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民居?民居有什么特点?

作者&投稿:诺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有哪些民居?~

  北京民居
  四川民居
  内蒙古民居
  江西民居
  上海民居
  江苏民居
  云南民居
  ……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这种宽敞的庭院。
  堂屋和土楼

  中国南方的住宅较紧凑,多楼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积长方形天井为中心的堂屋。这种住宅外观方正如印,且朴素简洁,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广。

  在闽南、粤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团住宅,其平面有圆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单层建筑厅堂和周围的四、五层楼房组成,这种建筑的防御性很强,以福建永定县客家土楼为代表。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大,造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民居世界。

  福建土楼用当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厚重封闭的“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土楼具有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和强烈的宗族特性。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大门一关,自成一体,万一被围也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加上冬暖夏凉、防震抗风的特点,土楼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袭,繁衍生息的住宅。

  少数民族居住建筑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建筑也很多样,如西北部新疆维吾尔族住宅多为平顶,土墙,一至三层,外面围有院落;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则用石块砌筑外墙,内部为木结构平顶;蒙古族通常居住于可移动的蒙古包内;而西南各少数民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结构干栏式楼房,楼下空敞,楼上住人,其中云南傣族的竹楼最有特色。中国西南地区民居以苗族、土家族的吊脚楼最具特色。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没有地基,以柱子支撑建筑,楼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

  北方窑洞和古城民居

  中国地域宽广、民族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结构、装饰艺术、色调等各具特点。在此,主要介绍一下个性鲜明的北方窑洞和古城内的民居。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此外,中国还有保存较完好的古城,这些古城内均有大量的古代民居。其中,山西平遥古城和云南丽江古城均在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平遥古城是现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县城,是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古县城的典型代表。迄今为止,这座城市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其建筑格局与风貌特色大体未动。平遥是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筑、艺术等方面历史发展的活标本。

  始建于南宋的丽江古城是融合纳西民族传统建筑及外来建筑特色的惟一城镇。丽江古城未受中原城市建筑礼制的影响,城中道路网不规则,没有森严的城墙。黑龙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分为条条细流入墙绕户,形成水网,古城内随处可见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


  http://bj.house.sina.com.cn/decor/minju/

  http://house.qianlong.com/33/2004/12/13/1681@2421139.htm

  http://www.chinaasc.org/zsck/read.php?wid=649

中国早已是世界大国,这一点没有争议。而且最近几年,中国已经或者即将在很多领域重新回到世界第一的位置上,于是,我经常会设想,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民居应该是怎样的一种模样,才能和一个大国相匹配呢?
以下文字,纯属瞎聊,并无学术根据。。。。
首先,大国的民居,就是要“大”。
面积要大,层高要大,悬挑要大。就像汉唐时期的建筑,“斗拱宏大、出檐深远”,要的就是那种气魄;或者像是之前的美国,家大业大,浪费点不怕。倒不是故意要装出暴发户的样子,关键是生长在辽阔的国土上,内心本来就有纵横万里的土豪基因,想忍住也不容易啊是不。
所以你会看到央视大裤衩、世博会中国馆、国家大剧院等等,这些极具张力、甚至有点野蛮外形的建筑一个个在中国落地,以前的学院派、婉约派的审美情趣都忽然落伍了,到底是为什么呢?媒体上说什么的都有,但我告诉你,根本的原因在于,它们都足够大气!

这些设计迎合了政府关键决策人内心的那种豪情壮志。如果不能在这个昂扬向上的、伟大的时代,做出几个足够刺激的项目,都感觉不够应景,不够过瘾。人嘛,都会被环境所左右,当他们在他们的那个高度,每天看着工业迅猛增长的数据、每天对付数以亿计的人口、每天琢磨如何才能实现全球治理,自然就会变得雄性荷尔蒙爆棚。。。。所以想要一个足够大气的设计,就很好理解了。
说回到民居领域,也是一个道理,我听到最多的关于设计的要求,就是“大气”。其实我理解,这个大气里面至少有一半,就是人们不愿意说出口的“大”。这就是核心的要求。一个六口之家,建筑面积可能达到400平米,四口之家,也可能达到300平米,这在新民居的设计业务中都是很正常的。这和日本、德国的情况差别非常大,他们那里经常都有一百多甚至是几十平米的小别墅,毕竟不是一个级别的国家。我倒不是主张越大越好,我只是作为一个设计服务的提供者,我理解、承认并接受现实中客户对面积的要求,如此而已。
最近我们做了一个四合院的设计,在严格控制面积的情况下,还是超过了600平米,只有6个卧室。而且仔细看平面,几乎没有浪费的地方,感觉紧紧巴巴的,刚好够用而已,所以不得不感慨,作为大国的国民,我们的心里需求是不是天生就这样啊?




中国古代住宅也很大的,我参观过很多遗迹,其规模都大得吓人,人口密度极低,人均面积超大,比如扬州的汪氏小苑,嘉兴的莫氏庄园,或者广西的李济深故居,湖南的胡耀邦故居、谭嗣同故居等等,有的是达官贵人的房子,有的是普通老百姓的房子,但是面积都很大。
所以现在城市里一个家庭只有一百平米的情况在历史上是很罕见的。人们只要有机会还是希望住在更加宽松、更加健康的环境里。
未完待续。。。。。

版纳民居

民居建筑是某个民族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也是传统文化的缩影。西双版纳的傣族、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拉祜族的民居建筑,因受气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环境以及人口、经济、宗教、科技、思想等社会环境的影响,有着多种不同的形式和建筑风格。

雅桑木底盖竹楼

远古时候,傣家人没有房子住,只能住山洞,是一个叫帕雅桑木底的人学会建盖房子后,才教大家建盖傣家竹楼的。

次,下大雨了,帕雅桑木底躲在一棵大树下避雨。他看见身旁一片片簸箕大的麻芋叶挡住了雨点,芋叶下面是干的。他想到,人也可以搭起芋叶一般的窝棚来避雨,于是,他用树枝搭起一个棚架,上面盖上树叶、茅草,盖成一个平顶窝棚。他从山洞搬出来,住到窝棚里面。

