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白居易的《中隐》,及相关的解析。

作者&投稿:双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白居易的《中隐》,及相关的解析。~

作品原文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
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
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
君若欲一醉,时出赴宾筵。
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欢言。
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
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
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
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详细资料
http://wenku.baidu.com/view/9c022143336c1eb91a375d76.html

春风白居易春风先发苑中梅 樱杏桃梨次第开 荠花榆荚深村里 亦道春风为我来 春风先吹开了京城花园中的早梅 继而让樱杏桃李也竞相绽放 令人感到生机盎然 春的来临同样也给乡村送去了欢笑 村里的荠花榆荚

白居易《中隐》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
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
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
君若欲一醉,时出赴宾筵。
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欢言。
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
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
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
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

白居易早年忧国忧民的热忱抱负在举世皆浊的世道中除了给他带来了贬黜外并未能改变朝政,更没有拯民于水火,这就不禁使他产生了独善其身的退隐念头。但退隐说起来容易作起来难,若一退到底、退到荒山老林,首先吃饭就成了问题。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呢?白居易找到了中隐这一途径————既有一定社会地位,又有稳定可观的收入来源的闲差。这样的中隐生活既没有身居朝廷要职和充当街市富商的烦劳,又没有身居荒山僻壤的饥寒,却可以享有令人尊敬的社会地位和自由自在的生活,唯一的代价就是放弃显赫的实际权力和远超出个人正常需求的巨额财富罢了。

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中,束缚人们的思想与情感的,主要是封建政治意识形态及由此生发出来的各种功利的、庸俗的价值观念,传统社会里的各种各样的思想解放或叛逆行动主要是对此发动的。
在成功或者失败间,中国便产生了强大的"出世"的隐逸文化。

的确,隐逸生活可以把人的精神带向一种纯粹解脱的境界。像武侠小说里的众侠们,多数选择隐逸的都得以逍遥。然而,绝非所有的隐士都能过上这种生活,也不是所有的隐士都愿意过自己选择的生活。特别在政界。他们的世界是十分复杂丰富的,正可谓"红衣脱尽芳心苦",隐逸生活的内里不仅有解脱的宁静,更多的是无奈、愤懑、辛酸乃至血泪。

--------------------------------------------------------------------------------

下面给大家介绍隐逸几种文化:

1. 道隐

孔子隐逸思想的核心是"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实质上就是"道隐"。

道隐无形,既是无形,就不受拘泥。不论身在何处,只要有圆融宏大的人格,就不会拘泥于一时、一世、一人、一地,而可以"独善其身"地求得超越尘俗的精神解脱。

2. 朝隐

当我们翻读史书时就会发现,那些奔走于仕途的有识之士并不都能实现抱负。其原由大多来自当时的朝政。但他们不甘心退出政界,不为权势富贵,也不为功名利禄,只因他们要在其中寻求即便狭小的平衡,坚持正义。这就是朝隐,在朝但不混于污浊的主流,而用人格维系着清澈的泉溪。

3. 林泉之隐

这种生活正与朝隐相对。后者身在朝廷以妥协为隐;前者则身在林泉以冷漠为反抗,可以说,这是一种不得解脱的解脱。

林泉隐士不都是些胸怀大志甚至是"志深轩冕"的人。他们生逢无道之世,文化的发展把他们推向了怀疑君主专制的阶段,同时,他们又处于进不能功、退不能守的尴尬境地。于是在心灵忍受着撕裂的痛苦时,即使平淡如陶渊明,也还是写出了"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金刚怒目式"的作品。魏晋士人欲做直臣而不能,欲做真正的隐士也不可得,但他们在这种痛苦中也创造出了丰富的精神价值。

4. 中隐

白居易曾把隐士分为大、中、小三者。他决定取舍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三种隐士各自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而完全取决于三种隐逸模式对隐者的世俗的实用价值。这就是中唐多数隐士的选择。

