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反心理学伦理道德规范的案例(事件)越多越好

作者&投稿:马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大一思修法律论文800字左右~

一、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
1、违法犯罪主体低龄化
据统计,1980年全国青少年违法犯罪总人数为36万,到1990年猛增至82万,1990年至2000年的10多年间,18——25岁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30%——35%左右。14----18岁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40%。近几年的情况更不容乐观:2004年7月14日的《人民日报》报道,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一份统计表明,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据上海电台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最近联合对10多所学校6至12岁孩子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同学之间发生矛盾的占14%,其中有暴力行为的占到12%……这些数据的浮现显然是触目惊心的。从违法犯罪主体来看,在校中学生占绝大多数,特别是初高中(中专)学生,十二、三岁就开始小偷小摸,十六、七岁就已经开始“小人作大案”了。据某市法院统计,在1998年至2000年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北方某城市破获的一个抢劫犯罪团伙中,年龄最大的16岁,最小的才仅仅12岁。
2、侵财、物欲型违法犯罪为主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导致青少年不健康的消费心理,产生畸形的占有欲望。有些青少年家庭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平时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惯,缺乏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一旦生活陷入困境,就无法适应现实生活,不自觉地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据统计,在众多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盗窃、抢劫等侵财性犯罪案件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一半以上,位居榜首。报载,某监狱关押的100名青少年犯罪者,他们中属于盗窃、抢劫、诈骗、敲诈勒索钱财者多达68人。
3、 拉帮结派,团伙违法犯罪居多
青少年这个特殊的年龄段,从众心理比较严重,他们有比较强烈的集体归属感。青少年身心发育还不完全成熟,这决定了他们势单力薄,拉帮结派、哥们义气,求胜好斗的犯罪心理。有些青少年曾是犯罪的受害者,因为某种原因未能受到法律的保护,从而把对犯罪分子的仇恨转化成为对社会的憎恨,一有机会就报复社会,宣泄自己的仇恨,使自己由一名令人同情的受害者变成一名令人愤恨的凶犯。 他们往往是三五成群,七八一伙,互相利用,互相依存,逞强赌狠,称霸一方,抢劫、勒索、罢场子、收保护费,有的甚至带有黑社会帮派萌芽性质。据统计,2003年这类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50%以上。
4、 有关性方面的违法犯罪明显增多
不良文化尤其是色情文化不仅助长了社会风气的败坏,而且也助长了青少年性方面违法犯罪的发生。众所周知,早已灭绝的卖淫现象沉渣泛起,一些过早辍学而又无业的年青女孩流向社会后,不思进取,贪图物质享受和对金钱的不正当追求,逐渐沦为风尘女子,走上卖淫之路;一些青少年因为家庭出现变故,失去亲情,产生严重的失落感,在麻木不仁中染上恶习,不知不觉地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尤其是一些男孩走向社会后,往往混迹于录像厅,网吧、迪厅等娱乐场所,很容易接触一些淫秽的音像、色情信息,再加上青少年正处于青春萌动期,往往经不起诱惑,而走上猥亵、强奸女性的违法犯罪。
5、犯罪形式趋于智能化,技术化
科技的发展不仅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也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当然也给青少年犯罪分子使用高科技犯罪带来了便利。例如,利用网络技术发布虚假广告、虚假信息诈骗;利用高科技手段攻击重要的计算机系统,制作传播电脑病毒;破解他人银行帐号;利用万能钥匙撬门开锁,入室盗窃;一些青少年反侦查意识明显增强,利用从报刊、杂志、影视上学到的反侦查手段实施违法犯罪,制造作案现场,消除犯罪痕迹,以逃避打击等。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
1、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法制教育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要阵地,但在学校教育中,与其他专业文化课程相比,法制教育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当前,虽然社会各界都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子仍然挥之不去,家长“望子成龙”,学校要靠升学率保牌子,争先进,教师要靠中高考成绩“得面子”。虽然大多数学校领导,教师都知道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但因为受升学率这个评判标准的左右,在课程安排上,法制教育与中考、高考课目相比形同虚设,根本称不上重视,青少年法制观念淡漠,也就不足为怪了。
2、 受家庭不良教育的影响
家庭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第一场所,也是最重要的场所。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家庭教育作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中心点”,也即第一道防线。
现阶段未成年人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但却不懂得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科学的教子方法,他们往往只注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视其精神和心理需求。表现为只重视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成绩,而忽视对孩子健全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都存在着影响,孩子性格和行为的曲线,总是围绕家长性格和行为的轴线上下波动的。实践证明,凡是对孩子人格和品德教育抓得好,抓得及时的,孩子就能健康成长;反之,孩子的人格和品德就可能出现问题,久而久之,就会滋生不良习气,积习难返,逐渐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3、社会上不良文化的影响
当前,社会上文化娱乐场所管理混乱,有关这方面的法制还不健全。漫步都市街头,网吧、舞厅、酒吧、录像厅遍布大街小巷,农村一些城镇也有零星分布。特别是地下黑网吧,对青少年影响最大。众所周知,网络游戏大多以“攻击、战斗、搏杀、竞争”为主要成分,思想意识相对单纯的青少年却对此如痴如醉。这些火爆刺激的内容往往使他们模糊了道德认知,淡化了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到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这种错误的观点一旦形成,他们便会不择手段,欺诈、偷窃、对他人施暴,甚至致人死亡。目前,因为玩电子游戏而引发的道德矢范、行为越规、以至走上违法犯罪的行为逐年增多,令人痛心。
另外,互联网上仍游离着一些色情、赌博、迷信和反动信息,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沉溺其中。一些青少年在互联网上交流喜欢使用污言秽语,还有的通过上网大聊两性话题,十分肉麻,这一切对诱发青少年犯罪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阶段,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感情奔放,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另一方面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青少年毕竟稚气未脱:他们心理不稳定,思想意识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他们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差,感情脆弱,自控能力也弱,行为不稳,模仿力强,且好冲动,往往意气用事,不计后果。主要表现为“五观”不正:(1)以自我为中心,只想索取、不愿奉献,极端利己的价值观;(2)过分追求金钱、享乐、名利、实惠的人生观;(3)美丑、善恶、荣辱、爱憎,是非、苦乐、得失完全颠倒的道德观;(4)哥们义气高于一切的行帮式的友谊观;(5)放荡不羁、崇尚低级感官刺激的性爱观。正是在这些强烈、畸形的欲望的驱使和错误观念的支配下,一些青少年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思想品德是一本小孩子洗脑的东西,而法律基础是一种给人定下规则的,这两本和心理学都没有关系