不久,一阵大雨降下,树叶和茅草挡不住雨水,雨停了,屋内还不停地漏下水来,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帕雅桑木底只能搬回山洞住。
一次,帕雅桑木底带着一只狗上山打猎。又下大雨了,他躲在大树根下避雨,而那只狗却撑着前腿坐在地上,昂着头,尾巴拖在地上。雨水顺着成斜坡形的狗毛往下流,狗胸前的地面却是干的。帕雅桑木底又想到盖一间屋面是斜坡的屋子来避雨。他砍来两高两矮四棵树杈栽在地上,用树叶、茅草盖成一个斜坡屋面,前边高,后边矮,让雨水顺斜坡往下流。因为是学看狗坐地的姿势盖的房,桑木底把房子叫“杜玛些”,即狗头窝铺的意思。桑木底从山洞搬出来,住进“杜玛些”。老天又下雨了,雨水顺着斜坡屋面流下,屋内是干的。后来,又刮风又下雨,雨滴被风吹成歪脚雨,飘落到屋内,流到地面的雨水也流入屋内,屋内又全是水了。帕雅桑木底觉得“杜玛些”还是不好,但又想不出要盖一种什么样的房子。
天王帕雅英看到帕雅桑木底不停地盖房,受了感动,决心给他指点。一天,下着雨,天王帕雅英变成一只美丽的凤凰飞下人间,落在帕雅桑木底面前,对他说:“你看看我的两只翅膀吧,看它能不能遮风挡雨。”凤凰立定两只长脚,把双翅微微向两边伸开,形成一个“介”字形的姿势。帕雅桑木底听见凤凰会说话,吃了一惊。他双手合掌,对凤凰拜了一拜,认真观察雨水如何顺着双翅和颈毛、尾巴流下,凤凰身下地面是干的。帕雅桑木底边看边想,决心盖一间象雨中站立的凤凰式样的房子。
帕雅桑木底砍来许多树木劈成柱子,割来茅草编成草排。这房子立在柱脚上,分上下两层,人住上层,不会受潮。屋脊像凤凰展翅,左一厦右一厦,前一厦后一厦,都是斜坡形,可挡四面雨水。这种高脚竹楼果然能遮风避雨,桑木底住在里面,十分舒适,他给这种房子起个名字叫“轰恨”(傣语:凤凰起飞)。

帕雅桑木底盖成了“轰恨”之后,傣族家人纷纷来向他学盖房。从此,一家又一家,一寨又一寨的傣家竹楼盖起来了,人们都从山洞搬进了高脚竹楼。
傣家人住上竹楼之后,一直没有忘记建房始祖帕雅桑木底。为了纪念帕雅桑木底的功绩,傣族把楼房改了名,由“轰恨”改称“恨帕雅桑木底”,这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
赞哈唱歌驱魔贺新房

在傣族村寨,无论哪一家新房落成,都要要举办贺新房活动,其中少不了请赞哈(歌手)来唱歌贺新房。你知道这个习俗的来历吗?它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
古时候,大江里住着一条蛟龙,这条蛟龙每年都要到天宫游玩一次。蛟龙借以登天的是一棵笔直高大的埋波那树。这棵树长在江岸边的一个大土堆上,蛟龙派蛇魔乌沙拉两夫妇俩专门为他看守这棵大树。

一个夏天的中午,太阳火辣辣地蒸烤着大地,乌沙拉丙夫妇借以藏身的那个土洞也热得像一个大火塘。蛇魔夫妇以为这样热的天气不会有人来砍树,就爬出土洞,放心地去江中洗澡去了。
恰在这时,一个名叫帕雅桑木底的人冒着酷热,到山上砍盖新房的柱子。他看到土堆上那棵高大笔直的埋波那树,实在是最好的木料了,便把树砍倒,抬回去做新房的柱子。

蛇魔乌沙拉丙夫妇在江水里痛痛快快地洗了半天澡,才返回他俩住的土洞。他俩发现土堆上的蛟龙登天树被砍走了,吓得愣在那里,半天说不出话来。过了好一阵,他俩决定一定要去把树找回来。公蛇魔对母蛇魔说:“你往东边找,我往西边找,说什么也得把龙王的登天梯找回来!”
那公蛇魔往西边爬了一百约(约:傣族长度单位),母蛇魔也往东爬了一百约,他俩 找了三天,也没有找到蛟龙登天的那棵埋波那树。
两个蛇魔碰面之后,一刻也不敢在家停留,又急忙分头到南边和北边去找。母蛇魔往南边爬了二百约之后,看到一个村寨。只见寨子里人声嘈杂,叫叫喊喊正在盖新房。母蛇魔见寨子人多,便钻进草丛,观察正在建盖的那间新房,仔细察看新房的每一根木料。她突然发现立在新房中间那根中柱正是自己和丈夫寻找的那棵埋波那树。母蛇魔急忙赶回家去告诉丈夫自己的发现。公蛇魔一听,便高兴地说:“好,下午好好休息,等天黑以后,我俩去把那棵柱子拔出来栽在土堆之上。”
天黑下来了,母蛇魔带着公蛇魔往村寨爬去。他俩找到那间新房,便一上一下地缠住那根中柱,想用力把它拔出来拖走。可是,木柱的根端深埋在土洞中,身上的孔洞里也穿斗着不少横木,十分牢固。他俩一直拔到天亮也无法把柱子拔出来。
天亮了,帕雅桑木底一家把行李什物从旧房中搬出来,要搬到新房中去。他们走进新房,发现有两条大蛇缠绕在中柱上。那两条大蛇见人来一点儿也不害怕,仍紧紧地缠在木柱上。帕雅桑木底拿起一根竹棍要去打那两条蛇,那两条蛇也不逃走,而是顺着柱子爬上去,缠绕在木柱的顶端再也不下来。
帕雅桑木底正在无计可施时,乡亲们簇拥着两位赞哈一起赶来祝贺新房落成。赞哈走上竹楼,唱了几句祝福的歌,乐得乡亲们“水水水”地欢呼起来。欢呼声震天动地,吓得缠在中柱顶端那两条大蛇掉下地面来,没命地爬出房子,躲进了草丛中。帕雅桑木底一家就搬进了新房。
从此以后,傣族人家每当新房落成,房主人一定置办酒席请乡亲们来贺新房,而且一定要请赞哈来歌唱,以便用歌声把房中的邪魔赶去,让新房主人一家平安幸福。
动物们帮助帕雅桑木底盖竹楼

