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马”、“投名状”到底都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仝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刺马”,“投名状”到底都是什么意思~

晚晴四大奇案之一。
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上午,马新贻校场阅兵完毕,返回督署的路上,刺客张汶祥佯装告状,在马新贻盘问大意之时将其刺杀。而刺客并不逃走,同时高喊:“刺客是我张汶祥!”“养兵千日用兵一朝。”“有来有去。”“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当。”“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等语,随后被马新贻身边卫士捉拿。
两江总督光天化日之下被人刺杀,清廷一时震动,命漕运总督张之万为钦差大臣会同江宁将军魁玉、藩台梅启照、同时直隶总督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尽法严办。但张之万等人办事拖沓,竟数月不能查无结果,慈禧连下三道谕旨申饬,张之万才上书详细说明马新贻行凶动机:
一、张汶祥回到家乡宁波发现妻子田宅被人霸占,张汶祥随向时任浙江巡抚的马新贻报案,但马新贻拒不受理。
二、张汶祥与海盗私交深厚,但这些海盗后来都被马新贻捕杀。
三、马新贻明令禁止张汶祥私自经营典当行。
但这些作案动机前后矛盾疑点重重,首先张汶祥和马新贻颇有交际,同时他私通海盗有违法行为如何敢找马新贻告状,马新贻如何没有将他认出。而张汶祥反复强调刺马属私人恩怨,并无他人指使,但为何被捕时大喊:养兵千日用兵一朝。
清廷于是命刑部尚书郑敦谨、满郎中伊勒通阿、汉郎中颜士璋赴江宁追查此案。
坊间传闻咸丰年间张汶祥与好友曹二虎参加捻军,曾俘虏马新贻,张、曹不甘为匪于是与马新贻结为兄弟,投降清军反正。兄弟三人四处征战屡立大功,但马新贻垂涎曹二虎妻子曹氏美色,害死曹二虎,霸占其妻。张汶祥气愤不过隐姓埋名伺机报复,最后终于在同治九年终报大仇。
(此为投名状剧情)
但郑敦谨在查访马新贻之子马毓帧了解到,马新贻在同治四年以任浙江巡抚,根本没有参加过捻军征剿。而马新贻仅有两房妻妾都年过四寻,跟随马新贻二十余年,从未有过曹姓妻妾,传言根本子虚乌有。马毓帧同时透露马新贻其实身负慈禧密令节制湘军、稳定东南除此之外还有追查足以动摇清朝根基的天朝圣库。
天朝圣库是太平天国时期政治制度,及把所有太平军参与的私有财产全部集中起来。据说有1千8百万两白银。而清朝国库仅有20万白银。对洋务运动、江南恢复,国库存银显然是杯水车薪。但曾国藩攻入南京天朝圣库居然不翼而飞,上书战报前后矛盾,战报上说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以自焚,但后来竟被清兵生擒,如此不由不让人觉得坊间传言以曾国藩之弟曾国荃为首的湘军将领贪墨赃款并非空穴来风。
同时长江南北带甲30万,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清皇室已对此颇为忌惮。慈禧钦点的两江总督马新贻身负重任,马新贻上任时,并无喜色且以留下遗嘱,其中反复提到如有不测万勿声张,并早有遗嘱重复要求家人不要追查,不要声张,如此才能保全性命。
曾国藩在案发时,早已老病缠身,右目昏沉已近失明,以开始打造棺木料理后事,且远在天津困于中法教案。不太可能遥控千里之外的一起大案。教案刚刚缓解,马上回任两江总督,其中也隐隐然然暗示朝廷也察觉到此案与湘军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激起事端,无疑只有曾国藩才能安抚众人。郑敦谨等人深谙官场规则,虽然清廷高度重视,但因案件牵扯极广,如果深究可能拨乱东南,最后仅以”听受海盗指使并挟私怨行刺”,“实无另有主使及知情同谋之人。”上报朝廷权衡利弊慈禧太后默许了这一结果,不了了之。此后两江总督一职一直掌握在湘军系官员手中。
案件结束后郑敦谨辞官,汉郎中颜士璋颜士璋后来写了一本《南行日记》,记述了赴宁的全部过程。据他的曾孙颜牧皋日记中写道:“刺马案与湘军有关。”“刺马案背后有大人物主使。”
后人猜测嫌疑最大者:
第一、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因中法教案,列强军舰陈兵海上。清廷想趁此机会以整顿水师为名,从湘军手中削夺长江水师,而相关工作必是由两江总督负责,这无疑触及了黄翼升的利益。
第二、曾国荃,因为天朝圣库存银不翼而飞,在清廷准备追查时,南京遭大火焚城,湘军战报前后矛盾,坊间传言曾国荃早以密遣人将太平天国所有赃款分船运回湖南老家,甚至连天王府的楠木柱子都没落下。

