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预习笔记

作者&投稿:路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伤仲永预习笔记~

作者: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大臣,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
隶 扳 谒 邑 称 泯 矣 焉 耶
词: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
异义处: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此.今常用作判断词.)
稍稍宾客其父 (渐渐、慢慢地.今义:稍微.)
复到舅家 (再,又.今常用义为重复、往复)
泯然众人矣 (普通人.今常指大家、许多人.)
主要内容:
人是否能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要学习,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和对泯灭人才环境的批评.也对应了孔子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金溪县人方仲永,世代务农.方仲永五岁时,还不认得笔墨纸砚,一天忽然哭闹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父亲很奇怪,就向近邻借来给他.方仲永马上写下了四句诗,并且写上自己的名字.那诗表达了孝养父母,团结宗族的意思,诗被乡里一位读书人拿去阅读.从此以后,旁人只要指定某一物作诗题,方仲永就能挥笔立就.诗的文字技巧及意境都达到一定水平.乡里人对他非常器重,并渐渐对他的父亲也礼待起来,有的施舍钱财给他.方仲永父亲觉得这是件有利可图的事,就每天携带仲永向乡里人到处乞讨,不让他进校学习.
我很久就听闻此事了,明道年间,我跟从父亲回到家乡,曾于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们叫他作诗,已经与我过去所听闻的水准不能相比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到舅家去,问起方仲永,人们告诉说:“他已天才泯灭,同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了.”
我认为:方仲永的聪明颖悟,是上天赋予的.他有天赋,比起力学而成的人要优越得多;然而最终还是和平常人差不多,那是因为没有受到常人所受的教育的结果.他的天资是那样的好,只因为没有受到教育培养,尚且沦为普通人一样;现在一般说来天分不高的人自然是很多的,如果再不加以教育培养,恐怕会连一个平常人都不如吧?
天圣三年(1025年),方仲永无师自通,提笔写诗,震动乡里。明道二年(1033年),与方仲永同龄的王安石跟随父亲回金溪探亲,在舅舅家遇见了方仲永。他请方仲永作了几首诗,但他有些失望,因为“神童作家”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聪明。康定元年(1040年),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亲。此时方仲永已做回了农民。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王安石从扬州回到临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写下《伤仲永》一文。
通假 扳,通“攀”,牵、引
材,通“才”,才能
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1.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为: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作为)2.卒之为众人(动词,成为)
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古义:“自是”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或以钱币乞之(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古义:文采和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泯然众人矣(众人: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词类活用 1.父异焉(异: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诧异)
2.邑人奇才(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3.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作宾客)
4.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意动),认为...有利)
省略句 1.省略宾语 “不使学”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不使之学”;“令作诗”中也省略宾语“其”,可补充为“令其作诗”.
2.省略主语 “还自扬州中省略主语“我”,可补充为“我还自扬州”.
3.省略介词 “受之天”中“之”后省略“于”,可补充为“受之于天”;“借旁近与之”中“借”后面省去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借于旁近与之”.
唉,多少年不看的东西了,竟然找到了!