傣家竹楼的屋子架上,有着不少部件是动物肢体的名称,什么“狗脊背”、“白鹭翅膀”,什么“象舌头”、“猫下巴”……要问这些名称的来由,还得听听这古老的传说。

帕雅桑木底原以狩猎为生,平时对狗、猫、雀、兽十分喜爱。后来,他把捕到的飞禽走兽都饲养起来,在他的住房附近,处处是小鸟的窝、动物的巢穴。
有一年,勐巴纳西地方一连下了几个月的大雨,平地变成了汪洋,帕雅桑木底的竹楼被洪水淹没了。他急忙扎了一张竹筏,撑上一根竹竿在洪水中逃命。不少动物在洪水中拼命挣扎,天上的飞鸟也被暴雨打落在洪水中。帕雅桑木底可怜那些飞禽走兽,便从洪水中把它们救上竹筏,运到洪水淹不到的高坡上放生。
不知过了多少昼夜,风停了,雨停了,洪水退了,大地重新露了出来。帕雅桑木底回到原先居住的地方,竹楼不知被洪水冲到哪里去了。得重新盖一间住房,他开始砍木料,劈柱子,割茅草。被帕雅桑木底从洪水中救出的那些小动物知道救命恩人在盖新房,就从四面八方赶来帮助他。动物们在一块商量之后,都愿意从自己身上拿出一样东西来安在桑木底的屋架上,帮助他迅速盖好新房,以报答救命之恩。小猴子把自己的脖子和头献出来给桑木底做“环垛”(木锤),大象献出舌头做“宁掌”(竹楼部件),蚂蝗把身子献给桑木底作拴草排的扎篾,乌龟愿躺在楼梯脚下做“丁补”(竹楼部件),老龙愿把身子作楼梯,团鱼献出鳖甲给帕雅桑木底做篱笆,白鹭献出双翅作草排,狗献出脊背,小猫献出下巴,老鼠也献出尾巴;燕子和麻雀则飞到山上为帕雅桑木底抬来茅草盖屋脊……所有的动物都为帕雅桑木底盖新竹楼献出一部份躯体,为他出力。由于动物们的全力帮助,帕雅桑木底很快就盖好竹楼。
从那以后,帕雅桑木底把动物们所献出的东西全记在盖竹楼的图样上,传给后人。所以,竹楼的屋架上便出现了“狗脊背”、“猫下巴”“象舌头”、“白鹭翅”等名称。人们还往往在竹楼的楼梯上刻龙头图案,以纪念老龙的献身精神。
傣家竹楼的中柱为什么叫“骚浪”

傣族首领帕雅桑木底打算盖一幢高大的竹楼。他奔忙了三十三天,砍来椽子、楼楞、横梁、木柱,割来一大堆茅草。当他把屋架搭好时,一阵狂风吹来,把屋架刮得东倒西歪,那棵高大的中柱竟被折断了一截。帕雅桑木底只得把屋架拆下来,重新上山去砍一棵中柱。
帕雅桑木底看到的树木,不是太大,就是太小,或者弯曲不直,一连三天也没有找到合适作中柱的树木。夜里,他躺在窝里叹气。天快亮时,他听到空中一声巨响,似乎有什么东西哗啦啦地落在外面。他翻身起来,走出门外,只见一株笔直的大树立在窝铺旁的空地上。那棵树不高不矮,不粗不细,正合做中柱。看到这棵从天而降的树木,帕雅桑木底知道这是天神帕雅英降福帮助,于是,连忙跪在树前拜谢天王之恩。
天亮以后,帕雅桑木底砍倒这棵大树,劈成柱子,重新开始盖房。那柱子虽然不太大,但却十分沉重,刚直竖起来,柱下的泥土便逐渐下沉变成个土洞,中柱竟顺着土洞坠入地下不见了。
那棵中柱坠落地下之后,轰隆一声落入龙宫。龙王一看,知道这棵木柱是人间的东西,于是就下令龙子龙孙、蟹王、龟王、虾王等所有水族齐用力,将木柱抬出龙宫,托出地面,送还帕雅桑木底。
帕雅桑木底看到龙王带着水族把木柱托出地面,又惊又喜。他向龙王询问木柱为什么会坠落。龙王告诉他,这是一棵坠落之柱,名叫“骚浪”,只要直竖在地面,它就会下坠。要想不让它下坠,必须用两种树懂岛、懂芒的叶子垫在柱脚下面,因为懂岛有上托之力,能向上托住木柱;懂芒有垫牢之功,能挡住下陷之土。

帕雅桑木底上山找来懂岛和懂芒两种树叶,铺垫在准备立中柱的那小块地面上,再把中柱竖立在树叶之上。果然,中柱竖立起来,不再下陷了,房屋盖起来了。从此以后,傣家人一直称中柱为“骚浪”,并世代沿袭着建房时在中柱“骚浪”之下垫懂岛、懂芒的习俗。
傣族干栏式竹楼

干栏式建筑是傣族先民百越民族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自古至今,生活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都是以干栏式竹楼为传统住宅的。在如花似锦的西双版纳傣族村寨,一幢幢形式独异的竹楼隐现在翠竹蕉林之中,无数曲折的小径联系着幢幢竹楼,水边林际常有和平友好象征的孔雀展翅开屏,绘成了一幅幅使人陶醉的景象。
干栏式竹楼具有独特的风格,它有舒适、卫生、防潮、防虫等优点。傣家的竹楼正方形,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离地面约2公尺左右,以数根木料(或用大青竹)为柱。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什物。竹楼层顶造型为歇山式,层面用草排复盖。设有楼梯,拾级登楼,有走廊、凉台,可以晾物和纳凉。室内用竹篱笆隔为两间,内间为主人卧室,外间为客室。客室进门内有高出地面四、五寸长的火塘,供烹饪取暖照明之用。外间是接待宾客的场所,也是室内活动的中心。卧室是一大通间,男女数代同宿一室,席楼而卧,仅仅是使用黑布蚊帐,作为间隔。室内陈设简朴,用具绝大部份为竹制品,除锅、盆、罐外。其余桌、凳、箩、筐、饭盒等系竹篾编制而成。壁多无窗,阳光和风都是从这些竹片缝中透入。楼外以竹为篱笆,宅院内长着劲秀挺拔的椰子、树干高大的柚树、果实累累的香蕉、香甜可口的木瓜和婆娑苍翠的竹丛。一派诗情画意,点缀出浓郁的亚热带风光。
傣族的竹楼具有两大优点。一是竹楼能防蚊虫、防潮湿、防野兽。二是建盖竹楼的材料来源方便,就地取材,比较经济。傣族建造竹楼使用的材料主要是大青竹和少量木料。大青竹是傣族地区的特产,而竹楼屋面覆盖的草排是以当地所生长的茅草编制而成,这种制草排的茅草来源广,又很经济。加之傣族人民建造新房时有全寨互相帮助的习惯,一家盖房,全村出动,送草排,赠送青竹,出劳力。因此,傣族人民建造新房的速度也相当快,一幢竹楼只需一天多即可竣工。新房落成,全村老幼都前往祝贺。傣族人民喜爱的民间歌手“赞哈”,更以自己的歌声祝贺主人迁入新居。
傣族竹楼量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而有新变化。最主要变化是在建筑材料方面,由干栏式竹楼逐步向木楼、砖木结构以及钢混结构发展变化。但由于傣族喜爱自己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除少部份傣族民居向现代化建筑改变外,而大多数傣族民居仍然保持着干栏式的建筑结构和造型。
哈尼族的“拥熬”、“拥戈”

