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中陶渊明虚构桃花源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投稿:依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桃花源记 虚构的目的是什么~

《桃花源记》 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世外桃源是一个人间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词,相当于西方的极乐世界或者天堂。千百年来,完美主义者无不苦苦追寻、刻意营造自己想象中的“世外桃源”。
作者的目的就是用这一社会理想来对当时黑暗社会进行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一点为了陶乐制作出桃花源记第二点为了让中国学生学习文章

《桃花源记》通过虚构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

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扩展资料:

桃花源记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

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打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陶渊明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摘自百度百科)

这是陶渊明的理想,他一生渴望田园生活,淡泊名利。但是他无奈,在那样的战乱年代,他也曾想报效国家,但是无处可循,他不想同流合污,只能去隐居了。而《饮酒》中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为什么居住在集市却仍能心如止水,只因我自己的心是宁静的。而既然不能真正的隐居,陶某只可以为自己的一份念想写下《桃花源记》,而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只是我的一个设想,来满足自己内心的一种对美好的渴望,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安贫乐道的人生是陶某所追求的,桃花园中的渔人就是陶某的象征。陶某的淡泊是人可敬,我其实也蛮想隐居的

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没有动乱,没有战争,勾心斗角。没有假鸡蛋,没有三聚氰胺,没有欺实马,没有躲猫猫。等等等等

心灵寄托,发泄之作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如何将虚构的社会写得如此真实的?
桃花源记之所以能把虚构的社会写得真实,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写进了人的心里,每个人都心里都渴望有那么一个安宁与世无争的地方。所以陶渊明用自己的笔触,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让都过桃花源记的人都相信,就是陶渊明自己来到了这个世外桃源,也是因为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那么一块净土,所以才更显得真实吧。

《桃花源记》,为何说陶渊明所描绘的是阴曹地府的场景
这些人虽然对时事一无所知,却热情款待渔夫,希望他回来后不要泄露桃花园的秘密。但渔夫没有遵循,他在回来的路上偷偷地做了个记号,然而,当他想再去桃花源的时候,桃花源却找不到。对这篇文章的正常解读,桃花源是虚构的。作者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这是一个混乱和战争的时代,社会的黑暗面使人们...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真的存在吗?
然后极有可能为了不破坏这个地方的安静祥和,所以就添加了一些语言让世人认为这个地方不是真实存在的,就是他所幻想的一个地方。可不能否认的是,陶渊明是真正的向往这样的生活,这样悠闲自在的生活,可他知道这样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而放到现在虽然很多人人在分析《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时都是说这个地方...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所经历的事实还是幻想的世界?
是幻想的,根据当时所处环境世风日下,自己幻想可以去到淳朴的社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所有人单纯无害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明明是虚构的为什么读起来那么真实?
《桃花源记》所描绘的“桃花源”是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民坞堡生活的真实写照。所谓的“坞”,相当于中世纪欧洲的城堡,面积较小、自成一体、自给自足,可在不断的战乱中得以保全。坞和城原本都是军事堡垒,但城发展起来后更重商业交通,故而处于交通中心,城市面积也较大。而坞堡是在战乱中逐渐出现的,...

桃花源记和大道之行也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1、写作本质不同 《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只是作者陶渊明虚构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和美好的社会愿景,“世外桃源”是虚幻而美好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相当于一篇科幻小说。《大道之行也》中提出的“大同社会”理论,是基于现实社会而提出的理想社会模式构想,阐明了社会纲领、社会特征以及人们...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哪里,是虚构的还是真实存在的?
有许多学者认为陶渊明描绘的那幅美好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不是他的臆想和虚构他们认为《桃花源记》是当时居住,武陵地区的苗族社会生活的写真,那时武陵地区的苗族人民已出现了自耕农的私有制,但由于生产力还比较低,剩余产品也比较少,还产生不了突出的富户和显贵人物,所以没有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的社会现象。...

陶渊明放弃了高官俸禄,在桃花源中过着安闲的日子.是真的吗
桃花源只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叙述的一个神奇的理想国,其实是不存在的,只是对所希望的生活模式的描绘和反映,是古往今来人们理想中的美好世界。现实中的陶渊明,弃职而去,归隐田园,晚年贫困潦倒,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桃花源记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情感。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桃花源记中假如刘子誃不病终,他能找到桃花源吗?
不能。因为它是陶渊明虚构的,现实中是没有的。

日喀则地区13375978219: 桃花源记 虚构的目的是什么 -
衡封三七: 《桃花源记》 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世外桃源是一个人间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词,相当于西方的极乐世界或者天堂.千百年来,完美主义者无不苦苦追寻、刻意营造自己想象中的“世外桃源”.作者的目的就是用这一社会理想来对当时黑暗社会进行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日喀则地区13375978219: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作者把桃花源写得这么美好,目的是什么? -
衡封三七:[答案] 答:作者虚构“桃花源”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日喀则地区13375978219: 陶渊明虚构了桃花源,其目的是什么?
衡封三七: 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 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日喀则地区13375978219: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作者把桃花源写得这么美好,目的是什么?
衡封三七: 答:作者虚构“桃花源”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地处偏僻的山谷中,入口是个不起眼的小山洞. 初极狭,才通人.

日喀则地区13375978219: 桃花源记中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境界 -
衡封三七: 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在当时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又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日喀则地区13375978219: 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想表达的目的? -
衡封三七: 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作者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社会及政治理想,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内战的愿望,与向往生活在这种世外桃源的思想感情.

日喀则地区13375978219: 简要分析陶渊明虚构桃花源有何意义? -
衡封三七:[答案]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桃花源成了所有人心中的乐土,这是一方远离尘世的世外桃源,没有纷争,没有战乱,更没有不公.陶渊明希望可以找到这样一个乐土,以此来远离黑暗的现实.陶渊明的这个梦想也变成了后世无数人的梦想,这就形...

日喀则地区13375978219: 桃花源记中陶渊明虚构桃花源的目的是什么
衡封三七: 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打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

日喀则地区13375978219: 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朋友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它呢? -
衡封三七: 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朋友存在的,作者要写它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

日喀则地区13375978219: 陶渊明为什么虚幻出桃花源 -
衡封三七: 作者虚构的这个桃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作者主张和平,安定,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