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语文补充习题第5课答案是伤仲永这课的。。。求啊

作者&投稿:梅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7年级下册语文作业本第5课《伤仲永》答案人教版~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伤仲永 北宋朝(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编辑本段]三、题目意义
伤,是“哀伤,叹惜”的意思。伤仲永,即怜惜方仲永这个幼时天资聪颖的神童由于没有好好学习,以致长大后竟成为默默无闻的庸人。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文章中心
写仲永因后天不学终于由神童沦为常人甚至连常人都不如的可悲经历,申述劝学之旨。
文章的道理
即使有先天的才能,后天不努力学习,再聪明的人也会不行的,“泯然众人矣”既表达了仲永的现状,又表达了对仲永的失望。
[编辑本段]四、注解译文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的时候,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它们。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的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渐渐请他父亲去做客,有人用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仲永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不能与从前的传闻相称了。又过了七年,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仲永的才能已经完全消失了,成为一个平凡的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编辑本段]五、作者简介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现为 抚州 东乡县 上池自然村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编辑本段]六、重点词句
一、词解
1.隶:属于
2.世隶耕: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3.未尝:不曾;
4.求:要求
5.异:对……感到奇怪
6.借旁近:从邻居那里借来;
7.与:给;
8.书:写;
9.为:题写;
10.以……为意:把……作为诗的内容;
11.观:欣赏;
12.自是:从此;
13.是:这、此;
14.就:完成;
15.者:......的地方;
16.稍稍:渐渐;
17.或:有人;
18.宾客:用宾客之礼相待;
19.邑人:同县的人;
20.乞:求取,这里指花钱求仲永提诗;
21.利其然:贪图这样(以此有利可图);
22.扳:通“攀”,牵,引;
23.环谒:到处拜访;
24.使:让;
25.从:跟从;
26.称:相比;
27.闻:听说;知道
28.泯然:消失的样子。指方仲永的特异之处完全消失了。
29.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30.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31.通悟:通达聪慧
32.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33.固:本来。
34.文理:文采和道理。
35.利:以……为利。
36.可:值得。
37.秀才:这里指一般学识优秀的士人。
38.谒:拜访.环谒:四处拜访.
39.书具:写字的工具,指笔、墨、纸、砚
40.异焉:对此(感到)奇怪
41.彼其:他
42.贤:胜过
43.材人:有才能的人
44.自:回到
二、句解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感到十分奇怪,从邻居那里借来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自己在诗上题写上了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主题。
3.自是指物为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只要别人指定东西就能写诗,马上完成,它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观赏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乡人感到奇怪,渐渐用宾客之礼款待他父亲;有人还用钱来求取仲永的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父亲认为这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与以前所听说的相符合。
7.泯然众人矣!
译:完全成为平常人了。
[编辑本段]七、教材参考
一、整体把握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对本文语言精当的特点,可以逐词逐句体察、品味。
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
二、问题研究
1.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答案:本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
解析:王安石写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文章在首段叙事中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有两条线索:一条从叙述方仲永才能的突然显露到声誉日隆;另一条叙述仲永父亲从发现儿子才能到以儿子才能为谋利手段。这样写的用意: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衰退以至丧失殆尽,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当然不必多说。叙事部分已经蕴含了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议论部分也不必多说了。
2.“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依次写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叙事一气贯通而又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又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又意旨鲜明。
解析:这种见闻录的方式还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切之感。文章叙事部分按时间顺序把“闻”“见”“闻”三个片断结为一个整体,其中的过渡句就是“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此句中的“之”字承前,指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闻”“久”二字则表明作者长期不在家乡,仅从传闻中得知,尚未见到仲永——这最后一点是暗含在全句话中的。如果把这一点意思明说出来,则全句应是“余闻之也久而未见其人”。这样,下文再说“见”就十分自然了。由此可见,“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是用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文的过渡的。
3.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结尾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这里要注意,“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学”而根本无从学习,无从努力),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后者并不在本文的议题之内。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对我们认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的关系不无裨益。
练习说明
一 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本题引导学生熟悉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作者观点。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见“课文研讨”。
二 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这是一道诵读训练题,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句中停顿的诵读能力,但也可以培养理解句意的能力。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久。
三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其中加线的词的意思。
这些句子中加点的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用法特殊的(“奇”“宾客”“利”),一种是文言常用虚词(“于”)。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奇:对……感到惊奇。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利:认为……有利可图,把……看做有利可图。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于:比。 于:被。
四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限定时间,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教学建议
一、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并独立完成作业,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略加点拨,适当答疑。
二、虽然本课没有要求背诵,但仍要重视诵读。课文一定要熟读,最好能背下来。
三、要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有关资料
补充注释
1.收族:《仪礼·丧服》郑玄注:“收族者,谓别亲疏,序昭穆。”《礼记·大传》孔颖达正义:“‘收族故宗庙严’者,若族人散乱,骨肉乖离,则宗庙祭享不严肃也;若收之,则亲族不散,昭穆有伦,则宗庙所以尊严也。”因此,“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使不离散。方仲永的试笔之作“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养父母”,是“孝”的表现,“收族”,是“仁”的表现。五岁的孩子能有这样的志向,这在封建时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难怪人们在赞扬之余,还特地把这首诗送给本乡的读书人去看,让他们来评定。
2.传一乡秀才观之:“秀才”,在唐宋时是对一般读书人的称呼,跟明清两朝经过县试及格的生员不同。“一乡”,全乡。这句话应理解为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不是只给某个秀才看。
3.指物作诗:即作“咏物诗”。过去训练儿童作诗,常常指定一件物品为题,要求在诗中既能说出该物品的特点,又能借此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是作诗的起步训练。
4.明道中,从先人还家:“明道”,宋仁宗年号(1032~1033)。“先人”,这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按:王安石父亲名益,字损之,天圣八年(1030)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现在广东省韶关市),三年后以丁忧离职还家,王安石(当时13岁)随行。据此,这次还家当在明道二年(1033)。宝元二年(1039),王益卒于江宁(现在属江苏省)通判任上。王安石此文写于庆历三年(1043),故称“先人”。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的时候,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它们。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的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渐渐请他父亲去做客,有人用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仲永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不能与从前的传闻相称了。又过了七年,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仲永的才能已经完全消失了,成为一个平凡的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七年级语文试题卷
2005、3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必须在答题卷的对应答题位置答题。
3、答题前,应先在答题卷上填写班级、姓名、学号。

