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心请教佛门高人一些问题。

作者&投稿:衅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想入佛门,请问都需要什么条件(诚心相问)~

随喜您的发心。愿您福德俱升。

入佛门不难的。但是要看你是想如何的入。如果不需要出家,只是想做一个在家修行的居士,是很简单的,您仅需要到您当地附近的寺庙里讲明想要皈依佛门,寺里的师父会为你做的,比较简单,受皈依后,只是需要自已严谨持到五戒:杀生,邪淫,妄语,偷盗,酒。

如果您是想完全出家修行,则也需请您到当地寺里详细问一下。不要跑太远。毕竟不了解。万一是错了,对自已是伤害,也对自已学佛的信心造成损伤。

想您附近的地方应有寺院的。一般城市里都有。您都可以去问一下。寺里一般有一个知客堂,有一位知客师,您可向他们询问任何您对佛学的问题。他们会解答的。

愿您顺利进入佛门。

还没有皈依成在家居士时,也可自已专心念诵佛菩萨的名号,也可以提升因缘功德的。
还有一些网站也有这方面的一些知识,比如http://www.bskk.cn/地藏缘论坛,我也是在此论坛中获益不少。在此将它提出来并非为了打广告,只当作能给您多些信息的一个渠道。

当然最好是去您自已城市当地的寺里了解,且有什么问题也便于找到老师学习。

祝福您!

我不是高人,只是提一些见解,仅供参考
业障有两层涵义:1.由于从事某种行业,无暇修学佛法也不想修学佛法。2.由于造了种种不善恶业,以致招来种种先天性及后天性的障碍,无法修学正信正行正知正见的佛法。
因此若加以细分,便有业障、报障、烦恼障,更细分之则称为八万四千障门,包括身心环境以及来自鬼神妖灵的魔障。业障多非从外来,乃是唯心所造,自心所现,自作自受;也有外魔的因素,忏悔也能消除。
业障、报障及烦恼障,三类可归结成一个项目,那就是「因果」。造因一定得受果报,任何一种障碍都起因于「种如是因、得如是果」。
业障的果报有时会让人误以为是「福报」。例如见人养尊处优,站在佛法的角度看不是福报,因为享福不是有福,惜福、培福,才真有福。
有些人一生都很辛苦,苦得像我一般,请问这是那一种果报?就我而言,我心甘情愿地每天过这种辛苦忙碌的生活,我是在还债,还得越多,债主就越少,我越是欢喜。这种作法端视个人的感受如何?是否能以佛法的观念来衡量,如果能应用佛法的观念,世间的福报,不就是苦报的开始吗?福报享尽了,紧接著就是苦报的降临。如果我们现在能把握机会,无视于辛苦,不计较侮辱,且又能帮助别人解决苦难,更不为自己的名闻利养,不断地努力求进步,尽自己所能奉献给需要帮助的人,实际上这就是在求福、培福。
平时能在自己的食衣住行各方面节约不浪费,又能将多余的财物用来助人,这种行为看起来似乎是自讨苦吃,乃至会被讥为「有福不知享福」。如果我们抱持这种怕人讥毁,因之而不愿修福的想法,就是一个愚蠢的穷人;反之,能如是行,又持之以恒,才称得上是个有智慧的富人。
记得有一位居士时常送菜给我们的道场,结果,厨房的执事者认为菜量反正够多,就专门挑选细嫩的叶子,而将老叶及根去掉,那位居士看到之后,一声不响地将老叶、菜梗通通捡起来准备包回家,于是我们的住众就问:「某某居士,你不是已将这些菜都布施给我们了吗?为什么要将那些东西又带回去呢?」他说:「你们不吃的,我能吃,只要将叶子腌一腌就变成咸菜,或者用来煮汤也是一道很好而营养的菜汤;菜梗或根的部分,将老皮削掉,用盐巴渍一渍比什么都好吃,如果你们想吃,等我做好了再拿来供养你们。」这真是一堂非常精彩的教育课。从此以后,我们的出家众,再也不敢任意乱丢东西了。
修行不得力,是因为善根不深厚,那就是障碍;心中有烦恼是业障,想修行偏偏又找不出时间来,老是有人有事阻挠你,也是障碍。这都是由于过去世造的业因,此生才产生种种的障碍,无论是生活上、心理上、身体上、环境上、人事上,都可能有阻碍。或许有些人会认为自己本身是没什么问题,都是环境的问题,例如想参加精进佛七,结果老板不准假,长官不签字,或家人突然发生情况等。
有一位居士参加佛七,结果到第三天便坚持要离开,问他:「是什么原因?」他说:「我本想打完这次佛七的,但是他不让我继续下去。」「他是谁?」「是我的身体,实在无法支持下去了,所以,要提前离开。」他的身体叫他不打完佛七,他的身体究竟是谁呢?是过去世带来的业障!如果他能坚定打完佛七,他的身体便不是业障,而是福报。
也有人在念佛时,心里很烦,无法安心,越是无法安心,就越讨厌念佛。问他:「为什么?」推说「念头多」,他自己也弄不清楚,他虽是不想什么,念头就是会自动跑出来。这种念头是什么?也是从过去世带来的业障,如果他能专心念佛,每一个念头都在念佛,他的念头,便不是业障而是福报。万一你在念佛时,只见业障重重而不见福报现前,又如何来消除业障呢?当然是至心忏悔。

