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制指哪三省,长官分别叫什么?

作者&投稿:范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省制的“三省”是指什么?长官分别叫什么?~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长官分别为: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共行宰相之职。
三省制度,肇始于魏晋南北朝,完善于唐,宋辽沿用。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书、审核诏书和执行政令(决策、审核和执行),一定程度上起到防止个人专断的作用。
唐代三省制的特点是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转变。这种变化的动因在于皇权对于相权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
首先为了抑制相权,皇帝逐渐使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预朝政,实际行使宰相的权力,但是由于没有正宰相崇高的职衔,所以便易于控制。
渐渐的,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这些宰相职务已经变成了一个崇高的虚衔,而真正的宰相却成为一种临时性质的职务,这符合从汉代开始的相权不断下降的规律。

“三省”最高长官:三省长。
“六部”的最高长官:六部尚书。
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负责中枢政务。
六部即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掌管官吏的考核任免、户口和赋税、礼仪制度、军政、法律、刑狱、水陆工程等。
各部长官为尚书。三省分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能,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扩展资料:
三省六部制的组织架构
三省
隋文帝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和内侍)。三师、三公只是一种荣誉虚衔。五省之中,只有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秘书省掌图书典籍,职任较轻;内侍省掌侍奉宫掖,委以宦官)。三省各有明确分工。
中书省
中书省,古代官署名。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隋初称为“内史省”,后改为“中书省”。
宋代中书省与门下省合并为一个机构“中书门下”,掌握行政大权,长官为“同平章事”即宰相,其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
门下省
“门下省”为官署名称。东汉时即设侍中,秩比二千石,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
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尚书省
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六部
三省的长官侍中、中书令、尚书令相当于秦汉时期的宰相。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其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为户)、都官(后改为刑)和工六部,与诸寺、台分别处理各类事务。每部设尚书为最高长官,总管本部政务。
吏部
中国古代官署。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下设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
司的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其属官有主事,令史,书令史等。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
户部
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 、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
礼部
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兵部
官署名。隋始置,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源于三国魏五兵制。曹魏始置五兵(中、外、骑、别、都)尚书,另有有关军事的驾部、车部、库部等曹。各曹设郎。隋始合为兵部,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
刑部
中国古代官署。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隋文帝定六部制度,初沿北齐置都官,主官为尚书;次官,炀帝定为侍郎。后代均以刑部掌法律刑狱,与最高法院性质的大理寺并列。
工部
工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曾称冬官、大司空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省六部制

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1、中书省,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之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汉朝始设中书令,魏国建秘书监,有监、令,魏曹丕改称中书监、令。晋朝以后称中书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三省六部制)。宋元时中书省设中书令和中书丞相,明清时期废其名称。

2、“门下省”为官署名称,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初名侍中寺,是宫内侍从官的办事机构,后来隋朝和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三省六部制成为与尚书省、中书省的三省之一。其称为门下省,始自西晋。

3、尚书省,为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隋唐对三省加以厘定,形成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三省制,尚书省也最终发展成形。

扩展资料:

三省制的特点:

唐代三省制的特点是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转变。这种变化的动因在于皇权对于相权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

1、首先为了抑制相权,皇帝逐渐使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预朝政,实际行使宰相的权力,但是由于没有正宰相崇高的职衔,所以便易于控制。渐渐的,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这些宰相职务已经变成了一个崇高的虚衔,而真正的宰相却成为一种临时性质的职务,这符合从汉代开始的相权不断下降的规律。

2、其次,三省合署议事、办公,三省职能逐渐趋向混同合一。三省分权,势必造成相互牵制、效率低下等弊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省



  内史省(后改为中书省)
  中书省,古代官署名。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隋代改为“内史省”。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它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地方行政一部分亦由中书省掌握。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明永乐帝时设内阁,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负责起草诏令。
  门下省
  “门下省”为官署名称。东汉时即设侍中,秩比二千石,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尚书省
  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尚书省”的组织机构于隋朝定型。以唐代制度为例: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工部等六部,下辖吏部、主爵等24司。六部尚书都以所在“部”为名,而郎官以所在“司”为名。负责执行诏令。

我只简述唐朝的,因为这个制度在唐朝的时候才日趋成熟的。

中书省,置中书令二人,正二品,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改中书省为西台,中书令称右相。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改中书省为凤阁,中书令称内史。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又改中书省为紫微省,中书令称紫微令。后复旧称。中书令为一省之首官,《新唐书·百官志》云:“中书令……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又置侍郎二人,正三品,为中书令之副,参议朝廷大政,临轩册命,若四夷来朝,则受其表疏而奏之。又置中书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是中书省的骨干官员,掌侍进奏,参议表章、草拟诏旨制敕及玺书册命。

门下省,置侍中二人为省长,正二品(代宗以前正三品)。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门下省为东台,侍中称左相,武后光宅元年(公元684年)称纳言,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改门下省为鸾台。开元元年(公元713年)改称黄门省,侍中称监,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称左相。《新唐书·百官志》云:“侍中……掌出纳帝命,相礼仪,凡国家之务,与中书令参总,而颛判省事”。有门下侍郎2人,正三品,为侍中之副,龙朔二年改称东台侍郎。武后垂拱元年,称鸾台侍郎,天宝元年,又称门下侍郎。

