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哲学的定义?

作者&投稿:鄘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道教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

一说起道家,人们自然会把它同道教这个唯一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联系起来,使人们想起中国传说中的银须白发、仙风道骨的太上老君,想起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笔下那手执拂尘、神通广大的崂山道士,想起现实中那些为人斋醮祭祷、占卜吉凶、求神治病、炼制仙丹的羽衣法师……

其实,道家是指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个学派,而道教则是汉朝末年才兴起的。道家学派由先秦思想家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老聃,约为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所开创,并在庄子(名周,字子休,约公元前369-前286年)那里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后来,人们把以老子和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宗旨的学术派别通称为道家。

秦汉之际有"黄老学派",以黄帝和老子并称来说明道家源于黄帝,但那只是一种假托。就道家思想的奠基来看,道家的开山著作只能是《老子》一书,它是我国较早的一部思想深刻、独具特色的哲学经典著作。《老子》一书大约只有五千字,它围绕"道"和"德"系统地阐述了老子的思想,后来人们也习惯把它叫做《道德经》或《老子五千文》。因道家崇尚《老子》一书,西汉的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指》中开始称其为"道德家",《史记·太史公自序》和《汉书·艺文志》则正式称其为道家,并列为"九流"之一。由于道教思想的内核离不开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道家哲学的主要精神贯穿于道教之中;就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老子为太上老君,并将他的《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之一。因此,一般也把道教归入道家之列。

继老子之后,有许多学人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如杨朱、宋钘、尹文、彭蒙、慎到、田骈等,他们大都游学于战国时期各学派荟萃的学术中心---齐国的稷下学宫,人们通常称其为"稷下道家"或"黄老学派"。而庄子则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最重要的人物,他集道家思想之大成,其思想体现在《庄子》这部稀有的奇书中。他以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探讨和阐述了许多深刻的道理,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人生哲学,使道家思想更加完备,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人们也把道家思想称为"老庄之学"。

本世纪三十年代,胡适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中古思想史》的讲义中,对道家的中心思想作了高度的概括,认为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自然变化的宇宙观,
(二)善生保真的人生观,
(三)放任无为的政治观。

如果说先秦时期以老庄为主要代表的道家因愤世嫉俗而远离政治,着重于追求内心自由、清静无为和返朴归真,那么,汉初的黄老道家则开始干预政治,继续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因循自然,从无为中寻求有为,从而得到了统治者的推崇。

秦亡汉兴,社会一片凋零,法家思想随着秦二世的灭亡已声名狼藉;儒家思想则因其较为复杂繁琐而一时不能为统治者所赏识;相比之下,道家思想正因为它清静无为,简便易行,事半功倍,有利于民众的休养生息;再加上以刘邦为代表的汉帝国的创立者大都来自社会下层,因此,简便易行的道家思想更容易得到他们的青睐,这或许就是黄老之学在汉初得以昌盛的直接原因。西汉前期,相国曹参就采用了盖公的黄老之术来治理国家,得到了君臣百姓的赞美。到了文帝,他也非常崇尚黄老之说,主张"清静无为"而治;因窦太后也"好黄老之言,不说(悦)儒术",景帝及太子(即后来的武帝)都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史记·外戚世家》)。被后人称之为"文景之治"的繁荣,与文帝和景帝时期所采取的清静无为的治术不无关系。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道家思想便走向衰落。大致到了东汉时期,道家开始分化,一方面向神仙方术和神秘化方向发展,形成与佛教抗衡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一方面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形成道家思想的新的形式--魏晋玄学。

汉魏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各种思想开始活跃起来,道家也随之以魏晋玄学的形式重新登上历史的舞台。作为道家的另一支,道教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然而从理论贡献来看,它远不及玄学。魏晋玄学以复活老庄思想来取代汉朝的谶纬神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嵇康、阮籍、向秀、郭象等。玄学家们把《老子》、《庄子》和《周易》并称为"三玄",以他们理解的老庄思想来注释儒家的经典,形成了儒道兼综的思想格局;同时,他们用恬淡自然的人生态度去拯救被儒家名教压抑的人性,力图摆脱儒家所崇尚的繁文缛节的束缚,追求一种超脱放达的人生。可以说,道家思想从它的产生到魏晋时期,经历了无数次政治风云的变幻和许许多多的考验,表现出一种遇险不惊、临危不乱、从容处世的生活态度。

