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左传.僖公三十年》中的记叙散文 烛之武退秦师

作者&投稿:承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烛之武退秦师》的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烛之武退秦师》是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该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是《左传》乃至中国文学史一篇优秀范文,入选全日制高中必修课程。


原文
烛之武退秦师

(选自《左传》)

晋侯、秦伯(1)围郑,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3)也。晋军函陵(4),秦军氾南(5)。

佚(yì)之狐(6)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7)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8)曰:“臣之壮也(9),犹(10)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公曰:“吾不能早用(12)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13)。然(14)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15)

夜缒(zhuì)(16)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17)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8)。越国以鄙远(1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0)?邻之厚,君之薄也(2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2),行李(lǐ)(23)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24),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5),许君焦、瑕(26),朝济而夕设版焉(27),君之所知也。夫(fú)晋,何厌(28)之有?既东封郑(29),又欲肆其西封(30),若不阙(quē)(31)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yuè 32),与郑人盟。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4);失其所与,不知(zhì)(35);以乱易整,不武(36)。吾其还也(37)。”亦去之(38)。


译文
(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译文:

  (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落难时候,曾经过郑国,不受礼待)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郑伯有晋盟在先,又不肯专一事晋,犹生结楚之心。)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何时才能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撤离了郑国。
熊江平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古人认为是传注孔子的《春秋》的。它的作者,《史记》说是比孔子稍后的鲁国太史左丘明。《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它按照鲁国先后l 2个国君在位的年代编年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254年。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变过程中,各诸侯国的内政、外交、军事、文化等情况,以及一些代表人物活动的事迹,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左传》又是一部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它善于叙事,能把历史的真实性、倾向的鲜明性和表达的形象性结合起来,通过叙写具体的人物活动去展现历史画面,并富有故事性。它叙写战争尤为出色,总是围绕战争的起因和性质,把军事和政治结合起来写。《左传》还善于在叙事中写人,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左传》的语言,简练而丰润,含蕴而畅达,曲折而尽情,极富表现力。尤其是外交辞令,十分委婉,富有情趣。《左传》的这些叙事方法、人物刻画技巧和精美纯熟的语言,都为后世史传文学和小说创作提供了艺术借鉴,有着深远的影响。



【解题】



水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前630)。文章记叙了晋、秦围郑,郑大夫烛之武说退秦兵的故事。晋文公在僖公二十八年(前632)的城濮之战中,战胜了楚国,确立了霸主地位。两年后,他又联合秦国包围了郑国国都。这既是为了维护其霸主地位,也是为了报私怨。原来晋文公为公子时,因家难出逃,路经郑国,郑文公没有以礼相待;后来在城濮之战中,郑国又出兵援助楚国。郑文公两次结怨于晋文公,所以遭到晋、秦国郑的报复。当时晋、秦强大,郑国弱小,不足与敌。在兵临城下的危急关头,郑国老臣烛之武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不顾个人安危,只身出城,潜入秦营,利用秦、晋之间的潜在矛盾,对秦穆公晓之以利害,动之以情理,终于使秦穆公欣然巡兵,并派兵帮助郑国防晋。而晋文公也不得不撤兵,郑国因此转危为安。本文重点记述了烛之武说退秦兵的经过,言辞曲折折委婉,巧妙生动,是一篇记述外交辞令的好文章。



“退秦师”,使秦国军队撤退。“退”是使动用法。



【注评】



晋侯、秦伯围郑, 晋侯:指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晋属侯爵,故称晋侯。秦伯:指秦穆公,也是五霸之一。秦属伯爵,故称秦伯。 以其无礼于晋, 以:因为,连词。其:指郑国,代词。无礼于晋:对晋国礼。指晋公为公予时,逃亡经郑,郑文公不以礼相待。于:对,介词。 且贰于楚也。 且:并且,连词。贰:从属二主。贰于楚:在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交代围郑“理由”,实际上是晋文公为了报私怨和维护共霸主地位,以强凌弱。 晋军函陵,秦军氾(fàn)南。 军:动词,驻军。函陵:地名,在今河南新新郑县北。氾:水名,此指东氾水,早已干涸,故道在今河南中牟县南。函陵、氾南相距很近,均为郑地,在郑国国都(即今新郑)附近。○秦、晋分开驻军,有隙可乘,为烛之武夜缒出城、潜入秦营伏笔。



