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重点实词解释

作者&投稿:莫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重点实词怎么解释?~

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 今义:颓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
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 与事无关的人 月色入户 。
户——古义:多指门;今义:窗户、人家 念无与为乐者 。
念——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思念 ,读。
《答谢中书书》
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此文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记承天寺夜游》
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选自《东坡志林》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1、《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2)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备 古义:具备;今义:准备、具备)
晓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晓 古义:清晨 今义:知道)
夕日欲颓(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
古来共谈(谈 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
(3)一词多义: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谢答中书“书”:书信。
(4)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2、《记承天寺夜游》
宋代: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一词多义:
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桃花源记》
至:遂至承天寺(到);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寻:寻张怀民(寻找);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空: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澄澈);空谷传响。(空荡荡的)《三峡》
(3)古今异义:
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只不过;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户(月色入户):古义:窗(门户)户;今义:住户、人家。
念(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 ,读。
盖(盖竹柏影也):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中庭(相与步于中庭):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
(4)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怀民亦未寝:名词作动词,睡;卧。
(5)特殊句式:
a、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b、省略句:
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
c、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大概是竹子跟柏树的影子吧?(起判断作用)
d、主旨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豁达的人生观。

扩展资料:
1、《答谢中书书》创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2、《记承天寺夜游》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苏轼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答谢中书书
百度百科——记承天寺夜游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 天寺。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中庭,庭院里。步: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
也:是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但,只。
闲:清闲的人。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1.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谢中书,即谢徴(zheng),字元度,陈郡阳夏(jiǎ)(现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人称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3.山川之美 山川:山河 之:的 美:美景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5.青林翠竹 青林:青葱的林木 翠竹:翠绿的竹林
6.四时俱备:一年四季。 四时,四季;俱,都
7.晓雾将歇 将:将要。 歇:消散。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这里用了借代的手法,鳞指代鱼)竞跃:竞相跳跃。
11.实:确实。
12.是:这。
13.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14.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15 .自:从。
16 .未:没有。
17.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18.奇:指奇山异水。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可以看看中考点睛(彩皮的)

《答谢中书书》翻译
译文一: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译文二: 山、水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两岸石壁直立,五颜六色,交相辉映。绿树翠竹,一年四季都有。早晨,雾将散未散时,灵猿丽鸟啼鸣;夕阳西下,潜游在水中的鱼儿欢快地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但从谢灵运后,就没有人能欣赏到这般美丽的景色中了。 译文三: 山河的壮美,自古以来是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河流澄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青竹,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天早晨,薄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答谢中书书》注释
1.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谢中书,即谢徴(zheng),字元度,陈郡阳夏(jiǎ)(现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人称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3.山川之美 山川:山河 之:的 美:美景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翠竹 青林:青葱的林木 翠竹:翠绿的竹林 6.四时俱备:一年四季。 四时,四季;俱,都 7.晓雾将歇 将:将要。 歇:消散。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这里用了借代的手法,鳞指代鱼)竞跃:竞相跳跃。
11.实:确实。 12.是:这。 13.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14.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15 .自:从。 16 .未:没有。 17.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18.奇:指奇山异水。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②晓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③夕日欲颓(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 一词多义: 夕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答谢中书书》赏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看见月光照进大门,(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进庭院,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下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注释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 天寺。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中庭,庭院里。步: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 也:是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 闲:清闲的人。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发生的感触。
《记承天寺夜游》古文整理
一词多义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狼》 盖:盖竹柏影也。(原来)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原来是)《狼》 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 古义: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 与事无关的人 月色入户 户: 古义:多指门;今义:窗户、人家 念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思念 ,读
词类活用
步:名词作动词,散步。例句:相与步于中庭。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一起在院子里散步。(状语后置)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的人罢了。(定语后置)
省略句
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
特殊句子
主旨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豁达的人生观。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读后,仔细品味,眼前似有潺潺流水淌过卵石,弹出一支清新的曲调,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 回神凝思良久,才渐渐领悟。 这里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这“美”来自语言的“纯”。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虽然没有奇警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总之,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分层赏析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寻友夜游) 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庭中夜色) 第三层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月下抒情)
http://baike.baidu.com/view/529714.htm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的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bì),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lè)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qí)者。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巍峨的...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有什么区别?
1,句式:《答谢中书书》是一篇骈文,以四字句为主;《记承天寺夜游》,句子参差不齐。2,朗读节奏和情感不同。《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答谢中书书》一文较为自然愉悦,轻松流畅之中,读出那种沉醉山水的愉悦的感觉,表达出作者热爱山林...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异同?
异:《答谢中书书》写出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和能与古今知音共享山水的得意。《记承天寺夜游》写出了作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的翻译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翻译: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

