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都江堰的动人故事? 急!急!急!

作者&投稿:毅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都江堰的的动人故事~

就是那个河公河母桥和李冰父子很感人,在六年级的课本里面有一个索桥的故事,里面就有介绍。

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市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
  到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到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李冰创建都江堰
  秦昭王后期李冰任蜀郡守期间(约公元前276~前251年),在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在成都平原顶点的岷江上游干流出山口处作为工程地点,团结和组织西蜀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公元前256年前后建成都江堰。实践证明,历2000多年效益不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地理位置优越、合理,工程布置适合自然规律,分水堤、溢洪道、宝瓶口三项工程相互制约、相辅相成,联合发挥引水、分洪、排石输沙的重要作用。都江堰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效益。
  司马迁考察都江堰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马迁奉命出使西南时,实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了李冰创建都江堰的功绩。后人在其西瞻蜀之岷山及离堆处建西瞻亭、西瞻堂以示纪念。
  张陵传道青城山
  东汉顺帝时(公元126~144年),张陵从洛阳越秦岭到鹤鸣山修道,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七月一日,率弟子来青城山结茅传道。张陵在青城一带山区传道13年,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在青城山羽化,葬第三混元顶。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发祥地,常道观被称为“仙都众奥之妙,福地会昌之域,张天师羽化处焉”。历代龙虎山的天师多来青城山朝拜祖庭,为汉天师张陵扫墓。
  诸葛亮设兵护堰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为农业之根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征集兵丁1200人加以守护,并设专职堰官进行经常性的管理维护,开以后历代设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之先河。
  马可·波罗游历都江堰
  元世祖至元年间(公元1264~1294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陕西汉中骑马,行20余日抵成都,游览了都江堰。后在其《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说:“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鱼,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
  李希霍芬考察都江堰
  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来都江堰考察,以行家的眼光,盛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无与伦比。曾于1872年在《李希霍芬男爵书简》中设专章介绍都江堰。李希霍芬是把都江堰详细介绍给世界的第一人。1872年,李希霍芬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
  修建成灌马路
  成都到灌县公路于1913年动工,从灌县一端建成2公里“示范路”即告停止。1923年,四川省督理委林火良青为总办,改官办为官商合办,1925年全线建成,1926年1月1日通车。是四川省第一条公路。
  创办合资企业
  1919~1920年,灌县人姚宝姗在小金县长卸任后,集会省中经营界人士,与法国基督教士谢安道合资,兴办森茂伐木公司。公司以灌县为基地,在理番(今阿坝州理县)等地砍伐大山原木,加工成方料,经小沟入岷江漂运至灌县紫坪铺收漂,再扎成大筏,水运成都销售,获利甚巨。是为都江堰市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叠溪洪水