《伤仲永》
1.出处: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2.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也被称为王文公;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代表作:《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宦新义》残卷、《老子》若干条。
4.内容理解: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5.字词句:
A.字音:环谒〔ye〕 泯〔min〕然 称〔chen〕 夫〔fu〕
B. 词义:
⑴.通假字: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②.贤于材人远矣: “材”通“才”,才能。
③.未尝识书具: “尝”同“曾”,曾经。
⑵.古今异义:
①.是: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自从”,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为判断词。
②.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eg:或以钱币乞之;今义为或许。
③.文理:古义是文采和道理,eg: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⑶.一词多义:
①.自:a.自己,eg:并自为其名;b.从,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闻:a.听说,eg:余闻之也久;b.名声,eg: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其:a.这,eg:其诗以养父母;b.他的,eg:稍稍宾客其父。
④.并:a.连词,并且,eg:并自为其名;b.副词,全,都,eg: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名:a.名词,名字,eg:并自为其名;b.动词,说出,eg:不能名其一处也。
⑥.宾客:a.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eg:稍稍宾客其父;b.名词,客人,eg: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⑦.就:a.动词,完成,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b.动词,从事,做,eg:蒙乃始就学。
⑧.然:a.代词,这样,eg:父利其然也;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eg:泯然众人矣。
⑨.于:a.介词,此,eg:贤于材人远也;b.介词,在,eg:与厅事之东北角。
⑩.为:a.动词,作为,eg:其读以养父母,收族为意;b.动词,成为,eg:卒之为众人。
⑩.夫:a.指示代词,那些,eg:今夫不受之天;b.名词,丈夫,eg:夫起大呼。
⑷.词语活用:
①.忽啼求之(啼,哭着,动词作状语。)
②.父异焉(异,奇怪,形容词作动词。)
③.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④.父利其然(利,作动词。)
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作状语;环谒,四处拜访。)
⑸.重点词语翻译:
①.世隶耕(隶,属于。) ②. 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③.称前时之闻(称,相当。) ④.通悟:通达聪慧。
⑤.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⑥.彼其:他。 ⑦.泯然:完全。
⑧.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判断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全局表判断。)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务农。
②.省略句:a.不使学。(即“不使之学”,省略宾语)
不让方仲永学习。
b.令作诗。(即“令其做诗”,省略宾语)
我叫方仲永作诗。
c.还自扬州。(省略主语“我”)
(我)从扬州回乡。
d.受之天。(“之”后省略“于”)
先天得到的。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同乡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币求仲永题诗。
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县里的人,不让他学习。
⑤.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的多。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⑥.其诗以养其父母,收族为意: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
⑦.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此,指定事物叫他作诗,他立即写成。
⑧.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叫他做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跟以前听说的相当了。
⑨.今夫不受之天,故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之成为普通人就完了吗?

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一)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二)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预习提示

一、作者及作品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二、(一)、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 扳 谒 邑 称 泯 矣 焉 耶

(二)句子停顿: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三)词类活用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6、泯然众人矣 (名词用作动词;变成普通人。)

7、父异焉 (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异,感到惊异,对……感到诧异。)

(四)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此。今常用作判断词。)

稍稍宾客其父 (渐渐、慢慢地。今义:稍微。)

复到舅家 (再,又。今常用义为重复、往复)

泯然众人矣 (普通人。今常指大家、许多人。)

(五)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

(六)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七)重点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指定题材(叫他)写诗,他立刻就能写成,诗的文采和义理都有可取之处。

2、稍稍 宾客其父 或 以钱 币乞 之。

渐渐地请他父亲(带他)去作客,有的人还用钱财和礼物求他作诗。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 学 。

他的父亲觉得那样做有利可图,就每天领着仲永四处拜访本县的人,而不让他学习。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竟然成了平庸的人,是因为他从人们得到的教育没有达到。

三、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三)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大臣。唐宋八大家之一。原籍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生于临江军(治今江西清江)。字介甫,号半山。父王益,进士出身,长期在今江西、广东诸州县任职,卒于江宁府(治今江苏南京)通判任上,全家举迁后久居不去,江宁成为第二故乡。幼随其父遍历各地,见多识广,深谙民情。庆历二年(1042)举进士,出任潍南东路(治今江苏扬州)判官。庆历七年(1047),调任鄞县(今浙江宁波东南)知县,遍访东西14乡,部署水利兴修,创导贷谷与民(为“青苗法”之发端),政绩有声,且对理财必须“资之天地”(即靠发展生产)有独特的见解。皇佑三年(1051)再调任舒州(今安徽怀宁)通判。时在京名人范仲淹、富弼等闻其文辞政事有声,交表推荐,均以“家贫口众”不愿就翰林馆职,其间仅一年任太常寺群牧判官,坚请离京出任东南地方官吏,“得尽其才”。嘉佑二年(1057)即改任常州知州。次年移任提点江南东路(治饶州,今江西波阳)刑狱,不久入为三司度支判官。向仁宗上《言事书》,力言当从培养、使用人才的各个环节着手改革吏治,兼及理财、军事等各方面的改革,实为后来变法的早期纲领或理论雏形。仁宗赞其文才,拔为知制诰,然对改革不加采纳。再上《时政疏》(又名《本朝百年无事札》;一说呈于熙宁元年,神宗时,强烈呼吁及时改革,“有为之日,莫急于今日;过今日臣恐有无所及之忧”。嘉佑八年(1063)仁宗死,不久母丧回江宁守制,离职去。英宗在位四年,居家不出。