消除烦恼依赖于正确 的方法与勤奋的练习,正确的方法是,此方法是佛陀在《大念住经》中所开示的,所以具有完全正确的理论基础,勤奋 则是修行者个人的努力精神。

一、认出烦恼——这是重要的第 一步
1、烦恼包括生气、忧虑、哀伤、焦虑、愤怒、恐惧、牵挂、仇恨、嫉妒 等种种负面情绪;
2、开始注意你自己的某些情绪,当它们生起,不管因什么原因,你只注意这些负面情绪本身;
3、在留意你的负面情绪时,你一定会发现某些情绪对你最具杀伤力,也最困扰你;开始练习,找出这些最 让你痛心的情绪,起初,找到一、二个就可以了,然后专注地观注它;
4、若你是一个爱生气的人,随着生气你会大发雷霆,那么,每当生气出现的时候,要尽快地发现它,并在 心里快速地告诉自己:生气、生气、生气;如此告诉自己三次——这是认识烦恼的重要的第一步。

二、看见烦恼的产生,保持不动,观照它
1、以生气为例,如果生气出现,你要保持对它注意,专注地发现烦恼,是训练的第一 步;
2、不要找生气的原因,例如是因什么事情,因什么人惹怒了你,切记不要为你的这一次生气找原因。这个 训练是不需要找原因的——这是佛法修行的原则;
3、每当某种烦恼出现,你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发现,然后紧盯住它。例如生气刚刚出现,你要快速地意识 到生气的出现,并重复它的名子:生气、生气、生气;这意思是说,你不要把心思放在其他的地方,只需紧盯烦恼本身即可;
4、开始时,每天训练三、五次,每次保持五分钟就可以了。开始运用这方法时,轻松自然是重要的,只所 以如此,是避免给你带来紧张与压力,效果依赖于长期的训练。

三、象看戏一样看着烦恼,不要干预它
1、烦恼出现时,象看戏一样,烦恼是演员,而你是观众;不要干预烦恼,你只是观 众;尝试让自己保持观众的角色;
2、你可以试着做一段时间,如果你心思敏锐,你会发现,做个观众,其实非常困难。你的心非常不易调服, 它总想赶走烦恼,或者不断地要干预烦恼,努力保持平等心,只要看着烦恼就可以了;
3、当面对生气等,你并没有保持平等心,你干预了它,也不要生气,再次建立你的中道原则——平等心, 努力保持它。你刚开始接受这个方法,面对烦恼,没有人能完全保持不干预的心态;
4、功夫在于积累,当你不断地修习,努力保持不干预烦恼,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你自己可以面对 烦恼而不干预它,你会感觉一些轻松!虽有烦恼,但你反而轻松,这就是这个方法的神奇之处;

