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对人称字或号,是一种尊敬吗?

作者&投稿:鬱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人的“姓、名、字、号”用英文怎么翻译。还有“原名”“人称”“谥号”“别号”~

姓:surname 或者 family name或者 last name
名:first name 或者 forename 或者 given name
字:style name,有时也作courtesy name
号:pseudonym,有时也做(hao)
人称:一般可以翻译成 nicknames
谥号:posthumous title
别号:alias

扩展资料
英文名字书写格式:
1、中国人名字的英文写法,就是汉语拼音:姓在前,名在后,姓和名分开写,姓和名的开头字母均大写。
两字姓名:
比如:张平 应该写:Zhang Ping
三字姓名:
单姓,比如:王海棠 应该写:Wang Haitang
复姓,比如:诸葛亮 应该写:Zhuge Liang
四字姓名:
单姓,比如:李王文思 应该写:Li Wangwensi
复姓,比如:司马相如 应该写:Sima Xiangru

中国传统的“他者”意识——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分析

内容提要:正如在西方一样,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也存在着一种强烈的"他者"意识。根据这种意识,他人乃是一种异己的、陌生的、危险的在者。这是"你-我"这种本真的、健康的存在状态的异化。这种他者意识首先是与关于自我所属族类的意识联系在一起的,因而个人的自我意识是与其族类意识密切相关的:异族的存在规定着本族的存在,进而族类的存在规定着自我的存在。于是,本真的自我也就不复存在了。这种他者意识渗透于汉语全套人称代词"他"、"你"、"我"中:如果说"他"是"缺席的他者","你"是"在场的他者",他们对"我"来说都是"外在的他者",那么"我"就只是一种"内在的他者"。

关键词:他;你;我;他者意识

孤独是你我的裂变/ 裂变是黑色的沦陷 / 捉不住你的眼波 / 眼波从肩头滑过 /

你我似飘忽的星体 / 星体在悄然地红移 / 生命已散成碎片 / 碎片零落在荒原 /

愿你像黑洞般神秘 / 释放出无声的引力 / 再不要抽身远去 / 来吧让你我遭遇 /

Oh, forget He and forget She / I take to you, you take to me /

这是我曾经写下的一首诗《我和你的商籁--读马丁·布伯哲学有感》 [1],它是有感于存在主义神学家马丁·布伯 [2]的思想而发的:在他看来,"他"或"她"是一种与"我"对立的、疏远的、陌生的、异己的在者;只有化"他"为"你",在"你-我"对话的情景里,我们才能返回到本真存在的"我"。这与另一位存在主义者萨特的名言"他人即是地狱"的体悟一致,是对人类生存处境的一种深刻的揭示。但不幸的是,自从人类跨入文明时代的门槛以来,这种"我-他"异在的生存处境就一直是人自身的一种基本的存在论事实。这个事实在古今中外的思想意识中一再反映出来,西方世界最近的一个著名例证就是美国学者亨廷顿的喧嚣一时的"文明冲突"论。而其实在中国,近代以来直至今日,我们津津乐道的"中西文化优劣比较",就其以"中-西"文化二元对峙作为其全部立论的基本预设而言,又何尝不是这样一种"我-他"异在的态度模式?西方人固然视我们为"他者",而我们未尝不视他们为"他者"?所以,西方人固然需要反省他们的西方中心主义,而我们中国人又何尝不需要反省自己的某种"华夏中心主义"?然而很无奈,我这里仍然在区分"我们"和"他们"。可见我们自己的这种以异族为"他者"的意识可谓根深蒂固,并渗透于我们的日常语言当中。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家。"本文的任务,就是通过对古代汉语人称代词"你"、"我"、"他"的语义分析,反省我们自己的这种"他者"意识。

1.他:缺席的他者

中国传统的他者意识,最明显地反映在第三人称"他"的用法上:我们用"他"来指称那个异己的、陌生的、危险的"在者"。谈到"他"时,我们心中常常是充满着疑惑、猜忌、甚至敌意的。跟对话中出场的"我"和"你"不同,"他"总是不在场的,我称之为"缺席的他者"。

