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隋两朝兴建大型之程的利弊是什么?

作者&投稿:郴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秦到隋推举制度有何利弊~

  秦到隋之前的推举制度主要是:
  1、察举制
  察举也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汉代察举的标准,大致不出四条,史称“四科取士”,《后汉书·百官志》注引应劭《汉官仪》说: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
  四科取士大约起于西汉,下迄东汉未改。不过有时单举其中的一二科,或全举四科,均有诏令临时规定。察举的标准虽仅有四科,但察举的具体科目却很多,主要有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通常指经学)以及明经、明法、尤异、治剧、兵法、阴阳灾异等临时规定的特殊科目。这些都是功名,有了功名,便可实授官职。上述察举诸科,实际上分为岁举和特举,岁举是常制,特举由诏令临时规定,二者都是由下向上推选人才的制度。汉代选官以“乡举里选”为依据,体现的是尊重乡里舆论对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但是,舆论评价一旦与仕途沉浮相联系,就容易被某些有权势、有影响的人物或社会集团所控制、所利用。曹操审时度势,提出了“惟才是举”的用人原则,这既是对处于乱世求贤的需要,也是对汉代“选举失实”的刻意纠正。

  2、征辟
  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聘是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征聘之方,由来已久,如秦孝公公开下令求贤即属征聘性质。秦始皇时叔孙通以文学征,王次仲以变仓颉旧文为隶书征,亦皆属征召性质。到了汉代,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求贤诏,也是继承了这一方式。以后自西汉武帝以至东汉,相沿成例。对于德高望重的老年学者,且特予优待。如武帝即位之初,即“使使者束帛加璧,安车以蒲裹轮,驾驷迎申公”,可谓开了汉代安车蒲轮以迎贤士的先例。皇帝征聘,为汉代最尊荣的仕途,征君去就自由,朝廷虽可督促,如坚不应命,亦不能强制;且于既征之后,地位也不同于一般臣僚,大都待以宾礼。
  辟除是高级官员任用属吏的一种制度。汉代辟除官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三公府辟除,试用之后,由公府高第或由公卿荐举与察举,可出补朝廷官或外长州郡,故公府掾属官位虽低,却易于显达。一种是州郡辟除,由州郡佐吏,因资历、功劳,或试用之后,以有才能被荐举或被察举,亦可升任朝廷官吏或任地方长吏。
  公府与州郡既有自行选官之权,而被辟除的属吏又不为朝廷命官,故去留亦可以自便。如不应辟,也不能加以强迫;否则,要受到舆论的非议。尤其是州郡辟召是当时比较自由的仕宦途径,而且既辟除之后,主官即当加以重用;否则,气节志行之士就要辞去。另一方面,公卿牧守既可自行辟除,他们为了发展个人势力,皆争相以此笼络士人;而士人为了做官,也不得不依托权门。这样便发展成为一种私恩的结合。西汉时被辟除者犹为国家官吏,到东汉则实际上成了主官的私属。于是朝廷集权力量遭到分割,地方割据势力得到发展,东汉末年四分五裂的局面,与用人之权转移到私人手中有很大关系。

  3、九品中正制
  在汉末军阀混战的冲击之下,乡里组织遭到破坏,“乡举里选”的传统做法难以为继。在此情况下,三国时的曹魏制定和推行了“九品中正制”。 又名九品官人法。魏文帝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以魏晋之制为例,其主要内容为:
  ①先在各郡、各州设置中正。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且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郡中正初由各郡长官推选,晋时改由州中正荐举,中正的任命权掌握在司徒府。州郡中正都设有属员。一般人物可由属员评议,重要人物则由中正亲自评议。
  ②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道德、才能。中正对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状”。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类别却只有上品和下品。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故二品实为最高品。三品西晋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后降为卑品(下品)。
  ③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中正评定的品第又称“乡品”,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乡品相适应,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又称“起家官”)往往为“清官”,升迁也较快,受人尊重,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浊官”,升迁也慢,受人轻视。
  ④ 中正评议人物照例3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官品及居官之清浊也往往随之变动。为了提高中正的权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在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由于各政权具有少数民族统治的性质,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不能与两晋南朝相提并论。北魏初、中期,未行九品中正制。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始立九品中正制。但自河阴之变后,此制亦流于形式。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

