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理论奠基人是谁,生态文明思想有哪些流派?

作者&投稿:第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考研哲学,历史,生态学,心理学,行政管理,社会学应该选哪个?~

从就业角度看的话,哲学,生态,社会学都是困难户。但是社会可以考公务员。

行政管理的就业面应该是最广的,其次心理学最近也比较火吧,但是就业也不是很乐观,不容易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

生态学不是很了解。

但是从考研难度的话,应该是心理学最大吧,这玩意现在很火,社会学、行政管理,历史和哲学都应该比较容易吧。

如果从升学角度看的话,都还可以吧。

我国从1994年提出生态美学论题,至2000年以来进入较为集中的研讨时期,迄今已举办大型学术研讨会四次,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理论成果,逐渐成为理论热点之一,引起广泛重视。回顾这近十年的历史,目前有这样六个方面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一, 关于生态美学研究的意义和理论内涵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生态美学以及生态美学能否成立仍是引起关注的首要问题。我想从目前看,我们之所以要研究生态美学至少有这样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生态美学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环境文化、这一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社会前进方向的先进文化之一。胡锦涛总书记最近指出:“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应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发展具有更加坚实的基础。”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10月29日在《光明日报》发表《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一文指出:“环境文化是人类的新文化运动,是人类思想观念领域的深刻变革,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是在更高层次上对自然法则的尊重。”又说:“生态危机产生环境文化,环境文化的核心是生态文明。环境文化即是今天的先进文化。”毫无疑问,生态美学是环境文化这一人类新文化运动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而其意义自是十分明显。二是生态美学是当前伴随着哲学领域从19世纪中叶以来即已开始的理论形态转型而产生的当代美学革命的新方向。这就是突破近代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以主客二分为特点的认识论思维模式。由尼采发轫,提出“上帝已死”、即理性终结的重要命题。而至20世纪中期福柯又在《词与物》中提出“人的终结”、即“人类中心主义”结束的重要结论。标志着当代哲学领域的重大突破,也为深层生态学和生态美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哲学根据。诚如著名的《绿色和平哲学》所说,这“与哥白尼天体革命一样具有重大的突破意义。哥白尼告诉我们,地球并非宇宙中心;生态学同样告诉我们,人类也并非这一星球的中心”。因此,生态美学的提出就必然意味着一场新的美学革命已经开始。对于生态美学的内涵,有狭义的将其界定为人与自然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之说,而我更主张从广义的角度将其界定为包含人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均处于和谐协调的审美状态的生态存在论审美观。其典范表述即为海德格尔的“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
二, 关于生态美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哲学——美学原则“生态中心主义”问题
目前,生态美学能否成立的核心问题是其最重要的哲学——美学原则“生态中心主义”原则能否成立。无疑,这一原则是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原则的突破。但分歧很大,争论颇多。对于“生态中心主义”的批评集中在这一原则是否具有“反人类”的理论倾向。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在《濒临失衡的地球》一书中指出:“深层生态主义者把我们人类说成是一种全球癌症。”他认为,这是一种“反人类”的有害倾向。到底如何理解“生态中心主义”呢?它是不是真的“反人类”?这就牵涉到对“生态中心主义”所包含的最重要的“生态平等”原则的理解。如果“生态中心主义”的“生态平等”是绝对平等,也就是说人与万物绝对平等,人不能触动万物。那就在实际上否定了人的吃穿住行的生成权利,这就是一种反人类的理论。但是,“生态中心主义”的“生态平等”是一种相对的平等。也就是当代生态理论家莱切尔.卡逊和阿伦.奈斯所说,“生态平等”是一种万物所具有的在“生物环链”之中的平等,以及在“生物环链”中所应享有的生存发展的权利。同样,人类也享有自己在“生物环链”之中的吃穿住行等生存发展的平等权利。所以,当代生态理论家大卫.雷.格里芬指出,人类“必须轻轻的走过这个世界,仅仅使用我们必须使用的东西,为我们的邻居和后代保持生态平衡。”从这种“生态环链”之中的相对的“生态平等”出发,“生态中心主义”主张“普遍共生”与“生态自我”的原则,主张人类与自然休戚与共,将人类的“自我”扩大到自然万物,成为人与自然是主体间平等对话的关系、即“主体间性”关系。因此,在“生态中心主义”理论之中,人类不仅不以自然为敌,而且成为自然之友,自然也在广义上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 关于“自然的复魅”
