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有关猪的文化、典故、习俗、汉字的文章。希望详细点。

作者&投稿:以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猪的典故,要积极的~

《韩非子》中有一则不错的教子故事:曾子的妻子要去市场,儿子哭着要跟去。其妻说:“不要跟去,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妻子一回来,曾子就捕猪要杀。其妻说:“不要杀猪,我是哄骗孩子的。”曾子严肃地说:“不能对孩子说谎,孩子不懂事,会跟大人学。你骗他,是教他骗。这样教育是不行的。”曾子就真的把猪杀了,烹给孩子吃。

科学养猪包括很多要点:饲料选择、猪舍环境、防疫等等!!!就简单给你讲讲吧

秋季是众多农产品收获的季节,也是养猪的黄金时期。凉爽的气候以及适宜的湿度,很适合猪的生长发育,在这一时期猪上膘也较快。因此,养殖户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期,提高饲养管理技术,让猪群健康顺利生长,从而提高养殖效益。在此,介绍几点秋季养猪的注意事项,供养殖户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秋季科学养猪注意防病
秋季猪最易患猪瘟、流感、附红细胞体病、猪链球菌病等病。在这个季节,防治这些疾病,显得尤为重要。加强生猪饲养管理,严防风、寒、湿的侵袭,加大通风换气,及时清除圈内粪尿、污泥、浊水,保持地面干燥、清洁卫生,加厚垫草、防寒保暖、防止褥疮,是秋季生猪饲养工作的重点。要做好以上几点,建议用生态环保的金宝贝干撒式发酵床来养猪,能解决以上大部分问题。金宝贝干撒式发酵床养猪(详情请点击),不用清理圈舍的粪尿,圈舍干净无臭味,给猪提供了宽松自由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没有了水泥地面的冰冷和伤害,没有了臭气中的憋闷,猪身干净卫生,猪自然会少生病。

2、秋季科学养猪注意猪群管理
秋季在育肥猪饲养期间,最好按体重分两阶段饲养(育肥前期25-60千克、后期60-100千克),根据猪体营养需要,选择当地饲料资源,利用浓缩预混料,为猪只配合全价日粮。在猪群管理方面:一是做好合理分群,一般每圈饲养10-20头为宜,保证每头猪有适宜的栏位面积(通常育肥前期0.4-0.8平方米/头,后期0.8-1.2平方米/头),并保持同一圈栏内的猪只体重均匀。用金宝贝干撒式发酵床养猪,建议每头大猪占1.5平方以上。二是做好猪只“三点定位”的调教,使猪群从开始就养成固定地点排粪、采食和睡觉的生活习惯。

3、秋季科学养猪注意饲喂管理
在秋季养猪时,除加强常规饲料管理外,还要做好猪饲料的储备和育肥催肥工作。秋季,红薯、洋芋、花生秧、豆秸等粉碎后发酵都是很好的猪饲料。薯类块茎、豆类荚茎等可晒干粉碎后,再用金宝贝的饲料发酵剂发酵成饲料,不仅营养更全面,还提高了饲料适口性,猪更喜欢吃。在饲喂方法上采取生料湿喂、单独饮水的方法,粉状配合料,按1:1-1:1.5的比例在喂前加水调制。建立定时和定量饲喂的生活制度。为促进消化提高饲料利用率和生长速度,育肥猪每天日粮可分3次定时饲喂,此外,猪的食欲一般是傍晚最盛、早晨次之、中午最弱,因此,在一日内每次的给料量大致可按早晨35%、中午25%和傍晚 40%的比例分配。
另外,还要注意定期消毒,合理免疫等。将传统的水泥圈养猪模式,改成金宝贝干撒式发酵床养殖技术,不仅能为猪提供一个干净舒适的生长环境,还能提高猪的抗病能力,减少猪只生病几率,值得广大养殖户推广应用。

  亥年趣谈--关于猪的典故
  以往人们对牛年、马年等都说了许多好听的话,如“老黄牛”精神、“千里马”速度等等,对猪能说什么呢?我左思右想,想了许久,竟然想不出一个好听的词语来形容猪。似乎猪给人的印象,就是丑、懒、脏、笨。确实,猪不雅观,眼小耳朵阔,头大鼻嘴长,脚短身体胖,臃肿怪模样。因此什么“猪朋狗友”、“猪生狗养”、“猪狗不如”、“猪拖狗拔”、“猪嘴里吐不出象牙”、“猪鼻子插葱——装象”、“猪头三”等等词语,没有一个说得好听的。就连那个也有三十六般变化,能驾云使风的八戒也没个好形象。他本是天篷元帅,因罪被谪,只因误投猪胎而生,就成了半猪半人的形体。他虽身粗力大,但好吃懒做,贪图女色,喜进馋言,并好用小手段占小便宜。其实人们对猪是很不公平的。人们几乎三天两头要吃猪肉,还吃猪肝、猪肚什么的,猪的皮给人制革,猪的鬃给人制刷,猪胆还可以制药,猪心还可用来修补人的心脏。猪可谓向人们作了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奉献了,可是人们还说它许多坏话。我们常说做人难,看来它做猪也难啊!

  唐时有个猪龙的故事,说唐玄宗与安禄山一起饮酒,安禄山醉后睡觉,竟变成一个猪身龙首的怪物。左右劝玄宗杀了他,玄宗说“此猪龙,无能为”,玄宗认为是猪龙,没本事的,不会出问题的。后来却发生了安史之乱。安禄山作乱怎么也加上个猪字呢?大概猪有乱撞乱窜,会发猪颠风的特点吧。人们还说猪贪,《左传》中就有“实有豕心,贪婪无厌”的话。豕,是古代猪的别称。后来,这豕心就用来比喻贪得无厌了。这是因为猪的肚子大,吃得多给人留下的印象。在政治也有用到过猪字的,曾有人称袁世凯时的国会为“猪仔国会”,称那些议员为“猪仔议员”,因为那些议员非常贪婪,他们被袁世凯用金钱收买、利用,成了无耻的猪仔了。

