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岩型矿体

作者&投稿:宁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科翁纳德斑岩型矿床~

科翁纳德斑岩型矿床位于巴尔喀什市北15km处。矿区内出露粉砂岩-泥岩建造夹法门期酸性凝灰岩(图2.27),其上不整合覆盖安山质玄武岩-英安岩,中酸性岩体侵入其中。第一期辉长闪长玢岩构成岩株,第二期由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及花岗岩组成,主要含矿的第三期花岗闪长岩具斑状结构。爆发角砾岩与石英闪长岩岩株和花岗闪长斑岩在空间上密切相关。含矿花岗闪长斑岩和爆发角砾岩发育各种程度的高级泥化、绢云母化、硅化、青磐岩化。各种方向的断裂把矿床分成多个块体,其中环形断裂和放射状断裂的形成与火山机构有关,成矿前断裂控制了岩浆岩、蚀变岩和矿化分布。科翁纳德斑岩铜矿中辉钼矿的Re-Os模式年龄为298Ma(Chen等,2010)。
细脉浸染状矿体为椭球状,长约1000m,宽100~800m。矿体的上部主要由辉铜矿矿石和氧化带矿石构成(图2.27b)。氧化带矿物包括赤铁矿、褐铁矿、赤铜矿、黑铜矿、自然铜、黄钾铁矾、孔雀石、蓝铜矿、水胆矾、胆矾、氯铜矿和硅孔雀石。含黄铁矿、黄铜矿、斜方硫砷铜矿和辉铜矿的矿石延深>700m。矿床具有垂直和水平矿化分带,垂直分带表现为从浅部到深部为:斑铜矿-辉铜矿矿石、斑铜矿-黄铜矿矿石、斑铜矿-辉铜矿矿石、黄铜矿矿石、黄铁矿-黄铜矿矿石、磁铁矿-黄铁矿矿石。水平分带表现为:中心部分为斑铜矿-黄铜矿矿石和辉铜矿-斑铜矿矿石,边部为黄铁矿-黄铜矿矿石和多金属矿石。

图2.27 科翁纳德斑岩型铜矿地质图(a)和矿体剖面图(b)

(据Zhukov等,1997)
a:1—第四系;2—流纹岩-凝灰岩;3—流纹质球状熔岩-角砾岩;4—安山岩-玄武岩-英安岩-凝灰岩;5—法门阶粉砂岩-砾岩;6—淡色花岗岩;7—晚期花岗闪长斑岩;8—花岗闪长岩;9—早期辉长闪长岩;10—闪长岩和辉绿玢岩脉;11—爆发相角砾岩;12—铜矿化花岗闪长斑岩;13—含红柱石次生石英岩;14—绢云母化-高岭土化-次生石英岩;15—断裂;16—露天采坑界线。b:1—硅化酸性火山岩;2—角岩化辉绿玢岩-凝灰岩-粉砂岩-砾岩;3—泥化花岗斑岩;4—闪长玢岩脉;5—氧化和原生混合带;6—原生浸染状矿石;7—露天采坑界线(a)和钻孔(b)

