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时杜甫的主要作品

作者&投稿:潭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都有哪些作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安史之乱最后一年写的.


新安吏
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暮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嚎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潼关吏
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孙有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新婚别
杜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一作固)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一作致此)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垂老别
杜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乾。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无家别
杜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鼙。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只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月夜
杜甫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
昨夜闲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逞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哀江头
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忘南北。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悲陈陶
杜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天宝五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六载曾应试“制举”;十载献“大礼赋”三篇得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直到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此期流传下来的诗大约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房案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此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759年,关辅大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辞官,经秦州、同谷,于年底到达成都。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垂老别》是杜甫著名的组诗《三吏》和《三别》六首中的一首。它的写作背景和过程,和其它五首一样,都是在唐肃宗乾元二年三月唐王朝九节度的六十万大兵溃于邺城这一特定的危急时期,和自洛阳以西至潼关这一特定的后方地带,杜甫根据他的所闻所见所经历写成的。这六首诗,都是人民的悲剧、人民的血泪史,这是显而易见的。重要的是,我们要透过这斑斑的血泪,进一步看到人民那种忍痛负重,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因为当时进行的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具有制止异族侵略、维护国家的统一的正义性质。
一转头,不觉已是二十年了。那时为了纪念杜甫,我曾应邀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写过谈杜甫的《石壕吏》和《新婚别》两篇广播稿,我把那“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的老妪,和那鼓励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的新娘,称为“深明大义、热爱祖国的儿女英雄”。现在,临当谈《垂老别》这首诗时,我深深地感到对诗中的这位老汉,可以说同样的话。请看,“子孙阵亡尽”这种断子绝孙的悲哀没有把他压垮,同行伙伴的辛酸泪,乃至老妻的卧路啼都没有使他软化,“此去必不归”的死亡威胁也没有使他动摇,他毅然决然,投杖应征,长揖上道,他想到的是国家的灾难,他恨的是“骨髓干”,不能为国多杀贼。象这样一位老汉,我们能说他不是铁铮铮的爱国老英雄而是什么驯服的“绵羊”吗?这是一个有关作品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根本问题,我们必须首先明确。
