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过春节有什么习俗么?急急急急急急!!!!!!!!!!!!!!!!帮帮忙,最好不要复制。

作者&投稿:张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过春节有哪些民间习俗?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农历腊月廿四,即十二月廿四日,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是夜每户或祀灶神于堂,更多的是在贴着灶神像的厨房灶头上,供酒、果,还必供荸荠、茨菰以及好鱼、好肉,有竹枝词这么说:“名利亨通少是非,全叼神佑默相依。今朝酌献无他物,鱼买新鲜肉买肥。”

  灶神上天是要向玉帝汇报一年中人间的好坏、人之过失,为避免他言之过分,故“送灶”时人们还供上用饴糖所做的糖元宝等,据说为让他吃了粘上牙齿,说话不清,以至可少说、不说人间坏话。


  “送灶”时各家要点上香烛,是夜,屋内香烟缭绕,各色供品耀眼,过新年的气氛一下子到来了。

  腊月廿五,是诸神下界之日。按传统,各家各户里里外外掸尘扫除,清除一年的积灰,清理平时乱堆的杂物等。此举颇为认真,用现在的话来说,称得上是一次积极的、有规有模的群众性卫生运动了。经这一天的工作,每家每户龌龊大去,用品比前井然,里里外外展露出清新之貌,是像一个换年的样子了。

  也就从此日起,家家户户开始忙着过年的各方面的紧张张罗。首先是要购买、备足新年所用的各色食品。每户还必磨粉,为包汤圆,有些家庭又抟粉自制年糕。前者是取“团团圆圆”之意,后者吃了可“高高兴兴”、“年年高”。其次是准备新衣、新帽、新鞋。人们一般也许一年中都穿旧物,但在新年中是一定要翻翻“行头”的;再次是开始买春联、买年画、买“门神”,以张贴于门上户首、楼上楼下。这一时期,为供应大众所需,市上售卖这些东西的品种很为丰富。各家也是各取所需,如买春联,店家多选“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一般住家则多选“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园”等。

  这一时期也是店家在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一方面逢生意红火、销售最旺之季,另一方面,年尾正是各家清理一年来往帐目,向欠户索取积欠之期。于是各家派出专人办理此事,城中便出现了一支颇有规模的“讨帐”队伍:“帐条布袋手中携,行过街东到巷西。踏进重门忙叫应,先生该欠要归齐。”还帐有很爽快的,但更有许多出于各种原因而不能按期还帐者。讨帐者身负重任,穷追不舍,往往是日夜行动,夜间不顾五更之寒。

  在不能按期还帐者中,实际有不少属完全无力还帐者。这些人除了欠店家之帐外,很可能还欠着私人之债。年底也是大多数欠债偿还之时,这样,这些人就面对着两个方面的讨钱重压。不过按惯例,讨帐、讨债只讨到除夕为止,新年里是不能讨的,否责自讨“晦气”,于已不吉利。因此对躲帐、躲债者来说,除夕是最后一关,如逃过此关,明年又当别论。于是他们一直与讨帐、讨债者周旋,千方百计度过这除夕之关:“百孔千疮债主来,毫无打算又难回。我今只好登台避,躲过今晓就甩开。”

  不过除了上述那样的贫困者之外,从总体来说,新年来临,大家不免都异常的喜气洋洋、兴高采烈。在经过前述的种种准备以后,天天盼望的除夕终于来到眼前,新年的庆祝也就进入了高潮。

  除夕之美在日落。是晚,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即使是远出在外者,也要尽量在此前归家与家人一起过年。大家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边吃边喝,说说笑笑,这顿饭时间延续较长。这是一年辛苦到头的尽享天伦之乐,故名曰“合家欢”。

  此夜紧接新年,所以许多家庭之长者,在年夜饭后,不去就寝,围炉守岁。也是边说边笑,边吃杂食。大家不会觉此夜夜深更长。到子夜时,有一些人还会往城内庙中争烧“头香”。

  守至鸡初鸣、天微明,各户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然后少幼齐向家长拜年,家长向小孩散给年前已准备好的压岁钱,这是小孩们念叨已久的盼望,至此总算欢天喜地地到手入袋。接着开门放爆炸迎新,邻里相见互道新禧。

  自初一以后各日,便是亲戚朋友往还拜年之期。客来多携礼品,待客必请喝“元宝茶”,是为茶内放上青果或茶盖顶置青果一枚。还用金漆盘装果品献客,口中则说“恭喜多如意”。又必请吃酒饭。其时长辈凡见幼辈皆要送压岁钱,这对经济拮据者来说,不免是不小的负担。不过此类拜年之风,至清末上海已见简化。交往多者出外拜年,往往不进门内,仅投一名刺,权作已来贺年,这样便可省却应酬和开销:“换得桃符样色新,衣袍短套到门前。何人最怕腰频折,投刺匆忙当贺年。”

