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春节的习俗

作者&投稿:称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高明春节习俗~

中午吃濑粉,初一炸油角,炸茶果。吃大团,有些地方会在年前包粽子;初二出门探亲,舞狮拜年啦。和珠三角其他地方差不多

多数系一家大细坐埋一起吃餐饭或者成条村去祠堂吃

高明的春节习俗有:

1、派利是

春节拜年的时候,长辈要将事先准备的“利是”用红包装好,分发给晚辈,这种钱叫“压岁钱”。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魔。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在高明,除了大人给小孩派利是外,结了婚的人要给未婚的人派利是。亲戚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也相互派利是,有些公司和工厂,节日后开工时老板也给员工开门利是,为的都是在新的一年有一个好“彩头”。

2、舞狮子

在高明大部分乡村都有由村民组成的醒狮队队,大年初一醒狮队敲锣打鼓,高举彩旗,集合队伍前往各家各户拜年贺新岁,各家各户在图脚到达家门口时,都燃放爆竹,以示欢迎。村中群众都送上热茶和糖果热情招待狮队来人,同时在门口挂起有红包、生菜的串子让醒狮起舞“采青”。

醒狮队除了在农村中穿行舞狮外,还去到市集和城区,给商场、公司和机关单位拜年“采青”,使得节日的城乡各处都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3、拜年

拜年是高明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春节的拜祭,首先是拜神,拜神是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家人平安和发财就手。

拜年的另一种主要方式是人们相互之间外出探亲访友。一般来说,初一主要是拜神,初二则主要是探亲访友了。人们带上节目礼品,带上孩子前往亲朋戚友家串门拜访。

4、春游

春节假期较长,因此高明有不少人已经不满足于节日在家饮饮食食和在当地探亲访友的单调生活,在初一、初二庆祝完春节的主要活动后,开始节日春游活动了。在高明,人们都说本地上街游玩的人到了初三、初四就越来越少了,而外出的人越来越多了,这也是时代的变化。



高明春节习俗
  
  高明的春节习俗与广府习俗大同小异,但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一般来说春节的时间从腊月二十三小晚年开始至正月十五元宵节止,而高明的春节时间跨度要比此长一些,从“冬大过年”的冬至开始感受到春节来临到二月上、中旬的春社开耕为止。
  
  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冬至过后不久就是现在意义上的春节,清光绪二十年《高明县志》将冬至与小年晚连在一起记载:“冬至,食鱼脍压阳气。是日舂粉及米,经年不蛀。十二月二十四谓小年晚,人家以酒馔.果品祀神,竹枝扫屋宇。”高明人在冬至时开始张罗,例如舂米预备过新年。在冬至那天,更合镇人们有吃汤丸的习俗。
  
  冬至的天气也预示着春节天气的好坏。谚语说:“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

谢 灶

  高明人民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日晚有“送灶、谢灶君”的习俗。送灶用“糖、蔗、桔”等供品祭祀“灶君”,感谢“灶君”一年来给予的丰衣足食,并燃放鞭炮,场面热闹。
  
  灶神,高明人一般称为“灶君”,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晋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传说灶神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至除夕上天陈报人家善恶。
  
  送灶神的供品一般都用一些又甜又黏的东西如糖瓜、汤圆、麦芽糖等,总之,用这些又黏又甜的东西,目的是要塞灶神的嘴巴,让他回上天时多说些好话,所谓“吃甜甜,说好话”。而现今的高明群众,供品一般用甘蔗、蔗糖、特色小食煎糍、美酒等。高明更合镇蛇塘村的甘蔗是远近闻名的优质农产品,在春节前连同砂糖桔、粉葛都农产品上市。而煎糍,饭馆菜单写作“卜撑”,将搓好的粘米粉放在油镬上展开、反复翻滚至熟,卷以馅料而食。馅料有咸也有甜,祭灶的用甜的馅。
  
  送走神明后,可别忘了在除夕夜把众神接回来,此之谓“接灶”或“接神”。接灶神的仪式很简单,只要在灶台上重新贴一张新的神。
  
  这些仪式是按时间,不能随意变更。千万不要像歇后语一样:“年三十晚谢灶—好做唔做。”
  