在汉字中,"他"是一个后起的俗体字,最初写作"它"。最古的字书《说文解字》尚且没有"他"字,只有"它"字,段玉裁注:"它,其字或叚(假)'佗'为之,又俗作'他';经典多作'它',犹言'彼'也。"徐灏笺注:"古无'他'字,假'它'为之;后增'人'旁作'佗',而隶变为'他'。"这里应注意的是:(1)"他"是"佗"的隶变俗体字,当出现于秦汉之际;(2)"佗"是"它"(作为代词)的假借字,也是后起的用法。 [3](3)"它"是"蛇"的古体字,这是众所周知的。《说文》:"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弯曲)垂尾形。"《玉篇》:"它,蛇也。"宋代罗泌《路史·疏仡纪·高阳》"四它卫之",罗萍注作"四蛇卫之"。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浙江三·湖州府》说:"杼山上有避它城,……盖古昏垫时民避蛇于此。"以上都是没有疑问的,问题在于,段玉裁和徐灏及许多人都把作为人称代词的"它"视为假借字,这就值得商榷了。在我看来,"它"字的意义从指称蛇虫到指代人物的演变,这并不是假借,而是词义的引申。

这要从上古的成语"无它"和"有它"谈起。《说文》:"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当时蛇多,所以人们见面时常相问:没有蛇吧?这相当于后世见面问候的套语:别来无恙?段玉裁注:"相问'无它',犹后人之'不恙''无恙'也。"既然成为了一般见面问安的套语,则"它"的含义也就泛化了:不仅指蛇患,而且指一般的忧患,或如高亨先生所说的"意外之患"(详下)。进一步联系到当时部族之间战争频繁的事实,"它"在问候中更多地是指称的作为敌对势力的外族。例如《国语·周语下》谈到单子"能类",并引《诗经·大雅·既醉》"其类维何?室家之壶。君子万年,永锡祚胤",认为"必兹君之子孙实续之,不出于它矣。"韦昭注:"类,族也";"它,它族也。""不出于它"即不出自外族。所以,"无它乎"的通常意思是问:没有外族来犯吧?相反,如遇外族侵犯,便是"有它"。对此,我们可以《周易》古经的"有它"为证。《周易》共有三处谈到"有它",大抵均指作为敌对势力的外族:

后边还有好多呢,


http://www.studa.net/2003/4-30/2003430152320.html

在中国古代,对人称“字”是一种尊敬,而“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一般是自称。

1、字

表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子20岁女子十五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

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

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

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

2、号

号,是指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如苏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居士。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与名、字无联系。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简称号。在古人称谓中,别号亦常作为称呼之用。

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尤其是文人雅士,总喜欢给自己起个号。正因为“号”是自己起的,所以它不像姓名、表字那样要受家族、宗法、礼仪以及行辈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发和标榜使用者的志向和情趣。

扩展资料:

1、“字”的起源:

“字”起源于商朝,盛行于周朝,后来形成了一种制度。直到近代仍然被许多知识界和文化界的人使用,如胡适字适之,孙文字载之,毛泽东字润之。

现代除了知识界和文化界的大家仍然使用外,普通老百姓很少人使用了,但中国人口现有十三亿,同名同姓发生率过高,文化界现有意恢复表字制度,有些喜爱历史学的人拥有表字,比如李浩然字子檀,周启星字承启,张策字竹朿。

2、“号”的起源:

起号之风,源于何时,文献资料上没有详细记载,大概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像“老聃”、“鬼谷子”等,可视为中国最早的别号。

东晋时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南北朝时代有更多的人给自己起了号,唐宋时形成普遍风气,元明清达到鼎盛,不但人人有号,而且一个人可以起许多号。

如明朝画家陈洪缓有“老莲”、“老迟”、“悔迟”、“云门僧”等四个号。延至近代,用号风气一直不衰,如苏玄瑛号“曼殊”;齐璜号“白石”;何香凝号“双清楼主”。现代以来文人的号逐渐被笔名所代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表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号



字”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种:

①同义反复。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颜回字子渊,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属此类。

②反义相对。晋大夫赵衰(减少意)字子馀(增多)。曾点(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绩字无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赵孟(俯)字子昂,晏殊字同叔。

③连义推想。赵云字子龙(云从龙);晁补之,字无咎;苏轼,字子瞻(《左传僖28年》:“君冯轼而观之”);岳飞字鹏举。

从以上三类可以看出,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这三种是主要的,另外还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的情况一般也归入字的范围。

命字方面与命名同样,有着时代气息,一个总的趋向是美词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显。

唐宋以后,由于理学加强,一些繁文褥节越来越多,读书人之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称字,是为了表尊敬,但时间长了之后,渐感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号。
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周礼·春官·大祝》:“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号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时期还不流行,葛洪、陶潜有号,当时多数人没有。到唐宋间才特别盛行起来,原因有二:1、伦理道德加强,2、文学发达,文人讲究文雅。至明清,由于文人范围扩大,加上帝王提倡,更加盛行起来。纵观古人命号特点,我们也可以概括为几条。
自号一般都有寓意在内。

