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农历大小月是怎么确定的?其规律是什么?

作者&投稿:单于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怎样确定农历的大小月?~

农历的大小月是按月策与置末规则推算得的:朔日为每月起点(初一日);朔日(月初一日)到下个朔日(下月初一日)有多少天、这月就有多少天。有30天为大月、有29天为小月。
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长度29.5306日为基础,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朔日到底在哪一天,要根据月亮和太阳的真实位置来确定。朔望周期本身也长短不一,相差近半天,所以可能会出现连续几个大月或连续几个小月的情况。
农历的大小月没有规律,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是需要进行天文计算,一般人需要翻历书才知道月份大小。

扩展资料:
农历的初一十五,都是以月亮的位置为准。如果月球恰好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在地球上看不见,月球正对着地球的那一面,太阳光照射不到,此时月亮完全看不见,为朔月,这一天就是初一。
月球围着地球继续绕行15天左右,此时地球位于月亮和太阳之间,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地球上完全能看得见,为望月,这一天一般是农历十五或十六。
哪一天是朔月,哪一天是望月,需要进行天文计算。例如,2018年8月11日17:57:39为朔月的时刻, 26日19:56:05为望月的时刻,故8月11日为初一。如果两个朔月之间只有29天,则为农历小月,间隔30天则为农历大月。农历大小月比公历的大小月各少一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农历

  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太阳和月亮黄经的计算十分繁琐和复杂,这里就不予介绍了)

  农历月的大小很不规则,有时连续两个、三个、四个大月或连续两个三个小月,历年的长短也不一样,而且差距很大。节气和中气,在农历里的分布日期很不稳定,而且日期变动的范围很大。这样看来,农历似乎显得十分复杂。其实。农历还是有一定循环规律的:由于十九个回归年的日数与十九个农历年的日数差不多相等,就使农历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相同的。每隔十九年,农历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的阳历日一般相同或者相差一、二天。每隔十九年,节气和中气日期大体上是重复的,个别的相差一、两天。相隔十九年闰月的月份重复或者相差一个月。
  农历的历月是以朔望月为依据的。朔望月的时间是29日12小时44分3秒(即29.5366日),因此农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纯粹的阴历并不完全一样,因为纯粹的阴历是大小月交替编排的,而农历年大小月是经过推算决定的。

  农历每一个月初一都正好是"朔"(即月亮在太阳地球中间,且以黑着的半面对着地球的时候)。有时可能出现两个大月,也可以连续出现两个小月。由于朔望月稍大于29天半,所以在农历的每100个历月里约有53个大月和47个小月。

  农历是基本上以12个月作为一年的,但12个朔望月的时间是354.3667日,和回归年比起来要相差11天左右。这样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个多月。为了要把多余的日数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一个月,这就是农历的闰月。有闰月的一年也叫闰年。所以农历的闰年就有13个月了。至于闰哪个月是由节气情况决定的。“十九年七闰法”。
  一般情况都是这样的:正月,3月,5月,7月,8月,10月,腊月30天。
  其余29天。

农历中全年中的月份按照月相变化周期而设置,以月仅二十九日为小月,以三十日为大月。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固定地把朔的时刻(即月亮在太阳地球中间,且以黑着的半面对着地球的时候)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

朔望月的时间是29日12小时44分3秒(即29.53059日),即29天半多一点,因日历必须用整数,所以规定农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但它和纯粹的阴历并不完全一样,因为纯粹的阴历是大小月交替编排的,而农历年大小月是经过推算决定的。另外农历大月时月亮一般是十六圆(望日),小月时一般是十五圆(望日)。

农历月的大小很不规则,其设置很难象公历一样找到规律,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年年不同,有时连续两个、三个、四个大月或连续两个三个小月。由于朔望月稍大于29天半,所以在农历的每100个历月里约有53个大月和47个小月。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可以在农历初二的日落后(傍晚)观察西边的天空有没有很细的月牙出现来确定当月大小,如果有月牙出现,则说明初一的日月交朔时刻发生较晚,所以这个月应较长,是大月为30天;没有月牙出现就说明初一的日月交朔时刻发生较早,这个就较短,是小月,为29日。

扩展资料:

阳历大小月的划分标准

阴历固定单月小,双月大,闰腊月大。除公元尾数为000、165、335、500、665、835年外,凡5的倍数年份的正月改为大月。

在333又1/3年里有333.33333×12+122.754386=4122.754386个月,其中有(333.3333÷5)-2=64.6666个正月大,

合计有2000+122.754386+64.666666=2187.420153个大月,1935.333333个小月,

折合121747.2982日,月均29.53057273日(29天12小时44分1.483秒),年均365.241895日(365天5小时48分20秒)。

农历年中月以朔望月长度29.5306日为基础,所以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为保证每月的头一天(初一)必须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过严格的观测和计算来确定。