“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案情扑朔迷离,后来的文章、图书及其他记载多以“情杀”视之。近来,以此案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又使公众对此产生兴趣。即将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马新贻文史集成》一书对此案提出了新的见解。应本刊之邀,作者将书中文章摘编此文,以飨读者。

1870年8月23日,江宁(今南京)将军魁玉飞章入奏: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身亡。同治帝喻之为“武元衡盗起身旁”。慈禧太后惊问:“这事岂不甚奇?”曾国藩诚惶诚恐地回答:“这事很奇。”李鸿章若有所思:“谷山近事奇绝,亦向来所无。”由于案犯张汶详供词闪烁,主审大员奏案含糊,此案一拖半年之久不能结案,于是各种传闻蜂起,不经之语飞短流长,使此案更加扑朔迷离,后人称之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

马新贻遇刺

1870年8月21日,又到总督阅视武弁投射的日子。这天突降大雨,总督阅射只好推迟。22日,天气转晴,两江总督马新贻一大早徒步来到督署西边的校场演武厅,亲自阅射。每年一度的总督阅射,是当时江宁的一大盛典,允许百姓参观,因此马新贻阅毕回署的箭道两旁挤满了围观的群众。当他走到后院门外时,一人突然跪道求助,此人是马新贻的同乡,山东郓城武生王咸镇,之前马新贻已两次给予资助。武巡捕叶化龙将他推开,唐得金上前查问,其他人仍照直前行。走了两三步,又有一人,一边高呼冤枉,一边直扑马新贻,只见一把明亮的匕首一闪,迅速刺入马新贻右胁肋。马新贻啊呀一声,扑倒在地。跟随差弁方秉仁上前抓住那人的辫子,夺过他手中的匕首。其他差弁
一拥而上,将其扭住。中军副将喻吉三听到呼喊,急忙赶到,喝令将凶犯捆缚。该犯既不抗拒,又不逃跑,从容就缚,口中不停地说:“养兵千日,用在一朝。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当,今日拼命,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说毕仰天狂笑。家丁张荣急忙扶起马新贻,见其面
如土色,双手紧抱胸部,右臂紧紧夹着右肋,萎缩着身子,已不能站立。差弁取下门板,将其抬进督署上房。

中军副将喻吉三一边命巡捕将凶犯押到督署候讯,一边差人飞报江宁将军魁玉和司道各员。魁玉闻讯大惊失色,飞奔督署探视。马新贻仰卧榻上,呼吸困难,精神萎靡,生命垂危。探视伤口,匕首刺进右胁肋,深至数寸。魁玉看后,随即走出上房,讯诘凶犯。再三讯问,案犯只供称:系河南人,名张汶详。讯其行刺缘由,一味闪烁,坚不吐实。魁玉气急,喝令将凶犯带往上元县严刑讯究。

马新贻气息奄奄,自知命不能保,口授遗疏,令嗣子毓桢代书,请魁玉代呈朝廷。午后,马新贻已再不能言,延至23日下午2时许,因伤势过重,救治无效,遽尔殒命。正处英年的马新贻一下子从颠峰跌落到地,淹没在茫茫宦海之中,成为人生世界的匆匆过客。

魁玉回到将军府,饬委藩司梅启照、署盐道凌焕、江宁知府冯柏年、署理上元县知县胡裕燕、江宁知县莫祥芝、候补知府孙云锦、候补知县沈启鹏、陈云选等连夜讯诘。张汶详语言颠倒,毫无确供。8月23日,加派臬司贾益谦、候补道勒方、候补知府钱海永、皖南道李荣、江苏候补道孙衣言、山东候补道袁保庆等轮流审讯。魁玉一面督饬司道各员继续会审,力图得到确供,一面立即拟摺,由驿600里紧急驰奏朝廷。

