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写马嵬事变批判杨贵妃的诗?

作者&投稿:拔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杨贵妃被谁杀死的~

杨贵妃死于马嵬坡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但是,杨贵妃魂归离恨的真正原因,或者说是被谁杀死的,诗家有不同的说法.
杜甫名诗《北征》最后一节,写到马嵬事变;:忆昔狼狈初:事与古先别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从其中中自诛褒妲;一句看,杜甫似乎是说,杨贵妃是被唐玄宗亲自下令处死的.
刘禹锡《马嵬行》诗转述当地小孩子的说法:军家诛戚族,天子舍妖姬.;具体细节是: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无晖.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意思是,唐明皇在军人的逼迫下,不得已(请特别注意舍;字)用内含金屑的毒酒赐死杨贵妃.
白居易《长恨歌》叙述唐明皇带着杨贵妃逃至西出都门百余里;的马嵬驿时,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显然,白居易认为,杨贵妃是被扈从军人处死的.
郑畋《马嵬坡》诗是这样写的: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诗中虽然说唐明皇难以忘怀杨贵妃,但主要内容是:拿南朝陈后主(隋军攻占南京时,他跟妃子张丽华、孔贵嫔一起躲在景阳宫一口枯井里)作反衬,说明唐明皇圣明,能够在危急时刻,为了国家利益,下令处死自己宠爱的妃子.
这几首诗,都是唐人咏马嵬事变;的名诗.他们的观点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三派:杜甫、郑畋似乎倾向于认为,唐明皇在处死杨贵妃一事上是主动的;白居易强调扈从军人(六军的作用,没提唐明皇的作用;刘禹锡介于两者之间,既强调了军人的作用,也没有忽略唐明皇的作用.
那么,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呢?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二引魏泰《隐居诗话》,对刘禹锡、白居易的观点、措辞很不以为然,认为他们的诗,歌咏禄山能使官军叛,逼迫明皇,明皇不得已而诛杨妃;,并斥责道:岂特不晓文章体裁,而造语蠢拙,抑亦失臣下事君之礼;.魏泰特别赞赏杜甫的说法,因为它肯定了唐明皇能够吸取夏商末代君主的失败教训,畏天悔过,赐妃子以死;.至于郑畋的《马嵬行》,意思倒是没错,但是,词句凡下,比托无状;,不值得一说.
今人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一书《欣赏与阅读编比较》中,完全不同意魏泰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的观点.他认为,魏泰的观点是极端错误的;.他认为:这几首诗中,白居易写得最好,因为写出了事实的真相,写出了唐明皇无可奈何的心情,也写出了在危急时牺牲杨贵妃的丑恶表现;;刘禹锡写的不如白居易,刘虽然也写了事实,但他用‘夭姬’两字,具有‘女人是祸水’的错误观点;;郑畋歌颂唐明皇是圣明天子,违反官军迫死杨贵妃的事实,是不对的;;杜甫还要替唐明皇美化,写得最不行;.
跟周振甫先生对魏泰的说法差不多,我也基本上不能同意他的说法.我认为,周振甫先生的观点,也未免带有时代的烙印.其实,孰是孰非的问题,都是可以讨论的.首先,杨贵妃被处死,原本就是多方作用的结果;其次,史书记载也颇含糊,不见得是诗人们故意歪曲;再次,评论诗歌好坏,不能简单依据是否反映了自己认为的所谓事实;,还应该考虑到写作的时代背景之类情况.例如,杜甫写《北征》一诗,时当安史;乱中,肯定唐明皇中自诛褒妲;,或许有勉励君王、激励斗志的用意.萧涤非先生《杜甫诗选注》云:在当时危急存亡的情况下,把皇帝说成一个昏君,便要影响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的情绪;.此说有理.事实上,杜甫也并非真的认为,杨贵妃就是唐明皇亲自处死的.上引《北征》诗句,接着还有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几句.杜甫特意提到当时兵谏主事者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并给他如此崇高的评价.可见,杜甫并没有丝毫抹杀军人作用的意思.他只不过是把话说得委婉一些,艺术一些罢了.
其实,杨贵妃的被缢杀,直接原因固然是马嵬坡禁军兵谏和玄宗许可两个.但是,祸根早已种下.对此,新旧《唐书》杨贵妃传都有所透露.
《旧唐书》云:及禄山反,露檄数国忠之罪.河北盗起,玄宗以皇太子为天下兵马元帅,监抚军国事.国忠大惧,诸杨聚哭,贵妃衔土陈请,帝遂不行内禅;《 书》云:禄山反,以诛国忠为名,且指言妃及诸姨罪.帝欲以皇太子抚军,因禅位,诸杨大惧.哭于廷.国忠入白妃,妃衔块请死,帝意沮,乃止;.
根据新旧唐书的如上记载,我们知道:杨贵妃之死,曾经百般讨好她的干儿子;安禄山,是重要有力的推手;后来(公元756年7月)在灵武继位的太子李亨(唐肃宗),有可能是马嵬事变;因而也是诛杀杨贵妃的幕后操手.
不过,归根结柢,杨贵妃的悲剧,根源还在于她那位臭名昭著的堂哥杨国忠的多行不义,在于她及其姊妹的不懂得谨言慎行,明哲保身.还是应了那句古语: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杨国忠、杨贵妃兄妹,早在马嵬事变;之前,已经很清楚地知道,只要玄宗一退,没有人能再罩着他们,他们犯下的罪孽,造成的祸害,立刻就会遭到清算,末日就会到来.

