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有什么比较影响的学说?

作者&投稿:第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说荀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荀子属于儒家中的一派,是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荀子
《史记•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荀子于五十年始来游学于齐,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

著作
在此期间,他曾入秦,称秦国“治之至也”。又到过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最后老死于楚国。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荀子》(唐代杨倞为其作注,因为荀子受历代学者的抨击,其注者不多。直至清代考据学兴盛,注释校订者才增加。现代研究荀子的学者也较古代为多。)
  包括清代王先谦,民国时代的梁启雄。 清末学者谭嗣同,在他的《仁学》中这样评价“(中国)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晚年的代表作有《劝学》。

哲学思想
  荀子像(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贡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
  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文中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博学才能“知助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
  《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荀况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
  此外,荀子还是阴阳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荀子的生平活动,《风俗通义•穷通》记载:“齐威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孙卿有秀才,年十五始来游学。”在公元前286年,齐灭宋,《盐铁论•论儒》谈到齐闵王骄傲自大,“诸儒谏不从,各分散。”这时,荀卿向齐相进说:“处胜人之势,会胜人之道”,指出:当今巨楚在我前面牵系着,大燕在我后边威逼着,劲魏在我右边钩取着,……一国策谋,三国必然乘机进犯,这样,齐国必然导致四分五裂,国家将有灭亡的危险。(《荀子。强国》,下引本书,只注篇名)意见未被采纳,孙卿去楚国。在齐襄王在位时(公元前283年—前265年),荀子第二次回到齐国,“荀卿最为老师。”他三次被推为祭酒(年高望重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在范雎相秦期间(公元前266年—前255年),荀子到秦国见过秦昭王。昭王问:“儒无益于人之国?”荀子回答说:“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儒之为人下如是矣。”(《儒效》)“应侯(范雎)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荀子回答说:“形胜”“百姓朴”、“百吏肃然”、士大夫“明通而公”,朝廷“听决百事不留”,“治之至”;然而“殆无儒”,是“秦之所短”。由于秦国实行法治,荀子以儒治国的思想就行不通了。
  齐人有人谗言荀子,于是荀子离开了齐,来到楚国。公元前255年被任为兰陵县令。但有人认为荀子对楚国来讲是个危险。所以荀子又辞楚来到赵国,赵国拜其为上卿。后来楚国有人向楚相春申君进言请荀子回楚。于是春申君派人请回荀子,复任兰陵县令。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李园杀害,荀子罢了官。不几年就去世了。
  荀子的著作,在汉代流传的有三百多篇,经过刘向的编订,删去重复的,定著三十二篇。
  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因学问博大,“最为老师”,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约公元前264年,应秦昭王聘,西游入秦,称秦国“百姓朴”、“百吏肃然”而近“治之至也”。后曾返回赵国,与临武君义兵于赵孝成王前,以为“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 (《荀子•议兵》)。后来荀子受楚春申君之用,为兰陵县(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

传世名言
  
  (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3)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4)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8)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9)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0)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1)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

