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游记类常考词汇有哪些

作者&投稿:班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游记类文言文有哪些?~

1、《满井游记》
明朝: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试,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2、《黄山游记》
清朝:钱谦益
山之奇,以泉,以云,以松[1] 。水之奇,莫奇于白龙潭;泉之奇,莫奇于汤泉,皆在山麓。桃源溪水,流入汤泉,乳水源、白云溪东流入桃花溪,二十四溪,皆流注山足。山空中,水实其腹,水之激射奔注,皆自腹以下,故山下有泉,而山上无泉也。
山极高则雷雨在下,云之聚而出,旅而归,皆在腰膂间。每见天都诸峰,云生如带,不能至其冢。久之,滃然四合,云气蔽翳其下,而峰顶故在云外也。铺海之云,弥望如海,忽焉迸散,如凫惊兔逝。山高出云外,天宇旷然,云无所附丽故也。
汤寺以上,山皆直松名材,桧、榧、楩、楠,藤络莎被,幽荫荟蔚。陟老人峰,悬崖多异,负石绝出。过此以往,无树非松,无松不奇:有干大如胫而根蟠屈以亩计者,有根只寻丈而枝扶疏蔽道旁者,有循崖度壑因依如悬度者,有穿罅冗缝、崩迸如侧生者,有幢幢如羽葆者,有矫矫如蛟龙者,有卧而起、起而复卧者,有横而断、断而复横者。文殊院之左,云梯之背,山形下绝,皆有松踞之,倚倾还会,与人俯仰,此尤奇也。始信峰之北崖,一松被南崖,援其枝以度,俗所谓接引松也。其西巨石屏立,一松高三尺许,广一亩,曲干撑石崖而出,自上穿下,石为中裂,纠结攫拏,所谓扰龙松也。石笋工、炼丹台峰石特出,离立无支陇,无赘阜,一石一松,如首之有笄,如车之有盖,参差入云,遥望如荠,奇矣,诡矣,不可以名言矣。松无土,以石为土,其身与皮、干皆石也。滋云雨,杀霜雪,勾乔元气,甲坼太古,殆亦金膏水、碧上药、灵草之属,非凡草木也。顾欲斫而取之,作盆盎近玩,不亦陋乎?
度云梯而东,有长松夭矫,雷劈之仆地,横亘数十丈,鳞鬣偃蹇怒张,过者惜之。余笑曰:“此造物者为此戏剧,逆而折之,使之更百千年,不知如何槎枒轮菌,蔚为奇观也。吴人卖花者,拣梅之老枝屈折之,约结之,献春则为瓶花之尤异者以相夸焉。兹松也,其亦造物之折枝也与?”千年而后,必有征吾言而一笑者。
3、《记承天寺夜游》
北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湖心亭看雪》
明代: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余拏 一作:余挐)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小石城山记》
唐代: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1.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2.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毛泽东《采桑子 重阳》)
3.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郑愁予《错误》)
4.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5.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6.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
7.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8.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9.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
10. 今其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1.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2.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3、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14.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触龙说赵太后》)
15、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16、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17.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8.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9、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0、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2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2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 谊《过秦论》)
24、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2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鸿门宴》)
26、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 《兰亭集序》)
27、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王羲之 《兰亭集序》)
28、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惘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潜《归去来兮辞》)
29、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陶潜《归去来兮辞》)
30、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陶潜《归去来兮辞》)
3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陶潜《归去来兮辞》)
32、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陶潜《归去来兮辞》)
3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陶潜《归去来兮辞》)
34、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 《师说》)
35、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 《师说》)
3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7、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 《师说》)
38、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杜牧 《阿房宫赋》) 39、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40、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41、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杜牧 《阿房宫赋》)
4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 《阿房宫赋》)
43、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魏征 《谏太宗十思疏》)
44、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魏征 《谏太宗十思疏》)
45、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46、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魏征 《谏太宗十思疏》)
47、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魏征 《谏太宗十思疏》)
48、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魏征 《谏太宗十思疏》) 49、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50、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诗经 卫风 氓》)
51、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 秦风 无衣》)
52、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尔不见,搔首踟蹰。(《诗经 邶风 静女》)
53、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54、日月忽其不淹兮,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55、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屈原《离骚》)
56、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57、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58、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59、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孔雀东南飞》)
60、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
6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6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6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64、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陶渊明《归园田居》)
65、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
66、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67、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8、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69、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70、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
71、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72、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73、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宫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74、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75、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76、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77、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④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⑤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二、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和”“与”;爱了而乐衷,皆丧心也。
  ②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③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④表示因果,相当于“因为...所以...”。
  ⑤表示修饰(方式、状态)
  ⑥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⑦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二而日参省乎己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4、【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6、【既而】不久,一会儿。