治平四年(1067)神宗即位,次年改元熙宁。由江宁知府改任翰林学士,应神宗之召,力主变法。熙宁二年(1069)二月,出任参知政事,入主制置三司条例司,准备变法。吕惠卿亦于同时被任为条例司检详文字,成为王安石变法行政副手。是年颁行均输法、青苗法与农田水利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宰相。神宗罢制置三司条例,权归中书。颁行保甲法与募役法(先在开封府试行)。此后三年内渐次颁行贡举法、市易法、保马法、方田均税法与置将法;免役法在开封府试行次年即推行至全国。熙宁七年(1074),因外有文彦博、司马光,内有三后(仁宗后、英宗后与神宗皇后)激烈反对新法,郑侠献《流民图》危言耸听,又加新法要员吕惠卿与曾布互争失和,神宗权罢新法,愤而辞职凡六次,出知江宁府,离相位而去。次年二月,复相,终因与神宗不合,变法进展困难,一年不到,再次辞相,出判江宁府,退居江宁半山园。封爵荆国公。晚年好佛,闲赋以著述《字说》为娱,仍不忘变法。元丰八年(1085)神宗死,次年,哲宗改元“元佑”,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先后罢免役、青苗法。是年四月病逝。谥“文”,故史称“王文公”。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及《周官新义》、《诗义钩沉》辑本等传世,余佚。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出生五年,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读书人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以宾客之礼对待仲永的父亲,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王安石)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已经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作者: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大臣,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
隶 扳 谒 邑 称 泯 矣 焉 耶
词: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
异义处: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此。今常用作判断词。)
稍稍宾客其父 (渐渐、慢慢地。今义:稍微。)
复到舅家 (再,又。今常用义为重复、往复)
泯然众人矣 (普通人。今常指大家、许多人。)
主要内容:
人是否能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要学习,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和对泯灭人才环境的批评。也对应了孔子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问题: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丿Home丶小莹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大臣。唐宋八大家之一。原籍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生于临江军(治今江西清江)。字介甫,号半山。父王益,进士出身,长期在今江西、广东诸州县任职,卒于江宁府(治今江苏南京)通判任上,全家举迁后久居不去,江宁成为第二故乡。幼随其父遍历各地,见多识广,深谙民情。庆历二年(1042)举进士,出任潍南东路(治今江苏扬州)判官。庆历七年(1047),调任鄞县(今浙江宁波东南)知县,遍访东西14乡,部署水利兴修,创导贷谷与民(为“青苗法”之发端),政绩有声,且对理财必须“资之天地”(即靠发展生产)有独特的见解。皇佑三年(1051)再调任舒州(今安徽怀宁)通判。时在京名人范仲淹、富弼等闻其文辞政事有声,交表推荐,均以“家贫口众”不愿就翰林馆职,其间仅一年任太常寺群牧判官,坚请离京出任东南地方官吏,“得尽其才”。嘉佑二年(1057)即改任常州知州。次年移任提点江南东路(治饶州,今江西波阳)刑狱,不久入为三司度支判官。向仁宗上《言事书》,力言当从培养、使用人才的各个环节着手改革吏治,兼及理财、军事等各方面的改革,实为后来变法的早期纲领或理论雏形。仁宗赞其文才,拔为知制诰,然对改革不加采纳。再上《时政疏》(又名《本朝百年无事札》;一说呈于熙宁元年,神宗时,强烈呼吁及时改革,“有为之日,莫急于今日;过今日臣恐有无所及之忧”。嘉佑八年(1063)仁宗死,不久母丧回江宁守制,离职去。英宗在位四年,居家不出。