《三别》在写法上和《三吏》不同的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全篇都是托为主人翁的独白。比如《垂老别》便都是那个老人的自我倾诉。这种写法,比之《三吏》的凭借耳闻目击和亲身经历要更难些,需要有更高的艺术修养,更为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想象力。否则写来就会走样,特别是用诗的形式来写。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垂老别》。全诗约可分为四段,每段各八句:
第一段:“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这一段是《垂老别》的缘起和序幕。是下文老夫老妻生离死别这一出悲剧的前奏。从“投杖出门去”这一慷慨激昂的决绝态度看来,老人的应征从军,并非完全由于被迫,也并非纯然出于“子孙阵亡尽”的个人悲愤,其中包含着老人的一片爱国心。否则,在痛不欲生的情况下,不可能发生这样一个突如其来的积极向上的转变。老人的一片爱国心,在“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这两句话里,表现得更为清楚。要杀贼,就要能活着,所以说“幸有”,但自己毕竟是老了,很难杀贼,所以引以为“悲”。正是这种忘我的为国献身的精神使得一同应征的伙伴们都感动得掉下了辛酸的眼泪。但老人并没有改变他的决心,他走上征途了。
第二段:“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这一段是《垂老别》的正文,写老人告别上官后又和老妻话别的情景,首二句是个过渡的句子,不少注本划归上一段,我觉得作为这一段的引子更合适些。因为老人已束装上路,就要远行,所以才出现了“老妻卧路啼”等场面。介胄是甲盔,也就是军装。这里,老人不如实地说“老人既介胄”,而偏作豪语,把自己说成“男儿”,和上文的“投杖”,同样表现了老人那种不服老的倔强性格。“孰知”即“熟知”,明明白白的知道。这“孰知”四句,写老俩口的互相怜悯,互相关注,非常深刻细腻,令人不忍卒读。关于这四句,吴齐贤《杜诗论文》解释说:“此行已成死别,复何顾哉?然一息尚存,不能恝然,故不暇悲已之死,而又伤彼之寒也;乃老妻亦知我不返,而犹以加餐相慰,又不暇念已之寒,而悲我之死也。”这解释很曲到,能阐明诗句中包含的老夫妻俩当时心理活动的真象。关于这四句诗的表现手法,沈德潜《杜诗偶评》曾指出:“孰知四语,互相慰藉,而又灭去问答之迹”。这评论也很有见地。我看,这关键就在于那个“闻”字,因为既是“闻”,自然就是对方说的话了。不必再用问答的形式。这“还闻劝加餐”一句,我以为是写的面别以后的情形。老人已经走得相当远了,还不断地听到老妻在后面一面啼哭,一面喊叫,要他多“加餐”。多多保重身体。这是多么悲惨而又悲壮的一个镜头啊!
第三段:“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人生有离合,岂择盛衰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这一段也是《垂老别》的正文,写老人临别时对老妻的多方宽慰。不言而喻,老妻对老人最关心的就是他的死活。因此,老人针对这一点作了颇为有力的宽解,表明此去纵然是死,也还很有一段时间。根据是我方的有利形势:“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杏园和土门,都是当时唐王朝控制河北的军事重地。杏园,在今河南省汲县,唐时亦称杏园镇,因为是黄河的津渡处,所以又称杏园渡。就是在杜甫写这首诗的前一年,郭子仪还曾引兵自杏园济河,东至获嘉,破安太清(见《通鉴·唐纪》卷三十六),可见其重要。这时仍在唐军手中。关于土门,历来就有两种说法,一直持续到今天仍未能取得一致。因此,我想趁这次谈论的机会多说几句。这两说:一是以为土门即井陉(在今河北省获鹿县),根据是《元和郡县志》卷十七载:“河北道恒州获鹿县井陉口,今名土门口,在县西南十里,即太行八陉之第五陉也。四面高,中央下,似井,故名之。”主这一说的有钱谦益、朱鹤龄、仇兆鳌诸家,朱氏还说“时(郭)子仪、(李)光弼,相继守河阳,土门杏园,皆在河北,故须严备。”另一说,则以为土门不是指井陉,“未详所在。大约去河阳不远,当是河以南地。”主此说的有浦起龙和杨伦诸家,浦起龙还驳朱氏说:“是时官军既溃而南,退保东京……则邺城以北,官军安得越境而守之?朱注以土门为井陉关,井陉在邺北六七百里,渐近范阳贼巢矣。诗乃反云‘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耶?何不考之甚也!”郭老也认为是在河阳附近,所以把这句诗译为“河阳的土门,壁垒严整”。据我看,当以前一说为是:第一,《元和郡县志》是中唐时人李吉甫写的,他说“今名土门口”,足见老人不说“井陉”而说“土门”,正是用的当时流行的为人们所熟知的说法;《新唐书·安禄山传》载至德元年“李光弼出土门,救常山”,而《通鉴》则云李光弼“出井陉,至常山”,亦足证“土门”之与“井陉”本为一地。第二,土门一名,多次出现在史书上,全都指的井陉,至《元和郡县志》卷二所载土门山,则远在潼关以西,可见所谓其地“大约去河阳不远”,纯属想当然的臆说,是毫无根据的。第三,《三吏》、《三别》中提及的地方,都是赫赫有名的要地或重镇,如《潼关吏》的“潼关”、“东都”,《新安吏》的“旧京”,《石壕史》和《新婚别》的“河阳”,以及本篇的“杏园”。象这样一个连方位都弄不清的“土门”,哪里值得一提。这也就是说只有把这个“土门”解释为“井陉”这一著名的要塞,才相称,才够得上说一声“壁甚坚”,也才能够多少起到宽慰老妻的作用。第四,浦氏反驳朱氏,说当时官军溃败南逃,邺城以北的土门,“官军安得越境而守之。”