一、基础知识(30分)
1.(3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收敛(liǎn) 菜畦(wā) 瞬息( xùn) 人迹罕至(hǎn)
B.炽热(zhì) 木屐(jī) 嗥鸣( háo) 鳞次栉比(jié)
C.确凿 (záo) 骊歌( lí) 伫立( zhù ) 瞠目结舌(chēng)
D.污秽 (huì) 蝉蜕(tuō) 油蛉 (líng) 锲而不舍(qiè)
2.(3分)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宛转 怪诞 人声鼎沸 满山遍野
B.言辞 通缉 川流不息 不可思义
C.弘扬 急噪 书生朗朗 真知灼见
D.表率 气慨 别出新裁 徇情枉法
3.(3分)依次填入下列横线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 一旦有了烦恼,忧郁、伤感就会_______在我们的心头,生活也会失去光彩。
② 丑小鸭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高贵的白天鹅。这一切源于他心中那一份恒久的______。
③ 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_______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
A.笼罩 梦想 探索 B.弥散 幻想 探索
C.笼罩 幻想 摸索 D.弥散 梦想 摸索
4.(3分)下边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雨越下越大,借着风力,慷慨淋漓地洗净了马路上所有的尘土。
七年级语文试题卷—1(共6页)
B.讲演还没正式开始,大礼堂里人声鼎沸。
C.董家兄弟二十年前失散后杳无音讯,今天在北京破镜重圆,俩人激动不已。
D.他的发言头绪纷乱,逻辑混乱,不管你如何努力地听,始终不可理喻。
5.(3分)下面说话最得体地一项是
A.“老师,”杨林站起来说,“这道题我不会做,再给我讲一遍。”
B.明天我们将莅临母校参加校庆活动。
C.“小红,你学习好,表现也好,真是我女儿学习的榜样。”
D.老师家访,小明高兴地说:“你是无事不登三宝殿那!”
6.(3分)下列句子没用修辞手法的是
A.画眉鸟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场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B.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C.小珍珠鸟毛茸茸的,像它的妈妈一样可爱。
D.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7.(3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刘教授说:“这样就不会被你的定势思维所束缚。”
B.依是校文学社的主编,由他组织创办的青草地文学社出版了期刊“起航”,深受学生好评。
C.晚上,屋里静悄悄的,只听见三、四只蟋蟀在窗下大喊大叫,让人无法入眠。
D.我就是不明白他为什么总不去自己调查,而武断的下结论。
8.(3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经过努力,他的英语口语水平改进了许多。
B.六名国际奥委会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驱逐出奥委会。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事件作了详细的报道。
C.六月的杭州是风景秀丽的季节。
D.厦门海滨水温静,浪轻柔,是一个天然的海滨浴场。
七年级语文试题卷—2(共6页)
9.(3分)根据要求进行默写。(任选做三小题)
① 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②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____________________。(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③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伤仲永》)
④ 万里赴戎机,_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
10.(3分)根据下面这句话的格式仿写一句话,要求有积极意义。
例句:没有泥石的聚集,就没有高山的巍峨。
没有 , 就没有 。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9题
(一)自然之道
一天傍晚,在加拉巴哥群岛最南端的海岛上,我和七位旅行者由一位年轻的当地人做向导,沿着白色的沙滩前进。当时,我们正在寻找太平洋绿色海龟孵卵的巢穴。
小海龟孵出后至少可长至330磅。它们大多在四五月份时出世,然后拼命地爬向大海,否则就会被空中地捕食者逮去做美餐。
黄昏时,如果年幼的海龟们准备逃走,就会先有一只小海龟钻出沙面来,作一番侦察,试探一下如果它的兄弟姐妹们跟着出来是否安全。
我恰好碰到一个很大的、碗形的巢穴。一只小海龟正把它的灰脑袋伸出沙面约有半英寸。当我的伙伴聚过来时,我们听到身后的灌木丛中发出了瑟瑟的声响,只见一只反舌鸟飞了过来。
“别作声,注意看。”当那只反舌鸟移近小海龟的脑袋时,我们那位年轻的向导提醒说,“它马上就要进攻了。”
反舌鸟一步一步地走近巢穴地开口处,开始用嘴啄那只小海龟地脑袋,企图把它拖到沙滩上面来。
伙伴们一个个紧张得连呼吸声都加重了。“你们干吗无动于衷?”一个人喊道。
向导用手压住自己的嘴唇,说:“这是自然之道。”
七年级语文试题卷—3(共6页)
“我们不能坐在这儿看这种事情发生。”一位和善的洛杉矶人提出了抗议。
“你为什么不听他的?”我替那位向导辩护道,“我们不应该干预它们。”