西双版纳的哈尼族均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他们居住的房舍也多是“干栏”式竹楼。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拥熬”,另一类叫“拥戈”。
哈尼族的住房“拥熬”是一种地棚式的建筑,它是一种原始古老的民居建筑。这种住房大多建在斜坡上。盖房时要在斜坡上挖出一个呈方形的地坪,然后在地坪外边的斜坡上栽上树叉,在树丫叉形地坪土台间架上木料,用竹笆铺成距地面约有二、三尺高的楼台,接着再在地坪土台和竹笆铺成的“楼台”之上搭房架,盖草顶。这就形成一半是地坪面,一半是铺竹笆楼的内室。这种地棚式的竹楼适合山区的气候、环境条件,即冬暖夏凉。既方便在地坪上起灶炊煮,全家人又可以在竹笆铺就的楼台上席地而卧,冬天能保暖御寒,夏天凉爽又防潮。
所以,“拥熬”在20世纪50所代以前,是西双版纳哈尼族群众的一种比较普遍的民居建筑。 “拥戈”也是一种“干栏”式的楼房,它的建筑形制与傣族竹楼基本相似,一楼一底。楼室住人,底室关畜禽、堆杂物。楼室一律用木板或竹篱隔成两面三间,里间称“拥玛缥”,是女性成员居室,并兼做厨房,设一火塘供做饭、取暖。外间叫“波罗缥”,是男性成员住室,并兼做堂屋,设一火塘供照明取暖。男女室各设一火塘,客人来访,按性别分别从男女室楼梯上楼。 哈尼族的住房除了“拥熬”、“拥戈”这两种建筑形式外,还有母房与子房之分。母房就是家长或当家的兄长居住的房屋,这种母房哈尼语称其为“拥玛”。“拥玛”有人叫它大房,它比子房大,既是家长的住室,又是一家人用餐、招待客人等活动的中心。在“拥玛”附近建盖一种比较矮小的“干栏”式楼房或平房,那就是子房,哈尼语叫“拥扎”。“拥扎”是小伙子寻偶和建立小家庭的住房。儿子长大之后,便新建盖子房,一人一间,无一例外。父母在世时,儿子与媳妇都住在子房内,直至自己当家之时,才从子房迁入母房。 哈尼族自古有相帮建房的风俗,一家盖房,全寨帮忙。新房落成要设宴待客,请歌手唱歌,举行热闹的贺新房活动。
拉祜族的“底页”

居住在勐海县偏僻山区的拉祜族,在20世纪50所代初,沿有母系氏族或母系、父系共存的氏族社会形态,具体的反映在由母系氏族或母系、父系共存的氏族大家庭“底页”大房子的居住生活上。一家数代几十人生活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典型的民居形制。
所谓“底页”,是由母系或父系血亲集团组成的大家庭,大“底页”之下又有由夫妻组成的小家庭,称之为“底各”。因此,由若干个“底页”组成的村寨,是形成拉祜族社会的基本单位。
拉祜族分拉祜纳(黑拉祜)、拉祜西(黄拉祜)两个支系。两个支系的住房有些不同。拉祜西住土墙悬山顶平房或板壁平房,内设3间,分为卧室、堂屋、伙房,多用茅草盖顶。拉祜纳住干栏式楼房,形似傣族竹楼,但较为简陋。
拉祜纳的竹楼,多以栗木为柱,竹为椽、草盖顶,以竹篱代墙。底室无墙,用于关畜禽、堆柴禾、杂物,楼室住人。竹楼呈长条形的大房子,高7至8米,宽约10米,长10多米至20米不等,以每个“底页”的人数多少而定,其建筑面积约100多平方米。楼门开在大梁左右两侧,设有宽木梯,楼室内有一走廊。走廊一侧为居室,一个“底页”(小家庭)一间,每间有一火塘,供小家庭做饭、取暖居住。如巴卡乃寨的那期家,以女主人那期和丈夫协卡为中心,包括他们已婚的女儿、儿子及其子女共101人组成一个“底页”的大家庭。全家共同居住在干栏式的公共楼房内,上下两层,长23公尺,宽10公尺。房内分9格,在房中设置9个火塘。这就清楚说明在这幢大房子的一个“底页”(氏族大家庭),是以9个火塘为单位的小家庭(“底谷”)组成的母系。父系共存的一个氏族大家庭。
拉祜族有相帮盖房的良好风尚。旧时盖房,全寨 男女出动,男人竖柱上椽,女人上山割草,当日动工,当日建成。夜里即设宴举行贺新房仪式,全寨 男女边饮洒,边跳芦笙以示祝贺。
基诺族大房子

由于基诺族的社会形态,直至20世纪50年代尚处于由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因此,反映基诺族原始社会形态的父系氏族家长制痕迹,尚留存在基诺族的民居形制之中,大房子就是独具特色的形式。如基诺山巴亚的白腊车家,数代共70人住在一幢长30多公尺,宽10公尺的竹楼里。屋内除总火塘外,还有3个小火塘,全家做饭、吃饭、休息、举行家庭会议都在这里。火塘两旁为居室,以长幼和婚否依次排列。家长在去世后方可依次调动,实行共同劳动,共同消费。
另一种是同一父系氏族的数代人居住在一幢大竹楼里,也有一个最年长的男性家长,但各个小家庭已有自己的家庭经济,有共耕的习惯,但已按小家庭独立消费。如20世纪的40年代亚诺还余存有10余幢大套房。其中最大的一幢长房是木腊标家,房内共有28个小家庭,140多人。各个小家庭不仅有自己单独的房间,而且还有各自的火塘,以小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和消费。大家庭只是在过节和重要农事季节以及婚丧嫁娶之时举行传统的集体活动。从居住形式来看是原始的共居习俗,但从生产生活的消费来看,已逐步从集体共有制向家庭私有制发展了。
基诺族的大房子属干栏式的建筑,楼层低矮,距地面约一米左右,大房子的平面呈长方形,房子的梁、柱属木料结构,四壁用竹篱笆作墙,屋面用茅草编成的草排铺盖。室内无窗,白天光线较暗。每根梁、柱间均以子母扣咬紧,全房不用钉子,房架的椽和草排都用藤条和竹篾条缠牢拴紧。盖房取材方便,一家盖房,全寨男女群众相帮,以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把一幢大房子盖起来。
现在基诺族的父系氏族家长制大房子已从基诺族的生活中永远的消失了。目前,省、州的有关部门正在基诺乡的巴坡寨、巴卡小寨建立民族民俗旅游景点和基诺族民俗生态村,他们正本着以复原历史原貌的要求,进行着紧张的工作。不久的将来,你就可以目睹西双版纳基诺族的大房子和原汁原味的风情习俗了。