四、你会发现,烦恼的次数越来越少,烦恼的时间越来越短
1、如果你发现这个方法很有效,令烦恼的次数与持续的时间都减少,保持修习,但不要过分努力,只要自 然地面对烦恼就可以了;
2、如果你真切地感觉到生气的次数少了,告诉自己:真的!生气的次数减少了,每次生气的时间缩短了! 喜悦地告诉你自己。这有助于提高你的兴趣与信心;
3、每天早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运用这个方法观照你的烦恼;例如,你今天要面对一个困扰你的人或 事,此刻,当你想起那件事或人,你就困扰不已,那就观照那个困扰;困扰也是负面的情绪;
4、如果有良好的效果,要继续修习,注意你的重要的负面情绪,尽早发现它,并盯着它,只有这样才能止 息这些负面情绪;

五、稳固地推进你的修行,烦恼会随 之而减少
1、这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是佛陀在2500年前所开示的,我会在后面列出相应的佛经,以便让你 更有信心;但重要的是,你自己要努力并体会其效果,如果你专注并勤于练习,你会发现烦恼会减少,有些人在几个小 时的时间内就得到很大的利益;
2、确认这个方法后,要继续稳固地推进你的修行,不要停下来。每天保持观照,虽然开始时可能并不习惯, 但要稳定地推进你的修行,以期从中得到利益;
3、修行的环境很重要,选择那些赞同断除烦恼是有益处的人,告诉他(她)们,你生气的时间短了,你生 气的次数少了!如此可以巩固你的成果,并可促进你的进步。
4、持续地训练是重要的,虽然效果在不同的人身上有所不同,但它的有效性是显而易见的;重点是观照你 的那一二个重重点烦恼,耐心地看着它。

六、开始时不要把它复杂化,越简单 越好
1、开始运用这个方法时,只要观照一个烦恼即可,你认为带给你最痛苦的情绪是哪些一个,就把这方法用 在那里;不要贪多,多了效果并不好;
2、你可以自由选择,例如愤怒、焦虑、恐惧、生气等,这方法很易操作,但在开始时,力争只观照一个烦 恼,并训练自己快速地认出烦恼;
3、对于烦恼,一定要说出具体的名子,如愤怒、焦虑、恐惧、生气、困扰、迷惑等,不要笼统地说那些只 是烦恼,必须具体。
4、观照一个烦恼是快速认出它的好方法,如此反复地观照,你会越来越熟,每当那个烦恼出现时,你就能 快速地认出它。

说明:
1、如果你信仰佛教,就让它为你带来真切的利益,它可以断除烦恼;不要停留在信仰的阶段,良好的信仰 可以带来真切的利益。
2、这种观照烦恼的方法,可能与你以往的方法很不相同,如果你困惑并不能明白这其中的原理,不要试图 理解这个原理,对初学者而言,这很困难,重要的是坚持去做。
3、这方法是依照佛陀在《大念住经》中教导的原理与方法编制而成的,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是佛陀发现 的断除烦恼的方法,非常有效,而无任何副作用,因它源自佛陀,你可以因此而建立信心。
4、每一种烦恼都可以成为你每日练习的最佳素材,应用这法则,你终将会从中受益。
5、这方法的有效在于你的动机,你要以断除烦恼为唯一目的,这是最重要的修行正见;
6、也许你比较不愿意接受这个类似的修习方法,如果你很想断除自己心中的某些烦恼。现在又没有更好的 方法,不妨先试一下这方法;
7、你可以这样说服自己,我不愿意与这些烦恼为伍,没有人愿意生气、牵挂、担忧、恐惧、愤怒,这些负 面情绪是一股摧毁一切的力量,消除它们对我自己很有益;
6、开始训练时,面对许许多多的烦恼,你依然不会在它们刚一出现时就能敏锐地发现它们,这不要紧,你 是生手,重要的是坚持不断。但每次发现与省察不要超过五分钟的时间。