“既然你们不干,那就看我的吧!”令一个人打算去帮助小海龟。
我们的争吵声把那只反舌鸟给惊跑了。那位向导极不情愿地把小海龟从洞中拉了出来,帮助它向大海爬去。
然而,随后发生地一切使我们每个人都惊呆了。不单单是那只获救的小海龟急急忙忙的奔向安全的大海,无数的幼龟由于收到一种错误的安全信号,都从巢穴中涌了出来,涉水向那高高的潮头奔去。
我们的所作所为简直是愚蠢透了。小海龟们不仅由于错误的信号而大量的拥出洞穴,而且它们这种疯狂的冲刺为时过早,黄昏时仍有余光,因此它们无法躲避空中那些急不可耐的捕食者。
刹那间,空中就布满了惊喜万分的军舰鸟、海鹅和海鸥。一只秃鹰瞪着大眼睛降落在海滩上。越来越多的反舌鸟急切的追逐着它们在海滩上拼命涉水爬行的“晚餐”。
“噢,上帝!”我听到身后一个人懊悔的叫道,“我们都干了些什么!”
对小海龟的屠杀正在紧张的进行着。年轻的向导为了弥补这违背自己初衷的恶果,抓起一顶垒球帽,把小海龟装在帽子里,费力地走近海水里,将小海龟放掉,然后拼命地挥动手中的帽子,驱赶那一群接一群的海鸥。
屠杀过后,空中满是刽子手们饱餐后的庆贺声。那两只秃鹰静静地立在海滩上,希望能再逮住一只落伍的小海龟来作食物。此时所能看到的只是潮水冲击着的空荡荡的白色沙滩。
大家垂头丧气地沿着沙滩缓缓而行。这帮过于富有人情味的人此时变得沉默了。这肃静也许包含着一种沉思。
1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你只要耐心阅读,找出每个环节的核心词句,然后适当地调整语序,稍做加工就可以顺利完成这个任务。语句要通顺哦!(3分)
12.小海龟为什么“把它的灰脑袋伸出沙面”?摘录文中对这一现象作出完整解释的一句话。(3分)
13.小海龟出世后为什么“拼命”地爬向大海?请根据全文内容概括回答。(3分)
七年级语文试题卷—4(共6页)
14.“对小海龟的屠杀正在紧张的进行着”一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怎样地表达作用?(3分)
15.“这肃静也许包含着一种沉思”。你认为这些人“沉思”的是什么?(3分)
(二)萤火虫的小灯
①相传我国古代有位非常用功的读书人,他的名字叫车胤,家里贫穷买不起油灯,他就抓了许多萤火虫,关在透明的纱布口袋里,晚上用来照明读书。这就是囊萤夜读的故事。
②近年来,萤火虫引起了许多科学家的兴趣,他们积极研究萤火虫的发光秘密。
③萤火虫的发光器官由一小簇特殊的大细胞组成,周围分布着许多小神经和小气管。这些细胞为什么会发光呢?原来,这些细胞中含有一种奇妙的物质,叫做荧光素。萤火虫呼吸的时候,氧气从小气管进入细胞,和荧光素结合,在另一种物质荧光酶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发出光来。可以写出一个简单的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萤火虫黑夜发光,白天它是不是也发光呢?可以做这样一个试验:在黑夜中,萤火虫发出光亮,但是用非常细的一束光线照射在萤火虫的眼睛上,这时候,萤火虫的“小灯”立即熄灭了。可见,萤火虫在白天是不发光的。
⑤萤火虫是怎样控制小“灯”发光的呢?
⑥原来,萤火虫的眼睛感受到光亮的刺激的时候,眼神经末梢立刻向脑神经中枢报告:“天亮了!”它的脑神经中枢再向发光器官周围的小神经发出命令:“熄灯!”
⑦这些小神经控制着发光细胞周围的小气管,小神经接到脑神经中枢的“熄灯”命令以后,就关闭小气管,停止向发光细胞供给氧气,于是小“灯”就熄灭了。
⑧萤火虫就是这样巧妙地通过神经系统控制发光,一点也不会浪费自己的能量。
16.阅读第③段,结合你的理解,在文中横线上填上相关的内容。(3分)
17.第7节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8.本文开头引用了车胤“囊萤夜读”的成语故事。你还知道我国历史上其他有关刻苦学习的成语故事吗?请再写出两条类似的成语。(4分)
19.用自己的话概括萤火虫“为什么白天不发光”,它这样控制白天发光的目的是什么?(4分)
七年级语文试题卷—5(共6页)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0-24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以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 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道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20.解释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未尝识书具( ) ②指物作诗立就 ( )
③不能称前时之闻( ) ④稍稍宾客其父 ( )
21.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 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
22.下列句中停顿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 父/利其然也 D. 余闻之也/久
23.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②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 与邑人,不使学。
24.结合实际,谈谈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4分)
四、作文(40分)
你渴望长大吗?你害怕长大吗?聪明的你,睿智的你,乐观的你,多愁善感的你,N个形容词也形容不完的你正走向花季,放飞心情,把你的多姿多彩与大家一起分享吧!请以“成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题材不限,不少于500字。