  到正月初五日,为财神(俗称“路头神”)诞辰,各地都有“接财神”、接“五路财神(取东西南北中五路之意)”、“接路头神”之举。财神统“财”,人人有关,尤商家开业为财,故他们的庆祝最为起劲。上海早就是东南繁华的大商邑,商肆随处可见,初五庆祝之特别闹猛也就可想而知的了。商家接财神多供三牲:生猪头、鲤鱼、雄鸡。鲤鱼者,谐音“利余”,特别受到欢迎。早在日前,街巷中来自农村的乡人,向各家兜卖新鲜鲤鱼,鲤鱼又被称为“元宝鱼”,故被称为“送元宝。”

  初五子时,商家堂上正中挂起赵公元帅的新像,除三牲外,其余供品极为丰盛。香烛燃起,光耀满堂。接着在户内外大放爆竹,此起彼伏,阖城轰响,声震百里。且连续不断,其声、势之烈竟过于初一正日的天明:“爆竹相连不住声,财神忙煞共争迎。只求生意今年好,接送何妨到五更。”

  终于到了十五元宵。十五月满,正好合团团圆圆之意,是为大吉大利。此日每家必吃“元宵”,即汤圆,也是取团圆、吉利之义。但元宵之盛还在于“灯”,所以又名“灯节”。是日家家户户、各店各铺悬灯门前,寺庙、园林、广场等公共处所,更是大张灯彩。日落后万灯齐放,连片连城,红光耀天。灯彩造型五花八门,有各色花灯,各种植物灯、动物灯、人物灯、故事灯等,沪地最常见的有兔子灯、元宝灯、走马灯,最大、最精彩者为“龙灯”:龙身有首有尾,鳞片闪烁,共长9节,下承以长柄,由舞龙者操持。又由专人持大珠般的“滚灯”,与龙身周旋、追逐,甚至打斗,它们共舞行于沪城的大街小巷中。

  届时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出外观灯。城隍庙及西园又是一个活动的中心点。是处亭台楼阁遍饰灯彩,内外通明。园中大假山高岩处,还燃放花筒烟火,最为吸引人。来此的观众摩肩接踵,个个笑逐颜开。这灯节除看灯外,领略的还是一种特别的“人气”:所谓“十里珠帘都不卷,看灯人看看灯人”,便是那种独特的意境。元宵夜之闹猛一直要延至夜深,待灯阑兴尽,众人始慢慢步回家。一种说法,这天正好还是灶神归来之日,那么回家正好将这位灶老爷接住。

  在即将到来的黎明晨曦中,这一年的春节之庆到此落下帷幕。

  崇明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民间传统的重大节日,它是一年四季中的第一个节日,故特别被人们看重。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于本县的独特地域,因此各地的春节习俗略有不同。现采集一些过去岁月春节前后的场景、镜头与读者诸君一起融身于浓浓的乡情中同醉。

  廿四夜

  从农历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为过好春节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农历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统称为"廿四夜"。相传这一天为灶君上天之日,民间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习俗。百姓在这一夜用"卷银包"(用青菜和慈菇、豆腐等烧熟后作馅,再用百叶包裹成)、"廿四糖"、赤豆饭作祭食,点上香烛,祭供灶君,并备纸钱,扎彩桥,磕头礼拜,然后鸣放鞭炮,在将灶君像与前帘(俗称"喜串")烧化前,户主对着君像自言自语地说些诸如"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话祈祷。此俗现已除,但吃赤豆饭、卷银包的古风犹存。过了廿四夜后,家家户户越发忙碌了,里里外外大扫除,俗称掸檐尘,各家忙于洗涤被褥帐子,酿酒、炒花生和蚕豆,并采购吃的用的东西。海岛城乡百姓普遍都要磨粉蒸糕,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因"糕"和"高"是谐音,人们图的是年年高的好口彩。本县各地制糕的方法各不相同,上沙以蒸松糕为主,中部地区蒸的是粘糕,下沙主要蒸蒲鞋底糕;而穷苦人家则用高梁粉、白玉米作为蒸糕的主要原料。此外人们还要备些锡箔、纸钱、香烛、元宝、茶食果品之类的东西作祭品以此敬神。除夕前几天,人们还要贴上新春联,挂尊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的墙上,摆好祭品,待大年夜一到,点上香烛,让后辈瞻仰。除夕前人们还进行打囤子,即把石灰装在麻袋里,往地上打印,企盼来年粮谷满仓。这些活动现已不见。有的农户还将市内的垃圾及无用的杂务和杂草堆放到外场,点火焚烧,以求来年吉祥,平安无事。

