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的研究内容

作者&投稿:滕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药药理的最新进展~

常用单味中药药理研究是中药药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仍以对整体动物药理效应观察及对器官、组织、细胞的影响等为主,现代生物技术如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也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研究的药味相对集中,以补益药、活血化瘀药居多,不少常用中药的新药理作用机理被揭示。冬虫夏草 研究发现黄芪对自然衰老大鼠脑皮质、海马、纹状体3个脑区降低的M胆碱受体和M1亚型受体密度有显著的上调作用,并可调节老年大鼠血浆环核苷酸含量;衰老大鼠心肌β受体密度及T3、T4、皮质醇含量均降低,黄芪、人参、枸杞子可升高之;对肝硬化大鼠存在的下丘脑血管加压素系统异常有改善作用;可以明显提高肾病综合征大鼠血浆白蛋白水平,改善肾小球滤过率和尿钠排泄;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功能抑制小鼠细胞毒活性有显著增强作用,并可能 通过调控巨噬细胞C1q的分泌功能来增强免疫和抗肿瘤作用;还发现黄芪煎剂及含黄芪小鼠血清均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反应及IL-2的产生有促进作用。冬虫夏草水提液能降低正常心肌细胞内Ca2+ 的浓度,减轻缺氧再给氧时细胞内Ca2+超载现象,并明显减轻缺氧再给氧时细胞内脂质过氧化。红参在预防高血压性视网膜动脉硬化起重要作用,能使内皮细胞膜的光整性、细胞器的结构及内皮细胞分泌各种血管舒缩 物质保持正常,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异常增生,还有扩张血管、减少外周阻力及调节血压的作用。生地黄可明显抑制皮质酮致“阴虚”模型小鼠巨噬细胞Ia抗原的高水平表达,降低其提呈抗原能力,从而表现出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丹参注射液可明显降低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大鼠脑水肿,减少脑皮层及海马组织丙二醛含量,提高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三磷酸腺苷的含量。 复方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对古方和现代经验方进行多指标的系统药理研究,可以在更深的层次揭示方剂的治疗原理,有效地指导临床用药和中药新产品研创。中药复方在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分子药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进展。药理实验 古方的药理研究有数十首,其中桂枝汤、六味地黄汤、四君子汤、四物汤、大承气汤、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等研究较多。在古方研究中较多地探讨了方剂的作用机制,给方剂的传统功效描述赋予现代药理学内容。如桂枝汤可能通过影响兴奋胃肠运动的胃泌素、胃动素、P物质以及抑制胃肠运动的生长抑素、血管活性肠肽等在下丘脑和胃肠道中的含量来调节胃肠运动;桂枝汤对与呼吸道感染有关的10株病毒致细胞病变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含药血清能抑制单纯疱疹病毒等4株病毒对Hep-2细胞的增殖。当归补血汤含药血清随给药剂量增加可使造血祖细胞集落数明显增多。将六味地黄汤方视为一个整体,以活性评价为导向,从六味地黄汤中定向追踪分离,获得了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活性部位,该部位对TH及TC的功能有调节作用。这些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方剂的作用原理。经验方的药理研究开展得更为广泛,其研究内容多结合新药研究的有关要求,着重于药效及安全性评价,不少方剂已经或即将开发为新药。配伍是中医用药的特点和优势所在,用药理研究方法观察方剂配伍与药理效应变化之间的关系,探讨方剂的配伍规律,仍然是复方药理研究的重要内容。虽然还是以方剂药味加减 、正交设计等方法为主,但在应用中也有明显提高,采用一些新方法来更好地分析方剂的配伍问题。关于复方配伍规律的基础研究99年纳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究 项目,强调运用高新技术手段探讨方剂的物质基础,综合分析配伍-化学成分变化-药理效应三者之间的联系,阐明配伍内涵,成为新的探索方向。生脉散复方化学动态变化与药效关 系研究表明,各药配伍后药效的变化可能与产生新物质有关。以方剂的物质基础研究为核心,注重方剂配伍理论与现代药理交互作用理论结合,物质基础分析与药理效应观察相结合,从组成方剂的单味药、方剂的化学部分以及化学成分三个层次探讨方剂的配伍与物质基础的变化的关系,在整体动物、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及分子生物学四个水平上探讨方剂的配伍、物质基础的变化与药理效应间的联系,已成为复方配伍研究的基本思路。 中药的品种、产地、采药季节、贮藏条件及剂量、剂型、给药途径等,均对中药作用的发挥有着显著的影响。(1)中药基原(原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影响中药材绝大多数是中国自产的,少数为移植或进口的。在品种上,历代本草著作中屡有增加。不少本草书指出了历史上中药品种的混乱情况。故对其进行认真的考证、分析、鉴定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例如,中国用的贯众、独活、厚朴等中药,就来源于20多种不同种属植物;同一中药大青叶,各地用的药材又有不同,有蓼科蓼兰、十字花科松兰、爵床科马兰、马鞭草科大青等,药用部分也有用叶及带叶茎枝的不同。而且,同名异物的现象也很普遍。由于品种不清,其化学成分的含量和药理作用均有差异。