心理学研究总的伦理道德问题
(内容来自《改变心理学的40项实验》)

以人或动物为研究对象的道德问题
没有研究对象,就没有科学研究。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亚原子微粒,植物学的研究对象是植物,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元索周期表中的元素,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则是人。有时,一些研究中所用的特定程序或行为不能用于人。因此,就用动物来替代。然而,以动物为对象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人,而不是动物

本身。在接下来的文章中,读者将读到一些以人和动物为对象的研究。有些可能会引发人们对研究中道德问题的思索。通常,当紧张或痛苦的过程被作为研究的一部分加以讨论时,在这一章中道德问题就值得关注。由于这是个灵活多变的热门话题,我在这里简要地讨论一下当代心理学家遵循的道德准则,为本书后而要

介绍的研究内容作铺垫。

以人为被试的研究
美国心理学会制定了严格、明确的准则,指导以人作为被试的心理学实验研

究。下面是这些准则的部分内容:

“心理学家必须尊重个体的尊严和利益,尽量保护个人最基本的人权。心理学家应致力于增加时人类行为的认识,让人们更了解自己和他人,并运用这些知识为人类谋幸福。在追求这些目标时,必须尽童保护研究参与者的利益一一这也是研究目标的一部分。”〔引自美国心理学会(1981),《心理学家的道德准则》,

《关国心理学家》杂志,36,633一638页〕。

针片这些准则,在以人为被试的研究中,必须进守以下几条

原则:

1.知情同意。研究者必须事先告知被试实验的目的和程序,以便让被试能够做出是否参加实验的决定。如果某人同意参加实验,这就称为知情同意。在本书中读者可能会看到,有时实验的目的不能事先告诉被试,否则将会使被试的行为发生变化并污染实验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就要隐瞒实验目的。虽然如

此,研究名仍应尽量给被试足够的信息,做到“知情同意”。并且,只有在隐瞒实验目的后所得的研究发现可能会极具重要性时才可以这么做。

2.随时都可自由退出实验。在以人为被试的研究中,被试应该知道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他们随时有退出实验的自由。这似乎是一条不必要的规则,因为很显然.被试感到实验程序让他们十分不适时,就能简单地选择退出。然而,事情并不总是如此简单。例如,在大学里.许多心理学实脸的被试是那些为得到学分