尚书省,尚书省置令1人,称 尚书令, 正二品。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称东台,废尚书令,改尚书为太常伯,侍郎为少常伯,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又改称文昌台,不久再改为文昌都省。垂拱元年(公元685年)称为都台,长安三年(公元703年)称为中台。唐代尚书省的办事机构设在长安皇城的承天门大街东侧,位于中书、门下二省之南端,所以又别称南省或南宫。从中书门下发出的诏令制敕,均经由尚书省转发到中央各部门及地方各州县,或者根据诏令制敕的精神制成政令,下达到有关部门。据《旧唐书·戴胄传》记载,唐太宗曾说:“尚书省,天下纲维,百司所禀,若一事有失,天下必受其弊者。”这几句话就足以说明尚书省在中枢行政机构中的重要地位了,也就是说在三省中,尚书省才是行政的实际总汇。唐代的尚书省组织更加整齐严密,由隋之六曹固定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而每部的组织,则以隋之侍郎升为尚书的佐贰,在尚书左右丞下,每部有4个属司,共24个司。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三省始于隋 盛于唐
隋代三省长官分别是 尚书令 内史令 纳言
唐代三省长官分别是 尚书令 中书令 侍中

隋唐时期的中枢制度。三省指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长官:中书令(隋为内史令)、门下侍中(隋为纳言)、尚书令共行宰相之职。


三省六部制是哪朝制定的?
唐中叶以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真正的宰相,三省长官却先后被排斥出宰相行列,成为荣誉职。玄宗以后,中书舍人起草诏敕之权又为翰林学士所分割;尚书省各部司的职权,在安史之乱后也大部分为各种使职所瓜分。故唐中叶后,三省制已名存实亡。宋承唐制,设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但主要职权都已转移...

古代三省六部制的资料
唐中叶以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是真正的宰相。三省长官却先后被排斥出宰相行列,成为荣誉职,决定政策之权则被剥夺。玄宗以后,中书舍人起草诏敕之权又为翰林学士所分割;尚书省各部司的职权,在安史之乱后也大部分为各种使职所瓜分。故唐中叶后,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宋承唐制,设门下、中书、尚书...

列举唐代三省六部的建制与职能。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唐朝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

古代官位等级的三省六部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人事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

简述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具体内容,并简要剖析这一制度的作用.
尚书省下设左右丞,分管六部。六部的长官都称为尚书。三省之中,尚书令、仆射位高,为人臣之极而无实权。实际行使相权的是中书、门下两省大臣。意义影响 第一,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第二,使宰相的权力——分为三,三省长官的品级又较低,这就...

宋朝的三省六部制图表
三省六部制中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书、审核诏书和执行政令(决策、审核和执行),一定程度上起到防止个人专断的作用。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

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叫什么
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叫三省长,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负责中枢政务。六部即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掌管官吏的考核任免、户口和赋税、礼仪制度、军政、法律、刑狱、水陆工程等。各部长官为尚书。三省分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

三省六部定隋制
在中央设立的三省是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其长官分别为尚书令、纳言、内史,辅助皇帝处理全国事务。门下省与内史省执掌文秘,为协助皇帝决策的机构;内史省负责起草并宣行皇帝的制沼;门下省负责审查内史省起草的制诏和尚书省拟制的奏抄。 尚书省是朝廷执行政务的总机构。尚书省下设吏、礼、户、...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了什么作用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中书省和尚书省是两汉时期基本形成,东汉废除中书省,只设尚书省,三国时恢复中书省,门下省是晋朝首先建立的,南北朝依然沿袭,晋朝时期三省制度基本建立起来,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

庆余年大百科: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是如何避免腐败的呢?_百度知 ...
而我们也知道,隋唐两朝想要实现“以德治国”,那么在其国家中枢权力机构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决策民主化”,在决策层面并不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个省来共同商议决定。也就是将三省长官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朝廷决策的班子。国家如果想要发布什么政策,必须要在发布之前就进行严格的审议,...

思南县17350406810: 三省制指哪三省,长官分别叫什么? -
杜使施复: 内史省(后改为中书省) 中书省,古代官署名.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隋代改为“内史省”.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它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

思南县17350406810: 隋朝创立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指哪三省? -
杜使施复:[答案]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唐朝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

思南县17350406810: 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长官都是哪些人 -
杜使施复: 三省是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长官分别是中书令,尚书令,侍中.

思南县17350406810: 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叫什么
杜使施复: 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叫三省长,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负责中枢政务.六部即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掌管官吏的考核任免、户口和赋税、礼仪制度、军政、法律、刑狱、水陆工程等.各部长官为尚书.三省分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能,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隋文帝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和内侍).三师、三公只是一种荣誉虚衔.五省之中,只有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秘书省掌图书典籍,职任较轻;内侍省掌侍奉宫掖,委以宦官).三省各有明确分工.

思南县17350406810: 三省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
杜使施复: 三省,分别为: 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六部,分别为: 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 户部:负责财政、国库 礼部:负责贡举、祭祀、典礼 兵部:负责军事 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具体审判另有大理寺负责.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会审.谓三司审. 工部:负责工程建设

思南县17350406810: 什么叫三省六部制?
杜使施复: 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推行的一种中央官制.所谓“三省”是指中书省(隋称 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是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隋朝时称度 支)、礼...

思南县17350406810: 什么是三省六部制?
杜使施复: 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各不同时期的统 治者作过一...

思南县17350406810: 三省六部是指什么?
杜使施复: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 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 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 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 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 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 右仆射等官职. 六部为: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 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 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 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 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 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

思南县17350406810: 什么是三省六部
杜使施复: 隋唐时期行政中枢机构是三省六部.三省,是指中书、门下、尚书;六部,是指尚书省所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制萌芽于东汉,东汉以来的尚书台,至三...

思南县17350406810: 初中历史 三省六部制 -
杜使施复: 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唐朝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负责草拟吧颁布皇帝的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