魁玉担纲初审

魁玉的奏摺8月28日到京,同治帝览后“实深骇异”。两江总督乃兼圻大臣,竟在督署重地被刺身亡,实在是对风雨飘摇的清王朝的一次冲击。29日,清廷连发四道谕旨。第一,命“魁玉督同司道各官赶紧严讯,务得确情,尽法惩办。”第二,“曾国藩著调补两江总督,未到任以前著魁玉暂行兼署。”第三,密旨安徽巡抚英翰加强长江防务和地方治安。第四,“著魁玉督饬司道各官,设法熬审,务将因何行刺缘由及有无主使之人一一审出,据实奏闻。”上谕未到江宁,27日魁玉又急奏:“拿获行刺之凶犯,始则一味混供,迨昼夜研鞫,据供系河南人,名张汶详,直认行刺不讳,而讯其行刺之由,尚属支离狡诈”。9月3日,清廷立即谕旨:“情节重大,亟应严切根究”,“务将行刺缘由究出,不得含混奏结”。魁玉一日接到四道上谕,这才体会到个中滋味,仅仅告知“一味闪烁”,“语言颠倒”,“支离狡诈”既不能让朝廷满意,也不能屏止众口。果然,王公大臣纷纷议奏。给事中王书瑞奏道:督臣遇害,疆臣人人自危,其中有牵掣窒疑之处,应派亲信大臣彻底根究,勿使稍有隐饰。5日,清廷再下谕令:“惟以兼圻重臣,督署要地,竟有不法凶徒潜入署中,白昼行刺,断非该犯一人挟仇逞凶,已可概见。现在该犯尚无确供,亟须彻底根究。著张之万驰赴江宁,会同魁玉督饬司道各员,将该犯设法熬审,务将其中情节确切研讯,奏明办理,不得稍有含混。”清廷一开始就意识到此案的严重性,现在又怀疑非张汶详一人所为,因此口气越来越严厉。

18日,清廷又下谕旨:“张汶详行刺督臣一案,断非该犯一人逞忿行凶,必应彻底研鞫,严究主使,尽法惩办。现审情形若何?魁玉此次摺内并未提及。前已明降谕旨,令张之万驰赴江宁会同审办。即著该漕督迅速赴审,弗稍迟延。魁玉亦当督饬司道等官,详细审讯,务得确供,不得以等候张之万为辞,稍形松懈,此事案情重大,断不准存化大为小之心,希图草率了事也。”清廷明确提出“严究主使”,从而抓住了本案的症结。对魁玉审案,似乎不耐烦了,字里行间充满了斥责,态度更加严厉。

24日,魁玉带着几分委屈,几分无奈,几分惶恐,再次奏陈:伏思前督臣马新贻被刺一案,案情重大,张汶详刁狡异常,奴才督饬司道昼夜研审。张汶详自知罪大恶极,必遭极刑,所供各情一味支离。讯其行刺缘由,则坚称既已拼命做事,甘受碎剐。如果用刑过久,又恐凶犯仓瘁致命。不过,魁玉多少还是向朝廷报告一些进展,已审出张汶详是“漏网发逆头目”,曾在太平军侍王李世贤名下领兵打仗,进攻漳州,转战安徽、江西、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张汶详的女儿张宝珍,儿子张长幅,同居之舅嫂罗王氏已被拿获,现在飞咨山西巡抚何,要求押解张汶详所供时金彪归案对质。唯有此案的核心即行刺缘由仍无确供。

至此,魁玉审理刺马案已月余,每次奏报几乎不离“一味闪烁”,“语言颠倒”,“一味支离”。那么张汶详“闪烁”的是什么?“支离”的又是什么呢?魁玉没有奏报。说穿了,恐怕不仅仅是张汶详在支离,魁玉、梅启照这些承审大员也在支离吧!例如张汶详关于马新贻通“回匪”的供词,虽然是无稽之谈,但魁玉并没奏报。陈功懋在《张文详刺马新贻案真相》一文中说,他的祖父陈镜题,曾参与会审张汶详的录供研讯。据陈镜题回忆,当张文祥(汶详)供马新贻咸丰七年庐州失守,曾被其俘获,因不知马是庐州知府,把马与时金彪一起释放时,“问官相视错愕,录供者亦停笔不敢直书。”“张之万到江宁时,时金彪早从山西解到。张之万、魁玉提讯时金彪时,只有藩臬参与审讯,连审两次均未录供”。马新贻庐州被俘至今未见到经得起推敲的证据,但有一点可能是真实的,即后来人们所看到的供词是经过删改的,或者说有些供词录供者没有秉笔直书。这就难免物议纷歧,讹言蜂起,给后人留下了无数不解之谜。