第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事情的缘起,交代晋国联合秦国围攻郑。国的原因和地点。由于两个原因都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秦国能够退兵作了铺垫。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佚之狐:郑国大夫。于:对,介词。郑伯:指郑文公。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若:假如,连词。使:派遣。烛之武:郑国大夫。见:会见。秦君:指秦穆公。 师必退。” 师:军队,这里指秦、晋两国的军队。○佚之狐已看出秦、晋之间有隙可乘,并了解烛之武可当此重任。 公从之。 公:指郑文公。从:听从,接受。之:代词,指代佚之狐的建议。 辞曰: 辞:推辞。这里承前省略主语“烛之武”。 “臣之壮也, 之: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这个主谓结构成为句子的主语,翻译时,不必译出。壮:壮年。 犹不如人; 犹:尚且,副词。不如人:谦词,意思是才智不如别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无能:不能。为:做。也已:句尾语气词连用,重点在“已”,作用相当于“矣”。○暗示没有及早重用他。虽然有点牢骚,但话说得很委婉。可见他是个会说话的人。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 公:指郑文公。用:重用。子:古代对人的尊称,可译“您”。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是:这,指示代词,指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寡人:国君自称,谦词,意思是“寡德之人”。过:过错。 然郑亡, 然:然而,连词。 子亦有不利焉!” 焉:句尾语气词,呀。○郑文公先自作检讨,再说明利害,情、词恳切,令人感动。 许之。 句前省略主语“烛之武”。许:答应。之:代词,指郑文公的派遣这件事。