●附录:《大念住经》中关于心念住的经文

比丘如何就心观察心呢?
比丘们!
当心有贪爱时,比丘清楚了知心有贪爱,当心没有贪爱时,清楚了知心没有贪爱;
当心有嗔恨时,清楚了知心有嗔恨,当心没有嗔恨时,清楚了知心没有嗔恨;
当心有愚痴时,清楚了知心有愚痴,当心没有愚痴时,清楚了知心没有愚痴;
当心收摄时,清楚了知心收摄,当心涣散时,清楚了知心涣散;
当心广大时,清楚了知心广大,当心不广大时,清楚了知心不广大;
当心有上时,清楚了知心有上,当心无上时,清楚了知心无上;
当心专注时,清楚了知心专注,当心不专注时,清楚了知心不专注;
当心解脱时,清楚了知心解脱,当心未解脱时,清楚了知心未解脱。
于是他就内在的心观察心,就外在的心观察心,同时就内在、外在的心观察心。因此,他观察心中不断生 起的现象,他观察心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心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心!」修成了只有了知 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心观察心。

当我们拜读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不论是长部、中部或相应部,可以清楚地看到,佛陀在2500年前 的教导非常简明而直接。他的教导没有高深的理论推理,而是直指修行者的身心。这些修行方法简洁明了,即使不识字的人也能通 过他人对修行方法的解释而直接进入实际修习,从中获益。
让我们以《长部.大念住经》为例,佛陀在教导受念住时说:“比丘如何就感受观察感受呢?比丘在经历快 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快乐的感受。」在经历痛苦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痛苦的感受。」在经历不苦 不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不苦不乐的感受。」在他执着于快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执着于快 乐的感受。」没有执着于快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没有执着于快乐的感受。」在执着于痛苦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 正执着于痛苦的感受。」没有执着于痛苦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没有执着于痛苦的感受。」当执着于不苦不乐的感受时,他 清楚了知:「我执着于不苦不乐的感受。」
于是他就内部的感受观察感受,就外部的感受观察感受,同时于内部、外部就感受观察感受。因此,他观 察感受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感受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感受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于是他清楚觉知: 「这是感受!」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感受观察感受。”
以上是佛陀在《大念住经》中所讲述的修习受念住的全部经文。可以看到,其中的话言平实而具有操作性, 修行者在理解时也不会发生歧义。如果照此修习,也没有太大的难度。例如,当你感觉快乐时,你清楚地知道这是快乐的感受,做 到这一点并不是很困难的事。如果修行者略有正念,就可以觉知到他当下正在经历的感受。
如果进入实修,佛法就是如此简洁明了。我们每天要经历多少快乐与不快乐呢?如果在经历这些情绪时, 即时生起观照,当下就是很实在的修行。我们不用阅读全部浩翰的三藏经典,也不用去寺院寻找佛法,更不用去高山或清净之地修 行,修行就在当下的感受当中,如果我们观照这些感受,就是实实在在的修行。
泰国著名禅师阿姜查早期的僧侣生活,遵循着研习佛教教义和巴利经文的传统模式,虽然经论中的阐述极 为详尽而精细,但阿姜查却无法明白,如何把浩翰的经典理论付诸实践。于是他徒步跋涉几百公里,拜见了被誉为上世纪最伟大的 禅修大师之一阿迦曼,他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尊者阿迦曼告诉他:“虽然佛陀留下来的教导无所不包,但论到它们的核 心实际上却非常简单,有了念住(觉知)的建立,如果见到内心当中生起的每一个事物——当下便是修行的真实之道。”这样简 洁而直接的教导,对阿姜查的修行起了巨大的作用,因此而改变了他的修行方式。