  由于猪是下等的,所以古人也有用猪来作谦词的。古人有称自己的儿子为“豚儿”的。豚,指小猪,温州人叫猪豚。如《聊斋志异•青凤》中有“俄少年自外入,叟曰:‘此豚儿也’。”也有称“豚儿犬子”的。
  《韩非子》中有一则不错的教子故事:曾子的妻子要去市场,儿子哭着要跟去。其妻说:“不要跟去,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妻子一回来,曾子就捕猪要杀。其妻说:“不要杀猪,我是哄骗孩子的。”曾子严肃地说:“不能对孩子说谎,孩子不懂事,会跟大人学。你骗他,是教他骗。这样教育是不行的。”曾子就真的把猪杀了,烹给孩子吃。《吕氏春秋》中有一个三豕涉河的事故。“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巳亥也。’。”原来是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在传抄时写错了。这就成了因字形近似抄写出现谬误的典故。这两则故事提到猪,并未说猪好坏,只是颇有趣味,故不妨一提。还有因与猪某些方面相似的,也会带上一个猪字。如入药的真菌植物,有利水渗湿功效的猪苓,因其皮黑作块似猪粪。又,长江中的扬子鳄,因鼻嘴特长,故俗称猪婆龙。
  总之,平日说到猪,好听的词语不多,大多都是坏话。但老辈人都说,猪年是个肥年,是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年。

  【春节的常见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除夕

  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关于除夕的由来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我们的祖先曾遭受这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它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发现,夕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夕"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于是以后的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各个地方还不一样:在云南农村有这样的传说:年30时小孩子。大人。。不能睡觉的也就是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不同的是说为什么不能睡觉呢?大人通常就和小孩子说:要是你睡着了第二年自己田地的地梗就会倒。。倒了就让睡觉的人去修理吧!好像说大家一个也没睡觉的话地梗就不会倒的!(云南风俗)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 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 ,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 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 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 “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 “拜晚年”。

  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伟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贴画鸡

  朱仙镇木板年画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是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然而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过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祭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 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参考资料:http://bk.baidu.com/view/3108.htm

http://post.baidu.com/f?kz=170836546
http://www.hbjy88.com/hbjyb/showarticle.asp?articleid=5577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0741360.html
回答者: 天钩月窟 - 举人 四级 3-29 17:50

亥年趣谈--关于猪的典故
以往人们对牛年、马年等都说了许多好听的话,如“老黄牛”精神、“千里马”速度等等,对猪能说什么呢?我左思右想,想了许久,竟然想不出一个好听的词语来形容猪。似乎猪给人的印象,就是丑、懒、脏、笨。确实,猪不雅观,眼小耳朵阔,头大鼻嘴长,脚短身体胖,臃肿怪模样。因此什么“猪朋狗友”、“猪生狗养”、“猪狗不如”、“猪拖狗拔”、“猪嘴里吐不出象牙”、“猪鼻子插葱——装象”、“猪头三”等等词语,没有一个说得好听的。就连那个也有三十六般变化,能驾云使风的八戒也没个好形象。他本是天篷元帅,因罪被谪,只因误投猪胎而生,就成了半猪半人的形体。他虽身粗力大,但好吃懒做,贪图女色,喜进馋言,并好用小手段占小便宜。其实人们对猪是很不公平的。人们几乎三天两头要吃猪肉,还吃猪肝、猪肚什么的,猪的皮给人制革,猪的鬃给人制刷,猪胆还可以制药,猪心还可用来修补人的心脏。猪可谓向人们作了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奉献了,可是人们还说它许多坏话。我们常说做人难,看来它做猪也难啊!

唐时有个猪龙的故事,说唐玄宗与安禄山一起饮酒,安禄山醉后睡觉,竟变成一个猪身龙首的怪物。左右劝玄宗杀了他,玄宗说“此猪龙,无能为”,玄宗认为是猪龙,没本事的,不会出问题的。后来却发生了安史之乱。安禄山作乱怎么也加上个猪字呢?大概猪有乱撞乱窜,会发猪颠风的特点吧。人们还说猪贪,《左传》中就有“实有豕心,贪婪无厌”的话。豕,是古代猪的别称。后来,这豕心就用来比喻贪得无厌了。这是因为猪的肚子大,吃得多给人留下的印象。在政治也有用到过猪字的,曾有人称袁世凯时的国会为“猪仔国会”,称那些议员为“猪仔议员”,因为那些议员非常贪婪,他们被袁世凯用金钱收买、利用,成了无耻的猪仔了。

由于猪是下等的,所以古人也有用猪来作谦词的。古人有称自己的儿子为“豚儿”的。豚,指小猪,温州人叫猪豚。如《聊斋志异•青凤》中有“俄少年自外入,叟曰:‘此豚儿也’。”也有称“豚儿犬子”的。
《韩非子》中有一则不错的教子故事:曾子的妻子要去市场,儿子哭着要跟去。其妻说:“不要跟去,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妻子一回来,曾子就捕猪要杀。其妻说:“不要杀猪,我是哄骗孩子的。”曾子严肃地说:“不能对孩子说谎,孩子不懂事,会跟大人学。你骗他,是教他骗。这样教育是不行的。”曾子就真的把猪杀了,烹给孩子吃。《吕氏春秋》中有一个三豕涉河的事故。“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巳亥也。’。”原来是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在传抄时写错了。这就成了因字形近似抄写出现谬误的典故。这两则故事提到猪,并未说猪好坏,只是颇有趣味,故不妨一提。还有因与猪某些方面相似的,也会带上一个猪字。如入药的真菌植物,有利水渗湿功效的猪苓,因其皮黑作块似猪粪。又,长江中的扬子鳄,因鼻嘴特长,故俗称猪婆龙。
总之,平日说到猪,好听的词语不多,大多都是坏话。但老辈人都说,猪年是个肥年,是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年。

【春节的常见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除夕

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关于除夕的由来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我们的祖先曾遭受这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它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发现,夕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夕"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于是以后的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各个地方还不一样:在云南农村有这样的传说:年30时小孩子。大人。。不能睡觉的也就是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不同的是说为什么不能睡觉呢?大人通常就和小孩子说:要是你睡着了第二年自己田地的地梗就会倒。。倒了就让睡觉的人去修理吧!好像说大家一个也没睡觉的话地梗就不会倒的!(云南风俗)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 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 ,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 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 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 “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 “拜晚年”。

