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有哪些藩镇

作者&投稿:权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问:北宋是怎样吸取五代藩镇的教训,尽夺藩镇之权的?~

宋太祖(宋代第一个皇帝赵匡胤)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平定。为了这件事,宋太祖心里总不大踏实。有一次,他单独找赵普谈话,问他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道理?”
赵普说:“道理很简单。国家混乱,毛病就出在藩镇权力太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了。”
宋太祖连连点头,赞赏赵普说得好。
后来,赵普又对宋太祖说:“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宋太祖说:“你放心,这两人是我的老朋友,不会反对我。”
赵普说:“我并不担心他们叛变。但是据我看,这两个人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主呀!”
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额角说:“亏得你提醒一下。”
过了几天,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此时是公元961年)。
酒过几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
石守信等听出话音来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
石守信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
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
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给我们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宋太祖马上照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节度使。
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杯酒释兵权”(“释”就是“解除”)。
过了一段时期,又有一些节度使到京城来朝见(此时是公元969年)。宋太祖在御花园举行宴会。太祖说:“你们都是国家老臣,现在藩镇的事务那么繁忙,还要你们干这种苦差,我真过意不去!”
有个乖巧的节度使马上接口说:“我本来没什么功劳,留在这个位子上也不合适,希望陛下让我告老回乡。”
也有个节度使不知趣,唠唠叼叼地把自己的经历夸说了一番,说自己立过多少多少功劳。宋太祖听了,直皱眉头,说:“这都是陈年老账了,尽提它干什么?”
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让他们罢去禁军职务,到地方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禁军分别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即所谓三衙统领。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将的兵权后,太祖另选一些资历浅,个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担任禁军将领。禁军领兵权析而为三,以名位较低的将领掌握三衙,这就意味着皇权对军队控制的加强,以后宋太祖还兑现了与禁军高级将领联姻的诺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给高怀德,后来又把女儿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张令铎的女儿则嫁给太祖三弟赵光美。
宋太祖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以后,建立了新的军事制度,从地方军队挑选出精兵,编成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长官也由朝廷委派。通过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王朝开始稳定下来。
宋太祖的做法后来一直为其后辈沿用,主要是为了防止兵变,但这样一来,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能调动军队的不能直接带兵,能直接带兵的又不能调动军队,虽然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但却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以至后来宋朝在与辽、金、西夏的战争中,连连败北。

自唐朝明皇开始,藩镇的力量逐渐增加。最终威胁到了中央,爆发了安史之乱。使强大的唐帝国,由盛转衰。8世纪中期就开始的藩镇之祸,直到10世纪中期,宋建立,为了防止出现藩镇,所以开始收地方的权力。所以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混乱。在中原地区才能建立一个王朝。