因此,农历中连续两个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还出现过如1824年二、三月是小月,八、九、十、十一连续四个月是大月的罕见特例。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农历



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太阳和月亮黄经的计算十分繁琐和复杂,这里就不予介绍了)

至于定农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中气”来决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以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以含“大雪”的月份为十二月。(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

农历的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为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

为什么采取“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呢? 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个回归年有12.368个朔望月,0.368小数部分的渐进分数是1/2 、1/3 、3/8 、4/11 、7/19 、46/125, 即每二年加一个闰月,或每三年加一个闰月,或每八年加三个闰月……经过推算,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较合适。因为十九个回归年=6939.6018日,而十九个农历年(加七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6939.6910日,这样二者就差不多了。

七个闰月安插到十九年当中,其安插方法可是有讲究的。农历闰月的安插,自古以来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闰月的安插也不尽相同。秦代以前,曾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汉初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以后又规定“不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直到现在仍沿用这个规定。

为什么有的月份会没有中气呢? 节气与节气或中气与中气相隔时间平均是30.4368日(即一回归年排65.2422日平分12等分),而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所以节气或中气在农历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移迟,到一定时候,中气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下一个中气移到另一个月的月初,这样中间这个月就没有中气,而只剩一个节气了。

上面讲过,古人在编制农历时,以十二个中气作为十二个月的标志,即雨水是正月的标志,春分是二月的标志,谷雨是三月的标志……把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闰月就使得历月名称与中气一一对应起来,从而保持了原有中气的标志。

从十九年七闰来说,在十九个回归年中有228个节气和228个中气, 而农历十九年有235个朔望月,显然有七个月没有节气和七个月没有中气,这样把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也就很自然了。

农历月的大小很不规则,有时连续两个、三个、四个大月或连续两个三个小月,历年的长短也不一样,而且差距很大。节气和中气,在农历里的分布日期很不稳定,而且日期变动的范围很大。这样看来,农历似乎显得十分复杂。其实。农历还是有一定循环规律的:由于十九个回归年的日数与十九个农历年的日数差不多相等,就使农历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相同的。每隔十九年,农历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的阳历日一般相同或者相差一、二天。每隔十九年,节气和中气日期大体上是重复的,个别的相差一、两天。相隔十九年闰月的月份重复或者相差一个月。

二十四节气是由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确定的。以每年的冬至为始,每15度为一个节气。

换句话说,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阳历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阴历以月为基本单位,一个月以新月出现的那一天为始直至下一个新月出现的前一天。由于月亮公转的周期介于29到30天之间,阴历的一个月也就由新月出现时刻的早晚或是29天或是30天。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与阳历不同的是,大小月在不同的年中不固定。如春节的前一天常称为大年三十,但有不少年如2000年的阴历十二月只有29天。由于十二个月的时间较阳历年即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短11天左右,为了使阴历年与阳历年保持相对稳定,每隔两三年就需要加入一个闰月。大约每十九年要加入七个闰月。

阴历的计算有下列四条规则:

1.所有新月和节气出现的时刻的计算以东经120度即东八区标准时为准。但计算1929年以前的阴历时应以北京即东经116度25分的当地时为准。

2.新月出现的一天为一个月的第一天。如某个节气的出现时刻也在这一天,则不论该节气的出现时刻是否比新月晚,一律算落入新的一个月中。

3.每年的冬至总是落在这年的十一月中。从一年的冬至的第二天起到下一年冬至这一天止的这段时间称为一岁。如一岁中有十三个新月出现,则这一岁为闰岁,要加入一个闰月。

4.闰岁中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为闰月。因为一岁中只有十二个中气,所以闰岁中至少有一个月没有中气,也存在有两个月没有中气的可能性。但这种情况下只有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为闰月。闰月的前一个月为几月则该闰月称为闰几月。

以上所列的阴历的计算规则是在清朝顺治年间,即公元1645年,开始采用的。以上规则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理论上完全以天文观测为依据,其中没有任何数学关系。这和阳历完全是由数学关系确定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农历的历月是以朔望月为依据的。朔望月的时间是29日12小时44分3秒(即29.5366日),因此农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纯粹的阴历并不完全一样,因为纯粹的阴历是大小月交替编排的,而农历年大小月是经过推算决定的。

农历每一个月初一都正好是"朔"(即月亮在太阳地球中间,且以黑着的半面对着地球的时候)。有时可能出现两个大月,也可以连续出现两个小月。由于朔望月稍大于29天半,所以在农历的每100个历月里约有53个大月和47个小月。

五千年来,中国以农立国,订定历法是国家大事。以往藩邦为表示效忠中国,必须遵用中国所颁布的历法和年号,是为「奉正朔」。但自民国以来,中国由封建走向现代,历法便和政治脱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便担起以往钦天监的角色,负责编订万年历。由於万年历已失去昔日「正朔」的意义,坊间便流传不同版本的万年历,术者须仔细分辨。

且举一例:阳历1978年9月2日,是阴历戊午年何月何日?