到了唐宋时期,统治者给了道家更高的地位和荣誉。因老子姓李,与唐代皇室同姓,统治者为了抬高自己的出身,便自称是老子的后裔。先是唐高祖规定了三教的次序,把道家排在儒、佛之前。紧接着是唐高宗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下令贡举人士必须兼通《道德经》。唐玄宗更是不遗余力,他直接把道士当作皇族宗室的本家,又是在全国兴建玄元皇帝庙,又是接二连三地尊封道家名士,建道院,设玄馆,置生徒,习老庄,并亲自注释《道德经》,诏令百姓必须家藏一本,以推广道家思想,不断提高道家学说的地位。唐武宗刚刚即位,就把二月十五日老子的诞辰定为"降圣节"。更有甚者,唐代不少帝王都热衷于服食道士所炼的金丹,以求长生不老,到头来反倒因服食金丹中毒而过早地结束了性命,唐太宗、唐武宗和唐宣宗等皇帝都是如此。宋代统治者也仿效前朝做法,想方设法与道家联宗,宋徽宗甚至还令僧尼改穿道服。

正因为如此,唐宋时期便成了道家、特别是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或主导的,即便是在极力与道家认祖联宗的李唐王朝,统治者实行的仍然是儒、道、释三教并用的政策。到了宋代之后,儒学的新形态--宋明理学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又形成了儒学一统天下的思想格局。往后清朝统治者采取重佛抑道的政策,使道家在皇室的地位日渐下降。
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大系统中,道家思想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像一些学人认为的那样,文化思想也有刚柔之分、显隐之别,那么,相比之下,儒家的刚健、有为、进取、入世的精神表现得比较突出,道家则偏重于柔顺、无为、退守、潜隐的精神。人们常说,秦汉之后无"纯儒",同样也可以说,秦汉之后无"纯道"。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既互相排斥,又互相吸收;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融和。他们恰恰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可或缺和赖以互补的两个方面。在此意义上来说,儒道本是一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他们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即便是在儒学一统天下的时期,道家思想也并没有泯灭,它以各种形式渗透到儒学、佛学之中,渗透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无形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人生态度,这正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潜隐特点。

儒、道两家思想,一个刚健有为,一个柔顺因循;一个入世进取,一个潜隐退守,这是他们达到相通和互补的真正前提。所以,许多中国古代文人才能入世为儒,出世为道,或者熔儒道于一炉,张弛相济,进退自如。

从历史渊源来看,春秋战国时代,随着奴隶制度逐渐解体,我国进入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一部分奴隶主贵族逐渐失去了他们原有的经济和政治上的特权地位,成为贫民或者奴隶。其中一部分人结草为庐,结伴而耕,避世隐居。《论语》中把他们叫做"逸民"或"隐者"。这些人对弱肉强食、离乱痛苦的现实社会,表示强烈的不满,和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一样,他们痛斥"天下无道"!在这同一个时代,儒家和道家走着两条不同的道路。

儒家直面现实社会,力求探索一条改造客观世界的道路,即便是个人的修身养性,最终也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孔子认为,他与那些逸民、隐者的区别就在于"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用孟子的话来解释,就是:"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一向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但实际上不管天下"有道"还是"无道",他似乎没有一点退隐的意思。为了改变这个"无道"的世界,尽管他四处碰壁,却百折不挠,骨子里还是那股劲:"知其不可而为之"。在此方面,孟子比孔子毫不逊色。在他看来,无论得志还是不得志,无论困厄时还是显达时,都不应该绝人逃世;主张用自己的方法来"平治天下",实现其"王道"理想;并且扬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他更无退隐之意。