  三、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②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④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⑤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3、用作连词。做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四、以
  1.介词,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介词,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介词,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介词,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介词,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7.连词。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8.承接连词。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9.目的连词,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10.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11.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12.语气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3.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14.动词,译为: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15.动词,译为: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16.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五、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六、乃
  (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②赢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二)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乃尔】译为“这样”。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七、焉
  1.语气助词。
  (一)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语气助词。
  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二)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三)"焉"在句中,作形容词、副词词尾,表示语气上的停顿无义 。
  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
  2.代词。相当于"之"。如:
  使皇武子辞焉。(《肴之战》)
  3.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等。如:
  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者。(《墨子》)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于此” 等。如: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肴之战》)
  微波入焉。(《石钟山记》)
  八、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例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②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④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九、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①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③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十、且
  1.用作连词。 且表示递进关系。
  例如: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表示并列关系。
  河水清且涟猗……(《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例如: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用作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例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十一、若
  1、动词,像,好像。例如: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2、用作代词。①表示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②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3、用作连词。①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等。例如: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②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③至,至于。例如: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十二、所
  1.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例如: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例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例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例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十三、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⑥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
  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十四、因
  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练习:
  1、因坐法华西亭
  十五、与
  作虚词用。
  解释为:和、跟、同。例如: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写作“欤”。2、 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给”,“结交、交好”。
  十六、矣
  语气助词
  1.用于陈述句尾。或助肯定语气,有的可译为"了",有的可不译;或助已然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可译为"了";或助将然语气,说明事情将要实现,可译为"了"。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赤壁之战》)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传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
  2.用于感叹句。助感慨、讽刺、赞颂语气,可译为"了""啊"。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呜呼,烈矣!(《谭嗣同》)
  3.用于祈使句,助请求、劝勉、禁止语气,可译为"吧"。
  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毛遂自荐》)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
  4.用于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
  年几何矣?(《触龙说赵太后》)
  十七·者
  (1)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例: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者:指人)
  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者:指事。)
  (2)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
  例: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言之,貌若甚戚者。
  (3)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例: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陈胜者,阳城人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4)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5)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例:
  何者?上下之分也。
  (6)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例:
  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7)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
  例: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有郭四者,凡四杀人。
  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8)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
  例: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二者:两种心情。)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此数者:这几点。)
  (9)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
  例: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是“可使报秦者”,中心词是“人”。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10)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
  近者奉辞伐罪。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11)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例:
  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十八、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通过统计巴蜀书社的《古代游记精华》,总结如下:
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④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⑤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二、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和”“与”;爱了而乐衷,皆丧心也。
  ②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③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④表示因果,相当于“因为...所以...”。