阿迦曼尊者的教导可以帮助所有修行者理清思路,我们现在看到的经典虽然很多,佛陀教法无所不包,但 是,若论到它们的核心,其实只有一个,觉察当下的身与心,就是止息痛苦之道。所以,我们的修行只要抓住要领,只要能掌握修 行的精要,然后认真地修习,我们就能达到止息痛苦的目的。
对内心生起的事物保持觉知,这是修行的核心。阿迦曼尊者说:“虽然佛陀留下来的教导无所不包,但论 到它们的核心实际上却非常简单。”他用简单这一词语来形容佛法的核心。我们无须也没有必要探讨所有的佛陀教法,人生有限, 只要修行者抓住精要,领会佛法的实修原则,我们就可以开始修习佛法。
我们常常用佛法深似海来形容它的博大精深,是的,佛法确实是博大精深,但是,佛陀的诸多教法是针对 不同类型的人。一位修行者,无须学习佛陀的所有修行方法,只要能真正学会一个,我们就可以完全解脱烦恼了。如果能认识到这 一点,我们就能如实地看待佛法的修行,如此,佛教修行的效益与实用性才能展现出来。
象任何伟大的思想一样,佛陀的教导平实而简洁,具有最佳的操作性与实际效益。许许多多善良的修行人, 无法走上修行的正途,正是因为迷失在佛法的外在现象中。还有更多的人,迷信外道,相信错误的理论,人们把太多的时间与精力 投在了一些不太实用的事情上,而朴素简洁,真正有益的佛法实修法则却被人们遗忘了。
佛陀在世时一再强调,真正的平静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内心。迷失于外在的事物上的修行人,不断地 寻找,希望从外面找寻到解脱痛苦的方法。因为这种寻找,造就了人们的迷惑,也使人们开始崇拜权威,对自己缺乏信心。
我们已经看到,佛陀不会教导超出人类能力之外的法则,也不会教导不可能修行的方法,佛陀的教导最朴 实,最具效率。同时,佛法不需要太多外在因缘的配合,只要观察自己的身与心,一切都具足了——修行就是这么简单。
简而言之,修行是了解身心的本质。***夜与身心相处,但并不了解身心的真正本质,这让我们一再地受苦。 人类之所以受苦,主要原因是迷失在自我的怪圈中。我们一直受苦,从一生下来到最后的时刻,一直烦恼不断,这源于对自己陌 生,不曾真的认识身心的本质。身心的本质是什么呢?佛陀说,身心的本质是无常、苦、无我,只要依照佛陀教导的方 法实际修习,我们就有可能象佛陀一样,亲自看到身心的本来面目,从所有的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
禅修的主题是如此清楚,五蕴身心是禅修的唯一主题。对此主题的正确观察,可以消除我们内心的一切迷 惑与烦恼。我们通过修习,可以完全了解,在此世间,无非名法与色法的生生灭灭;而在这个世间的彼岸,则只有涅盘的存在。
让我们专注在当下生起的感受上,知道它的生起,知道它的消失。如此修习,我们会发现,宇宙间没有一 法是恒常不变的。如果有兴趣,你可以对你所熟知的事物进行检验,你也可以用几年的时间进行这个工作——这就是修行,你会发 现佛陀所发现的法则:“诸行无常、诸行皆苦,诸法无我”是最究竟的自然法则,自然界与人类,没有一个会在此法则 之外。
修习内观的目的就是亲身体验无常的法则。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刻体验内心生起的感受,无论感受有多么不 愉悦,它生起之后一定会消失;无论感受多么愉悦,它生起之后也会消失。无论是愉悦的或是不愉悦的,或是中性的感受,它们都 具有无常的特质。显然,我们已经对佛法的核心“诸行无常”有所体证。我们可以看到,佛法的修行并没有那么困难与 高深。
修行者可以通过观察,直接体证佛陀曾经体验过的真理。直接体验是修行的精髓,我们不是因为信仰才相 信“诸行无常”的法则,也不是因为经典这么说才相信,我们确切地相信“诸行无常”的真理,是因为我们的直接经验。在修行的 道路上,佛陀指出修行方法与修行的结果,而修行者,必须把这些方法与结果变成行动的指南,投身其中,亲身体验。 禅修的本质是,要把闻、思得到的知识与智慧,转换成亲身体验的智慧。

找我妈= = QQ:525977622

这个世界不属于你我,我们只是这个世界的游客,极乐世界才是最终归宿。

《地藏王菩萨本愿经》《佛说阿弥陀佛本愿经》《观世音经》《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

选择自己喜欢的佛经即可,佛经宣扬的佛理都是一样的。然后按佛经说的去做,也就是修行。也就是说看经之后要思考,明心见性,然后修行。


我想问问佛教高人,人如果有邪恶的想法,但是只是想法不会去做去实施...
3.也不一定。善念远远多余恶念,且能行善不作恶的话,可能会抵消不好的业力。如果不能抵消的话,应该会迟早现前,所以更要抓紧学佛修行。至于影响当然会有了,起心动念,自己散发的磁场都会有相应变化,对自己的运势自然也有影响,也就是缘起不好了。4.淫欲为生死苦本,所以南传佛教第一根本大戒为...