治平四年(1067)神宗即位,次年改元熙宁。由江宁知府改任翰林学士,应神宗之召,力主变法。熙宁二年(1069)二月,出任参知政事,入主制置三司条例司,准备变法。吕惠卿亦于同时被任为条例司检详文字,成为王安石变法行政副手。是年颁行均输法、青苗法与农田水利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宰相。神宗罢制置三司条例,权归中书。颁行保甲法与募役法(先在开封府试行)。此后三年内渐次颁行贡举法、市易法、保马法、方田均税法与置将法;免役法在开封府试行次年即推行至全国。熙宁七年(1074),因外有文彦博、司马光,内有三后(仁宗后、英宗后与神宗皇后)激烈反对新法,郑侠献《流民图》危言耸听,又加新法要员吕惠卿与曾布互争失和,神宗权罢新法,愤而辞职凡六次,出知江宁府,离相位而去。次年二月,复相,终因与神宗不合,变法进展困难,一年不到,再次辞相,出判江宁府,退居江宁半山园。封爵荆国公。晚年好佛,闲赋以著述《字说》为娱,仍不忘变法。元丰八年(1085)神宗死,次年,哲宗改元“元佑”,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先后罢免役、青苗法。是年四月病逝。谥“文”,故史称“王文公”。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及《周官新义》、《诗义钩沉》辑本等传世,余佚。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出生五年,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读书人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以宾客之礼对待仲永的父亲,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王安石)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已经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纯属抄袭,望楼主采纳。。。。。。。。。

作者: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大臣,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
隶 扳 谒 邑 称 泯 矣 焉 耶
词: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
异义处: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此。今常用作判断词。)
稍稍宾客其父 (渐渐、慢慢地。今义:稍微。)
复到舅家 (再,又。今常用义为重复、往复)
泯然众人矣 (普通人。今常指大家、许多人。)


初一下语文期中复习
初一的语文还是比较能够提分的,只要找到一套学习的系统的方法。。。1.例如选择题,只要平时注意一些,脑子里多少都会有一个模糊的印象,考试的时候只要不是特别确定的题目,就按照自己的第一印象去回答,千万不要纠结那些本来就很相近的答案。。。2.像一些古诗词,真的没必要全篇背完,多翻一些试卷,...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汇总7篇
重点篇目是《伤仲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爸爸的花儿落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是背诵篇目。《丑小鸭》自读篇目。 第二单元,散文诗单元。五篇课文都是歌颂祖国、抒发爱国 *** 的文章,《最后一课》重点篇目,《黄河颂》、《木兰诗》诵读篇目,《土地的誓言》、《艰难的国运和雄健...

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和《孙权劝学》解答,要在今晚之强搞定...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2本文和《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3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4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展开  我来答 ...

《孙权劝学》预习学案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课题:《孙权劝学》 学科:语文 教者:初一语文组 教材分析:《孙权劝学》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内容简单易懂,是培养学生简易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好文章,主要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学情分析:本文人物形象生动...

七年级上册伤仲永教案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lì pān yèyì chènmǐn yǐ yānyé 隶 扳谒邑 称 泯矣 焉耶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注意下列句子的断句)...

初一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优秀范文模板
(与《伤仲永》比较) 重点: 1、字词。(本文是略读课文,字词部分以课外准备、课内教授相结合) 2、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 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教学设想: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理。 3、品读...