  除夕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是除夕,俗称大年夜。在这一天,把过年的一切陈设都布置定当,如写春联、贴门神等。晚上全家老少围在一起吃年夜饭,菜肴远比平时丰盛,主要的一道菜用菜心、豆腐等烧成后用百叶卷裹,被称之为卷钱捆,以示来年财源滚滚而来。这一夜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日子,因为父母、长辈送上压岁钱。在旧社会,没钱的人在这一天是难熬的,按旧规,当年债务要当年清,年底讨不到债,到年初一就不能强讨了,直到二月初落灯后才能讨债,所以债主在大年夜差人四处讨债,还不起债的人只好四处躲避,有家不能归,到年初一才能回家。所以往日有"年关粮户好过,没钱难过"的俗语。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年处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称"开门炮",其原意是驱邪,后来就含有开门大吉、高升发财的意思。过年了,大人小孩换上新衣帽,穿戴整洁,全家围桌而坐,共进丰盛的早餐,以素食为主,再加上汤圆(圆子)、糖年糕、以示全家团圆,年年高,并将去年廿四夜的一碗赤豆饭拌入早饭内,俗称"陈年饭",意为隔年有余的好口采。早饭后,孩子们向邻居、亲友长辈们一一尊称问好。正月初一这一天忌讳颇多,不能动刀具,不能泼水,不能去水桥淘米,不能扫地,不能开后门,不能搬动柴禾,不能出口污言,不能动手打人,不能睡得太晚等等。连煮饭烧菜的柴草要用芝麻杆,黄豆杆等放在炉堂里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火越旺,越吉利,预告今年万事兴旺,节节高。另外,年初三和年初五早晨家家都要烧早饭,饭前要点燃香烛,企求全家兴旺平安。

  旧时,一到春节乞丐就多起来了。有一种乞丐,他们不是因为家中贫困而去行乞,而是为行孝道。据传,老年人活到九九八十一岁有一道鬼门关,只有吃了“百家饭”才可安然无恙度过这一关。于是家有老人的孝男孝女们在新春初一日走出家门去讨饭给自己的父母吃。还有一种乞丐俗称“叫化子”,他们乞讨的方式令人好笑。有的乞丐用红纸裹着菜头挂在竹杆上,每到一家门前就说菜头到,生意好,恳求施舍,这叫“送菜头”。有的用纸和竹丝做成牛状,到家家门前说尽好话,吉利话,以求施舍,这叫“送春牛”;有的手持一根冬青或柏树的树枝,在树枝上挂些小铃后古钱,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家人会象摇钱树一样,财源滚滚而来,这叫“摇钱树”;有的企丐身穿佛衫,头戴神像面具,化装成财神菩萨的模样到各家的宅院内狂奔乱跳,以示财神菩萨来了,这叫“跳财神”。崇明人在旧社会里虽生活贫困,但遇到这些企丐还是乐善施好,给一些干粮和其他食品。解放后这些行企方式早已绝迹了。

  年初二清晨,各商店及手艺人都焚香敬神,称“烧利节”。中午十分,店主还设酒款待店员,一起祈求新年生意兴隆。年初五,相传为财神生日,大街小巷的商店开门营业,这一天中午每家都吃馄饨,以示兜财。此外在乡间田头还有木人头戏(今称木偶戏)。初一至初五期间各家走亲访友,互祝新春快乐,并互赠礼品。期间,各寺庙香火远比平时旺盛,特别年初一早晨,上寺庙烧香拜佛的人特别多,而且特别早,要赶烧头香,城外的寿安寺和中兴镇的广福寺是最热闹的地方。

  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也称上元节,俗称正月半,人们以正月事五至二十为元宵灯期。旧时,在元宵节前,家家户户用糯米粉做成各种形状的糕团,有的形似古代绢团,银子,还有的形似小鸡,小鸭,鲤鱼,棉铃,玉米,桃子,稻堆等.正月半中午,每家都吃馄饨;下午人们还将这些食品作为祭品,去坟上拜祖宗,祭田头;晚上,人们三五成群地或提形状各异的灯笼,后甩火球,后过三桥,尽心游玩。在正月半点灯笼的习惯十分盛行,灯笼的形状有兔子灯,鲤鱼灯,五角大楼型灯等,灯挂的地方也很有地方风味,如把众多红灯排成字形或者各种图形,灯内点上蜡烛,用竹杆高高挂起,这叫“拔红灯”,在乡间没条泯沟东西之间插一根竹杆,然后挂上红灯笼,一到晚间,点上蜡烛,顿时似同白昼,登高望去,熬是好看,这叫挂铫灯,在桥口扎成彩楼,上面挂满各式奇异的灯笼,晚间这里又有一番风情。此外在元宵之夜还有跑马灯,调狮子,甩田财,请坑三娘娘,元节姑娘等名目繁多的活动。

  俗话说:“吃了两头大,各人寻头路”。正月十六后,欢庆的人们各自重归各行业。至此,春节的活动也就结束了。解放后,闹元宵,趋于简化,但吃馄饨,做绢团,圆子和小孩玩灯的习俗尚存,并赋予新的含义,特别在县城的大街上,元宵之夜挂彩灯,放烟火更是吸引了众多男女老少,有的倾家而出,上街观灯。奇特的烟火,绚丽多彩,把元宵的夜空照映得五光十色,它象征着祖国日益繁荣昌盛。

春节传统习俗:红包(压岁钱)
拜 年
贴春联、门神
新年放爆竹
接 财 神
年 画
倒贴福字的传说
祭 灶
年夜饭(团年饭)

