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中 提到的“管仲”,是春秋是著名的谋臣,写出一个与他有关的成语或典故吗?

作者&投稿:管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民间与管仲有关的成语故事~

1.大公无私
  比喻公平正直,不徇私情,不偏袒一方。
  这则成语源于《管子?形势解》:“风,漂物者也,风之所漂,不避贵贱美恶。雨,濡物者也。雨之所堕,不避小大强弱。风雨至公而无私,所行无常乡”。
  《形势解》一篇由天地万物生存之道及自然界的一系列现象引申出君主治理国家、安抚人民道理,比喻形象生动,令人信服。其中提到:风是吹拂万物的。风吹起来,不管富贵的、贫贱的、善美的、丑恶的,一样吹拂。雨是润泽万物的。雨下起来,不管是强大的、弱小的,一样润泽。风雨至公而无私心,是一律公平对待、大公无私、不偏不依的,正因为风吹雨下没有既定方向,所以人们虽然遇到风吹雨打,也不会发出怨言。
  《管子》以此来比喻君主行“令”,是在人民所好的方向;行“禁”是在人民所恶的地方。民乐其政,就能“令行禁止”。人君能使百姓尽力亲近,必须为天下求利除害,把德泽加于天下,恩惠施于万物,家庭得以安居,群生得以养育。这样,万民便愿意尽力为君主效劳。人民努力耕作充实国家仓廪,在战场尽力杀敌保卫国家疆土,即是劳苦卑辱也无怨言。法立而人民乐从,令出而人民接受。君主出言合理,合于民情,人民就愿意实施,君主治理国家无所干扰,人民自动守法,安居乐业,天下太平。
  2、管鲍之交
  管:管仲。鲍:鲍叔牙。均为春秋时齐国的名臣。交:交情。这则成语比喻知心相契、交谊深厚的朋友。
  “管鲍之交”,也作“管鲍之好”。这则成语源于《列子·力命》:“管仲尝叹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此世称管鲍善交者。”
  春秋时期,齐国有两个贤人,一个叫管仲,一个叫鲍叔牙。他们一个才气横溢,一个为人诚恳厚道。两人意气相投,来往非常密切。后来他俩一起作了齐国公子的老师,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辅佐公子小白。
  齐僖公死后,襄公继位,他害怕各位公子谋夺他的王位,就想加害于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于是公子纠逃到了鲁国,公子小白逃到了莒国。后来,齐襄公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赶忙回国争夺王位。
  为了阻止小白,管仲率领士兵在其返回齐国的道路上进行拦截,一箭射中了小白腰带上的钩子,小白假装死去。管仲以为没有什么顾忌了,就与公子纠一起不紧不慢的返回齐国。但是等他们到达时,公子小白已经捷足先登,即位就国了,史称桓公。
  管仲和公子纠不甘失败,他们借鲁国军队去攻打齐国。结果战斗失利,公子纠被杀,管仲成为囚犯。
  桓公要拜鲍叔牙为相并想处死管仲。鲍叔牙劝说道:“管仲是为其主嘛!主公可赦免他,让他为您效力。此人才能胜于我,若以他为相,齐国定会强大起来”。
  桓公听了鲍叔的话,就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
  管仲知道后感叹说:“我和鲍叔曾经一道做买卖,嫌了钱,我总是多拿一些。有人说我爱占便宜。鲍叔却说:‘管仲家贫,理应多拿些。’鲍叔后来家道衰落,我为他谋划赚钱,结果反而令他更穷了。有人说我愚,鲍叔却说:‘哪里是他愚,是我自己没有好机遇!’我曾多次到朝中为官,但都被国君驱逐出境。有人说我不贤。鲍叔却说:‘他是未遇到明主呀!’我曾从军参战,当遇到敌人反攻时,我总是第一个往回跑。有人说我胆怯,鲍叔却明白,说‘他家中有老母,是孝心所致呀! ’生我的是父母,而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管鲍之交”一直被誉为交友的最高境界,成为了被历代传诵的历史佳话。可见真挚的朋友应当患难与共,为了国家的利益能不计个人得失,同心协力。而桓公不计较私仇,任用管仲终成霸业,其使贤任能之举,也对后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 不翼而飞
  不:无,没有。翼:翅膀。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没有翅膀却突然飞去,形容言论、消息传播迅速,后比喻事物突然失踪。
  这则成语源于《管子·戒》:“不翼而飞者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无方而富者生也。”
  《戒》是《管子》第二十六篇。 戒是劝戒的意思。本篇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齐桓公想就自己出游的事征求管仲的意见,问道:“我这次出游,想要东起之罘,南至琅邪。司马却提出意见说,也要象先王的出游一样。这是什么意思呢?”管仲回答说:“先王的出游,春天外出,调查农事上经营有困难的,叫作‘游’;秋天外出,补助居民中生活有不足的,叫做‘夕’。那种人马出行而吃喝老百姓的,则叫作‘亡’;尽情游乐而不肯回来的,则叫作‘荒’。先王对人民有游、夕的情况,自己却从没有荒、亡的行为。”桓公退后拜谢说:“这是宝贵的法度。”管仲又接着告诫桓公说:“没有羽翼而能飞的是语言,没有根底而能巩固的是感情,没有地位而尊贵的是心性。您也应巩固感情,谨慎言语,以严守尊贵的心性。这就叫道的发扬。”桓公再次拜谢管仲,认为他说的非常对。
  5. 不知所措
  措:安置,处置。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不知道该怎么办,后常用以形容窘急的神态。
  这则成语源于《管子·七臣七主》:“振主:喜怒无度,严诛无赦,臣下振恐,不知所措,则人反其故。不悟则法数日衰,而国失固。”
  《管子》第五十二篇《七臣七主》。文中提出“振主”之说:所谓“振主”就是喜怒无常,严于诛罚,不讲宽赦,臣下惊恐,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人们都心怀诈术,虚与委蛇。如不觉悟,法令政策将一天天衰落,国家将失去根基。
  “不知所措”后来就被用来形容窘迫或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样子。

