流传发展的内在原因,那么,各种艺术形式对故事的影响,就是故事流传发展的"外在原因"。各种艺术形式对故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丰富了故事的内容。"梁祝"故事在唐代《宣室志》的记录中,虽然已形成了核心情节,但还仅仅是个叙述性故事的骨骼,是比较粗略的。宋元以后,"梁祝"故事在各地广泛流传,并被许多艺术形式所接受,这就使故事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各种艺术形式接受"梁祝"故事,并不是单纯的艺术形式的转换,而是必然伴随着对内容的再创作。它接受的只是故事的基本内容,为了适应这种艺术形式的表现特点,它必须对故事内容进行调整、加工,必定要增加许多细节、情节。这中间,也必然加进了再创作者的感情、理想、他的审美观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特点。有多少种艺术形式接受这个故事,就会有多少次这样的加工、再创作。故事内容的发展变化固然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但我们不能无视艺术形式转换对内容的作用。应该说,故事内容在艺术形式转换中发生的巨大变化,是单一艺术形式流传中的逐步变异所不能相比的。对比研究一下同时代、同地域"梁祝"故事不同艺术形式的内容差异,是可以证明这一点的。宋元以后新出现的各种艺术形式的"梁祝"故事,都有自己特有的情节结构、内容上都增加许多新的东西,从而形成了大量形式各异、内容差异很大的"异文"。而这些"异文"在流传中又进一步互相影响,互相补充。这样,就使"梁祝"故事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更加生动,从而也更适应各阶层、各地区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这必然会促进故事进一步流传和发展。
二、增加了故事的审美价值。"梁祝"故事的审美价值主要取决于故事的内容。但是,各种艺术形式本身又具有其特有的形式美,如民歌的语言和节奏、越剧的唱腔和演技、电影的综合艺术手段等等,因而,都有其自身的审美价值。"梁祝"故事在各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相得益彰,因为人们在欣赏内容美的同时,也欣赏了艺术形式的美;而形式美又加强了人们对内容的审美注意力,这对故事来说,实际上是增加了审美价值。例如,"梁祝"故事现在在江浙地区继续得到流传,梁祝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无疑是与越剧成功地改编演出"梁祝"故事有关。
三、扩大了流传范围,加快了流传速度。各种艺术形式,特别是那些有影响的群众性的艺术形式,如评话、地方戏等,往往是与当地人民的审美心理、审美趣味以至性格特征、语言习惯相一致的。因此,它们总是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梁祝"故事一旦为某种艺术形式所接受,就会改变作为叙述故事流传时的那种缓慢状况,就由个别人的口耳相传的"自然"流传形式,变为表演者主动向一批人传播的"人为"的流传形式,这就迅速地扩大了流传范围,也必然进一步影响故事的继续流传和发展。
上述各种艺术形式对故事的影响,就其本身来说,也是"梁祝"故事流传、发展的结果,但从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来看,它们又是影响故事流传、发展的原因。它虽然是一个"外在的原因",却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西晋时,汝南郡南30公里梁庄有一青年叫梁山伯,遵父母之命到红罗山书院求学,路过一个叫曹桥的地方,就在路边的亭子里休息。

离梁庄东十八里有个朱庄,庄上朱员外家有一女儿叫朱英台,十分聪明,一心求学,说服了父母,女扮男装,化名朱九弟,也前往红罗山书院求学。二人相遇在曹桥亭,互问了家乡、年庚,结拜 为弟兄,同赴红罗山书院求学。

红罗山学校四面环水,景色宜人,一次,梁山伯、朱英台和同学们一块玩耍,用石头砸水中嬉戏的鸳鸯。朱英台在扔石头的时候腰闪了一下,同学叫道:“朱九弟象女人一样”。朱英台顿时满脸飞红。

师娘心细,发现了英台的女儿身,就在梁山伯与朱英台的床中间立了块界牌。梁山伯生性憨厚,不知其意,同窗三载也没想到朱九弟是个女的。

英台回家看母,山伯相送十八里。一路上英台作了许多比喻,梁山伯仍是不解其意。最后,朱英台说家中九妹尚未婚嫁,想说与山伯,山伯答应了。来到朱家,英台让山伯在客厅等候,说让九妹出来献茶。

英台换上女儿服装端着茶走了出来。梁山伯诧异地说:“你不是朱九弟吗?”英台说:“九弟即九妹,九妹即九弟”,二人遂私约终身。

北马庄有一秀才马文才,姥娘家是朱庄的,朱员外有心为女儿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成亲,就托马文才的姥娘说媒,许英台于马家,英台无奈,违心应允。