一、内容概述
“斑岩铜矿”一词最早源于1904年Ransome对美国亚利桑那州斑岩铜矿带的研究,原意是指产于强烈绢云母和石英化长英质斑状侵入岩中的细脉浸染型铜矿床。斑岩铜矿以规模大、品位相对较低(一般小于1%)、矿体形成深度相对较浅(一般不深于3~4km)、含有金属矿物的斑岩铜矿脉为主要特征,外围可能含有矽卡岩置换碳酸盐岩等高中温硫化物热液系统(Sillitoe,2010)。斑岩铜矿是与侵入岩有关金属矿床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其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具有密切时空分布关系(Misra,2000)。斑岩铜矿形成于板块俯冲带的上盘和陆内造山带,一般发育于洋-陆(洋-洋)俯冲和陆-陆碰撞有关的汇聚板块边缘的大陆弧环境(Misra,2000),也可形成于陆内环境的走滑断裂带(Hou et al.,2003),总体环境为碰撞挤压环境,但成矿主要形成于挤压背景下的拉张环境(芮宗瑶等,2004)。Cooke et al.(2005)通过对世界主要斑岩铜矿带成矿背景的综合研究,发现大洋板片的低角度俯冲非常有利于挤压背景的形成。此外,断裂和断裂交汇处也是斑岩铜矿形成的有利构造部位。斑岩铜矿在热液蚀变类型强度和规模等方面变化很大,但是代表性的蚀变带普遍存在,并具明显的分带性。斑岩铜矿有其特征的蚀变组合及其分带模式,由内到外依次为:石英内核-钾化带(黑云母-钾长石带)-似千枚岩化带(绢云母-石英带)-泥化带-青磐岩化带,并且斑岩铜矿中富矿体的形成是多期岩浆活动相互叠加的结果(Patrick,2010;Vry,2010)。金属硫化物矿化在斑岩体及围岩中从内向外呈浸染-浸染+微细脉-浸染+细脉-细脉状产出。
斑岩铜矿在时间和空间上均与中酸性钙碱性系列浅成侵入体有关(Cook et al.,2005),化学成分以富K为特征,通常K2O>Na2O,87Sr/86Sr较小,一般为0.703~0.706,少数可到0.709(芮宗瑶等,2006)。侵入岩岩性变化于石英闪长岩 花岗岩之间。其中,岛弧环境的含矿斑岩通常属于典型钙碱性系列,岩性以石英闪长岩为主,少数为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Misra,2000);而陆缘弧环境的含矿斑岩属于钙碱性系列,少量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性以花岗闪长岩和石英二长岩为主(Singer,2005)。一般与SiO2和K2O/Na2O比值较低的闪长岩类岩体有关的斑岩铜矿富含金,而与SiO2和K2O/Na2O比值较高的花岗岩类岩体有关的斑岩铜矿床富含钼(Singer et al.,2005a)。不同类型围岩的斑岩铜矿的成矿元素明显不同,花岗岩、正长岩和流纹岩中出现斑岩铜钼矿床的概率明显大于斑岩铜金矿床(Singer et al.,2005 b)。含矿侵入岩体及围岩均遭受到普遍和强烈的断裂与破碎作用,含矿斑岩侵入体及其附近常具有含矿的隐爆角砾岩。
对含矿斑岩的起源研究较早,俯冲洋壳或残留洋壳的部分熔融,加厚下地壳或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以及板片熔体交代上地幔的部分熔融等模式,均被用来解释含矿斑岩的成因,但众多研究成果都强调下地壳或者上地幔对岩浆成因的贡献。最近的研究表明,除少数具有埃达克质亲和性钙碱性岩浆为年轻大洋板片直接熔融的产物外(Defant et a1.,1990),绝大多数的钙碱性岩浆都是板片释放流体交代楔形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斑岩铜矿各蚀变带的形成,与岩浆的上侵、成矿物质的沉淀是同步的。Lowelli et al.(1973)的研究基本建立了弧环境斑岩铜矿床蚀变及矿化特征的一般性框架。依据矿物组合,常可将斑岩铜矿床蚀变分为钾硅酸盐化、绢英岩化、泥化及青磐岩化四种类型。Cox和Singer(1986)根据美国、智利、加拿大等地的超大型斑岩铜矿特征,总结出斑岩铜矿的描述性模式。Sillitoe et al.(1984,2010)基于对太平洋西南岛弧环境的48个斑岩铜矿的研究提出了斑岩铜矿系统模型。
二、应用范围及应用实例
(一)智利艾尔特尼恩特(El Teniente)斑岩铜钼矿床
智利艾尔特尼恩特斑岩铜钼矿床位于首都圣地亚哥以南约100km,属于太平洋东部安第斯山成矿带东部的超大型铜钼矿床。矿区内出露岩层有中、新生代的各种火山岩、沉积岩和侵入岩,最老的地层是三叠系。El Teniente矿区岩浆岩以角砾成分复杂的岩筒为特征,矿体分布于岩筒周围,最大宽度约600m。矿区发育一系列钙碱性酸性至中性侵入岩,岩性为英云闪长岩、闪长岩,晚期侵入岩为英安岩和安粗质玢岩(Maksaev et al.,2004)。El Teniente赋矿围岩为Farellones组安山质杂岩(安山玢岩、辉长岩、闪长玢岩和安山岩脉、黑云母角砾岩)。由于英云闪长岩、英安斑岩两种含矿岩体的侵入,发生了强烈的蚀变和矿化,形成了巨大的铜矿床(Cannll et al.,2005)。矿体呈网脉状分布,矿化带呈北西走向,平行英安斑岩分布,主要金属矿物有黄铜矿、黄铁矿、斑铜矿、辉铜矿,少量的磁铁矿、硅砷铜矿。大约80%的矿化作用发生在安山岩中,20%发生在石英闪长岩和英安斑岩中。矿体由内向外依次出现斑铜矿、黄铜矿和黄铁矿分带现象(Cannll et al.,2005)。除原生矿化作用外,还发育有后期的次生淋滤作用,因而矿体可以分成上部淋滤带和氧化矿石带,中部次生富集带以及下部原生硫化矿石带。通过整合侵入岩的年龄和系统的矿床研究,认为El Teniente矿床与侵入岩密切相关,存在着3个演化阶段(图1)(Skewes et al.,2007)。