花 街

  春暖花开,爱花,新年用花装点家居的习俗自古有之。广州现代的花市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陈毅有诗曰:“来年花更好,建设亦相同。旖旎春如锦,看花人更红”。香港流行曲《迎春花》更加是唱红广东地区每一个角落,“好一朵迎春花啊,人人都爱她。。。”。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影响珠三角地区,高明作为广州的比邻,也受此风俗影响而形成行花街的习惯。高明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组织花市,一年一度,喜气祥和。
  
  花市的品种繁多,例如年桔寓意大吉大利,桃花寓意大展鸿图、单身的行桃花运,还有菊花、兰花、水仙、芍药、牡丹、月季、海棠花、桂花、万年青、鸿运当头等等。每一种都有着美好的寓意。随着高明的花卉种植基地日渐壮大,回馈给高明市民各种优质的花卉品种。
  

花 灯

  临近春节,古时候还有添新衣,写对联、刻画门神,制作花灯等。清光绪二十年《高明县志》记载:“新庄圩在新庄前,俗名花灯圩。每年元月初三,村民挑各式花灯在此发卖。午后散。”

  高明花灯具有很高的工艺美术价值,例如泽河村八角灯、龚村剪花灯、范洲村黄龙吐珠灯等,是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传明代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西安范洲人罗黄裳高中进士,其才学深受嘉靖皇帝赏识,特准御赐范洲村制作“黄龙吐珠灯”以示嘉奖。黄龙吐珠灯取样于江西,用竹篾和彩纸扎制。以60各正方形、长方形、梯形等组成一个直径3米多的大圆灯笼,外用通花剪纸图案贴饰,内燃油盏,光芒四射,非常壮观。
  
  泽河村制作的“三十四面睇”大型八角花灯,灯型别致。灯面用木刻印画装饰,装饰画多是“八仙贺寿”等如意吉祥故事,别具特色。
  
  近年来,高明政府都在春节期间特别装饰街道灯饰,喜庆之情浓厚。
  

应节食品

  “年廿八,洗邋遢”。 整修房屋,打扫庭院,张灯结彩,贴门神对联,逛花市,买盆桔、桃花、水仙花等装扮。在农村一些地方,小孩子有洗“大吉水”的习俗,常见是将带香味的柚子叶、樟树叶、松树叶、柏树叶等混合烧水洗澡。意思是驱除霉气,辞旧迎新。
  
  春节至此开始进入高潮。《广东新语》说:“岁终以烈火爆开糯谷,名曰炮谷,以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以祀先及馈亲友者也。以糯粳相杂炒成粉,置方圆印中鼓击之,使坚如铁石,名为白饼。冬至为米糍,曰冬丸。”
  
  高明民众开始备办节日食品,在春节前会先“开油镬”,举家一起搓面粉、包油角、堆煎堆,祈求来年的日子也像那只油镬那样油油润润、金银满屋。例如更合镇具体有以下:合水粽、粉春、煎堆、油角、炒米饼等。
  
  其中以包粽子最为热闹:由有经验的老婆婆带领着儿媳、孙女等晚辈包制,小朋友围在旁边嬉戏,一派欢乐场景。合水的裹蒸粽历史悠久,以其形大料足质靓而闻名。一只裹蒸粽重约半斤,手掌大小,山包形,冬叶包裹,芏草外扎。包制的材料是:五份糯米,三份绿豆,二份猪肉。关键是糯米要纯白,绿豆去衣,猪肉选用五花腩,拌以五香粉腌制半天,还要选用冬叶,而非一般的芒叶,因为冬叶包裹蒸煮有独特的叶子清香。芏草种于洼田者曰塱芏,质粗软,作包席裹盐及包物。包裹好后,用大锅,木柴蒸煮八九个钟头,致馅料相互融化渗透,甘香四溢,即成。馈赠亲友,挂在干爽处,可以至元宵依然不变质。
  
  更合地区在新年还有一种特色应节食品-银仔。制作很简单,用热水将粘米粉搓成粉团,压扁成圆形而成,农村制作一般有手掌大小粗厚,取其好意,称为“银仔”。蒸熟后放置于清水中,隔2,3天换一次水,可以十天半月不变质。吃用时,取出切薄片,拌以香芹、绍菜等油炒,实为新年消肉积的良品。
  