伤仲永带其的句子
14. 到校后利用初三课前时间多看看今天要讲什么,提前预习一下今天要学习的往右,回顾昨天的东西,复习一下昨天学过的知识。15. 毕:①尽(毕力平险) ②全部(群响毕绝)16. 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7. 他是个红脸颊乌黑头发的小男孩儿,双眸...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学设计
通过自读和教师指导,能朗读、朗诵《伤仲永》。 通过预习和课堂检测,感知作者,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结合上下文完成字词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译,梳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 了解“实词”“虚词”的具体含义,掌握文中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如实词“扳”“谒”“称”,虚词“之”等。 理解课文主旨“后天教育非常重要”...

《伤仲永》教案设计「优秀篇」
,我们可以采用质疑的方法,利用工具书与注解,自主学习。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习,并查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 *** 导入: 1、导语设计:古语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

七年级语文下《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4.物塑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对比手法的运用。5.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与《伤仲永》比较)重点:1.字词。(本文是略读课文...

遵义县15941944552: 《伤仲永》笔记一、重点实词 二、词类活用 三、特殊句式 四、通假字 五、古今异义 -
答咐螺旋:[答案] 《伤仲永》 1.出处: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2.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也被称为王文公;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代表作:《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

遵义县15941944552: 《伤仲永》的预习笔记《伤仲永》的解释 -
答咐螺旋:[答案] 【 伤仲永 王安石译文】金溪县人方仲永,世代务农.方仲永五岁时,还不认得笔墨纸砚,一天忽然哭闹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父亲很奇怪,就向近邻借来给他.方仲永马上写下了四句诗,并且写上自己的名字.那诗表达了孝养父母,团结宗...

遵义县15941944552: 伤仲永的笔记一、通假字二、生僻字三、一词多义(或;尝)四、古今异义五、词类活用(共4个)六、省略句··· -
答咐螺旋:[答案] 通假 扳,通“攀”,牵、引材,通“才”,才能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1.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2.稍...

遵义县15941944552: 《伤仲永》的预习笔记 -
答咐螺旋: 【 伤仲永 王安石译文】 金溪县人方仲永,世代务农.方仲永五岁时,还不认得笔墨纸砚,一天忽然哭闹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父亲很奇怪,就向近邻借来给他.方仲永马上写下了四句诗,并且写上自己的名字.那诗表达了孝养父母,团结宗族的...

遵义县15941944552: 《伤仲永》预习笔记 -
答咐螺旋: 作者:王安石(1021~1086) 北宋大臣,唐宋八大家之一.字:隶 扳 谒 邑 称 泯 矣 焉 耶 词: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遵义县15941944552: 7年级课文《伤仲永》1.《伤仲永》选自-----------,是-------------因惋惜方仲永而写的一片短文.“伤”有---------和--------------的意思.文章讲述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道... -
答咐螺旋:[答案] 1、《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 哀伤 惋惜 敏而好学 恃才弃学 散文随笔 叙事 就事说理 2、人的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十分重要的.

遵义县15941944552: 求文科爱好者《伤仲永》的预习导学……我们要抄啊~没带回来肿么办! -
答咐螺旋:[答案] 1、(1)li(四声)(2)pan(二声)(3)ming(三声)、yi(四声)2、a3、1、曾经2、写3、给4、用 意思5、惊奇6、利用7、或者8、客人9、到10、引11、又12、变得13、又4、(1)书具书具神童的仲永在在比受介词文章其...

遵义县15941944552: 《伤仲永》笔记 -
答咐螺旋: 《伤仲永》 1.出处: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2.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也被称为王文公;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代表作:《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

遵义县15941944552: 《伤仲永》的内容归纳50字 -
答咐螺旋: 仲永从小天资过人但他的父亲因贪财而不让他接受教育他天生聪明,远胜过有才能的人.他最终成为常人,是因为它受于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遵义县15941944552: 伤仲永 的笔记 -
答咐螺旋: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文章以“伤”为题眼,意在表明对方仲永的“哀伤、叹惜”之情.方仲永从5岁到20岁之间,他的才能每况愈下,告诉人们: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学习是天才成长的关键因素.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