  1933年8月25日,岷江上游茂县境叠溪发生7.5级地震,山岩崩塌,横断岷江及其支流。10月9日,岷江被堵塞断流45天后,干流小海子溃决,积水一涌而下。10月10日1时许,洪水进入都江堰市境,洪峰流量约每秒1.02万立方米,冲毁都江堰金刚堤、平水槽、飞沙堰、人字堤等水利工程及安澜索桥。内、外江水汇成一片,汪洋无际。16个乡镇受灾,毁农田1000公顷,死亡5000余人。紫坪、白沙岷江沿岸1万余立方米木材、1000多吨煤炭及药材漂没无遗,都江堰以下各河流沿岸房舍、桥梁、碾磨冲毁无数,流离失所的灾民在万人以上。�
  黄炎培都江堰办学
  1941年,黄炎培到都江堰选定城东郊丰都庙为校址。翌年暑假,委派重庆职业学校校长陆叔昂来灌县购置水田、耕牛、农具,为教学实习准备条件。1944年2月,“都江实用职业学校”开学,由沈肃文任校长,黄炎培偕夫人姚维钧到灌县主持开学典礼,并亲为学校制定“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的校训。学校提倡“手脑并用”的学风,注重学生思想修养、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培养。学校建立董事会,黄炎培任董事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于1945年10月交由灌县地方接办。�
  林森主持都江堰开水典礼
  1942年清明节,四川省政府及灌区14县官员齐集都江堰举行开水典礼,典礼由当时正住在灌县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主持。开堰前先在伏龙观祭祀李冰,向李冰神像顶礼膜拜。祭毕,林森及其从祭人员乘轿直赴二王庙祭祀李二郎。祭毕,林森及其从祭人员又转赴都江堰鱼嘴,在鞭炮和万众欢呼声中,亲视开堰放水。
  冯玉祥捐资建亭
  1941年、1942年、1945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数次在灌县、青城山居留。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冯玉祥寓居青城山真武宫。1945年8月11日晨,当他听到抗战胜利、日本投降的消息时,当即捐资在真武宫侧建亭,取名“闻胜”,并撰书刻碑一通立于亭中。
  解放军抢修都江堰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四川,入川后贺龙司令员指出,要先抢修都江堰,把已延误的岁修时间抢回来。并决定从军费中拨出专款,确定由王希甫负责,由驻灌县解放军协助抢修。12月29日,成立都江堰岁修工程临时督修处。成都军事管制委员会拨款3万银元作抢修经费。驻灌县解放军184师1500余人在师长林彬、政委梁文英指挥下参加抢修工程。整个岁修工程于1950年3月底全部完工。4月2日按照都江堰传统习惯举行了开水典礼。�
  都江堰建堰2250周年庆典
  1994年4月5日,由四川省政府、国家水利部主办,成都市政府、都江堰市政府、都江堰管理局承办的“中国四川都江堰建堰2250周年庆典”在都江堰渠首隆重举行。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69个使团到会祝贺并参加庆典活动,与会人士缅怀李冰父子的丰功伟绩,盛赞都江堰灌区由50年代的灌溉19万多公顷发展到67万多公顷,成为全国最大的灌区、效益巨大的水利工程。纪念活动期间,与会人士观看了富于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的舞蹈、仿古祭祀仪式及砍杩槎放水活动。
  汶川大地震后未见受损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8.0级地震。都江堰是此次地震离震中最近的地区之一,据都江堰景区工作人员介绍,未发现都江堰水利工程受损的迹象。
  [编辑本段]历久辉煌
  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260年而不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有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都江堰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李冰主持创建的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具体地说,利用鱼嘴分水堤从眠江引水灌溉,枯水期,自动将眠江60%的水引入内江,40%的水排入外江;洪水时,又自动将60%的水排入外江,40%的水引入内江。都江堰建于眠江弯道处,江水至都江堰,含沙量少的表层水流向凹岸,含沙量大的底层水流向凸岸,将洪水冲下来的沙石大部分从外江排走。