  到了年卅晚,也就是除夕。清光绪二十年《高明县志》记载:“除夕,贴门神,红纸钱冥香烛酒馔奉先祖及庙社,曰分岁。家家用米粉作条,宰牲享神,合家老少畅饮,谓之团年。妇女晚出街巷,听言语美恶以卜吉凶,谓之听谶。小儿竞放炮竹,虱卖呆。农家浸谷种于灶上,验谷生芽多寡以卜来年各谷宜忌。又以谷十三粒祝灶神,用碗覆于灶上,视谷动静以占来年每月米价贵贱。”
  
  县志文中“家家用米粉作条,宰牲享神,合家老少畅饮,谓之团年。”米粉作条,说的就是制作濑粉。长长的濑粉象征着长长久久,源源不断,丰衣足食,美满幸福。例如更合地区民众每年大年三十,家家必做濑粉,先敬拜灶君,然后全家食濑粉。
  
  濑粉是高明特色食品。濑粉,故名思义就是濑出来的粉。将优质的晚造粘米,加入适量的冷饭舂粉,加开水搓成粉团,然后将粉团放入盘内加开水搅匀成液状,用筷子挑起粉液可以见到粉滴细滑入丝,将粉液勺入漏斗匀速“濑”入锅中沸腾的热水中,致粉条熟浮起,捞起过冷河,即成。
  
  长长的濑粉象征着长长久久,源源不断,丰衣足食,美满幸福。更合地区民众每年大年三十家家必做濑粉,先敬拜灶君,然后全家食濑粉。
  
  濑粉是高明喜庆节日必备的食品,为向外推动宣传濑粉,高明政府已经成功举办过多届濑粉节。

  年三十晚,是一家人欢聚一堂的日子,合家老少畅饮。
  
  每年正月初一是鸡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猪日;初四是羊日;初五是牛日;初六是马日,初七是人日。在年初一避免宰鸡等杀生行为。在年三十晚,一定要留有剩饭剩菜,寓意“年年有余”。菜式有三禽六畜,生菜(生财),猪手(横财就手)、慈菇等等,广府人在饮食上很讲究意头。以前高明还有春节吃发菜的,后响应环保法规而停,改用其他材料,这是因时制宜的好例子。
  

接 财 神

  年三十晚子夜,是接财神的重要时刻。以前,送财神的人(多是小朋友)在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欢叫:“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表示欢迎财神降临,便拿“利是”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人口中要说些吉利话,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 ”此刻爆竹声响,连绵不断。现今城区禁燃烟花爆竹,取而代之的是音响传出的香港流行曲《财神到》。
   
  清光绪二十年《高明县志》记载:“元旦,夙兴。设祖先牌及遗像,长幼于当天叩祝,复拜牌悬祖像,少者向尊者祝遐龄,尊者赐少者吉祥语。爆竹声喧,亲朋以糍果.饼食.酒肉往还相馈称贺,相晤各道吉祥,谓之贺年。”
  

利 是

  年初一,人们穿著光鲜,见面互道“恭喜发财”,长辈向晚辈派利是。
  
  “利是”又称“利事”, 将钱币包裹在红纸里,取其大吉大利、好运到来之意。广府地区有新年向未婚人士派利是的习俗。
  
  现在常见的利是封其实只有数十年的历史,清朝时仍未有利是封,每逢佳节,要用一大张红纸裁成小方块,然后把铜钱包在红纸里,封成利是,所以到了今天还是有很多老人家以“红纸”作为利是的代名词。
  
  第一代的利是封在光绪未年,印刷技术普及后才开始面世。当时的利是封是用红纸印上黄色油墨,趁油墨未干时再髹上金粉,看起来就像在红纸上印上金字一样。除吉利的字句外,有的也配以简单图案。
  

舞 狮

  人人笑面相迎,兴高采烈,避免争吵,村村敲锣打鼓,狮子临门到家家户户拜年。这天人们禁忌打扫,不下地干活,也不探亲访友。
  
  舞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始于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每逢佳节或隆重庆典,民间都以狮舞来助兴。舞狮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 装扮成狮子的样子, 作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中国民俗传统, 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
  
  高明地区的舞狮是岭南醒狮,又名南狮,以各种高难度动作著称。佛山舞狮闻名于世界。
高明旅港乡亲夏国璋先生,在香港创办龙师团,被誉为“香港狮王”。在夏先生的家乡,高明明城镇活跃着一群热爱舞狮的年青人,古老传统得以传承。高明区明城镇人谭三先生,自小学开始学习醒狮编制,至今二十多年,以精湛的工艺誉满高明及周边地区。