版纳民居

民居建筑是某个民族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也是传统文化的缩影。西双版纳的傣族、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拉祜族的民居建筑,因受气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环境以及人口、经济、宗教、科技、思想等社会环境的影响,有着多种不同的形式和建筑风格。

雅桑木底盖竹楼

远古时候,傣家人没有房子住,只能住山洞,是一个叫帕雅桑木底的人学会建盖房子后,才教大家建盖傣家竹楼的。

次,下大雨了,帕雅桑木底躲在一棵大树下避雨。他看见身旁一片片簸箕大的麻芋叶挡住了雨点,芋叶下面是干的。他想到,人也可以搭起芋叶一般的窝棚来避雨,于是,他用树枝搭起一个棚架,上面盖上树叶、茅草,盖成一个平顶窝棚。他从山洞搬出来,住到窝棚里面。

不久,一阵大雨降下,树叶和茅草挡不住雨水,雨停了,屋内还不停地漏下水来,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帕雅桑木底只能搬回山洞住。
一次,帕雅桑木底带着一只狗上山打猎。又下大雨了,他躲在大树根下避雨,而那只狗却撑着前腿坐在地上,昂着头,尾巴拖在地上。雨水顺着成斜坡形的狗毛往下流,狗胸前的地面却是干的。帕雅桑木底又想到盖一间屋面是斜坡的屋子来避雨。他砍来两高两矮四棵树杈栽在地上,用树叶、茅草盖成一个斜坡屋面,前边高,后边矮,让雨水顺斜坡往下流。因为是学看狗坐地的姿势盖的房,桑木底把房子叫“杜玛些”,即狗头窝铺的意思。桑木底从山洞搬出来,住进“杜玛些”。老天又下雨了,雨水顺着斜坡屋面流下,屋内是干的。后来,又刮风又下雨,雨滴被风吹成歪脚雨,飘落到屋内,流到地面的雨水也流入屋内,屋内又全是水了。帕雅桑木底觉得“杜玛些”还是不好,但又想不出要盖一种什么样的房子。
天王帕雅英看到帕雅桑木底不停地盖房,受了感动,决心给他指点。一天,下着雨,天王帕雅英变成一只美丽的凤凰飞下人间,落在帕雅桑木底面前,对他说:“你看看我的两只翅膀吧,看它能不能遮风挡雨。”凤凰立定两只长脚,把双翅微微向两边伸开,形成一个“介”字形的姿势。帕雅桑木底听见凤凰会说话,吃了一惊。他双手合掌,对凤凰拜了一拜,认真观察雨水如何顺着双翅和颈毛、尾巴流下,凤凰身下地面是干的。帕雅桑木底边看边想,决心盖一间象雨中站立的凤凰式样的房子。
帕雅桑木底砍来许多树木劈成柱子,割来茅草编成草排。这房子立在柱脚上,分上下两层,人住上层,不会受潮。屋脊像凤凰展翅,左一厦右一厦,前一厦后一厦,都是斜坡形,可挡四面雨水。这种高脚竹楼果然能遮风避雨,桑木底住在里面,十分舒适,他给这种房子起个名字叫“轰恨”(傣语:凤凰起飞)。

帕雅桑木底盖成了“轰恨”之后,傣族家人纷纷来向他学盖房。从此,一家又一家,一寨又一寨的傣家竹楼盖起来了,人们都从山洞搬进了高脚竹楼。
傣家人住上竹楼之后,一直没有忘记建房始祖帕雅桑木底。为了纪念帕雅桑木底的功绩,傣族把楼房改了名,由“轰恨”改称“恨帕雅桑木底”,这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
赞哈唱歌驱魔贺新房

在傣族村寨,无论哪一家新房落成,都要要举办贺新房活动,其中少不了请赞哈(歌手)来唱歌贺新房。你知道这个习俗的来历吗?它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
古时候,大江里住着一条蛟龙,这条蛟龙每年都要到天宫游玩一次。蛟龙借以登天的是一棵笔直高大的埋波那树。这棵树长在江岸边的一个大土堆上,蛟龙派蛇魔乌沙拉两夫妇俩专门为他看守这棵大树。

一个夏天的中午,太阳火辣辣地蒸烤着大地,乌沙拉丙夫妇借以藏身的那个土洞也热得像一个大火塘。蛇魔夫妇以为这样热的天气不会有人来砍树,就爬出土洞,放心地去江中洗澡去了。
恰在这时,一个名叫帕雅桑木底的人冒着酷热,到山上砍盖新房的柱子。他看到土堆上那棵高大笔直的埋波那树,实在是最好的木料了,便把树砍倒,抬回去做新房的柱子。

蛇魔乌沙拉丙夫妇在江水里痛痛快快地洗了半天澡,才返回他俩住的土洞。他俩发现土堆上的蛟龙登天树被砍走了,吓得愣在那里,半天说不出话来。过了好一阵,他俩决定一定要去把树找回来。公蛇魔对母蛇魔说:“你往东边找,我往西边找,说什么也得把龙王的登天梯找回来!”
那公蛇魔往西边爬了一百约(约:傣族长度单位),母蛇魔也往东爬了一百约,他俩 找了三天,也没有找到蛟龙登天的那棵埋波那树。
两个蛇魔碰面之后,一刻也不敢在家停留,又急忙分头到南边和北边去找。母蛇魔往南边爬了二百约之后,看到一个村寨。只见寨子里人声嘈杂,叫叫喊喊正在盖新房。母蛇魔见寨子人多,便钻进草丛,观察正在建盖的那间新房,仔细察看新房的每一根木料。她突然发现立在新房中间那根中柱正是自己和丈夫寻找的那棵埋波那树。母蛇魔急忙赶回家去告诉丈夫自己的发现。公蛇魔一听,便高兴地说:“好,下午好好休息,等天黑以后,我俩去把那棵柱子拔出来栽在土堆之上。”
天黑下来了,母蛇魔带着公蛇魔往村寨爬去。他俩找到那间新房,便一上一下地缠住那根中柱,想用力把它拔出来拖走。可是,木柱的根端深埋在土洞中,身上的孔洞里也穿斗着不少横木,十分牢固。他俩一直拔到天亮也无法把柱子拔出来。
天亮了,帕雅桑木底一家把行李什物从旧房中搬出来,要搬到新房中去。他们走进新房,发现有两条大蛇缠绕在中柱上。那两条大蛇见人来一点儿也不害怕,仍紧紧地缠在木柱上。帕雅桑木底拿起一根竹棍要去打那两条蛇,那两条蛇也不逃走,而是顺着柱子爬上去,缠绕在木柱的顶端再也不下来。
帕雅桑木底正在无计可施时,乡亲们簇拥着两位赞哈一起赶来祝贺新房落成。赞哈走上竹楼,唱了几句祝福的歌,乐得乡亲们“水水水”地欢呼起来。欢呼声震天动地,吓得缠在中柱顶端那两条大蛇掉下地面来,没命地爬出房子,躲进了草丛中。帕雅桑木底一家就搬进了新房。
从此以后,傣族人家每当新房落成,房主人一定置办酒席请乡亲们来贺新房,而且一定要请赞哈来歌唱,以便用歌声把房中的邪魔赶去,让新房主人一家平安幸福。
动物们帮助帕雅桑木底盖竹楼