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伟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贴画鸡

朱仙镇木板年画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是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然而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过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祭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 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
http://post.baidu.com/f?kz=170836546
http://www.hbjy88.com/hbjyb/showarticle.asp?articleid=5577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0741360.html
回答者: 天钩月窟 - 举人 四级 3-29 17:50

亥年趣谈--关于猪的典故
以往人们对牛年、马年等都说了许多好听的话,如“老黄牛”精神、“千里马”速度等等,对猪能说什么呢?我左思右想,想了许久,竟然想不出一个好听的词语来形容猪。似乎猪给人的印象,就是丑、懒、脏、笨。确实,猪不雅观,眼小耳朵阔,头大鼻嘴长,脚短身体胖,臃肿怪模样。因此什么“猪朋狗友”、“猪生狗养”、“猪狗不如”、“猪拖狗拔”、“猪嘴里吐不出象牙”、“猪鼻子插葱——装象”、“猪头三”等等词语,没有一个说得好听的。就连那个也有三十六般变化,能驾云使风的八戒也没个好形象。他本是天篷元帅,因罪被谪,只因误投猪胎而生,就成了半猪半人的形体。他虽身粗力大,但好吃懒做,贪图女色,喜进馋言,并好用小手段占小便宜。其实人们对猪是很不公平的。人们几乎三天两头要吃猪肉,还吃猪肝、猪肚什么的,猪的皮给人制革,猪的鬃给人制刷,猪胆还可以制药,猪心还可用来修补人的心脏。猪可谓向人们作了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奉献了,可是人们还说它许多坏话。我们常说做人难,看来它做猪也难啊!

唐时有个猪龙的故事,说唐玄宗与安禄山一起饮酒,安禄山醉后睡觉,竟变成一个猪身龙首的怪物。左右劝玄宗杀了他,玄宗说“此猪龙,无能为”,玄宗认为是猪龙,没本事的,不会出问题的。后来却发生了安史之乱。安禄山作乱怎么也加上个猪字呢?大概猪有乱撞乱窜,会发猪颠风的特点吧。人们还说猪贪,《左传》中就有“实有豕心,贪婪无厌”的话。豕,是古代猪的别称。后来,这豕心就用来比喻贪得无厌了。这是因为猪的肚子大,吃得多给人留下的印象。在政治也有用到过猪字的,曾有人称袁世凯时的国会为“猪仔国会”,称那些议员为“猪仔议员”,因为那些议员非常贪婪,他们被袁世凯用金钱收买、利用,成了无耻的猪仔了。

由于猪是下等的,所以古人也有用猪来作谦词的。古人有称自己的儿子为“豚儿”的。豚,指小猪,温州人叫猪豚。如《聊斋志异•青凤》中有“俄少年自外入,叟曰:‘此豚儿也’。”也有称“豚儿犬子”的。
《韩非子》中有一则不错的教子故事:曾子的妻子要去市场,儿子哭着要跟去。其妻说:“不要跟去,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妻子一回来,曾子就捕猪要杀。其妻说:“不要杀猪,我是哄骗孩子的。”曾子严肃地说:“不能对孩子说谎,孩子不懂事,会跟大人学。你骗他,是教他骗。这样教育是不行的。”曾子就真的把猪杀了,烹给孩子吃。《吕氏春秋》中有一个三豕涉河的事故。“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巳亥也。’。”原来是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在传抄时写错了。这就成了因字形近似抄写出现谬误的典故。这两则故事提到猪,并未说猪好坏,只是颇有趣味,故不妨一提。还有因与猪某些方面相似的,也会带上一个猪字。如入药的真菌植物,有利水渗湿功效的猪苓,因其皮黑作块似猪粪。又,长江中的扬子鳄,因鼻嘴特长,故俗称猪婆龙。
总之,平日说到猪,好听的词语不多,大多都是坏话。但老辈人都说,猪年是个肥年,是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年。

【春节的常见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希望对你有用:

1.猪的形象文化:

“猪”字原是个象形字,后来演变成“豕”字,后来在“豕”字旁加“者”,成了“猪”。大约到了唐代,“猪”字又改成犬字旁的“猪”,并使用至今。
猪还有一个名字叫“”,甲骨文写成像一头野猪被箭射中的形象,在古人心目中,野猪大多是被箭射中才获得的。《说文解字》对“豕”的解释说:“豕,
也,竭其局,故谓之豕。”
可以说,从有文字开始,就有关于猪的记载。如《诗经》就称之为“豕”;《庄子》称之为“豨”;《周礼》称之为“豚”;《尔雅》称之为“ ”。
古代的养猪业对猪的类别分的颇为详细,“豚”的意是小猪,还在吃奶的小猪则叫猪崽;“ ”之意是牝猪;牡猪叫“贲”,又称为牙猪;牡去势的叫
“豭”,又称为牯猪。
猪还有一些别称和雅号:“乌鬼”,唐大诗人杜甫戏作一首解闷诗中,就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的诗句。大概是猪长的黑,故又称猪为“乌金”,指猪像黑色的“金子”,有的地方还管猪为“黑面郎”,“黑相公”,“黑爷”,“乌羊”等。《史记》则尊猪为“乌啄将军”,小说《西游记》还尊称猪为“木公”。
大约在6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猪就被驯化、成了六畜之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五千年前的陶猪,外形与现代的家猪十分相似。在古代,人们把猪作为财富的标志,因此“家”字部首象征房屋,它和“豕”构成“家”,故有“无豕不成家”之说,意思是凡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人养猪。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中,猪和人的关系非常密切,“猪入门,百福臻”。古代人以拥有猪头骨和猪下颚骨的数量作为富有程度的象征,人死后将猪骨作为陪葬品,是对死者的安慰和尊重。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塑造的人与猪神合一的猪八戒形象,生动有趣。但说法不一,一说猪八戒本是天神——天河里的天蓬元帅,因带酒调戏月中嫦娥,被玉帝打了二千锤,贬下凡尘,又走错了路,投入母猪胎里成了难看的猪八戒;一说八戒是佛教名,全称“八关斋戒”。佛教在家男女一日一夜所受八种斋戒法: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4,不妄语,5,不饮酒,6,不眠坐华丽的床座,7,不着华丽璎珞及观听歌舞,8,不食非时食。
另一说猪八戒原名朱八,是一个又谗又懒,又偷又嫖的二流子,在一次偷西瓜时被抓获,被告到县里。吴承恩当时正在构思《西游记》中的人物,得知此案之后,觉得这种人不能仅以苦刑治之,只有抓住一个“戒”字,戒贪、戒懒、戒谗、戒偷、戒财、戒色,还可成为好人,于是,吴承恩给唐僧增加了“丑角”猪八戒这个徒弟。从此,猪八戒成了家喻户晓的喜剧人物,俗语和歇后语中也常有“猪八戒”三字出现,例如:
猪八戒——倒打一耙,猪八戒掀门帘——净想出头露面,猪八戒看唱本——假斯文,猪八戒下凡——不象人样,猪八戒不成仙——坏在嘴上,猪八戒擦粉——遮不了丑,猪八戒背媳妇——出力不讨好,……
猪在人们的眼中,其形象并不美,但猪却是很有才能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说过,猪的智能并不亚于狗,英国剑桥大学的实验表明,在许多情况下,猪不比狗差。如猪会游泳,捕鱼,嗅觉灵,经过训练,能在战场上嗅出地雷,也能成为辑毒的能手,例如,德国一只名叫路易丝的猪,已多次从走私者的皮箱和鞋底里嗅出毒品和炸药,为警方破案立了大功。
在我国古代猪文化中,猪是褒贬兼半的。例如,猪虽难以入书画的,但晋·郭璞写了一首赞美豪猪(箭猪)的诗《豪 赞》:“刚鬣之族,号曰豪
。毛如攒锥,中有激矢。厥体兼资,自为牝牡。”
宋·梅尧臣的《豕》诗:“司原豢俗豨,日见客阴昵。喜比为白麟,惟忧不丰溢。烈飙泽雨作,真声向人出。司原悔何由,肝胆空骇栗。”以辛辣的笔墨,描绘了“猪官”种种诌媚之态,讽刺当时取士的不合理。
金·元好问的《驱猪行》,摄取了一组农民生活的镜头,以官吏比喻豪猪,辛辣讽刺了封建官府的苛政,活生生地勾画出贪官恶吏的形象:“……长牙短喙食不休,过去一抹无禾头。天明垄头见狼籍,妇子相看空泪流。……”
在早些年过春节时,年画剪纸常有猪的形象,像猪背上驮着聚宝盆,肥猪拱门等。
特别是猪作为人的生肖属相之一,猪和十二地支中的“亥”相配,称为亥猪,虽排第十二位,但在古代人心目中,却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在我国,“生肖十二个,人人有一个”,因此,生肖猪被人们赋予聪明才智和寄予良好的祝愿,让猪成为人们喜爱的灵性吉祥之物。如世界各国和我国发行的生肖邮票都把猪设计成宝物、宠物一样,有披花的猪,系绶带的猪,剪纸的猪,工艺的猪,童话的猪,拟人的猪,都是很具美感的(如图)。
2007年是丁亥年,特选丁亥年嵌字春联一副以飨同好:
“丁岁勤修敢疏暇日;亥年纪算克享遐龄.”

2.猪的民俗文化: [

一 猪象征财富

在民俗文化中,“猪象征财富”这一观念,基本上获得了普遍的认同。汉语言文化中,猪被称作“金猪”、“乌金”。成书于唐代前期的笔记《朝野佥载》说:“洪州有人畜猪以致富,因号猪为乌金。”洪州在今天的江西南昌一带。俗语说:“猪是家中宝,粪是地里金。”《朝野佥载》的“乌金”可能蕴藏两种含义:一,养猪积造的粪料,对于庄稼来说,可谓“乌金”;一,当地所养的家猪多为黑色,养猪致富视猪如同“乌金”。叶舒宪先生说:“养猪致富之路在我国自古及今都为人称道,用乌金一名来称猪,表达了对猪的美好寄托。与此相关的民间故事甚至形成了一个专门类型,被学者命名为‘逗金猪型故事’。”白族的民俗文化中,流传有“金母猪”的神话故事。在吉林前郭尔罗斯地区,流传着《五只小金猪》的民间传说。这个故事以追求财富的狂热冒险分子——寻宝人和闯关东的老汉为依托,说天上有五双金猪(大乌金)来到人间,可捕捉它们而发财。它反映了人们对发财致富的迫切追求,也说明了人们视猪为宝的观念。有文化人类学证据表明,某些民族流行着将猪下颚骨当作家庭富有之标志的习俗,譬如生活在在西藏珞渝马尼岗一带的珞巴族博嘎尔部落即是如此。
古代的养猪业向来发达,农民普遍以养猪维持家计,因而视猪为一种财富。古代政府官员常鼓励农民养猪,以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在秦汉时期,猪肉是主要肉食来源,由于受猪肉消费不断增长的刺激,各地以至涌现出数量众多的养猪专业大户,使得养猪业呈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的趋势,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养有“千足彘”的大户人家,其收入能与千户侯相当,足足可富甲一方,成为名副其实的“豪强”。从《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记载看来,两汉时期的养猪业非常发达,牧猪成为人们谋生的一门职业。当时的社会上的贫民,也多依靠养猪脱贫致富或维持生计。
在民俗文化中,年画或剪纸“肥猪拱门”是人们视猪为财富的典型。猪有独立自主的根性,它们用鼻子拱地掘土求食,勤勤恳恳,老老实实,不奢望意外的嗟来之食。如果人们像猪一样勤恳老实,就好比猪背驮着聚宝盆创业。在人们看来,“肥猪拱门”是勤劳致富、丰收吉祥的象征。在民俗文化中,因为猪象征着勤劳致富,所以人们还用猪形器物来储蓄零散钱财。