第二段,记叙了烛之武接受说秦任务的经过,表现了他在国难当头时,能捐弃私怨,以大局为重,为国效劳的爱国精神。



以上两段为文章的第一部分,简叙了晋、秦围郑和烛之武受命说秦的经过。



夜缒(zhui)而出。 句前省略主语“烛之武”。缒:用绳吊着重东西往下放,这里指用绳子缚住烛之武从城墙上送下来。出:出城。○夜间用绳子吊下,孤身出城,是怕晋国知道。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既:已经,副词。○先承认郑国处在危亡境地,把郑国放到一边。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敢:表敬副词,含有“冒昧地”的意思。以:拿,介词,后边省略宾语代词“之”,指代“亡郑”这件事。烦:麻烦。执事:手下办事人员,这是客气话,实指秦穆公本人。这是委婉的外交辞令。这句字面意思是说:冒昧地拿灭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办事人员,(不敢让您亲自动手。)直说就是:那就请您灭亡郑国吧。 越国以鄙远, 越过一个国家而把远处地方作为边邑。以:表示目的的连词,作用同“而”。鄙:边境城邑,这里作动词用,是“作为边邑”的意思。远:远处,形容词作名词用。当时三国的地理位置,秦在西,郑在东,晋在两国之间,所以说秦灭郑是“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 其:代词,指代“越国以鄙远”这件事。○再就秦国利益而言,先说灭郑对秦无益。 焉用亡郑以陪邻? 焉:怎么,疑问代词,放在动词前,作状语,表示反问。焉用:怎么能用。以:表示结果的连词,可译为“来”或“去”。陪:增加(土地)。邻:指晋国。 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增强实力。薄:削弱实力。○再说灭郑对秦有害。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舍郑:放弃(灭亡)郑国。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所省略的“之”指代郑国,意思是“把它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郑在秦东,所以这样说。 行李之往来, 行李:指出使的人。之:结构助词,用在分句的主谓之间,表示语意未完。 共(gōng)其乏困, 共:同“供”,供应。其:代词,指代使者。乏困:行而无资叫乏,居而无食叫困,这里指使者在外所缺少的资粮。 君亦无所害。 无所害:没有什么害处。“所”字结构“所害”在这里作宾语。○三说不灭郑对秦有益。 且君尝为(wéi)晋君赐矣, 且:况且,连词,尝:曾经。为:给予,动词,带双宾语“晋君”和“赐”。晋君:指晋惠公。赐:恩惠。这句是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为君事。 许君焦、瑕,许:许诺。焦、瑕:晋国两地名,故址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一带。这句承前省略了主语“晋君”。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回国)。设:设置。版:打土墙用的夹版,这里指版筑的土墙。设版:没置土墙,就是修筑防御工事。朝、夕:用作时间状语,极言时间之短。焉:于是,在那里,兼词,代词兼语气词,这是指晋惠公回国前,曾答应割让焦、瑕作为报答,但回国后就不承认许诺了。 君之所知也。 这是一个承上文作结的判断句,省略了主语“此”。○四说晋背信弃义不可靠。 夫晋何厌之有? 夫:那,表示远指的指示代词。厌:满足。何厌之有:是宾语前前置句式,即“有何厌”的意思。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助词。 既东封郑, 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东面。封:疆界,这里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界。 又欲肆其西封, 肆:放肆,这里指极力扩张。封:这里是名词。 若不阙(quē)秦, 阙:通“缺”,亏损,这里是使动用法。阙秦:使秦国亏损土地。 将焉取之? 焉:疑问代词作状语,从哪里。之:代词,代土地。○五说晋贪得无厌,在东灭郑后必将西取秦地。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以:表示目的的连词,可译为“来”。唯:希望。图:考虑。之:代词,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前说“亡郑以陪邻”,此说“阙秦以利晋”,处处为秦着想,说得透彻明快,使秦穆公茅塞顿开。 秦伯说(yuè), 说:同“悦”,悦服。 与郑人盟。 盟:订立盟约。 使杞(qǐ)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 杞子等三人是秦国大夫。戍:驻扎,防守。之:代词,代郑国。乃:就,副词。还:指回秦国。○秦穆公不但接受了烛之武的意见,而且还与郑国结盟,并派兵协助郑国防御晋另进攻。烛之武出色地完成了“说秦”的任务。



第三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记叙了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经过。



先说灭郑于秦无益而有害,舍郑于秦有益而无害,再以事实说明晋贪得无厌,必将“阙秦”,层层逼进,处处为秦着想,言辞委婉动听,终于说退了秦兵。这是文章的主要部分。



子犯请击之, 子犯:晋国大夫,晋文公的舅父,即狐偃。击:追击。之:代词,代秦军。 公曰:“不可,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 公:晋文公。微:如果没有,带有假设语气的否定副词。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夫:指示代词,那。不及此:不能到今天这个地位,指不能成为晋国的国君。晋文公为公子时因家难在外逃亡十九年,是秦穆公派兵送他回国,才当上国君。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因:凭借,依靠,动词。敝:损害。这句话的意思是:过去依靠过人家的力量,现在反而伤害他,不仁道。 失其所与,不知(zhì); 其:代词,这里代自己。所与:所结交的,即同盟者。与:结交。知:同“智”,聪明。 以乱易整,不武。 以:用,介词。乱:冲突,混乱,指晋秦打起仗来的局面。易:代替。整:整齐,联合。指晋秦和发同盟状态。武:英武。 吾其还也。” 其:句中语气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成“还是”。 亦去之。 去:离开。之:代词,代郑国。○晋秦联盟瓦解,秦郑反结联盟,此时晋已不可能战胜秦郑联盟,不得不撤兵。但晋文公的话却说得冠冕堂皇,不愧为春秋一霸。



第四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晋不得已而撤军,郑国解了围,交代了事情的结局。



【译文】



晋侯文公和秦穆公联军包围了郑国的国都,因为郑伯文公曾经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对晋国有二心而同楚国亲近。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的军队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郑文公说:“国家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秘密地)去见秦国的国君,(两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从了他的建议,(他派遣烛之武。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郑文公说:“我不能及早重用您,现在(国家)有急难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郑文公的派遣。



