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作者&投稿:善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史的原因~

分为内外两种原因。
内因:1.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激发社会矛盾,各阶级纷纷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
2.新思想的萌发
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外因:1.列强侵略加深民族危机,各阶级不断寻求救国之路
2.西方先进思想在中国传播
3.外国资本主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城市化获得了长足的进展,现在已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这些新的变化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化动力呈现出公有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三足鼎立的动力结构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只有单一的公有经济成分。即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和集体两种经济形式。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非公经济快速崛起,即除公有经济之外其他所有经济形式,包括民营和外资两大类。经济成分趋向于多元化。然而,公有经济的步伐却相对放慢了。尤其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公有经济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这样,在21世纪之初,民营经济就取代公有经济而上升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主体。民营经济是指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和管理的经济成分,包括除公有和外资之外所有其他经济形式。同时,外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外资经济是指由境外资本投资和管理的经济成分,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两种形式。2006年,公有、民营和外资三种经济成分的比重分别是23%、56%和21%。
因此可以说,当前中国城市化的动力结构为:公有经济为主导,民营经济为主体,外资经济为辅助,三者大体上成鼎立之势。这样的动力结构,就为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提供了条件。

(二)城市化模式演变成计划、市场和外向三种模式并存的格局

城市化动力成分和动力结构的发展与变化,自然会带来动力机制和模式的演变。计划经济时期,在公有经济基础上,城市化形成了计划机制和模式。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民营经济基础上,又出现了市场机制和模式。同时,随着外向经济的发展,在外资经济的基础上,还形成了外向机制和模式。这样,改革开放30年来,与动力结构的演变相适应,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与模式也转变成计划模式为主导、市场模式为基础、外向模式为辅助的格局。
从总体上说,这样的模式结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兼顾了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

(三)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动力结构、机制和模式的优化,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加不足500万人。改革开放后,城市化步伐显著加快。20世纪80年代,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人以上,到90年代又增长到1500万人以上。进21世纪,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接近2000万人,规模进一步扩大。同时,在90年代(1990~2000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平均每年扩大938平方公里,进入21世纪后(2000~2007年)则平均每年扩大1861平方公里,几乎加快了一倍。

(四)城市化质量显著改进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之所以加速推进,主要是由市场经济推动的。在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主要是一些小企业,甚至是个体户。由于个体私营企业规模小,素质低,不规范,主要从事些简单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因而,早期的城市化是比较粗放的,存在着大量的半城市化现象,而且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压力。即使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各个城市也几乎成了建设工地。进21新世纪后,旧城改造接近尾声,过去那种大拆大建式的城市化开始降温,内在素质的提升已成为新型城市化的主要内涵。尤其是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各地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了科技创新,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竞争力增强,城市化质量有了大的飞跃。例如,反映城市现代化水平的各项公用事业指标,进21新世纪后均上了一个大台阶。尤其是园林绿地面积,在2000年之后的建设进度比前一个时段快了两倍多。

(五)大城市发展优势明显增强

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政府主导的重工业化道路,中国大城市发展较快。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小城镇快速崛起,大城市风光不再。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从计划经济体制比较薄弱的外围起步的,如农村和小城市,尤其是在东南沿海地区。这样,小城镇和小城市最先得益于市场经济的推动,活力展现。然而,大城市由于受体制的拖累,负担过重,步履维艰。不过,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同时也将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打破了),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大城市的活力开始得以恢复和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市场经济体制趋于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增强,大城市、特别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如上海、南京、武汉、广州、北京等,发展优势更加突出。2000~2005年,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就显示出城市规模越大年均增长率越高的趋势。

(六)城市化的地域差异已经形成

中国城市化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传统模式,即从计划经济时期一直延续下来的计划模式;另一类是新兴模式,包括前面提到的市场模式和外向模式两种形式。传统模式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以政府为主导因素,主要通过行政的力量来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尤其在中西部地区,这种城市化模式目前仍占主体地位,甚至是唯一的模式。新兴模式是在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以资本为主导因素,由市场来配置资源,通过发展经济,推动城市化进程。新兴模式主要存在于东部沿海,尤其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步伐之所以显著加快,主要得益于新兴模式。由于这一模式是以新兴工业化(尤其表现为农村工业化,主要从事简单的加工和装配活动)为动力的,城市化的地域扩张快,占地范围广,为离散型城市化。经过30年的发展,这一工业化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市场空间基本上开发完备),目前正在进行转型和升级。尤其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迫使其转型和升级过程不得不加快步伐,向着技术创新型工业发展。而且,这些地区的土地空间基本上被开发完备,不得不向着土地集约型的经济活动转变。同时,经过30年的发展,这些地区已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成为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也在转型和升级,向着服务业发展:一方面是商业贸易,另一方面是生产性服务业。这样,该地区的城市化就在原来初级工业化基础上开始进行再城市化过程,即商业化过程。根据中国的实践经验,城市化有三个阶段:工业化—商业化—都市化。当然,这样的城市化主要是集中型城市化,地区中心城市将得到优先发展,如广州、深圳、温州、苏州、上海等。
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转型和升级,就促使当地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扩散,这其中包括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与扩散,如珠江三角洲向东边的惠州、北边的河源及西边的阳江等地进行投资。这样,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在产业上开始形成纵向关联,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梯级差异态势正在形成,并向纵深发展。这样,中部地区的新型工业化过程正在大规模推进,其重点在靠近东部沿海的省份,如安徽、江西、河北等省,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西部地区,只有少数几个条件适宜的地方有限地展开,如四川盆地、关中平原等地,总体上规模不大。
这样,经过改革开放后30年的发展,原来计划经济时期比较均衡的城市化格局就彻底改变了,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在地域上已经形成了梯度差异。