答谢中书书在朗读节奏和句式上与记承天寺夜游有什么不同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答谢中书书》是表达沉醉山水美景的欣喜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而《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是欣赏月光的喜悦之情和对贬谪和无事可做的悲哀。《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简介
答谢中书书 作者: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

《记承天寺夜游》有哪些一词多义?
一、《答谢中书书》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念无与为乐者:和。书---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谢答中书“书”:书信。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二、《记承天寺夜游》一词多义: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念无与为乐...

记承天寺夜游和书答谢中书书有什么不同
在句式、节奏、用词方面的不同:《答谢中书书》句式整齐,多是四字- -句,又用对偶,极具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文章用词精美,描写生动,呈现出了大自然的美妙画卷。《记承天寺夜游》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变化,使文章内容具有波澜。语言朴素自然,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极具诗情画意。二者在...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的异同点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的同点:写作手法都是借景抒情。异点:《答谢中书书》写出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和能与古今知音共享山水的得意。《记承天寺夜游》写出了作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分别带给人什么样的美感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

汝州市18858512299: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表达思想上有什么不同? -
扈闹强力:[答案]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答谢中书书》是表达沉醉山水美景的欣喜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而《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是欣赏月光的喜悦之情和对贬谪和无事可做的...

汝州市18858512299: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分别用的是什么表达方法? -
扈闹强力:[答案] 两文都是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答谢中书书》中作者表达了他沉醉山水,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苏轼对当今社会的斥责与被贬之后的悠闲与无奈. 叙述、描写、抒情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中,...

汝州市18858512299: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
扈闹强力:[答案]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答谢中书书》是表达沉醉山水美景的欣喜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而《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是欣赏月光的喜悦之情和对贬谪和无事可做的...

汝州市18858512299: 谁有答谢中书书 和记承天寺夜游与观潮与湖心亭看雪的重点句子翻译雨主要内容 求高人速度啊!求求了! -
扈闹强力: 答谢中书书重点句子:1.山、水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文人雅士都在赞叹的 2.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3.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4.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

汝州市18858512299: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的异同点是什么? -
扈闹强力: 同:都写了自然景色,通过写景来议论、抒情. 异:《答……》表达了作者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和隐居的思想,《记……》抒发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透露了自己借景聊以自慰而又自解的心态. 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郁闷,只有到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寻找解脱.

汝州市18858512299: 八年级《爱莲说》《陋室铭》《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重点
扈闹强力: 《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

汝州市18858512299: 同是写景,但《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同,试对两篇短文的思想感情加以说明. -
扈闹强力:[答案] 答案: 解析: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汝州市18858512299: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表达思想上有什么不同? -
扈闹强力: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

汝州市18858512299: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如题.请说清楚点 -
扈闹强力:[答案] 两文都是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答谢中书书》中作者表达了他沉醉山水,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苏轼对当今社会的斥责与被贬之后的悠闲与无奈. 叙述、描写、抒情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中,...

汝州市18858512299: 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答谢中书书》描写了()()之美,《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答谢中书书》表达了... -
扈闹强力:[答案] 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答谢中书书》描绘了“【山川】之美”,《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了“【月色】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的【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思...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