在夜里,(烛之武)用绳子拴着身子从城墙上下来,出了城,见到秦穆公,说:“秦、晋联军包围了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益,那就麻烦您去灭亡郑国吧。(但是,灭郑之后,秦要)越过晋国把远处的郑国作为自己的边界,您知道这是很难做到的。(郑国只会成为晋国的土地,)怎么能用灭亡郑国来加强您的邻国呢?邻国的实力雄厚就是您的实力削弱啊!如果放弃灭郑,把它作为秦国东边道路上的主人,您的外交使者往来这里,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旅资食宿,这对您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了,(晋君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两个地方;(可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那里修筑(防秦的)工事。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有什么叫它满足呢?已经在东边要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要肆意扩腱它的边的边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将从哪里取得土地呢?损害秦国来加强晋国,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的严重性)!”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心悦诚服,他和郑国结了盟,还派杞子、逢孙、杨孙(带兵协助郑国)防守,才回国。



(晋国的)子犯请求(晋文公派兵)追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到不了这个地位。过去依靠人家的力量,现在伤害人家,不仁道;失掉自己的同盟者,不明智;以冲突混乱代替联合整齐,不英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军)也离开了郑国。



【简析】



本文是《左传》中一篇记述外交辞令的名作。它记叙了公元前630年,晋、秦围郑,郑大夫烛之武说退秦兵,解除国难的经过;表现了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临危受命,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精神,及其勇敢机智、善于辞令的外交才能。



本文在写作上有以下特点:



1.巧妙的外交辞令。



本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兵为重点,详细地记叙了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经过。晋、秦围郑所借的理由,本与秦无关,而秦、晋之间又存在着矛盾。烛之武就是利用这个矛盾说退秦兵的。但他的说辞非常巧妙。在他说服秦穆公的过程中,紧紧抓住秦、晋之间的矛盾,就亡郑和舍郑究对谁有利这个问题,处处从秦的利害上立言,反复陈述己见:先说亡郑对秦无益,再说亡郑对秦有害,三说舍郑对秦有益,四举事例说明晋曾负秦,五说晋得郑后必将“阙秦”。由于烛之武说得有理有据,而且层层深入,委婉透彻,所以秦穆公心悦诚服,不但撤兵,而且与郑结盟,还派兵助郑防晋。这段说辞,准确而委婉,曲折而尽情,确实精彩。



2.简练的叙事方法。



本文记叙晋、秦围郑的起因和地点,郑文公接受伙之狐的建议派遣烛之武的经过,烛之武说服秦穆公撤兵,晋文公主动撤兵,整个事件还是比较复杂的。但本文除第一自然段5句是记事外,其余三个自然段主要是记言,事的词句很少。记事的语言虽很简括,却完整地交代了事件的全过程,把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局,记载得清清楚楚。这种简练的文笔是值得学习的。



3.鲜明的人物性格。



本文通过烛之武的言论和行动,把烛之武刻画得栩栩如生,性格鲜明。但郑文公要派遣他说秦时,他虽然因未曾被重用有意见,但当郑文公说明国,家危急的时候,他能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临危受命,接受派遣。而且,他是在被包围的情况下,只身一人“夜缒而出”的,这是非常危险的。这些都表现了他的可贵的爱国精神。另外,从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兵的那一段说中,可以看出他不卑不亢、机智勇敢和善于辞令的外交才能。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秦伯说”的“说”,一般都注为“同‘悦’,喜悦,高兴”。“‘_悦’”是对的;但把“悦”解释为“喜悦、高兴”就欠妥了。“悦”有“喜悦”和“悦服”两个义项。细揣“秦伯说”的文意:秦伯听了烛之武的话后,虽有“喜悦”之情,但不是主要的;主要是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意见,应解为“悦服”。《尔雅·释诂》:①“悦,乐也。”②“悦,服也。”郭璞注:“谓喜而服从。”“喜而服从”就是“悦服”。