作品简介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其中除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外,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
  二、关于“(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周锦华)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荀况认为蟹性浮躁,心不专,自己不能挖洞,没有蛇鳝的洞穴就不能安身,这是不符合蟹的生活规律的。据老农说,蟹是会挖洞的。生物研究者说,蟹会挖洞,蛇鳝也会挖洞。但蛇鳝是利用天然的缝隙,用头钻进去,转动身子,产生动力,从而挖成洞穴的。蟹偶尔存身于蛇鳝之洞穴,并非自己不会挖洞,认为蟹不会挖洞,是观察不全面造成的错误认识。
  (摘自《〈劝学篇〉正误》,1963年12月7日《文汇报》)
  三、课文删节部分(省略处是课文选用部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这里指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泛指南方和东北方边地部落的人),生(刚诞生)而同声(哭声),长而异俗(风俗习惯),教(后天教化)使之然(这样)也。《诗》(《诗经》)曰:“嗟(jiē,叹词)尔(你)君子,无恒(常)安息(安乐歇息)。靖(恭谨)共(同“供”,供职)尔位(职位),好(hào向慕、追求)是(此)正直。神之听(察知)之(这,指代上述的美德),介(佑助,赐予)尔景(大、高)福。”
  神(最高智慧)莫大于化道(与自然规律化为一体,而能理解和运用它。“道”,自然规律),福莫长(超越)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一名鹪jiāoliáo,是一种善筑巢的小鸟)。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泛指鸟兽毛羽及草木细纤维),系(悬挂)之(“之”后省略介词“于”)苇苕(tiáo,芦苇的穗),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坚固)也,所系者然(使它这样)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yè)干(一名乌扇,一种生于高地的白花长茎的草),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rèn,古代以八尺,一说七尺为一仞)之渊(深谷)。木(指射干)茎非能长也(不是能长得很高),所立者然也(是所生长的地方使它这样高)。蓬(茎长一尺左右的草,一般枝杈横生,并不挺直)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niè,古代用作黑色染料的矿粉),与之俱黑(变黑)。兰槐(香草名,茎叶叫兰槐,它的块根叫芷。芷是一种可作香料的植物)之根是为芷,其渐(浸泡)之(xiǔ,臭水、尿),君子不近,庶人(平民)不服(佩带。古人常佩带香草)。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居处,家居)必择乡,游(出外,交游)必就(接近)士(指品德兼优的人),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正直的人)也。
  物类之起(事物聚集成类),必有所始(开始的原因)。荣辱之来,必象(符合,依据)其德(品德行为)。肉腐出虫,鱼枯生蠹(dù,蛀虫)。怠慢(松懈,不谨慎)忘身(自己应守的规范),祸灾乃作(起,发生)。强(太刚强)自取(自己招来)柱(通 “祝”,折断的意思),柔自取束(约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集结,聚集)。施(放置)薪(木柴)若一(如一,同样的),火就(接近,向)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同类)生,禽兽群(同类为群)焉,物各从其类(同类)也。是故质(箭靶)的(靶心)张(张开)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伐木斧)至焉,树成阴而众鸟息焉,醯(xī,醋)酸而蚋(ruì,蚊类小虫)聚焉。故言(不慎的语言)有召(招致)祸也,行(不慎的行为)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指立身行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这里有精诚专一,埋头苦干的意思)之志者,无昭昭(明显的样子)之明;无昏昏(略同于“冥冥”)之事者,无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之功(功绩)。行衢(qú)道(交叉错杂的路,歧路)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不被双方所宽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听得清楚)。(téng)蛇(传说中一种能飞的蛇)无足而飞,梧鼠(即shí鼠)五技(技能。《说文》说“能飞不能过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此之谓五技”)而穷(没有办法)。诗曰:“尸鸠(布谷鸟)在桑,其子七兮(《毛传》说,布谷鸟养育七只小鸟,喂小鸟时,早晨从上开始,依次往下喂,晚上从下开始,依次往上喂,平均如一,天天如此。这里取其心专一的意思)。淑(善)人君子,其仪一(行为、举止、仪态始终如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像打结一样,不会散开,比喻专心致志)兮。”故君子结于一(学习时精神专注)也。
  四、《劝学》赏析(李建强)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单调的。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如文章开首,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四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从形式上看,《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
  《劝学》在写作上的再一个特点是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文章一开始就是一组排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样的排比句式在文中举不胜举,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同样,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劝学》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八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行文简洁,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
  (选自《中外散文名篇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有删节)
  五、从《劝学》看《荀子》的写作特色(胡格非)
  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样,也是独具风格的。它既不像《老子》那样,用正反相成、矛盾统一的辩证法思想贯穿始终;也不像《墨子》那样,用严密、周详的形式逻辑进行推理;既不像《庄子》那样,海阔天空、神思飞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样,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具有雄辩家的特点。他是在老老实实地讲述道理。他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这一切构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有人曾将《荀子》一书概括为“学者之文”,这是十分恰当的评论。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全文共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从《劝学》前面部分节选的几个片段,解放后一直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名篇之一。
