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高处不胜寒”是什么意思啊?

作者&投稿:秋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高处不胜寒,这个成语什么意思~

“高处不胜寒”比喻位高权重的人,没有知心的朋友,经常感觉被别人从高高的位置上推下来.简单就是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里的风寒.又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

“高处不胜寒”现在比喻一些位高权重的人,没有知心的朋友,经常感觉被别人从高高的位置上推下来.简单的说就是,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里的风寒.又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够做伴的人就越少,越会感到孤独与寒冷。

扩展资料出处:出自苏轼(北宋)的《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缘由: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在地球表面,距离地面越远,气温就越低,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难怪,宋朝苏东坡也发出感叹:“高处不胜寒”。在山地,不同海拔高度地点的气温也是随海拔高度降低的,不过在山地的测点与低处平原的测点都接近地面热源。

“高处不胜寒”现在比喻一些位高权重的人,没有知心的朋友,经常感觉被别人从高高的位置上推下来.简单的说就是,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里的风寒.又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够做伴的人就越少,越会感到孤独与寒冷。

扩展资料

出处:出自苏轼(北宋)的《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缘由: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在地球表面,距离地面越远,气温就越低,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难怪,宋朝苏东坡也发出感叹:“高处不胜寒”。在山地,不同海拔高度地点的气温也是随海拔高度降低的,不过在山地的测点与低处平原的测点都接近地面热源。



“高处不胜寒”现在比喻一些位高权重的人,没有知心的朋友,经常感觉被别人从高高的位置上推下来.简单的说就是,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里的风寒.又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够做伴的人就越少,越会感到孤独与寒冷。胜:现在通读读第四声。

扩展资料

为什么高处不胜寒?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在地球表面,距离地面越远,气温就越低,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难怪,宋朝苏东坡也发出感叹:“高处不胜寒”。在山地,不同海拔高度地点的气温也是随海拔高度降低的,不过在山地的测点与低处平原的测点都接近地面热源。

为什么也会有这种温度差别呢?原因是山地凸出于自由大气中,高山上的温度除了受本身的地面热原影响外,还受到自由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山越高,山地地面温度与自由大气温度的差值就越大,自由大气对山地气温的调节作用就越明显。

例如,庐山比九江高出1132米,冬季1月平均温度却从4.2℃降到-0.2℃;夏季7月从29.4℃降到22.5℃。冬季降低了4.4℃,夏季降低6.9℃。我们把两个地点的温度差除以它们的高度差(以100米为单位),就得到它们之间气温的温度梯度,九江与庐山的温度梯度1月是-0.39℃/100米,7月是-0.61℃/100米。

温度梯度不仅随季节变化,而且随地形具体情况也有很大差异,例如,在秦岭北坡就小于南坡,北坡年平均温度梯度-0.45℃/100米,南坡却有-0.54℃/100米。主要原因是在冬季,北坡有冷空气经常聚集,减少了盆地与高山的温度差值。北坡冬季月温度梯度只有-0.34℃/100米,而南坡处在冷气流的北风位置,1月仍有-0.54℃/100米,但在夏季这种情况并不存在,南北坡温度梯度都是-0.55℃/100米。

另外,由于自由大气的调节作用,高山上的温度年变化和日变化也是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的,用最热月温度减去最冷月的温度的差值表示年变化,称为年较差。九江的年较差为25.2℃,到庐山就降到22.7℃,年较差不仅随高度减少也可因坡向不同而有差别。秦岭以北的西安年较差达27.6℃,到华山降到24.2℃,可是在秦岭以南的安康年较差只有24.2℃,与华山几乎没有差别。当然,这与安康纬度偏南,云、雾及降水较多的也有很大关系。

苏轼《水调歌头·中秋》一词中,“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在此词中,苏轼把“琼楼玉宇”暗喻为皇帝的居所,“高处不胜寒”更是巧妙地表明他已清醒地认识到在朝廷的风险。“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句,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充分说明了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抉择上独自徘徊的困惑心态,这正是苏轼矛盾心理的纠结之所在,也是他中秋之夜一腔愁思的根源之所在。

参考资料高处不胜寒(汉语俗语)_百度百科 



“高处不胜寒”比喻位高权重的人,没有知心的朋友,经常感觉被别人从高高的位置上推下来.简单就是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里的风寒.又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

首先纠正一下子,这个不是成语啦,这出自北宋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一首词里的。
意思是:“高处不胜寒”现在比喻一些位高权重的人,没有知心的朋友,经常感觉被别人从高高的位置上推下来.简单的说就是,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里的风寒.又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够做伴的人就越少,越会感到孤独与寒冷。
出自苏轼(北宋)的《水调歌头》。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简单的说就是,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里的风寒.又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够做伴的人就越少,越会感到孤独与寒冷。


“高处不胜寒”是个成语吗
高处不胜寒出自苏轼《水调歌头》,属于汉语“俗语”,可以算作成语

古诗高处不胜寒 猜成语
高处不胜寒本身就是成语。【成语】:高处不胜寒 【拼音】:gāo chù bù shèng hán 【简拼】:gcbsh 【解释】:胜:承受,经得起。站在高处经不起风寒。比喻人身居高位感觉到孤单寂寞。【出处】:宋·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兼怀子由》词:“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是什么意思?
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

高处不胜寒 主要是什么意思?
高处不胜寒,这个成语源自宋代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其核心含义是指在达到高位或成就后,人们可能会面临孤独、不被理解以及心理上的不安。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物理上的寒冷,即站在高处,周围空旷无人,气温较低;二是内心的寒冷,由于缺乏认同感和支持,人们可能会感到孤独和不安全感。

高处不胜寒的读音
高处不胜寒的读音:gāo chù bù shèng hán。高处不胜寒,比喻一些位高权重的人,没有知心的朋友,经常感觉被别人从高高的位置上推下来。简单的说就是,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里的风寒。又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够做伴的人就越少,越会感到孤独与寒冷。出自...