张之万驰赴江宁会审

9月25日,张之万收到吏部咨文。30日从清江浦沿运河南下。

10月7日,张之万抵达江宁。

第二天,张之万传见参与会审的司道府县各员,了解整个审讯情况,争取各官员对审讯此案的意见。又调江宁知府蒯德模等加入审讯。接着提审张汶详,连审数日,并没用刑。孙衣言、袁保庆十分不满,要求严刑讯究。张之万不软不硬地说:“案情重大,不便徒事刑求。偿未正典刑而瘐死,谁负其咎?”老奸巨滑的张之万很清楚,这个案子不管怎样审,怎样结,都是两头不落人。审不出主使人,马家不愿意,朝廷更不满意。审出主使人,不是得罪的人更多吗?而且这些人也可能把自己“做掉”,岂不更悲?于是他采取拖延战术,慢慢地审,耐心等待曾国藩的到来。

10月12日,张之万送出第一道奏章:“该犯张汶详自知身罹重解,凶狡异常,连讯连日,坚不吐实,刑讯则甘求速死,熬审则无一言。既其子女罗跪于前,受刑于侧,亦复闭目不视,且时复有矫强不逊之词,任意污蔑之语,尤堪令人发指。臣又添派道府大员,并遴选长于听断之牧令,昼夜熬审,务期究出真情,以成信谳。”同时与魁玉联衔报告,质讯中军副将喻吉三,以及武巡捕候补都司叶化龙等,追究防护失职之责。

由于张之万、魁玉拖延太久,12月9日上谕严加训斥,并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已五旬之久,尚未据将审出实情具奏,此案关系重大,岂可日久稽延!”张之万、魁玉的拖延政策,也遭到朝野抨击。给事中刘秉厚奏劾:“派审之员以数月之久,尚无端绪,遂藉该犯游供,含混拟结。”案子拖延不结,招致更多传闻物议,于是朝廷震怒,12月9日、12日、18日连下三道谕旨。张之万、魁玉成了众矢之的。

12月12日,张之万、魁玉抛出精心炮制的“审明谋杀制使匪犯,情节较重,请比照大逆向拟,并将在案人犯分别定拟罪名摺,“奏道:“凶犯张汶详曾从发捻,复通海盗,因马新贻前在浙抚任内,剿办南田海盗,戮伊伙党甚多。又因伊妻罗氏为吴炳燮诱逃,曾于马新贻阅边至宁波时,拦舆呈控,未准审理,该犯心怀忿恨。适在逃海盗龙启等复指使张汶详为同伙报仇,即为自己恨,张汶详被激允许。该犯旋至新市镇私开小押,适当马新贻出示禁止之时,遂本利俱亏。迫念前仇,杀机愈决。同治七、八等年,屡至杭州、江宁,欲乘机行刺,未能下手。本年七月二十六日,随从混进督署,突出行凶,再三质讯,矢口不移其供,无另有主使各情,尚属可信。”张之万、魁玉的奏结看来还算顺理成章,但最后露出了破绽。人命关天的法律文书,行文时竟用“尚属可信”四字,不知是何用心。上谕尖锐地指出,“马新贻以总督重臣,突遭此变,案情重大。张汶详供挟恨各节,及龙启等指使情事,恐尚有不实不尽,若遽照魁玉等所拟,即正典刑,不足以成信谳。”于是除谕令曾国藩速回江宁外,再派刑部尚书郑敦谨作为钦差大臣携随员赴江宁复审。不仅主审大员撤换,就连司员也全部更换,既显示出朝廷处理此案的决心,也反映出对前审案人员的不满和失望。