四川一带的民俗文化中有一个“反面教材”——“三猴烫猪”,它是作为劝戒人们不要赌博而创作的年画。象征财富的肥猪心不在焉,一边看牌,一边还望着旁边的美女,三只精明的猴子借机偷换底牌,但它们仍然还是把钱财全部输给大肥猪了。

土家族是巴人的后裔,有着悠久的尚猪文化。土家人自古以来就奉猪为神,至今流传着摔刀敬猪神的民间习俗。在土家人看来,猪是“血财”,猪官神是送财喜的财神。发“血财”,就是发红财。如果在山中捕获到野猪,或养猪杀了卖掉,都称之为发“血财”。逢年过节,土家人都要杀猪敬猪神,祈求赐与财富。敬猪神所念歌决:

豕官大神,
把门将军;
诚心敬奉,
保佑我们;
行西行东,
四方招财,
五谷丰收;
六畜兴旺,
水草常青。
养只鸡婆像草墩,
养只鸡公**斤,
养只肥猪三百斤;
种起谷子像牛尾,
种起小米像草鞋锤。

据说,念完歌决之后,要行法事摆木盆摔刀,摔刀的目的就是要见“红血”。只有见到“红血”,才能有血财。如果刀口向外,算是敬好了。如果刀口向内,还要继续摔,一直摔到刀口向外为止。刀口向外的意思是在外面见红血而发财。
在西部方言区的苗族有“杀敬门猪”的习俗。据说,西部方言区的苗家人认为,一个人一生中要杀一两次“敬门猪”。一般杀猪的时间在正月初一至初五,在夜深人静时举行。猪要双月的猪,杀过之后贡献财神,以求保佑一家老小人财兴旺,鬼不进门。按照风俗,杀猪要秘密进行,不让外人知道,“敬门猪”必须一顿吃完,不能留剩。

二 猪象征吉祥

在民俗文化中,猪还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民间至今还流传着杀年猪祭灶神的习俗,用以祈求来年吉祥如意、五谷丰收、人畜兴旺。人们一般须在腊月二十五日前杀年猪,二十六日是封刀日,以后就再不能动刀了。猪杀死后,开剖前要将猪头朝外,烧香谢天地,祈祷神灵赐与幸福。猪与诸同音,因此不少地方逢年节流行杀猪公比赛,隐喻年年丰收、财富满贯、诸事圆满、事事大吉。

因“猪”与“朱”同音,“蹄”与“题”音谐,唐代考进士以吃猪蹄子为吉祥,希望能金榜题名。于是,每当有人赶考,亲友们都赠送红烧猪蹄,预祝赶考人“朱笔题名”(猪笔蹄名)。
猪作为神圣之物可以镇妖息怪、招福致祥。据宋人的笔记的选录,宋太祖赵光胤曾亲自在宫中养有两头神猪,敬奉它们以祈求太平、厌胜避邪。到了宋朝第六位皇帝宋神宗赵顼熙宁年间,因暂停敬养神猪,结果发生妖人闹宫的事件,不得不恢复赵光胤开创的敬养神猪的祖制。陈师道《后村谈丛》记述:

御厨不登彘肉。太祖尝畜两彘,谓之神猪。熙宁初罢之。后有妖人登大庆殿,据鸱尾,既获,索彘血不得。始悟祖意,使复畜之,盖彘血解妖术云。

两只神猪象征着“中”,能招福致祥、厌胜避邪。在古代社会,几乎家家户户养猪,其背后也有这样的宗教信仰作为支撑。宋太祖敬养两只神猪一事,可视为民间原始的宗教信仰之反映。
据文献记载,古代有取猪名作为人的名字之习俗,以用来祈求吉祥。夏朝寒浞的儿子叫豷,春秋时期有人叫杜溷罗,战国时期魏国有大力士叫朱亥,秦二世叫胡亥,汉代有人叫陈豨、孟圂、荀彘、刘狗彘,汉武帝小名叫刘彘,魏晋六朝时期有人叫管亥、昌豨、苏亥、陈猪、孔豚、靳豚、卢豚、傅野猪、薛野猪,唐代有李猪儿,五代时期有人叫崔涿,等等。在今天,这种取猪名的习俗已衍变为取“贱名”而孩子好养大的说法。
在台湾省,流行有义民节赛神猪祭祀义民爷的习俗。据说,台湾省的义民节祭祀活动起源于清代道光十五年(1835年),主要是追念乾隆年间义勇抵抗乱事的烈士们,距今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台湾省桃园县政府将义民节活动与客家相关习俗结合并扩大举办,称作“桃园客家文化节”。义民节祭祀活动一般在义民庙举行,最初还只在客家社会之中流传,后来扩展到台湾省的许多地区,如三峡祖师庙在每年的正月初六圣诞庆典会由七个地区轮流主办,基隆的中元普渡,桃园大溪与台北泰山等地的庙会均举行有类似赛神猪活动。另外全台各地也有不定期的类似祭典活动,例如宜兰礁溪与员山等地的寺庙都不定期举行赛神猪祭典。
对台湾省的客家人来说,义民节祭祀活动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盛典。据台湾媒体说,义民节祭祀活动是台湾省目前保存较完整的民俗祭典之一,它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日举办,而客家人社会之外的“赛神猪”习俗的举办时间则各地不一。每逢此时,来自各地的客家乡亲都来到义民庙,参加赛神猪的祭祀活动。神猪一般是从养猪场留种用的黑毛的猪仔中选育出来的,经饲主精心豢养至数百斤,甚至上千斤。据说神猪的体重越重,越能代表客家人对义民爷的尊重,同时越能给他们带来好运。如果在一年一度的神猪竞赛中获得胜利,则会为来年带来吉祥和幸福。在台湾省的民众看来,摸神猪头、食神猪肉可带来好运、保平安,“灵验”说法广为流传,甚至于每年吸引很多人高价求购神猪肉。
据说,在早期,人们将神猪整只屠宰,去掉其内脏后不加以切割而供奉于供桌上,普遍还会在神猪牲礼的嘴巴上,塞个橘子,表示吉祥。上个世纪中期之后,则有人将其屠宰过后神猪四脚张开,显示庞大。赛神猪祭典完成之后,饲主或庙公将神猪牲礼的猪肉,会将神猪的肉分给大家吃;而此时轮值村庄上盛大的宴席才正要开始,直到午夜时分,一年一度的义民节盛典才告正式落幕。
我们认为,吃神猪肉最初当是吃全猪。这种习俗根源于猪灵生殖崇拜祭祀,其意义在于“中”,后来逐渐演变为招福纳祥。在远古时代的男女集体交媾祭祀上,主祭者杀掉神猪,把猪肉平等分配给每一个人,并举行吃猪肉仪式。先民们食用野猪肉,以获得它的各种优秀品德,并祈求大地丰收、人丁兴旺。在唐宋以前,社祭中的有吃社猪的祭典,它是远古时代男女集体交媾祭仪的遗存。凡是把猪肉作为主要肉食来源的民族,大都有发达的猪肉食文化。中国可谓是世界上头号食猪大国,除某些民族禁食猪肉外,各地区都有独具特色猪肉菜肴。孔子还说,如果肉没有割正,他还不吃呢!“脍不厌细,食不厌精”,几乎就是中国猪肉饮食文化的精神的真实表达。随着时光的流逝,事件成为灰烬,过去无法复制,习惯了肉食的各民族似乎慢慢地淡忘了食用猪肉的原始意义。各地生态、气候不一,地域差异大,可谓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久而久之,人们根据当地的特点各自创造出了独具风味的猪肉食法。特别强调一点,进入中古之后,冬至节流行有食用饺子和馄饨的习俗,说是顺助阳气,以求吉祥如意。它是一种生殖崇拜信仰。
“吃棒棒猪”是湖南湘西苗族极为重要的祭典之一。“吃棒棒猪”又称作“椎猪”,意在祭祀祖先和雷公。在当地的苗族看来,为解除病痛或繁殖后代以及招福纳祥等,都可以许吃猪愿,或一年或两年。在杀猪仪式中,不能使用刀杀,必须使用木棍一棒一棒地活活打死,之后烧火燎去猪毛。养猪的主人须回避杀猪,应由外姓人(或舅辈)代替杀猪,并视为忌肉。巫师主持祭仪。吃猪肉之时,主人必须邀请族人一起吃,一顿吃完,如果有剩余,则连同骨头一概深埋泥土中。
在民间习俗中,猪的各个部位都寄寓有吉祥的意义。在江西农村,猪头称为“神户”;猪舌头叫“招财”,猪耳朵则叫“顺风”。在广东,猪前脚称为“猪手”;在浙江沿海地区,称猪头为“利市”,猪舌头为“赚头”。这种寄寓吉祥的称法,最初应根源于猪灵崇拜祭祀。在民间,人们至今仍然用猪头祭祀神灵和祖先。
在民间婚俗中,也有用猪来表示吉祥的意义。在湘西侗族聚居区,流行猪耳朵订亲的习俗。在土家族,则流行有猪尾巴催亲的习俗。据说,在彝族、白族聚居区及陕西一带等某些地区流行有穿猪鞋的习俗。大人或小孩子穿上猪鞋,能带来种种吉祥。
在民间,黑色还是正义、善良的象征,譬如铁面无私的包公、及时雨大义宋江都是一脸青黑。似乎人们对猪也寄予了正义、善良的厚望,所以人们常常称猪为“黑相公”、“黑面郎”、“乌鬼”、“黑鬼”等。唐代《云仙杂记》引《承平旧纂》说,“黑面郎”是猪的一种称呼。清人厉荃《事物异名录》曾收录了猪的多种异称,或多或少有一些朴实之感,譬如“乌鬼”、“黑面郎”、“长喙将军”、“鲁津伯”、“兰子”、“大兰王”、“糟糠氏”、“亥日人君”等。
在湖南湘西的苗族、侗族、瑶族聚居地区,人们称野猪为“黑相公”,十分亲切。韩少功的《马桥词典》记述的一则故事提及了“黑相公”:

一天夜里,突然听到村里有人大喊大叫,“嗬——嗬——嗬”的声音此起彼伏,片刻后狗也吠成一片,好像出了什么大事。我爬下床开门来看,原来是一只大山猪窜入村了,被男人们刀砍棒打,留下一线血渍和几束脱落的猪毛,不直跑到哪里去了。男人们都说可惜可惜,意犹未尽地朝黑黝黝的岭上又“嗬”了一阵。
……他们把山猪叫“黑相公”。