傣家竹楼的屋子架上,有着不少部件是动物肢体的名称,什么“狗脊背”、“白鹭翅膀”,什么“象舌头”、“猫下巴”……要问这些名称的来由,还得听听这古老的传说。

帕雅桑木底原以狩猎为生,平时对狗、猫、雀、兽十分喜爱。后来,他把捕到的飞禽走兽都饲养起来,在他的住房附近,处处是小鸟的窝、动物的巢穴。
有一年,勐巴纳西地方一连下了几个月的大雨,平地变成了汪洋,帕雅桑木底的竹楼被洪水淹没了。他急忙扎了一张竹筏,撑上一根竹竿在洪水中逃命。不少动物在洪水中拼命挣扎,天上的飞鸟也被暴雨打落在洪水中。帕雅桑木底可怜那些飞禽走兽,便从洪水中把它们救上竹筏,运到洪水淹不到的高坡上放生。
不知过了多少昼夜,风停了,雨停了,洪水退了,大地重新露了出来。帕雅桑木底回到原先居住的地方,竹楼不知被洪水冲到哪里去了。得重新盖一间住房,他开始砍木料,劈柱子,割茅草。被帕雅桑木底从洪水中救出的那些小动物知道救命恩人在盖新房,就从四面八方赶来帮助他。动物们在一块商量之后,都愿意从自己身上拿出一样东西来安在桑木底的屋架上,帮助他迅速盖好新房,以报答救命之恩。小猴子把自己的脖子和头献出来给桑木底做“环垛”(木锤),大象献出舌头做“宁掌”(竹楼部件),蚂蝗把身子献给桑木底作拴草排的扎篾,乌龟愿躺在楼梯脚下做“丁补”(竹楼部件),老龙愿把身子作楼梯,团鱼献出鳖甲给帕雅桑木底做篱笆,白鹭献出双翅作草排,狗献出脊背,小猫献出下巴,老鼠也献出尾巴;燕子和麻雀则飞到山上为帕雅桑木底抬来茅草盖屋脊……所有的动物都为帕雅桑木底盖新竹楼献出一部份躯体,为他出力。由于动物们的全力帮助,帕雅桑木底很快就盖好竹楼。
从那以后,帕雅桑木底把动物们所献出的东西全记在盖竹楼的图样上,传给后人。所以,竹楼的屋架上便出现了“狗脊背”、“猫下巴”“象舌头”、“白鹭翅”等名称。人们还往往在竹楼的楼梯上刻龙头图案,以纪念老龙的献身精神。
傣家竹楼的中柱为什么叫“骚浪”

傣族首领帕雅桑木底打算盖一幢高大的竹楼。他奔忙了三十三天,砍来椽子、楼楞、横梁、木柱,割来一大堆茅草。当他把屋架搭好时,一阵狂风吹来,把屋架刮得东倒西歪,那棵高大的中柱竟被折断了一截。帕雅桑木底只得把屋架拆下来,重新上山去砍一棵中柱。
帕雅桑木底看到的树木,不是太大,就是太小,或者弯曲不直,一连三天也没有找到合适作中柱的树木。夜里,他躺在窝里叹气。天快亮时,他听到空中一声巨响,似乎有什么东西哗啦啦地落在外面。他翻身起来,走出门外,只见一株笔直的大树立在窝铺旁的空地上。那棵树不高不矮,不粗不细,正合做中柱。看到这棵从天而降的树木,帕雅桑木底知道这是天神帕雅英降福帮助,于是,连忙跪在树前拜谢天王之恩。
天亮以后,帕雅桑木底砍倒这棵大树,劈成柱子,重新开始盖房。那柱子虽然不太大,但却十分沉重,刚直竖起来,柱下的泥土便逐渐下沉变成个土洞,中柱竟顺着土洞坠入地下不见了。
那棵中柱坠落地下之后,轰隆一声落入龙宫。龙王一看,知道这棵木柱是人间的东西,于是就下令龙子龙孙、蟹王、龟王、虾王等所有水族齐用力,将木柱抬出龙宫,托出地面,送还帕雅桑木底。
帕雅桑木底看到龙王带着水族把木柱托出地面,又惊又喜。他向龙王询问木柱为什么会坠落。龙王告诉他,这是一棵坠落之柱,名叫“骚浪”,只要直竖在地面,它就会下坠。要想不让它下坠,必须用两种树懂岛、懂芒的叶子垫在柱脚下面,因为懂岛有上托之力,能向上托住木柱;懂芒有垫牢之功,能挡住下陷之土。

帕雅桑木底上山找来懂岛和懂芒两种树叶,铺垫在准备立中柱的那小块地面上,再把中柱竖立在树叶之上。果然,中柱竖立起来,不再下陷了,房屋盖起来了。从此以后,傣家人一直称中柱为“骚浪”,并世代沿袭着建房时在中柱“骚浪”之下垫懂岛、懂芒的习俗。
傣族干栏式竹楼