高处不胜寒的丰富内涵
“高处不胜寒”现在比喻一些位高权重的人,没有知心的朋友,经常感觉被别人从高高的位置上推下来.简单的说就是,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里的风寒.又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高处不胜寒”,从字面意思理解,其它几个字好理解,唯独“胜”字,古法旧读一声,意为:忍受、...

高处不胜寒前面的词是什么呢?
【成语】: 高处不胜寒 【拼音】: gāo chù bù shèng hán 【解释】: 胜:承受,经得起。站在高处经不起风寒。比喻人身居高位感觉到孤单寂寞。【出处】: 宋·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兼怀子由》词:“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慨叹 ...

成语站在高处很害怕,骨头都是软的,咋形容用成语
高处不胜寒 成语解释 胜:承受,经得起。站在高处经不起风寒。比喻人身居高位感觉到孤单寂寞。出处宋·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兼怀子由》词:“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语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慨叹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

高处不胜寒的意思是什么
高处不胜寒,这一成语描绘的是一种独特的境遇,它源自古人的深刻观察。其核心含义是,当一个人达到无人能敌、至高无上的位置时,往往会面临孤独的挑战。"高处"不仅仅指地理位置的高,也涵盖权力、地位或技艺上的巅峰。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缺乏同层次的伙伴和理解,人们会感受到一种来自孤独和高处严寒...

万载县13064224975: 成语:“高处不胜寒”是什么意思啊? -
史天力蒙: “高处不胜寒”现在比喻一些位高权重的人,没有知心的朋友,经常感觉被别人从高高的位置上推下来.简单的说就是,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里的风寒.又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够做伴的人就越少,越会感到孤独与寒冷. 扩展资料 出处:出自苏轼(北宋)的《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缘由: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在地球表面,距离地面越远,气温就越低,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难怪,宋朝苏东坡也发出感叹:“高处不胜寒”.在山地,不同海拔高度地点的气温也是随海拔高度降低的,不过在山地的测点与低处平原的测点都接近地面热源.

万载县13064224975: 高处不胜寒是什么意思 -
史天力蒙: 高处不胜寒的意思是: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现在经常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 境界.境界越高,能够做伴的人就越少,越会感到孤独与寒冷. 这句诗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原文:我欲乘风归去,...

万载县13064224975: 高处不胜寒的词解 -
史天力蒙: [成语解释]胜:承受,经得起.站在高处经不起风寒.比喻人身居高位感觉到孤单寂寞[典故出处]宋·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兼怀子由》词:“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成语举例]张平《抉择》:“真有点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慨叹[成语结构]复杂式

万载县13064224975: 高处不胜寒的意思 -
史天力蒙:[答案] ”高处不胜寒”现在比喻一些位高权重的人,没有知心的朋友,经常感觉被别人从高高的位置上推下来.简单的说就是,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里的风寒.又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够做伴的...

万载县13064224975: 高处不胜寒究竟如何解释,喻意是什么? -
史天力蒙:[答案] 意思是说一个人站在高处,不敌那里的寒冷,比喻一个人高高在上,没有人能和自己比,但是却因此而感到非常的孤独.

万载县13064224975: 高处不胜寒的含义? -
史天力蒙:[答案] “高处不胜寒”现在比喻一些位高权重的人,没有知心的朋友,经常感觉被别人从高高的位置上推下来.简单的说就是,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里的风寒.又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够做伴的人就越少,越会感到...

万载县13064224975: “高处不胜寒”的准确含义 -
史天力蒙:[答案] 高处不胜寒:身居高处受不了寒气的侵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要乘风到月亮上去,可是又怕广寒宫凄冷,身居高处受不了那里的寒气的侵袭.这一想象是新颖奇特的,是用浪漫主义手法表达了“出世”与“...

万载县13064224975: 高处不胜寒这句话是说什么 -
史天力蒙:[答案] “高处不胜寒”现在比喻一些位高权重的人,没有知心的朋友,经常感觉被别人从高高的位置上推下来.简单的说就是,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里的风寒.又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够做伴的人就越少,越会感到...

万载县13064224975: 请问高处不胜寒是什么意思? -
史天力蒙: 胜,经得住.指在高的地方经受不了寒冷.现比喻一些位高权重的人,没有知心的朋友,经常感觉被别人从高高的位置上推下来.又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能够做伴的人就少而感到孤独与寒冷.出自苏轼《水调歌头 中秋》.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高处不胜寒”巧妙地表明苏轼已清醒地认识到在朝廷的风险.

万载县13064224975: 高处不胜寒是什么意思
史天力蒙: “高处不胜寒”现在比喻一些位高权重的人,没有知心的朋友,经常感觉被别人从高高的位置上推下来.简单的说就是,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里的风寒.又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够做伴的人就越少,越会感到孤独与寒冷.搜问三团为你解答,满意请采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