秦、隋两朝都是我国历史上完成统一的封建王朝,有许多相似之处。

相似之处:
(1)都是长期分裂之后,统一中国的封建王朝。
(2)都建立了一些开创性的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秦朝的中央集权制,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3)都建有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如秦朝的万里长城,隋朝的大运河。
(4)统治者都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开发。如秦朝对南方越族地区的管辖和开发,打败匈奴收复河套地区,隋朝派人去流求和西域。
(5)都因实行暴政,激起大规模农民起义而亡。
(6)都为继之而来的封建王朝提供了借鉴,新的王朝被迫实行宽舒政策,出现繁荣局面。如西汉武帝出现“大一统”的盛世局面,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

隋朝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文化,政治的交流与发展,加强了南北的交通。
但是杨广修大运河带有游江南的个人目的,劳民伤财。
秦长城有效的阻滞和延缓了匈奴的进攻,保证了中原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与此同是也激发了社会的反秦热潮,是秦灭亡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结束分裂的秦,隋两朝都这么短命?
汉朝,其建立者刘邦是百姓出身,深了解百姓之苦,大乱后必有大治,汉早期用老黄无为之治思想,给百姓休养生息,至武帝达到顶峰,百姓生活富足,驱逐外患,保证了国家的长久发展。隋朝,隋文帝励精图治建立了后世科举制度的基础,隋炀帝修建了大运河,这个对于后世都是有极大的历史意义的,但是隋炀帝好大喜...

...隋朝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秦隋两朝的这一举措都什么?
无论是开凿灵渠还是修建大运河,都是提高生产力、促进跨地域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有效手段。可以说功在千秋。但是,秦、隋存在时期都很短,两条运河的工程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原因在于没有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开凿,而是急于求成,以致对当时的民力和社会经济造成不良影响。

隋朝如此短暂是偶然还是定会如此?
社会的矛盾隋朝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贡献是重要的,他结束了南北两朝混乱割据的时代,成功的将中国一统实践的文化与经济的一统。结束了割据的局面,让百姓得到了暂时的安定。我们不得不承认隋文帝的贡献,但是从隋炀帝后期开始,国家开始兴建许多重大的工程。然而这与当时的经济十分的相差甚远,导致很多老百姓...

秦.隋两朝虽然历时短暂,但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远影响。有不少相似...
保障中原安定做出了伟大贡献;隋朝开凿了京杭大运河,为沟通南北经济,巩固国家统一做出了伟大贡献;3、都是二世而亡。秦亡于秦二世,隋亡于隋炀帝。两位皇帝都是残暴之君。或说都是因为暴政而亡。4、都开启了一个大统一的时代,为后继的统治者提供了教训。秦开启了汉朝,隋开启了唐朝。

隋朝发生的大事件,就是杨坚建立隋朝到李世民成为皇帝这段时期的历史大事...
有几件事情还是非常重要的 1、隋文帝登基,杨坚是那个时代融合的产物,在中华分裂了300年之久。终于选择了一个汉人,一个具有鲜卑文化底蕴,佛教文化素养,充满军事天赋的人来引领中华的历史潮 流;1、兴建大兴城 2、对突厥宣战,中华的再次统一,使得中华民族原本文弱的特点,融入了鲜卑族的血性,中华在...

隋元两朝大运河开通有什么积极影响?
到了隋朝,隋炀帝动用几百万人,开凿贯通了大运河,这为以后国家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隋代开始全线贯通,经唐宋发展,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代人工天河。京杭大运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价值堪比长城是世界上...

秦朝和隋朝的相似之处
相似点二:都是结束了此前的诸侯混战或动荡社会:秦朝结束战国纷争,统一中国;隋朝结束南北朝混战,统一中国;相似点三:建立的统一的政治基础:秦朝统一汉字,统一度量衡,建立了规范;隋设立三省六部制、初步建立了官制、法制,为以后的历朝历代做出了贡献。相似点四:都修建了大型的工程,留下了文化遗产...