张伯仪 10 丁未 767

乌崇福 11 丁巳 777

张庭 1 戊辰 788

庞复 1 己巳 789

高正平 1 庚午 790

裴泰 11 辛未 791

赵昌 2 壬午 802

张舟 4 丙戌 806

马总 3 庚寅 810

张勔 1 癸巳 813

裴行立 5 癸巳 813

李象古 1 戊戌 818

桂仲武 1 己亥 819

裴行立 2 庚子 820

王承牟 1 壬寅 822

李元喜 5 壬寅 822

韩约 4 丁未 827

郑绰 2 辛亥 831

刘旻 1 癸丑 833

韩威 1 甲寅 834

田早 1 乙卯 835

马植 7 丙辰 836

武浑 3 癸亥 843

裴元裕 3 丙寅 846

田在宥 2 己巳 849

崔耿 2 辛未 851

李涿 3 癸酉 853

李弘甫 1 丙子 856

宋涯 1 丁丑 857

王式 1 戊寅 858

李鄠 2 己卯 859

王宽 1 辛巳 861

蔡袭 1 壬午 862

宋戎 1 癸未 863

高骈 4 甲申 864

宋浔 10 戊子 868

曹衮 4 戊戌 878

高茂卿 2 壬寅 882

谢肇 13 甲辰 884

安友权 7 丁巳 897

曲承欲 3 甲子 904

曲承颢 4 丁卯 907

曲承美 20 辛未 911

杨延艺 5 辛卯 931

矫公羡 2 丙申 936

横海节度使(784--908)程日华 5 甲子 784
程怀直 6 己巳 789
程怀信 10 乙亥 795
程执恭 13 乙酉 805
程权 1 戊戌 818
郑权 1 戊戌 818
乌重胤 3 戊戌 818
杜叔良 1 辛丑 821
王日简 1 壬寅 822
李光颜 1 壬寅 822
李全略 5 壬寅 822
李同捷 1 丁未 827
乌重胤 1 丁未 827
李寰 1 丁未 827
傅良弼 1 戊申 828
李佑 1 戊申 828
李岵 1 己酉 829
傅毅 1 己酉 829
殷侑 3 己酉 829
李彦佐 6 壬子 832
刘约 11 戊午 838
李琢 5 己巳 849
杜中立 7 甲戌 854
浑品 3 辛巳 861
卢简方 8 甲申 864
郑汉卿 8 壬辰 872
杨全玫 4 庚子 880
王铎 1 甲辰 884
杨全玫 1 乙巳 885
卢彦威 13 丙午 886
刘守文 9 己未 899
刘延祚 1 戊辰 908
宣歙节度使(758--913)
郑炅之 8 戊戌 758
陈少游 4 丙午 766
崔昭 6 庚戌 770
薛邕 11 丙辰 776
刘赞 9 丁卯 787
崔衍 9 丙子 796
路赞 1 乙酉 805
路应 5 乙酉 805
卢坦 1 庚寅 810
房式 2 庚寅 810
范传正 4 壬辰 812
王遂 2 丙申 816
窦易直 1 戊戌 818
元锡 4 己亥 819
崔群 4 癸卯 823
于敖 3 丁未 827
沈传师 3 庚戌 830
裴谊 1 癸丑 833
陆亘 1 癸丑 833
王质 2 甲寅 834
崔郸 2 丙辰 836
崔龟从 5 戊午 838
韦温 2 癸亥 843
高元裕 2 乙丑 845
裴休 2 丁卯 847
裴念 2 己巳 849
孔温业 3 辛未 851
崔玙 2 甲戌 854
郑薰 2 丙子 856
崔铉 1 戊寅 858
温璋 3 戊寅 858
崔准 2 辛巳 861
崔瑄 2 癸未 863
杜宣猷 1 乙酉 865
杨收 1 丙戌 866
李当 1 丁亥 867
裴璩 2 戊子 868
赵骘 1 庚寅 870
独孤霖 1 辛卯 871
李璋 1 壬辰 872
崔寓 4 癸巳 873
王凝 1 丁酉 877
崔玹 2 戊戌 878
裴虔余 2 庚子 880
窦潏 1 壬寅 882
秦彦 5 壬寅 882
赵鍠 2 丁未 887
杨行密 4 己酉 889
田鹄 11 壬子 892
台蒙 1 癸亥 903
杨渥 1 甲子 904
王茂章 2 乙丑 905
容管节度使(765--907)
耿慎惑 3 乙巳 765
元结 1 戊申 768
长孙全绪 1 己酉 769
王翃 9 庚戌 770
杜佑 1 己未 779
卢岳 1 庚申 780
元琇 1 辛酉 781
张献恭 3 壬戌 782
李复 2 乙丑 785
李罕 1 丁卯 787
戴叔伦 1 戊辰 788
王锷 5 己巳 789
房孺复 3 甲戌 794
房济 4 丁丑 797
韦丹 4 辛巳 801
房启 8 乙酉 805
窦群 1 癸巳 813
徐? 1 甲午 814
阳旻 6 乙未 815
严公素 1 辛丑 821
桂仲武 3 壬寅 822
严公素 3 乙巳 825
王茂元 7 戊申 828
胡沐 7 乙卯 835
李景仁 4 壬戌 842
韦廑 3 丙寅 846
唐持 7 己巳 849
王球 1 丙子 856
宋涯 5 丁丑 857
张茵 2 壬午 862
严公素 10 甲申 864
高秦 3 甲午 874
张同 2 丁酉 877
谢肇 1 己亥 879
崔焯 3 庚子 880
何鼎 13 癸卯 883
胡真 5 丙辰 896
李彦弼 2 辛酉 901
朱友伦 2 癸亥 903
庞巨昭 1 乙丑 905
姚彦章 1 丙寅 906
大同节度使(878--891)
李国昌 2 戊戌 878
李琢 1 庚子 880
赫连铎 10 辛丑 881
代北节度使(882--887)
李克用 1 壬寅 882
李国昌 4 癸卯 883
奉天节度使(881--884)
齐克俭 3 辛丑 881
保义军(806--807)
刘澭 1 丙戌 806