干栏式建筑是傣族先民百越民族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自古至今,生活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都是以干栏式竹楼为传统住宅的。在如花似锦的西双版纳傣族村寨,一幢幢形式独异的竹楼隐现在翠竹蕉林之中,无数曲折的小径联系着幢幢竹楼,水边林际常有和平友好象征的孔雀展翅开屏,绘成了一幅幅使人陶醉的景象。
干栏式竹楼具有独特的风格,它有舒适、卫生、防潮、防虫等优点。傣家的竹楼正方形,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离地面约2公尺左右,以数根木料(或用大青竹)为柱。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什物。竹楼层顶造型为歇山式,层面用草排复盖。设有楼梯,拾级登楼,有走廊、凉台,可以晾物和纳凉。室内用竹篱笆隔为两间,内间为主人卧室,外间为客室。客室进门内有高出地面四、五寸长的火塘,供烹饪取暖照明之用。外间是接待宾客的场所,也是室内活动的中心。卧室是一大通间,男女数代同宿一室,席楼而卧,仅仅是使用黑布蚊帐,作为间隔。室内陈设简朴,用具绝大部份为竹制品,除锅、盆、罐外。其余桌、凳、箩、筐、饭盒等系竹篾编制而成。壁多无窗,阳光和风都是从这些竹片缝中透入。楼外以竹为篱笆,宅院内长着劲秀挺拔的椰子、树干高大的柚树、果实累累的香蕉、香甜可口的木瓜和婆娑苍翠的竹丛。一派诗情画意,点缀出浓郁的亚热带风光。
傣族的竹楼具有两大优点。一是竹楼能防蚊虫、防潮湿、防野兽。二是建盖竹楼的材料来源方便,就地取材,比较经济。傣族建造竹楼使用的材料主要是大青竹和少量木料。大青竹是傣族地区的特产,而竹楼屋面覆盖的草排是以当地所生长的茅草编制而成,这种制草排的茅草来源广,又很经济。加之傣族人民建造新房时有全寨互相帮助的习惯,一家盖房,全村出动,送草排,赠送青竹,出劳力。因此,傣族人民建造新房的速度也相当快,一幢竹楼只需一天多即可竣工。新房落成,全村老幼都前往祝贺。傣族人民喜爱的民间歌手“赞哈”,更以自己的歌声祝贺主人迁入新居。
傣族竹楼量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而有新变化。最主要变化是在建筑材料方面,由干栏式竹楼逐步向木楼、砖木结构以及钢混结构发展变化。但由于傣族喜爱自己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除少部份傣族民居向现代化建筑改变外,而大多数傣族民居仍然保持着干栏式的建筑结构和造型。
哈尼族的“拥熬”、“拥戈”

西双版纳的哈尼族均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他们居住的房舍也多是“干栏”式竹楼。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拥熬”,另一类叫“拥戈”。
哈尼族的住房“拥熬”是一种地棚式的建筑,它是一种原始古老的民居建筑。这种住房大多建在斜坡上。盖房时要在斜坡上挖出一个呈方形的地坪,然后在地坪外边的斜坡上栽上树叉,在树丫叉形地坪土台间架上木料,用竹笆铺成距地面约有二、三尺高的楼台,接着再在地坪土台和竹笆铺成的“楼台”之上搭房架,盖草顶。这就形成一半是地坪面,一半是铺竹笆楼的内室。这种地棚式的竹楼适合山区的气候、环境条件,即冬暖夏凉。既方便在地坪上起灶炊煮,全家人又可以在竹笆铺就的楼台上席地而卧,冬天能保暖御寒,夏天凉爽又防潮。
所以,“拥熬”在20世纪50所代以前,是西双版纳哈尼族群众的一种比较普遍的民居建筑。 “拥戈”也是一种“干栏”式的楼房,它的建筑形制与傣族竹楼基本相似,一楼一底。楼室住人,底室关畜禽、堆杂物。楼室一律用木板或竹篱隔成两面三间,里间称“拥玛缥”,是女性成员居室,并兼做厨房,设一火塘供做饭、取暖。外间叫“波罗缥”,是男性成员住室,并兼做堂屋,设一火塘供照明取暖。男女室各设一火塘,客人来访,按性别分别从男女室楼梯上楼。 哈尼族的住房除了“拥熬”、“拥戈”这两种建筑形式外,还有母房与子房之分。母房就是家长或当家的兄长居住的房屋,这种母房哈尼语称其为“拥玛”。“拥玛”有人叫它大房,它比子房大,既是家长的住室,又是一家人用餐、招待客人等活动的中心。在“拥玛”附近建盖一种比较矮小的“干栏”式楼房或平房,那就是子房,哈尼语叫“拥扎”。“拥扎”是小伙子寻偶和建立小家庭的住房。儿子长大之后,便新建盖子房,一人一间,无一例外。父母在世时,儿子与媳妇都住在子房内,直至自己当家之时,才从子房迁入母房。 哈尼族自古有相帮建房的风俗,一家盖房,全寨帮忙。新房落成要设宴待客,请歌手唱歌,举行热闹的贺新房活动。
拉祜族的“底页”

居住在勐海县偏僻山区的拉祜族,在20世纪50所代初,沿有母系氏族或母系、父系共存的氏族社会形态,具体的反映在由母系氏族或母系、父系共存的氏族大家庭“底页”大房子的居住生活上。一家数代几十人生活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典型的民居形制。
所谓“底页”,是由母系或父系血亲集团组成的大家庭,大“底页”之下又有由夫妻组成的小家庭,称之为“底各”。因此,由若干个“底页”组成的村寨,是形成拉祜族社会的基本单位。
拉祜族分拉祜纳(黑拉祜)、拉祜西(黄拉祜)两个支系。两个支系的住房有些不同。拉祜西住土墙悬山顶平房或板壁平房,内设3间,分为卧室、堂屋、伙房,多用茅草盖顶。拉祜纳住干栏式楼房,形似傣族竹楼,但较为简陋。
拉祜纳的竹楼,多以栗木为柱,竹为椽、草盖顶,以竹篱代墙。底室无墙,用于关畜禽、堆柴禾、杂物,楼室住人。竹楼呈长条形的大房子,高7至8米,宽约10米,长10多米至20米不等,以每个“底页”的人数多少而定,其建筑面积约100多平方米。楼门开在大梁左右两侧,设有宽木梯,楼室内有一走廊。走廊一侧为居室,一个“底页”(小家庭)一间,每间有一火塘,供小家庭做饭、取暖居住。如巴卡乃寨的那期家,以女主人那期和丈夫协卡为中心,包括他们已婚的女儿、儿子及其子女共101人组成一个“底页”的大家庭。全家共同居住在干栏式的公共楼房内,上下两层,长23公尺,宽10公尺。房内分9格,在房中设置9个火塘。这就清楚说明在这幢大房子的一个“底页”(氏族大家庭),是以9个火塘为单位的小家庭(“底谷”)组成的母系。父系共存的一个氏族大家庭。
拉祜族有相帮盖房的良好风尚。旧时盖房,全寨 男女出动,男人竖柱上椽,女人上山割草,当日动工,当日建成。夜里即设宴举行贺新房仪式,全寨 男女边饮洒,边跳芦笙以示祝贺。
基诺族大房子

