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人民的食物主要有什么?

作者&投稿:轩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的食物是什么~

改革开放以前人们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是野菜、粗粮,红薯叶。而人们现在注意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健康食品。

一、知识梳理(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主食的内容也在变化,以大米和面粉等细粮为主食,吃玉米面和高粱面的人在逐渐减少。肉类食品、各种新鲜的水产品、新鲜蔬菜、饮料到处都能买到。(3)住:在住宅建设方面,民国时期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存在,在沿海城市,一些巨商富贾和大官僚,盖起了“洋楼”。城市住宅中,有电灯和自来水,为广大市民的生活使供了方便。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从80年代开始,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4)行:民国时期的交通较前有了一定的改善。轿子、马车逐渐减少,人力车、自行车成了常见的代步工具。城市里有了柏油马路,有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公路和铁路交通也有所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交通方面变化很大。新修建了许多铁路,城市交通除公共汽车、电车以外,还有出租汽车,少数大城市开始拥有地铁。城乡人民个人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中国因此被称为“自行车王国”。民用航空在改革开放后发展很快,现在所有的公民都可以乘坐飞机。利用假日旅游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人生活内容的一大变化。人们逐渐打破了过去封闭式的生活环境,走出家庭,走出本乡本县,出外旅游了。

1、干粮。过去因为经济条件比较差,种类偏少主要是煎饼、卷子、饼、窝窝。卷子有死面卷子和发面卷子,白面卷子和杂面卷子;饼子有贴饼子和下在汤锅里的“喝饼子”。有一种在菜锅周围贴的叫“老鳖靠河沿”。

还有单饼、油饼、野菜或树叶面饼等等。窝窝有高粱面窝窝、棒子面窝窝、瓜干面窝窝等。主食还有面条、米饭,比较奢侈。

2、稀饭。俗称“糊涂”,如高粱糊涂、瓜干糊涂等。两种以上混合,如绿豆小米糊涂、高粱豆钱糊涂等。混合面加入白菜、萝卜丝、菠菜等制作的各种咸稀饭又叫“咸糊涂”,加入南瓜叫“南瓜糊涂”,加地瓜叫“地瓜糊涂”等,另外还有菜豆腐、辣汤、豆沫子、粥、糁汤等。

扩展资料:

过去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菜均以辣、咸味主。“要拉馋,辣椒子盐”是口头禅,还说“菜不够,盐来凑”。而今,生活水平有了大幅的提高,渐渐淡化了以辣咸为主的习惯,开始讲营养、讲口味。对鸡、鱼、肉、蛋讲新鲜。

肉以猪肉为主,鸡、羊、牛肉但不经常食用,以前只有过年过节才有机会分点肉。蛋以鸡蛋为主,还有鸭蛋、鹅蛋、鹌鹑蛋。豆制品除了常用豆腐外,还有豆腐干、豆腐皮、腐竹、黄豆芽、绿豆芽、青豆芽等。淀粉类有粉丝、粉条、粉皮、凉粉等。

食油以豆油为主,另有花生油、芝麻油、棉籽油。对于过去只有夏秋两季才有的鲜菜,如今一年四季不缺。



改革前,大家吃大锅饭,大家干多干少一个样,温饱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改革后,经济也发达了,人们餐桌多了不少鱼肉,生活不是只追求温饱了,而是追求质量,档次也高了 改革开放前后,吃的变化很大。过去,食物匮乏、单调,人民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还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人民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根据科学饮食的划分,食品消费横看有三个层次,纵看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低层次即初级阶段。基本要求是吃饱肚皮,逐步发展到吃得开心,基本标准是吃口好,卖相好。第二,中层次即中级阶段。食品讲究营养,既考虑能源物质,还要有调节物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第三,高层次即高级阶段。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对各类营养物有严格的定量概念;二是对食品的选择,不是单纯看正向指标,即有益成分的丰缺;而且要看负向指标,即有害成分的多寡。例如猪肝、菠菜等,就正向指标看好得很,从负向指标看,就不可取了。按照这种划分,当年限于历史的条件,毛泽东所着重考虑的仅是让中国人能“吃上饭”,平均每人每天消费粮食1斤还要多,恩格尔系数高,吃菜难,在这一时期仍是一个大问题。“

南方:大城市以籼米为主,每人26——30斤/月。
农村以红薯,红米为主(安徽,江西)。能填饱肚子,就是丰年。

北方:大城市以高粱,玉米为主,白面只有过节才有。

“人祸”时期,城市的其他副食品,没有供应,人们的生活可想而知。农村更是饿孚遍地。(死3000万人,只多不少)。

我记得小孩吃青岛钙奶饼干(当然不常吃),大人吃馒头了,菜冬天就是白菜,房前空地挖个地窑,放白菜,下去的时候点个蜡烛,不灭说明有氧,可以下去了.
西红柿放在吊瓶里煮,塞好瓶口用蜡烛封口,冬天做汤,呵呵,好喝啊.


建国以来生活上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人民的衣服没有过多的色彩和样式,一件衣服通常要穿很多个季节。改革开放后人们不仅对服装的质量、花色进行挑选,还要追求品牌和时尚,体现个性与修养,服装业也由此演变成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时尚产业。“一季多衣”取代了“一衣多季”,服装业也成了如今最为多姿多彩的产业。现在,人们在选择服...