不做京官,做个不大不小的地方官,那一份不薄不厚的俸禄;不再以隐作为实现独立和价值的途径,也不抛弃隐士的名称,以隐逸作为虚幻的精神寄托;过一种不紧不慢的生活,讨一份不喜不忧的心情。中隐便是隐逸的中庸风格。

5. 酒隐

说到酒,就不能不提起李白。酒入盛唐,首先是浇开了浪漫的青春之花,成为其时代精神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李白。盛唐之盛,固然在锦天绣地、满目俊才,却也少不了诗情勃兴、酒气纵横,现代诗人余光中在《寻李白》中唱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李白是抽象的,李白与诗、李白与酒、李白与青春才是生动的,由此而构成的盛唐的象征、民族活力的象征是值得永久留恋和怀念的。但李白之后酒便于愁结缘了。

"借酒浇愁愁更愁",此愁非彼愁,酒入愁肠,也就成了文人墨客向往的境界。梧桐夜雨、芳草斜阳、断鸿声里,烟波江上,唯酒与愁才堪与此情此景相配。但当李白的青春浪漫过后,传统文化的浪漫激情也随着盛唐之世一去不复返了。

在宋代得酒隐模式鼎盛之前,这一阶段的酒不仅未能有效的消解悲剧意识,倒真是酒入愁肠愁更愁了。时代精神虽然变得柔弱,但内心世界却变得更为细密精致,感于这一时代风气,苏轼提出了酒隐。

酒隐的精神指向仍然是积极进取的,是注重现实功业的,但同时又绝不忽视对主体意识的提升和人格修养的加强。可以说,宋代酒隐模式的出现是隐逸文化发展的结果,是对早期众隐的综合和升华。

苏轼的酒隐赋予了酒一种?quot;醉生梦死"相反的价值。在那里,酒把虚幻与现实的鸿沟弥合起来,搭起了一座让人自由出入于精神与现实中的桥梁。这座桥梁不是把人引向泥潭,而是把人超生到了理想的云端。

6. 壶天之隐

壶中天地被用作精巧细腻的园林的别称,壶天之隐也往往是指隐居于园林中的隐士。当然,实际情况要比这宽泛得多。但隐居于什么地方或寄情于某种技艺只是壶天之隐的外在标志,其内在标志应当是人格的萎缩和消弭。

只是在这股风潮中,中国的园林文化逐渐趋向了成熟。

(完)

作品原文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 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 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 君若欲一醉,时出赴宾筵。 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欢言。 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 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 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 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详细资料

http://wenku.baidu.com/view/9c022143336c1eb91a375d76.html


中隐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中隐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君若欲一醉,时出赴宾筵。洛中多君子,可...

大隐隐于市的下句是什么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又如:“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此句的意思出自白居易的《中隐》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

"大隐隐于市“这句话是谁说的?什么意思?
白居易的诗里写得 中隐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意思是:那些所谓的隐士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反而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

读白居易五言诗《中隐》
白居易的《中隐》以其简练而深邃的诗句,展现了他对生活智慧的独特见解,这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份对人生哲理的独到阐述。让我们跟随白居易的笔触,一同品味这份在平凡中的不凡,感受那在市井喧嚣中的宁静美。

白居易在《中隐》当中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中隐》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其中描述的是隐士的生活,比如“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后来的“中隐”代指闲官

《中隐》是干谒诗吗
《中隐》是白居易五十八岁时写的一首诗,属于干谒诗,那年他正在洛阳任太子宾客分司。诗中说,像东方朔那样隐居在朝廷或闹市中,未免过于喧嚣。而像传统的隐士那样生活在山林里,则又未免过于冷落。既然如此,不如采取“中隐”的方式,就是虽然做官,但不在朝廷里做大官,而是像自己那样,在洛阳任一个...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出自哪里?有何典故?
大概是句俗语,古已有之,所以要追究是哪一个人最先说的,恐怕不易.不过从白话意义上说我想可能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作《中隐》最先把它通俗易懂地归纳出来.白居易《中隐》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白居易的中隐思想是否一定是在官期间?急!在线等
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他在其《中隐》诗中是这样表达的:“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白居易的所谓“中隐”,在家园建造上强调的是“城市山林”,在处世态度上其实追求“隐”...