  年初二后是探亲访友日子。
  
  年初三是所谓的赤口,应避免口舌是非。

开 丁
  
  更合镇花灯习俗,头年生子的人家都按孩子的出生日期顺序,从年初二便先后到祠堂挂灯,最早出生的称为头灯。如遇当年多男丁出生,到正月十五仍未轮得上挂灯的,则集中在正月十五日一齐在祠堂挂灯。花灯由外婆购买。正月十五,男童们都到祠堂剥花灯的装饰画(俗称公仔纸)回家贴在灶上、橱柜以图吉利。正月十六,将祠堂、家中悬挂的花灯送到村口社稷或榕树头悬挂。
  
  而范洲村民则是在正月十三日,手捧油盏到大庙从黄龙吐珠灯内取火种点燃自家的花灯,名曰“接灯”。

抢 花 炮
  
清泰村每年正月十二日、泽河村每年二月十九日观音诞都进行抢花炮活动,是全村最盛大的节日,现以失传。主持抢花炮的村寨,事先请编织艺人用青细竹篾或藤条编织三至五个茶杯口大小的圆圈,外面缠以红布,再以红绿丝线扎牢。主持人宣布抢花炮开始时,将红炮圈放在炮筒口上,然后点上火药放炮,红炮圈被射上高空中,各选手争先抢夺,顿时全场欢声雷动。个个奋不顾身,人人勇往直前争抢花炮圈。抢到红炮圈之后,还必须在人人争抢中,"过关斩将",将其送到裁判台上才算获胜。一般是抢三炮后结束比赛。

元 宵:行神
  
  清光绪二十年《高明县志》记载:“元宵,夜悬花灯酌酒聚赏。各村献剧,箫鼓歌讴,灯火达旦。”
  
  在高明,元宵节最热闹的活动是“行神”。很多村依然保留这种社日的习俗,例如塘肚村岁岁香火,年年岁祭,“大王宫銮驾出游”活动已经有四百多年历史。
  
  而以前在范洲村,正月十五日,村民从大庙抬北帝沿村巡游,高脚牌开路,醒狮随后,打响大锣十三响。大锣十三响是很高的荣耀,因为按明朝规定,有功名的村方可打锣十三响。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自己载录吧!!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各地的春节民间风俗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贴年红是中华传统过年习俗,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年夜饭是年前的...

过年习俗有哪些?
”)等习俗。1、放鞭炮 千百年来,鞭炮已成为春节的符号之一,它为人们带来了热闹、喧嚣、喜庆,年味也会倍感浓郁,孩子们也喜欢燃放爆竹。放鞭炮最初的目的其实是为了驱赶“年兽”以及瘟疫,希望新的一年平安健康,因此在除夕这天早上开门时,家家都会燃放鞭炮。但这两年,很多地方已禁燃鞭炮,就连不...

春节有哪些习俗呢
春节放鞭炮,作为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的习俗,历史悠久,这种活动,虽然可以给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但放鞭炮释放的烟尘,溅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火灾,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会造成一些人员伤亡。随着社会和人们的文明进步,对春节放鞭炮这种习俗的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视。现在我国许多城市都制定了禁止放...

关于春节民间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春节的民间传统习俗有:拜年、贴春...

春节有什么传统习俗
下面是一些关于春节传统习俗的介绍。1. 贴春联:春联是一种以红色纸张写成的对联,常见于门上或墙壁上。它们通常包含有吉祥的对仗句子,如“福”、“寿”、“财”等。这些春联象征着对新一年的美好祝福。2. 挂灯笼: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挂上红色的灯笼。灯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象征,代表...

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中国的春节习俗,以其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为大家带来温暖和喜悦,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文化精神的体现。春节的习俗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遗留,让我们把爱国心深深融入我们的血液之中,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文明礼仪,学习新知识,以及传承优良文化,让文明精神延续下去!

春节的风俗
春节的习俗包括购买年货、打扫卫生、吃年夜饭、守岁、拜岁、舞龙舞狮、游神、押舟、吃饺子、赏花灯等。春节习俗是中国人在春节期间的传统风俗习惯。1. 购买年货: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将过年视为一件大事。过年之前要做很多准备,购买大量的食品、用品、衣物、饰品、玩具、供品等,统称为“年货”。2. ...

