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了中国皇权社会赋税的法理逻辑是什么?

作者&投稿:黄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封建专制赋税体制下的横征暴敛给人民带来痛苦的古诗句~

杜甫的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李绅的悯农,
白居易的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宪法?皇帝立宪法来管自己吗?传统皇权社会是皇帝集权,所有特权都在皇帝手里,皇帝的意志高于一切,宪法显然与其冲突(其实当代社会有权阶层依旧无视宪法)。

中国古代皇权专制性的一系列特点,都在赋役制度中得到直接的反映。比如权力集团成员享有多种免除赋役的特权,皇室财政系统(内府)对国家公共财政系统经常性的侵渔等等,就是威权之下必有的刺目现象。
除此之外,其赋税制度的运行过程中还有几个基本定律:
一、王朝中期赋税暴增律
随着王朝周期性始末兴亡的变化,赋税制度必然相应地一次又一次从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转向诛求无度,直到最后因“民力殚残”而重蹈王朝崩解的覆辙。
统治者既然以天下四海为自己的私产、以国民为“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财货以事其上者”,那么竭天下之财以厌一己之私就是这种权力制度与生俱来的本性———这在统一的皇权国家建立伊始(秦始皇时)就充分显露了出来,即班固所说:“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其欲也。”而满足这种本性,也就构成历代赋税制度的基本目的。由此也就使得政治和财政同步盛极而弊生,不仅成为历代无法逃脱的宿命,而且更是亿万国民不尽灾难的渊薮,即如汉代政治家所描写:“末世之政,田渔重税,关市急征,……民力竭于徭役,财用殚于会赋。居者无食,行者无粮,老者不养,死者不葬。赘妻鬻子,以给上求,犹弗能赡。”所以,秦、隋、唐、宋、明等王朝衰亡的典型过程,总是重复着政治窳坏与民力竭于赋役科敛这两者同步一体的恶变。
西方赋税制度史中,纳税人及其代议机构与王权之间的利益博弈,最终导致了议会制税乃至宪政制度的产生。与此完全不同的是,在中国赋役制度史中,只可能有统治者无尽的贪欲与赐予子民一时喘息的相对轻徭薄赋这两极之间的相对调整。这就决定了其发展结果必然总是:随着皇权盛衰周期的运行,赋税制度也就越来越转向诛求无度,直到最后重蹈秦始皇以来“急政虐赋”而促使王朝崩溃的覆辙。举北宋立国后的“轻赋”为例,即使在纸面上,这一政策存在的时间也很短。所以北宋初至徽宗初年的这大约140年间,仅仅上供“正额”一项,百姓头上的负担就增长了十多倍(见《宋史·陈傅良传》),平均每十年上涨一倍!
因为赋税成倍甚至是数十倍的增长,总是与王朝的政治周期相互吻合,而且通常是从王朝的中期开始凸显,所以我们将这种定势称之为“王朝中期赋税暴增律”。
二、赋税随官吏网络扩展而激增律
百姓承担的赋役捐税的名目和数量,随着庞大官吏机构网络自上向下的蔓生扩展而无限递增,此为“赋税随官吏网络扩展而激增律”。
中国古代皇权制度的特点,在于它实施的是一种全能性统治,也就是说,皇权既是行政者,也是立法者和执法者,同时也是制税权的源头。所以在这种权力体制中,代表皇权的任何个别的官员都可能不受限制地体现着全方位、多功能的统治威权,于是各级官吏也就都可以利用这种高度统一的权力结构,天然地享有制税权和司税权。结果就是赋税徭役的名目和额度,随着官吏网络的延伸、官吏人数的膨胀层层叠加而漫无际极。比如中唐杨炎实施税制改革时面临的局面是:“吏因其苛,蚕食于人。……故课免于上,而赋赠于下。”很显然,在这样制度之下,对赋税额的“定制”,完全是一句空话。
对于皇权的制度网络是如何鼓励、甚至是迫使各级官吏横征暴敛而“与民为仇”的机制,南宋杨万里有深痛的叙述:
(官吏)不仇民,则大者无功,而其次有罪。罪驱之于后,功啖之于前,虽欲不与民为仇,不可得也!……上赋其民以一,则吏因以赋其十;上赋其民以十,则吏因以赋其百。
这说明导致百姓“破家鬻子”的最终根源,其实是那个造成各级官吏“不仇民,则大者无功而其次有罪”的统治威势;其次则说明了与这种威势的结果,必然是官吏们层层加派的恶税制度。
三、陆贽-杨万里定律
非法加征的税额和税目不断合法化,成为了赋役制度沿革发展的基本走势,并由此而保证了皇权不断专制化的趋向得到了合法化的确认。
明末黄宗羲曾指出中国历代的赋役制度改革,总是将旧的苛捐杂税归并统一征收,以图减少加派之弊,但是改税以后随着统治者贪欲的增长,又会生出新的名目以加派赋役。秦晖先生曾据此而称其为“黄宗羲定律”。但因这一规律在黄宗羲之前就由唐代陆贽、南宋杨万里与李心传等人明确且痛心疾首地揭示过,故本文称其为“陆贽-杨万里定律”。