曾国藩难莅两江

8月21日,马新贻遇刺的前一天,江苏巡抚丁日昌自江苏急匆匆地赶到天津,直奔直隶督署,与曾国藩密谈良久。22日上午,曾国藩回拜丁日昌,正是此时此刻,远在江宁的马新贻被张汶详刺伤。23日下午,曾国藩午睡,“心不能静”。此刻马新贻在江宁撒手人间。随后,丁日昌与曾国藩日日密谈,夜夜磋商。30日上午,曾国藩接到上谕,调他再任两江总督。曾国藩感到愕然,急召幕府和丁日昌、毛昶熙密商。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中,一直受到中外抨击,列强嫌他惩处不力,国人骂他“残民媚外”,他自己也说:“数日来查讯津案,办理既多棘手,措施未尽合宜,内疚神明,外惭清议。”此次让他回任两江,把他从泥潭中拉出来,应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9月2日他上了一道“谢调任江督恩因病请开缺摺”,固辞两江总督。他说自本年3月以来,衰病日甚,目病已深,恳请另简贤能,畀以两江重任,俟津事奏结,再请开大学士缺。朝廷也很会给“中兴名臣”戴高帽子,5日立即下旨:“两江事务殷繁,职任綦重,曾国藩老成宿望,前在江南多年,情形熟悉,措置咸宜,现虽目疾未痊,但得该督坐镇其间,诸事自可就理,该督所请另简贤能之处,著毋庸再议。”上谕说的再明白不过了,有病也必须去。

10月20日,慈禧太后在养心殿东间召见曾国藩,命他速赴江宁。此时,先期回苏州的丁日昌有点沉不住气了,奏请饬曾国藩迅速赴两江任。可是曾国藩仍然坐在北京不动,这一来慈禧太后不耐烦了,11月1日再次召见他,见面就问:“尔几时起程赴江南?”

曾国藩磨磨蹭蹭,就是不起程,似乎对回任两江毫无兴趣。其实他一直密切关注江宁的事态发展。江宁将军魁玉,他的门生布政使梅启照、候补道孙衣言等给他频频来函。10月5日他给魁玉去信询问:“刻下廷旨已饬张子青漕帅驰赴金陵,妥为讯办,未知渐有端倪否?”他非常关心那个背后主使审出来没有。丁日昌每时每刻都在传递着江宁案审的消息。且时论的发展对他极为不利,有人说马新贻被刺,是因为督抚不和。朝里也是浮浮扬扬,太常寺少卿王家壁直指马新贻被刺与丁日昌有关,他再次上奏说:“江苏巡抚丁日昌之子被案,应归马新贻查办,请托不行,致有此变。其子未知曾否到案,仍时往来该抚任所,臣所闻之言止此。闻此言者非臣一人,臣所闻者亦非一人之言,其言时皆相顾叹息,及向根询,则皆畏累不敢尽言。臣思陕西僻在西隅已有所闻,江南必有确实公论,属吏或难兼采,京师相距较近,亦必有所传闻。”“此其尤著者,丁日昌本系矫饰倾险小人,江南大小官员甚多,此事不疑他人,而独指该抚之子,难保尽出无因。或其子妄为而该抚不知,抑或与知而乘其驶赴天津,可以使人不疑,均难悬揣。”

所谓丁日昌之子案,即1869年10月5日,太湖水师后营右哨勇丁徐有得、刘步标陪同哨官王有明到苏州看病。夜二更,徐、刘闲游妓馆,正遇丁日昌之子分发知府丁惠衡,侄监生丁继祖,与家丁等同游妓馆,双方发生争执。苏州亲兵营补用游击薛荫榜带亲兵胡家岳、丁玉林(丁日昌族人)巡夜,看其滋事,责徐有得40军棍。徐不服,又遭重责,4天后徐有得因伤死亡。丁日昌看到子侄闲游妓馆滋事,致勇丁被责酿命,不得不上奏,自请议处。上谕命马新贻审理此案,丁继祖投案,丁惠衡传唤未到。据丁日昌说,丁惠衡夜里越墙逃匿,不知去向。此案因丁惠衡拒不到案,一直拖到1870年7月6日才结案。此案结案后40多天,马新贻被刺,此时丁惠衡仍未归案。故有太常寺少卿王家壁之奏。

丁日昌眼看大火要烧到自己身上,如坐针毡,他希望曾国藩回来主持江宁刺马案的审理,曾国藩毕竟曾是自己的东家,许多问题自会由他摆平。于是急急上了一道摺子,“请饬曾国藩迅速赴任。”这道折子倒也很符合慈禧太后的心意,10月29日立即下旨,督促曾国藩起程赴任。可是朝廷未必知道丁日昌的奏摺别有一番深意。