马嵬烟柳正依依,又见銮驾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更休怨杨妃。

唐诗人罗隐的这首《帝幸蜀》,从中和元年(公元881年)黄巢军攻克长安,唐僖宗逃蜀之事,表达了对杨贵妃之死的态度。这首诗构思别致,表现手法奇妙。而表达之意非常明白,即讽刺批评了那些把安史乱由妄加在杨贵妃身上的观点。清同治年间诗人赵长龄《马嵬》一诗:“不信曲江信禄山,渔阳鼙鼓震秦关。祸端自是君王启,倾国何须怨玉环。意亦如此。这首诗简洁直浅,观点鲜明。安史乱由,罪责当谁,读者不难辨知。
李益是中唐一位杰出的诗人,他曾先后两次途经马嵬驿,怀古抒情,写下了三首诗歌,其中一首《过马嵬》写道:

汉将如云不直言,寇来翻罪绮罗恩。

托君休洗莲花血,留记千年妾泪痕。


其时,安禄山反迹已露,有识之士早已看出。可是满朝文武,却没有一个须眉男子直言谏上,改变事态。两京沦陷,君臣西逃时,竟把罪责加在了杨贵妃身上,显然是不公正、不合理的。不由诗人不为杨贵妃鸣冤叫屈,“留记千年妾泪痕”,深沉之冤,不平之气溢于言表,扑面而至。诗人在另一首《过马嵬中》又写道:

金甲银笙尽已同,苍茫罗袖隔风尘。

浓香犹自随銮辂,恨魄无由离马嵬,

南内真人悲帐殿。东溟方士问蓬莱。

唯留坡畔弯环月,时送残辉入夜台。

长安收复,玄宗回京,一切依旧。唯有杨贵妃尸骨留在了马嵬坡。她孤魂无依,遗恨满腔。诗人表达的情感,极易引人共鸣。
晚唐大诗人李商隐咏写的马嵬诗可与李益引为同调。他的诗作鞭辟入里,揭示本质,把酿成“安史之乱”的责任完全归到唐玄宗身上,廓清了许多迷雾。他的《马嵬二首》之一云: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这道诗首句概括了“安史之乱”初起时的情景,第二句从两面落笔,持论确当,先说杨贵妃之死,是玄宗一手导致的;再言他西逃幸蜀,丢了皇位,也是咎由自取。这一切都是自作自受,最后指明责任全在唐玄宗本人。这首诗语意深邃,观点辨证、洞察实质,是有关杨贵妃诗中一首难得的佳作。
古来很多人认为杨贵妃是“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罪在不赦。不少诗人也持这种“女人祸国”论,在这种观点的诗中,影响最大的当推杜甫的《北征》诗云:

忆昔狼狈初,事与古先别。

奸臣竟菹醢,同恶随荡析。

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

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

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

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

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闼。

都人望翠华,佳气向金阙。

园陵固有神,扫洒数不缺。

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杜甫在诗中回顾了当年的兵变和兵变后历史的发展;对“马嵬兵变” 做了简单评价,维护唐玄宗之意显而易见。在他看来,唐朝鸿运的中衰,责任不在“明皇”李隆基,而在于杨贵妃及其家族。显然,杜甫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以儒家思想来立论的。在此观念中,圣明的天子永远圣明、无由指责,连唐玄宗的狼狈逃蜀也是“与古先别”。
与杜甫持类似观点的还有一些诗人。刘禹锡在他的《马嵬行》中有“军中诛戚族,天子舍妖姬”的诗句。”“戚族”“妖姬”专指杨国忠、机贵妃。从用词的褒贬色彩上就明显地表现出了作者的思想倾向。
明代诗人石川席在《马嵬怀古》一诗中写道:

玉貌红颜称太真,当时寄发宠恩新。

胡儿向事先忘母,是使妖姬逼上宾。

清代诗人李化楠的《杨贵妃墓》,表达的也是这样的观点。诗云:

香肌红颜貌如仙,一曲霓裳绝可怜。
谁使君王西出走当时还赐洗儿钱。

这两首诗着眼于杨贵妃的美貌及其荒淫腐化的生活,认为她是“以色祸国”,把“安史之乱”的祸由推在了杨贵妃身上。
在吟咏杨贵妃的诸多诗歌中,除了泾渭分明,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外,还有一些诗人站在其他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林则徐路过马嵬,作有《题太真墓》(八首),其第一首写道:

六军何事驻征骖,妾为君王死亦甘。

抛得娥眉安将士,人间从此重生男。

林诗以杨贵妃的语气,表达了甘愿牺牲自己保全唐玄宗、乃至整个唐王朝命运的可贵品质,把杨贵妃的死境界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尾句又暗含着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对唐玄宗薄情寡义的谴责。感情沉郁,引人深思。
清代极负盛名的诗人王士祯《渔阳续集》中有一首《马嵬怀古》,诗云:

何处长生殿里秋,无情清渭日东流。

香魂不及黄幡绰,犹占骊山土一丘。

黄幡绰,盛唐时长安第一优人,梨园乐工。其滑稽多智,深得唐玄宗喜爱,死后葬在骊山。诗作自然流畅,感情深沉。写“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死后草葬荒坡,尚不及一梨园弟子,凄悲、衰叹之情溢于言表。
明代画家,文学家唐寅(唐伯虎)有一首《题太真图》写道:

古来花貌说仙娥,自是仙娥薄命多。

一曲霓裳未终曲,金钿早委马嵬坡。

唐寅的这首诗是对杨贵妃红颜薄命的哀叹。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之三云:

万图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这首诗描绘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宫中和蓄意叛乱、造他们反的安禄山狂欢共饮的情景,极具讽刺意味。是对李、杨醉生梦死、不辨忠奸的讥讽和鞭挞。
清代女诗人陈葆贞在她的《杨太真》诗中表达的是另一种观点:

一死能教国难平,马前值得早捎生。

红颜若向升平老,未必君王不负盟。

此论自成一家,先说杨贵妃死得有价值,再从女性的角度对她即使不死,能否和唐玄宗白头到老提出质疑。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在众多吟咏杨贵妃的诗歌作品中,有两首诗不能不特别提及。
第一首是宋代末期隐逸诗人真山民的《杨妃》,诗是这样写的:

三郎掩面马嵬坡,生死恩深无奈何。

瘗土驿傍何足恨,潼关战处骨埋多。

这首诗值得称道之处在于,诗人冲破了李杨故事本身,把同情之泪洒向了抵御叛军、战死疆场的将士们。与所有沉浸于对李杨爱情的颂美、对杨贵妃沉冤的悲惋之类诗相比,真山民此诗无疑立意要高出许多。
另一首是清末袁枚的《马嵬》,其第四首云:

莫唱长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马嵬》 作者袁枚 朝代:清 体裁:七绝 类型:怀古
  原文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赏析】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不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诗情文思。白居易著名的《长恨歌》,在揭示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而造成政治悲剧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二人爱情悲剧的同情。袁枚此诗却能不落俗套,另翻新意,将李、杨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强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长恨歌》和《石壕吏》是为人所熟知的著名诗篇,其创作背景均为安史之乱。它们一以帝王生活为题材,一以百姓遭遇为主旨,恰好构成鲜明的对照 《马嵬》是乾隆十七年(1752)袁枚赴陕西候补官缺,路过马嵬驿所作,共4首。袁枚与爱妾分别,远赴陕西,实属身不由己,联想到白居易《长恨歌》所写李杨情事,认为百姓的生离死别不胜枚举,李杨二人的生离死别并不值得同情。
  翻译
  当年流传的而且又写入《长恨歌》中的关于唐玄宗和杨贵妃七喜相会的爱情故事,并不值得歌唱,因为人世间还有能拆散夫妻的“银河”不知有多少夫妻经受了生离死别的痛楚。像石壕村里那样儿子战死而媳妇守寡,老翁逾墙而老妪应征之类夫妻诀别的情景,比玄宗和贵妃的爱情悲剧更能催人泪下,涕零如雨了。 译文: 用不到去歌唱当年皇帝妃子的悲欢离合;在人间也有银河,使得千千万万人家夫妻离散。象石壕村那样的夫妻决别数也数不清,老百姓的泪水比长生殿上洒的那点泪水多得多了
  作者信息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是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24岁参加朝廷的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

一般情况下,没有人们都挨贵妃、

但是我才疏学浅你可以去百家讲坛【唐玄宗】找一找
或者是长恨歌

好像没有批判吧
白居易的长恨歌 李商隐的马嵬二首都有涉及 但看不出批判


马嵬坡事变的真实故事是什么?
如此血腥的教训在眼前,太子怎么敢密谋陈玄礼。而且李甫国对李亨极度迫害,太子处于“弗保朝夕”的状态,哪有心思与李甫国合谋去杀杨贵妃呢。杨贵妃没死,去了日本。有人说杨贵妃并没有死在马嵬坡,而是东渡日本,到了日本的一个叫“蓬莱”的仙山上,最后死在日本。据说日本有杨贵妃的雕像和贵妃墓。

马嵬坡事件是怎么回事?
马嵬事变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诛奸相杨国忠为借口,突然在范阳起兵,惊破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美梦。转瞬之间,洛阳失陷,潼关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携爱妃杨玉环,仓皇逃离京师长安。刚到马嵬坡时,六军不发。禁军将领陈玄礼等对杨氏兄妹专权不满,杀死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

资治通鉴·唐纪·马嵬事变注释
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北,是著名的马嵬事变发生地。李辅国,曾侍奉高力士,因马嵬事变后提出策略而逐渐掌权。"遮"字反映了拦阻的行为,"支体"指代身体。韦见素是当时的左相,"挝"是敲击的动作,"杖屦"则是手杖和鞋子。"倾首"表示低头,"晷刻"表示短暂的时间。"舆"在这里指抬,陈仓则是当时的地名,...

《泪比长生殿上多》与诗中提到作品无关的作家是?
关汉卿。字汉卿,号已斋, 汉族,解州人。 元杂剧奠基人,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居四大家之首。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形成了他的主题深刻、结构严谨、形象活泼鲜明、语言泼辣质朴的杂剧特色。他是我国戏剧史上作品最多,成就最大的一位作家。《马嵬》清代 袁枚 原文:莫唱...

如何看待马嵬坡事变
马嵬坡事变是发生在安史之乱中的一次对唐王朝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由于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及其兄妹在这次事变中被中央禁军全部诛杀,从而清除了大家眼中误国招乱的“祸本”,结束了唐玄宗天宝年间昏庸淫乱的政治生涯,为后来平定叛乱提供了客观的有利条件,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唐王朝覆灭的命运。

马嵬坡事件是怎么回事?
马嵬坡事件指的是:天宝十四载,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途经马嵬驿时,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跟杨贵妃,随即哗变,乱刀杀死了杨国忠。唐玄宗言国忠乱朝当诛,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

马嵬坡古诗赏析
《马嵬坡》是唐代诗人郑畋的作品。此诗以“马嵬事变”作为背景。前两句写唐玄宗回马长安,杨贵妃却已死。尽管山河依旧,然而却难忘旧情。“云雨难忘”与“日月新”对举,表达玄宗欣喜与长恨兼有的复杂心理。后两句以南朝陈后主偕宠妃躲在景阳宫井中,终为隋兵所虏的事,对比唐玄宗马嵬坡赐杨贵妃自缢的...