春节食俗
年夜饭各地习俗
除夕夜的年夜饭守岁酒
年夜饭各种吃食的由来
各国年夜饭集锦
年夜饭:中国人的盛宴
年夜饭:老北京春节如何吃
年夜饭吃出文化来

农历每年最后一日为除夕,民间称之为过年。进入腊月,各地便要准备过年。买糖果,制新衣,杀猪羊,做年粑(糕),酿春酒等,忙得不可开交,故俗称“十二忙月”。各种习俗便逐渐展开,主要的有:
扫尘 扫尘是中国民间在每年春节前(一般为腊月二十三)进行大扫除的习俗。这一习俗源于尧舜时代。4000多年前,我们祖先就重视居住之处的卫生。为了及时除尘,夏代的少康发明了扫帚。有了这种除尘工具,人们每天都要进行扫尘,创建于汉代的山东嘉祥县武王祠里,有块石雕,上面的图案就是反映当时人们手持各种清扫工具,搞环境卫生的情景。已出土的一些商、周时代青铜器上,也有从事洒扫的人形铭文。宋代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除夕》一节里写道:“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板,去尘秽、净庭户”。春节前的大扫除,据说是为不给即将上天的灶王爷带上人世间的灰尘,因为腊月二十三日是送灶王爷上天之日。
送灶神 腊月二十四日夜,各地民间“送灶神上天”,其仪式为:在灶头供设麦芽糖果品,因为麦芽糖甜,是让灶神吃了甜嘴,在玉帝前多讲好话,希望灶君能“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切米糖 进入腊月,各地忙着切米糖。二十五日后,家家户户,陆续开切,富庶之家多达几百斤,贫者不论多少,也切几斤。切糖有的要请师傅。煎“糖油”,必用“冬水”。若切时节气尚为冬天,则随取随用,若已过立春,所用之水,必须在立春前一日取来藏好的“冬水”。切糖时,最忌说“风”字,否则糖就酥化,切不成条块。糖油原料为沙糖和麦芽糖,“米花”则是米、花生、芝麻等。米糖,吃之酥脆,其味香甜,是农家过年必备的茶点。
贴春联 除夕日,各地均要在门窗等处贴春联。据说春联的来历是:早在晋代民间就有春联,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春节,正值乔迁,挥毫写一门联:“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贴出后被人揭走。王羲之又书一联:“莺啼北星,燕语南邻”。谁知又被人揭走。王羲之第三次拿起笔来又书一幅,先将春联拦腰剪断,各先贴上半截,文曰:“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贴在门的两边,再没有人揭了,春节佛晓,王将后半截接上,并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公元964年,蜀主孟昶曾亲书一副对联,张挂皇宫,文曰:“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北宋宰相王安石题为元日的七绝:“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反映的是宋时春节人们张灯悬挂“桃符”的盛事。桃符就是在桃木板上写些狂草书体,形似道教的“符”。用以避邪驱妖,逢凶化吉。后来“桃符”就逐渐演变成为春联。明初,题写和张挂春联风气才天下大盛。据明代周晖《金陵琐事》载:明太祖朱元璋曾御书春联,赠给中山王徐达。其联云:“破虏平蛮,功贵古今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无双”。有年春节,朱元璋传旨朝庭文武百官和天下黎民百姓,每户张贴春联一副。圣旨传出后,又在京城金陵微服出访,见一阉猪人不会写,便为其撰写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于皇上大力倡导,书写春联逐渐成俗。俗称“贴年对”。年对有对联、斗方和横额之分。对联贴于门框、窗框,横额贴于门上,斗方贴于门中。年对内容,旧时多辞岁迎春,恭喜发财之类。建国后,年对内容起了根本变化。
贴红 除夕日,各地农户取大小不一的红纸,上书吉利话,分别贴于灶头、栏头,鸡舍及各种家具物件上,以讨“满堂红”之彩。如秤上贴“黄金万两”,风谷车贴“川流不息”,稻桶贴“五谷丰登”,栏头贴“六畜兴旺”,“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等。贴在窗门上的叫“窗花”,用红纸剪成各种图案,如白鹤和喜鹊等(寓意为福禄寿喜),精巧新颖,颇具特色。
贴香火 除夕夜。旧时各地有“贴香火”之俗,以示对历代祖先的崇敬和悼念之情。用红纸书写“某某氏堂上历代远近昭穆宗亲之位”或“天地国亲师位”字样,左右写一副对联“香炉不断千年火,盏玉长明万岁灯”。一般是贴于中堂,或家主认为最神圣的墙壁。
贴门神 门神是我国人民在春节时贴在门上的用以保佑家庭平安的一种人物画。门神源于南北朝。南朝梁人宗懔《荆梦岁时记》载:正月一日,绘制两个神像贴在大门左右两侧,左侧是神茶,右侧是郁垒,这就是门神。到了唐代,便由真人秦叔宝、尉迟敬德的形象来代替传说中的神荼、郁垒了。据说,唐太宗李世民作恶梦而致病,夜里常常听见妖魔鬼怪叫,魏徵进言派大将守卫宫门,可以驱邪镇魔。太宗即令秦叔宝和尉迟敬德全副武装,彻亱守护。两夜后,太宗的病果然好了。于是他叫画师画了两人的戎装画像,贴在门上称作门神。后来,民间还有将传说中善于捉鬼的钟馗的形象作为门神贴于门上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门神已不局限人物画像了,而换成了“吉庆有余”等内容,演变成了门画,后又演变为年画。
贴年画 年画是人民春节时贴于屋内的多为喜庆、吉祥内容的画。年画源于门画。门画是由门神演变而来的。人们虽认为门神可以驱邪,但总是感到画中人物形象不美。到了宋代,就有人将门神的神荼、郁垒、钟馗、秦叔宝、尉迟敬德等形象换成花鸟鱼虫等,使门神变成了门画。又由于门画内容不断更新,题材不断丰富,人们已不满足将画只贴在门上,于是就将门画称至屋内墙壁上,这才演变为年画。“年画”一词源于清末。宋代发明雕版画后,只是称其为“纸画”。明代开始有了“年俗画”的记载。直到清光绪年间的“戊戌变法”时,社会上改良风气日盛,改良派人士提倡年俗画应配合社会改革,首先提出“改良年画”的主张。随即,天津杨柳青齐健隆画店首先刻印了一些反映禁吸鸦片、兴办学堂等内容的宣传画,称为“改良年画”。自此,“年画”便得到普及。