进入内江的小部分沙石,利用伸向江心的虎头岩的支引、宝瓶口的节制和"离堆"的顶托,将大部分沙石从飞沙堰、人字堤排入外江,使宝瓶口引水口和灌区干流免遭泥沙淤塞;利用宝瓶口引水口控制进水量,既保证了灌溉用水,又防止了过量洪水涌入内江灌区,造成灾害。都江堰能自动调节进入灌区的水量,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成为天府粮仓。都江堰是成功运用自然弯道形成的流体引力,自动引水、泄洪、排沙的典范。建堰时,李冰还在江中埋石马作淘滩标志,立"三石人"观察水情消长,开创了中国古代水情测量的先例。历代对都江堰水利工程都非常重视,逐步完善了管理机构,建立了岁修、防洪等维护制度,积累和总结了"六字诀"、"三字经"、"八字格言"等宝贵的治水经验,使古堰持续发展,相沿不废。
  李冰所创建的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是巧夺天工、造福当代、惠泽未来的水利工程,是区域水利网络化的典范。后来的灵渠、它山堰、渔梁坝、戴村坝一批历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记。其工程结构主要由渠首工程、附属工程和灌渠系统工程组成。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组成;附属工程由百丈堤、人字溢洪堰组成;渠系工程主要由内江总干渠、沙黑总干渠、金马河干渠等组成。建国后,为解决都江堰工程维修期间的城市供水问题,又特别设计增建了工业引水暗渠。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奥妙之处,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形成无坝限量引水并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况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解放后,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经济内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适应了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勤劳智慧的川西人民,在发展李冰所创建的都江堰事业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分水泄洪、引水灌溉、低堰排沙、运行维修等各种矛盾关系,紧紧依托自然条件、充分运用工程技术解决了各种问题,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治水经验。“深淘滩、低作堰”六字诀,新、旧两个版本的“三字经”,留下了系统、完整而又非常具体的治水经验。认真学习研究和推广都江堰经验,对治理黄河、解决山东的水问题,加快水利网络化建设,发挥我省乃至全国自然地理优势,优化生态环境仍然意义重大。
  都江堰水利事业工程针对岷江与成都平原的悬江特点与矛盾,充分发挥水体自调、避高就下、弯道环流特性,“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正确处理悬江岷江与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统一在一大工程体系中,变水害为水利。具体讲,以三维空间巧妙构筑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渠首“三大工程”,优化岷江特定区段的硬约束,形成不同流量条件下的主流走势、环流力度,造成岷江不同流量条件下的内、外江不同的水沙分配比,克服川西自然地理劣势,优化岷江和成都平原的关系,发展水利网络化,使其最有利于当地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其三维空间的关系是:平面布局是基础、是前提;立面结构是在平面布局的基础上历经千载,反复优化逐步形成的。
  两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这样伟大的科学成就,世界绝无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1872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1986年,国际灌排委员会秘书长弗朗杰姆,国际河流泥沙学术会的各国专家参观都江堰后,对都江堰科学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给予高度评价。1 999年3月,联合国人居中心官员参观都江堰后,建议都江堰水利工程参评2000年联合国"最佳水资源利用和处理奖"。