这也是一种模糊影响的说法。当时九节度的兵虽溃于邺城,但各军情况并不一样,李光弼和王思礼就是“整勒部伍,全军以归”的。李光弼原是河东(今山西省境)节度使,史书说他“全军以归”,也就是说他再回到河东,驻扎太原(唐时也称“北京”)。土门这一要塞,始终就由他牢牢掌握,根本不存在什么“官军安得越境而守”的问题。正是由于土门仍在官军手中,史思明才不敢乘邺城大胜之后,渡河而南,占领洛阳,而是回师北归范阳,就是怕李光弼由土门出兵,截其归路,或直捣其巢穴的。看来浦氏对“土门”这句诗似有误解。他以为老人是去戍土门的,所以有“越境而守”的话。不知这是老人对当时总的军事形势一种颇为乐观或故作乐观的泛说,意在宽慰老妻。他还怕老妻不相信,所以下句还加上了一个“杏园”。这和《石壕吏》的“急应河阳役”,《新婚别》的“守边赴河阳”,明点所戍地点的写法是不相同的。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是说现在的形势,和围攻邺城时已大不相同。那时我们是进攻,现在是退守,反客为主,以逸待劳,何况还有土门和杏园这样的牢固的据点,短时间内,敌人根本进不来,我即使战死,也还早得很哩。你只管放心好了!老人的分析、估计是相当准确的。 洛阳再次为史思明占领, 事在这年(759年)十月,距邺城之败,已yú@⑴半年。如果不是由于唐肃宗的昏庸, 将镇守洛阳和河阳的郭子仪召回长安,而调遣镇守太原、土门的李光弼去替代郭子仪的职务,那史思明还是不敢南下夺取洛阳的。这时洛阳虽再度沦陷,但河阳却仍在李光弼掌握中,直到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二月才失守,距邺城之败, 已将近两年了。老人说“纵死时犹宽”,是大致不错的。
“人生有离合,岂择盛衰端?”这两句是老人从另一角度来宽慰老妻的话。意思是说,人生在世总不免有个聚散离合,哪管咱们的年壮(盛)年老(衰)呢?这不能由咱们自己作主。碰到这种世道,老俩口也得分离,你不要哭了,哭也没有用。这里的“离合”和“盛衰”,都是“复词偏义”,实际上只是说“离别”和“衰老”,“盛衰”二字,有的本子作“衰老”,这和“择”字不切合,因为必须具有“盛”和“衰”这两端(或者说两头、两方面),才能说“择”,如果只是“衰老”,那就用不着抉择了。这“盛衰”二字,也有一作“衰盛”的,意思虽一样,但一般习惯都是说“盛衰”而不说“衰盛”,所以我这里采用了蔡梦弼《草堂诗笺》的本子。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这两句是把话又说回来。尽管我这样宽慰你,但想起当年少壮时咱们一家团圆的光景,如今竟弄到这步田地,还得撇下你,我也是牵肠挂肚,放心不下。但迟回徘徊,终须一别,我也只有长叹就道了。这个“少壮日”,不单是指年龄,还兼指时代。老人的“少壮日”,摘用杜甫的诗句来说,那是正当“开元全盛日”的。
第四段:“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岗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这是《垂老别》的最后一段,写老人告别老妻后的思想活动,但作为老人进一步向大处再行宽解、开导老妻的话来看,也说得通。这时,老人的思想已提到关心国家命运的高度,从一己一家的悲惨遭遇,想到整个国家民族的深重灾难。“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虽不无夸张,却也是实情。当时胡兵所到之处,是“杀戮到鸡狗”的。“丹”就是“红”,不用红而用丹,只是为了押韵。老人对唐王朝推行的残酷兵役自然也怨恨,但他尤其痛恨的是挑起这场罪恶战争的恩将仇报的胡人安禄山、史思明。他们的掠夺奸淫和野蛮屠杀,把祖国一片大好河山蹂躏得没一片干净土。由于血的事实的教育和思想认识的提高,老人为国献身的精神,也就更自觉、更积极,“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便是这一精神的集中表现。他再也不迟回长叹,盘桓流连了。
末尾两句,“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这与上文的投杖出门、长揖而别,不敢盘桓等表现,看似有矛盾。其实不然。当一个老人最后离开他那“生于斯,长于斯,聚家族于斯”的老茅屋时,他自然会感到五内有如崩溃一样的痛楚。这是人情之常。爱亲人、爱乡土,和爱祖国,原是一致的。
以上,便是个人对《垂老别》所作的一些分析和解释。
应该感谢诗人杜甫,他不仅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人民遭受的灾难,而且也忠实地深刻地表达了广大人民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斗争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爱国精神。
关于《垂老别》的艺术特点,和杜甫其他叙事诗特别是同一类型的如《新婚别》、《无家别》,差不多。一是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男女老少,各有各的口吻;二是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细致逼真;三是运用细节描写,凡是足以显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的小动作都不放过。如“投杖”、“长揖”、公然自称“男儿”等。《新婚别》的“对君洗红妆”,也是一个例子。四是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这几乎可以说是全部杜诗的共同特点,所以梁启超曾说过杜甫最反对作诗“乱杂无章”的话,是不错的。