而参与实验的学生。他们会认为,中途退出实验会影响他们得到学分,因此他们并不自由。付费被试在参加心理学实验时,如果研究者让被试觉得只有做完实马全刁能获得报酬,这种不道德的诱导会使被试失去退出实验的自由。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被试应在实验开始前仅凭他们的参与便得到相应的学分或报酬。

3.询问执行任务的情况并保护被试不受到伤害。在实验过程中,实验人员有义务保护被试免遭实验程序带来的身心伤害。绝大多数心理学研究(包括所用方法)在进行时或完成后对被试没有任何伤害。然而.即使看起来无害的实验程序有时也可能使被试产生沮丧、尴尬、担心等负面影响。防止这种情况的常用措

施是询问被试执行任务的情况。宅在被试完成一个实验后,特别是那些含有任何形式的欺骗的实脸,被试应立被告知真相。在此过程中,实验人员应该向他们说明实验的真实目的和目标,井且被试有权对有关向题进行询问。如果实验有可能对被试造成一定的影响,那么研究者应该将自己的电话号码留给被试,必要时再进一步讨论。

4.保密。除非得到了被试同意,否则所有的实验数据都应保密。虽然这并不意味着结果不能公布或发表.但是其前提条件是必须隐匿任何与个人身份有关的数据信息。通常,研究者甚至根本不采集有关被试身份的信息,而采用将所有被试的数据合并,计算其群体的平均差异。

在以儿童为被试的研究中,研究者必须得到其父母的同意。其他的道德准则同样也适用于儿童研究。

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可能会发现,有些研究似乎违反了道德准则。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研究都是在制定正式的心理研究道德准则之前完成的,它们在今天不能重复。但是道德准则的缺乏并不能成为早期研究者违背道德的理由。对他们的判断应该由我们每个人自己来完成,同时,我们还应像众多心理学家所做的那样,

从过去的失误中吸取教训

以动物为被试的研究
在科学界内外讨论得最热烈的话题之一就是以动物为被试研究的道德问题。随着动物保护组织数量的不库澹加,它们的声势也不断壮大。今天,之所以出现有关动物被试的争论比有关人类被试的多,主要原因可能是动物不像人类那样能够获得知情同意和自由退出实验等准则的保护。另外,一些激进的动物保护主义

者认为,所有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它们能感知疼痛。根据这一观点,动物和人类具有同样的价值,任何一种对动物的利用形式都是不道德的。这种利用形式包括食用鸡肉、穿戴皮具、饲养宠物等〔按照动物保护主义者的观点,宠物是奴隶的一种形式)。

争论双方中的一方认为用动物作研究是不人道、不道德的,是应该被禁止的。然而,几乎所有的科学家和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在科学研究中有限制地、人道地使用动物是必需的和有益的。许多挽救生命的药物和医疗技术都是以动物为被试发展起来的。在心理学研究中,常用动物来研究抑郁、大脑的发展、拥挤和学习过程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让人完成动物实验的相同任务是不道德的。例如,你想知道玩具多样、活动丰富的环境与玩具单一、活动贫乏的环境对婴儿大脑发展和智力的影响,便把人类婴儿安排在这两种条件下实验,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可行的。然而,大多数人则会同意用老鼠来进行研究,所得结果对人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避免了道德问题。

坟变“理学的叨项研究

美国心理学会除制定了以人为被试研究所应遵循的原则外,还制定了严格的规则来规范以动物为被试的研究。这些规则包括让研究者为动物提供适当的居住空间、合理的喂养、清洁的环境和健康保护,禁止对动物施加所有不必要的痛苦。美国心理学会的“关心和使用动物”的部分内容如下:

“心理学家应该尽力使动物的不安、疾病和痛苦降到最低限度。只有当无法找出其他更好的方法.且改变实验程序对预期的科研目标、教育目标或应用价值来说不合适时,可以使用让动物痛苦、紧张.或对其进行剥夺的程序。(引自美国心理学会(1981).《心理学家的遭德准则》,《美国心理学家》杂志,36,

633-638页〕。

本书中,有几项以动物为被试的研究。除必须考虑这些研究的道德问题外,用动物研究的结果也很难直接推论到人类。我将在涉及以动物为被试的研究的各章节中讨论这些问题。每个人,无论是心理学的研究者还是学习心理学的学生,对动物研究总体上应有自己的观点,且在遇到具体案例时给出是否可用动物做被