道家面对残酷的现实,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从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老子本人就是一个"隐君子",相传他在周朝做过藏书管理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来他退隐了,写下《老子》一书。庄子曾做过宋国漆园的管理员,辞职后表示"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宁肯隐居陋巷,借米充饥,自编草鞋,过着清苦的生活,也不愿应楚威王高薪聘请而赴楚相之位。从老子的自然无为、少私寡欲、贵柔守雌的思想,到庄子的无己无功无名、逍遥放达的精神境界,无不说明道家与儒家的不同之处。道家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固执地守护着人的精神的尊严,辛勤地开垦着人的精神的荒漠,把人生从一切无法消除的痛苦和灾难中拯救出来,超越人生困境和世俗情欲,使人获得一种宁静的自由和圣洁的心境。老子和庄子都是隐士,但他们又不同于一般的隐者。他们的退隐不单单是为了规避无法改变的罪恶现实,也不仅仅是为了避免为虎作伥、助纣为虐,更重要的是为了寻求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自由。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道家在韩非子的显学排行榜上名落孙山。可以说,春秋战国时代所涌现出来的大批隐者的现实生活,以及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隐者生活的亲身体验,正是道家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而孔子和孟子则远离隐者的生活体验,因而,他们的思想历程必定不同于老子和庄子。

战国末期的思想家荀子总结了先秦各学派思想,他在《解蔽》中谈到庄子时指出:"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意思是说,庄子只重视代表自然的"天",因此而忽视了"人",即用自然掩盖了人。荀子进一步指出,像庄子这样来理解"道",那只能是人对自然的一种因循依顺。其实荀子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问题的另一面恰恰是,庄子沿着老子"道法自然"的思路,对人的精神自由作了有益的探索,把人对自身的认识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这怎么能说是"蔽于天而不知人"呢?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以"消极"、"厌世"等词汇来形容道家的人生哲学,其实这里有一些误解。只要我们深入到道家那博大精深的人生哲学之中去看一看,就不会草率地使用"消极"、"厌世"等词汇了。