七年级语文试题卷—6(共6页)
七年级语文答题卷
2005、3

七年级语文答题卷—4(共4页)
七年级语文教学调查参考答案 2005、3
一.基础知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A A B C C D D
9.略 10.略
二.现代文阅读
11.一群旅行者违背自然之道,凭主观意愿帮助小海龟爬向大海,结果适得其反。(大意对即可)
12.黄昏时,如果年幼的海龟们准备逃走,就会先有一只小海龟钻出沙面来,作一番侦察,试探一下如果它的兄弟姐妹们跟着出来是否安全。
13.小海龟为了在回归大海的途中逃避天敌的侵犯,求得生存。(原文摘抄要扣分)
14.拟人。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海鸟进攻小海龟时的凶猛残忍,以及小海龟出世不久就被吃掉的命运。
15.违背自然规律,必然会付出代价。(鼓励创造性答案)
16.荧光素 氧气 发光(前两个位置颠倒没关系)
17.打比方。形象的说明了萤火虫自动调节发光的态势,增强了说明文的形象性。
18.悬梁刺股 凿壁借光 孙康映雪
19.萤火虫的眼睛受光亮刺激,眼神经末梢向脑神经传递“天亮”的信息,控制发光细胞的小神经就停止向发光细胞供给氧气,“小灯”就熄灭了,节约自己的能量。
三.文言文阅读
20.①曾经 ②完成 ③相当,和……相称 ④以礼相待,以宾客的礼节对待
21.C
22. D
23.①村里人对此感到很奇怪,渐渐地开始用宾客的礼节招待他的父亲,还有的人用钱来求取他的诗作。
②父亲认为这是有利可图的一件事,每天带着仲永四处到村里人的家中去拜访,不让他学习。
24.从仲永自己,父亲,邻人三方面答都可以。没联系实际要适当扣分。

七年级语文试题卷
2005、3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必须在答题卷的对应答题位置答题。
3、答题前,应先在答题卷上填写班级、姓名、学号。