图1 智利El Teniente矿床演化示意图

(据Skewes et al.,2007)
该矿床主要特点是:①英云闪长岩、英安斑岩侵入岩与大量的岩墙、角砾岩筒同时存在;②矿体呈网脉状分布,矿化带平行英安斑岩分布,围岩蚀变有钾化带、钾化-青磐岩化过渡带和青磐岩化带;③主要金属矿物有黄铜矿、黄铁矿、斑铜矿、辉铜矿、黝铜矿、砷黝铜矿,少量的磁铁矿、硅砷铜矿。
(二)印度尼西亚格拉斯贝格(Grasberg)斑岩铜金矿床
格拉斯贝格斑岩Cu-Au矿床位于新几内亚岛,成矿时代为晚中新世—上新世,属于西太平洋大陆边缘岛弧区,位于Mapenduma背斜北翼(图2)。控制矿床的断裂呈北西走向,为高角度断裂,形成于格拉斯贝格杂岩体,断裂交汇处发现大量的角砾。该矿床石英和磁铁矿之间交代作用强烈,存在网脉状和浸染状两种矿化类型。主要金属矿物包括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赤铁矿、蓝辉铜矿等,金为自然金,其成色与铜呈正相关关系,常呈包裹体产于黄铜矿和石英中,含金向下增加,至少到1300m深度。围岩蚀变十分普遍,并且与网脉状矿化同时发育,主要有钾化、磁铁矿化、阳起石化和绢云母化(Paterson et al.,2005)。

图2 印度尼西亚格拉斯贝格区域地质图

(据Polland et al.,2002)
围岩蚀变带分为内外两个带,内带形成钾化,矿物组合为钾长石、黑云母、石英、金红石等,外带矿物组合为绢云母、黄铁矿和硬石膏等。同位素和包裹体研究显示,基性岩浆侵位在深部岩浆房时导致流体循环和蚀变,基性岩浆提供流体、金属元素和硫成矿系统,是形成巨量金属堆积的主要原因(Pollard et al.,2005)。
该矿床主要特点是:①矿床位于西太平洋大陆边缘岛弧区,与东艾茨伯格(Ertsberg east)矽卡岩铜金矿床伴生;②一系列钙碱性至中酸性侵入岩与角砾岩筒、断层同时生成是有利的成矿环境,矿床被呈北西走向的高角度断裂控制;③围岩蚀变主要为钾化、磁铁矿化、阳起石化和绢云母化,呈现内、外分带现象,存在网脉状和浸染状两种矿化类型;④主要金属矿物包括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赤铁矿、蓝辉铜矿等。
三、资料来源
毛景文,张作衡,王义天等.2012.国外主要矿床类型、特点及找矿勘查.北京:地质出版社,189~233
芮宗瑶,张洪涛,陈仁义等.2006.斑岩铜矿研究中若干问题探讨.矿床地质,25:119~128
施俊法,唐金荣,周平等.2009.找矿模型与矿产勘查.北京:地质出版社,266~275
Cannell J,Cooke D R,Walshe J L et al.2005.Geology,mineralization,alteration,and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the El Teniente porphyry Cu⁃Mo deposit.Economic Geology,100:979~1003
Cooke D R,Hollings P,Walshe J L.2005.Giant porphyry deposits:Characteristics,distrubution and tectonic controls.Economic Geology,100:801~818
Hou A Q,Ma H W,Zaw K et al.2003.The Yulong porphyry copper belt:Product of largescale strike⁃slip faulting in Eastern Tibet.Economic Geology,98:125~145
Misra K C.2000.Understanding Mineral Deposits.USA: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353~413
Patrick B R,Marco T E.2010.The Bingham canyon porphyry Cu⁃Mo⁃Au deposit.I.sequence of intrusions,vein formation,and sulfide deposition.Economic Geology,105(1):43~68
Richards J P.2005.Cumulative factors in the generation of giant calcalkaline porphyry Cu deposits.In:Porter T M,ed.Super porphyry copper&gold deposits:A global perspective,PGC Publisihng,Adelaide.7~25
Sillitoe R H.2010.Porphyry copper systems:An invited paper.Economic Geology,105(1):3~41
Singer D A,Berger V I,Menzie W D et al.2005a.Porphyry copper deposit density.Economic Geology,100(3):491~514
Singer D A,Berger V I,Moring B C.2005b.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of the world:Database,map,and grade and tonnage Models.U.S.Geological Survey Open⁃file Report,1060
Vry V H,Wilkinson J J,Seguel J et al.2010.Multistage intrusion,brecciation,and veining at El teniente,Chile:Evolution of a nested porphyry system.Economic Geology,105(1):119~153