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有意义的传统大节,历史悠久,古已有之。是从上古时代,人们会在新年岁首进行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春节的习俗 1、扫尘 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民间称做“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

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正月初一,人们见面时会互致新年问候,如“过年好”和“给您拜年了”。拜年礼仪有三种:叩拜、作揖和抱拳拱手。这些传统礼仪体现了中国春节拜年的方式。春节的习俗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将爱国情怀融入我们的血脉中,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礼仪,...

关于春节的有哪些习俗
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节日。在春节期间,会有一系列的传统活动,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关于春节习俗你都知道哪些呢?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一、扫尘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扫屋”。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房屋庭院。到处洋溢...

五华县17632091745: 高明春节习俗 -
贸物蹄鞘: 中午吃濑粉,初一炸油角,炸茶果.吃大团,有些地方会在年前包粽子;初二出门探亲,舞狮拜年啦.和珠三角其他地方差不多

五华县17632091745: 高明春节习俗的作文 急 求作文 400字左右 -
贸物蹄鞘: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

五华县17632091745: 春节习俗:大年初一为什么要吃饺子 -
贸物蹄鞘: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五华县17632091745: 谁能帮我找找佛山各区的传统习俗啊?? -
贸物蹄鞘: 赛龙舟 禾花雀节 洪圣诞吃角子 新春炮会 临海庙参身因何不吃鸭 仰辰台上仰辰游 瓷器纹饰的寓意 霍滔浸佛 佛山药业祖铺传说 石湾曾有间陶师庙 石湾陶师诞与“饮行” 踏青扫墓 神功会 求栽四方竹俗 南昌庙 佛山塘头梁 祖庙铜宝珠——偷唔走 ...

五华县17632091745: 天水春节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
贸物蹄鞘: 天水春节习俗 垒旺火 每逢春节除夕和元宵节,过去人们在院落门前或屋地上都要用大块木柴垒成一个塔状,人们叫它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有的人在柴外面披彩花,贴上大红字条,上写“旺气冲天”等字.单等午夜十二点,鞭...

五华县17632091745: 春节吃饺子的由来和寓意 -
贸物蹄鞘: 1、据说三国时期就有一种类似饺子的食品如同今日的“馄饨”,形状和现在的饺子相似. 唐代就有了现在我们吃的饺子,形状和吃法同现在一样. 宋代时期吧饺子成为“角儿”,是后来“饺子"一词的来源. 2、据文献记载,春节吃饺子是...

五华县17632091745: 简述春节为什么要吃饺子 -
贸物蹄鞘: 饺子是春节的吉祥食品,是在明朝中期以后.王来华表示,春节吃饺子有很多美好寓意,特别是在除夕夜.除夕夜的这顿饺子之所以非比平常,一是由于尾月三十夜的23时至新年正月初一的1时,正好交子时,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

五华县17632091745: 春节吃饺子的由来. -
贸物蹄鞘: 在很久以前,一个寒冷的冬天,天气呀非常非常的冷,甚至把人的耳朵都给冻烂了.一个叫张仲景的大夫看见了这种情况,非常难受.于是,就在最冷的时候架起一口大锅,熬制了一种叫做祛寒娇耳的汤,向老百姓施药治伤.这个汤的做法呢,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的药材在锅里熬,熬好之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这样的样子,下锅煮熟后,再分给大家吃,大家吃完都觉得这些娇耳真的很管用,吃下后血液通畅,身体里觉得热乎乎的,被冻伤的耳朵呢,很快也被治好了,所以,在除夕夜,老百姓们为了感激张仲景大夫的善举,就仿照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吃,并且把这种食物取了个名字,叫做饺子.于是,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就慢慢的流传了下来.

五华县17632091745: 春节吃饺子的由来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 -
贸物蹄鞘: 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 据说,中秋吃月饼最早可以上溯到周代,源自我们民族祭月拜月的一种仪式,可以说是自然拜物教的一种表现.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多么美好的诗句,已经成为我们民族古老而美妙的神话之一,演绎着农业时代人们把月亮作为一种神对待的那不同一般的崇拜. 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那时还有卖兔爷儿的,是把兔子奉为与嫦娥一样神的.只是现在兔爷儿早被米老鼠和樱桃小丸子取代了.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

五华县17632091745: 饺子的风俗是怎么来的 -
贸物蹄鞘: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