遂州武信军(899--907)
王宗佶 1 己未 899
王宗侃 2 庚申 900
张琳 1 壬戌 902
王宗瑶 3 癸亥 903
赵匡明 1 丙寅 906
金商节度使(887--906)
杨守宗 11 丁未 887
冯行袭 8 戊午 898
延州保塞军(883--907)
李孝恭 14 癸卯 883
李思谏 9 丁巳 897
胡敬璋 1 丙寅 906
湖州忠国军(885--907)
李师悦 11 乙巳 885
李彦徽 1 丙辰 896
高彦 9 丁巳 897
高澧 1 丙寅 906
龙剑节度使(885--891)
杨守贞 6 乙巳 885
彭州威戎军(888--894)
杨晟 6 戊申 888
丹延节度使(766--771)
辛德谦 3 丙午 766
周皓 2 己酉 769
陇州奉义军(783--784)
韦皋 1 癸亥 783
蔡州奉国军(882--905)
秦宗权 6 壬寅 882
申业 1 戊申 888
李璠 6 己酉 889
崔洪 6 乙卯 895
朱友裕 4 辛酉 901
佑国军(904--906)
韩建 2 甲子 904
王重师 1 丙寅 906
商州兴平军(756--761)
欧阳琟 2 丙申 756
王翊 1 戊戌 758
李奂 1 戊戌 758
韦伦 1 己亥 759
李叔明 1 庚子 760
左振 1 辛丑 761
凤州感义军(886--892)
杨晟 1 丙午 886
满存 6 丙午 886
洋州武定军(887--907)
李茂贞 1 丁未 887
杨守忠 5 戊申 888
李继密 7 癸丑 893
李继颜 1 庚申 900
李思敬 2 庚申 900
苏检 2 壬戌 902
冯行袭 1 甲子 904
王宗绾 2 乙丑 905
朗州武贞军(898--908)
雷满 3 戊午 898
雷彦威 3 辛酉 901
雷彦恭 4 甲子 904
东畿节度使(758--788)
李巨 1 戊戌 758
崔圆 1 己亥 759
韦陟 3 己亥 759
郭英乂 1 壬寅 762
李勉 16 癸卯 763
房宗偃 2 己未 779
路嗣恭 1 辛酉 781
郑叔则 2 辛酉 781
哥叔翰 2 癸亥 783
薛珏 1 乙丑 785
贾耽 1 丙寅 786
崔纵 2 丙寅 786
京畿节度使(756--784)
崔光远 8 丙申 756
王翊 3 甲辰 764
崔涣 1 丁未 767
敬括 4 戊申 768
李栖筠 4 壬子 772
李涵 3 丙辰 776
鲍防 1 己未 779
乔琳 1 己未 779
崔宁 2 己未 779
卢杞 1 辛酉 781
袁高 1 辛酉 781
卫宴 1 辛酉 781
杨真 1 壬戌 782
李昌巙 1 癸亥 783
浑瑊 1 癸亥 783
尚可孤 1 甲子 784
晋慈节度使(784--827)
康日知 4 甲子 784
崔汉衡 7 戊辰 788
姚齐梧 1 乙亥 795
崔穆 3 丙子 796
韦武 7 己卯 799
韦丹 16 丙戌 806
李寰 5 壬寅 822
秦州天雄军(852--905)
薛逵 5 壬申 852
李承勋 3 丁丑 857
高骈 3 庚辰 860
王宴石 2 癸未 863
马举 4 乙酉 865
独孤云 10 己丑 869
仇公遇 3 己亥 879
乐彦贞 6 壬寅 882
李茂庄 7 戊申 888
李继徽 2 乙卯 895
孙储 6 丁巳 897
李继勋 2 癸亥 903
同州节度使(882--907)
朱温 3 壬寅 882
郭璋 1 乙巳 885
庾崇 2 丙午 886
李茂庄 2 戊申 888
王行实 5 庚戌 890
苏文建 2 乙卯 895
李继瑭 1 丁巳 897
韩建 4 丁巳 897
赵珝 3 辛酉 901
刘知俊 3 甲子 904
邢洺节度使(884--906)
孟方立 5 甲辰 884
孟迁 1 己酉 889
安金俊 1 庚戌 890
安知建 1 辛亥 891
李存孝 3 辛亥 891
马师素 4 甲寅 894
葛从周 1 戊午 898
张归霸 5 己未 899
牛存节 3 癸亥 903