贴“福”字 我国城乡均有农历除夕在门上贴“福”字的习俗。这一习俗起源说法不同:1、源于朱元璋查“福”字。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年农历正月十五微服出行,在一个镇上看见有人围观一幅绘有赤脚女人抱西瓜的漫画,意为取笑淮西妇人不缠足。明太祖以为镇上人有意取笑他的马皇后,因她正是淮西人。他回宫后,即吩咐军士到镇上查清围观者和漫画作者,对未参与嬉笑的住户,一律在其家门上贴一“福”字。两日后,军士便以此为据,到无“福”的百姓家捉人。此后,演变为除夕在门上贴“福”字,意思亦为“避嫌”变为“祝福”。2、源于姜太公封老伴穷伸。传说姜太公老伴为八败之命,意即谁取此女全家受穷。太公因辅文王有功封神,老伴问他:“诸神皆被封,君何不封我?”,太公说:“你到谁家谁受穷,若封即封为穷神!”老伴嗔之说:“封为穷神,何处为家?”太公戏虐说:“凡有福之地,你都不能去!”此传出后,户户贴“福”字,“穷神”不敢入门,求得家业不败,年年有福。
“福”字倒贴 “福”字倒贴一俗源于如下传说:“清代的一个春节前夕,恭亲王府大管家写了几个大“福”字,叫人贴于库房和王府大门上。有一家人竟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福晋十分气恼,欲鞭罚惩戒。大管家怕福晋怪罪下来瓜葛自身,慌忙跪倒陈述:“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庆之兆”。福晋一听,也合情理,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府福到(倒)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没学问的奴才,还真想不出这种招式呢!”遂赏管家和家丁各50两银子。后来,倒贴“福”字之俗由达官府第传入百姓家,贴过后都愿过往行人含叨几句:“福到了!福到了!”以图吉利。
祭祖 年饭在食用之前,一般是先祭祖,祭祖是用猪、鸡、鱼等三牲。在大户之家,祭祖有专门的厅堂,普通人家则有一张专门的桌子,称为“供桌”。供桌一般是用酸枝木做成。
传说古时,有一逆子,年幼丧父,由寡母抚养成人。母子俩靠一点薄田,替人缝补勉强度日。母亲对他爱护备至,但他却不孝顺母亲,反而冷言冷语,对待母亲。只要他从地里回来,他要什么,母亲就要给他办到。否则就殴打母亲。一天,他在地里做工夫,听见树上一群小乌鸦哑哑乱叫,抬头一望,见一只大乌鸦嘴里叼着一条虫子,从远处飞来喂小乌鸦。他暗自思量:“乌鸦会喂养子女,以后小乌鸦养大了,也知奉养其母。我是一个人,反不知孝敬母亲,真惭愧”。就在这时,他母亲给他送饭来了。他一看见老态龙钟的母亲,心里一阵怜惜,便急急向母亲跟跑去想把篮子接过来,免得母亲爬上山坡。他母亲见儿子跑来,以为自己又要挨打,吓慌了,便把蓝子往地下一扔,拔腿就跑,不料脚下一绊,滚下坡去,头撞在一株酸枝木上,流血如注。儿子深受刺激,为了纪念母亲,为惩罚自己的不孝,把树砍下,做成一张供桌,用来供祭母亲。祭祖的供桌便这样传了下来。
吃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旧时过年,贫者实为过关,然合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却也快慰,故年夜饭力求办得体面。此时家主以大块肉、大碗饭给小孩,并说:“吃不完,留到明年吃”等语,以防小孩说“不够,吃不饱”等“晦气话”。有的地方年夜饭要有十碗菜,叫“十大碗”,讨“十全大福”之彩;而且必有肉丸,讨“团圆”之彩;有青鱼,表示“清清洁洁,有吃有余”。若尚有家人在外,未能赶到,则放上筷子,酒杯,怀中斟满酒,以示同餐。有些地方吃年夜饭,给狗喂酒喂饭,让其酒醉饭足,呼呼安睡,以免狂吠乱叫,吓坏来家送福之神,保得“春满乾坤福满门”。
谢年 除夕夜,各地均备福礼祭祀天地诸神,俗谓“谢年”。“谢年”先祭天神,点香燃烛,焚化纸钱,鸣放炮仗,三跪九叩。谢神毕,则谢门神,然后接回灶君。
发“压岁钱” 按照中国习俗,除夕吃过团圆饭后,尊长总要给晚辈发一点“压岁钱”,以示祝福。“压岁”愿意是“压惊”。相传太古时,有一种凶恶的怪兽叫“年”,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后的夜晚,“年”就出来伤害庄稼和人畜,常常使儿童受恐惧惊吓。大人们在燃烧“啪啪”作响的竹子赶走“年”后,便用食物来安慰小孩,谓之“压惊”。年复一年,“压惊”逐渐演变为货币来代替食物。据《宋史》记载:宋神宗时,王韶的幼子南陔在元宵观灯,被坏人背走,途中恰巧有皇家车子经过,南陔呼救,得以随车入宫,神宗赐与他“压惊”金犀钱。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压岁钱”的意义由压惊又转化为节日祝福。古代的“压岁钱”是以彩绳穿钱,置于床脚,待年过后方可花掉。明清时,压岁钱大多用红绳串着。民国以后,流行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寓“长命百岁”之意。纸币广泛使用后,大人们则喜爱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赠给孩子们以作春节的礼品。
擦“屁股” 各地过年,颇讲究禁忌,小孩嘴快,往往犯之,故除夕家中大人暗暗拿一张草纸,抹一下小孩嘴巴,再去擦一下粪桶,俗谓“擦屁股”。意为告诉神灵,即使小孩有畅销冒犯之语,也不足据,只当放屁。
守岁 除夕夜,吃罢年夜饭,农户不分男女老幼,围炉而坐,叙旧话新,互致祝愿之辞,不到半夜子时,不肯上床,以守“万年香火绵延不断”,俗称“守岁”。有些地方,由家主或特指人员看守香、烛,不使中断。建国后,守岁时年轻人多玩扑克、象棋,心情欢乐,而守香烛之举,大多摒弃不行。
包饺子 饺子在除夕包好,包饺子也有讲究。家庭主妇包饺子时,有的把一枚铜钱包在其中,谁吃到它,谁的运气便佳。孩子们受母亲告诫:不吃这个饺子,要等家长食之,皆大欢喜。