11月7日,曾国藩终于抬起脚,踏上南下的旅途。12月6日,当他还在旅途尽情享受运河两岸风光、沿途美景的时候,上谕已免去丁日昌江苏巡抚之职,调补张之万任江苏巡抚,张兆栋升授漕运总督。12日曾国藩抵达江宁,他自京抵宁用了36天。14日,接印视事。从清廷调他任两江总督,到他正式上任,历时3个多月。

第二天上午,张之万急急忙忙交接案件,下午就匆匆跑回清江浦去了。曾国藩很沉得住气,一直到郑敦谨抵江宁,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从未主持过审理案件。只在郑敦谨来到的前一天,他才调阅案卷,记下有关案犯的名字。这段时间里他在干什么呢?一是接客聊天,二是看《阅徽草堂笔记》。如果说这两个多月有关于刺马案的活动,那就是他给马新贻作了一幅挽联,前往吊唁了一番。他对这个案子为什么一直采取拖延回避的态度?恐怕有深层次的原因。邓之诚在《骨董三记》中说:“国藩不欲深求,必有不能深求者在。”

郑敦谨星夜使江宁复审

1871年1月7日,郑敦谨入宫请训,随即装束就道,驰赴江宁。随带司员仍是跟随自己去山西查案的现任刑部满郎中伊勒通阿、汉郎中颜士璋。郑敦谨一行星夜奔驰,时值大雪封路,坐轿难以行走,他们徒步涉雪而行。据颜士璋《南行日记》记载,途中多人冻伤,他自己的蓝布棉衫被树枝多处挂破,到江宁时棉絮外露,不堪入目。由于沿途雨雪阻滞,直到2月18日才抵江宁。这一天是大年除夕。正月初二即关门审案。参加会审人员有:钦差大臣郑敦谨和他的随员伊勒通阿、颜士璋;曾国藩和他委派的江安粮道王大经、江苏题补道洪汝奎;后来又增加候补道孙衣言、袁保庆。

郑敦谨雄心勃勃,非要把这天下疑案审出个水落石出不可,也不枉他那个“铁面无私”的称号。连讯14天,该犯一味狡展,毫无确供。与郑敦谨并坐正堂的曾国藩,一直默默地听着很少发问,最后对郑敦谨淡淡地说:“将来只好仍照魁、张二公原奏之法奏结。”此时郑敦谨一切都明白了,难怪自己连审14天,终没有结果,原来他们早已设计好了。他心里凉了半截,原来这案子是不能深究的。他反复思考着,不管怎样这案子还是要结呀,老佛爷正眼巴巴地等着呢。唉!要尽快离开这是非之地,不然拖久了自己也要陷进去。他打定主意,熬审不用刑,堂威喊得震天响,那是做给别人看的。孙衣言、袁保庆可是坐不下去了。孙衣言看着吃得白白胖胖的张汶详,对郑敦谨说:“贼悍且狡,非酷刑不能得实。”郑搬出魁、张的法宝堵孙的口,不过话说的更好听一些。

具体可以参见水浒传里面林冲还是杨志等人入梁山的情节。
在水浒中,林冲等要入伙,原梁山的人就要他们杀个人,拿人头作投名状。可以理解为……入黑道的申请书等。
后来很多小说也引用了这一设定。