学佛的佛教高人进来帮帮我!!!
阿弥陀佛!师兄,我们为什么要撒这个谎呢?因为我们希望得到这工作。我们为什么得到这个工作,又觉得撒谎不好呢?因为我们希望这件事不要为我们的一生涂上污点。我们为什么得到谅解之后,仍然无法放下,耿耿于怀呢?因为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好感。师兄,发现没有?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一个“贪”字上。我们...

请高人指点鄙人的迷津。(信佛的,和对佛教有正识的人来)
其次,我们看他肚皮很大,大代表甚麽?大代表甚麽都能够包容,不要跟任何人计较。所以弥勒菩萨代表的是∶教我们要生平等心、要呈喜悦相。对待任何一个人、任何事物,都要欢欢喜喜,心里头平平静静的,不要跟任何一个人计较,有这样的条件,才可以入佛门。所以他是面对著大门。我们一进来就告诉我们,要...

求佛门高人,下面的这段描述,出自哪部经文,以及经文原文。
《起世经》中说到人从光音天下来,经文如下:“尔时,复有诸馀众生,福寿尽者,从光音天,舍身命已安於此生,身形端正,喜悦住持,以为饮食,自然光明,有神通力,腾空而行,身色最胜,即於其间,长时久住。”“当然如是叁摩耶时,此大地上出生地肥,周遍凝住,譬如有人熟煎乳汁,其上便有薄膜...

高人指点
请高人指点,我现在很内疚,我每次拜佛的时候都会想到房事的场面,不知道是为什么,平时也不是在想,可是一到庙里烧香的时候,房事的场面就像是自己跑到脑子里一样,越不想想,它越往... 请高人指点,我现在很内疚,我每次拜佛的时候都会想到房事的场面,不知道是为什么,平时也不是在想,可是一到庙里烧香的时候,房事的场面...

现在天灾人祸这么多,佛门很多高人,有神通的高人,怎么不出来救人帮助人...
有一点 要知道有神通的人 只能自度 不能度人 大悲心的菩萨 在灾难来临之前 用尽各种方法 警醒世人 可没起任何作用 业力 甚大 能敌须弥 佛菩萨 也不能逆天行事 人是六道中的一员 六道 都要遵守 三世因果 定律为什么 有的地方 天灾多 有的地方 和谐平安都是大家的共业 不是 ...

请教高人,修行是否需要皈依佛门
修行必须有正确的思想准则作为指导。学佛就要皈依佛门,受持佛戒,做佛忠实的弟子,修学戒定慧三无漏学。

想信佛,但有太多的疑虑与困惑,忘高人指点
但是,只要我们能够真正的一心退的努力求法,佛法就会常住,这完全要靠自己的修行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古往今来大德高僧的难得之处了.至于你想要一些静心类的佛经,我建议你就先看一本金刚经和一本心经.这两部经典就可以,一方面是因为它们比较通俗易懂,另一方面,它们也是非常不错的修心经典....

佛门中提到的空门,何谓空门?
这个空门就是指我们的清净法身。步入空门就是我们找到自己的清净法身。

请教高人:阿弥陀佛 与 文殊菩萨,到底谁是谁的师尊?
佛法是平等法,佛法是不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有无量法门,因应众生无量根性,对应该众生根性最适合的,世尊为其说最适合的法门,该法门就是主,其他法门为伴,然,互为主伴,主伴圆融,法法都是第一,法法都是平等的。例如该众生适合修净土,佛就为其说无量寿经,说弥陀第一,说其他十方诸佛...