(2)中药产地及采集季节的影响人参 a) 中药产地:药材产地对药物质量和疗效有着直接关系,为历代医家所重视,自古即有“道地药材”的讲法。中药之中大部分为植物药,自然生长环境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各地区的土壤、水质、气候、雨量等自然条件都能影响药用植物生长、开花、结果等一系列生态过程,特别是土壤成分更能影响中药内在成分的质和量。《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记载的“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和《新修本草》说的:“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乖于采摘,乃物是而实非”。都很强调产地。产地不同,同一植物所含有效成分不完全相同,从而使药理作用有别,临床疗效不稳定。如长白山的野山参,东北各省与朝鲜、日本的园参,不但含人参总皂甙的量不同,而不同皂甙单体的含量也不一样。又如人参茎叶中皂甙含量在吉林省七个产地所得样品,含量差别相当悬殊。不同产地及不同加工方法,以人参提取物的得量也不同。b) 采收季节:不同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或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长和成熟期,故采药时间的采收方式则随着中药的品种和入药部位而有不同。中国幅员辽阔,从寒带至亚热带,气候差异很大,故采药时间按照当地习惯因地制宜,但要选择药用植物有交效万分含量最高时采收。有效成分的含量随不同生长季节及不同入药部位而异,如人参中皂甙以八月后含量最高,麻黄中生物碱秋季含量最高,槐花在花蕾时芦丁含量最高,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以七月中至八月中花蕾出现前为高峰,应在开花前采收,薄荷在部分植株开始有花蕾时,挥发油含量大。古人采药全凭经验,《本草经集注》序录说:“凡采药时月…… 其根物以二月、八月采者,谓春初津液始萌,未冲枝叶,势力淳浓故也;至秋枝叶干枯,津液归流于下…… ”《本草蒙筌》说:“实已熟,味纯;叶采新,力倍。”以臭梧桐的降血压作用为例,在五月开花前采摘的叶,对动物的降压作用强,开花后所采集的叶,降压作用减弱。再以人参为例,季节变化对园参根中皂甙和糖分含量有显著影响,故采收应在6~9月,而不应在冬季。(3)药用部位的影响:不同的药用部位所含化学成分的质和量都可能不同,所以其药理作用也不同。曾有人比较研究了各地所产白参、红参的不同部位的人参皂甙含量,发现有较大差异。又如麻黄生物碱的含量,以麻黄茎的髓部含量最高,麻黄节中含量较少,而根中则不含生物碱。(4)贮藏条件的影响:《本草蒙筌》说:“凡药贮藏,宜常提防,倘阴干曝干烘干未尽去湿,则蛀蚀霉垢朽烂,不免为殃。”贮藏不当,要霉烂变质、走油、虫蛀,会直接影响药理作用和医疗质量。所以要选择适宜的堆放场所,加强仓库管理工作,注意特殊药材的保管(如贵重药材、芳香性及胶类药材等),还要定期检查,防治虫害。贮藏不当,也可使含挥发油的药材氧化、分解或自然挥发(如樟脑、冰片、麝香)而使药效降低。有的成分会因存放时间长,而被酶所分解等。(5)炮制的影响:炮制前后,药材的成分质和量会有所变化,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可因之不同。《本草蒙筌》曾从临床经验指出:“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住痛;乳制润枯生血;蜜制甘缓益元……。”小鼠中药炮制从以下一些方面影响药理作用:①减毒,去毒。如半夏“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生半夏对胃粘膜有强大的刺激作用,故致呕吐;姜半夏却显示镇吐作用。②增效,如杜仲含大量杜仲胶,生杜仲煎出的有效成分甚少;炮制后则胶质破坏,故炒杜仲煎剂降低血压较生者为强。③改变药材成分的组成,加强或突出某一作用。如生大黄主要有泻下作用,炮制后的制大黄却出现较强抗菌作用。④改进切制工艺,增加药效。药材炮制加工过程,可影响其内在成分,直接关系到其药理反应的性质和强度。(6)剂型和制剂的影响:同一种中药制成不同剂型,由于制造工艺和给药途径不同,往往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血液浓度,直接关系到药理作用的强弱。《神农本草经》指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说明古人早已注意到剂型对药效的影响:如枳实或者青皮煎剂口服,未见升高血压记载,但制成注射剂静脉注射,却出现强大的升压作用。《本草经集注》记载的“合药分剂法则”,对药衡、切制要求、剂型、制药方法,直至用蜡用蜜等,都有一定规定。现代制药,要求更高,同一中药或复方,即使剂量相等,剂型相同,但卧于各药厂生产制剂的工艺不同,疗效和毒性也往往有所区别。甚至同厂不同批号的产品,也不尽相同。为了保证不伺批号不同药厂的同名产品有相同的疗效,应当采取一定措施加强质量控制。制剂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或各省市卫生局批准的药品标准执行。对指导中成药制剂和统一产品的规格,起到良好作用。 机体因素也是影响药理作用重要因素,它包括生理情况、病理状态等。(1)生理情况的影响:体质、年龄、性别、情志等,对药物的作用发挥,影响甚大。中医学很强调秉赋不同对药效的影响。意指遗传因素、身体素质对抗病能力及药物反应,存在较大差异。临床上也存在不同种族或不同个体,对某药的治疗剂量相差多倍的现象。这种存于种属或种族间的不同,称为种属或种族差异;存在于个体之间的差异,叫做个体差异。年龄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不同。少儿期与老年人对药物的反应与一般成年人有区别。 少儿期正在发育阶段,许多器官、系统的发育尚未完善,老年人肝肾功能普遍减退,都会影响药物的体内代谢及排泄功能,故用量应适当减少。中医学认为老年人体虚,对药物的耐受力较弱,故用攻病法邪药物时宜减量使用;幼儿稚阳之体不能峻补,故小儿不宜用参、茸骤补。不同性别,对药物的反应也有明显差异,妇女一方面因体重差异,一方面由于激素的影响,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颇有不同。如定坤丹、调经丸、乌鸡白凤丸适用于妇科;而催吐药、峻泻药则禁用于孕妇。情志、精神状态对药物的作用也有影响。