刺马案为清末奇案之一
太平天国失败后,人们传言曾国藩有野心,其实他的部下早就怂恿他谋取帝位。在与太平军作战时,清廷不得不依重湘军,但是,如今太平军被“荡平”了,她能允许曾国藩在江南坐大吗�东南卧着一只虎,她睡觉也不安心。于是她把曾国藩调离江宁,派马新贻任两江总督,迅速裁撤湘军。
江宁是湘军攻下来的,两江一直被湘军视为私地,他们在那里经营了数年,岂能轻易让给马新贻。马新贻几十年来一直没有自己的军队,了然一身来到江宁,如入龙潭虎穴。马新贻被刺,朝廷心中明白,为了不致激起兵变,动摇清王朝的统治,赶紧调曾国藩回莅江宁坐镇。从此,两江总督宝座长期掌握在湘系手中,其他人不敢问津。
太平天国失败后,湘军的劣根性充分暴露出来,他们比土匪还要凶残,明目张胆地肆疾抢掠。清末施行裁勇改兵制度以后,几万湘军士卒被裁撤,其中不乏将领。这些人并不回乡务农,而是到处游荡掳掠。有些人参加了哥老会,有些人本来就是哥老会成员。湘军裁撤扩大了黑势力,散兵游勇又与黑势力结合,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马新贻在惩治散兵游勇时非常严厉,尤其是他任命以剽悍著称的袁保庆为营务处总管,抓到为害百姓、有非法行为的散兵游勇即就地正法。散兵游勇和黑势力对他恨之入骨。
那个曾给孙衣言透过口风的颜士璋颇有心计,他写了一本《南行日记》,记述了赴宁的全部过程。据他的曾孙颜牧皋说,日记中写道:“刺马案与湘军有关。”“刺马案背后有大人物主使。”
张汶详刺杀马新贻,在警卫森严的督署重地一扑而中。马新贻被刺后,立即有“刺马案”戏文上演,而且正值乡试,安徽学政殷兆镛出试题,竟然寓其讥讽,乔松年也来凑热闹,写了一首歪诗作证,湘军将领给张汶详立碑等等。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刺马案是一件有计划、有组织的政治谋杀事件。从案件的实施,到舆论的有力配合,以及对审案的精心策划和对结案的精明设计,都说明它出自高人之手。

投名状出自水浒
水浒传第十一回写王伦要求林冲拿一个人头来当见面礼。 “王伦道:既然如此,你若真心入伙,把一个"投名状"来。林冲便道:"小人颇识几字,乞纸笔来便写"。朱贵笑道:”教头你错了。但凡好汉们入伙,须要纳投名状,是教你下山去杀得一个人,将头献纳,他便无疑心,这个便谓之投名状。林冲道:这事也不难,林冲便下山去等,只怕没人过。

第一,刺马出自,清末奇案之一的刺马案。

第二,投名状出自水浒。




投名状简介
外人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 兄弟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 披头散发的太平军士兵手持长矛,在屠杀溃败的清军, 不说“刺马”,这里说《投名状》。描绘了一个残酷厮杀的修罗场。 纯粹的大规模战争场面,是山字营初建的旷野攻防战,八百人对五千人,如同剧透中所说,二百敢死队为二百弓箭手在三百洋枪队之前用...

投名状是哪个历史背景?
《投名状》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原型是清末的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全称叫做刺马新贻案。电影《投名状》讲的是庞青云、赵二虎和姜午阳三兄弟之间的纠葛,故事发生在1870年秋,由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和徐静蕾主演,改编自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清末四大奇案分别是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刺马案、太原案和...

清末刺马案:牵涉慈禧曾国藩与太平军
也许正因为太受关注,世人给出的答案太多,反而将真相淹没了。——编者按 随着电影《投名状》的上映,该片的情节基础、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张汶祥刺马案”再度浮出水面。“刺马”号称“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凶手当场被捉,动机却迷雾重重,迄今难有定论。《投名状》表现的为兄复仇及政治阴谋,不过是历史上...

投名状背景历史 庞青云
《投名状》背景历史如下:《投名状》的故事情节原型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该案地位与“杨乃武与小白菜”并列。刺马案中的张文祥、黄纵皆为草莽中人,与马新贻不打不相识,并结为异性兄弟。老二黄纵的妻子米兰爱慕大哥马新贻,但马新贻建立起感情的坚强防线,未被米兰的爱所冲破。待马新贻任两江总督...

什么是投名状 电影投名状讲的是什么
投名状在古代的意思是表示忠诚,通常在加入一个组织之前,通过某种形式表达自己的忠心,让组织放心,而这种“形式”也就称之为透明状。电影《投名状》的故事大纲是改编自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讲述了庞青云、赵二虎、姜午阳这三个结拜兄弟之间的恩怨纠葛。《投名状》的故事大纲改编自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

投名状到底讲诉了一个什么故事.
投名状改编自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讲述了庞青云、赵二虎、姜午阳这三个结拜兄弟之间的恩怨纠葛。1870年秋,大哥庞青云(李连杰 饰演)一身官服,在城墙顶俯瞰自己的就职典礼舞台;充满理想、胸怀壮志的他,如果没有走上这条不归路,极可能是推翻腐败清庭的新中国革命者之一。赵二虎在乱世中沦为强盗,...