东道主



“东道主”一词源于本文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句,本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因为郑国在秦国的东边,可以随时供应秦国使者的旅资和食宿,所以称“东道主”。后来称寄居之家的主人为“东道主”,也称用酒食请客的人为“东道主”,称请客为“做东”“做东道”。



行李



“行李之往来”中“行李”一词,杜预注:“使人也”,即外交使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李,假借为理,实为吏。”所以“行李”又作“行理”。《左传》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杜预注:“行理,使人,通聘问者。”行李就是古代经常出使聘问、接待宾客的外交官员。后来引申为“行旅”,即出门走远路的人。现在则把出门时所带的农符、铺盖等物称为行李。

晓之以利益,动之以利益
【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1),且贰于楚也(2)。晋 军函陵(3),秦军汜南(4)。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5):“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6),师必 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力也 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 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7)。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若 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8),君知其难也;焉用 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9),行李之往 来(10),共其乏困(11),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2)。许君焦瑕(13),朝济而夕设版焉(14),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15),又欲肆其西封(16);不阙秦,将焉取之(17)?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泊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18),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说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9)。困人之力 而敝之(20),不仁;矢其所与,不知(21);以乱易整(22),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释】
(1)以:因为。其:指郑国。元礼于晋:指晋文公重耳流亡经过郑国时,郑文公未以礼相待。 (2)贰:两属,同时亲附对立的双方。(3)军:驻扎。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4)南:郑国的汜水南面,在今河 南中牟南。 (5)佚之狐:郑国大夫。(6)烛之武:郑国大夫。(7)缒 (zhui):用绳子吊着重物。这里指把烛之武从城墙上吊下去。出:指出郑国 都城。 (8)鄙:边邑。这里指把远地作为边邑。(9)东道主:东方路上 的主人,因郑国在秦国的东边。后世用这个同作“主人”的代称。(10)行 李:使者,外交官员。 (11)共:同“供”,供给。乏困:指资财粮食等物品 不足。 (12)尝:曾经,赐:恩惠。晋君,指晋惠公。(13)焦:晋国邑名,在今河南三门峡市附近。瑕:晋国邑名,在今河南灵宝东。(14)济:渡河。 版:筑土墙用的夹板。设版:指建筑防御工事。(15)封郑:以郑国为疆界。 (16)肆:放肆。这里的意思是极力扩张。 (17)焉:从哪里。 (18)杞 (qi)子、逢(peng)孙、杨孙:三人都是秦国大夫。戍:驻守。(19)微: 要不是。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20)因人:依*他人。敝:伤害。 (21)所与:指友好国家,盟国。知:同“智”。(22)乱:分裂。易:代替。整:团结一致。
【译文】
鲁僖三十年九月十三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亲近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 驻扎在汜水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 国君,敌军一定会撤回去。”郑文公听从了佚之狐的建议。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壮的时候尚且比不上人家,现在老了,更做不了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没能及早任用您,现在国家危急才来求 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有不利的地方啊!” 于是烛之武答应了。
夜里。郑国人用绳子把烛之武吊出了城。烛之武去见秦穆公说:“秦国和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自己要灭亡了。如果郑 国灭亡了能对您有利,那么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您还值得。可是 越过一个国家而把遥远的郑国作为边邑,您一定知道这样做很困 难;如果这样。哪里用得着灭亡郑国来增强邻国的实力呢?邻国 实力增强了,您的实力就减弱了。如果留下郑国作为东路上的主 人,秦国使臣来来往往,可以供给他们一些短缺的物资,对您也 没有什么害处。再说,您曾经给过晋惠公恩惠。他答应过把焦邑 和瑕邑给您,而他早上一过黄河、晚上就在那里修筑工事,这事 您是知道的。晋国何曾有过满足的时候?它已经向东把郑国当作 了边界,又打算尽力向西扩张边界;那时不损害秦国的利益,它 从哪里去取得土地呢?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得到好处,还望您考虑 考虑这件事情吧!”
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很高兴,就同郑国订立了盟约,并派 大夫杞子、逢孙和杨孙驻守郑国,自己领兵回国了。
晋国大夫狐偃请求进攻秦军。晋文公说:“不能这么做。如果 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别人的力量去损 害别人,这是不仁义;失去了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用分裂来代 替团结一致,这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军也离开了郑 国。
【读解】
说客在春秋之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穿梭来往于各国之间,或穿针引线,搭桥过河,或挑拨离问,挖敌方墙角,或施缓兵之计,赢得喘息之机。可以说,缺少了这些用现代词语称为外 交家的角色,春秋舞台所上演的戏剧,必定没有这么惊心动魄,精 彩纷呈,波澜迭宕。有了他们,台前。台后两条战线上真是热闹 非凡,你方唱罢我登台,演出了古代战争史上独一无二的一幕。
我们发现,说客或外交家除了有高超的言辞辩才,善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外,往往善于抓住利害关系这个关键,在利害关系上寻找弱点和突破口,从而大获成功。烛之武凭三寸不烂之舌 说退秦军,不费一兵一卒为郑国解了围,便是一桩典型的范例。
在一个没有权威、各自为利益纷争的时代,利益原则便是行 动的最高原则,精明的说客或外交家必定深谐此道。以利益作为交往原则,关系不可能牢不可破,不可能无懈可击。甚至可以说, 晓之以利益,动之以利益,往往比其它手段更见效。即使在现代社会,国与国之闯的交往,也首先是从利益原则出发的。这个原则,恐怕比仁义原则更实际,更能长久,尽管仁义原则更值得赞 赏,可是这世上有几个讲仁义的人呢?
讲利益原则,首先要以平等为基础。没有平等,也就在根本上取消了利益。利益必须通过交往实现,一个人不同他人发生联系,就无所谓利益;交往也意味着交换,付出多少,便得到多少, 不付出就无所获。只想获得而不愿付出,就破坏了交换,也没有了平等,也就很难再获取利益。
交换,实质上也是让对方有利可图。烛之武去游说秦穆公,如果秦穆公觉得无利可图,会甘愿罢休吗?所谓挑拨离间,多半也要利用人们觉得有利可图的心理。离开这一点,挑拨挑间是难以成功的。搞阴谋诡计的人也常常利用这一点。“将欲取之,必先予 之”,这也是说用给予好处引人上钩,然后再将其吃掉。
中国传统的谋咯,可以说把利益原则发挥到了极致。除了上面说的之外,还有所谓借刀杀人、过河拆桥、上屋拔梯、赏一安百、欲擒故纵、美人诱惑、坐收渔利、奇货可居、害一利百等等, 都是从不同角度利用或发挥利益原则。可以毫不夸张他说,处世为人的方方面面都与利益原则有千丝万缕的。
群书网每天发布最新古文经典信息,是大家鉴赏古诗词的首选平台网站,这里有大家分享的最新古诗词翻译和左传鉴赏,最新古诗词注解和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等等。