所谓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对药物作用的发挥,显有影响。黄芩  此外,药物的个体差异,有量的和质的两种表现。既有药理学上所谓高敏性、耐受性;也有极个别病人对某种药物发生的过敏反应。如口服人参糖浆,静滴生脉液等,都有过敏反应的报道。(2)病理状态的影响:病理状态也可以影响药物的作用,例如黄芩、穿心莲等药,对正常体温并无降低作用,只有发热病人用后,出现解热作用。又如五苓散在实验中对犬和小鼠不出现利尿作用,但对临床上患有水肿、小便不利的病人,则具有利尿作用。肝肾患病,功能减弱,可以影响药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往往使药物的作用时间延长。还有人工发热动物模型所筛选出来的具有退热作用的中药,临床用于病人不够满意,如穿心莲;也有一些清热药对病人甚效,而实验结果并不一定理想,如白虎汤。这也说明动物模型与人的疾病之间,还存在某些差异。 环境对药物的影响,也为众所周知。例如地理条件、气候寒暖、饮食起居、家庭环境、居住部位,都对人的健康有较大影响。人被环境影响精神不舒时,可直接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一般在四肢运动时,腹腔内脏的血流量减少,这对一些腹部疾患的恢复是不利的。此外,在肺部炎症时,如被迫过多劳动,可使炎症向周围组织扩散,病情恶化。根据生物活动表现的昼夜节律,体温、肾上腺素、皮质激素分泌等的昼夜波动,常与外界环境的昼夜变化有关。药物作用也常皇现此种昼夜节律,例如附子、乌头,通过测定其所含乌头碱量及参附注射液的急性毒性,证实动物对其敏感性存在昼夜节律。乌头碱的毒性午时(13点)最高(66.7%);戌时最低(13.3%),两组差异显著。参附注射液静脉注射,子时LD50值为9.8629/kg,午时为8.308/kg。又如雷公藤的醋酸乙酯提取物是一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于24小时内按不同时辰,每4小时给小鼠分组给药,观察给药后一周内的死亡率,发现其毒性具有明显的时辰节律,以中午12点给药者死亡率最高,20点至次晨8点给药者死亡率最低。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用药理学的方法研究中药对机体各种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原理的科学。重点研究与中医理论有关的现代科学研究中药的成果,通过研究和实验了解中药药理研究的概貌。中药药理学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使医务工作者在用药时进一步认识中药防病治病的作用原理,以及产生疗效的物质基础。是中药学范畴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其任务主要有以下几点:(1)通过实验研究,弄清中药的作用性质和活性强度,有助于阐明祖国医药学理论(2)将中药理论与现代科学研究成果结合起来,有助于促进中药学的发展。(3)用实验药理学的方法,结合中药有效成份的分离提取,为进一步研究中药的配伍应用、改良剂型、提高疗效、减少毒性,提供科学实验依据。(4)通过实验药理学方法,发展新的有药用价值的中草药,扩大药源,老药新用。中药发展简史及现代研究的主要成就:(1)中药发展简史及本草学主要著作中药的产生和发展,是在广大劳动人民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是劳动人民在自然斗争、生产斗争的实践中得到的药物知识的总结。其中麻黄治喘、常山抗疟、楝实驱虫、大黄泻下等,都是有价值的科学记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民间药物的应用日趋广泛。汉、晋时期,华佗、李当之、吴普等人对药物均有较大贡献。公元六世纪初,梁。陶弘景汇集当时流行的《名医别录》和本草经,整理编写了《本草经集注》,收药73O种,不仅增加了药物品种,而且按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谷等自然来源分类,开创了本草学药品的自然分类法,一直为后世本草如《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所效法。它还设有“诸病通用药”一栏,对于辨证用药,甚为方便。书中并对采药季节,贮藏、保管、真伪鉴别、炮制方法、制药规范及用药方法等,都做出了一系列的说明,这在药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公元七世纪,本草学著作已近三十种,编写体例和内容取材出现了某些重复,证治和解说也互有短长,急待整理提高。因此,唐。苏敬、李勩等二十余人编纂了《新修本草》收载药物844种,并收集了全国各地药材标本绘图,于公元654年颁布,又称《唐本草》是中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比《纽伦药典》早877年,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它对于国内外的影响甚大。北宋时期,更为重视整理重校古代医籍,先后编纂了《开宝详定本草》和《开宝重定本草》。嘉祐年间,掌各种禹锡主编《嘉祐补注本草》,苏颂编绘《本草图经》,唐慎微据此两书并参考其他医方类书,汇编成大型综合的药物学书《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受到此后历代医家的重视。宋朝先后几次由国家派人修订,续出《经史证类大观本草》、《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等,后世将上述二书统称为《证类本草》,这是一部集宋以前本草学大成的药书,保存了许多古代名著的精华,保留了早期文献的原貌,是《本草纲目》问世以前一直流行的大型本草,被作为研究本草学的范本。书中所引的古代医书有的现己失传,而从本书尚能窥其概略,所以它不但有较大的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意义。明,刘文泰等奉命编纂《本草品汇精要》,取材简明精当,是继《新修本草》后由政府组织编写的第二部本草书。稍后,李时珍鉴于《证类本草》之后五百年间出版多种本草学著作,涌现大量实用药物,对药的功能主治又有新的发展,加以他本人积累丰富的采药、辨药、制药和用药的实践经验、乃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参考经史百家图书近八百种;实地调查研究,鉴别真伪,编成《本草纲目》52卷,分16部,62类,收药1892种,药图1120幅。