秦朝和隋朝这么强大为什么会二世而亡?
他知道经过他父亲的治理,国家已经相当富足,不会出现秦朝那样的动乱,所以他才敢放开手来做。但是关键是他对这个尺度没有把握好,滥用民力,导致秦朝灭亡。在此后的中国,特别是中原王朝,很少再出现类似于始皇帝和隋炀帝这样的暴君,昏君是有,但是暴君不常有,因为这两个人太典型了。

为什么结束大分裂局面的大统一朝代总是短命
3、隋朝。我认为是最可惜的一个朝代。这个王朝在开皇之治的短暂辉煌之后便戛然陨落。究其原因,我认为来自于连年用兵和大兴土木有关。隋炀帝征高丽,开凿大运河,都是佐证。4、元朝。自忽必烈灭南宋统一中国到被朱元璋打回老家总共98年。虽然将国人分四等,但由于忽必烈是个比较务实的皇帝,加上耶律楚...

古代的大唐朝位于现在的哪个省,哪个市
唐朝长安 是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唐朝长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规划布局最为规范化的一座都城。唐长安城,隋朝称之为大兴城,其兴建于隋朝,唐朝易名为长安城,为隋唐两朝的首都,是当时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长安城是隋文帝君臣建立的宏伟都城,反映出大一统王朝...

徽州区17132853690: 秦朝大运河和隋朝大运河的共同点和区别 -
尹建益脉: 共同点:都是由皇家督办的大型水利工程 区别:秦朝大运河的建造在于改善水利,隋朝大运河的建造在于为皇帝铺设出行水道

徽州区17132853690: 长城、大运河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工程,影响深远.但是,秦朝和隋朝又是中国历史上两个短命而亡的朝代.你认为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告诉我们国家在建设大型公共工程时应注意什么? -
尹建益脉: 长城的修建,防御了北方游牧名族匈奴的进攻,保护了北部边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了北部边疆的开放.但,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总占全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可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

徽州区17132853690: 中国古代交通建设对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 -
尹建益脉: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对外关系发展.秦、隋两朝的建设加重百姓负担,激化阶级矛盾,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两朝的灭亡.

徽州区17132853690: 隋元两朝大运河的异同点 -
尹建益脉: 隋朝的大运河是为了加强南北交流 巩固对全国的统治而开凿的 而元朝的则是为了运货方便 开通后粮食可直接达到大都

徽州区17132853690: 隋元两朝大运河的异同点急 -
尹建益脉:[答案] 隋朝的大运河是为了加强南北交流 巩固对全国的统治而开凿的 而元朝的则是为了运货方便 开通后粮食可直接达到大都

徽州区17132853690: 隋朝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是一个有着什么样建设和创新的重要时期? -
尹建益脉: 隋朝算是承前启后吧,虽然他只有短短的两朝,但他结束了之前各地分离的状态,完成了统一的大业,为唐后来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尤其是其修筑的京...

徽州区17132853690: 隋元两朝大运河开通有什么积极影响?
尹建益脉:回答如下: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意义: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京杭大运河建于两千多...

徽州区17132853690: 隋元两朝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积极作用?
尹建益脉: 经济上加强了南北货物输通,政治上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稳定,并且促进人员往来.

徽州区17132853690: 中国古代兴修得水利工程有哪些呀?有什么作用呢?对当时有什么影响?希望能把各个朝代得都说说 -
尹建益脉:[答案] 如果算上大禹治水的话,那大禹治水是最早的,大规模的兴修水利应该在战国时期 秦时期 我国是文明古国,科学技术在18... 命令郑国在秦国修建郑国渠.在郑国的亲自指挥和参与下,一条长达100多公里的大型水利工程--郑国渠在关中大地上蜿蜒盘旋...

徽州区17132853690: 秦朝与隋朝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 -
尹建益脉: 楼上的说法基本正确,但是不够具体! 秦朝的统一,结束了六国割据的局面,使中原各地的文化归为一体,从西周至战国、春秋,经历了几百年的混乱,终于得到了统一,封建王朝正式出现!在文化方面,也开创了新局面,统一了文字、测量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