什么是道教哲学?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必须先从宗教哲学谈起。
宗教哲学,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可以有不同的内涵。从宗教主体自身去考察,所谓宗
教哲学就是宗教信仰的理论基础。
宗教在本质上是种信仰,宗教信仰具体表现为教义,要使这些教义让人相信,就必
须有思辨的哲学论证,即成系统的哲学理论。宗教信仰展示的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深层面,
追求的是某种神圣的体验,这种体验的升华与结晶就是宗教哲学。黑格尔说:“宗教哲
学作为对于宗教的思维着的考察,就包括了宗教全部确定的内容。”①他认为,由于一
些杰出教父的哲学修养,基督教教会才破天荒第一次有了基督教教义的一个内容的开端;
安瑟伦和阿伯拉尔这些伟人从哲学出发进一步提高了信仰的规定。②这说明了哲学对于
宗教信仰升华的理论保证作用,也说明哲学被宗教家吸取改造演化为宗教哲学。宗教史
也表明,犹太教与古希腊哲学完全对立,它没有采纳希腊哲学的思想材料。而基督教成
为一种世界宗教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顺应时势,与希腊罗马的哲学进行了一定
的结合。基督教的最初教义只是一些从犹太教来的教条,后来加上希腊哲学的各种理论
才形成宗教哲学体系。③这是从宗教本身审视。换一个视角坐标,站在宗教研究和评价
的地位上,宗教哲学就是从某种哲学的立场和方法出发去研究宗教的本质和价值,即对
宗教进行哲学思考,探索宗教现象中的哲学问题。这样,宗教哲学就成为宗教研究的一
个分支。
根据宗教哲学的含义,我们同样可以从内外两个不同角度去透视道教哲学。从内在
说,道教哲学是为其教义服务的,是其教义的思想理论基础。宇宙论、人生观、认识论
和伦理学是道教哲学的基本范围和构成成分。神仙不死之“道”,是道教哲学的中心范
畴,神仙存在和人能成仙不死是其基本命题,论证人有无成仙的内外根据、人成仙取何
途径是其思想体系中最主要的一面。从外在说,道教哲学就是从一定的哲学立场出发探
讨道教的信仰、其人与神仙的关系等,从哲学的高度加以阐释。黑格尔指出:“在古代
东方,宗教与哲学是没有分开的,宗教的内容仍然保持着哲学的形式。”④道教教义与
中国哲学特别是和道家哲学的结合及对其改造的历史过程,我将在后面谈到,这里只想
指出:道教哲学的思想素材来自中国哲学,主要是道家哲学;道教教义的许多内容“仍
然保持着哲学的形式”,舍此道教将无法立足于世。
界定道教哲学,确认它的研究对象,一个很重要也是很棘手的问题就是:道教与道
家的联系和区别,道教哲学与道家哲学的同和异。
欧美的汉学研究,通常使用Taoism以概括道家与道教,但前者习惯用“早期道家”
(earlyTaoism)或“哲学的道教”(Philosop-hicalTaoism)以表示先秦的老庄,后
者则称为“新道家”(NewTaoism)或“宗教的道教”(ReligiousTaoOism)。老庄思想
与原始宗教本有渊源,法国学者马伯乐、葛兰特、康德谟都有这种看法。康德谟曾指出,
道家和道教并不如一般人所说的那么不同,他们彼此来自同一种极古老的宗教的根源,
两者关系极为密切,纵使道家和道教真的有显著的不同点,但是这些不同并不足以使我
们认为他们代表着两股截然不同的思潮,相反地,我们以为道教是道家思想的延续。⑤
有位美国学者认为:道教起初是种哲学学派,后来发展为宗教。作为哲学思想,道教寻
求合一,从而把统一与和平带到他们生活于其中的乱世来。而作为一种宗教,道教则寻
求一种通过巫术并由“道”起中介作用的超自然和超人的力量。⑥日本学者木村英一则
主张把哲学道教和宗教道教区分开来,但他和大多数日本学者一样,认为哲学的道教是
老庄学说,而宗教的道教是公元初起千百年来产生的各种道家学派和派别的信仰。日本
学者不承认宗教的道教是哲学的道教蜕化的产物,因为他们通常把道教看做充分反映中
国民族心理特点的中国民族宗教,因而认为宗教的道教和哲学的道教本质上是统一的道
教世界观的层次上有联系的两种表现。⑦第一、二届国际道教大会对宗教的道教和哲学
的道教之联系问题给予了较多讨论。一般说来,“欧美学者将以老庄思想为中心的道家
与作为宗教的道教视为一体,而在日本则区分为道家与道教。”⑧在中国,自魏晋以来
对道家和道教这两个概念的使用便是混乱的,大多不加区分。葛洪《抱朴子·自叙》:
“其内篇言神仙、方药……属道家。”这里的“道家”准确地说应是“道教”。刘勰
《灭惑论》有时说:“道家立法”,有时又说“道教炼形”,也把二者混为一谈。此外,
《魏书·释老志》《文献通考》《四库提要》等都将二者混用,这就使一般人误以为道
教与道家是一回事。实际上,道教与道家,道教哲学与道家哲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
系是讲二者的异中之同,区别是指二者的同中之异。老子是道家创始人,又被后世奉为
道教的通天教主“太上老君”,而老子与老君又是迥然不同的,一是人,一是人造的神。
《道德经》和《庄子》既是道家的典籍,又是道教的真经、真言,当然对其解释是大异