比对坊间的万年历,有说是戊午年七月三十日,有说是戊午年八月一日。而且由於日子顺排的关系,阳历1978年9月3日,亦有阴历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之别,如是整个阴历八月都有分歧。这个看似平常不过的阴阳历转换,引出了一个深层的学理问题。

尤有甚者,紫微斗数依阴历年、月、日、时安星。阴历月、日不确定,则无从起盘论命。故此问题更值得我们深究。

这个问题,可用另一形式表示:究竟1978戊午年,是「七月小、八月大」,还是「七月大、八月小」?阴历大小月的安排,原来由南北朝至唐代亦曾有过一些争论,在此不妨细述。

中国唐代以前的历法,以二次「日月合朔」(即在地球看见新月)的平均日数29.53日为一月,是为「朔望月」 (Synodic month)。由於29.53日不是整数,因此阴历有了大月和小月之分,大月三十日,小月廿九日。由先秦至唐代,历法均是大小月轮流交替,只有某些时候有两个大月连续出现。此种历法,是为「平朔」。

但由於月球以椭圆轨道绕地球公转,因此月球公转速度就有快慢之别,29.53日只是朔望月的平均值。采用「平朔」的历法,大小月相间,诚然比较简单,但日月合朔(新月)就未必发生在初一,可能是在上月末日,或是在本月初二。南北朝时期刘宋何承天,首先主张以实际「日月合朔」之日为初一。此种历法,是为「定朔」。采用「定朔」的历法,初一必定是「日月合朔」之日,但由於月球公转速度不均,故有连续数个大月或连续数个小月的情况。「定朔」一法,起初面对不少阻力,直到唐代,中国历法才开始弃「平朔」而用「定朔」。

因此,要回答1978戊午年是「七月小、八月大」还是「七月大、八月小」,我们便需找出当年日月合朔的精确时刻。以下日月合朔时间,录自《一百六十年历表.附日月食典》一书,刘宝琳、刘婷婷编,科学出版社出版:

日月合朔时间 阴历月日
1978年2月7日22时54分 戊午年正月初一
1978年3月9日10时36分 戊午年二月初一
1978年4月7日23时15分 戊午年三月初一
1978年5月7日12时47分 戊午年四月初一
1978年6月6日03时01分 戊午年五月初一
1978年7月5日17时50分 戊午年六月初一
1978年8月4日09时01分 戊午年七月初一
1978年9月3日00时09分 戊午年八月初一
1978年10月2日14时41分 戊午年九月初一
1978年11月1日04时06分 戊午年十月初一
1978年11月30日16时19分 戊午年十一月初一
1978年12月30日03时36分 戊午年十二月初一

据《一百六十年历表》序言,该书使用的是现代中国标准时间,即格林威治东八区(东经120度)时间。北京位於东经116度23分,因此北京地方平均时间(Local mean time)比中国标准时间早14分钟,如下表:

东八区时间、中国标准时间 东经120度 00时00分
北京地方平均时间 东经116度23分 23时46分
东七区时间 东经105度 23时00分

万年历之分歧,实由时差而来。若编历者采用现代中国标准时间,日月合朔发生在1978年9月3日00时09分,故阳历9月3日是阴历八月初一,亦即七月大、八月小;但若采用北京地方平均时间,日月合朔发生在1978年9月2日23时55分,故阳历9月2日是阴历八月初一,亦即七月小、八月大。

古代中国并无现代时区概念,天文观测及推算均在历朝首都——即钦天监所在地——举行。因此,笔者认为1978戊午年「七月小、八月大」较妥。

懂八卦吗?


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一年中有七个大月,每月31天;四个小月,每月30天,特殊的2月份既不属于大月也不属于小月。大月31天的月份有: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十二月。小月30天的月份有:四月、六月、九月、十一月。特殊的二月平常为28天,闰年为29天。

农历大小月是怎么规定的?
相关介绍:月份是历法中的一种时间单位,传统上都是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作为一个月的长度,一个月(太阴月)的长度大约是29.53日,即一轮“朔望月”。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就已经会依据月相来计算日子。迄今,朔望月仍是许多历法的基石。一年分为12个月;中国农历一年也为12个月,农历的...

大月和小月怎么分
一年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和一个平月。阳历的大小月有一定规则,七月以前单月为大月,双月为小月;八月以后,双月为大月,而单月为小月,于是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为大月,四、六、九、十一月为小月。

农历有大小月之分吗?
有。12月是公历第12个月,是大月,共有31天。农历十二月叫腊月。公历的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每年固定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为大月;4月、6月、9月、11月为小月。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2月平年有28天,闰年有29天。农历的大月有30天,小月有29天。且大小月分布...