一、基础知识(30分)
1.(3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收敛(liǎn) 菜畦(wā) 瞬息( xùn) 人迹罕至(hǎn)
B.炽热(zhì) 木屐(jī) 嗥鸣( háo) 鳞次栉比(jié)
C.确凿 (záo) 骊歌( lí) 伫立( zhù ) 瞠目结舌(chēng)
D.污秽 (huì) 蝉蜕(tuō) 油蛉 (líng) 锲而不舍(qiè)
2.(3分)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宛转 怪诞 人声鼎沸 满山遍野
B.言辞 通缉 川流不息 不可思义
C.弘扬 急噪 书生朗朗 真知灼见
D.表率 气慨 别出新裁 徇情枉法
3.(3分)依次填入下列横线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 一旦有了烦恼,忧郁、伤感就会_______在我们的心头,生活也会失去光彩。
② 丑小鸭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高贵的白天鹅。这一切源于他心中那一份恒久的______。
③ 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_______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
A.笼罩 梦想 探索 B.弥散 幻想 探索
C.笼罩 幻想 摸索 D.弥散 梦想 摸索
4.(3分)下边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雨越下越大,借着风力,慷慨淋漓地洗净了马路上所有的尘土。
七年级语文试题卷—1(共6页)
B.讲演还没正式开始,大礼堂里人声鼎沸。
C.董家兄弟二十年前失散后杳无音讯,今天在北京破镜重圆,俩人激动不已。
D.他的发言头绪纷乱,逻辑混乱,不管你如何努力地听,始终不可理喻。
5.(3分)下面说话最得体地一项是
A.“老师,”杨林站起来说,“这道题我不会做,再给我讲一遍。”
B.明天我们将莅临母校参加校庆活动。
C.“小红,你学习好,表现也好,真是我女儿学习的榜样。”
D.老师家访,小明高兴地说:“你是无事不登三宝殿那!”
6.(3分)下列句子没用修辞手法的是
A.画眉鸟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场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B.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C.小珍珠鸟毛茸茸的,像它的妈妈一样可爱。
D.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7.(3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刘教授说:“这样就不会被你的定势思维所束缚。”
B.依是校文学社的主编,由他组织创办的青草地文学社出版了期刊“起航”,深受学生好评。
C.晚上,屋里静悄悄的,只听见三、四只蟋蟀在窗下大喊大叫,让人无法入眠。
D.我就是不明白他为什么总不去自己调查,而武断的下结论。
8.(3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经过努力,他的英语口语水平改进了许多。
B.六名国际奥委会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驱逐出奥委会。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事件作了详细的报道。
C.六月的杭州是风景秀丽的季节。
D.厦门海滨水温静,浪轻柔,是一个天然的海滨浴场。
七年级语文试题卷—2(共6页)
9.(3分)根据要求进行默写。(任选做三小题)
① 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②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____________________。(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③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伤仲永》)
④ 万里赴戎机,_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
10.(3分)根据下面这句话的格式仿写一句话,要求有积极意义。
例句:没有泥石的聚集,就没有高山的巍峨。
没有 , 就没有 。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9题
(一)自然之道
一天傍晚,在加拉巴哥群岛最南端的海岛上,我和七位旅行者由一位年轻的当地人做向导,沿着白色的沙滩前进。当时,我们正在寻找太平洋绿色海龟孵卵的巢穴。
小海龟孵出后至少可长至330磅。它们大多在四五月份时出世,然后拼命地爬向大海,否则就会被空中地捕食者逮去做美餐。
黄昏时,如果年幼的海龟们准备逃走,就会先有一只小海龟钻出沙面来,作一番侦察,试探一下如果它的兄弟姐妹们跟着出来是否安全。
我恰好碰到一个很大的、碗形的巢穴。一只小海龟正把它的灰脑袋伸出沙面约有半英寸。当我的伙伴聚过来时,我们听到身后的灌木丛中发出了瑟瑟的声响,只见一只反舌鸟飞了过来。
“别作声,注意看。”当那只反舌鸟移近小海龟的脑袋时,我们那位年轻的向导提醒说,“它马上就要进攻了。”
反舌鸟一步一步地走近巢穴地开口处,开始用嘴啄那只小海龟地脑袋,企图把它拖到沙滩上面来。
伙伴们一个个紧张得连呼吸声都加重了。“你们干吗无动于衷?”一个人喊道。
向导用手压住自己的嘴唇,说:“这是自然之道。”
七年级语文试题卷—3(共6页)
“我们不能坐在这儿看这种事情发生。”一位和善的洛杉矶人提出了抗议。
“你为什么不听他的?”我替那位向导辩护道,“我们不应该干预它们。”