1、或以居住地环境自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陆游,号龟堂。辛弃疾号称稼轩居士。明武宗朱厚照自号锦堂老人,明世宗朱厚璁自号天池钓叟,明神宗朱翊自号禹斋。乾隆晚年自号十全老人、古稀天子。咸丰(奕 )自号且乐道人。

2、或以旨趣抱负自号:杜甫,自号少陵野老,“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六一居士”是欧阳修晚年的自号。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金心农自号出家庵粥饭僧,都体现了个人的旨趣。

3、有些人还以生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甚至惊人之语自号。

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赵孟甲寅年生,自号甲寅人;元郑元右,自号尚左生,明代祝允明自号祝枝指生,后在民间演变成祝支山。朱 尊,自号夕阳芳草村落,唐寅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普救寺婚姻案主者。徐树丕,自号活埋庵道人。
别人赠号主要有三种情况:

1、以其轶事特征为号。如李白,人称谪仙人。宋代贺铸因写了“一川烟柳、梅子黄时雨”的好词句,人称贺梅子。张先因写了“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三句带“影”字的好诗,人称“张三影”。类似例子再如:

山抹微云秦学士——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

露花倒影柳屯田——柳永,《破阵子》词中有“露花倒影”句。

张孤雁——张炎《解连环·孤雁》

红杏尚书——宋祁(工部尚书)《木兰花》“绿杨烟外晓春寒,红杏枝头春意闹”。

现当代作家的笔名、艺名也可算入号的范畴,有的是自号,有的是赠号。

郭沫若(笔名)原名开贞,巴金、夏衍、冰心全是笔名(自号),而非原名。

艺号(赠号):

张英杰——盖叫天,牛俊国——牛得草,荀慧生——白牡丹,李慧敏——白玉霜,毛稚黄——毛三瘦。
2、以官职、任所或出生地为号。王安石称王临川;杜工部(杜甫),贾长沙(贾谊);王右军(王羲之);汤显祖称汤临川;康有为,广东南海人,称康南海;孔融,曾任北海太守,人称孔北海;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人称顾亭林。清代民谣“宰相合肥天下瘦”说的是李鸿章(合肥人),“司农常熟世间芜”说的是翁同和为常熟人,时任户部尚书。
3、以封爵、谥号为号

诸葛亮封武乡侯,人称武侯;司马光,封温国公,岳飞,谥号武穆。

宋以后,文人之间大多以号相称,以至造成众号行世,他们的字名反被冷疏的情况。苏轼一生有14类38个名号,鲁迅先生一生(1881—1936)57岁,共用过140多个名号(主要是笔名)。

鲁迅原名周樟树,字豫才,改名树人。1898年,第一次用笔名,戛剑生、树人。1818年,《狂人日记》发表时,始用鲁迅笔名。三十年代后更多,最多的为1933年26个和1934年41个。这两年也是他的创作高峰,作品最多的时期。
由于号可自取和赠送,因此具有自由性和可变性。以至许多文人,有很多别号,多的可达几十个,上百个,“别号太多,反成搅乱”(郑板桥集题画。靳秋四索画),所以近代以后,尤其建国以来,文人用号之风大减,不少人发表作品不用笔名,就用真名。少数文人存有别号,多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前就出名的文人。如鲁迅曾自号书斋,绿林书室,且介亭;王力自号龙虫并雕斋;姚雪垠,无止境斋;叶圣陶未厌居,俞平柏古槐书屋,此可谓遗风。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是一种尊敬的表现
而号是自己起的,用来表示自己某种情操或爱好的,
普遍来讲是由晚辈来称呼的,也是表示一种尊敬的,
一般来说,长辈可叫人名,而同辈和属下称字,晚辈称号

是一种尊敬 就像刘邦是特别不讲究礼节的人,经常是对别人破口大骂,但是特别尊敬张良,所以一直称其为子房,从不叫名字,这就表示自己对张良的一种尊敬 而且更何况张良还是刘邦的下属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而号则不是,只是一种自称或者别人对你的称谓,有贬义也有褒义


文言文常识对人的称呼
向人称自子,曰小儿,女曰小女。见人子称世兄,自称弟,称女曰世姐,自不称。 九、称人之孙及孙女,曰令孙曰令女孙。向人称自孙,及女孙,曰小孙,曰小女孙。见人之孙及女孙,称几公子几小姐。 十、称人或称自之已故上辈,统加一先字。如称人之故父母,曰令先尊令太夫人;称自之故父母,曰先严先慈之类。

古代人在公共场合,通常会用什么字来表示第一人称呢?
古代人在公共场合,通常会用“吾”,“余”,“予”,“孤”,“朕”,“寡人”等等来表示第一人称。下面一起来看看吧。一,君王用什么来表示第一人称诸侯,君主多以“孤”,“朕”,“寡人”自称。整体实力很强的诸侯,自称“寡人”。“一种最普遍的文本之一我”字是。在中小学校大伙儿入校过,...