  《劝学》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而且总在文字的开头、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而在段的结尾部分则归结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就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了上文,并且清楚地点明了该段的中心思想。又如第二小段,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说明个人独自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而在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后,有力地小结道:“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这里,荀子从他的“性恶论”观点出发,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恶的,其所以不同于众人,就在于他善于向良师益友学习嘉言懿行,以改变自己的不良天性。这个“物”字就从“舟楫”“舆马”之类,变成了学习的内容,文字也就逐渐深化了。这里举的两个例子,都是首尾相互照应的,也有一些段落,只在段首揭示该段中心,或者只在段末予以适当概括。总之,目的相同而方式则并不死板。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般都比较难读,荀子这种谨严、朴实的写作方法,对帮助读者掌握各段文章的基本内容,是十分有效的。
  在说理文中,巧妙地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这是《劝学》另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有时作品集中了好些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地说明问题。这种手法,在修辞上叫做“博喻”,不过一般大都是用来辅助景物描写。而荀子作品中的博喻都是用来说明事理。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时,他不但用了一些并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举了“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及“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蚯蚓,竟能在地下来去自如,而 “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却连一个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这就表明,“积”与“不积”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在荀子哲学思想中,“积”字是一个重要观点。荀子认为,要学有所成,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积累。一个人长期耕田(“积耨耕”),就会成为农夫,长期砍砍削削(“积斲削”),就会成为工匠;长期贩卖货物(“积反货”),就会成为商贾;长期学习礼义(“积礼义”),就会成为君子;圣人也只不过是“人之所积”。这就好像越人安越,夏(中原)人安夏那样,习惯成自然而已。了解了荀子这一思想观点的重要意义,我们就不难懂得,他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力气,选择那么多比喻,不惮烦地对读者进行谆谆教导。
  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还善于通过比喻,将议论逐步引向深入。忽视了这一特点,我们就会被众多的比喻弄得眼花缭乱,而理不清文字的脉络。
  试以第一段为例。全段除首尾各有一句论断性的话外,其余全部由比喻组成。作者先用“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说明后天的影响可改变事物本性,并能使之有所发展。接下来又提出另一个比喻:中绳的直木,经改造后,变成了“其曲中规”的车轮;以后即使晒干枯槁,也不可能再回复到“直”的状态。这就说明,后天的影响,对改变事物本性来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这样就把道理的阐述向前推进了一步。然后再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引出结论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重要性。这一段以比喻为主的文字,从提出问题到进行小结,逻辑性是很强的。
  再以前面提到过的“积”字一段为例。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是比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才是正意。对一个人来说,“积善”要达到了“成德”的境界,才能改变气质,具备圣人的思想感情。紧承这一论断,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四组比喻,它们阐述了前后相承的两层意思。前面三组论述了“积”字的重要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正面说明,不“积”就将一事无成;“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这两组对比的比喻,则着重表明, “积”与“不积”必将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前一组对比,偏重主观条件的分析,后一组对比,偏重客观情况的分析。三组比喻的结合使用,把道理讲得十分清楚。后面部分的另一组,以“蚯蚓”和“螃蟹”的对比为喻,指出“用心专一”是“积”的关键,将论述进一步引向深入。至此,有关“积”字的基本内容已经谈清,于是作者紧扣“用心专一”进行小结。
  荀子这种用比喻说理的写法,在其他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是罕见的,应当说这是他的一种独创。
  《劝学》的第三个重要特点,是句式整齐,读时琅琅上口。但作者又注意在排偶中适当夹进散句,使文气流畅而不呆滞。
  由于具备以上一些风格特点,荀子的哲理散文,有它好读的一面;但是,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情况。就以这篇《劝学》为例,通假字就用了十几个之多,而且其中有些是不很常见的。
  有了这么一大批拦路虎,《荀子》当然又有它并不易读的另一面了。
  荀子的作品: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
  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
  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
  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出自:《荀子·大略》
  当了2000年的冤大头,孔孟为荀子背黑锅
  很多现代人提起中国近现代的落后,总喜欢把责任归咎于孔孟,认为他们创立的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强调社会等级,用礼教束缚人民,总之是孔孟儒家导致了中国人的绝大多数劣根性。
  其实,这是对孔孟的误解,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珍视人性中的善,在礼崩乐坏,贵族贪婪奢靡颓废的春秋时代,通过整理原来属于贵族阶层专有的礼乐文化,通过广泛教育传播到平民之中,通过礼乐对人们的教育熏陶,使人们理解仁爱,共建大同。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并不是强调等级制度和维护统治阶级,而是希望通过各守本分,重新构建春秋时代已经变得纷乱的社会秩序,使之重归和谐秩序。孔子是把宗庙里的贵族学术变换成民间的为全社会人们共享的学术视野第一人。
  而孟子择是继承孔子的礼乐文化思想,反对贵族和学者游士的奢靡生活,拒绝贵族的奉养,用学术才能在礼乐和正义的约束下为执政者服务,换取俸禄。
  孔孟二贤主张仁爱,有教无类和民重君轻,礼乐文化是为全社会服务,他们的本意并无强调等级专制,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倾向。而后来的荀子,则打着尊崇礼制的旗号,认为人性本恶,推行他的新的人伦观。荀子在礼制的基础上,以才智高下把人分为四等,
  第一等是大儒,先知先觉,知通伦类,明百王之道,法先王的为天子,三公。
  第二等是小儒,后知后决,奉法守法,法后王的为诸侯,大夫,士。
  第三等是众人,不知不觉,若安职则畜,不安则弃的工农商贾。
  第四等是奸人,才行反时,杀无赦。
  荀子在这种人伦观思想上建立了自己的强调等级,尊崇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成为一种帝王之术。荀子最著名的两个弟子韩非和李斯,他们都是荀子的性恶和等级思想的传人。和战国早期法家李克、吴起、商鞅的思想并不相同。后三位主张通过积极主动地变法治国来重建封建秩序,这种做法和儒家的主张类似,但更加积极向上。而且李克吴起商鞅都是独立而唯权力是从的独立战国游士。而李斯韩非的思想则以维护贵族和统治者利益为目的。
  后世中国2000年帝制历史上占据主流的所谓的外儒内法的政治思想,其实就是荀子思想的充分表达。以礼制为基础,尊崇统治者,强调等级,愚化民众。而孔孟因为是荀子人分四等中的第一等大儒,而被后世当作圣人加以崇拜。但他们的思想却受到了无情的篡改,言论名声被利用,到了现代还被批判。这个大黑锅背了2000年还不知什么时候是个头。添加评论