“既然你们不干,那就看我的吧!”令一个人打算去帮助小海龟。
我们的争吵声把那只反舌鸟给惊跑了。那位向导极不情愿地把小海龟从洞中拉了出来,帮助它向大海爬去。
然而,随后发生地一切使我们每个人都惊呆了。不单单是那只获救的小海龟急急忙忙的奔向安全的大海,无数的幼龟由于收到一种错误的安全信号,都从巢穴中涌了出来,涉水向那高高的潮头奔去。
我们的所作所为简直是愚蠢透了。小海龟们不仅由于错误的信号而大量的拥出洞穴,而且它们这种疯狂的冲刺为时过早,黄昏时仍有余光,因此它们无法躲避空中那些急不可耐的捕食者。
刹那间,空中就布满了惊喜万分的军舰鸟、海鹅和海鸥。一只秃鹰瞪着大眼睛降落在海滩上。越来越多的反舌鸟急切的追逐着它们在海滩上拼命涉水爬行的“晚餐”。
“噢,上帝!”我听到身后一个人懊悔的叫道,“我们都干了些什么!”
对小海龟的屠杀正在紧张的进行着。年轻的向导为了弥补这违背自己初衷的恶果,抓起一顶垒球帽,把小海龟装在帽子里,费力地走近海水里,将小海龟放掉,然后拼命地挥动手中的帽子,驱赶那一群接一群的海鸥。
屠杀过后,空中满是刽子手们饱餐后的庆贺声。那两只秃鹰静静地立在海滩上,希望能再逮住一只落伍的小海龟来作食物。此时所能看到的只是潮水冲击着的空荡荡的白色沙滩。
大家垂头丧气地沿着沙滩缓缓而行。这帮过于富有人情味的人此时变得沉默了。这肃静也许包含着一种沉思。
1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你只要耐心阅读,找出每个环节的核心词句,然后适当地调整语序,稍做加工就可以顺利完成这个任务。语句要通顺哦!(3分)
12.小海龟为什么“把它的灰脑袋伸出沙面”?摘录文中对这一现象作出完整解释的一句话。(3分)
13.小海龟出世后为什么“拼命”地爬向大海?请根据全文内容概括回答。(3分)
七年级语文试题卷—4(共6页)
14.“对小海龟的屠杀正在紧张的进行着”一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怎样地表达作用?(3分)
15.“这肃静也许包含着一种沉思”。你认为这些人“沉思”的是什么?(3分)
(二)萤火虫的小灯
①相传我国古代有位非常用功的读书人,他的名字叫车胤,家里贫穷买不起油灯,他就抓了许多萤火虫,关在透明的纱布口袋里,晚上用来照明读书。这就是囊萤夜读的故事。
②近年来,萤火虫引起了许多科学家的兴趣,他们积极研究萤火虫的发光秘密。
③萤火虫的发光器官由一小簇特殊的大细胞组成,周围分布着许多小神经和小气管。这些细胞为什么会发光呢?原来,这些细胞中含有一种奇妙的物质,叫做荧光素。萤火虫呼吸的时候,氧气从小气管进入细胞,和荧光素结合,在另一种物质荧光酶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发出光来。可以写出一个简单的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萤火虫黑夜发光,白天它是不是也发光呢?可以做这样一个试验:在黑夜中,萤火虫发出光亮,但是用非常细的一束光线照射在萤火虫的眼睛上,这时候,萤火虫的“小灯”立即熄灭了。可见,萤火虫在白天是不发光的。
⑤萤火虫是怎样控制小“灯”发光的呢?
⑥原来,萤火虫的眼睛感受到光亮的刺激的时候,眼神经末梢立刻向脑神经中枢报告:“天亮了!”它的脑神经中枢再向发光器官周围的小神经发出命令:“熄灯!”
⑦这些小神经控制着发光细胞周围的小气管,小神经接到脑神经中枢的“熄灯”命令以后,就关闭小气管,停止向发光细胞供给氧气,于是小“灯”就熄灭了。
⑧萤火虫就是这样巧妙地通过神经系统控制发光,一点也不会浪费自己的能量。
16.阅读第③段,结合你的理解,在文中横线上填上相关的内容。(3分)
17.第7节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8.本文开头引用了车胤“囊萤夜读”的成语故事。你还知道我国历史上其他有关刻苦学习的成语故事吗?请再写出两条类似的成语。(4分)
19.用自己的话概括萤火虫“为什么白天不发光”,它这样控制白天发光的目的是什么?(4分)
七年级语文试题卷—5(共6页)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0-24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以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 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道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20.解释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未尝识书具( ) ②指物作诗立就 ( )
③不能称前时之闻( ) ④稍稍宾客其父 ( )
21.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 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
22.下列句中停顿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 父/利其然也 D. 余闻之也/久
23.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②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 与邑人,不使学。
24.结合实际,谈谈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4分)
四、作文(40分)
你渴望长大吗?你害怕长大吗?聪明的你,睿智的你,乐观的你,多愁善感的你,N个形容词也形容不完的你正走向花季,放飞心情,把你的多姿多彩与大家一起分享吧!请以“成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题材不限,不少于500字。