于1590年初刻于金陵。此书总结了中国十六世纪以前本草学的成就,出版后三百多年来历经多次翻刻,己有英、日、德、法、俄等译本,蜚声国内外,影响深远。 《本草纲目》问世后,清代学者从不同角度在它的基础上撰写了与其有关的本草学著作,如增补纠误的《本草纲目拾遗》,删繁就简的《本草纲自摘要》、《本草汇纂》,还有临床实用小型本草《本草备要》,《本草从新》等。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吴其澞的《植物名实图考》作者以实物为依据,精绘药图,清晰逼真,修正了古代本草图绘的错误,“长编”部分摘录了历代本草及文史杂书中的有关记载,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普遍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解放后,政府对中医药事业十分关心,先后颁布了中医政策,设立了中医药研究机构,开办了中医药院校。随着中医事业的蓬勃发展,中药的资源调查,品种鉴定,化学及药理研究,临床观察等,均积累了大量资料。中央卫生部编纂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中药的规格、功效、主治、剂量用法及质量控制,都做了明确规定。不少中药书籍,如《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临床中药学》等,均从不同侧面作了初步总结。还出版了大型综合药物书,如《中药志》、《全国中草药汇编》和《中药大辞典》等,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药研究的成就,而后者还摘录了古代本草文献,是研究中药的重要参考书。(2)近年来中药药理研究的主要成就利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己有八十余载。二十年代初,中国学者首先对麻黄的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和麻黄定碱进行了系统的化学及药理研究。由于发现它的特异药理作用,其论文报告不仅震动国内,也受到国外的极大重视,并引起世界学者对麻黄碱及其他中药研究的兴趣,致使麻黄碱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药物。由于当时社会动荡,战乱不安,设备简陋,人员极少,故研究缓慢,成果甚少。主要进行了一此单味药的研究,而且没有化学、药理与临床三者的协作。化学方面主要对延胡索、钩藤、麻黄、常山、防己等数十种药材进行研究。药理则主要对麻黄、黄连、常山、延胡索、仙鹤草等数十种药材进行了研究。解放后,政府对中医中药的整理研究和发展十分重视,提出继承、发扬、整理、提高中医中药的重要批示,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省市的中医中药研究机构和各级中医医院,使中药药理和临床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研究范围从单方发展到复方,研究课题从资源调查到生药鉴定、炮制、化学、药理学药理直至临床,单味药品种之多及研究范围之广,诚属空前。对延胡索、粉防己、人参、黄连、葛根、川芎、丹参、三七、枳实、枳壳、灵芝、莪术、大黄、青蒿、青木香、益母草、天花粉等研究均较深入,还从抗微生物、抗寄生虫、抗肿瘤、解热、镇痛、强心、利尿、抗高血压、抗心律不齐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筛选。不但对传统中药研究较多,还研究了很多草药,如穿心莲、四季青、毛冬青、矮地茶、福寿草、满山红等,并已提供临床应用,大大丰富了药物品种。综括中草药药理研究,其中部分阐明了中医药理论(如活血化瘀、扶正培本等治则),搞清了某些中药的有效成分(如延胡索乙素、青蒿素、川芎嗪等),改良了某些剂型(如感冒冲剂、生脉注射液等),发现了某些药的新用途(如枳实、青皮、鹤草芽等)。但中药的成分是复杂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一个成分绝不能代表一味中药,某个作用也不能概括其全部功效,固此,中药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中药药理学研究主要包括主要药效学研究和一般药理学研究。 中药新药主要药效学研究应遵循中医药理论,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制定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试验计划,根据新药的功能主治,选用或建立与中医“证”或“病”相符或相近的动物模型和试验方法,对新药的有效性做出科学的评价。主要药效学研究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中药药理学 (1)主要药效学研究设计依据和要求
中药具有成分复杂,药理作用广泛的特点,在实验设计时应根据新药主治(病或证),参考其功能,选择能够反映其疗效本质的主要药效进行重点研究;间接证实其药效的辅助试验可酌情选作,要分清主次。如主治风湿痹证(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新药,应以免疫性关节肿、细胞免疫和镇痛作用为主要试验,特别是免疫性关节炎为重中之重。如新药对二型胶原(常用不完全性佐剂代替)性关节炎的继发肿胀没有抑制作用,其他试验结果再明显也是没有用的。此外、主要药效试验应从多方面进行论证,至少应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模型加以证实,且以整体试验为主。要求实验方法可靠、技术先进、操作规范、结果可信。
(2)选择实验方法
药理实验方法主要分为在体试验和体外试验两大类。两者互相补充,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研究中药新药药效。两种方法各有所长。