春节是我国人民古老的传统节日,何以有春节?溯其源,它和阴历的“年”有密切关系。我国人民很早就掌握了纪年的方法。古写年字作“季”,字书按部首归类时,放在“禾”部。“年”字表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获得丰收就叫“年”。禾谷在中原一带都是一年一熟,因此,就把“年”引伸为岁名。夏朝,就有了庆祝岁首的习俗了,但哪天是新年却不一致。公元前104年的汉武帝太初元年,创立了《太初历》后才确定以“正月”为岁首,即初一是新年,它的前夜即腊月三十晚上是“除夕”。我国现在并行两种历法,一种是以地球绕太阳为依据的“阳历”,一种是以月亮绕地球旋转为依据的“阴历”(即农历)。这样,就产生了两种“年”。为区分阴阳历两个年,又因为一年24节气中的“立春”恰在阴历年前后,所以习惯上把阴历年称为“春节”,而把阳历年称为“元旦”。
过春节时,有很多习俗。
放爆竹 放爆竹是我国人民在春节时借以助兴的习俗。这一习俗源于汉魏时期。南北朝风俗书《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据说古时,住在山区的人,常得寒热病(可能是今天的疟疾)。当时被认为是恶鬼作怪,为了一年平安无事,于是便在农历元旦时就用火燃烧竹子,发出巨大响声,把山鬼驱走。因最初的爆仗是烧竹子,故称“爆竹”。唐朝“爆竿”。后亦称“爆仗”。火药发明后,爆竹采用硫磺做火药,外面裹有厚纸,并插上引线,用火燃放引线后,把里面火药引着,而放出大量气体,体积骤然扩大,结果把外面厚纸炸开,因而发出巨响,约自此时,放爆竹与消灾去邪的同时,亦有了庆祝之意。现放爆竹只有象征欢乐的意思了。
听鸟音 初一在早,靠近山区人民,在起床前,候听鸟音,以卜一年丰歉,俗叫“听何鸟开耳”。若听到第一声鸟叫是“轧孔轧孔”,则为大吉;“契恰契恰”,则次之;“罗罗罗”,则又次之。
开门炮 初一早上,各地开门都要放炮仗,俗称“放开门炮”,放开门炮,头只炮仗须要放响,越响越好,主新年万事如意,若哑,则认为不吉利。
扫帚生日 初一日,各地均有禁止使用扫帚之俗,谓此日为“扫帚生日”。否则,将会扫走运气,赶跑财神,而引“扫帚星”进门,新年难交好运。
拜年 拜年是从初一日开始,亲戚朋友师生等,互相拜年,按辈论述,以小拜大。旧时拜年,要行跪拜之礼,如晚辈见长辈要双膝下跪,长辈则端出茶果招待,并拿两个鸡蛋送到晚辈手中,俗话说:“双脚一跪,元宝一对”。对于拜年小孩,还要拿些花生、糕点带走,谓之年年高升。现已不尚跪拜之礼了。
赶野猫 正月初七这天晚上,部分山区家家灯火达旦,不分姓氏、不分男女老少,人人手执锣鼓响器,刀枪剑戈,摇旗呐喊,放爆竹、击响器,口喊“喔驱”!从村头开始,挨家挨户,驱赶隐藏的妖邪瘟疫,以保人们一年平安。当驱赶行动到达村郊野外以后,即掩息旗鼓,悄悄回村,算是赶野猫活动结束。
看天气 预测生物的兴旺 人们常把正月初一至初十的天气变化,预测生物的兴旺。说法是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菜、十麦。在这十天中,那天天晴,就是这年中那种生物兴旺的预兆。
还有许多,不一一列举。