河中节度使(758--907)
赵泚 1 戊戌 758
王玙 1 己亥 759
崔寓 1 庚子 760
萧华 1 庚子 760
王昂 1 庚子 760
李光弼 1 辛丑 761
王昂 2 壬寅 762
崔寓 1 甲辰 764
畅瓘 1 甲辰 764
郭子仪 3 乙巳 765
高武光 6 戊申 768
赵惠伯 5 甲寅 774
王翔 1 己未 779
李怀光 1 己未 779
张镒 1 己未 779
杜亚 2 己未 779
赵惠伯 1 辛酉 781
关播 1 辛酉 781
李承 1 辛酉 781
李齐运 2 辛酉 781
吕鸣岳 1 癸亥 783
李怀光 1 甲子 784
李晟 1 甲子 784
唐朝臣 1 甲子 784
浑瑊 15 甲子 784
杜确 3 己卯 799
郑元 5 壬午 802
杜黄裳 1 丁亥 807
王锷 2 戊子 808
张茂昭 1 庚寅 810
张弘靖 3 辛卯 811
赵宗儒 3 甲午 814
吕元膺 2 丁酉 817
李绛 1 己亥 819
韩弘 2 庚子 820
郭钊 2 壬寅 822
李愿 1 甲忱 824
薛平 5 乙巳 825
李程 2 庚戌 830
王起 1 壬子 832
王智兴 2 癸丑 833
李程 1 乙卯 835
李听 3 丙辰 836
郑肃 2 己未 839
孙简 1 辛酉 841
李固言 1 壬戌 842
陈夷行 1 壬戌 842
崔元式 1 癸亥 843
石雄 1 甲子 844
韦恭甫 1 乙丑 845
崔铉 3 丙寅 846
崔璪 2 己巳 849
郑光 2 辛未 851
徐商 3 癸酉 853
崔玙 3 丙子 856
令狐綯 2 己卯 859
蒋伸 2 辛巳 861
毕諴 1 癸未 863
崔慎由 1 甲申 864
夏侯孜 6 甲申 864
杜审权 4 庚寅 870
曹确 2 甲午 874
刘侔 1 丙申 876
窦璟 1 丁酉 877
李都 2 戊戌 878
窦潏 1 庚子 880
王重荣 7 庚子 880
王重盈 8 丁未 887
崔胤 1 乙卯 895
王珂 6 乙卯 895
张存敬 1 辛酉 901
朱全忠 6 辛酉 901

陕虢节度使(759--907)
来瑱 1 己亥 759
李倕 1 庚子 760
郭英乂 3 庚子 760
皇甫温 11 癸卯 763
李国清 5 甲寅 774
杜亚 1 己未 779
李齐运 1 庚申 780
姚明扬 2 辛酉 781
张劝 2 癸亥 783


中国各个朝代古代官名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员。光禄勋:秦时称郎中令,汉武帝更名为光禄勋。王莽称司中,东汉又称光禄勋。曹操为魏公后设郎中令,黄初元年(220年)又称光禄勋,掌管宿卫宫殿门户。其属官有掌管宾赞受事的谒者、掌管御乘舆车的奉车都尉、掌管副车马匹的附马都尉、掌管羽林骑的骑都尉,而大夫、...