龙的特点是什么
它既是民族自我心中的象征,在封建社会也是皇权、皇德的象征,它既表现了中国皇帝的尊严与霸气,也体现了中华民族耀德于天下的神威。传统的国人心中,龙永远是世界的领导者,中国永远是世界的中心。作为个体的中国人,他的表面形态是没有什么神彩,而作为一个整体,一个龙的民族,却无畏于任何事,无敌于天下。世界文化中心...

为什么中国古代要有皇帝来统治江山?
中国封建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它以君权神授学说为理论基础,用严格的名位等级、封建礼乐和皇位继承等各种制度和措施,集中突出皇帝个人的权威地位,保证皇帝高踞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这一制度自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创立,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直至1911...

中国封建皇权是如何一步步发展的?
王权在逐渐摆脱各种束缚中得到加强,向君主专制体制迈进。高度发展的王权,是国家进入成熟阶段出现的。霸主逐步取代王权内容,预示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由君主独揽大权且君权至高无上。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皇权在历代不断发展完善,并形成自己的特有品质,但又始终连贯想通。中国的皇权...

rx480显卡算力是多少t?
这些其实在中国古代的皇权社会都不具备。所以,也不仅仅是内卷化的问题。 我们再回头看看题目里说的,算盘也使计算机的问题。 我们发明了算盘,但是直到90年代,我们还在使用算盘。但是西方社会已经从机械计算器发展到了今天的各种电子计算机。 我们的文明在工具的进化上停止了,但是西方文明却在一直不断的进步。这其实像...

隋唐时期有哪些政治制度的创新?
隋唐时期有2项政治制度的创新,它们分别是三省六部和科举制。三省六部 隋朝在政治上确立了重要的制度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唐朝沿用隋朝制订的三省六部制,主要机构有三省、六部、一台、五监、九寺。中书省的正副长官是中书令和侍郎,下设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制。门下省的正...

中国的六大盛世
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史称:“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汉书•食货志》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汉王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是中国皇权专制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

《CCTV中国通史纪录片》第43集 武则天 音频(解说词)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只要一位女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破天荒的成为男权社会的皇帝,她所统治的王朝前...薄徭赋、广延路、杜谗言,武则天的建言12事,处处为百姓和中下层官员着想,赢得了大多数人的拥护,也...皇帝,她自己则从幕后走到前台,牢牢地掌控了朝政大权,武则天废立皇帝,其实调战的是根深蒂固的皇权...

中国古代皇权合法性的根本依据是什么?
“天”“德”“民”——皇权合法性的三个维度 秦之前,“封建的统一”的收纳袋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的皇权,大破诸侯并存的封建制而建立郡县进而实行中央集权的秦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皇权政治。而皇权政治合法性的论证承继三代时对军权的合理化论证。古代社会,生产力以及人们知识水平限制了人们的认知能力...

中国传统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皆自治是什么
县令是7品,是朝廷命官,朝廷编制拿国家俸禄的。古代正是编制有限,不像现在公务猿体系这么庞大,县里很多官员像师爷啊之类的都是县官自己请的临时工。古代中国的农村地区,亭里之类的长官都是有名望的乡绅担任代收赋税。当然,乡里更多的家族的祠堂来管理日常事务,所以更多的是一种自治的形式。就像如今...

传国玉玺刻的什么字
当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和天命,命人制作了这块传国玉玺。玺上刻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意味着皇帝是受天命所归,理应长久统治国家。这八个字的含义深远,不仅体现了皇帝对自己统治合法性的宣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天命和皇权的理解。在古代中国,天命观念深入人心,人们...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