(七)城市化增长重心开始内移

改革开放后,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崛起,新兴城市化进程得以启动,从而使得中国城市化重心逐渐东移。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投资重点开始西移,从而使得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增长重心出现了由沿海向内地移动的趋势。如表4所示,近年来中国东部地区的GDP和进出口额均出现了微弱的相对下降趋势,而中西部地区则有所上升(但东北地区几乎没有变化)。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中西部地区增长幅度明显提高。从城市建成区面积来看,虽然中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仍然赶不上东部地区,但差距在逐步缩小(只有2005~2006年中部地区的增长速度有所反常)。

(八)农村隐性城市化进展加快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村庄建设步伐加快,村容面貌显著改观。楼房的出现,突破了传统上平坦的村落格局。街道路面的硬化,照明设施的建设,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普及或改善,如电视、电话、电力、供水、交通等,显著缩小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距离。虽然这并不是统计意义上的城市化,但在内涵上与城市化是一致的。因而,可将当前的新农村建设称之为隐性城市化。还有一种形式的城市化,也是隐性的,但却是负效应。主要存在于中西部边远地区的农村、山区或牧区,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去城镇打工,学生到附近城镇上学,富裕家庭也迁到生活条件较好的城市居住,从而使得农村人口逐渐减少,村庄不断萎缩,直至消失。在当地,由于农村人口减少,相应的使得城市化水平有所上升。
负效应的农村隐性城市化虽有出现,但并不普遍,更多的是随着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正效应的隐性城市化为主。这也应该是中国特色城市化的一种表现。

1、在国内外贸易中心城市和通商口岸。

2、民族工业沿海分布在工矿业发达地区。

3、近代交通工具传入我国,交通枢纽形成近代城市。

4、土地资源市场化使城市窨规模的扩大和新城镇的建设得以实现。

5、工业化促进城市第三产业的大发展。

扩展资料

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49 --1957年,是城市化起步发展时期;

(2)1958--1965年,是城市化的不稳定发展时期;

(3)1966--1978年,是城市化停滞发展时期;

(4)1978至今,是城市化的稳定快速发展时期。

1949年,我国仅有城市132个,城市非农业人口2740万人,城市化水平(以城市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计算)为 5.1%。在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建设时期,随着 156项重点工程建设的开展,出现了一批新兴的工矿业城市。

与此同时,对一批老城市还进行了扩建和改造,如武汉、成都、太原、西安、洛阳、兰州等老工业城市。加强发展了鞍山、本溪、哈尔滨、齐齐哈尔、长春等大中城市。

一大批新建扩建工业项目在全国城市兴建,对土地、劳动力的需求和对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以及服务业的兴起,都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1、通商口岸的开放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外资工厂的发展
4官办和官商合办厂的发展
5、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瓦解了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城市化的发展

1.西方的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冲击,民主、自由、平等观念传入。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3.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的推动4.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推动。

1.在国内外贸易中心城市和通商口岸(上海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市;夜上海)
2.民族工业沿海分布在工矿业发达地区
3.近代交通工具传入我国. 交通枢纽形成近代城市
4官办和官商合办厂的发展
5、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瓦解了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城市化的发展

原因:通商口岸的开放;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小农经济的破产, 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中国城市化水平
但是,专家预测,就算没有统计上的误差,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依然还不够。现有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在60%是比较正常的。3,我们再来看看中国城市化的速度,下面这张图显示了,从1950年到2050年,世界城市人口每五年的平均增长率情况,总体上来看,中国的城市人口增长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在...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城市化中期阶段所耗用的时间,一般比早期阶段所耗用的时间少,如英国在城市化中期所耗用的时间比早期阶段少一半,也就是说,在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将是加速发展的时期。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超过40%,可以预料,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进一步加快。(二)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城市化水平决定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和人口...

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具有哪些特点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化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新起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目前已经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1.都市圈(城市群)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 由于一些具有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的城市,经历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较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这些城市互相融合...