白居易的中隐私想和新乐府诗思想哪种对后世的影响更大
本诗作于大和三年(829),白居易时在洛阳,为太子宾客分司。古人早有大隐、小隐之说,“中隐”则是白居易之首倡,其意在诗中得到解说。“中隐”者, 置身出与处、忙与闲、贱与贵、穷与通诸对立面之间,作闲散的东都分司官最为适宜。从诗中可以看出,“中隐”与流行的“吏隐”观念也有所不同,...

似出复似处什么意思
“似出复似处”语出白居易《中隐》。处,chǔ,未仕,隐居。《易经》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出”本来是指从家中外出,引申就是在社会上做事。古代所谓在社会做事,即是在朝廷做官,因此这个“出”字,在古代就是指在朝廷做官、为人民服务。“处”就是处身家中、居住在家中,意思是没有...

昌江区13498162152: “大隐隐于市”是什么意思? -
花倩复方: 一、“大隐隐于市”的意思是在都市繁华之中隐逸生活,仅凭借自身的毅力,做到独善其身. 二、原句:“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或者“小隐在山林,大隐于市朝.”等. 解析:隐居于山林之中的隐士,只能算作是形式上...

昌江区13498162152: 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 -
花倩复方: 这句话自古流传很广,有很多版本,如:“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小隐在山林,大隐于市朝.”等,说的都是一个意思:那些所谓的隐士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反而...

昌江区13498162152: 大隐隐于市,后半句是什么?
花倩复方: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又如:“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此句的意思出自白居易的《中隐》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大隐隐于市”的意思是在都市繁华之中隐逸生活,仅凭借自身的毅力,做到独善其身. 解析:隐居于山林之中的隐士,只能算作是形式上的“隐”而已,只能算作是小隐士.反而是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能够凭借自身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的人,才能算作是真正的隐士.

昌江区13498162152: 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
花倩复方: 我来解释一下吧: 白居易认为,大隐士隐在朝中,小隐士隐在山间,都没有“半仕半隐”的“中隐”好. 穷,意为“阻”,通,意为“畅”,丰,意为“多”,约,意为“少”.“中隐”恰在“阻”“畅”“多”“少”四者之间,是他追求的最佳状态. 请参看任见著《白居易传》,在网上搜索可得. 这是来自任见的解释,希望你满意.

昌江区13498162152: 此中隐是什么意思 -
花倩复方: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唯此中隐士, 致身大和三年,白居易做了《中隐》,他这样写道:“大隐住朝市, 小隐入丘樊“

昌江区13498162152: 求小隐隐于山 大隐隐于市出自? -
花倩复方: ...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出自孔子的"古训" 其实隐者本无大小之分,退而隐,原本已然抛弃了红尘俗事,哪管的旁人指指点点?!又怎会在意是大隐还是小隐?!这和禅宗的佛理有异曲同工之妙,看中的是内心清静的本质,...

昌江区13498162152: 诗句“小隐隐于……,大隐隐于……” -
花倩复方: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朝

昌江区13498162152: 有一句话关于隐居的,小隐隐于什么,大隐隐于市是谁说的? -
花倩复方: 老子有“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之说.也有一说为“大隐隐于市”,典出《文选》晋代王康琚之《反招隐诗 》:“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伯夷窜首阳,老聃伏柱史.”这似乎是最有出处的解白居易《中隐》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有很多说法,不过真要说的话白居易比较多人认同

昌江区13498162152: 求大隐隐于市的人 -
花倩复方: 朱亥本是一位屠夫,因勇武过人,被信陵君聘为食客,以后曾在退秦、救赵、存魏的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百里奚 举于市

昌江区13498162152: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是谁说滴?
花倩复方: 白居易《中隐》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