由于基诺族的社会形态,直至20世纪50年代尚处于由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因此,反映基诺族原始社会形态的父系氏族家长制痕迹,尚留存在基诺族的民居形制之中,大房子就是独具特色的形式。如基诺山巴亚的白腊车家,数代共70人住在一幢长30多公尺,宽10公尺的竹楼里。屋内除总火塘外,还有3个小火塘,全家做饭、吃饭、休息、举行家庭会议都在这里。火塘两旁为居室,以长幼和婚否依次排列。家长在去世后方可依次调动,实行共同劳动,共同消费。
另一种是同一父系氏族的数代人居住在一幢大竹楼里,也有一个最年长的男性家长,但各个小家庭已有自己的家庭经济,有共耕的习惯,但已按小家庭独立消费。如20世纪的40年代亚诺还余存有10余幢大套房。其中最大的一幢长房是木腊标家,房内共有28个小家庭,140多人。各个小家庭不仅有自己单独的房间,而且还有各自的火塘,以小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和消费。大家庭只是在过节和重要农事季节以及婚丧嫁娶之时举行传统的集体活动。从居住形式来看是原始的共居习俗,但从生产生活的消费来看,已逐步从集体共有制向家庭私有制发展了。
基诺族的大房子属干栏式的建筑,楼层低矮,距地面约一米左右,大房子的平面呈长方形,房子的梁、柱属木料结构,四壁用竹篱笆作墙,屋面用茅草编成的草排铺盖。室内无窗,白天光线较暗。每根梁、柱间均以子母扣咬紧,全房不用钉子,房架的椽和草排都用藤条和竹篾条缠牢拴紧。盖房取材方便,一家盖房,全寨男女群众相帮,以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把一幢大房子盖起来。
现在基诺族的父系氏族家长制大房子已从基诺族的生活中永远的消失了。目前,省、州的有关部门正在基诺乡的巴坡寨、巴卡小寨建立民族民俗旅游景点和基诺族民俗生态村,他们正本着以复原历史原貌的要求,进行着紧张的工作。不久的将来,你就可以目睹西双版纳基诺族的大房子和原汁原味的风情习俗了。


中国有哪些有名的民居?
西递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两条清泉穿村而过,99条高墙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游客如置身迷宫。村头有座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村中有座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厅堂题为“书诗经世文章,...

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是哪五大
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分别是:客家围龙屋、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1、客家围龙屋:围龙屋是客家人最典型、最成熟、最具特质的民居建筑。2、北京四合院:北京的四合院现在已经和北京胡同一起,成为北京传统文化和民俗的代表,成为北京城市的城市名片之一。3、陕西的...

中国十大特色民居
中国十大特色民居有:福建-客家土楼,广东-开平碉楼,山西-王家大院,四川-大邑刘氏庄园,山西-乔家大院,安徽-宏村,山西-皇城相府,河南-康百万庄园,陕西-姜氏庄园,安徽-西递村。1、福建-客家土楼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2、广东-开平碉楼 欧式古典风格的小楼与中国南方农村的传统...

中国的民居种类
中国的民居种类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北京的四合院、广东镬耳屋、蒙古族的蒙古包、陕西、河南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等。而其中我认为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是传统傣族住居。傣族民居是傣族人民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和自然经济条件,在比较原始状况下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民居形式,有着很强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历史特征。傣...

中国十大民居有哪些 中国十大特色民居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

我国各地民居的特点?
其布局常为“一正两厢”,正房(上房)位置在全宅的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开间、进深、高度和装饰等都央全宅之首。院子两侧的厢房、陪衬着正房。院子是交通、采光、通风的枢纽,并配以绿化,成为休息与家庭活动的中心。4、上海民居 上海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美誉。外滩的马路一侧,一幢幢哥特式、...

中国传统民居类型
1. 江南民居:以徽州民居、水乡民居和上海里弄民居为主要类型,体现了江南地区的特色和风情。2. 华北民居:主要包括北京四合院、山西大院和关中大院等类型,它们展示了华北地区的传统建筑风格和社会文化。3. 中西部窑洞民居:主要有靠崖式窑洞、独立式窑洞和下沉式窑洞等类型,这些窑洞建筑充分利用了地形和...

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
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包括:1. 客家围龙屋:作为客家人典型的民居建筑,围龙屋展现了客家人的特质和成熟建筑风格。2. 北京四合院:四合院不仅是北京传统民居的象征,也成为了北京文化的标志之一。3. 陕西窑洞:窑洞是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分为多种类型,如土窑洞、石窑洞等,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

再写出两三处我国享誉海内外的古民居及古村落名称...
乔家大院又名在中堂,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始建于1756年,整个院落呈双“喜”字形,分为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三面临街,四周是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青砖墙,大门为城门式洞式,是一座具有北方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古宅。乔家大院陈展有5000多件珍贵文物,集中反映了...

中国还有什么特色民居 说出6种?
说到中国特色民居,首先大家想到的就是北京四合院。除了这个以外,还有福建的客家土楼,第三陕西窑洞。第四广东的开平碉楼。第五云南一颗印。第六安徽的宏村。

怀柔区13564908157: 中国特色民居有哪些 -
廖蒋枢芬: 北京四合院、陕北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客家围龙屋、蒙古包、藏族碉房和帐篷、吊脚楼、傣族竹楼

怀柔区13564908157: 中国都有哪些具有特色的民居? -
廖蒋枢芬: 中国民居五大类型的特点是: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客家“围龙屋”.

怀柔区13564908157: 我国传统古民居有哪些 -
廖蒋枢芬:[答案]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各地人居住的房屋的样式和风格也不相同.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和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 北京四合院 ...

怀柔区13564908157: 中国有哪些民居?民居有什么特点?
廖蒋枢芬: 四合院,吊脚楼,窑洞,地窝子,茅草屋,还有很多,都适合当地的情况,遮风避雨等特点.

怀柔区13564908157: 我国民居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分别存在于哪些地区?简述各种类型民居的特点. -
廖蒋枢芬:[答案] 北京四合院 华北(地区) 窑洞 黄土高原地区 古民居 安徽省的南部 客家土楼 广东东北、福建西南等地 蒙古包 内蒙古地区 傣家竹楼 云贵高原(西双版纳) 皖南民居 安徽省的南部 土家民居 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湖北恩施 详细资料请看这:

怀柔区13564908157: 我国有哪些独具特色的民居? -
廖蒋枢芬: 村寨错落有致 哈尼族居住在向阳的山腰,依傍山势建立村寨.村寨一般为三四十户,多至数百户.村寨背后是郁郁葱葱的古树丛林,周围绿竹青翠,棕樟挺拨,间以桃树梨树,村前梯田层层延伸到河谷底.离村寨不远有清澈酣凉的泉水井.一栋...

怀柔区13564908157: 各个地方特色民居有什么 -
廖蒋枢芬:[答案] 1.北京四合院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经过明清的不断完善,终成典型...

怀柔区13564908157: 中国有哪些特色的民居介绍
廖蒋枢芬: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中国的民居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民间建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

怀柔区13564908157: 我国有哪些地方民居 -
廖蒋枢芬: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具特点的民居有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福建和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蒙古的蒙古包等.

怀柔区13564908157: 我国各具特色的民居还有哪些 -
廖蒋枢芬: 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