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在宇宙观方面,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的口号,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有积极意义。

荀子既是思想家,又兼长于文学,在战国诸子中,他与孟子、庄子对后世影响最深。

《荀子》为文的特点,在于“雄浑”。其学问渊博精深,所以行文气魄宏大雄浑,有包容诸家的气概。比如《劝学》总结了治学经验,为后世传诵宗法。在《富国》《王霸》篇中,纵横于古今,引述历代兴亡鉴辙。而《天论》篇,则探微扶隐,极宇宙之玄奥,昌言“天道有常”之旨。文章气势雄浑,为诸子所不及。后人称其文“学分之足,了数大儒”(《艺概•文概》)可谓中的之论。

《荀子》全文

http://www.8181.com.cn/bbs/Plug-ins/book/bookroom/llsk/gd/baijia/xunzi/index.html
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中文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博学才能“知助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

《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采,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荀况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

在荀子的著作中,《天论篇》是非常杰出的。荀子认为天的变化是自然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所谓“天行有常”。日月星辰的运行,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无论禹的时候还是桀的时候都是相同的,天不会因人们厌恶冷天而取消冬令,地也不会因人们厌恶辽远而缩小地面。日蚀月蚀的出现、风雨的失调、怪星的偶或出现,是世代常有的事。在种种自然的变化中,万物是各得其“和”以生的,各得其“养”以成的,因为人们看不见它们行事,而只见其成功,就称之为“神”。这个神不是指鬼神,而是指自然界变化的规律。


失信人员对子女有什么影响和后果
1、可能会限制子女出国留学。2、可能会限制子女考公务员。3、可能会限制就读高消费的私立学校。4、可能限制子女找工作。失信人员对子女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所以建议及时按照法院的判决书履行义务,在履行义务后,可以向法院提出撤销失信黑名单信息的申请,等法院撤销后,便不会给子女造成影响。《最高人民法院...

变成老赖以后对子女有什么影响?
第三点,影响子女留学 现在很多家长都比较热衷于送孩子出国上学,显得倍儿有面子,孩子也能开阔眼界。但如果是“老赖”的子女,想要去国外留学和深造,几乎也是不可能的。第四点,影响子女就业 “老赖”的子女不代表就没办法就业,但是如果想考取公职就不行了,比如说考取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的编制,还有...

失信人员有什么限制子女有影响
失信被执行人对子女的影响如下:子女不能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而升学、考试、入团等情形是没有影响的。对子女的影响不是很大。其他情况一般是对失信被执行人自己的影响。失信被执行人是指,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具有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抗拒执行”等法定情形,从而被人民法院依法纳入失信被...

单亲家庭的男孩子有什么影响呢?
第三,单亲家庭长大的男孩,更容易变成一个叛逆的孩子,尤其是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孩子更容易学坏,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这是孩子突然间就变坏了,其实不然,这都是因为量的积累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最后引发了质的改变。就是因为单亲家庭,从小对孩子的影响。尤其一个男孩没有父亲,没有...

家境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吗?
1、 腰板很直,在人的面前很有自信一些,家境比较小的'男孩子从小就是见多识广,不管走到哪里,你都会感觉他已经成为了主角。他们的气质不得不说也是咄咄逼人给人那种特别强势的感觉,不过有的男孩子多数还是比较有涵养性,所以相处了下来还是比较不错。2、 有一种特别给人舒适的感觉,家境优越的男生...