试的理由。如果你认为在某种情况下用动物做实验是可以接受的话,那么对于本书中以动物为被试的研究来说,你必须对这些研究结果进行判断,看它的价值是否足以支持它所用的方法。

最后需要关注与动物研究有关的一些工作进展,即公众关心的虐待动物问题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在马萨诸塞的剑桥城,拥有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机构的国际主要研究中心之一,人们在健康及医疗系设立了一个叫做动物实脸委员会的专员职位。这是第一个该类型的管理职位,目前由兽医Medley博士担任。剑桥城内有22家研究机构,饲养着约6万只动物。该专员负贵监管研究过程的每一环节对动物是否人道与合适,包括从动物生活方面到研究计划中使用动物的方法。如果在一个实验室中发现有违反剑桥城严格法律的行为(即对待动物不人道),该专员有权对该实验室处以每天300美元的罚款。

在本书中,读者将要体验的这些研究,已经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对全人类做出了贡献。心理学研究的历史虽然相对比较短暂,但是它却充满了丰富多彩、激动人心的对人本质的发现。

《改变心理学的40项实验》这本书中有很多关于心理学研究总的伦理道德问题的案例和实验,上网看看哪里有这本书卖。

不是的 案例多 事情发生的也更多


正确处理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正确处理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需要注意的两点:一、警惕研究中的道德问题、合理设计研究。预想研究可能涉及的道德问题,以及自己肩负的道德责任。充分考虑研究的道德可接受性、尽量避免设计道德问题的研究。二、进行风险-效益评估。同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一)、知情同意1、含义:要让被试知道关于...

儿童发展心理学伦理性原则是什么
《儿童发展心理学》伦理性原则,指在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问题时,不能违反社会的伦理道德准则。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基础分支,也是高等院校中给学生开心理学课中一门主要的课。儿童发展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具有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强调它的综合性特色。也就是说...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伦理道德有哪些?
1、科学发展指的是人类求真理的一个长期过程.伦理道德指的是人类求善过程当中形成的规范.求真是永恒不变的价值,而善在各个时代有不同的定义.例如:原始部落老人死后,所有部落的人可以吃掉这个人.“吃人”不符合当代的伦理道德,但是符合实物极度缺乏时代的伦理道德. 2、科学发展和科技应用、研究手段、...

华生的恐惧形成实验违背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什么原则,为什么?
违背了教育性原则(也称道德性原则)。因为华生让小阿尔伯特形成了刺激(小白鼠)与反应(恐惧)的联结,以至于小孩子后来对于刺激泛化了,不只害怕小白鼠,对于所有毛茸茸的东西都感到恐惧,那么显然这个实验没有促进被试的良性发展,没有遵循一个基本的伦理道德原则,对被试的身心造成了有害的影响,违背了...

现如今使用的欺瞒技术是否违背了心理学中的道德原理,为什么?
使用欺瞒技术的道德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具体情境和目的。在心理学中,道德原则强调尊重个体的尊严、权益和福祉,并倡导诚实、公正和责任。如果欺瞒技术用于欺骗、伤害或操纵他人,违背他们的自主权和知情权,那么它违背了心理学中的道德原则。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伦理问题,并损害他人的心理健康和...

道德心理是什么
道德心理是指人们对道德问题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和机制,在人类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道德心理是伦理学和心理学交叉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它关注个体对于道德行为的自我约束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认同、遵从。道德心理是什么道德心理涵盖了多个方面的内容,下面从多个角度来探讨。1. 道德发展道德发展是一个人...

简述道德发展的规律是什么?
2、道德和政治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规律。①政法制度推广和保障道德。政府表彰和保护道德楷模。②道德肯定和维护政法制度。廉政道德让人民拥护政府。道德与政法制度相辅相成维护社会秩序。3、道德和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相互作用的规律。①哲学指导道德科学——伦理学;伦理学体现和丰富哲学。②艺术表现和宣扬道德;...