三 猪的生肖文化

在生肖文化中,“亥”能表示收藏万物,意味着拥有财富。
十多亿中国人之中,大概应有一亿人的生肖属“猪”。在人们早已遗忘远古时代崇拜猪的记忆之时,几乎没有人知道“猪”的辉煌历史了。在日常的口头语中,某些人几乎不一而同地把“猪”当成贬义词,用作骂人的话语。对生肖属“猪”的一亿人口来说,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在甲骨文中,有“亥”字。据甲骨文,在殷商时期,已诞生了十天干、十二地支相配伍纪日的六十甲子纪日法。虽然目前还无法考证出十二生肖的最早起源于何时,但甲骨文中“亥”和“豕”的极为相似是引人深思的。
有证据表明,周秦之际的大篆钞本中的“亥”、“豕”两字字形相似。《孔子家语》说,有人读史书,见有“三豕渡河”。孔子弟子子夏说,应是“己亥渡河”。“己”被误刻成“三”,“亥”被误刻成“豕”。经过校雠之后,发现果然正如子夏所说的。这事也表明,“豕”、“亥”还有可能相通用。此事也同时记载《吕氏春秋·察传》中。
据《左传》的记载,亥是两首六身的动物。闻一多先生《伏羲考》认为,“二首”往往象征着交媾。如果说“亥”是两猪头六身的话,那么意味着“亥”可能是《山海经》中象征着交配的“并封”之类的野猪。
许慎对“亥”的解释深藏玄机。《说文》:“亥,荄也。十月微阳起,接盛阴。从二,二,古文上字,一人男,一人女也。从乙,象裹子咳咳之形。《春秋传》曰:‘亥有二首六身’。……亥为豕,与豕同。亥而生子,复从一起。”吴其昌《金文名象疏证》说,亥字的原始初义为豕之象形。
其实,许慎的话说得清楚,“从二”,“一人男,一人女也”,指的是男女交媾的意思。“从乙,象裹子咳咳之形”,指的是肚腹怀孕的膨起。“孩子”之“孩”是由“子”、“亥”两字组成,可见“亥”字能解释为交媾而孕育。吴其昌的解释切中肯綮,“亥”取象来源于“豕”,表明两字的原始字义当相同。
十二生肖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东汉《论衡》一书。目前关于十二生肖的考古发现,虽然比较多,但是都年代比较晚,不能作为追溯其起源的证据。不过,有一点是公认的,那就是十二生肖根源于古代天文学。
从语言文字上分析“亥”字,或许还能发现一些问题。亥似乎是一个巨大的容器,可以收藏万物。《淮南子·天文》说,亥就是收藏,为万物作为将来的种子。《尔雅·释天》说,亥为核,表示收藏万物,正如果实之核繁殖不息。叶舒宪先生认为,古人将“亥”字来结束十二地支的循环,似乎和母猪与大地母亲相认同的神话观念吻合。宇宙间能够承担起“收藏万物”之职能的,恐怕非地母神莫属。根据纽曼的提示,叶舒宪先生说,英语中指代猪的“pig”一词,同时又有“土器”、“瓦罐”、“水壶”之类器皿的意义,在叶舒宪先生看来,似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猪形陶器可以引证容器与猪的隐喻关联。
叶舒宪先生的观点极具启发性,我曾论述过,猪、葫芦可互指兼喻,又有出土的两件有专门盛酒的青铜猪尊作为旁证,猪表示为一种容器是能成立的。在古天文观念中,亥、猪配位北方、冬天、十月,是“中”,象征收藏万物,这很能说明问题。《汉书·律历志》说,应钟配位于亥,在十月。《晋书·乐志》说,十月之辰称作亥。《论衡·物势》说,亥,配位水和豕。
根据《易传》,坎是水,也是猪,为正北方之卦,万物所归。水是五行之“中”,《春秋繁露·五行之义》说,水是五行之终。《尔雅·释天》说,冬为终点,是万物终于收成的意思。《管子·四时》尹《注》说,冬为“中”。《广雅·释诂四》说,冬是终的意思。《礼记·乡饮酒义》说,冬意味着“中”,表示着收藏万物。
种种证据表明,古代天文学中的“亥”就是“中”。“亥”意味着循环的开始,也表示着循环的终结。纳西人的天文纪日法好像与汉族的历法相似,据纳西族东巴经《星轮》一书的记载,纳西人的二十八宿纪日法是以豪猪尾开头。按照生殖崇拜信仰,时间秩序是一种生殖秩序,“亥”是“中”——神圣交媾,因而可以招致富贵和吉祥,给人生带来好的命运。

3.猪的典故习俗------金猪民俗
http://zhuanti.folkw.com/www/pigminsu/index.html

天干、地支与五行的对应表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 │ │ │ │ │ │ │ │ │

阳 阴 阳 阴 阳 阴 阳 阴 阳 阴

木 木 火 火 土 土 金 金 水 水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猪

│ │ │ │ │ │ │ │ │ │ │ │

阳 阴 阳 阴 阳 阴 阳 阴 阳 阴 阳 阴

水 土 木 木 土 火 火 土 金 金 土 水

而丁对应上面的五行中的火,猪年对应亥,就刚好是丁亥年。
再根据以上分析,今年只不过是火猪年。 为何叫做金猪年?

典故:唐高祖武德四年,为整治混乱币制,参照西汉五铢标准进行货币改制,易铢为宝,唐代开元通宝的铸制与流通,促使定都长安的唐朝进入长治久安的盛唐时期。因“铢”而现的贞观盛世年,由于财富之盛被誉为“金铢年”。贞观之治恰逢丁亥猪年,“金铢年”便被民间流传并等同于金猪年,于是必有祥瑞之事发生的丁亥火猪年自此被改称为丁亥金猪年。

这里有个关于猪的专题
东西挺全
你可以看看
http://zhuanti.folkw.com/www/zhuanti/111033657.html


别人在我家养猪从风水上对我有什么影响吗?
养孩子和风水有关吗.懂房屋问题的大神进?——养孩子肯定与风水有关。风水的主观条件是人的思想基础;风水的客观条件是周边环境。这二者相辅相成,定然影响到孩子的身心成长。风水就是正确选择居住地形。本人在上百处遗址中的结论认为:那里大多数有风水理气、罗盘用事迹象特征,应明显有一定的罗盘文化含义,但基本是...

关于猪八戒的经典歇后语有哪些?
每一门语言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谚语是最活泼、最富活力,它的主要特点是言简意赅,用日常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带有普遍意义的道理,通俗易懂、幽默诙谐、充满活力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以下是我收集整理关于猪八戒的经典歇后语,希望对你有用!猪八戒的经典歇后语;猪八戒咬牙——恨猴 猪八戒下棋--准...

兔鸡牛人猪是什么意思
在中医理论中,鸡、猪、牛则代表着人体的三种体质。它们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思想体系中拥有着各自独特的意义,展现出了中国哲学的深刻和广泛。在日常生活中,兔鸡牛人猪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用途”。例如,在日常的生活中,鸡是我们的食品之一,而牛则为我们提供了劳动力以及牛肉...

三只小猪的故事(原文)
猪妈妈有三个孩子,老大叫呼呼,老二叫噜噜,还有一个老三叫嘟嘟。 有一天,猪妈妈对小猪说:“现在,你们已经长大了,应该学一些本领。你们各自去盖一座房子吧!”三只小猪问:“妈妈,用什么东西盖房子呢?” 猪妈妈说:“稻草、木头、砖都可以盖房子,但是草房没有木房结实,木房没有砖房结实。” 三只小猪高高兴兴走了...