体外试验包括离体器官、组织、细胞、酶、受体、细胞内信息及基因等实验。其可以按要求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具有重复性好,用药量少、节省动物等优点,且可排出体内神经体液等各种复杂因素的干扰,可进行直接观察,获得准确结果。所得结果较易分析。在1、5、7类中药新药的研制中,因含杂质较少,可以配合一定的体外试验。但在进行体外试验时,应充分估计到中药粗制剂中杂质和理化性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药液的酸碱度、各种电解质和鞣质等的干扰,所得结果常常不能反映临床疗效。例如在试管内抗菌作用较强的中药,常常在体内不一定表现出强大的抗菌作用;某些中药含有大量钾离子、钙离子,其粗制剂在麦氏浴槽中表现出对离体平滑肌、心肌有明显的药理活性,但口服后不一定产生相应作用。
体内试验也称在体试验,其比较接近于临床状态,适于综合性研究,所得结果较为可信,可以直接反映临床疗效。中医药学以整体思想体系为基础,重视宏观调控。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整体试验能较全面的反映药物的作用。特别是中药新药2类药材、6类复方制剂大多属粗制剂,更应强调以体内试验为主。要证实新药具有某种药理作用必须通过体内试验证明有效。体外试验仅起辅助作用。具体试验方法请参考相关方法学书籍。近年来开展的中药血清药理试验方法是一种新的体外试验方法,其将受试药物经口给与动物后,取其血清作为药源加入体外反应系统中研究其药理作用。此种方法尽管目前仍存在很多问题,尚待解决,但对中药粗制剂的体外试验具有重要价值。严格说来,采用血清药理试验方法,给药方案需要进行大量的预试验,才能找出最佳给药方案。给药方案包括给药剂量,每天给药次数,连续给药时间,给药后采血时间以及血清中所含相关活性物质的灭活条件。李氏根据近些年来所掌握中药有效成分大量药代动力学数据,提出通法如下:将受试药物每天给药两次,连续给药3天,末次给药后1小时采血;给药剂量为临床等效剂量。按此通法方案进行,理论上中药或其复方所含80%以上的成分于给药后1小时处于达到或接近峰值。血清中活性物质对所含药物作用有干扰,如何排出干扰是一项十分复杂的问题。一般排出酶活性及补体干扰,常采用56℃条件下放置30min,这是最简便的方法。但不能列为通法。因为干扰因素不同,排出干扰的条件差异会很大。
(3)选择动物模型和指标
研究药物的作用仅仅在正常动物身上进行还不够,还需要制备各种动物病理模型,因为病理模型模拟疾病状态,比正常机体更接近病人的机能状态,有些药理作用在正常动物身上观察不到,如抗胃粘膜损伤药,抗菌、抗病毒药,抗恶性肿瘤药,解热、镇痛、抗炎药等均必须在相应的病理模型上才能观察到相应的作用。因此,病理模型在新药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病理模型的选择应首选符合中医临床证或病的动物模型。如研究补虚药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应首选免疫功能低下的虚症模型,按照中医辩证施治原则“虚则补之”,凡是正气虚衰病人,才有免疫功能低下表现,用补益药可使其免疫功能增强。进一步根据药物类型,选择相应病理模型。如治疗脾虚症的新药,宜选用脾虚症的动物模型,治疗血虚证的新药,应选择血虚证的动物模型。但目前制造完全模拟中医病或证的病理模型尚有困难。现有模型与临床证候相距甚远,故研究中药新药也常常采用一般化学药物所常用的病理模型,如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冠心病、肝炎、肝硬化等病理模型。观察指标应选用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现性好、客观、定量或半定量的指标进行观察。如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药新药进行疗效研究时,制备心肌缺血模型时,可供选择的方法很多,其中以阻断小型猪或犬冠状动脉所致的局限性心肌缺血模型与临床更为相似,较为合理,且可定位、定量、定性、较准确地评价药效,可作为首选的实验模型。
(4)对不同类别新药的药效学研究要求 药理实验中药新药第1-5类、6类及7类的主要药效研究,应从多方面证实其主要药效,以及较重要的辅助治疗作用。其中1类和5类和7类新药,含杂质较少,应在更高的技术水平上,通过体内、体外多种试验方法论证其药效。6传统中药复方及11类已有国家标准的中成药制剂,可免做主要药效学试验。
(5)实验动物
a) 应根据各种试验的具体要求,合理选择实验动物,对其种属、品系、性别、年龄、体重、健康状态、饲养条件及动物来源,合格证号,均应按试验要求严格选择,并详细记录。
b) 选用与人体的结构、机能、代谢、疾病特点相近似的实验动物。如研究催吐药宜选用鸽子、犬、猫等动物,它们对呕吐反应敏感;不宜选用家兔和鼠类,因后者无呕吐中枢或无呕吐反应;再如进行降压药研究时,宜选用犬、猫和大鼠,它们对降压药反应较敏感,与人类接近;不宜选用家兔,因家兔血压不稳定,对有些药物不敏感。
c) 选用遗传背景明确,指标稳定且显著,解剖、生理特点符合实验目的要求的实验动物。
d) 宜选用2—3种动物进行药效试验,动物模型与临床有区别,特别是中医证的模型与临床差异更大,因此“动物点头”临床不一定疗效就好。人与动物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如在不同种属动物身上均作出与临床疗效相似的结果,可信度就大。故在进行药效研究时不要只选用一种动物,用2—3种动物的实验结果可信度更大。
e) 此外,还应考虑实验动物品种、品系、质量,受试动物是否易得,是否经济、是否容易饲养和管理。
(6)受试药物对受试药物的要求应注意下列问题:
a) 受试中药药材应经过生药专家鉴定,确定品种、产地、药用部位和采收季节。饮片炮制方法要固定。
b) 中药制剂生产工艺条件要经过严格的选择,选用最佳工艺条件,制剂应合格,稳定性好,质量可控,剂型和质量标准应与临床用药基本相同。药效试验可选用不含赋形剂的中药提取物。
c) 6类中药复方制剂处方必须固定,处方组成药味必须符合法定标准,且组方符合中医药理论,对中西药合方或方中含天然药材者,应进行组方分析。
d) 此外,中药新药制剂应符合卫生标准,制剂来源、批号最好一致。
(7)对照组
a) 正常对照组,又称“空白对照组”或“阴性对照组”,指在正常条件下进行观察和对照。正常对照组必须与给药组进行相同的处理,如常用溶剂灌胃,用生理盐水注射。正常对照组设置目的,可用来观察造模是否成功;在药物作用下观察给药组指标是否恢复正常。
b) 阳性药对照组,阳性药对照组可选用药典收载的,正式批准生产的中药或西药,如.是中药则需注明批准文号,功能主治。西药可按试验的目的要求选用经典的,公认的药物,如抗炎试验常选用皮质激素类制剂或解热镇痛药;镇痛则选用颅痛定、阿斯匹林、吗啡等。中药应选用与受试新药主治、功效、给药途径基本一致的,每个实验可选用1-2个阳性对照药;每种阳性药可选用1-2个不同剂量。阳性对照药设置的目的,一是比较新药的作用特点,作用强度,起效快慢;二是验证所用方法和指标的可靠性,准确性,为此阳性药必须作出阳性结果,否则有理由怀疑所选方法和指标的可信度。