(一)矿体特征

矿田产出的斑岩型矿体按矿石有用组分为银矿体、铅锌矿体、金矿体、铜矿体等,以银矿体、铅锌矿体为主,金矿体及铜矿体分布零散。银矿体多与铅锌矿体相伴产出。斑岩型矿体在平面上大致呈北东向带状分布,随银路岭赋矿斑岩体产出。矿体多呈透镜状产于花岗斑岩体前缘带、主体带及接触带附近,部分产于岩体近根部带及外带火山岩中(图4-2),产状与花岗斑岩体产状一致,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矿体倾角浅部至中浅部为10°~30°,中深部为35°~50°。总体上斑岩型矿体的分布与矿田蚀变叠加分布具有一定的空

间联系:沿赋矿岩体倾斜方向的近根部带-主体带-前缘带和沿赋矿岩体水平方向的内带接触带-外带火山岩,依次产出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带中的铜矿体、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硅化带中的铅锌矿体和碳酸盐化-绢云母化带中的银矿体。

图4-2 冷水坑矿田100线矿体分布图

(据江西省地勘局九一二大队)

1—第四系;2—上侏罗统打鼓顶组;3—上侏罗统鹅湖岭组;4—下石炭统梓山组;5—震旦系老虎塘组;6—含矿花岗斑岩;7—钾长花岗斑岩;8—流纹斑岩;9—闪长玢岩;10—地层角度不整合界线;11—实测、推测断层;12—银铅锌矿体;13—铅锌矿体;14—铁锰含矿层;15—铜矿体

斑岩型矿体总的特点是:矿体多为透镜状,形态相对较规则,矿石含银铅锌金铜,品位为中低,但银矿及铅锌矿规模大;矿化由强至弱渐变过渡,工业矿体的边界完全依靠化验结果进行圈定;矿石的主要矿物组成简单,而次要矿物及少量、微量矿物成分较复杂;矿石结构构造多种多样,而组成的矿石类型较简单;具有多阶段成矿,形成不同类型的矿物共生组合。

1.斑岩型银矿体特征

斑岩型银矿体在矿田内广泛分布,产出严格受花岗斑岩体的控制,容矿岩石以花岗斑岩为主,次为火山岩,少量为沉积岩及变质岩。工业矿体以隐伏矿为主,部分矿化体出露地表。主要呈规则透镜状产于银路岭一带的花岗斑岩体主体带至前缘带的内带及接触带附近,部分产于外带晶屑凝灰岩中。按产出空间位置,从上往下发育四条矿带,每条矿带又可划分出若干条矿体,其中以2号矿带为主矿带。总体产状与赋矿岩体产状一致,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浅部至中部为10°~30°,中深部变陡至39°~46°。矿体赋存于+357~-721m标高间,主要矿体赋存于+200~-200m标高间。总体走向长1800m,倾向延深27~515m。矿体平均厚2.09~40.89m。矿体呈透镜状、不规则似层状产出,其间大致平行排列。由中部向南西、北东两侧,矿体形态渐变为不完整,厚度逐渐变薄,规模逐渐变小。矿体在空间上呈叠层状产出。主矿体厚度变化不稳定,变化系数85%~125%。银品位变化较均匀至不均匀,品位变化系数88%~109%。1号、2号矿带及3号矿带局部被晚期钾长花岗斑岩脉、流纹斑岩脉破坏。

与银矿化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主要有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硅化等。以绿泥石化为主,叠加其他蚀变且增强时,有利于银矿化,往往形成工业矿体。