七年级语文试题卷—6(共6页)
七年级语文答题卷
2005、3

七年级语文答题卷—4(共4页)
七年级语文教学调查参考答案 2005、3
一.基础知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A A B C C D D
9.略 10.略
二.现代文阅读
11.一群旅行者违背自然之道,凭主观意愿帮助小海龟爬向大海,结果适得其反。(大意对即可)
12.黄昏时,如果年幼的海龟们准备逃走,就会先有一只小海龟钻出沙面来,作一番侦察,试探一下如果它的兄弟姐妹们跟着出来是否安全。
13.小海龟为了在回归大海的途中逃避天敌的侵犯,求得生存。(原文摘抄要扣分)
14.拟人。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海鸟进攻小海龟时的凶猛残忍,以及小海龟出世不久就被吃掉的命运。
15.违背自然规律,必然会付出代价。(鼓励创造性答案)
16.荧光素 氧气 发光(前两个位置颠倒没关系)
17.打比方。形象的说明了萤火虫自动调节发光的态势,增强了说明文的形象性。
18.悬梁刺股 凿壁借光 孙康映雪
19.萤火虫的眼睛受光亮刺激,眼神经末梢向脑神经传递“天亮”的信息,控制发光细胞的小神经就停止向发光细胞供给氧气,“小灯”就熄灭了,节约自己的能量。
三.文言文阅读
20.①曾经 ②完成 ③相当,和……相称 ④以礼相待,以宾客的礼节对待
21.C
22. D
23.①村里人对此感到很奇怪,渐渐地开始用宾客的礼节招待他的父亲,还有的人用钱来求取他的诗作。
②父亲认为这是有利可图的一件事,每天带着仲永四处到村里人的家中去拜访,不让他学习。
24.从仲永自己,父亲,邻人三方面答都可以。没联系实际要适当扣分。

你可以去百度文库里搜


七年级下册语文补充习题第二课《爸爸的花儿落了》答案
先理解本文主人公说这句话时的心理,然后再结合自己的体验与同学们一起进行探讨。6.标题<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寓意?文章的标题是<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标题有两种意思,一方面是指"爸爸"种的花儿落了;另一方面暗含爱花儿的"爸爸"去世了 参考资料:本人的语文书加做的全部正确的作业本 ...

五年级语文补充习题下册第23课答案
第二大题:夏日炎炎、倾盆大雨、荷花、烈日当空、骄阳似火。第三大题:1:洛阳、2:黄鹤楼、扬州 3:三峡、渝州 4:杭州、汴州 5:姑苏6:玉门关 7:白帝、江里 8:东吴 第四大题: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第五大题:毕竟校园六月中,...

六年级下学期语文补充习题上<<记金华的双龙洞>>问题
游冉了金华的双龙洞的顺序依次是(金华)到(罗甸)到(溪流)到(洞口)到(外洞)到(孔隙)到(内洞)到(出洞)游记中多次提到泉水,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答:“泉水流经的路线”也是一种线索,在文中骑着贯穿全文的作用

语文补充习题六下11课
二、一些优秀的文秀作品;一些名人传记;一些科普类的书;一些工具书 三、孙悟空的机智勇敢,从《水浒传》感受到武松的勇敢与忠义 四、1.因为不管看多少遍,每看一遍总能从中发现新的东西,所以作者选择一本书陪着自己旅行。2.划线句子:39页末“首先我会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这样做,作家为什么要...

四年级下册补充习题第17课所有答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语文补充习题答案(1—14课)1,走,我们去植树 补充习题答案 一,读一读,再抄写。二,读一读,根据提示写句子。1,小鸟是人类的朋友。2,风儿快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沟渠,山坡,欢声笑语,一棵棵青翠的小树。2,数木可以利用光合作用释放...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补充习题第10课所有答案。
你好,10。螳螂捕蝉 补充习题答案 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二、1.大臣和少年目的都是想劝吴王放弃攻打楚国。2.大臣是直接劝说的,结果失败了;而少年是通过一个例子让吴王自己领悟到其中的...

六年级语文补充习题(下)
“惊憾”的事:她虽然提炼了镭, 但是自己没有钱购买. “不平静”是因为:她被居里夫人感动,决定帮助居里夫人。居里夫人的三克镭分别有着怎样的由来?情简洁概括:居里夫人的三克镭,第一克是自己提炼出来的;第二克是美国记者麦隆内夫人在全美妇女中奔走宣传,美国公众捐献给她的;第三克镭也是美国...

