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筝的解释

作者&投稿:禤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白居易古诗《筝》的全文解释~

河间传
莫愁私地爱王昌

夜夜筝声怨隔墙

火凤有凰求不得

春莺无伴啭空长

急挥舞破催飞燕

慢逐歌词弄小娘

死恨相如新索妇

枉将心力为他狂

——元稹:《筝》

(一)从奇文奇事《河间传》说起

《柳河东集·外集》卷上有《河间传》,叙述一个极为奇特的故事。开首云:

河间,淫妇人也。不欲言其姓,故以邑称。始,妇人居戚里,有贤操。自未嫁,固已恶群戚之乱,羞与为类,独深居为剪制缕结。既嫁,不及其舅,独养姑。谨甚,未尝言门外事。又礼敬夫宾友之相与为肺腑者。其族类丑行者谋曰:若河间何?其甚者曰:必坏之!

这些人花了一年多时间,做了各种努力,终于将河间引入圈套之中,使她的道德防线溃于一旦:

俄而又引至食所,空无帷幕,廊庑廓然,河间乃肯入。先壁群恶少于北牖下,降帘,使女子为秦声,倨坐观之。有顷,壁者出宿选貌美阴大者主河间,乃便抱持河间,河间号且泣,婢夹持之,或谕以利,或骂且笑之。

这时微妙的变化发生了:

河间窃顾视持己者,甚美;左右为不善者已更得适意,鼻息然。意不能无动,力稍纵,主者幸一遂焉。因拥致之房,河间收泣甚适,自庆未始得也。……旦暮,驾车相戒归,河间曰:吾不归

参考资料:http://bk.baidu.com/view/447682.html
回答者:伤_失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3-31 13:48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邺(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贞元二十六年(800)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还说他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做左赞善大夫陪太子读书,应驱逐出京。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谕诗。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打击,他说自己是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三年后他升任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穆宗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满后任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七十岁致仕。比起前期来,他消极多了,但他毕竟是一个曾经有所作为的、积极为民请命的诗人,此时的一些诗,仍然流露了他忧国忧民之心。他仍然勤于政事,作了不少好事, 如他曾经疏浚李泌所凿的六井,解决人民的饮水问题;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认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时”, 就不会受旱灾之苦了。这就是有名的“白堤”。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父亲白季庚及外祖父都是诗人,在这种家庭背景下,白居易读书十分刻苦,终成诗人。但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样,也嗜酒成性。 张文潜在《苕溪鱼隐丛话》中说:陶渊明虽然爱好喝酒,但由于家境贫困,不能经常喝美酒,与他喝酒的都是打柴、捉鱼、耕田的乡下人,地点也在树林田野间,而白居易家酿美酒,每次喝酒时必有丝竹伴奏,僮妓侍奉。与他喝酒的都是社会上的名流,如裴度、刘禹锡等。

他在67岁时,写了一篇《醉吟先生传》。这个醉吟先生,就是他自己。他在《传》中说,有个叫醉吟先生的, 不知道姓名、籍贯、官职,只知道他做了30年官,退居到洛城。他的居处有个池塘、竹竿、乔木、台榭、舟桥等。他爱好喝酒、吟诗、弹琴,与酒徒、诗宇航局、琴侣一起游乐。事实也是如此,洛阳城内外的寺庙、山丘、泉石,白居易都去漫游过。

每当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他邀客来家,先拂酒坛,次开诗箧,后捧丝竹。于是一面喝酒,一面吟诗,一面操琴。旁边有家僮奏《霓裳羽衣》,小妓歌《杨柳枝》,真是不亦乐乎。直到大家酩酊大醉后才停止。白居易有时乘兴到野外游玩,车中放一琴一枕,车两边的竹竿悬两只酒壶,抱琴引酌,兴尽而返。

又据《穷幽记》记载,白居易家有池塘,可泛舟。他宴请宾客,有时在船上,他命人在船旁吊百余只空囊,里面装有美酒佳肴,随船而行,要吃喝时,就拉起,吃喝完一只再拉起一只,直至吃喝完为止。