2.斑岩型铅锌矿体特征

斑岩型铅锌矿体与银矿体常相叠相伴,且大多产于银矿体下盘,两者形态、产状大致相同。赋存标高+347~-740m,倾向延深断续1548m。矿体平均厚1.93~51.73m。主铅锌矿体倾向北西,倾角8°~36°。沿走向断续长1700m,沿倾向延深62m,断续1053m。矿体厚度变化系数112%,品位变化系数铅55%、锌49%。

斑岩型银矿体、铅锌矿体的平面、剖面形态变化较大。从不同标高的四个中段的矿体水平断面图(图4-3)可以看出,银、铅锌矿体自上而下具有如下的变化趋势:矿体形态由较完整到不完整,矿体规模由大到小,矿种由银矿向铅锌矿演化,矿化愈向下愈向北西偏移。在各个剖面上(图4-4),矿体形态也同样具有较大的变化。从横剖面及纵剖面(图4-5)所展示的情况看,银铅锌矿体主要集中在鲍家矿区100~128勘探线一带,矿体形态较完整且厚度以及规模都较大,而沿走向两侧即向南西132线方向、向北东银珠山矿区107线方向,矿体形态逐渐变为不完整,矿体由厚变薄,规模变小;浅部至中浅部矿体形态较完整,厚度大,到中深部矿体形态不完整,厚度小;同时,从空间上看,银矿体主要分布在赋矿岩体的主体带至前缘带及接触带外带火山岩的碳酸盐化-绢云母化带中,而铅锌矿体主要分布在赋矿岩体主体带至近根部带及接触带的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硅化带中;矿体总体产状与赋矿岩体产状一致:在横向上矿体向北西倾斜,在纵向上矿体向南西略微倾伏(见图4-4)。

3.斑岩型金矿体特征

矿田金矿体分布广但品位低,金矿化与黄铁矿等金属硫化物的矿化富集关系密切。金矿体可分为两类:一为呈独立金(Au>1×10-6)形式产出的金矿体,一为呈伴生金(Au>0.10×10-6)形式产出的含金矿化体。伴生产出的金矿化体又可以分为斑岩型与层控叠生型两种(图4-6)。金矿体(矿化体)以金硫矿体、金铜硫矿体为主,次为金铅锌矿体、金银铅锌矿体。

产于花岗斑岩体中的金矿体分布较零散,主要分布于银珠山和鲍家矿区一带。以隐伏矿为主,呈不规则透镜状产于斑岩主体带至近根部带的内带及内接触带中,部分产于斑岩体近根部带的外带火山岩、沉积岩及变质岩中。总体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30°~50°。矿(化)体形态变化较大,个数多,但分散、厚度薄。赋存标高+220~-700m。走向长50~300m,倾向延深50~250m。一般厚1~9m,最大厚度为14.75m(ZK10014)。Au平均品位为0.5×10-6~5.28×10-6,最高为48.67×10-6(ZK12308)。

具有工业意义的是产于银珠山一带花岗斑岩体中的金矿体,分布于银珠山矿区。金矿体赋存于岩体的强黄铁矿化蚀变带中,呈不规则透镜状产出,总体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20°~30°。主矿体分布相对集中于斑岩体下接触带,形态变化较大,厚度较小,由2~8条矿体组成。赋存标高+200~-150m,走向长50~600m不等,倾向延深50~250m不等。一般厚1~14m,最大厚度为24.27m(ZK12309)。Au平均品位接近5×10-6,最高为32.00×10-6(ZK3505)。经普查,金矿远景储量具大型矿床规模。此外,银珠山矿区地表还产出一组受近东西向破碎裂隙带控制的金矿化带。其中4号金矿带规模较大,可分为东、中、西三段,断续延长700m。矿化破碎带切穿银路岭及银珠山花岗斑岩体及火山岩地层,西端进入变质岩,被钾长花岗斑岩破坏。在破碎带中,见含Au黄铁矿脉或褐铁矿脉,脉宽0.05~0.50m,产状不稳定,主要倾向南,倾角75°~82°。Au品位为3×10-6~10×10-6。向深部呈尖灭再现的小透镜体产出。

图4-3 冷水坑矿田斑岩型银铅锌矿体不同标高水平断面图

1—上侏罗统鹅湖岭组上段;2—上侏罗统鹅湖岭组中段;3—上侏罗统鹅湖岭组下段;4—上侏罗统打鼓顶组;5—下石炭统梓山组;6—上震旦统老虎塘组上段;7—花岗斑岩;8—流纹斑岩;9—钾长花岗斑岩;10—断层及编号;11—地层不整合界线;12—银铅锌矿体;13—铅锌矿体;14—勘探线及编号;15—A-A′纵剖面