  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市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
  到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到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李冰创建都江堰
  秦昭王后期李冰任蜀郡守期间(约公元前276~前251年),在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在成都平原顶点的岷江上游干流出山口处作为工程地点,团结和组织西蜀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公元前256年前后建成都江堰。实践证明,历2000多年效益不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地理位置优越、合理,工程布置适合自然规律,分水堤、溢洪道、宝瓶口三项工程相互制约、相辅相成,联合发挥引水、分洪、排石输沙的重要作用。都江堰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效益。
  司马迁考察都江堰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马迁奉命出使西南时,实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了李冰创建都江堰的功绩。后人在其西瞻蜀之岷山及离堆处建西瞻亭、西瞻堂以示纪念。
  张陵传道青城山
  东汉顺帝时(公元126~144年),张陵从洛阳越秦岭到鹤鸣山修道,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七月一日,率弟子来青城山结茅传道。张陵在青城一带山区传道13年,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在青城山羽化,葬第三混元顶。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发祥地,常道观被称为“仙都众奥之妙,福地会昌之域,张天师羽化处焉”。历代龙虎山的天师多来青城山朝拜祖庭,为汉天师张陵扫墓。
  诸葛亮设兵护堰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为农业之根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征集兵丁1200人加以守护,并设专职堰官进行经常性的管理维护,开以后历代设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之先河。
  马可·波罗游历都江堰
  元世祖至元年间(公元1264~1294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陕西汉中骑马,行20余日抵成都,游览了都江堰。后在其《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说:“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鱼,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
  李希霍芬考察都江堰
  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来都江堰考察,以行家的眼光,盛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无与伦比。曾于1872年在《李希霍芬男爵书简》中设专章介绍都江堰。李希霍芬是把都江堰详细介绍给世界的第一人。1872年,李希霍芬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
  修建成灌马路
  成都到灌县公路于1913年动工,从灌县一端建成2公里“示范路”即告停止。1923年,四川省督理委林火良青为总办,改官办为官商合办,1925年全线建成,1926年1月1日通车。是四川省第一条公路。
  创办合资企业
  1919~1920年,灌县人姚宝姗在小金县长卸任后,集会省中经营界人士,与法国基督教士谢安道合资,兴办森茂伐木公司。公司以灌县为基地,在理番(今阿坝州理县)等地砍伐大山原木,加工成方料,经小沟入岷江漂运至灌县紫坪铺收漂,再扎成大筏,水运成都销售,获利甚巨。是为都江堰市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叠溪洪水
  1933年8月25日,岷江上游茂县境叠溪发生7.5级地震,山岩崩塌,横断岷江及其支流。10月9日,岷江被堵塞断流45天后,干流小海子溃决,积水一涌而下。10月10日1时许,洪水进入都江堰市境,洪峰流量约每秒1.02万立方米,冲毁都江堰金刚堤、平水槽、飞沙堰、人字堤等水利工程及安澜索桥。内、外江水汇成一片,汪洋无际。16个乡镇受灾,毁农田1000公顷,死亡5000余人。紫坪、白沙岷江沿岸1万余立方米木材、1000多吨煤炭及药材漂没无遗,都江堰以下各河流沿岸房舍、桥梁、碾磨冲毁无数,流离失所的灾民在万人以上。�
  黄炎培都江堰办学
  1941年,黄炎培到都江堰选定城东郊丰都庙为校址。翌年暑假,委派重庆职业学校校长陆叔昂来灌县购置水田、耕牛、农具,为教学实习准备条件。1944年2月,“都江实用职业学校”开学,由沈肃文任校长,黄炎培偕夫人姚维钧到灌县主持开学典礼,并亲为学校制定“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的校训。学校提倡“手脑并用”的学风,注重学生思想修养、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培养。学校建立董事会,黄炎培任董事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于1945年10月交由灌县地方接办。�
  林森主持都江堰开水典礼
  1942年清明节,四川省政府及灌区14县官员齐集都江堰举行开水典礼,典礼由当时正住在灌县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主持。开堰前先在伏龙观祭祀李冰,向李冰神像顶礼膜拜。祭毕,林森及其从祭人员乘轿直赴二王庙祭祀李二郎。祭毕,林森及其从祭人员又转赴都江堰鱼嘴,在鞭炮和万众欢呼声中,亲视开堰放水。
  冯玉祥捐资建亭
  1941年、1942年、1945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数次在灌县、青城山居留。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冯玉祥寓居青城山真武宫。1945年8月11日晨,当他听到抗战胜利、日本投降的消息时,当即捐资在真武宫侧建亭,取名“闻胜”,并撰书刻碑一通立于亭中。