 鲁僖三十年九月十三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亲近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 驻扎在汜水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 国君,敌军一定会撤回去。”郑文公听从了佚之狐的建议。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壮的时候尚且比不上人家,现在老了,更做不了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没能及早任用您,现在国家危急才来求 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有不利的地方啊!” 于是烛之武答应了。
  夜里。郑国人用绳子把烛之武吊出了城。烛之武去见秦穆公说:“秦国和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自己要灭亡了。如果郑 国灭亡了能对您有利,那么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您还值得。可是 越过一个国家而把遥远的郑国作为边邑,您一定知道这样做很困 难;如果这样。哪里用得着灭亡郑国来增强邻国的实力呢?邻国 实力增强了,您的实力就减弱了。如果留下郑国作为东路上的主 人,秦国使臣来来往往,可以供给他们一些短缺的物资,对您也 没有什么害处。再说,您曾经给过晋惠公恩惠。他答应过把焦邑 和瑕邑给您,而他早上一过黄河、晚上就在那里修筑工事,这事 您是知道的。晋国何曾有过满足的时候?它已经向东把郑国当作 了边界,又打算尽力向西扩张边界;那时不损害秦国的利益,它 从哪里去取得土地呢?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得到好处,还望您考虑 考虑这件事情吧!”
  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很高兴,就同郑国订立了盟约,并派 大夫杞子、逢孙和杨孙驻守郑国,自己领兵回国了。
  晋国大夫狐偃请求进攻秦军。晋文公说:“不能这么做。如果 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别人的力量去损 害别人,这是不仁义;失去了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用分裂来代 替团结一致,这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军也离开了郑 国。