图4-4 冷水坑矿田勘探线剖面银铅锌矿体形态对比图

1—上侏罗统鹅湖岭组上段;2—上侏罗统鹅湖岭组中段;3—上侏罗统鹅湖岭组下段;4—上侏罗统打鼓顶组;5—下石炭统梓山组;6—上震旦统老虎塘组上段;7—花岗斑岩;8—流纹斑岩;9—钾长花岗斑岩;10—断层及编号;11—地层不整合界线;12—银铅锌矿体;13—铅锌矿体;14—铁锰铅锌银矿层

图4-5 冷水坑矿田A-A′纵剖面银铅锌矿体分布图

1—上侏罗统鹅湖岭组上段;2—上侏罗统鹅湖岭组下段;3—上侏罗统打鼓顶组;4—上震旦统老虎塘组上段;5—花岗斑岩;6—流纹斑岩;7—钾长花岗斑岩;8—断层及编号;9—地层不整合界线;10—银铅锌矿体;11—铅锌矿体;12—铁锰铅锌银矿层;13—勘探线剖面及编号

图4-6 冷水坑矿田主要勘探线剖面金铜矿体形态对比图

1—上侏罗统鹅湖岭组上段;2—上侏罗统鹅湖岭组中段;3—上侏罗统鹅湖岭组下段;4—上侏罗统打鼓顶组;5—下石炭统梓山组;6—上震旦统老虎塘组上段;7—花岗斑岩;8—流纹斑岩;9—钾长花岗斑岩;10—断层及编号;11—地层不整合界线;12—铜矿体(Cu>0.4%);13—金矿体(Au>0.5×10-6);14—斑岩型伴生金矿化体(Au=0.1×10-6~0.5×10-6);15—层控叠生型伴生金矿化体(Au=0.1×10-6~0.5×10-6)

4.斑岩型铜矿体特征

矿田斑岩型铜矿体分布较零散,以铜矿体、铜锌矿体为主,次为铜铅锌矿体、铜银铅锌矿体等。主要分布于银珠山和鲍家矿区一带。容矿岩石以花岗斑岩为主,次为火山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均为隐伏矿,呈透镜状产于斑岩体近根部带至主体带的内带及内接触带附近(见图4-6)。铜矿体、铜锌矿体以含铜硫化物矿脉(大脉状)产出为主,规模小,产状形态也较复杂。总体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30°~50°。矿体分散,且厚度薄。赋存标高主要集中在+100~-150m及-300~-600m两个区段。走向长50~200m,倾向延深50~100m。平均厚1~5m,最大厚度为11.98m(ZK10702)。Cu平均品位为0.4%~3.0%,最高为7.20%(ZK10011)。

(二)矿体的空间分布与矿化特点

综上所述,矿田内斑岩型银、铅锌、金铜矿体的空间分布具有下列一般特征:

1)银矿体、铅锌矿体、金矿(化)体、铜矿体等在空间上重叠产出,不论在倾斜方向上,还是在水平方向上,均表现为以银路岭花岗斑岩为中心的多阶段蚀变矿化叠加的特点。

2)银矿体、铅锌矿体产于含矿斑岩体主体带至前缘带及接触带附近,部分产于赋矿斑岩体近根部带及外带火山岩中。铜矿体主要产于赋矿斑岩体近根部带至主体带的内带及内接触带附近,分布较零散。

3)矿田内不同元素矿化的空间部位有所不同,银矿化富集中心在银路岭—鲍家一带;金矿化富集中心在银珠山;铜矿化富集中心在银珠山—鲍家一带。

4)已为探矿工程控制的斑岩型矿体,其成矿高差达1100m。矿体赋存空间上至标高+360m(因剥蚀未见顶),下到标高-740m。再向深处,铅锌及银矿化现象仍存在,但矿化范围缩小,强度减弱。

5)与矿田蚀变分布特征对比可以知,不同的矿化与不同的蚀变矿物组合密切关联,银矿化主要产于碳酸盐化-绢云母化带中,铅锌矿化主要产于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硅化带中,而铜金矿体主要产于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带中。