杜甫晚年反映民生萧条,十分感人的诗基本为这一时期作的,可从表现思想感情中判断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等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安史之乱最后一年写的.

新安吏
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暮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嚎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潼关吏
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孙有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新婚别
杜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一作固)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一作致此)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垂老别
杜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乾。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无家别
杜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鼙。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只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哀江头
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忘南北。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悲陈陶
杜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杜甫一生经历了哪些时期?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3、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

求杜甫大事表:主要内容:时间、社会状况、经历、代表作品、诗歌特点、人...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

什么是杜甫陷贼时期
“陷贼”指陷入贼子之手,说的是安史之乱时期杜甫被叛军俘虏这一时期。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是为肃宗。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

杜甫的作品
终于唐王朝迅速走向倾覆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的发生。杜甫获悉这种情况后,觉得当权者不顾民生只顾自己享乐的做法,定然会导致国家的败亡;于是他便大为愤慨地挥笔写下后来被选进著名选本《唐诗三百首》的诗作,亦即题为《丽人行》的七言长篇古诗。该诗由于把杨家那炙手可热的奢侈生活作了大胆的讽刺和深刻的...

杜甫时代背景
杜甫时代背景: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

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到底经过了什么挫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安史之乱的爆发,会成为盛世的终点。对这场动乱的判断,杜甫并不旁人更高明。当安禄山起兵的消息传来时,杜甫正在从...

李白和杜甫的诗风有什么区别
李白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之乱以前;杜甫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之乱爆发、也即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以后。加上他们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点,他们诗歌反映的生活内容是有区别的。李白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祸乱酿成之前暴露和抨击了当时的黑暗政治;而杜甫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则在于祸乱既起之后,反映了国家忧患和...

杜甫与安史之乱的资料
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月夜忆舍弟》,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从诗人在安史之...

杜甫的简介及时代背景
其中特别是李白和杜甫的成就最大。杜甫的创作开始于盛唐时期(指开元、天宝时),而更活跃于中唐初期的一段时间(肃宗、代宗时),他的创作的主要和成熟的时期就在中唐这十多年间(公元756——770年),至今流传最广的作品大多是他在安史之乱以后写的。 生平: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诗人杜审言之孙...

杜甫的诗的风格 杜甫的诗风格不同
杜甫的歌风格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 杜甫“没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 杜甫写诗的风格 甫诗的风格多种多样,但无论杜甫自己评论家,公认杜甫诗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 “...

城中区13543298822: 杜甫作于“安史之乱 ”的诗有…… -
柯高脂溶: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城中区13543298822: 杜甫诗句中 写安史之乱 民不聊生的诗句是? -
柯高脂溶:[答案] 《石壕吏》,这是杜甫经典代表作“三吏三别”之一,写的是安史之乱中民不聊生的景况.首句是“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城中区13543298822: 安史之乱时期杜甫的作品 -
柯高脂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城中区13543298822: 在安史之乱时,杜甫写了哪些诗 -
柯高脂溶: 三吏”“三别” 三吏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城中区13543298822: 杜甫4个不同阶段的诗 -
柯高脂溶:[答案] 第一个阶段是安禄山乱前的作品,约计一百三十余首.这时杜甫正当壮年,颇有政治的野心,所以自抒抱负的作品最为重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奉先咏怀) 第二期是从安史之乱至入蜀前的作品,约有一百四十余首,虽然只有五年的时间,但...

城中区13543298822: 杜甫的诗中写安史之乱的? -
柯高脂溶: 《月夜》、《哀王孙》、《悲陈陶》、《对雪》、《春望》、《述怀》、《羌村》、《新安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对雪》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城中区13543298822: 杜甫在安史之乱时写的古诗 -
柯高脂溶: 新安吏作者: 杜甫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

城中区13543298822: 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创做的表现战争带给人们苦难的诗 -
柯高脂溶: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

城中区13543298822: 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所作的诗句 -
柯高脂溶: 潼关吏 新婚吏 石壕吏: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城中区13543298822: 杜甫的诗中哪些是写安史之乱的? -
柯高脂溶: 《悲陈陶》《悲青坂》《春望》《哀江头》《北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