  解放军抢修都江堰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四川,入川后贺龙司令员指出,要先抢修都江堰,把已延误的岁修时间抢回来。并决定从军费中拨出专款,确定由王希甫负责,由驻灌县解放军协助抢修。12月29日,成立都江堰岁修工程临时督修处。成都军事管制委员会拨款3万银元作抢修经费。驻灌县解放军184师1500余人在师长林彬、政委梁文英指挥下参加抢修工程。整个岁修工程于1950年3月底全部完工。4月2日按照都江堰传统习惯举行了开水典礼。�
  都江堰建堰2250周年庆典
  1994年4月5日,由四川省政府、国家水利部主办,成都市政府、都江堰市政府、都江堰管理局承办的“中国四川都江堰建堰2250周年庆典”在都江堰渠首隆重举行。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69个使团到会祝贺并参加庆典活动,与会人士缅怀李冰父子的丰功伟绩,盛赞都江堰灌区由50年代的灌溉19万多公顷发展到67万多公顷,成为全国最大的灌区、效益巨大的水利工程。纪念活动期间,与会人士观看了富于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的舞蹈、仿古祭祀仪式及砍杩槎放水活动。
  汶川大地震后未见受损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8.0级地震。都江堰是此次地震离震中最近的地区之一,据都江堰景区工作人员介绍,未发现都江堰水利工程受损的迹象。
  [编辑本段]历久辉煌
  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260年而不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有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都江堰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李冰主持创建的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具体地说,利用鱼嘴分水堤从眠江引水灌溉,枯水期,自动将眠江60%的水引入内江,40%的水排入外江;洪水时,又自动将60%的水排入外江,40%的水引入内江。都江堰建于眠江弯道处,江水至都江堰,含沙量少的表层水流向凹岸,含沙量大的底层水流向凸岸,将洪水冲下来的沙石大部分从外江排走。进入内江的小部分沙石,利用伸向江心的虎头岩的支引、宝瓶口的节制和"离堆"的顶托,将大部分沙石从飞沙堰、人字堤排入外江,使宝瓶口引水口和灌区干流免遭泥沙淤塞;利用宝瓶口引水口控制进水量,既保证了灌溉用水,又防止了过量洪水涌入内江灌区,造成灾害。都江堰能自动调节进入灌区的水量,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成为天府粮仓。都江堰是成功运用自然弯道形成的流体引力,自动引水、泄洪、排沙的典范。建堰时,李冰还在江中埋石马作淘滩标志,立"三石人"观察水情消长,开创了中国古代水情测量的先例。历代对都江堰水利工程都非常重视,逐步完善了管理机构,建立了岁修、防洪等维护制度,积累和总结了"六字诀"、"三字经"、"八字格言"等宝贵的治水经验,使古堰持续发展,相沿不废。
  李冰所创建的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是巧夺天工、造福当代、惠泽未来的水利工程,是区域水利网络化的典范。后来的灵渠、它山堰、渔梁坝、戴村坝一批历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记。其工程结构主要由渠首工程、附属工程和灌渠系统工程组成。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组成;附属工程由百丈堤、人字溢洪堰组成;渠系工程主要由内江总干渠、沙黑总干渠、金马河干渠等组成。建国后,为解决都江堰工程维修期间的城市供水问题,又特别设计增建了工业引水暗渠。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奥妙之处,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形成无坝限量引水并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况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解放后,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经济内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适应了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勤劳智慧的川西人民,在发展李冰所创建的都江堰事业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分水泄洪、引水灌溉、低堰排沙、运行维修等各种矛盾关系,紧紧依托自然条件、充分运用工程技术解决了各种问题,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治水经验。“深淘滩、低作堰”六字诀,新、旧两个版本的“三字经”,留下了系统、完整而又非常具体的治水经验。认真学习研究和推广都江堰经验,对治理黄河、解决山东的水问题,加快水利网络化建设,发挥我省乃至全国自然地理优势,优化生态环境仍然意义重大。
  都江堰水利事业工程针对岷江与成都平原的悬江特点与矛盾,充分发挥水体自调、避高就下、弯道环流特性,“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正确处理悬江岷江与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统一在一大工程体系中,变水害为水利。具体讲,以三维空间巧妙构筑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渠首“三大工程”,优化岷江特定区段的硬约束,形成不同流量条件下的主流走势、环流力度,造成岷江不同流量条件下的内、外江不同的水沙分配比,克服川西自然地理劣势,优化岷江和成都平原的关系,发展水利网络化,使其最有利于当地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其三维空间的关系是:平面布局是基础、是前提;立面结构是在平面布局的基础上历经千载,反复优化逐步形成的。
  两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这样伟大的科学成就,世界绝无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1872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1986年,国际灌排委员会秘书长弗朗杰姆,国际河流泥沙学术会的各国专家参观都江堰后,对都江堰科学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给予高度评价。1 999年3月,联合国人居中心官员参观都江堰后,建议都江堰水利工程参评2000年联合国"最佳水资源利用和处理奖"。