6)银矿、铅锌矿主矿体矿化连续性较好,产状形态相对较稳定,厚度变化为稳定—不稳定。银铅锌品位变化为均匀—不均匀。

7)从矿田尺度看,斑岩型矿体产出特征显示出一定的递变性:自浅部至深部,自矿田中部向南西、北东两侧,矿体形态由较规则变为较复杂,厚度由厚变薄,规模由大变小。




矿体地质特征
图2-7 石棉大河坝铂矿Ⅱ号矿体地表素描图 (据骆耀南等,2002)自然铂矿(化)体均产于层状辉石辉长岩体内部,主要受岩体岩相及构造蚀变带控制。全区已发现自然铂矿化体数条,基本上可以分为层状辉石岩型和网脉状辉长岩型两种矿石类型。1.辉石岩型铂矿体 辉石岩型铂矿体位于层状辉石-辉长岩体...

变火山岩型铜矿床
其特征与VHMS型矿床可以对比。仔细观察还可以发现,在靠近变火山岩型矿体接触面的上盘大理岩中还见有沿穿层裂隙发育的裂隙脉(图3.6B),主要矿物成分为黄铁矿,其形成与后生成矿作用有关,是燕山期岩浆-热液叠生改造的痕迹。图3.6 变火山岩型铜矿地质现象 左图:变火山岩型矿体(A)与上盘大理岩(...

矿床概况
矿床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含铜钼不均匀,局部较富(Einaudietal.,1981),通常矿床均发育有斑岩型矿体和矽卡岩矿体,称为复合斑岩-矽卡岩铜钼矿床。矽卡岩型铜钼矿床在世界总储量中所占比重不大,对于矽卡岩型铜钼矿来说,中国显得重要,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翟裕生等,1992),在此统称为“斑岩-矽卡...

矿床地质特征
其长可达几百米,厚为1m至数十米,宽度变化大,沿矿体的走向、倾向有分枝复合现象,沿矿体倾向分枝现象更为明显。较大矿体一般产于较富橄榄石的二辉橄榄岩中,一般位于侵入体之中、下部。就地岩浆熔离矿石的主要类型为浸染硫化物型。矿体中部硫化物最富。从矿体到围岩硫化物逐渐减少。主要硫化矿物是磁黄...

钠长岩-云英岩型矿床
钠长岩-云英岩型矿床也是与花岗岩有密切空间和成因关系、以产稀有金属为主的一类矿床。钠长岩和钠长岩矿床的名称从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才开始在地质文献中出现,说明这是人们认识和研究较晚的一类矿床。 图4-7 花岗岩交代变化时,一些元素的重新分布略图( 引自 V. l. 斯米尔诺夫) 这类矿床产在花岗岩体的顶...

矿床地质特征
(一)矿体特征 与产于细碎屑岩-碳酸盐岩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不同,本类矿床的矿体以脉状为主,只有部分为蚀变岩型。脉状矿体又可分为石英单脉型、复脉带型和网脉带型三类。 石英单脉型是指矿体由单一而规整的含金石英脉组成。含金石英脉的产出主要受张性或张扭性断裂控制,以充填作用为主,矿体或矿化体与围岩...

矿床类型
本书在前人研究成果资料基础上,综合分析区内矿床产出地质条件、成矿环境和成矿作用、物质来源及矿化特征,对区内矿床类型进行了划分(表2-1-2):主要有岩浆热液型矿床(钨、钼、锡、铅、锌、银、金、铜)、斑岩型矿床(钨、钼、铜、金)、矽卡岩型矿床(钨、铅、锌、银、铜)、石英脉型矿床(金)、热水喷流沉积...

岩浆岩型铁矿
1)该类型铁矿与基性、基性-超基性岩浆作用有关,矿体产于基性杂岩体中的裂隙或不同岩浆岩接触带附近,主要成矿母岩有苏长岩、斜长岩和辉长岩等。2)含矿基性杂岩体的分布受深大断裂带控制,区内沿尚义-赤城-古北口-平泉断裂带及北部大庙-娘娘庙断裂侵入岩浆岩带,是寻找该类铁矿的重点地区。3...

(二)斑岩-矽卡岩型——河南省栾川县南泥湖-三道庄钼矿
2.矿体特征 该矿床因占地面积大而被人为地划分为南泥湖和三道庄两个矿区,在成因上,南泥湖属于斑岩型钼钨矿床,而三道庄属于矽卡岩型钼钨矿床(图2-5)。栾川群分布于矿田中部,为一套碎屑岩-碳酸盐岩-粗面质火山岩夹基性火山岩,自下而上分别为白术沟组、三川组、南泥湖组和煤窑沟组,其中三川组和南泥湖组...