九江过春节习惯比较普通,大年三十夜要守夜,守到11:59:59,就放爆竹烟花,初一就开始拜年,先拜父母,再拜岳父母,请吃饭:年夜饭或团圆饭,拜年还要送礼物,小孩还可以收红包,串串门,沟通一下感情,我觉得比较普通,没有特别的风俗,信仰宗教的还到庙里上高香,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我大姨家就是这样的……

如果你写得一手好字,你可以去写春联,因为九江人对这个还是比较重视,可以拿一些小饰品,春节挂饰,红包袋,要高档点的,因为低档的九江人不太接受。
你还可以卖一些糖冬瓜,糖莲藕,瓜子,开心果,糖~!还是那句。不要拿低档次的货。
如果你自己会制作一些小食品,你可以弄一些“角仔”,“但散”“煎堆”等一些岭南小食。
上面提供的,都是比较好卖的,最后希望你能赚到大钱。恭喜发财~!

贴对联,吃年夜饭,收红包,放鞭炮,拜年。

在这一年结婚的人到任何家里去,都要放鞭炮。新人在任何家都为上席
在这一年过逝的人本村的都要前去拜祭,并自带鞭炮
除夕到各家去辞岁。


春节有哪些传统的风俗
五、守岁、给压岁钱。除夕守岁,也是最重要的春节活动之一,邻居朋友聚在一起,或者一家人在一起,有的打牌,有的看春节晚会,大家终日不眠,一起等待天明,迎接新年的到来。压岁钱是小孩子和晚辈最喜欢的习俗。除夕吃过年夜饭后,长辈会向晚辈分别赠送钱币,并用红线穿编铜钱成串,挂在小孩胸前,说...

过春节有什么习俗
。烧炮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炮仗”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烧炮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

各地过春节习俗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7.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

广东省江门市过春节有什么习俗
这就是谢灶。说了这么多,也该说花市上了。临近春节,香港人都喜欢按照习俗购买年花,取其“花开富贵”之意。那香港的花市和江门的花市有什么不同?人们可以趁到香港过新年的时候去人潮拥挤的地方年宵花市凑凑热闹,看看那金橘、水仙、牡丹、芍药的年花,以及近年流行的“五代同堂”,据说桃花能为未婚...

朝鲜过春节的习俗与中国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1. 朝鲜族和汉族都有在春节期间穿新衣的习俗,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喜庆。2. 拜年是两族共同的传统活动,朝鲜族和汉族家庭都会先从祭拜祖先开始,然后向家中的长辈拜年,表达对长辈的尊敬。3. 春节期间,无论是朝鲜族还是汉族家庭,都会在家门口贴上对联和年画,用以增添节日气氛。4. 串门拜年是春节期间...

春节的习俗【浙江省的】
在新年旧岁交替的一个月里,人们就是这么忙碌着的。然而,在吃人的旧社会里,对劳动人民来说,过年如过关,祈神祭祖是得不到什么“福”的。像管四老爷家里那种阔绰的祝福排场,令人只有在电影《祥林嫂》里,作为历史的陈迹而重现。 浙江东阳抲年鬼 旧时,浙江东阳一带,进入岁末腊月,民间有一种“抲年鬼”的风俗。

淮安人过春节的习俗是什么?
淮安人过春节的习俗:1、掸尘 淮安人过年有个习惯,是“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过春节”,年前必定彻底打扫卫生,过去称之为“掸尘”。2、祭灶神 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3、备年货 进入腊月,贤惠的妈妈们要开始购置起年货了,...