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人称称谓
2、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子20岁女子十五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3、号,是指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如苏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居士。号多为自己所起,亦...

古代汉语中,人称有哪几种?
详细介绍:古代汉语中有不少的人称代词,其功用也和现代汉语一样,是用来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之分,还有己称、旁称和尊称等。第一人称,又叫自称。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专称“朕”、“孤”“寡人”等字。通常都可译为“我”“我的”“...

求各种古代对别人的谦称
①拙笔:称自己的文字和书画。如:拙笔一幅,敬请惠存。②拙见:称自己的见解。③拙著:称自己的作品。④拙作:同拙著。⑤拙荆:古人对人称自己的妻子。二、“小”字一族: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①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谦称自己。如:小弟有一不情之请。②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③...

古代对人的称呼
【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前两人兼称官职、字和姓,后一人称字和姓;《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

古代文言文中人称称谓语的解释
2、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3、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4、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5、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6、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7、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人,但因昌黎...

现代人用“我”表示第一人称,古代人用什么字表示第一人称?
“一种最常用的汉字之一我”字是。在小学我们就学过,第一人称是“我”,第二人称是“你”,第三人称是“他(她)”。无论是在文学作品里,还是现实生活巾,都自称“我”是一种很普遍的做法。但在古代,耍是一个人公共场合或者是社交场合,...

古代敬称
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4、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5、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6、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古代文言文敬称你们
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

宜昌市17856719504: 在中国古代,对人称字或号,是一种尊敬吗? -
常梁塞莱:[答案]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是一种尊敬的表现 而号是自己起的,用来表示自己某种情操或爱好的, 普遍来讲是由晚辈来称呼的,也是表示一种...

宜昌市17856719504: 古人如何称呼对方的名与字 -
常梁塞莱: 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

宜昌市17856719504: 中国人的名、字、号的使用有什么讲究 -
常梁塞莱: 古代的“名”和“字”是不同的.根据古代礼俗,婴儿出生3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20岁举行冠礼时要取“字”,而有成就或有身份的人还有不同的“号”或尊称.比如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尊称孔子或孔仲尼甫;李白姓李、名白、...

宜昌市17856719504: 在中国古代,名、字与号是有区别的: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号又叫别号... -
常梁塞莱:[选项] A. 李太白 B. 杜子美 C. 苏轼 D. 青莲居士

宜昌市17856719504: 古代人名 字是什么意思 比如李白 字太白 -
常梁塞莱: 我们今天的中国人,大多只有一姓一名.但在古代,人们的姓名远没有这么简单.在通常的情况下,除了姓和名以外,还有字(表字)、号等. 我们今天常说的某某人叫什么名字,其:"名字"一词,在古代代包括"姓"、"名"、"字"三个...

宜昌市17856719504: 中国古人字号最早在什么时候出现? -
常梁塞莱: 古人除有名、字外,又多取号以代替名字.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早在周朝时,人们就已经开始取号.对此,《周礼》解释说,号为“尊其名更为美称焉”,意思是说,号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称或美称.

宜昌市17856719504: 古人的“字”和“号”代表什么意思?
常梁塞莱: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宜昌市17856719504: 中国古代文化人字,号,名,溢号 -
常梁塞莱: 谥号 我国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 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并相沿成为制度,这种制度称为谥法,所给予的称号名为谥号.《逸周...

宜昌市17856719504: 国内的称呼方式有那些、举例说明 -
常梁塞莱: 姓名称谓 姓名,即一个人的姓氏和名字.姓名称谓是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称呼形式.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全姓名称谓,即直呼其姓和名.如:“李大伟”、“刘建华”等.全姓名称谓有一种庄严感、严肃感,一般用于学校、部队或其...

宜昌市17856719504: 古人的字和号是什么意思 -
常梁塞莱: 古代人在本名之外,大多另有字,这风气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很普遍了.《礼记·曲礼上》称:“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贵族男子二十岁时(成年)行加冠之仪而取表字,女子出嫁(成年)之时可以盘发插笄(簪子)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