如此说来,与陶渊明的苦况,当然不同。

方勺《泊宅编》卷上说:白乐天多乐诗,二千八百首中,饮酒者八百首。这个数字不算小。

他喝酒时,有时是独酌。如在苏州当刺史时,因公务繁忙,用酒来排遣,他是以一天酒醉来解除九天辛劳的。他说:不要轻视一天的酒醉,这是为消除九天的疲劳。如果没有九天的疲劳,怎么能治好州里的人民。如果没有一天的酒醉,怎么能娱乐的的身心。他是用酒来进行劳逸结合的。

更多的是同朋友合饮。他在《同李十一醉忆元九》一诗中说;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在《赠元稹》一诗中说: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在《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一诗中说;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在《同李十一醉忆元九》一诗中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白居易逝世时,时年75岁。葬于龙门山。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河南尹卢贞刻《醉吟先生传》于石,立于墓侧。传说洛阳人和四方游客,知白居易生平嗜酒,所以前来拜墓,都用杯酒祭奠,墓前方丈宽的土地上常是湿漉漉的,没有干燥的时候.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极可注意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谕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谕,所以他主张: “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 “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 “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类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己。

闲适诗和讽谕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谕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龚颐正《芥隐笔记》)。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诗话》)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用辞尖锐,主题鲜明。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风筝象征着孩子的童真,天真和美好。在《风筝》里,风筝被破坏,征着当时封建社会对美好事物的扼杀,也可以看出封建礼教思想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和毒害。

拓展资料:风筝简介
风筝是中国人发明的,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有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其学生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风筝源于春秋时代,至今已2000余年。相传“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到南北朝,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赐筝的生动景象。

  英国伦敦和美国华盛顿出版的《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已有120多年历史了,目前已达29卷,一直被视为音乐最高学术权威。但对中国音乐家似乎过于吝啬,在上世纪50年代只选了周文中和傅聪两人;直到2001年,再增加三名:刘天华、阿炳、罗九香。

  罗九香是广东大埔人,早年师随何育斋学古筝,1959年在天津音院从教,1960年调入广州音乐学院,他演奏汉乐古筝古朴典雅,曲随情变,韵味隽永。这位大师已于1978年离世,所幸后继有人。得悉3月6日星海音乐厅将举办一场广东有史以来首次汇集老中青专业古筝演奏家的专场古筝音乐会,我们寻访了罗九香大师当年到广州时收的弟子、当今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古筝演奏家、星海音乐学院古筝教授、古筝硕士研究生导师陈安华先生。

  “粤筝”的诱惑

  今年已64岁的陈安华,家乡潮安。那时乡下有个业余汉剧团(它的前身是创办于1848年的“咏霓裳儒乐社”),他从观看到跃身其中,打起了扬琴。为学汉剧,他又每早到河边学雄鸡啼以练声带。直到那一次,他被剧团里的吴思明老师叫到家中,看到了一台古旧的筝,如雷击心弦!从此,他踏入了学习古筝的艺术之路。得到吴思明老师的启蒙,后来他又拜汕头的古筝名家陈会吾为师,进一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60年,他报读音专,报考的是扬琴,也附加了一段古筝作备选。命运特别赏赐了他———音乐系主任黄锦培教授找到了他:“从简历得知你学过汉乐,有基础,打算让你学古筝。”陈安华当然不知道,客家筝大师罗九香刚调回广州,收他为学生。

  从此,日日夜夜跟着罗九香大师,他才得知,古筝在中国有九派,广东占了两派———“韩江丝竹”潮州筝和“汉皋古韵”客家筝。在罗九香先生调教下,他不但弹奏技巧有了很大提高,个人风格渐渐形成,而且还记录整理了一批古筝曲。那时老师用的是工尺谱,陈安华逐句心记整理译成简谱,编印出《广东汉乐古筝曲集》二册。这时,一个愿望在他心中萌芽:要如“岭南画派”一样,创立一个“岭南古筝学派”。

  回想岭南古筝派系,潮州筝、客家筝已根深叶茂,但粤乐筝却鲜为人知,未入全国流派之列,不能不算是历史的遗憾。其实,广州300多年前已有一家名声远播的“金声”社制作筝器,此外,濠畔街还有十多家乐器社,亦蜚声内外,悠久的制筝史比美国历史还长;他认识的一个原广州民族乐器厂制筝师傅,从当制筝学徒起,制作粤乐筝已有80多个年头;他听过高胡大师刘天一给他演奏的粤乐筝《纺织忙》,曲中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令人感怀万分。而无论潮州筝、客家筝、粤乐筝,其形制均出自同一模式,玲珑、精致的风格与北方的“唐制筝”明显不同,带有浓郁的“岭南派古筝”工艺特色,被北方筝友统称为“粤筝”。当他终于记录整理出版了包括潮乐、汉乐、粤乐三个部分的大量民间筝曲组成的《中国岭南筝谱》后,其凸显出来的鲜明地方色彩,再次坚定他建立“岭南古筝学派”的理想。