《马嵬》教学设计优秀篇(2)
参见课文注解,但要明确马嵬事变内容 三、疏通诗意 1. 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2. 解释重点词语 更:还有;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笑:嘲笑; 如何:为什么 四、诗歌欣赏 1.《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

如果没有马嵬事变,李亨还能当上皇帝吗?
如果没有马嵬事变,李亨当皇帝的机会确实是非常之少。为什么这么说呢?姑且不论李亨事实上只比唐玄宗多活了不到半个月(唐玄宗死于762年5月3日,李亨死于726年5月16日)。一个人能够活多少岁,是很难说的,我们不能用这个来进行判断。但就算李亨真的能够活得久一点,他究竟能不能够当皇帝?确实还是一...

马嵬坡事变的真实故事是什么?谁才是杀杨贵妃的主谋?
其一:杀死杨贵妃的主谋是高力士 高力士激发了内廷和以杨国忠为首的势力的矛盾,他拉拢了陈玄礼站在自己这一方,在马嵬坡发起哗变,将杨国忠等人一网打尽,还逼得唐玄宗不得不杀杨贵妃。但是高力士从来不敢参与政事,杨国忠一直也想拉拢他,他们的关系还没有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吧。其二:杀死杨贵妃的主谋...

宣武区13824267866: 李商隐《马嵬》是不是讽喻诗 -
韶食新天: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马嵬》为咏史诗,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 )故事为抒情对象.诗开...

宣武区13824267866: 你认为《马嵬》是否属于带讽刺的七言律诗,请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
韶食新天: 马嵬其二是一首政治讽刺诗,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杨贵妃)的故事为抒情对象,诗中隐含作者对唐玄宗的强烈批评之意.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徒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四纪,即四十八年,表明了唐玄宗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却保不住自己的宠妃,极具讽刺意味.

宣武区13824267866: 马嵬的李商隐和马嵬的袁枚,这两首诗古诗背景一样,但各有什么特点? -
韶食新天: 李商隐的两首《马嵬》: 【其一】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

宣武区13824267866: 李商隐的《马嵬》(其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不要太长三句即可! -
韶食新天: 讽喻唐明皇杨贵妃爱情的虚无和不可依靠,更嘲讽了李隆基身为天子无法保全宠妃的无能与无奈以及杨贵妃一生荣宠却惨死马嵬坡的悲惨命运.

宣武区13824267866: 《马嵬》是谁写的诗
韶食新天: 诗词名:马嵬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体裁:七律 类型:怀古 马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空荡荡的马嵬坡下,独见玉...

宣武区13824267866: 关于马嵬兵变的诗词 -
韶食新天: 唐多令车过马嵬坡恩爱宠娇身,江山重六军.雨淋铃、凭吊香魂.千载歌吟长恨曲,未央柳,马嵬尘. 一页废兴文,百年忙碌人.叹李杨、故事常新.依旧斜阳唐景色,花寂寂,草茵茵.1995.4.2兴平]附雪倾城原玉:马嵬坡v歌舞华清春夜长, 烽烟一骑报渔阳. 如今马嵬坡边月, 犹照无名野草黄.芊若原玉:最是芳华景不长, 谁怜落叶照斜阳. 马嵬坡上流光老, 触目空余野草黄.雪倾城原玉: 谁识无眠清夜长? 谁留碎影舞斜阳? 何堪最是西风恨, 吹老几番榕叶黄?郑畋 唐 七绝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相思点点泪余痕,马嵬坡前扼妃魂,天子无奈恨千载,布衣村妇乐天年.

宣武区13824267866: 为杨玉环作评价首诗, -
韶食新天: 丽质天生君王迷,一朝在侧苍生弃.浅笑舞动霓裳雨,恩爱此情史难及.范阳兵出刀兵举,惶恐西去长安泣.马嵬长坡坡漫漫,此去路远君莫停.蜀道剑阁阻不住,此情与君难分离.

宣武区13824267866: 李商隐【马嵬】其二的手法和主旨? -
韶食新天: 1、手法 (1)夹叙夹议 开头两句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徒然听说也. 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

宣武区13824267866: 李商隐的《马嵬》(其二)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
韶食新天: 唐人咏马嵬之变的诗很多;在艺术表现上虽然各有特色,但从思想倾向上看,其中的大多数,是把罪责归给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的.李商隐这首七律,却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别开生面. 诗以“马嵬”命题,重点是写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

宣武区13824267866: 《马嵬.》 -
韶食新天: 《马嵬》作者:李商隐朝代:唐体裁:七律类型:怀古 原文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解释 空荡荡的马嵬...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