农历的大小月是怎么计算的?
1. 农历的大小月是根据朔望月的长度来计算的,朔望月大约是29.5306天。2. 确定一个月的开始,即“朔”的时刻,这一天被称为初一。3. 下一个朔出现的那一天,就是下一个月的初一。两个初一之间的天数通常是28天。4. 如果在计算中包括了第一个初一,那么这个月就是29天,即小月。否则,就是30...

农历大小月有什么规律
朔望月的时间是29日12小时44分3秒(即29.53059日),即29天半多一点,因日历必须用整数,所以规定农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但它和纯粹的阴历并不完全一样,因为纯粹的阴历是大小月交替编排的,而农历年大小月是经过推算决定的。另外农历大月时月亮...

农历大月小月如何计算,悬赏100分
1. 农历大月小月的计算规律:农历的大小月设置遵循一定规律。阴历定月的方法是以朔望月周期为基础,朔所在日为每月初一。朔望月长约29.53059日,即29天半多一点。为了保持日历的整数性,规定农历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小月最后一天不足一天,因此将这部分时间累加到下一个月,使得下一个月成为大月...

一年12个月大小月的由来
哪一天是朔月,哪一天是望月,需要进行天文计算。例如,2018年8月11日17:57:39为朔月的时刻, 26日19:56:05为望月的时刻,故8月11日为初一。如果两个朔月之间只有29天,则为农历小月,间隔30天则为农历大月。农历大小月比公历的大小月各少一天。一年12个月大小月的由来3 先讲讲我国的历法,农...

农历大月小月如何计算,悬赏100分
农历大月小月的计算方法:1. 农历的大小月设置遵循一定规律。阴历定月的方法是以朔望月周期为基准,朔所在日为每月初一。朔望月长约29.53059日,即29天半多一点。由于日历需要使用整数,因此规定农历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2. 由于小月只有29天,少计了0.53059日,因此需要将这少计的0.53059日...

如何推算大小月建? 请举一个实例说明。
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至于定农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19327045849: 农历月份的大小是怎么计算的拜托了各位 谢谢 -
花轰黑白: 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19327045849: 农历怎样计算哪个月是大月,哪个月是小月 -
花轰黑白: 农历大月小月设置规律 一、农历的大小月的设置有一定规律 阴历定月的方法是:用朔望月周期给出,朔所在日为初一,朔望月长约29.53059日 即29天半多一点,因日历必须用整数,所以规定农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 因小月29天,少计了0....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19327045849: 农历月大与月小是怎样计算的 -
花轰黑白: 农历月大与月小是怎样计算的? 农历的历月是以朔望月为依据的.朔望月的时间是29日12小时44分3秒(即29.5366日),因此农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纯粹的阴历并不完全一样,因为纯粹的阴历是大小月交替编排的,而农历年大...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19327045849: 请问,农历大小月是怎么确定的?其规律是什么? -
花轰黑白: 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19327045849: 我对中国的历法很感兴趣,但农历的哪个月大、哪个月小,每年都不固定,请问它是怎么定出来的? -
花轰黑白: 很高兴你也对此感兴趣.我正好也认真研究过这个问题.楼上说的不对.农历的大小月是完全不固定的.我国农历年中定月的方法是“定朔法”.就是规定每月的头一天(初一)必须是朔日.而我们知道一个朔望月是29.5306日.不是整数....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19327045849: 农历的大小月分是如何划分的 -
花轰黑白: 阴历的大小月根据日月食规律算得,固定单月小,双月大,每三十年为一个闰周,增加十一个闰日,规定在每周的2、5、7、10、13、16、18、21、24、26、29等年的12月末置闰日,即闰腊月大. 中文名:大小月 目的:为了使一年的时间更...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19327045849: 我国农历的月份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呢? -
花轰黑白:[答案] 农历的历月是以朔望月为依据的.朔望月的时间是29日12小时44分3秒(即29.5366日),因此农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纯粹的阴历并不完全一样,因为纯粹的阴历是大小月交替编排的,而农历年大小月是经过推算决定的....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19327045849: 农历的的大小月怎么判断啊 -
花轰黑白: 农历月小月大没固定规律,要翻万年历、日历之类的,那是专业人士推出来的. 阳历是 8月之前单数月大,7月之后双数月大.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19327045849: 中国的农历是怎么算的.如何区分大小月 -
花轰黑白: 规则 农历,一年一般为12个月,一个月天数依照月亮围绕地球运行周期而定,为29或30天,闰年为13月,中国农历年平年为353或354天,闰年为384或385天,平均每年约为365.2422天(即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农历可按如下方式推断...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19327045849: 谁知道,农历的大小月怎样计算,同时有何规律. -
花轰黑白:[答案] 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