李冰和他的儿子的故事,是他们修了都江堰的 。我还知道一些,就是都江堰旁边的一些事情,那些事也很感人》》》》》》》》》》》

从上述内容看,本文不在写“桥”,而重点是写与索桥有关的故事,通过写索桥的故事自然不止这么一点,都江堰也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然而故事是讲不

何公何母|李冰父子|还有许多

额 ,这题。。。。无语了。。。。。何公何母么。。。。何公教书的。。。。叫什么何啥啥。。。何母他媳妇。。。呵呵就是这里。。。。别在意。。。。没办法。。。咱也没文化。。。。。。。就这水平。。。。。。。。。。。。。嘻嘻。。。。。。。。。路过看看。。。。。。。顶一下。。。。推荐答案的


都江堰有哪些神奇的民间故事?
3.都江堰传说三——夫妻桥(安澜桥)传说 在都江堰上还跨了一条安澜桥,安澜桥又称夫妻桥,民间流传着夫妻二人立志修桥的动人故事。说的是清代嘉庆年间,川西韩家坝的私塾先生何先德决心重修破败了的安澜桥。他向各方募集资金,带领百姓动工修建,触犯了摆渡口渡头的利益。渡头就勾结官府,以“草菅...

有关都江堰的故事
1、司马迁考察都江堰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马迁奉命出使西南时,实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了李冰创建都江堰的功绩。后人在其西瞻蜀之岷山及离堆处建西瞻亭、西瞻堂以示纪念。2、诸葛亮设兵护堰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为农业之根本、国家...

关于都江堰的的动人故事
就是那个河公河母桥和李冰父子很感人,在六年级的课本里面有一个索桥的故事,里面就有介绍。

有关都江堰的故事和资料
故事: 传说都江堰里锁着一条黑龙,要等着铁凳开花铁索断才能逃出升天。只是传说,有年有个带小孩的女人在铁索桥在换尿布,把尿湿的布放在了铁凳上突然风云变色,整个江都在颤抖,那个女人拿着尿布撒腿就跑,可惜那黑龙总纠没逃脱

有关都江堰的故事
李冰治水。公元前256年,时任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的李冰把阻碍江水东流的玉垒山劈开。将岷江改道,引水至成都,对于秦国的战争布局而言,尤为重要。李冰提出“分洪以减灾,引水以灌田”的治水方针,在岷江上修建了一座防洪、灌溉、航运兼用的大型综合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现存至今依旧在灌溉田畴,是造福...

都江堰 动人故事
地震的那一刻,都江堰新建小学盲哑班正在一间平房里上课。大伙都撤离了,小马还坐在教室里。“那时有个老师大叫,小马,赶紧出来。”不过,小马还是没有反应。一个老师冲了上去,一把把小马拽了出来。地震后清点人数,学校的17个智障学生、26个聋哑学生全部幸存。为了保护幸存的学生,老师们自发围成了一...

有关都江堰的故事
都江堰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水利工程之一,其故事源远流长,充满了智慧与传奇。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这一工程的目的是引流岷江江水,以灌溉成都平原的广大农田,同时也防止了洪水的侵袭。都江堰的主体工程包括...

求李冰父子修都江堰的故事,最好短一些
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堰是堵水的堤坝),就是秦国蜀郡(今四川西部)郡守李冰和他儿子二郎带领人民修筑起来的。这一水利工程到现在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我国著名的粮仓。 当时蜀郡经常发大水。蜀郡的成都、灌县(今都江堰市)一带,是个大平原。岷江就发源于蜀郡西北部终年积雪的岷山...

关于都江堰的的动人故事
关于都江堰的的动人故事  我来答 1个回答 #国庆必看# 旅行如何吃玩结合?匿名用户 2014-05-23 展开全部 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市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 到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

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的故事是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的故事
关于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的故事是,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的故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李冰] J.58(4-2) 李冰(公元前3世纪),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工程专家。2、约在公元前256年-前251年,他被秦昭王任命为蜀郡的地方长官太守。3、当时纵贯四川成都西北...

宁远县14789562424: 都江堰的故事!急 -
沃筠骨力:[答案] 司马迁考察都江堰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马迁奉命出使西南时,实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了李冰创建都江堰的功绩.后人在其西瞻蜀之岷山及离堆处建西瞻亭、西瞻堂以示纪念. 张陵传道青城山 东汉顺帝时(...