永春县13398714035: 诚心请教佛家弟子 -
鲁差果复: 您已经看过了一些佛教书籍,想必您对佛学也初有认识,但是希望你不要在这个时候走偏,要注重宗教的实质精神,而不是表面.佛教是讲究要人深信因果,改过迁善,能够依照佛所说的大乘经典,了脱生死而出三界,悟入生命的真谛,看破宇...

永春县13398714035: 求佛学高人解答我对一个问题的疑惑 -
鲁差果复: 1.伤害别人一定会得到别人的报复,你自己也会得到想不到的伤害,所以不单单是从道德的角度看,现实的角度更清楚的体现了!而“道德”的意思是遵循事实并且依照事实去履行一切行为,有没有道德就从这里看.而有没有道德,无非就是你...

永春县13398714035: 请教佛门大德的问题 -
鲁差果复: 可以多在老人家身边念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人力不够或换班休息,亦可用念佛机,电脑等设备播放佛号.家人虔诚恭敬的供养佛菩萨像,布施,放生,精进念佛,把所有的功德都回向给老人家,如果其寿命没到,能加快痊愈速度;如果百年已至,也能让老人家少受痛苦,早至净土. 佛号很重要,只要闻在老人家的神识或者耳根,都有很大的效用.最起码不堕三恶道受苦. 将我所有的修学功德也回向给您的奶奶!愿诸佛菩萨护念加持!另,像您奶奶这样的情况,《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就有记载,这个时候往往是神魂在辩论应对,未定罪业因果的轻重.供奉佛菩萨,供养佛僧,布施,放生,念佛,诵经,都可以回向给她,都有功德,只要虔诚的去做,会有利益的.

永春县13398714035: 本人真心实意,请教师傅佛门怎样修行,练功才能早日开天眼 -
鲁差果复: 若以神通为追求,久之必入魔道.佛法以熄灭贪嗔痴,增长智慧,了脱生死,入佛知见为目的,神通只是副产品,不可执着、 一切法以善为基,需要修菩萨行,发大菩提心,慈悲对待一切众生,守住每一个善念,不起恶念,熄灭贪嗔痴,久而久之,心自得定.

永春县13398714035: 我想向佛家高人请教的问题是这样的,一个得道高僧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全身发出异香,之后进入疯厥状态并无 -
鲁差果复: 修行人不得追求各种境界.如果是随求而来,必是魔境界.招魔容易去魔难.慎之慎之.

永春县13398714035: 各位师父们,我请教一个佛教的问题,说的不对请不要生气.佛教导弟子,不害众生,众生平等. -
鲁差果复: 这个知识比较专业,希望末学可以帮助您.许多人都有疑问:佛教说不杀生,植物也是生命,为什么又可以吃植物?事实上,佛教中“不杀生”对于“生”的概念是相当明确的:他被要求是同时拥有时节生色和心生色.在北传则更是易懂:他需要拥有末那识和阿赖耶识.植物的确拥有时节生色,但是却不拥有心生色.同样的,植物不具有末那识和阿赖耶识.所以我们认定食物是生物,但是他不轮回,因为他本身不会产生贪嗔痴,更重要的是他不具有上述所说的东西.

永春县13398714035: 各位大德:请教个问题
鲁差果复: 首先入佛门 不要执着于表象上的东西 应该学习 佛教大体框架 从 《慧灯之光、普贤上师言教、佛说阿弥陀经、地藏经、心经、前行备忘录》 这些入手要好一点. 呵呵 不好意思 可能也有说的不对的地方 因为个人有个人适合的经典 法门 我只能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帮你 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原谅 阿弥陀佛

永春县13398714035: 请教些佛学方面的疑惑 -
鲁差果复: 您好!可以请一张“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贴在汽车的后玻璃上.我见过有些汽车就是这样贴的.贴一张就可以,不要贴太多,不然既挡视线而且警察也不干.至于佩戴本命佛大可不必,佛教从不提倡戴这种吊坠或挂件.如果开过光...

永春县13398714035: 我想找一个精通佛法的人请教一些佛法.如何才能做到无欲无我?反普归真? -
鲁差果复: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