其趣的。蒙文通先生说:“魏晋而后,老、庄诸书入道教,后之道徒莫不宗之,而为道
教哲学精义之所在,又安可舍老、庄而言道教。”⑨明确指出了老庄与道教哲学的密切
关系及二者发生关系的时代,可谓一语中的。
道教对道家既有继承又有改造,继承是联系,改造是不同。比如道教哲学中“阴柔”
有突出的地位,强调道的母性地位,充分注意事物的反面等都是承续老庄而来。道教哲
学的许多范畴和命题的符号形式取之于道家,但其内容不尽相同。道教从宗教哲学的角
度改造发展了道家哲学思想,将其神秘化宗教化了。例如,老子关于宇宙创生的理论,
否定了殷周的宗教天道观,破除了神创说,用“道法自然”对世界的生成作了新的有系
统的解释,是自然主义天道观。而道教虽借用了老子哲学的语言符号,却将其自然天道
观否定,把“道”人格化,使之成为有意志、有感情的造物主。这种对老子天道观的否
定既向殷周宗教神学回归又有所超越,从而使道家哲学宗教神学化。可见,道教与道家
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说还是不同的,仅在某些个别观点上,二者有雷同处。另外,中国
宗教思想有较强的人文精神,祭祖及先贤崇拜的人文意义也夹杂于宗教中,神界类似人
界,神与人距离不大,故道家与道教极难完全区分开来。总之,要确认什么是道教哲学,
我们必须排除传统的积习,明确区分道家与道教,区分道家哲学与道教哲学。
道教哲学的个性是由其特征体现的,它有何特点?它的特点是在与道家、儒家和佛
教哲学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通过比较,可以更加看清道教与道家的同异,认识什么是
道教哲学。道教继承了老庄哲学的特点,受儒家思想和佛教哲学影响,发展出自己的特
色。这些特色总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以人生哲学为主,以宇宙本体论为辅。以个人为本位,追求个体生命的永恒
性。
徐复观在《中国人性论史》中说:“老学的动机与目的,并不在于宇宙论的建立,
而依然是由人生的要求,逐步向上推求,推求到作为宇宙根源的处所,以作为人生安顿
之地。因此,道家的宇宙论,可以说是它的人生哲学的副产物。他不仅是要在宇宙根源
的地方来发现人的根源,并且是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来决定人生与自己根源相应的生活
态度,以取得人生的安全立足点。”AB道教继承了道家的这一“动机与目的”,并发展
为一套宗教的生命哲学。这种生命哲学不仅要取得“人生的安全立足点”,而且要求得
生命的永恒。长生不死是道教解决人生问题的最终途径,这在道教中体现为“神仙不死”
学。神仙学从人的生命冲动出发,企图突破死亡局限,将自我生命从死亡的现实中超拔
飞升,飞升到与宇宙精神——永恒之“道”同一的位置,再从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中把
握自我的生命存在,以体究人生真谛。老庄的“道”是非人格的、自然运作的宇宙本体,
道教则将其人格化、神圣化、超自然化,成为化生宇宙现象的最高神只,具有永恒不灭
性。
这样,得道者即与道同体的人便具有道的不死属性,飞升成仙。人生的终极关怀就
是肉体生命的不死,为达此目的就须效法神仙之“得道”。这就是道教之“道”与道家
之“道”的根本不同处。另外,道家之道本具有超越性且内在于万物,这样一种有神秘
蕴味的“道”为道教的重塑提供了方便。在仙化“道”的同时,道教又将老子本体化,
将他雕塑成天本体与人本体合一,具有神仙性的典型,作为人效法的楷模。
老庄的生命观与道教这套神仙学实在是迥异其趣的。老子曾讲:“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AC庄子要人丧我,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尤显出肉
体之不足道,并主张齐一死生。老庄养生法是取法天地自然而归于自然无为。这些和道
教修炼肉身不坏,讲究我命在我等都不大相同。但道家某些修养法如庄子的“心斋”、
“坐忘”,老子的“涤除玄览”以及长生久视等神秘语句又被道教沿袭下来。
总的来说,道教以对人生不死的信仰作为基本观点,循此去证取宇宙本体论的解释。
道教构造的宇宙模式无非是为其人生的终极追求大开方便之门,找到一块生命的安顿之
地。故在道教哲学里,宇宙论和认识论是其人生论的装饰品和论证工具,而人生论的核
心就是神仙学。中国哲学有重人生哲学的传统和特色,道教与此相同,所不同的是对人
生的终极追求独树一帜。
(二)从成仙不死之目的出发解决人生问题,以积极探索自然界奥秘的精神,发展
了我国古代的自然哲学,从而推动了古代自然科学的进步。
中国哲学不重视纯知识的追求,基本上以政治伦常为本体。儒学关心人,深究人伦
关系,但对大自然并不重视,不像古希腊人那样在对自然奥秘的深入探求中发展哲学。
这种缺陷在道教哲学中多少有些弥补。道教把人生、社会和自然都置于“道”的大系统
中加以认知,在认识不死之道中,歪打正着,发展了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和科学。道教