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1、城市化的发动与发展以政府为主导。2、中国的城市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经济破产和城乡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展开的。3、中国城市化出现乡村城镇化的新模式。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

当代中国城市化有什么特征
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1、 城市化的发动与发展以政府为主导2、 中国的城市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经济破产和城乡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展开的3、 中国城市化出现乡村城镇化的新模式4、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5、 人口的高增长量是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 中国的城市化历史分期 1中国城市化分...

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1) 进入了持续、加速发展阶段:2)城镇化发展的区域总体上东部、南方快于西部北方;3)各级城市得到普遍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密集地区发展加速;4)部分城市正走向国际化;5)城乡发展不够协调;6)规模巨大的转移人口与有限的城镇容纳能力之间的矛盾突出;7)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仍然突出。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举报| 答案...

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预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
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带和中心城市的发展预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高速起飞。五、正常的广义城市化进程都会经历从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但是本质上讨论的城市化是不包括逆城市化的。而这一过程不足以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需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二次城市化解决。联合国碳熵行动...

中国近代城市化发展和发展缓慢的原因
经济方面来说:城市化往往是经济发展的结果,特别城市化往往是工业化推动的。但中国近代的工业发展并不顺利。重工业几乎没什么发展,轻工业只集中在沿海和内地少数大城市。经济发展上,也只是少数地区发展迅速,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发展缓慢。并且由于各种战乱,经济衰退也是常事。政治方面来说:政局不稳,战乱...

我国宋代时期城市化的表现
赵冈先生的《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中列出了一个中国城市化发展历史统计表。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从战国时代起就已经进入一个相当高的城市化状态,并且在其之后的1500年里不断提高,北宋城市化率为20%,到南宋时期达到了中国历史时期的城市化最高水平22.0%,这大约相当于1980年的中国城市化水平。从南宋...

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1、人口问题 人口总量、劳动就业人口总量、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来临,由此产生的城市的生存保障问题,解决劳动力的就业机会问题,全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问题,老龄化社会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等,都是城市化进程面临的巨大挑战。2、环境能源问题 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对中国城市化的压力。从2011起到2050年...

达州市17675369248: 中国近代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
狂步万苏:[答案] 1.在国内外贸易中心城市和通商口岸(上海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市;夜上海) 2.民族工业沿海分布在工矿业发达地区 3.近代交通工具传入我国. 交通枢纽形成近代城市; 必修二的内容.

达州市17675369248: 求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因素 -
狂步万苏:[答案] ①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约束了城市化进程.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化始终落后于工业化.在钱纳里的模型中,工业化率为37.9%时,城市化率应为65.8%,以1971年为例,当时我国的工业化率为38.2%,而城市化率仅为17.3%,相对于钱...

达州市17675369248: 概括我国近代城市化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历史原因. -
狂步万苏:[答案] 1城市化水平低 2主要分布在东部,东南部,及沿江通商口岸. 原因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帝国主义的大肆掠夺,严重阻碍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水平,阻碍城市化的进展. 东部,东南部,及沿江通商地区历史上工商业发展水平高,近代...

达州市17675369248: 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和城市文化的突出特点,并分析成因 -
狂步万苏:[答案] 中国近代,城市化的进程缓慢,少数沿海城市畸形发展,管理呈现出半殖民地化的倾向. 城市文化的特点:受西方思想的冲击远比农村突出,西方近现代思想都首先从城市传播. 原因: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城市先受冲击.

达州市17675369248: 概括中国古代和欧洲近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
狂步万苏:[答案] 欧洲以立法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自治权利较充分;商业对城市的影响较大. 中国城市发展缺乏法律的保护;政府行政控制较强;官营手工业垄断;国家实行专卖政策.

达州市17675369248: 鸦片战争后,推动我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因素有 -
狂步万苏: c

达州市1767536924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简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的原因.(6分 -
狂步万苏:[答案]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城市发展;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城市发展; 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城市发展.

达州市17675369248: (1)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化的特点.(2)分析清末民初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背景.(3)概括明清时期永佃 -
狂步万苏: 2, 第一,这一时期,中国的沿海沿江商埠城市确实出现了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趋向,它不仅带动了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的扩展,也改变了城市社会经济结构,必将带来城市新的发展因素与动力.尽管这种城市化发展趋向仅仅出现在沿海沿江城市...

达州市17675369248: 为什么要进行城市化 -
狂步万苏: 城市化是大财团对地球剩下自然环境的圈占

达州市17675369248: 促使近代城市转型的原因是什么 -
狂步万苏: 欧美近代文明之所以先进,根本原因是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这样,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模式下,可以将人们集中起来...根本原因是小农经济的顽固性,工业化,城市化不深入.封建儒学.思想保守等等都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封闭性基础上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