九月甲午,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经没有用应有的礼仪来接待他,并且在依附于晋国的同时又依附于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墙上放下去,去拜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即将要灭亡了。如果使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国(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件事是困难的,为什么要使郑国灭亡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放弃灭郑,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节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到晋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后,又想往西扩大疆域。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怎么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希望您好好考虑考虑吧!”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撤军回国。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注释
(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倒装句,于晋无礼。以,因为,连词。其,代词,它,指郑国。于,对于
(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表递进。贰,从属二主。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南:古代东氾水的南面,在今河南中牟南。
(6)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使:派。见:拜见进见。从:听从。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任用。
(1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
(14)然:然而。
(15)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16)缒(zhuì):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17)既:已经。
(18)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这是客气的说法。敢,冒昧的。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19)越国以鄙(bǐ)远:(然而)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做边邑。越,越过。鄙,边邑。这里作动词,动词意动用法,以…为边邑。
(20)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焉,哪里,怎么。以:来。陪:使增加。
(21)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厚,增加。
(2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倘若放弃攻打郑国而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
(23)行李:也作“行吏”,外交使节。
(24)共(gōng)其乏困:供给他们缺乏的物资。共,同“供”。
(25)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为...赐:施恩。
(26)许君焦、瑕:(晋惠公)许诺给您焦、瑕两城。
(27)朝济而夕设版焉:(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筑城防御。济,渡河。设版,指筑墙。版,筑土墙用的夹板,防御攻势。朝,在早晨。
(28)厌:通“餍”,满足。
(29)东封郑: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封,疆界。这里作用动词,动词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界。
(30)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疆界。指晋国灭郑以后,必将图谋秦国。肆,延伸,扩张。封:疆界。
(31)阙:使...减损。盟:结盟。戍:守卫。还:撤军回国。
(3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夫,fú,音同“服”,放于句首表语气,不翻译;放在句中解释为“那”;微,假如没有。
(3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又返回来损害他,这是不人道的。因:依靠。敝,损害。
(34)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与,结交,亲附。知:通“智”,明智。
(35)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易,代替。武,指使用武力是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不武,不符合武德。整,指一致的步调。
(36)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37)去之:离开郑国。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翻译
你也有所不利啊!”作品背景 本篇见于《左传》僖公三十年(前630)。在僖公二十八年发生的城濮(在今河南陈留县)之战中,晋文公战胜楚国,建立了霸业。僖公二十九年,晋、周、鲁、宋、齐、陈、蔡、秦在翟泉(在今河南洛阳)会盟,晋国在会上“谋伐郑”。僖公三十年,晋国和秦国合兵围郑。

《清平乐村居》中的卧好在哪里?
《清平乐村居》中的卧好在这里:“溪头卧剥莲蓬”中“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比“坐”“躺”“趴”等用得更妙。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请问网上哪有<古文观止>的详细注解?先谢了
《左传》【题解】本篇见于《左传》僖公三十年(前630)。在僖公二十八年发生的城濮(在今河南陈留县)之战中,晋文公战胜楚国,建立了霸业。僖公二十九年,晋、周、鲁、宋、齐、陈、蔡、秦在翟泉(在今河南洛阳)会盟,晋国在会上“谋伐郑”。僖公三十年,晋国和秦国合兵围郑。围郑对秦国没有什么好处,郑国大夫...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中的焉是什么意思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中的“焉”的意思是:疑问代词,哪里。出处:《烛之武退秦师》——先秦左丘明 原文:夫(fú)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译文: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噬告,再三渎,渎则不告,什么意思
⑵“亨”通达,顺利。《后汉书·班固传》:“性类循理,品物咸亨。”⑶“求”寻找,寻求。《孟子·梁惠王上》:“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⑷“童”僮仆;奴仆。《汉书·货殖传》:“童手指千。”颜师古注引孟康曰:“童,奴婢也。”⑸“求”请求。《左传·僖公三十年》:“吾不能早...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的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十三年》。这是一篇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 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