的自然观和生命观紧密相连,认为自然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自然界的阴阳和
人身上的阴阳气脉息息相关,生命就是阴阳的变易,人类生命不能离开万物自然而完成
永久的形态。道教从神仙不死的生命观出发去认知自然,试图用道术驾驭自然征服自然,
找到控制自身生命的方案。这种精神推动道教到自然界去寻找不死的药方,寻找中的副
产物便是前科学形态的产生。因此,道教对前科学的追求源于其生命观。神仙学具有一
定的可操作性,它把老庄、周易和古代天文、地理、化学、医药等糅为一套身心修炼理
论,虽不免体系庞杂,但却既有古朴的实证手段(如外丹),又有形上意义的玄理(如
内丹理论),这些穿着神秘主义外衣的内外丹正是前科学形态的表现。道教炼内外丹推
进了古代化学、医药学、养生学、矿冶学、生态学等科学的发展,深化了对人体自身生
命现象的认识。
道教与道家都重视自然,承认自然规律存在。但道家是“顺天”即顺其自然,是自
然主义,而道教则是“逆天”,试图通过自我修炼战胜自然,主宰人的自然生命,是超
自然主义。不过,道教所谓“我命在我不在天”面对死亡采取主体性精神,似乎又有荀
子“人定胜天”的意蕴,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道家消极的自然无为观,是种积极的生命
观。
(三)自然与名教结合是道教政治哲学的特征,这是儒家伦理型哲学和道家自然型
哲学结合的产物。
道家从人的自然本性去构筑理想社会,希图超越社会礼教伦常,以虚静复归自然真
实。老子把道作为世界本原时,也把道规定为人生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主张见素抱朴、
无知无欲、绝圣智弃仁义,与儒家伦理观是对立的。道教的道德价值系统与道家不同,
它承认儒家礼教并将其道德价值观组合进自己的思想体系。道教承认忠孝节义,甚至最
先提出“天地君父师”的伦理序列,AD后演为“天地君亲师”在中国社会广为流传。道
教的观念是:“名教即自然”,这是道教不同于道家的一大特征。
中国哲学重视治道,不仅儒家,道家亦如此。自老子以降,道家被统治阶级所改造,
汉初的黄老道家成为君人南面之术。在汉代经黄老学、春秋公羊学传给早期道教哲学,
使之具有了较多的政治哲学成分,表现了强烈的政治实践性。葛洪《抱朴子》的内圣外
王之学进一步结合儒道两家政治思想,形成道教政治哲学体系。此外,以太平为表征的
乌托邦思想,以道教符谶为标志的政治宣传心理学都是道教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四)在认识论和思维方式上,继承了道家的特色,汲取了佛家的长处,具有较丰
富的辩证法思想。在总体上,和中国哲学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是一致的。
道家没有形成外向型的认知思维方式,而是表现为内向型的意向思维,即在自我情
感体验和自我观照直觉中与自然冥合,在向内开辟精神境界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道教继承了这种思维方式,既把人当作认识主体又把人作为认识客体,采取内省体验法,
建立了一套性、命双修理论。道教中也有辩证思维的因子,如流动性思维,强调变化和
化生;逆反思维,认为“正为人,逆则成仙”(此源于《老子》“反者道之动”)等等。
佛教“中观论”对道教也很有影响,特别是道教重玄派,基本上是运用中观的否证方法
证明重玄之道。另外,中国哲学较少讨论理想的“有”,探讨的多是实实在在、具体的
“有”,这种认知方式对道教“肉体永远存有”生命观的产生起了促进作用。按照这种
方式思考人的生命现象,出现道教神仙学就不足为怪了。
(五)围绕神仙学,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范畴和命题。这些范畴命题的符号形式多源
于道家,也有取自儒佛二家的,如论证道性的存在即摹仿佛性说。神仙不死之“道”、
玄、重玄、有无、动静、三一、元气、精气神、一、心性等是道教哲学的重要范畴。神
仙不死存在,人能长生成仙是道教哲学的核心命题。如果说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主题是
上帝存在的证明,那么中古道教哲学的母题就是神仙存在的证明。
(六)学术上的包容风格和超越精神。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指出,道家“因阴阳之大
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AE道教哲学也是如此,它在文化上兼收并蓄,不拘一
格。如兼合易与老庄,推陈出新,以之作为炼丹学的理论指导。又如吸取佛教中道观和
大量名词术语以充实自己。道教哲学本身就是吸取先秦两汉各派哲学思潮以及后来佛学
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思想体系,是中国哲学的组成部分。