北宋是怎样吸取五代藩镇的教训.尽夺藩镇之权的
①在中 央,增设枢密院为最高军 政机 构,与中书门下合称“二府”;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 相,分割宰相的行 政 权;设三司使管理财 政,分割宰相的财权。②在地方,削减节度使的权力,由中 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以防武人割 据局面的重现。

北宋吸取五代藩镇的教训.怎样尽夺藩镇之权的
①在中 央,增设枢密院为最高军 政机 构,与中书门下合称“二府”;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 相,分割宰相的行 政 权;设三司使管理财 政,分割宰相的财权。②在地方,削减节度使的权力,由中 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以防武人割 据局面的重现。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反应了当时什么情...
自唐朝明皇开始,藩镇的力量逐渐增加。最终威胁到了中央,爆发了安史之乱。使强大的唐帝国,由盛转衰。8世纪中期就开始的藩镇之祸,直到10世纪中期,宋建立,为了防止出现藩镇,所以开始收地方的权力。所以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混乱。在中原地区才能建立一个王朝。

求:中国古代各朝代朝廷职位名
宋代鉴于唐五代藩镇之祸,为加强中央集权,削除藩镇,节度使成为空衔,并因地而置州、府、军、监,均有属县,仍然是二级制。州、县政务由中央派遣京官带原衔出任,称“知某州军州事”(“州”指民政,“军”指地方军队),“知某县事”,简称“知州”、“知县”。此外又设监察区,称为“路”。路设都转运使、提点...

在行政区划中按路、州、县三级管理的是哪个朝代
行政层级的周期率完成了它的第二个循环,并在五代沿用。三、州县二级制向路州县三级制的转化拥兵“政变”上台的宋太祖牢记藩镇割据、节度使拥兵自重的历史教训,通过杯酒释兵权,将节度使的领地收归中央。开国伊始,宋朝一时间又回到了州县二级制,以二级制为开端的行政层级周期率第三次出现了。但是,汉唐经验表明,在...

...郡县制以外还有哪些制度呢?(要非常多的详细的回答)
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 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历代政权的地方行政区划、地方政权机构及其职官设置等制度。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沿革演变,可分为分封、郡县、州郡、道路、行省五个时期。其制度既相互继承,又各有发展。分封制指夏、商、西周三个奴隶制王朝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史载夏王朝为当时各部落的盟主...

五代十国中的荆南是藩镇还是政权?
荆南统治者高季兴原为朱温部将,也是受后梁政权册封为荆南节度使。后梁灭亡后尊奉后唐,受封南平王,与此同时杨行密的吴政权也封他为秦王。因此将荆南定义为藩镇或独立政权均可,吴越、楚、闽性质与其类似。事实上,五代十国期间,南方割据势力大多以中原王朝为正朔,名义上臣服并接受封号。即使其余称帝...

...郡县制以外还有哪些制度呢?(要非常多的详细的回答)
秦朝:郡县制 秦统一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并建立一套地方官僚机构。汉朝 汉初,郡县、封国并行,后因封国有时于朝廷对抗,遂在汉武帝时行“推恩令”,巩固皇权。唐朝 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很多节度使,由于享有很大权力,所以往往发展为割据势力。藩镇割据 北宋 收兵权归中央...