山伯如约前来议婚,英台泪告已晚。山伯气得当场吐血,归家后一病身亡。家人遵嘱将其埋在马乡官路的西沿,碑刻梁、朱姓名,黑红两色。

马文才迎娶朱英台,花轿至马乡村后,突起旋风挡路,朱英台下轿哭祭山伯,墓忽然裂开,英台扑入墓中,墓随即合上。从墓中飞金黄、雪白两只蝴蝶,在天空中翩翩起舞。


梁祝的故事是怎样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即梁祝)故事梗概:上虞士族小姐祝英台,排行第九,是父母唯一的女儿。生得聪明娇美、活泼灵秀、纯真执着。从小喜读诗书,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她不甘世俗,不让须眉,千方百计说服父母,女扮月老祠邂逅的会稽穷书生梁山伯。梁山伯出身平民,家道中落,幼时父亲因治水身亡,由...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完整版原文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完整版原文如下:东晋时期,会稽郡上虞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会稽郡城(今浙江省绍兴市)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简介
山伯知情后,赶去祝家,英台已许配给马文才,她至死不从,山伯气急病亡。马家来娶亲,英台浑身缟素,经山伯墓前,坟墓爆裂,她跃入坟中,墓复合拢,梁祝化为蝴蝶。《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简介是什么?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著名的浪漫爱情传说之一,也是中国戏曲《梁祝》的故事情节。以下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简介:故事发生在中国古代,梁山伯是一个贫穷而聪明的书生,祝英台是一个富有且出色的女子。他们在同一所书院读书时相识并成为好朋友,彼此欣赏并逐渐相爱。然而,梁山伯的家境贫寒,祝英台...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缩写20个字?
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时,祝父公远已将女许婚马太守之子马文才。梁祝二人楼台相会,之后,梁山伯抱病归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时,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祭奠,惊雷裂墓,英台入坟。梁祝化蝶双舞。《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简介是什么?
故事简介如下:相传,在我国西晋时期,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在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山伯经师母指点,带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坠到祝家求婚...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简称《梁祝》,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另外三个为《白蛇传》、《孟姜女传说》和《牛郎织女》),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自东晋始,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1700多年,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被誉为爱情的...

祝英台与梁山伯的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我们通过祝英台女扮男装并且主动向梁山伯示爱的故事情结,能更深一步地体会古代社会中女性大胆追求真爱、渴望美好爱情的个人情感。梁祝的爱情悲剧,使人们认真思考包办婚姻制度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为改善婚姻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如果说,梁祝婚姻被残酷葬送...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内容是什么?
同窗三年山伯不知英台女儿身,英台因接到家信促其速归不便明言,将白玉扇坠请师母转交山伯,作爱情信物。山伯知情后,赶去祝家,英台已许配给马文才,她至死不从,山伯气急病亡。马家来娶亲,英台浑身缟素,经山伯墓前,坟墓爆裂,她跃入坟中,墓复合拢,梁祝化为蝴蝶。2、故事影响 《梁山伯与祝英...

梁祝故事简介 梁祝的主要内容
1、梁祝故事简介:越州(今绍兴)上虞县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欢吟读诗书,一心想出外求学,但是当时的女子不能在外抛头露面,于是就和丫头银心乔装成男子,前往越州城读书。二人在半途遇见了也要前往越州念书的鄞县(今宁波)书生梁山伯及书僮士久,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一见如故,遂结伴同行,前往越州...

虎丘区15537856793: 谁能简单的说说梁祝的故事啊? -
应肃欣安: 简单的给你说说哦 呵呵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的浙江,与杭州有密切关系.传说当年浙江上虞祝家庄有个女孩名祝英台,小名九妹,她一心想到杭州求学,其父祝公远拗不过爱女的要求,同意英台女扮男装,并由丫环银心扮作书童相随从,来到...

虎丘区15537856793: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什么啊 -
应肃欣安:[答案] 这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上虞的曹娥江畔、流传在俊美的龙山脚下.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

虎丘区15537856793: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
应肃欣安:[答案] 比较熟知的版本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

虎丘区15537856793: 《梁祝》的故事简介是什么?
应肃欣安: 祝英台是个大大咧咧的女孩子,平常不读书,字不识几个,走路像男孩!一天她母亲让她在父亲面前展示弹琴,祝英台平常都是想着去玩,去爬屋顶,所以会弹琴就奇了怪...

虎丘区15537856793: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短一点的20--30字 -
应肃欣安:[答案] 英台,伪为男游学,遇梁山伯.后山伯知其女子,遂求聘,而祝已有婚约.山伯病死,祝同赴死.

虎丘区15537856793: 关于梁祝文化的主题阅读(16分)【故事传说】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传说有好几个版本,流传最广的是以下两个版本:浙江上虞版——故事讲述的是... -
应肃欣安:[答案] 小题1:故事发生的地点不同:一个在浙江上虞,一个在山东微山.(2分)故事结尾不同:一个是梁山伯死后,祝英台祭山伯坟时墓开裂,投身墓中,最后梁祝化为蝴蝶;一个是梁山伯死后,祝英台悲伤而死,士大夫为其真情...

虎丘区15537856793: <粱祝>的故事 -
应肃欣安: 梁山伯与祝英台 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祝英台不仅美丽大方,而且非常的聪明好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身背着书箱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心里羡慕极了!难道女子只...

虎丘区15537856793: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梗概 -
应肃欣安: 祝员外之女英台,女扮男装,去求学.途中,邂逅求学的梁山伯,一见如故,在草桥亭义结金兰.二人到杭州拜师,同窗共读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不知她是女子.祝父思女,英台只得回乡.临行前对山伯表白了自己的身份与情感.山伯家贫,待去祝家求婚时,祝父已将英台许给太守之子马文才.二人凄然而别,立下誓言:生不同衾,死要同穴!后山伯被朝廷沼为县令.然忧郁成疾,不久身亡.英台被迫出嫁时,绕去山伯墓前祭奠,就在此时,墓碑崩裂,英台跃入坟中,墓复合拢,梁祝化为蝴蝶,蹁跹飞舞.

虎丘区15537856793: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
应肃欣安: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东晋永和年间,在风景秀丽的善卷山南,有一个祝家庄.庄里有一户殷实富户,人称祝员外.祝家族规,财产传男不传女.因祝员外没有儿子,为继承家产,祝员外将女儿英台自小男装打扮.英台才貌双绝、聪颖好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