  图:1974年,珠影拍摄的电影艺术片《粤海轻骑》中,陈安华独奏古筝的镜头

  展“仁智之器”

  西晋傅玄在《筝赋》中云:“今观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拟十二月,设立则四象在,鼓之则五音发,斯乃仁智之器。”这个“仁智之器”,使多少人在筝乐之前发思古之幽情,怀时代之畅想……青年时期的陈安华,多次代表国家在重要音乐会上露脸,向观众显示自己的才艺,向世界展示中国古筝艺术的妙韵风姿。

  他不会忘记上世纪70年代中一个四月天的那次演出。他接到省“文艺办”的电话,叫他第二天带琴去军区礼堂。第二天一早到达道路军区礼堂时,礼堂已坐满部队观众。那天晚上只演五个音乐节目:广东音乐合奏、战士歌舞团邓韵独唱、红线女的粤剧选段、“省歌”的独唱《翻身道情》,还有就是他奏古筝。他那首《春到拉萨》曾露过几次脸,以“古筝有突破”被人称道。

  这天谁来看戏呢?一会儿,场外有动静。“啊,是周总理!”节目演得很成功,周总理上台来与每位演员握手。“谢谢您!”总理有礼貌的话语至今仍在他耳边回响。遗憾的是,与总理握手的瞬间,照相师没举相机。那时的照相机充电时间长,抓拍了红线女与总理握手的镜头后,再等充电时,瞬间错过了。

  但后来另一次机会他倒是赶上了。1974年,珠影把广东若干节日拍成纪录片《粤海轻骑》时,又选中了他。没想到,胡炳榴导演说他脸瘦,让化妆师在他的腮边贴了两块大棉花。那时是单机拍摄,为移动镜头,这段弹奏几分钟的曲子,分了7个镜头……

  图:去年元宵节,陈安华教授(前者)与儿子陈蔚�、女儿陈潇儿应邀在新加坡维多利亚音乐厅演出

  诊治古筝“伤”

  古筝是地道的中国民间乐器。魏阮蠫在《筝赋》中云:“帷夫,筝之奇妙,极五音之幽微。苞群声似作主,冠众乐而为师……”但这“为师”的乐器,也有其不足之处,陈安华常想到它的音量不大,转调更不方便,总希望有朝一日能替其“诊治”一下。

  上世纪70年代末,省有关机构下拨2万元经费,让他与汕头乐器厂联合试制改革古筝。那时2万元几乎是天文数字,等于一个普通工人500个月的工资。

  陈安华当然知道,筝从我国战国时期起已出现,2000多年以来,它本身也在不断的改革中变化。如唐代筝只有十三弦时,进入日本,逐步发展为日本筝与韩国伽佴琴;以后又传入东南亚,又有了不少改进。

  这回,陈安华根据多年弹奏的体会,参考现在各种乐器的特点,用移植、改型等办法试验、改革古筝。例如,用制钢琴的白松板代替梧桐木,结果音量变化不大,音质也不理想;把直板改成弧板去试共鸣箱,效果也不满意……总之,他在几年中,蹲在乐器厂不断改、试,试、改,图纸画了上千张,终于制成一部功能比较优越但硕大无比的古筝———足足几百斤重。此筝与长笛、小提琴奏《卖花姑娘》,取得十分悦耳的效果;与大提琴奏圣·桑的《天鹅》,也取得和谐的转调效果。使古筝不仅是很好的独奏乐器,还是很好的伴奏乐器。80年代初,这台“36弦七声音阶变调筝”,拿到北京召开的全国乐器改革会议上,备受好评。但他仍说自己没能同时将古筝“微型化”,视为遗憾。

  图:1963年,罗九香大师向陈安华传授古筝技法

  传艺兼育人

  他40余年来一直从事古筝教学和演奏,以及对广东地区古筝传统乐曲的挖掘和理论研究,被筝界同人誉为“南国筝界第一人”。他深知,要建立“岭南古筝学派”,必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此,他不懈地做着普及古筝学习的事情。