c) 模型对照组 除不用药以外,其他处理与给药组相同。如前所述,为证实药物的作用常需建立病和证的动物模型;如,欲观察清热药、解表药的解热作用,必须制备大鼠或家兔的发热模型。欲观察活血药的作用必须制备各种血瘀证的模型。在相应的动物模型身上观察药物作用,才能真正反映临床疗效。
如上所述,通常一个药效实验需设5-6个实验组,每组通常含10-14只动物(指大鼠或小鼠)。在进行分组时必须注意动物体重、性别的随机性。在需要分批进行实验时要注意各组动物之间的平行操作。主要药效实验常常需要重复。如抗肿瘤药物,其祛邪作用要求重复三批,降血糖实验也要求重复。主要药效重复性差,则该药开发没有前途。
(8) 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
中药药理学 因为中药新药复方制剂有效成份含量低,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不易作出量效关系。根据技术要求各类新药主要药效试验至少应设三个剂量组。犬与猴等大动物可设2个剂量组,但每组动物数不少于6只,纯度比较高的1、5、7类中药新药应尽量作出量—效和时—效关系。
a) 剂量设计:合理的剂量设计在药效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材料合格,模型和方法可靠的前提下,试验结果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剂量设计是否合理。
b) 给药时间:主要参考临床用药疗程,镇痛药,退热药,治疗感冒的药物,有的疗程短,不超过3~5天,给药时间宜短,最好一次给药即见疗效。补益药,防治老年病的药物,给药时间宜长。因中药作用缓慢、温和,常在造模同时开始用药。如用D-半乳糖皮下注射制备模拟衰老的大鼠或小鼠模型,造模和给药常在42天-50天左右。
(9) 给药容量和给药方式
a) 给药容量:应适宜,容量过小容易产生误差;过大,动物难于耐受。一般最大给药容量参考如下:小鼠禁食不禁水12-16h,一次灌胃不超过0.4ml/10g体重;皮下(Sc)、腹腔(ip)和静脉注射(iv)不超过0.5ml/只。大鼠禁食不禁水12-16h,一次用量一般为1-2ml/100g体重,最大不宜超过5ml/只;腹腔注射1.5ml/只;皮下和静脉注射不超过1ml/只;肌内注射0.4ml/只。兔和猫最大用量:灌胃20ml/次,皮下、肌内注射2ml/次,腹腔5ml/次,静脉10ml/次。
b) 给药方式:分预防给药、治疗给药,或防治结合性给药。预防给药常先给药几天,使药物在体内达到有效浓度后再进行试验,观察药物的预防作用;治疗给药先制作动物模型,然后给药,观察药物的治疗作用,这种方式更符合临床。但对起效缓慢、作用温和、持续时间短暂的中药新药,治疗给药,常难以获得预期结果,只能采用预防给药的方法。有些实验也常采用预防和治疗相结合的方式,如体内抗感染实验,即先给药几日后,接种感染原后,再继续给药几日,观察中药新药的抗感染作用。
(10) 实验结果的表达和统计分析
无论定量或定性实验结果,均要求列表表达。此与研究论文有别,论文可以用图表达,不用表。但新药药效研究资料必须有表,用具体统计所得实验数据列表说明,如认为数据表不足以表达清楚,可以附加图进一步说明。常用统计方法如下:
a) 定量资料:又称量反应资料,这种反应可用数量差异表示,如血压、尿量、体温、血液生化测定值等。组间比较多采用t检验方法统计分析。
b) 定性资料:又称质反应资料,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只有“有” 或“无” 两种,如死或不死,惊厥出现或不出现等,试验结果常用百分率表示。统计分析可采用“卡方”检验。
c) 分级资料:也称为有序的计量资料,例如,药效的持续时间,病理程度按等级划分的资料,临床疗效按等级分组资料(痊愈、显效、好转、无效等)这些资料不宜用上述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常采用秩和法及Ridit法等非参数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结果列表说明。数据表内容通常包含实验分组、给药剂量、每组动物数、指标数据和统计结果显著性标示。最后要求试验负责人熟悉研究内容和结果,并按形式审查内容整理资料,在书写资料中注意避免文字和数据错误。 药理学研究分为三类,即主要药效学(Primary Pharmacodynamic)、次要药效学(Secondary Pharmacodynamic)和安全性药理学(Safety Pharmacology)。另外根据实验要求可能需要对安全性药理学进行追加和/或补充的研究(Follow-up and Supplemental Safety Pharmacology Studies)。一般药理学(general pharmacology)研究是指主要药效学作用以为广泛的药理学研究,包括次要药效学和安全性药理学的研究范畴,研究新药的主要药效以外的对某些重要器官系统的药理作用。其目的是通过一般药理学研究,可以确定受试物非期望出现药物效应的情况,它可能关系到人的安全性;评价受试物在毒理学和/或临床研究中观察到的药物不良反应和/或病理生理作用;研究所观察到的和/或推测的药物不良反应机制。
通过一般药理学研究,可为长期毒性试验设计提供参考,为临床研究和安全用药提供信息,为开发新的适应症提供信息。仅1-5类、6和7类中药新药以及含有毒药材的中药复方需要进行此方面的研究;其他类免报。一般药理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
(1)一般药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a) 试验管理:一般药理学研究中的安全性药理学一般应遵照《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执行。
b) 试验设计:试验设计应符合随机、对照、重复的基本原则。
(2)一般药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a) 受试物:一般药理学研究的受试物应能充分代表临床试验受试物和上市药品,因此受试物应采用制备工艺稳定、符合临床试用质量标准规定的样品,一般用中试样品,并注明受试物的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等。如不采用中试样品,应有充分的理由。如果由于给药容积或给药方法限制,可采用原料药(提取物)进行试验。试验中所用溶媒或赋形剂应标明批号、规格、生产厂家。