四川的春节风俗有什么呢?
四川人过年的风俗习惯 过年指农历腊月末到翌年正月初这段时间,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川人最重要的最讲究的节日。过年有吃腊八粥,祭灶,贴门神春联,过除夕,春节和元霄等到过程。到了腊月初八,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吃腊八饭了。在煮饭的时候,把花生米、核桃仁什么的和米一起下锅去煮,注意了,所...

过春节有什么民间习俗 过春节的民间习俗介绍
3、贴福字。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4、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

春节的习俗是什么?
春节可以说是中国最隆重盛大的节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年味已经越来越淡了,这都是因为春节的一些习俗被我们遗忘了。那春节的习俗有哪些呢?1、祭灶神 祭灶神指的是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为贴在厨房里的灶王爷供上糖瓜。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所以在小年这天,糖瓜儿是咱北京人必吃的。为什么在小年...

北流市13838005790: 九江过年的风俗习惯
秋洪十五: 包粽子、做年糕、米糕准备年货.除夕傍晚以猪头、鸡、豆腐饭、酒等祭拜祖先和“社公”、“社母”,谓“谢年”或“辞岁”.年夜饭菜肴丰盛,须备鱼,寓意年年有余.饭后,家长给儿童分“压岁钱”.是夜,通宵不眠,合家“守岁”,谓“坐年夜”

北流市13838005790: 九江过春节有什么习俗么?急急急急急急!!!!!!!!!!!!!!!!帮帮忙,最好不要复制. -
秋洪十五: 如果你写得一手好字,你可以去写春联,因为九江人对这个还是比较重视,可以拿一些小饰品,春节挂饰,红包袋,要高档点的,因为低档的九江人不太接受. 你还可以卖一些糖冬瓜,糖莲藕,瓜子,开心果,糖~!还是那句.不要拿低档次的货. 如果你自己会制作一些小食品,你可以弄一些“角仔”,“但散”“煎堆”等一些岭南小食. 上面提供的,都是比较好卖的,最后希望你能赚到大钱.恭喜发财~!

北流市13838005790: 九江过年的风俗习惯 -
秋洪十五: 乡下放龙灯,湖北经常有龙舟队伍过来 九江过年最大的特色就是码长城

北流市13838005790: 九江过年习俗作文500字 -
秋洪十五: 侧耳倾听,新年的脚步声近了.翘首东望,时光隧道中正姗姗走来一个晶亮晶亮的日子——2012年!他向我们招手:“新年,你好!” 早晨,清新的空气,明媚的阳光,晴朗的天空,白而柔软的云,如被水冲洗过的一样纯白.家户户都换了新...

北流市13838005790: 春节有哪些习俗?
秋洪十五: 春节习俗. 1、守岁.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坐看电视,笑语连连,守岁待时. 2、吃饺子.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春节吃...

北流市13838005790: 别的地方庆祝春节的习俗,请减少的尽量只有10几个字,但是却不能乱写,急需,谢谢大家! -
秋洪十五: 每个地方的习俗都有所差异: 梅州客家人,大年三十祭主,吃团年饭,初一放开门红,接著就是拜年. 江西九江一带:大年三十,早上祭主,中午吃团年饭,放鞭炮,初一各家相互拜年.

北流市13838005790: 九江的风俗习惯有那些 -
秋洪十五: 在九江生活这么多年,其实觉得九江的习俗都比较大众化,没有专属于自己的习俗,基本上都是跟着全国的大流 九江本地人有作腊肉的风俗,每到年底,几乎家家窗外都挂满了腊肉腊肠. 庐山热闹的风俗民情 每当喜庆佳节,为增添欢乐气氛,希冀美好愿望的实现,人们舞龙灯、采莲船、挑花灯、打蚌灯,场面热闹,喜气洋洋.鄱阳湖渔民迎婚嫁娶,别有风韵,迎新娘的渔船彩绸围篷,山花插满船舷,彩电置于船头,锣鼓,唢呐一路高奏. 源于历史的图腾,在节令时祭仪所跳的傩舞俗称“跳鬼脸”.所戴面具如恶魔,变形夸张,色彩鲜明,舞蹈动作简洁刚劲. 龙舟竞渡,激人情怀;茶艺表演,沁人心脾;自行车登山赛,心潮迭起……

北流市13838005790: 九江的民风民俗 -
秋洪十五: 立春风俗 东郊迎春 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从天子到庶民都要参加的一项活动.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必...

北流市13838005790: 春节有哪些习俗?????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
秋洪十五: 过春节习俗: 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 门画——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

北流市13838005790: 九江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
秋洪十五: 彩灯舞,主要流行赣北语系各县,其中九江、瑞昌、武宁、永修等地广为盛行.古代的彩灯舞,大都表演在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时.今天每逢佳节喜庆之日,人们或在长街广场,或在村头湾边,舞起各式各样的彩灯,以增添欢乐气氛. ...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