所谓“魅”,即是远古时代科技不发达之时,人们将自然现象看作“神灵的凭附”,主张“万物有灵”。远古的神话就同这种“魅”紧密向关。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现象有了更多的了解,不再有神秘之感,这就是“自然的祛魅”。20世纪后期,人们又提出“自然的复魅”问题。它是深层生态学和生态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自然的复魅”不是回到远古落后的神话时代,而是对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统治下迷信于人的理性能力无往而不胜的一种突破。主要针对科技时代工具理性对人的认识能力的过度夸张,对大自然的伟大神奇魅力的完全抹杀,从而主张一定程度的恢复大自然的神奇性、神圣性和潜在的审美性。所谓“大自然的神奇性”,即指大自然对人类永远有一种神奇之感,科技的发展无法穷尽其秘密。所谓“大自然的神圣性”,即指大自然是人类生命之源,地球是人类的母亲。因此,人类应该恢复对大自然的神圣的敬意。所谓“大自然潜在的审美性”,即指大自然所特具的蓬勃的生命力、斑斓的色彩与对称比例,成为人的审美活动的极其重要的潜在条件,必须给予充分重视。
四, 关于生态批评中的绿色原则
生态美学的重要实践形态即是生态批评。生态批评遵循一种“绿色原则”。美国的杰.帕理尼将其概栝为,行为主义和社会责任的回归、唯我主义倾向的放弃、与写实主义的重新修好以及与掩藏在符号海洋之中的岩石、树木和江河及其真实宇宙的重新修好等五项原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美国生态批评的现实。但从理论上来说具有相当的片面性。特别是对抹杀人与动物区别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全盘肯定和对传统现实主义的无条件弘扬,以及对现代派艺术夸张变形技巧的全盘抹杀等等,都具有相当的片面性。因此,我们认为,生态批评的原则应该着眼于宏观,从文化批评的角度和生态中心主义与生态审美观的基本理论出发,加以确定。由此,可概栝为尊重自然、生态自我、生态平等与生态同情四项原则。所谓“尊重自然”应该是生态美学和生态批评的首要原则,针对长期以来人类对自然的轻视和掠取,从自然是人类生命与生存之源的角度,人类都应该对自然持有十分尊重的态度。所谓“生态自我”,即将“自我”从局限于人类的“本我”扩大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大我”,说明其他生物与人类一样具有实现自我的权利。所谓“生态平等”,即是前已说到的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均享有在“生物环链”之中所应有的平等权利,是一种人与自然的“普遍共生”。所谓“生态同情”,即是生态美学所包含的对万物生命所怀抱的仁爱精神,是一种终结关怀的情怀和悲悯同情的博爱。
五,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智慧的评价问题
关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智慧的评价目前也有分歧。蒙培元同志在《新视野》发表了一篇文章《为什么说中国哲学是深层生态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给于了全面的肯定。我是在总体上同意这篇文章的观点的。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文化就是极富深刻内涵的深层生态学,成为当代深层生态学和生态美学的重要源头之一,并将成为其丰厚的理论宝库。我们可以粗略地看一下老庄道家六个有关生态问题的重要观点。一,“道法自然”,即从宇宙万物诞育生存总根源上揭示人与自然普遍共生、无为不争的普遍规律;二,“道为天下母”,从人与万物都根源于“道”,阐述“非人类中心主义”的重要思想;三,“万物齐一”,从“道”的“自然无为”本性阐述万物无贵贱高下之分均具有其“内在价值”的道理;四,“天倪”论,揭示了万物“不形相禅始卒若环”的生物环链思想;五,“心斋”与“坐忘”,揭示了通过“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超然物外的修养达到生态存在论审美境界的过程;六,“至德之世”的理想生态社会,不仅揭示了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必然产生“天难”的严重生态危机,而且表述了建立“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的生态社会的理想。由以上介绍可知,中国古代老庄道家生态理论已达到非常高的深层生态学的理论水平。
六, 关于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生态审美观
马克思的实践观是对费尔巴哈与黑格尔主客二分哲学的重要突破,将其机械的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加以抛弃而代之以主观能动的社会实践。它同时又同西方当代哲学——美学强烈的唯我主义意识性形成明显的反差,因而更显示其强烈的当代指导意义。但我们长期以来却以主观与客观、唯物与唯心的传统主客二分认识论对其解读,实际上是一种误读。马克思的实践观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认识论,而是包含着浓厚的存在论内涵,无论是他对人类历史第一前提的阐述、对“异化”的批判以及对人的社会性的论述都没有离开当代存在论的视角。所以,我们认为马克思的实践观的重要内涵是实践存在论。而且,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理论内涵。例如,他对“彻底自然主义”的强调就包含着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必须尊重自然、自然是人类社会实践重要因素的生态意识。而在论述“美的规律”时涉及到“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包含着动物的“直接的肉体需要”,就说明在一定的程度上承认了自然的内在价值。他对“异化”的论述则包含着对资本主义生产中“自然与人的异化”的批判。以上观点都说明,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包含着浓烈的生态意识。而且,由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1845年写就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相继写作的,具有必然的紧密联系性。因此,我认为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领会更能全面的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这样,就可把马克思的实践观表述为: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按照美的规律建造。这样完整的表述的唯物实践观必然的包含了浓郁的生态审美意识,成为实践存在论生态审美观。[缪]