1、退避三舍
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成王在接待他时问,你如果回到晋国的话,将怎样报答我?重耳说,楚国遍地是人杰,到处物产丰饶,比晋国富多了,我拿什么报答您呢?
楚成王又说,那你还是报答一下我吧。重耳说,若以您的贤明,让我回国,以后如果晋楚会师中原,交起战来,我将率兵后退九十里地,如果您认为这样还不足以报答,我将只好与您战斗下去!
听了重耳的话,楚成王认为重耳很了不起,老天一定会让他复兴晋国,违反天意是要闯大祸的。于是以礼相待,并把重耳送到了秦国。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在晋楚城濮之战中他果然率兵退避了九十里。
2、负荆请罪
渑池会结束以后,由于蔺相如劳苦功高,为赵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是赵国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相如本来是个平民,我感到羞耻,在他下面我难以忍受。”
并且扬言说:“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相如听到后,不肯和他相会。相如每到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
没过多久,相如外出,在邯郸城回车巷远远看到廉颇,他命车夫把车驾到路中,丝毫不给蔺相如空隙,蔺相如却掉转车子回避。
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直言进谏地说:“我们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老先生口出恶言,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您怕得也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出息,请让我们告辞吧!”
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厉害?”回答说:“廉将军比不了秦王。”
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却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
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邯郸城,就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在呀,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
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府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3、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
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议说:“此时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邯郸,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都城大梁猛攻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
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邯郸之围遂解。
4、一鸣惊人
楚庄王熊旅统治朝政三年,不发布政令,不治理朝政。右司马伍举来到君王座驾旁,对楚庄王讲了一段微妙的谜语,说:“有一只鸟停驻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是什么鸟呢?”
楚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为了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观察民众的态度。虽然还没飞,一飞必将冲天;虽然还没鸣,一鸣必会惊人。你放心,我知道了。”
经过半年,楚庄王就亲自听取朝政,被废除的有十项政令,被启用的有九项政令,诛杀大奸臣五人,提拔隐士六人,因而国家能被大力整治。
带兵讨伐齐国,在徐州大败了齐军,在河雍战胜了晋军,在宋国汇合诸侯,终于使楚国称霸天下。
5、纸上谈兵
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但是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
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做将军。”
赵王说:“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开始侍奉他的父亲时,当时做大将,亲自捧着饭把食物送给的有几十次,所交的朋友有几百个。
大王和宗室赏赐给他的东西全都把它送给军中将士和士大夫,从接受任命的那一天起,就不再过问家里的事。
现在赵括刚当上大将,就面朝东方接受朝拜,军中将士没有敢抬起头来看他的,大王所赏赐的金银财宝,都拿回来藏在家里,而且每天看到有便宜的田地住宅可以买下来的就买下来。
大王认为跟他的父亲相比如何呢?他们父子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出兵。”
赵王说:“老太太你的意见还是先放在一边吧,我已经打定主意了。”赵括的母亲于是说:“大王最终决定要派他出兵,那么如果有不顺利的情况发生,我能够不受到连累吗?”赵王答应了她。
赵括代替了廉颇后,全部更改纪律和规定,并撤换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派出引诱赵括做出错误判断的小股部队,佯装失败,却断绝他的粮道,分段两军,士卒的士气大乱。
四十多天后,军队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退避三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鸣惊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负荆请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纸上谈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围魏救赵