徳积小学 四年级下册 语文补充习题内容 诸葛亮空城退敌文章.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教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补充习题第11课第4大题,第五小题
文天祥正气流千古:当元兵大举进攻南宋时,南宋大臣文天祥率兵抵抗,兵败被俘。囚禁中,许多元兵将领和南宋叛臣对他劝降,或以高官厚禄为诱饵,或以死刑相威胁。文天祥拒不屈从。在狱中,他写了《正气歌》,抒发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表达了他坚贞不屈的意志,元人决定要杀...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习题的17课最后一题,怎么做?
(三十)《蓬蓬蓬》:蓬蓬蓬,那家?对门马家;你来做点葛?借竹刀得;借竹刀做点葛?劈竹管得;劈竹管做点葛?修蒸笼得;修蒸笼做点葛?蒸馒头得;蒸馒头做点葛?送小弟弟到舅家去得,舅家那搭?天上;那样上去?白颈老鸦一驮就上;那样下来?红绿丝线一荡就下;点葛回盘?圆眼荔子回盘...

凌海市13550949731: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伤仲永》习题 -
荤岩清热: 1,为下文写方仲永的天资做铺垫2,仲永的父亲:爱钱误才,没有远见是仲永人生悲剧的制造者 邑人:从众心理,是仲永悲剧制造的参与者3,童年时不学而有天资会写诗,少年时不能称其文名,成年后成了普通人 伤仲永的故事告诉人们成才之路取决两大因素:一是天资二是后天教育 有天资是前提,不接受后天教育,即使天资聪明也不成大器

凌海市13550949731: 七年级新编基础训练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答案!跪求!立刻!花所有财富!今晚! -
荤岩清热: 、解释下列字词. ⑴ 邑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利其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环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字词并给画线字注音: ⑴ 称( )____...

凌海市13550949731: 求七年级下册<<语文阅读导航>>的第5课伤仲永的答案.\ 回答对的追加10分 -
荤岩清热: 1.(1).属于 (2).完成 (3).对······感到诧异 (4).给2.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泯然/众人矣.3.(1).仲永当即写了四首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2).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5.(1).笔墨纸砚 (2...

凌海市13550949731: 七下语文课堂作业本,第四课 '诗两首'第五课'伤仲永'答案. -
荤岩清热: 4诗两首 1.涉足尴尬困惑2.(1)屹立(2)耸立(3)肃立(4)伫立3.提示:能写出幽寂的意境即可.4.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5.那些在生活中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

凌海市13550949731: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伤仲永》习题1.文章开头交代方仲永世隶耕,五岁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的用意是什么?2.用自己的话为下面的人物写一句评论.仲永... -
荤岩清热:[答案] 1,为下文写方仲永的天资做铺垫2,仲永的父亲:爱钱误才,没有远见是仲永人生悲剧的制造者邑人:从众心理,是仲永悲剧制造的参与者3,童年时不学而有天资会写诗,少年时不能称其文名,成年后成了普通人伤仲永的故事告诉人们...

凌海市13550949731: 急求!!七下语文作业本第五课 伤仲永 中所有题目、 不要答案 , 题目急求!!
荤岩清热: 1. 属于 完成 (感到)诧异 给予 2. 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泯然/众人矣 3. 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提上自己的名字 (同县的人)渐渐以宾客之礼款待仲永的父亲 4.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5. 笔、墨、纸、砚 仲永 仲永的诗 仲永的才能 6. 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7.五岁时忽提求书具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不学能书 不学能诗 8.他的父亲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让仲永学习,使他后天的教育达不到标准 9.酷爱 完成 10.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 11.学习要勤奋刻苦 12.天资聪颖后天不学小神童沦为普通人 这是答案!!!!!!!!

凌海市13550949731: 初一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伤仲永》的翻译 -
荤岩清热: 一、全文浏览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

凌海市13550949731: 急求七年级语文《学练互动》第五课《伤仲永》的题 -
荤岩清热:[答案] 岱东中学 张一行一、本周知识要点1.积累掌握《伤仲永》中的文言词汇. 2.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二、基础巩固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邑人___ 扳___ 环谒___ 泯然___2.解释加点的词...

凌海市1355094973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课《伤仲永》词语解释和拼音 -
荤岩清热: 伤仲永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

凌海市13550949731: 七年级下册 《伤仲永》课后练习答案!! -
荤岩清热: 伤,是“叹惜”的意思.伤仲永,即叹惜方仲永这个幼时天资聪颖的神童由于没有学习,以致成年后竟成为默默无闻的庸人. 关于作者:王安石,北宋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语言雄健,长于说理,多有揭露时弊,...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