五代十国是指哪五代哪十国
而在唐末、五代及北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统称十国。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其间定难军(后来的西夏)逐渐独立,而静海军(交趾,后来的越南)自此永久脱离中国。历史发展 根据历史学家张国刚的《唐代藩镇研究》,唐朝后半段的大部分...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15058946325: 五代十国有方镇吗? -
束新钆特: 有 因为太宗贞观元年(627),依据山川形势划分全国为十道.即关内,河南,河北,河东,陇右,山南,剑南(四川),淮南,江南,岭南.开始并没有设置固定官员和办事机构,只是属于监察区,只是临时差遣官员前去巡察.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又分为十五道,江南道分为黔中道,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山南道又分东西两道,关内分出京畿道,河南分出都畿道.各道设采访处置使,并无地方实权.三年一替,检举非法,有类汉刺史.后来边境不靖,又兼度支使等,逐渐掌握财政,军政方面大权,称为节度使.安史之乱关内,河南河北要冲也遍置节度使.节度使骄横跋扈,渐渐独霸一方,不受节制,成为藩镇,父死子袭,亦称方镇.所以唐就有了,五代十国肯定有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15058946325: 五代十国是哪五代,哪十国? -
束新钆特: 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15058946325: 中国历史五代是什么 -
束新钆特: 五代十国,一般又简称五代.唐朝灭亡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以及割据于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等地的十几个政权,合称五代十国.“五代”更偏向于这五个位于中原的王朝,正统史学家们一般称五代为中央王朝.五代并不是一个指朝代,而是指介于唐宋之间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15058946325: 五代十国很乱吗 -
束新钆特: 当然,如 五代的开国之君,都是前朝的藩镇,靠军事割据发展起来的,故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战争频仍,政权屡有更迭.在五个朝代中,后梁维持的时间最长,也只有十七年,其次后唐十四年,后晋十一年,后周九年,而后汉仅仅四年,都不足十年.其实,即使在一朝之内,其权位之争亦超乎寻常.如后梁太祖朱温登上皇位才五年,就被其次子朱友硅所杀.而朱友硅上台不久,又被其弟朱友贞所杀.再如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儿子秦王李从荣,亦曾以兵夺权,未能成功,反丢了性命.明宗去世之后,其弟五子李从厚继位,仅只一年,其位即被明宗的养子李从珂所夺.频频的兵戎相见,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痛苦和灾难.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15058946325: 通判 刺史职能 区别他们两个的不同之处 -
束新钆特:[答案] 通判: 官名.在知府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1、唐末五代,藩镇武将专权,天下动乱不已,中央集权始终巩固不下来.宋初,统治集团全力解决这个大问题,著名的“杯酒释兵权”故事,就是解除武将兵权的明智之举.武将解除兵权之后...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15058946325: 五代十国的政治特点是什么但存在什么的必然趋势? -
束新钆特: 五代十国时期总的来说是藩镇割据四地狼烟.北方五个朝代更替频繁且存在时间都很短.南方十国或更替或并列存在.时间也是很短.这样存在的必然趋势就是统一,再次成为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15058946325: 五代十国被谁灭了 -
束新钆特: 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多次国家更迭和争斗.其中,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后蜀、后梁、南唐、南汉、南晋、南宋等国家相继建立和灭亡.最终,五代时期的混乱局面被北宋所结束.北宋由赵匡胤建立,他在960年发动靖康之役,推翻了南唐,统一中国,建立了宋朝.这样,北宋取代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国家体系,结束了这个时期的历史.总结来说,北宋灭了五代十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国王朝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15058946325: 如何理清五代十国的历史 -
束新钆特: 自己先理清一个大概.或按历史时间先后,或按逻辑推理.自己平常可以看历史小说或电视或者将给别人听,故事一样,这样会提高兴趣.使自己更容易记住一: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15058946325: 五代十国? -
束新钆特:五代十国并非指一个朝代,而是指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政权.十国指五代之外相继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15058946325: 五代十国 潘镇 叛乱是怎么一回事 -
束新钆特: 潘镇割据的时代背景 中国唐代中叶后,部分地方军政长官据地自雄,与唐廷抗衡的政治局面.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为控制和防御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边兵,并创设节度使制,节度使以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之权.这些节...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