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宰,(鲍叔牙)谢绝说:“我,是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您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国君对臣子的恩赐了。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点:宽厚仁慈,使人民感恩,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不违背它的准则,我不如他;用忠诚信义结交人民,我不如他;制定礼法道德规范成为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我不如他;(两军交战)在营门前击鼓助威,使人民勇气倍增,我不如他。”桓公说:“那个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几乎死掉。”鲍叔牙解释说:“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的罪过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这样的。”齐桓公问:“那怎么办?”鲍叔牙回答说:“到鲁国去邀请他。”齐桓公说:“施伯,是鲁君有智谋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给我,那可怎么办呢?”鲍叔牙说:“派人向鲁国请求,就说:‘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贵国,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贵国。’那么就会给我们了。”齐桓公就派使臣向鲁国请求,按着鲍叔牙说的做。 鲁庄公向施伯询问这件事,施伯回答说:“这不是想杀他,是想用他治理国家。管仲,是治理天下的有才之士,他所在的国家一定能在天下如愿以偿,让他在齐国,那必定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啊。”鲁庄公问:“那怎么办?”施伯回答说:“杀了管仲然后把尸体交给齐国使臣。”鲁庄公准备杀管仲,齐国的使臣(向庄公)请求说:“我们的国君想亲眼看着处死他,如果不能把活的管仲在群臣面前杀了示众,还是没达到请求的目的呀,我们请求给我们活的。”于是鲁庄公吩咐捆绑管仲来交给齐国使臣,齐国使臣领回管仲便离开了鲁国。

管仲预见,管鲍之交

管仲预见,管鲍之交,一箭之仇,尊王攘夷,老马识途……

龅牙叔与管仲


苏仙区13293224565: 隆中对原文及翻译注释
窦亭麝香: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去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时的谈话内容原文: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

苏仙区13293224565: 谁将诸葛亮誉为春秋名相管仲,战国名将乐毅 -
窦亭麝香: 是诸葛亮.《三国志·隆中对》中有“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诸葛亮常自比管仲乐毅,这两位都不是凡人,管仲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乐毅助燕昭王差点灭掉齐国,建立了盖世功业.管仲与乐毅,一文一武,诸葛亮表明自己,能出将、能入相.

苏仙区13293224565: 三国演义隆中对简介 -
窦亭麝香: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隆中对》的提法并不是陈寿在《三国志》中提出的,而是后人加的,还有一种提法叫《草庐对》. 陈寿(233年~297年),西晋安汉(现四川南充)人,史学家.二十五史中《三国志》的作者. 《隆中对》的事情发生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当时27岁)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 陈寿在268年至273年间撰写了《诸葛亮集》,这应该是太康十年(290年)陈寿完成的《三国志》中的诸葛亮传的主要内容,所以,陈寿肯定是听别人转述然后整理出来的《隆中对》,至于当时到底都有谁请提到并转述下来,就不好说了.

苏仙区13293224565: 课文《隆中对》,写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有何作用 -
窦亭麝香: 公认答案:管仲佐主称霸,一匡天下,诸葛亮以春秋战国时代的名贤自比,说明他胸怀大志,器宇不凡.

苏仙区13293224565: 《隆中对》中你怎样看待诸葛亮隐居隆中而又自比管仲、乐毅这一行为? -
窦亭麝香: 虽说春秋、战国无义战,却也有两个例外:第一个是管仲的尊王攘夷.“尊王”你可能说他有虚伪的成分,但两次“攘夷”之战却实实在在为保境安民.如无管仲,不知道山戎、狄人猖狂到何时,危害有多大!孔子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苏仙区13293224565: 文中提到管仲这一人物,有什么作用 -
窦亭麝香: 管仲是春秋时代的名人,是齐桓公麾下名相,军事家 政治家 思想家 ,帮助齐桓公统治了天下,成为当时最大实力最雄厚的国家,我就知道这么多了 呵呵 忘采纳

苏仙区13293224565: 对隆中对的评价 -
窦亭麝香: 诸葛亮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与其著名的《隆中对》(也称《草庐对》)的战略决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隆中对》是诸葛亮对汉末时代风云观察的杰作、蜀汉政权立国的建国方略,同时也是诸葛亮善于审时度势,决策北伐的战略方针.本文...

苏仙区13293224565: 管仲相桓工,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受其赐.提到两个历史人物是谁?他们生活在哪一历史时期? -
窦亭麝香:[答案] 管仲与齐桓公 春秋时期

苏仙区13293224565: <隆中对>中哪句话能表现诸葛亮抱负志趣?
窦亭麝香: ls的说的是《出师表》里的,lz问的是《隆中对》里的,不一样的哦~如果问哪句话能表现诸葛亮的报复志趣,就应该如1l 所言:“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管仲、乐毅,春秋名臣也.诸葛自比管仲乐毅,就体现了诸葛远大的报复和志趣.另外还有一处语言描写单写其报复的:“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是语言描写.不及上句充分.

苏仙区13293224565: 管仲的.管桓对.和诸葛亮隆中对那个更精彩! -
窦亭麝香: “管桓对”提出的治理国家相关的经济军事改革政策,远远比后世三国的隆中对广泛深刻得多,诸葛孔明的“隆中对”只不过使刘备三分了天下,管仲的“管桓对”却使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首霸,并且一直影响着整个春秋战国的政治,包括后来秦的商鞅变法以及秦始皇疯狂的军事政策.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