  ⑤表示修饰(方式、状态)
  ⑥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⑦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二而日参省乎己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4、【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6、【既而】不久,一会儿。
  三、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②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④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⑤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3、用作连词。做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四、以
  1.介词,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介词,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介词,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介词,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介词,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7.连词。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8.承接连词。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9.目的连词,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10.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11.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12.语气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3.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14.动词,译为: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15.动词,译为: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16.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五、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六、乃
  (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②赢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二)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乃尔】译为“这样”。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七、焉
  1.语气助词。
  (一)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语气助词。
  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二)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三)"焉"在句中,作形容词、副词词尾,表示语气上的停顿无义 。
  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
  2.代词。相当于"之"。如:
  使皇武子辞焉。(《肴之战》)
  3.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等。如:
  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者。(《墨子》)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于此” 等。如: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肴之战》)
  微波入焉。(《石钟山记》)
  八、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例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②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④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九、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①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③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十、且
  1.用作连词。 且表示递进关系。
  例如: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表示并列关系。
  河水清且涟猗……(《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例如: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用作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例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十一、若
  1、动词,像,好像。例如: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2、用作代词。①表示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②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3、用作连词。①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等。例如: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②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③至,至于。例如: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十二、所
  1.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例如: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例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例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例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十三、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⑥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
  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十四、因
  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练习:
  1、因坐法华西亭
  十五、与
  作虚词用。
  解释为:和、跟、同。例如: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写作“欤”。2、 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给”,“结交、交好”。
  十六、矣
  语气助词
  1.用于陈述句尾。或助肯定语气,有的可译为"了",有的可不译;或助已然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可译为"了";或助将然语气,说明事情将要实现,可译为"了"。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赤壁之战》)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传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
  2.用于感叹句。助感慨、讽刺、赞颂语气,可译为"了""啊"。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呜呼,烈矣!(《谭嗣同》)
  3.用于祈使句,助请求、劝勉、禁止语气,可译为"吧"。
  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毛遂自荐》)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
  4.用于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
  年几何矣?(《触龙说赵太后》)
  十七·者
  (1)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例: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者:指人)
  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者:指事。)
  (2)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
  例: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言之,貌若甚戚者。
  (3)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例: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陈胜者,阳城人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4)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5)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例:
  何者?上下之分也。
  (6)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例:
  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7)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
  例: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有郭四者,凡四杀人。
  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8)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
  例: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二者:两种心情。)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此数者:这几点。)
  (9)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
  例: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是“可使报秦者”,中心词是“人”。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10)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
  近者奉辞伐罪。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11)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例:
  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十八、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游记类文言文
八上的课本的第六单元:1.小石潭记(柳宗元)2记承天寺夜游(苏轼)3.游恒山记(徐霞客)4.满井游记(袁宏道)八下的第七单元:1.桃花源记(陶渊明)2.岳阳楼记(范仲淹)3.醉翁亭记(欧阳修)4.湖心亭看雪(张岱)九上的第六单元1.与朱元思书用心地在书里查找了一遍,希望能够帮到你~...