生态文明理论奠基人主要有三位:

人文生态奠基人:生态思想家张荣寰先生提出了全生态世界观、生态共享体、生态文明具体概念及其顶层设计、共享主义等一系列范式、逻辑和算法,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生态农业的奠基人:生态经济学家叶谦吉先生针对我国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态势,呼吁要“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并最早将生态文明理念践行于我国生态农业实验区。

生态农业的奠基人:生态学农业学家刘宗超先生提出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并与贾卫列合著:生态文明观:理念与转折,创立生态文明“甦”派,赋予甦全新的生态意蕴。创导:天地一体、万物同源,、生态文明、道法自然!

生态文明思想流派可分为学院派和自由派:

学院派指在体制内研究,可以获得体制内资源支持,也必须贯彻上层意志,代表人物:刘宗超、贾卫列;自由派指在体制外的独立学者,靠人文理想支撑,可以凭灵感和领悟自由抒发,代表人物:张荣寰。生态研究也可以分人文生态、人居生态、自然生态,而最难突破的就是人文思想领域的桎梏。



“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一个倍受关注的话题,它的提出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背景。其内涵主要是指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客观规律下,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它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文明新形态,必将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生态文明;提出背景;理论内涵;当代意义
1.“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
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观点和论断,其中第一次写入党代会报告的“生态文明”是一个倍受关注的话题。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1] 它的提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长期的过程和深入的思考,有着深远的理论和现实背景。
1.1“生态文明”的提出过程。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邓小平同志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并且强调要抓好思想道德、党风廉政、社会风气,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特别重要的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逐渐感到光有两个文明还不足以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到了90年代,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端日益突显,党的十六大及时提出第三种文明形态——“政治文明”。90年代中期,政府开始关注生态文明。199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说,“21世纪将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很多环保措施没有得到应有的落实。
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我们的三个文明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这个时候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正是水到渠成。同时,把生态文明纳入到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之中,显示出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反映出我们党不只是想着当代,还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着想,这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现代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生态文明”的提出背景。
中国环境现状。众所周知,我国的环境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据统计,我国人均不可再生资源储备不到世界平均值的1/2,单位产值资源消耗率约为世界平均值的3倍,我国的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的1/10,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名列世界122位,我国5万公主要河流的3/4以上都无法让鱼类生存,我国城市大气污染全球第一,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正视环境危机和生态危机,成立环保机构,制定环保政策,推行环保措施刻不容缓。虽然我们有一些措施一些法律,但是执行的效果不令人满意。究其根本,是我们仍然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地方,我们的干部考核体系大体上是“唯GDP”的,地方官员往往为了追求政绩而牺牲环境。
国际环保趋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全球环境污染的进一步恶化以及“能源危机”的冲击,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关于生态环境的讨论,各种环保运动逐渐兴起。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了全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也意味着环保运动由群众性活动上升到了政府行为。伴随着人们对公平(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作为社会发展目标认识的加深以及对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达成共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随之形成。1980年联合国制订《世界自然保护大纲》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该委员会在其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是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最广泛和最高级别的承诺,而且还使这一思想由理论变成了各国人民的行动纲领和指南,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由此可知,生态文明的提出,正是顺应这一潮流的必然结果。
中华文化传统。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深厚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如《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周礼》上说:“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3]把灰尘废物抛弃在街上就要斩手,虽然残酷,但重视环境决不含糊。这种制度,并非统治者的个人自觉,而是中华文明本身的内涵所决定的。
  众所周知,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究天人之际”的问题,而中国哲学的基本理念是“天人合一


谈马克思生态哲学理论及理论指导意义
第一,掌握马克思生态哲学理论,坚持以马克思生态哲学理论指导。熟悉马克思生态哲学,就掌握了以人为主体思想理论,排除了以物为本的错误思想,建立了正确价值观。第二,马克思生态哲学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马克思生态哲学为人的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生态学是马克思生态哲学科学基础,从生态学出发...