道教哲学的定义?
“道”不是哲学.
“道”是宇宙真理之一斑.
人能通过“道”修成“真人”.

“道”----秩序。要想改变这种秩序,首先要遵循这种秩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俺也不太清楚,是不是“道可道,非常道”啊。


什么是宗教哲学?
进入19世纪,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世俗化趋势的加强,宗教哲学的视角变得多元,学者们从经济、社会学、心理学等多角度探讨宗教的本质和价值。鲁道夫·奥托用现象学揭示宗教体验的心理维度,丰富了研究的深度。20世纪,宗教哲学从学科层面独立出来,研究对象扩展到全球各种宗教,如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关注不...

哲学是什么意思
哲学其按其词源有“爱智慧”的意思。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哲学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类研究世界的基本学科和手段。从历史的角度看,哲学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

什么是宗教哲学?
简单的说,指对基督教神学作哲学考察和解释的学说。主要研究宗教的本质和规范,宗教世界观与人生观和道德的关系,宗教语言和宗教的象征意义等。

哲学是什么意思?
哲学是一门特殊的学问,是与通常局限于某种具体对象的知识体系不同的学问。在汉语中,“哲”是聪明的意思,在希腊文中则意味着爱智慧,所以,按照字义解释,哲学是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然而,这并不足以表明哲学的实质。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是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

什么是哲学?
那么,什么是哲学?从字面上来看,在希腊语中( philein, sophia),它指的是“对智慧的爱”。°它是一种批判的和系统的思考态度,而不是一个特殊的主题。这对于初学者而言非常困难,因为他或她想要的哲学定义,是他或她初学生物学时得到的那种定义:对生物的研究。可是,哲学的本性本身就处在激烈的哲学争论中。许多哲学...

笔记|教育哲学的研究重点
于是在今天开启了新的书目,随即也改变了第52期苏老师晨读会的书目。在翻阅《教育哲学》整本书后,认为这本书是一本很值得去品读的教材,也能给很多人带来教育启示的书籍。今天分享的内容是第一章什么是教育哲学,第一节教育哲学的定义。其中最想多去学习的是教育哲学的新定义中,在新的后现代哲学立场...

哲学是什么东西如何给哲学下定义
虽然20世纪以来,西方人关于科学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认识到作为绝对真理的科学是不存在的,但是崇尚科学的精神并没有变。于是,人们通常总是用衡量科学的标准来衡量哲学。 哲学不具有任何科学的基本特征,因而哲学不是科学,这是批评哲学的人的一件百试不爽的致命武器。而维护哲学的人则千方百计...

教育哲学中理性的名词解释
教育哲学中理性的名词解释为理性的定义是有目的的活动,其中活动是种,目的是属差。教育哲学简介:教育哲学是教育科学分支学科。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基础学科。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的一些根本问题进行哲学探讨,以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指导。具有概括性、规范性和批判性等特点。19世纪末成为独立学科。1848年...

什么是儿童教育哲学
儿童哲学教育,可以简称为“儿哲教育”。儿哲教育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在于儿童具有参与哲学活动的兴趣和意愿,同时,教师具有良好的哲学素养并用心开发儿童多方面的哲学潜质。儿哲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就其实践要领而言,主要在于熟练整体活动的基本步骤,掌握相关活动的基本特征。儿哲教育具有特定的...