(三)沉积岩型金矿床
图8-3 中国沉积岩型金矿的地区分布 4)含金建造多产于大型地块边缘的陆缘活动带及造山带中的深水盆地,沉积岩系常显示出类复理石建造的特征和浊流沉积的特点。矿床的层控特征明显,在一定的范围内金矿体常沿一定的层位分布。5)区域性深断裂和韧性剪切带控制矿床的成群分布,单个矿体常受背斜鞍部、...

明山区18644373971: 什么是斑岩型钼矿?斑岩型钼矿的特征怎样?最好是主流观点 -
代徐走川:[答案] 斑岩型成矿通常意味着大型的成矿规模. 钼斑岩矿床的特点是花冈闪长岩侵入石英二长岩围岩、钾蚀变组合、以辉钼矿——石英矿脉形式成矿.

明山区18644373971: 何谓斑岩型铜矿?如何形成的?有何特点? -
代徐走川: [斑岩型铜矿] 班岩型铜矿是一种储量大品位低可用大规模机械化露采的铜矿床矿石储量往往达几亿吨铜品位常常小于1%, 据世界上103 个斑岩型矿床统计单个矿床矿石量平均可达5.5 亿吨, 铜品位0.6%, 它是世界上重要的铜矿工业类型之一. ...

明山区18644373971: 斑岩型铜矿的特征 -
代徐走川: 斑岩铜矿床(porphyrycopper deposits)通常是指与具有斑状结构的花岗岩类侵入体共生的浸染状、细脉浸染状和细脉状铜和钼—铜组分的富集体.И.Г.帕夫洛娃提出了可以与其它内生矿床相区别的斑岩铜矿床10大特征:(1)具网状细脉浸染...

明山区18644373971: 斑岩型矿床哪里有 -
代徐走川: 斑岩型矿床是一种陆相的次火山热液矿床,包括中酸性及酸性次火山岩有关的斑岩型铜矿床、斑岩型铜钼矿床、斑岩型金矿床、斑岩型钨矿床、斑岩型锡矿床、斑岩型铅锌矿床等. 从大地构造背景上说,一般均出现于活动大陆边缘、岛弧和板块内部的构造岩浆活动带内. 斑岩铜(钼)矿床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矿床类型.典型的实例有:智利楚基卡马塔和布雷登铜矿床,美国宾厄姆铜矿,我国江西德兴、城门山,西藏玉龙,黑龙江多宝山等.

明山区18644373971: 斑岩型矿床 必须是产在斑岩里吗? -
代徐走川: 斑岩型矿床是在空间分布和成因上与一些弱酸性的斑岩类小侵入体有关的、规模巨大、低品位的细脉浸染型矿床.其矿体可以产在斑岩体内部,也可以产在围岩中.

明山区18644373971: 斑岩型铜矿的蚀变特征? -
代徐走川: 围岩蚀变发育,呈带状结构.从中心到外部分别是钾化带(主要是钾长石、黑云母、石英)、石英—绢云母带(主要是石英、绢云母,少量黄铁矿)、泥化带(高岭土、绢云母、石英、绿泥石)、青盘岩化带(绿帘石、绿泥石、绢云母、石英、黄铁矿).最重要的是前两个,这四个带不一定全部出现.

明山区18644373971: 铜矿床的主要矿石矿物,矿床成因类型及其主要地质特征? -
代徐走川: 铜矿床的主要矿石矿物是:斑铜矿、黄铜矿、辉铜矿、孔雀石,其他较少.矿床成因类型有:1、岩浆岩成因的斑岩型铜矿:主要产于斑岩体及其围岩之中,主要地质特征有:靠近外围有特征标志层-青磐岩化,品位普遍较低,一般小于1%,但...

明山区18644373971: 斑岩型铜矿床围岩蚀变有何特点 -
代徐走川: 斑岩铜矿具有明显的蚀变分带,矿体发育在广泛出现热液蚀变岩的地带,自矿体向外依次分为钾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泥质带——青磐岩化带

明山区18644373971: 斑岩型铜矿床围岩蚀变有何特点 -
代徐走川:[答案] 斑岩铜矿具有明显的蚀变分带,矿体发育在广泛出现热液蚀变岩的地带,自矿体向外依次分为钾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泥质带——青磐岩化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