文言文有哪些游记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郦道元的《三峡》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苏轼的《石钟山记》我知道的就这些了,看看行不行 ...

学校游记文言文
4. 散文游记类文言文 \/view\/47562 小石潭记永州八记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 恒惴栗。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

自编文言文游记
1. 求一篇游记类的古文要自创的 樱花园游记涛涛八年春(2012年5月9日),吾与梓诺策游,约午时。 课毕,吾驻于二教。诺出,头戴环檐圆顶帽,身穿素底黑边长衬衣,下着橘色绫褶浅纱裙。 腰挎布包,长发披肩,素雅之中衬着妩媚。 吾与诺携出于大黑石校门,便见车来,上车。 仅十分至双台沟(正常25分钟)。倒乘...

游点苍山记文言文
又南至赤文岛,暝 *** 来,辞舟登阁。 2. 点苍山游记文言文阅读 点苍山游记杨慎(明)自余为谬人①,所历道途万有余里,齐、鲁、楚、越间号称名山水者,无不游。 及至叶榆之境,一望点苍,不觉神爽飞越。比入龙黾关,山则苍龙叠翠,海则半月拖蓝,城郭奠山海之间,楼阁出烟云之上,香风满道,芳气袭人。 余...

舟山游记文言文
5. 游记类文言文 永州八记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 恒惴栗。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

文言文游记长篇
二十四史是中国的经典,很多中高考考试都是从里面出的,而且这些书思想内容都很丰富,特别有利于学习古文。如果觉得可以,推荐你去看一些古文游记,古文传记等,大有裨益。 最后祝你学习进步,加油!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

西安游记文言文
2. 游记类文言文 永州八记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 恒惴栗。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

写山水游记的古代文言文有哪些?
五色焕然.游人俱从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已.余在粤西三里城,陆参戎即为余言其异,至此又以时早未花.询土人,或言蝴蝶却其花所变,或言以花形相似,故引类而来,未知孰是.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与游褒禅山记类似的文言文
3. 求关于游记类的文言文(原文+译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

水富县13876079555: 高考须掌握的文言字词
蔡伊复方: 文言实词大概有120,文言虚词有18个,不过高考主要考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应用,不需要死记硬背,多阅读,多练习是最好的掌握方法.

水富县13876079555: 文言文的字词翻译 -
蔡伊复方: 1、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即快马)《三峡》 2、 夏蚊成雷(雷:名词作动词,指像雷响)《闲情记趣》 3、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名词作动词,抽打)《闲情记趣》 4、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骑:动词作名...

水富县13876079555: 考研英语冲刺习小作文有什么建议?
蔡伊复方: 小作文,范文中的句子比较重要,格式更重要. 小作文主要有书信类、告示类等.小作文是可以通过短期训练来提高的,所以小作文的范文一定要研究,但不建议背诵整篇...

水富县13876079555: 游记 四字词语 -
蔡伊复方: 旭日东升 霞光万道 晨鸡报晓 日出东方 光芒四射 艳阳高照 炊烟缭绕 夕阳西下 晚风习习 落日余晖 夕阳如丹 风景如画 诗情画意 水绕山环 气象万千 郁郁葱葱 声机盎然 引人入胜 流连忘返 情不自禁 目不暇接 玉兔东升 月光如水 明月高悬 众星拱月 ...

水富县13876079555: 高考文言文知识必备词汇(在线等) -
蔡伊复方: 1、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

水富县13876079555: 高中文言文一些常用字词意思 -
蔡伊复方: 古今异义文言文中相当一部分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古今有了不少变化,词义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或褒贬色彩发生变化.因此复习时一定要注意这种情况.如:江河、亲戚、爪牙等附:古汉语中...

水富县13876079555: 常用的文言文词 -
蔡伊复方: 文言文实词众多,但容易理解,所以就不罗列了 下面是虚词的用法: 一、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常用词——之、其 二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

水富县13876079555: 请教几个高考文言文实虚词的词义及用法(始得西山宴游记)其隙也 (其)日与其徒上高山 (其)醉则更相枕以卧 (更) -
蔡伊复方:[答案] 其隙也 (这) 日与其徒上高山 (其) (他的) 醉则更相枕以卧 (更) . 你可以看一下百度百科 里面有的

水富县13876079555: 写游记都需要用哪些词语,成语 -
蔡伊复方: 风餐露宿 fēng cān lù sù [释义] 餐:吃饭;露:露水;宿:住宿;过夜.在野外的风雨中吃饭;在露天的环境中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艰苦.[语出] 宋·陆游《宿野人家》:“老来世路浑谙尽;露宿风餐未觉非.”宋·范成大《元日》:“饥饭困眠全体懒;风餐露宿半生痴.” [正音] 露;不能读作“露马脚”的“lòu”;宿;不能读作“xiǔ”.[辨形] 露;不能写作“路”.[近义] 栉风沐雨 草行露宿 餐风饮露

水富县13876079555: <格列佛游记>词语积累 -
蔡伊复方: 好词: 顺利虚弱 碎裂 摆布 狂风 疲惫 酣甜 矛刺 同情 友好 熟练 精光 手舞足蹈 威武 匀称 庄严 恶意 罪魁祸首 嚎啕大哭 感激 骚乱 揭露,慧骃,辞别,萧条,恭顺 自由、爽快、恢复、特别、计划、损伤、辉煌、壮丽、和蔼、祝贺、统治、激烈 等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