  他亲手培养了一批出类拔萃的娃娃演奏家。13岁的佛山九小的学生任飞,跟他学了7年古筝,1998年5月在北京音乐厅举办由中央歌剧芭蕾舞剧院交响乐团协奏的“任飞古筝独奏音乐会”,成为北京音乐厅有史以来最小的演奏家。他说:“学音乐可以培养孩子逻辑思维、开拓思维。发现相似乐句中的不同点,就如三岔路口上分辨相似的路。”即使那些跟他学了几年的学生,也体会到其中的好处,而且从古筝的学习中磨练了性情。获得羊城少年音乐花会二等奖的王颖莉,品学兼优,14岁时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21岁取得生物学、法学两个博士学位,现正在美国攻读第三个博士学位。王颖莉在美国一直带着古筝,常被我驻美大使邀请参加各种联谊活动,用古筝维系了各国朋友……

  最使陈安华激动的是,今天学民乐的孩子中,最多人学的就是古筝。广东现有20多个古筝考级点,有次他到深圳当评委,仅一个考级点的古筝学员就有400多人。看到浩浩荡荡的场面,他的心难以平静———过去谁买得起筝呢?贵的要上万元,便宜的也要几千元,今天却有那么多人热衷,真是国家的幸运。因为一种乐器的兴盛,不是光看有多少尖子,而且还要有广泛的参与性。

  最令他欣慰的是,他的儿女继承了父业。儿子陈蔚�是中国音乐学院李婉芬教授生前的两位研究生之一,现已回星海音乐学院当古筝老师;女儿陈潇儿古筝本科毕业后,正准备再读研究生呢。


新邵县18639206301: “南鸢北筏”的拼音分别是什么? -
衷凌曼宁: “南鸢北筏”的读音:[ nán yuān běi fá ] 释义:南方的风筝,北方的筏子.鸢:纸鸢(风筝)或者一种鸟类筏:用竹、木等平摆着编扎成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子.竹筏.皮筏.古时形容南北两方的特产.没其他的特殊的含义.

新邵县18639206301: 南鸢北筏什么意思 -
衷凌曼宁: 南鸢北筏 南方的纸鸢(风筝),北方的竹筏鸢:纸鸢(风筝)或者一种鸟类 筏:用竹、木等平摆着编扎成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子.竹筏.皮筏. 古时形容南北两方的特产.没其他的特殊的含义.

新邵县18639206301: 形容清晨美好的风景的诗句有哪些? -
衷凌曼宁: 1、春日 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2、柳...

新邵县18639206301: 柳中庸写的听筝的所有有关注解与资料? -
衷凌曼宁: 【注释】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它发音凄苦,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汉侯瑾《筝赋》).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其格局和表现技巧,别具一格,别有情韵. 首句「抽弦促...

新邵县18639206301: 中国十大古典名曲的名称 -
衷凌曼宁: 一、《高山流水》此曲最初刊见于我国现存最早的琴曲集《神奇秘谱》.该书在解题中写道:“《高山流水》本只一段,至唐分为二同曲,不分段落.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二、《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现存琴谱最...

新邵县18639206301: 五言律诗的古诗有哪些? -
衷凌曼宁: 1、(唐)杜甫《春夜喜雨》原文选段: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释义: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

新邵县18639206301: 风筝的由来是什么?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衷凌曼宁: 中国风筝有悠久的历史,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梁武帝时曾利用风筝传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着风筝从高处跳下而没有跌死.唐朝的张丕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这些说明,中国风筝的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 中国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也有人说“风筝”这名字起源于五代,从李邺用纸糊风筝,并在它上面装竹笛开始.

新邵县18639206301: 关于秋天的画面和词语 -
衷凌曼宁: 秋高气爽、天高气爽、秋高气肃、沁人心脾、清爽宜人 一、秋高气爽 [ qiū gāo qì shuǎng ] 【解释】: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出自】:唐·杜甫《崔氏东山草堂》诗:“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译文】:爱你的玉山草...

新邵县18639206301: 急需风筝的传说(小故事)
衷凌曼宁: 关于风筝的制做以及风筝名称的来历还有很久远的历史内涵.风筝,以其声音似“筝”声而得名.相传在五代时,有个叫李邺的人,在风筝上拴上竹笛,微风吹动,嗡嗡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