烛之武退秦师~讲的大概是什么故事
1、故事概括: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的翻译
《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形象鲜明,语言优美,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 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事情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前此两年(公元前632年,即鲁...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先翻译一下,再麻烦给下这句话的...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

行李的诗词行李的诗词是什么
词性是:名词。结构是:行(左右结构)李(上下结构)。拼音是:xínglǐ。行李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行李xíngli。(1)行旅。亦指行旅的人;出行所带的东西。二、引证解释⒈使者。参见“行理”。引《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

科尔沁区13744267480: 乏困古文意思 -
厨人供小儿: 乏困,古文指食用等供应不上.引证: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翻译: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乏困,现在指困倦.引证:清代李绿园《歧路灯》第一回:“夜已二更,鞍...

科尔沁区13744267480: 既东封郑,又欲肆起西封 的 翻译 -
厨人供小儿: 既然向东将郑封为自己的土地,又想将西边的地封到自己国名下摘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科尔沁区13744267480: 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的译文 -
厨人供小儿: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登上战车.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

科尔沁区13744267480: 烛之武退秦师是我国第几部第几体史书 -
厨人供小儿: 烛之武退秦师这是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的一段历史故事,《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科尔沁区13744267480: 求《〈左传〉*僖公三十,三十一年》翻译! -
厨人供小儿:[答案]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爱语文网 -----晓之以利益,动之以利益 【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1),且贰于楚也(2).晋 军函陵(3),秦军汜南(4).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5):...

科尔沁区13744267480: 东道主什么意思 -
厨人供小儿: 东道主,亦称“东道主人”,原指东路上的主人,春秋时晋秦合兵围郑,郑文公使烛之武说秦穆公,曰:“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事见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年》.郑国在秦国东面,接待秦国出使东方的使节,故称“东道主”. 后“东道主”因以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或指请客的人.朋友相聚,来了客人,主人常自称为“东道主”,客人说主人“你是东道主”等.现在“东道主”一词用的很广泛,赛事的主办国或者主办城市也称为东道主;举办各种会议,主办方也被称作东道主.

科尔沁区13744267480: 东道主的东道是什么意思? -
厨人供小儿: 方向 东道主本指东道的主人,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郑国在秦国的东边,故自称东道主,东道指的是方向.后来东道主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东道主是指古时中国民间宴...

科尔沁区13744267480: 求“不以一眚掩大德”的解释
厨人供小儿: bù yǐ yī shěng yǎn dà dé以:因;眚:过失,错误;掩:遮蔽,遮盖;德:德行.不因为一个人有个别的错误而抹杀他的大功绩.《左传·僖公三十年》:“且吾不以一眚...

科尔沁区13744267480: 退避三舍顾全局是什么意思 -
厨人供小儿: 退避三舍语出《左传》: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军行三十里.后重耳返国执政, 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如果你说“退避三舍”有“”顾全局“的意思,无非就是一个组织内部,对挑衅的一方忍让不正面对抗,这就是顾全大局吧.

科尔沁区13744267480: 古文中“舍”的所有解释及示例? -
厨人供小儿: 舍 有2中拼音解释:分别附例句出处shè (1)客舍;旅馆.《后序》:“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 (2)房舍;住房.《送元二使安西》:“客~青青柳色新.”[又]使……住宿;安排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广成传舍.”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