简述心理伦理总则有哪些?
伦理守则总则包括,善行、责任、诚信、公正、尊重。总则 善行:心理师的工作是使寻求专业服务者从其专业服务中获益。心理师应保障寻求专业服务者的权利,努力使其得到适当的服务并避免伤害。责任:心理师在工作中应保持其服务的专业水准,认清自己的专业、伦理及法律责任,维护专业信誉,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心理咨询的伦理道德有哪些
心理咨询的伦理道德 美国(ACA)咨询协会伦理守则中提到五个核心内容 ·善行(Beneficence and Non-Maleficence) 责任(Fidelity and Responsibility) ·诚信(Integrity)·公正(justice) ·尊重(Respect For People’Rights and Dignity) 而西方提出的咨询伦理守则的五个核心 又正好对应着儒家提倡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 仁义礼...

伦理学是一门怎样的学问?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强调阶级社会中道德的阶级性及道德实践在伦理学理论中的意义。伦理学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哲学是伦理学的理论基础,人们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对人们的道德实践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伦理学与美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教育学等学科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随着社会...

漳浦县19525749984: 心理医生和病人发生不道德关系会如何处罚? -
田金枯草: 如果心理医生与病人产生了医患关系之外的关系,那么这个心理医生肯定是违反了心理医生的职业道德的.一旦暴露,这个医生的专业素养会遭到行业内的质疑,据我了解在心理咨询和治疗发展较成熟的国外,这样的医生肯定会遭受处罚的.在国内,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发展还在初级阶段,心理医生的水平也是良莠不齐的,整个行业内的职业道德还没有形成气候,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完善.如果这个心理医生是在很专业很正规的机构从事心理咨询工作,那么他肯定会受到处罚.如果在不很正规的地方,那对他可能不会有多大的影响.

漳浦县19525749984: 关于留守儿童因为心理问题而犯罪的典型案件 -
田金枯草: 留守儿童因为心理问题而犯罪的典型案件其 实是个教育问题.父母作为第一教育人长期缺位转而依赖隔代的老人,这样的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是很多的.金钱并不能解决道德问题,从而导致孩子出错或犯罪.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

漳浦县19525749984: 从人本心理学角度分析小悦悦被撞事件 -
田金枯草: 你好: 有点冲突哦.因为人本主义并不关注潜意识这些东西,它更在意的是找到一个人本身的积极力量,并朝向个人的更好的期望目标而努力.所以,它一般也可以理解成实现自我.所以,你下面所提的那三个问题中的第一和第二个,根本不...

漳浦县19525749984: 心理咨询师严重违规 请问如何投诉 -
田金枯草: 如果并非涉及到生命安全、或者由国家机关依法要求公开、或是作为内部教学研讨的前提下公开来访者的隐私,则该咨询师违反了相对保密的伦理原则.按照规定,可以对其进行处罚,严重的可予以辞退.但是,目前我国尚没有因为心理咨询师违反伦理原则而吊销其执业资格的规定,因此具体是由各个心理咨询机构根据伦理原则自行操作的.

漳浦县19525749984: 如何从心理角度分析哈姆雷特? -
田金枯草: 西方心理学家弗洛依德认为他是恋母妒父的典型. 他认为:男人在原始的欲望中渴望占有母亲,但这种欲望被道德伦理所压制,转化为一种潜意识,但这种潜意识会不自觉得冒出来,影射到社会生活中. 哈姆雷特对母亲被叔父占有有异常的抵制情绪,在这里父亲的范围扩大了. 弗洛伊德曾分析过三个文学中的此种恋母妒父的形象. 《哈姆雷特》、《俄底普斯王》、《卡拉马佐夫兄弟》 我觉得有点牵强,但这也是通过文学文本做心理分析方面一个比较出名的例子,有兴趣可以读读.

漳浦县19525749984: 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准则的关于伦理问题 -
田金枯草: 心理咨询师在专业工作中应遵守有关法律和伦理,努力解决伦理困境,和相关人员进行直接而开放的沟通,在必要时向同行及督导寻求建议或帮助;心理咨询师应将伦理规范整合到日常专业工作之中.1、心理咨询师一旦觉察到自己在工作中有失职行为或对职责存在着误解,应采取合理的措施加以改正(如转介、寻求督导等);2、心理咨询师若发现同行或同事违反了伦理规范,应予以规劝.若规劝无效,应通过适当渠道反映其问题.如果对方违反伦理的行为非常明显,而且已经造成严重危害,或违反伦理的行为无合适的途径解决或根本无法解决,心理咨询师应当向本中心举报,以维护行业声誉,保护来访者的权益.如果心理咨询师不能确定某种特定情形或特定的行为是否违反伦理规范,可向中心老师寻求建议.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