宁远县14789562424: 有哪些有关都江堰的动人故事 -
沃筠骨力: 都江堰新建中学特教老师谢罡在地震发生时心系残障学生,危险瞬间拽出特殊学生,校内17个智障学生和26个聋哑学生全部幸存.有的教师挺身而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有的教师义无反顾,用血肉之躯顶住断壁残墙;有的教师舍生忘死,一次...

宁远县14789562424: 求有都江堰的动人故事 -
沃筠骨力: 索桥的故事 作者:巴金 四川灌县二王庙山脚有一座索桥,叫做“安澜桥”.桥身有一里光景长,是用粗的竹索挽成的,竹索上面铺着一块一块的木板,木板铺得不整齐,中间还露缝.木板不宽,也不长,三个人并排走在上面,就不大方便....

宁远县14789562424: 都江堰抗震救灾有哪些动人事迹?简单点
沃筠骨力: 感人事迹① 都江堰新建中学特教老师谢罡在地震发生时心系残障学生,危险瞬间拽出特殊学生,校内17个智障学生和26个聋哑学生全部幸存.有的教师挺身而出,张开双...

宁远县14789562424: 有关都江堰的动人传说除了李冰父子和何公何母之外,急急急!!!
沃筠骨力: 花蕊夫人,是后蜀后主孟昶的费贵妃,一个歌妓出身的贵妃.费贵妃,青城(今都江... 以都江堰为农业之根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征集兵丁1200人加以守护,并设...

宁远县14789562424: 关于都江堰的的动人故事 -
沃筠骨力: 就是那个河公河母桥和李冰父子很感人,在六年级的课本里面有一个索桥的故事,里面就有介绍.

宁远县14789562424: 都江堰的感人故事 -
沃筠骨力: 这索桥又叫作“河公河母桥”,有一个人姓何,他发明了这座桥,但因没有栏杆,有许多人失足落水而死.官府把一切责任都推向何先生,将他逮捕处死.他的妻子继承了他的事业,又发明了铁栏杆,才成了现在的铁索桥!!

宁远县14789562424: 有关都江堰的动人故事?急急急 -
沃筠骨力: 在很早很早以前,山里有个穷人家的孩子,在割猪草的时候发现一棵又肥又大的青草,他舍不得割,就用尽吃奶的力气把它拔起来,拔起来后,他看见有一颗红红的珠子从草根滚落下来.少年十分高兴地把珠子拣回家.他把珠子放在衣柜里,衣柜就满柜的新衣服,他把珠子放在米柜里,米柜的米就天天都是满的.财主知道此事后,就逼他交出红宝珠.少年躲不过,又藏不了,情急之下,他把红宝珠往嘴里一放,不知不觉就吞到肚子里了.吞下后他口渴无比,就趴在小溪边喝水,谁知水猛然变得无比的大,把他拖到了水里,一路冲泻下来,冲坏了很多田地房屋,冲出了这条新河,他就被人称之为孽龙.后来是李冰和儿子二郎神收复了他,用铁练将他琐在二王庙的在伏龙观.

宁远县14789562424: 都江堰地震时的动人事迹事迹 -
沃筠骨力: 从5月12日到昨日,3天,对武警成都支队二大队副大队长张秋红来说,像是一个世纪.这个14年兵龄的铁铮铮汉子,率队解救都江堰一废墟中的幸存者,而他的父亲和嫂子就埋在这片废墟中.虎目噙泪,十指掘土,战友帮助张秋红将父亲和嫂子从废墟中刨出时,他已经没有了眼泪,颤抖的身影依旧站在废墟的顶部,指挥救援……

宁远县14789562424: 5.12汶川大地震都江堰抗震救灾的感人事迹要超短的! -
沃筠骨力:[答案] 劫后余身,买伞赠学生5·12地震中,都江堰支部农工党员柳曦和廖崇凯夫妇新装修的房屋毁于一旦,财产尽失.劫后余身的他们顾不得内心的伤痛,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竭尽所能帮助其他受灾群众.身为医生的柳曦立即投入救治伤...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