父母征信黑名单对子女有什么影响?
“对其子女没有影响。子女只要个人征信良好依旧是可以向银行贷款的。但是如果是未成年子女需要父母养育,父母上了黑名单,自然会或多或少给孩子带来间接影响,比如:限制子女就读高收费的私立学校;不能坐飞机高铁,意味着无法带孩子去更远的地方或是国外旅游;不能给孩子购买一些保险产品等。”限制子女就读...

被执行人失信对子女会有什么影响
失信被执行人一般只会对自己有影响,而不会影响到子女。应当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录入最高人民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并通过该名单库统一向社会公布。中国将对严重危害正常秩序的失信行为责任人实施联合惩戒。失信被执行人死亡子女一般不会有影响,但如果接受遗产的,应在遗产范围内承担债务支付责任。失信...

家长太偏心,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多子女家庭,往往父母都存在"偏心眼儿"的现象。不健康的原生家庭,会对子女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无论受宠或失宠。其中不受宠的孩子的伤,可能需要永一生的时间去修复。如果是当事人孩子 自己认定 父母是偏心的,如果孩子对此已经深感困惑,甚至影响了自己正常的生活与心绪,那么 的确需要 处理与解决。 但...

失信档案有什么影响
其实对于子女的影响主要也是来自于限制高消费这一方面,毕竟子女如果就读私立学校的话,往往收费也是比较高昂的。当然对于成年子女来说,如果子女要考公的话可能也会受到影响,毕竟考公通过了是需要进行政审的,如果是父母为失信人员黑名单的话,就会有不良影响,可能会导致审核无法通过。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

被拘留过的人对子女有什么影响
一般不会有影响,但受到过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的,会影响本人、直系子女、直系父母、配偶参加公务员考试、警校招生、军校招生、银行招聘、国企招聘等的政审,政审不合格是不予录用的。刑事拘留属于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而案底是指犯罪记录,案底只能由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刑事拘留不会留案底,不会有影响,但是如果确实构成犯罪的,...

市南区18133784065: 荀子有什么比较影响的学说? -
脂涛牛黄: 在荀子的著作中,《天论篇》是非常杰出的.荀子认为天的变化是自然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所谓“天行有常”.日月星辰的运行,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无论禹的时候还是桀的时候都是相同的,天不会因人们厌恶冷天而取消冬令,地也不会因人们厌恶辽远而缩小地面.日蚀月蚀的出现、风雨的失调、怪星的偶或出现,是世代常有的事.在种种自然的变化中,万物是各得其“和”以生的,各得其“养”以成的,因为人们看不见它们行事,而只见其成功,就称之为“神”.这个神不是指鬼神,而是指自然界变化的规律.

市南区18133784065: 荀子简介 -
脂涛牛黄:[答案]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

市南区18133784065: 荀子的思想 - 荀子的思想荀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脂涛牛黄: 荀子的主要思想:“天道自然”的思想、“天行有常”的思想、“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天人相分”的思想.1、“天行有常”的思想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

市南区18133784065: 荀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
脂涛牛黄: 一、“天道自然”的思想 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见于他的《天论》一文. 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

市南区18133784065: 如何看待荀子在中国文化史的历史地位 -
脂涛牛黄: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思想观点 主要观点 ...

市南区18133784065: 列举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思想主张和历史影响 -
脂涛牛黄: 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孟子和荀子都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但又有不同.孟子继续发扬孔子的“仁”,进而发展成为“仁政”,提出“民本”思想继而有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而荀子虽然也是儒家代表但又提出新的观点而自成一派,荀子提出“性本恶”与孟子的“性本善”大相径庭,他还运用朴素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观点提出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相处不应违背自然规律,反对天命鬼神说,代表当时新兴地主阶级.

市南区18133784065: 荀子有什么成就?
脂涛牛黄: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 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时人尊为“荀卿”, 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名讳,改称“孙卿” (当时“荀”与“孙”字音相通).荀子50岁...

市南区18133784065: 荀子古代著名什么作家 -
脂涛牛黄: 荀子是我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具体如下: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1-7]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望采纳

市南区18133784065: 荀子的原名是什么拼音是什么 -
脂涛牛黄: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况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荀况xún kuàng 孙卿sūn qīng

市南区18133784065: 荀子是什么思想家什么所著 -
脂涛牛黄: 《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