有关猪的歇后语
有关猪的歇后语  我来答 首页 在问 全部问题 娱乐休闲 游戏 旅游 教育培训 金融财经 医疗健康 科技 家电数码 政策法规 文化历史 时尚美容 情感心理 汽车 生活 职业 母婴 三农 互联网 生产制造 其他 用户 认证用户 视频作者 知道团队 认证团队 合伙人 企业 媒体...

有关畜禽养殖的经典谚语集锦
养上一群羊,不怕有灾荒。(河南)家养母鸡三只,不愁油盐开支。(河南)冬放洼塘夏放岗,秋放山阴春放阳。(黑龙江)母牛下母牛,三年五头牛。(华北)数一数,一百一十五(猪怀孕期)。(华北)每人养得三只鸡,打油买盐就不急。(江西)养牛没有巧,水足草料饱。(苗族)家喂十只羊,不愁庄稼长不壮。

与猪八戒有关的故事情节
1、猪大嫂 话说唐僧师徒一天来到高老庄,猪八戒一见到高小姐眼睛便呆滞起来,猴哥告诉他那是妖怪,八戒却道哪有那么漂亮的妖怪,便死活不愿意离开,八戒那时天天下地干活累得跟猴哥差不多,而高小姐,不现在的猪大嫂却肥得跟当初的八戒差不了多少 某天,八戒干完活已是伸手不见四指,一推开家门正好一...

有关于猪的谜语及谜底答案解析
有关于猪的谜语 1耳大身肥眼睛小,好吃懒做爱睡觉,模样虽丑浑身宝,生产生活不可少。(打一动物)谜底:猪 2耳朵大,尾巴小。顿顿吃饲料,天天睡大觉。(打一动物)谜底:猪 3胖胖黑面郎,尾巴节节香(打一动物)谜底:猪谜语解析:猪,又名“印忠”、“汤盎”、“黑面...

我国有哪些优良的培育猪种?
哈白猪是由东北农业大学主持培育的我国第一个培育猪种,育成之时属肉脂兼用型,因其增重速度较快,适应性很强,而深受养猪场(户)欢迎,成为黑龙江省的当家品种。近年来,东北农业大学有关专家进行了哈白猪肉用性能的选育,使哈白猪的胴体瘦肉率、生长速度都有了显著的提高。(1)体形外貌 哈尔滨白...

关于猪的成语和.四季,雨.雪等的诗
【辽东之猪】 表示少见多怪,或因见识浅薄而羞惭。 【马店买猪】 (歇后语)没那事。比喻无中生有的...4、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将暖此残疾,典卖争致杯。教令再举手,夸曜馀生才。 强起吐巧词,委曲多新裁。为尔作非夫,忍耻...

无棣县17635905201: 猪的由来? -
邓审生血: 猪(学名:Susscrofa domestica),哺乳纲,偶蹄目,猪科,杂食类动物.猪一般多指家畜.猪体肥肢短,性温驯,适应力强,易饲养,繁殖快.猪出生后5-12个月可以配种,妊娠期约为4个月.猪的平均寿命为20年. 关于猪的文化 猪在中国...

无棣县17635905201: 急!~求猪的故事与传说 -
邓审生血: 1.从前有两只小猪,整天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们相爱着.每天主人送来吃的时候,公猪总是先让母猪吃,等她吃饱了再上去吃母猪剩下的东西,每天晚上公猪总是给母猪放哨,他生怕主人乘他们熟睡时把母猪拉出去宰了.日子一天天的过去...

无棣县17635905201: 猪这个字是怎么来的? -
邓审生血: 关于猪的文化 猪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名第十二. 猪的别名与汉字 最初表示猪的汉字是象形字“豕”(普通话的拼音读作:shǐ). “猪”字则是后来造的形声字,从豕;汉字简化将左边表示猪的“豕”旁改变为“犬”,变为“猪”. 象...

无棣县17635905201: 猪是什么动物?
邓审生血: 猪(pig),杂食类哺乳动物.身体肥壮,四肢短小,鼻子口吻较长,肉可食用,皮... 有很多关于猪的典故和习俗. 猪的动物学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无棣县17635905201: 猪的寿命有多长 -
邓审生血: 猪的正常寿命是3、5年到20年不等. 野猪可活50年,而家猪的寿命才5年左右. 现在我们吃的猪肉, 那些饲养的猪都是6个月到1年就被宰了.猪是脊椎动物、哺乳动物、家畜,古杂食类哺乳动物.分为家猪和野猪.现在一般认为猪是猪科的简...

无棣县17635905201: 一片关于猪的文艺性说明文600字 -
邓审生血: 猪,在人们的心中是一种胸无大志,好吃懒做的动物.所以人们总是拿猪来骂别人.但是人们会经常忘了猪为什么会胸无大志,好吃懒做.因为猪被人们用水泥和沙子做成的牢房圈养了,被人们用各种办法驯服了.让猪没了自由,没了追求目标...

无棣县17635905201: 与鼠有关的风俗习惯 -
邓审生血: 2008年为农历戊子年,生肖排列属鼠,又称鼠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少与“鼠”有关的文化.鼠俗 一些与鼠有关的民俗颇为有趣,如在浙江南部古时流行“打老鼠眼”的风俗,即在元宵节时,人们煮黑豆,然后在室内撒黑豆,撒豆人站...

无棣县17635905201: 从结构上分析汉字文化内涵如:家, 上面的宝盖头表示大房子 ,下面的豕表示一头猪,因为古人认为有猪才是家;人,一撇一捺,表示互相支撑才是人ps :... -
邓审生血:[答案] 女生子为"好" 三人团结,“众”志成城 有衣有谷,富“裕”之家

无棣县17635905201: 与汉字有关的典故,轶事 -
邓审生血: 罗马皇帝派了一位大使,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按礼仪向孔夫子下跪,请求赐予文字.此时孔夫子正在吃饭,口无二用,无法答复,于是用筷子夹了几茎豆芽菜放在大使的帽子里.大使带回罗马,就成为今天流行全世界的罗马字母.另外传说,...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