...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
而他北上所拍的电影中,我最喜欢的,大约是《投名状》。 陈可辛早期在港拍的电影,多为文艺片、生活片、爱情片一类,如《甜蜜蜜》、《金枝玉叶》。但北上以后,反而对武侠题材产生了兴趣,一连拍了《投名状》、《十月围城》与《武侠》。前两部,都和张彻有关,如《投名状》之于《刺马》,《十月围城》之于《上海滩十三...

《投名状》庞青云的原型是谁?
《投名状》庞青云的原型是:马新贻。《投名状》改编自“刺马案”,因此庞青云可对应历史上的马新贻,姜午阳对应张汶祥,赵二虎则对应曹二虎。真实情况是李鸿章从太平天国军手中夺回了苏州城,曾国荃大败了南京城内的太平军,都和马新贻没什么关系。但电影为了戏剧性,将这两段历史嫁接在庞青云身上,能够更好...

清末四大奇案之刺马案,投名状的原型故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清末四大奇案之刺马案,投名状的原型故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13年后再看《投名状》,庞青云为什么必须死?
首先要明确,投名状故事虽取材于“刺马案”,但只是借了个壳,庞青云并不是马新贻,两人一点边都沾不上,这点陈可辛导演也早就说过,两个故事没有关联性,因此不能用“刺马案”去套《投名状》。在《投名状》里,除去庞青云本身,大致有着几方力量:以慈禧为代表的皇权、以三位...

遂平县18454048344: “投名状”是什么意思? -
伍殃降脂: 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就有“投名状”一说.其大意是指一个人在进入绿林时必须签署的一份生死契约,有了“投名状”便落草为寇,而摆脱“投名状”的方法只有接受官府的招安. 水浒传第十一回“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写...

遂平县18454048344: 投名状的解读? -
伍殃降脂: 不能说谁对说错,这个片名《投名状》,其实是改编《刺马》,也即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片中所说“投名状”,是指结拜的人,各自杀一个人,提人头一起结拜,是一种形式,意即“以血和命为筹码的契约”,当然片子里没有出现三个人各杀一个人然后提人头一起结拜的场面

遂平县18454048344: 什么是投名状?
伍殃降脂: 前些日,《刺马》片方突然将影片改成《投名状》这样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名字.陈可欣解释到:“因为原来的名字老让人联想起张彻导演的名作《刺马》.虽然我们这部电影也是取材于清末四大悬案之一的刺马案,但是跟旧作《刺马》已有...

遂平县18454048344: 投名状是什么意思?刺马又是一个什么故事啊? -
伍殃降脂: 是一部电影 投名状的意思就是兄弟三人结拜后要签的一个东西.内容就是“外人乱我兄弟者,必杀之”,“兄弟乱我兄弟者,必杀之”.

遂平县18454048344: "投名状"是什么意思?
伍殃降脂: 具体可以参见水浒传里面林冲还是杨志等人入梁山的情节. 在水浒中,林冲等要入伙,原梁山的人就要他们杀个人,拿人头作投名状.可以理解为……入黑道的申请书等. 后来很多小说也引用了这一设定. 无论是哪路英雄,要入那水泊梁山,得交个投名状来. 水浒传第十一回写王伦要求林冲拿一个人头来当见面礼. “王伦道:既然如此,你若真心入伙,把一个"投名状"来.林冲便道:"小人颇识几字,乞纸笔来便写".朱贵笑道:”教头你错了.但凡好汉们入伙,须要纳投名状,是教你下山去杀得一个人,将头献纳,他便无疑心,这个便谓之投名状.林冲道:这事也不难,林冲便下山去等,只怕没人过. 参考资料:水浒传 第十一回

遂平县18454048344: 最近上演的电影《投名状》的名字是什么意思呢?
伍殃降脂: 《投名状》在古代就是忠诚之证,意思是加入一个组织前,以该组织认可的行为表示忠心,所谓“但凡好汉们入伙,须要纳投名状.” “投名状”是借一个满清四大悬案[刺马]事件改编而成的电影,讲述一段荡气回肠的兄弟情,刻化战争残酷现实与英雄事迹的巨作,其中描写三位结义兄弟在动荡大时代中,改造命运的史诗传奇.

遂平县18454048344: 《投名状》这个电影名称为什么叫“投名状”?有什么意义?
伍殃降脂: 投名状原名叫刺马

遂平县18454048344: 投名状是什么意思
伍殃降脂: 是一种契约 违反契约的人讲会受到处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