梳理中外教育哲学家对教育哲学的定义
与之对应,狭义的教育一般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学校教育中包括了教育、训练、学习、资助等各种培养活动,因此学校教育也是属于宏观教育的范畴。象教育这样,集多种概念于同一领域,势必使其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因此,人们在不同场合、语境中运用或理解教育一词时,就需格外注意其确切的含义。

三穗县18616477764: 道教哲学 - 搜狗百科
刀仇普罗: 道家思想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道家的“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道包含天道、人道、地道.老子所说的“道 ”有以下几层意思: 第一,世界的本原(本体),世界由以出发、由以产生的基础; 第二,世界...

三穗县18616477764: 谁来谈谈对道家哲学的看法 -
刀仇普罗: 道家哲学是中国文化土生土长的思想,最能反映中国人原始思维的特点,它是中国文化的个性,是中国文化中最有价值、最有生命力的精粹.如果没有道家文化的支撑,中国文明早就自我毁灭了.佛教思想是印度文化的个性,佛教思想的“科学...

三穗县18616477764: “道学”是什么意思啊? -
刀仇普罗: 道学(Daoism)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原指老子创立的有关道的学说,它包括哲学的道家、宗教学的道教以及属于人体生命科学范围的内丹学.中国古文献中凡较严肃的学术分类或艺文志书,皆以儒、道并举,未有将儒家学说称为“道学”者.《宋史》立“道学传”,遂致“伪道学”之消.自明代李贽至清末皆有人揭露将宋明理学称作“道学”之伪,指出仅有老子、庄子的学说才是真道学.胡孚琛著《道学通论》已首先为道学正名,同时又论证了道家、道教、内丹学三者的关系并揭示了道学的基本内容.

三穗县18616477764: 中国古代哲学道家思想 -
刀仇普罗: 道家思想自本体论 悟性论 认识论组成 道即规律、规矩 本体论源道法自然, 悟性论认识论都是本体论的发展延伸和具体实践 道德两字就是这样,有道才有德,德是道的体现、道是德的本体 道家的无为而治也是这样,即不妄为,不胡为,不背道而驰,并非不作为.依道即规矩规律明智的治理天下或家族. 无为也只是道的一种体现! 道教大概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由易经和老子演绎而来的,和道家的哲学思想有本质区别.

三穗县18616477764: 道家中的道怎么理解? -
刀仇普罗: 概念:道家的“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道包含天道、人道、地道等道,是中华民族为认识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情况.构成世界的本体;促使万物运转的规律;作为...

三穗县18616477764: 论述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的思想内涵? -
刀仇普罗: 儒、道两家思想,一个刚健有为,一个柔顺因循;一个入世进取,一个潜隐退守,这是他们达到相通和互补的真正前提.所以,许多中国古代文人才能入世为儒,出世为道,或者熔儒道于一炉,张弛相济,进退自如. 从历史渊源来看,春秋战国...

三穗县18616477764: 中国道家所说的“道”,是指一种哲学思想还是一种感悟? -
刀仇普罗:[答案] 如果说“道”的话,应该二者都不是,而是存在于宇宙万物之间的,虽然无形却能以其影响万物的一种哲学概念中的存在而已.而且世间万物也都按照“道”来运行,也包括道自己本身.类似于马哲里说的“自然规律”.而“道家”的话,便是LZ说的,...

三穗县18616477764: 道教哲学史根据何种学说?道教之学术思想以何 为中心? -
刀仇普罗: 道教常识 黄信阳 21、问:道教哲学是根据何种学说?答:道教哲学是由道家基於易理而来,易之无极生太极,太极分生阴阳两仪,而生四象,而成八卦.由阴阳二气变合,而生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气).而此五行,布於四方,运...

三穗县18616477764: 道教的特点及其基本教义 -
刀仇普罗: 我是个道士 道教特点(《道教义理》):1.是产生、传承于中华本土的宗教 2.和我国古代社会的宗教习俗于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 3.是以道家玄理和神仙信仰为核心 4.是重视生命价值的宗教 5.是重视古代方术的宗教 6.道教具有爱国的优良传统基本教义:“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教理教义都是由“道”幻化而来的,尊道贵德,长生久视,得道成仙,无量度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福生无量天尊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