生态文明论姬振海《生态文明论》
《生态文明论》是由姬振海撰写的一部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专著,ISBN号为9787010062556,由人民出版社于2007年8月出版。本书分为六个部分,旨在从人类文明的高度出发,探讨生态文明的内涵、定位及其在不同文明领域的表现。首章"迎接生态文明的新世纪"详细分析了生态文明的内涵、评价标准和产生背景,包括对...

文明形态史观的主要代表作是
发展了文明形态史观,其主要观点包括: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挑战一应战机制,文明的整体性理论,世界范围内政治和社会的联合,上述所主张的这种综合,整体地研究历史的观念,既有助于学者多角度,更深入地研究问题,也有助于史学理论和知识的普及化,汤因比的文明形态史观对中国思想史研究有重要启示。

曾繁仁学术研究
在西方美学与文论研究领域,曾繁仁教授长期坚持教学与科研,出版多部著作,特别是在古希腊美学、德国古典美学和康德美学等方面有深入研究。近年来,他转向西方环境美学与文学生态批评研究,并获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建设工程”项目的立项。在学科建设上,曾繁仁教授作为山东大学文艺学学科负责人,推动了学校学科...

环境哲学: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内容简介
环境哲学,这部深入探讨生态文明理论基础的著作,首先追溯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对环境的独特见解。从古代先贤们对天地人和谐共生理念的阐述,到现代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哲学家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它揭示了人类环境思维的历史变迁。文章进一步探讨了从古代思想到现代实践的转变,如何孕育出生态文明这...

黄承梁黄承梁简介
他的学术贡献丰富,其中包括了多部著作和主编的系列读本。例如,他主编的《全民环境教育系列读本》之《生态文明简明知识读本》在2010年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而与赵广发、马纯济合作编著的《企业环境保护知识读本》也在同年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发行。黄承梁还主持了《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丛书》的编纂工作...

从竺可桢的气候变化对人类文明变迁的决定性作用中,如何理解生态文明战 ...
这些措施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总之,气候变化对人类文明变迁的决定性作用,不仅要求我们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还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竺可桢先生的气候变化理论的意义:一、为我国五千年的气候变化作出了初步结论 首先,竺可桢先生在20...

如何理解新时期生态文明的内涵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奥尔多·利奥波德的主要成就
提出这一准则,是利奥波德对生态文明构建的最大贡献,利奥波德也因此而成为生态整体主义真正的奠基人。利奥波德还是生态美学和生态文学的奠基人。他认为,大自然的美不仅仅通过共同体中各个元素体现出来,更重要的是作为整体的共同体的美,整体的美才是最高的美。利奥波德用他优美的文字吸引一代又一代读者...

什么是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被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这既是对我们多年来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的总结,也是对人类在20世纪末所取得的最重要的认识成果的继承和发展.从我国当前面临的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出发,要完成这一目标,实现可持续能力不断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

六枝特区18398706453: 生态文明是谁最早提出概念和理论的?
宗衬依舒: 1866年,德国科学家海克尔在《生物体普通形态学》中首次提出“生态”的概念.他认为,作为一个生物学名词,生态指的是生物群落的生存状态,包括一个生物群落与其...

六枝特区18398706453: 恩格斯生态观主要体现在什么著作中 -
宗衬依舒: 恩格斯生态观主要体现在什么著作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深入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以及与自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强调了人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人道主义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并且高度概括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然前提条件.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恩格斯也对人类生存环境问题进行了研究,他具体分析了当时英国所出现的环境污染现象的产生过程、类型、危害以及根源.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还出现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著作之中,例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自然辩证法》等.

六枝特区18398706453: 生态文明最早哪国哪位提出的? -
宗衬依舒: 中国提出的.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消费模式.”“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城邦”的代称.其基本含义...

六枝特区18398706453: 如何评价马恩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
宗衬依舒: 第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依赖自然而存在.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发展史、演化史的角度对人类自身的进化发展进行了梳理,提出人是自然界进化发展的产物,人起源于自然界,是自然的一部分,并依赖于自然而存在发展的观点.因此,人要...

六枝特区18398706453: 如何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答案 -
宗衬依舒: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放在突出地位,并强...

六枝特区18398706453: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哪些具体措施建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宗衬依舒: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六枝特区18398706453: 2022年温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考试试题及答案 - 上学...
宗衬依舒: 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延伸,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生态文明的思想,生态文明是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为科学发展观指明了发展方向,科学发展观为生态文明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的目标,科学发展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方式方法.从本质上说,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

六枝特区18398706453: 如何理解我党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是先进的理论 -
宗衬依舒: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为实现人与自...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