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的 衣食住行 有哪些变化?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外国传来的卷烟,...

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有什么变化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人穿的衣服几乎是统一的两种颜色,兰色和灰色,人们因当时的经济条件太差,只能穿灰色的土布和兰色的卡布做衣服,那时买布还需要布票。改革开放后,城乡居民穿衣,突破了单一的颜色,品种讲究多样化、款式趋向时髦化、制作强调精彩化、布料达到高档化、中老年人穿的服装都变为了...

解放初期的衣食住行状况
二、食:从吃饱吃好到营养风味。解放前人们因为经济情况,只求能够吃饱肚子解放初期,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衣: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食: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怎么写?
近代: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人们生活,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存;中式服装改良,出现中西合璧的服饰:中山装、旗袍。现代:改革开放前:灰蓝单调、款式单一。改革开放后:款式色彩多样,追求个性,多彩时尚。饮食 近代:传统饮食丰富;出现西餐馆,西式的糖、烟、酒、饮料和糕点传入且逐渐被...

改革开放前的消费方式?
改革开放以前是实行计划经济的年代,所有的消费全部是按计划进行,每户人家会根据大户或小户,定量供应粮食,日用品及农副产品,所以除了钱以外,还会有各种各样票证,比如粮票,布票,肉票,肥皂票,等等,不胜枚举,买煤球都有煤球卡。 所以严格意义上讲改革开放之前,没有消费,只有求生存。改革开放前,...

1949年前人们的生活。
这样每年都有1\/3的农户在来年下种时需借粮贷债,年复一年,总也翻不过身来。孤儿寡母,生活更加艰苦,没有正常收入,只得求亲靠友,解决临时困难。由于收入低,大多数农户都得紧衣缩食,穿代很简陋,一年四季有棉单两季服装的就算上等户了,大部分农户冬夏一套服装,是用青蓝粗布或“出荷布"制...

1949年前的中国 衣食住行怎么样?
2、日益丰富的饮食(板书)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①刚建国时期——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板书)②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

改革开放前中国人民的生活情况怎么样?
穷!大多数地区的农民根本吃不饱饭,每年青黄不接时就要靠挖野菜充饥。如果碰上饥荒,很多人家就被逼逃荒要饭。不过,由于户口问题,乞讨也是一种风险很大的事情,他们被当成盲流遣回原籍,极有可能还会被当成反革命。至于那些成份不好的,连当乞丐的资格都没有,如遇灾荒,他们就只有等死了。

邗江区18030656044: 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的食物是什么 -
锻黎六味: 改革开放以前人们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是野菜、粗粮,红薯叶.而人们现在注意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健康食品.

邗江区18030656044: 改革开放前人民吃的食物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
锻黎六味: 不同之处是:改革前人们只求温饱,不讲究事物营养,而改革开放后,收入提高,随着吃的食物标准也提高了,讲究的是精,绿色食品等

邗江区18030656044: 30年前的食物主要是什么? -
锻黎六味: 那个时侯中国物价很便宜,糖果就1分钱一个,没有什么花哨的东西,都是以实际为主,而且很多东西要凭国家每个月按量发的票进行购买.现在人的经济富裕了,吃喝玩乐的东西也全面了,在过去吃...

邗江区18030656044: 改革开放三十前的食物是什么
锻黎六味: 窝窝头,特稀米粥.

邗江区18030656044: 求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吃的变化 -
锻黎六味: 我也找了半天,帮你总结下,望采纳 日益丰富的饮食 ①刚建国时期——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 ②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农村人还是吃不饱 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全国实...

邗江区18030656044: “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前后相比较,人民在吃的方面变化很大,请概括人们在饮食方面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
锻黎六味: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不管什么年代,人们的生活中都少不了饭桌.改革开放30年来,最让老百姓感觉真切的也就是菜篮子、米袋子的变化.那一个个家庭消费小帐本,那一张张商品购物券,像生活的睛雨表,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

邗江区18030656044: 改革开放三十年前吃什么东西
锻黎六味: 这个主要看地方了,有的地方穷,有的地方好点,山东的农村一般都没饭吃,也就吃些地瓜窝窝,地瓜产量高嘛,东北农村的吃些黑面或杂面大饼子,别的地方的人吃什么我就不知道了.(但是东北那边当兵的吃的好,许多馒头吃不了都扔了)

邗江区18030656044: 改革开放人民衣食住行的变化有哪些?要举例说明 -
锻黎六味: 一、衣服:30年前蓝色、灰色、白色是主色调,30后色彩多样,衣服越穿越少.二、食物:30年前夏天蔬菜多多,冬天白菜为主,过年大鱼大肉.30年后一年四季想吃蔬菜,好多东西越来越不敢吃了.三、住:30年前农家小院很温馨,冬天炉...

邗江区18030656044: 解放前后人们的饮食情况 -
锻黎六味: 关于食方面: 介绍改革开放前的相关情况. 展示当时使用的粮票、油票加以形象地说明.再让同学们从他们自己每天的食品品种、营养结构加以介绍. 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为什么如今成为餐桌上的美味呢?”让同学们回答出人们现在注意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健康食品

邗江区18030656044: 改革开放以来到现在吃住行的变化(300字左右) -
锻黎六味: 1.吃: 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在主食消费比重下降的同时,副食特别是动物性食品消费的比重明显提高,在对原粮...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