b) 试验系统:为了获得科学有效的一般药理学信息,应选择最适合的动物或其他试验系统。选择试验系统的因素包括试验系统的药效学反应,受试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试验动物的种属、品系、性别和年龄,试验系统的敏感度、灵敏度和重复性,以及受试物的背景资料。应说明选择特殊动物/模型和试验系统的原因。
① 常用的实验动物:实验动物常用小鼠、大鼠、犬等。常用清醒动物进行试验。小鼠、大鼠应符合国家实验动物标准Ⅱ级及其以上等级要求,犬应符合国家实验动物标准Ⅰ级及其以上等级要求。如果使用麻醉动物,应注意麻醉药物和麻醉深度的选择。
② 常用的离体试验系统:离体系统可用于支持性研究(如,研究受试物的活性特点,研究在体试验观察到的药理作用的发生机理)。常用离体试验系统主要包括:离体器官和组织、细胞、亚细胞器、受体、离子通道和酶等。
c) 样本数和对照:为了对试验数据进行科学和有意义的解释,一般药理学试验动物数和离体样本数应十分充分。每组小鼠和大鼠数一般不少于10只,犬一般不少于6只。试验设计应考虑采用合理的空白、阴性对照,必要时还应设阳性对照。
d) 给药途径:给药途径与临床拟用途径一致。如采用不同的给药途径,应说明理由。
e) 剂量或浓度
药物不良反应 在体研究:在体的一般药理学研究应尽量确定不良作用的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如:不良反应的发作和反应时间),至少应设三个剂量组。低剂量组应相当于主要药效学的有效剂量,高剂量应高于主要药效学的高剂量,以不产生严重毒性反应为限。离体研究:离体研究应尽量确定受试物的量效关系。受试物的上限浓度尽可能不影响试验系统的理化性质和其他影响评价的特殊因素。
f) 给药次数和测量时间:一般应采用单次给药。如果受试药物的药理作用仅在治疗一段时间后才出现,或者多次给药非临床研究和临床试验结果出现安全性问题时,应根据这些作用合理设计一般药理学研究的给药次数。应根据受试物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特性,选择检测一般药理学参数的时间点。
g) 观察指标:根据组织系统与生命功能的重要性,可选用相关组织系统进行一般药理学研究。一般药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受试物对生命功能的影响。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系统,临床前一般药理学试验必须完成对这些系统的一般观察。当其他非临床试验及临床试验中观察到或推测到对人和动物可能产生某些不良反应时,应进一步追加对前面重要系统的深入研究或对其他组织系统的研究,并在申请生产许可之前完成。
h) 结果及分析:应根据详细的试验记录,对结果进行定量和定性统计分析,说明具体的统计方法和选择理由,同时应注意对个体试验结果的评价。根据统计结果,分析受试物的一般药理作用,结合其他的安全性试验、有效性试验及质量可控性试验结果,权衡利弊,分析受试物的开发前景。




什么是药理学
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药物的体内过程及其作用机制。药物的体内过程涉及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这些过程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时间,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药物的作用机制是研究药物如何与生物体内的靶点相互作用,产生治疗效果。这些靶点包括酶、受体、离子通道等,药物通过与这些靶点结合,改变生物体的...

药理学名词解释
2、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3、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4、受体是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

临床药理学的学科任务包括
临床药理学特征:它区别于基础药理研究的主要特征是,临床药理学的研究系在人体内进行的。临床药理研究是评价新药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临床药理学的基础是基础药理学和临床医学,其范围涉及临床用药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包括临床药效学、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新药临床试验、临床疗效评价、不良反应监测、药物相互...

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和任务有哪些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它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药效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规律,即药动学。任务:1.阐明药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发挥药物最佳疗效、防治不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2.研究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3.为其他...

兽医药理学按照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兽医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含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两个方面。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影响,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

药理学研究的中心内容是什么A:药物的作用,用途和不良反应 B药物的作用...
选E 药效学,药动学及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而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药动学研究在机体的影响下药物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也就是说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二者结合即药物与机体的...

什么是药理学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药物作用机制的一门科学。主要包括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两个方面。前者是阐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后者阐明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过程,及药物效应和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的规律。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要为阐明药物作用及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

新药临床前研究内容
新药临床前研究内容有:化学研究、药理学研究、毒理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安全性评价。1、化学研究:化学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揭示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性,并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新药的化学结构进行研究和分析,确定其组成成分、纯度和理化特性。评估药物的活性、...

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临床试验评价新药的疗效和毒性,均必须通过临床试验做出最后判断。我国1999年5月1日实施《药品审批办法》将我国新药的临床试验分为四期:Ⅰ期临床试验: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观察人体对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Ⅱ期临床试验: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对...

心理药理学研究内容
心理药理学的研究领域广泛,主要围绕三个核心方向进行:首先,社会—文化层面的非医疗药物研究,它关注药物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影响,探讨药物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态度,以及社会因素如何塑造药物的作用。其次,是治疗精神病药物的研究,这部分着重于开发和理解能够有效缓解精神疾病症状的药物,如抗抑郁药、抗...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3215022069: 中药药理学学什么? -
第录复方: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规律的一门学科.本课程结合目前中医药现代研究的成果,重点介绍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制及其物质基础.简单说就是:以现代药理学的方法整理中药学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3215022069: 中药复方药理研究包括的内容是什?中药复方药理研究包括的内容是什么
第录复方: 主要包括体外细胞培养、血清药理学、脑脊液药理学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3215022069: 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
第录复方: 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药理学主要指研究有关使用化学物质治疗疾病时引起机体机能变化机制的学问.药物同毒物有时也难于严密区分,药理学实际上也以毒物为研究对象,因此把药理学中特别关于医药治疗方面的应用作为药物学(原意为药饵学),与以毒物为对象的毒物学相区别.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要为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并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实验资料.药理学的方法是实验性的,即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药物对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作用规律并分析其客观作用原理.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3215022069: 六味地黄丸的药理研究有哪些?
第录复方: 同仁堂 六味地黄丸¥11.60 六味地黄丸具有显著的增强免疫、抗衰老、抗疲劳、抗低... 那么六味地黄丸的药理研究都有哪些呢?根据中药药理学研究,六味地黄丸有下面17...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3215022069: 药理对哪些药材进行研究?
第录复方: 药理则主要对麻黄、黄连、常山、延胡索、仙鹤草等数十种药材进行了研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