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不外露,愚宜外显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投稿:漕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不善外露是什么意思?~

“善行”即德心、德性与德行的结合表现。“善行无辙迹”,是说行真善、大善的人,从来都是在无心无欲,不留名,不图报,在别人不知不晓的情况下,做了大善事,却不留丝毫痕迹。
  天下之事,有善与不善;天下之德,有隐有显,有有形与无形。道的体性特点,体现于人身上就是德,显态为之德,隐态为之道。最高尚的德是自然的、无形的,无迹象可睹,无端倪可察。它是内在的,含蓄的,是无意的自然流露。上德以无心为德,下德以有意为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正如《清静经》所云:“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这种德行与德的本义甚远。
  德有四种境界:真德、玄德、阴德、显德。真德即上德,是道性与佛性的完美体现,是一种自然无为的真常之德,没有后天主观意识雕琢的痕迹,是德与道的完美自然结合。玄德也是一种最符合道性的表现,是通过高级全息生命体在隐态作功,而作用于显态世界的一种真善,此类善无表象踪迹可寻,符合自然之道。阴德是一种德心与德行的结合,施恩不图报,行善不留名,此种德行虽不完美,但它却是步入玄德的阶梯。显德者,也是徳心与德行的结合,由于有显的特点,易被人知晓而获得物质或口头感谢,使德性能量场出现等价交换,不能形成德性能量的积累。真德是空心无心的体现;玄德是明德的体现;阴德和显德都是心中尚有尘浊,尚有辙迹的表现。
  很多人行善图报,而且希望现报,此乃执德、无德的表现。有心行善不为德。有心行善好比车行有辙,人行留迹,皆是过而不化之痕。世人行善,多是用心刻意去行,唯恐人不知,或欲图人回报,心中仍有私,所以不能以物付物,事过仍念念不忘。行善积德者并非无报,其报在天,其报在道,报之于无形也。待到调神境界时,这其中的因果关系就会逐步知晓。
  圣人行道,不下堂,不出门,便能德行天下,毫无辙迹。圣人之德行,非辙痕足迹之类有为之善可比拟。因圣人与万物浑化而相忘,不界篱墙,不分人我。事当行则行,时可行则行。圣人行大善之于天下,无声无息,无踪无影,天下人受其善德之恩,而不知其名,不知其行。圣人行大善,皆是不行之行,无心之行,合于自然。故山海不能挡,鬼神不能测;不知其始,不知其终。此即“善行无辙迹”之义。
  【善言无瑕谪(zhé),】
  “瑕”,音xiá,玉石上的赤色斑点。“谪”,即过失。“善言无瑕谪”,是说真正的善言,不会有毛病缺点,像无瑕疵(cī)的白玉那样洁白透亮,人人都会喜欢。
  这里所说的“善言无瑕谪”,是指有道的圣人,处事接物,言行举止,皆能因时顺理,自然而然。圣人之言,当言则言,言之合道,言之有益,言之有理,言之善时,所以其言毫无瑕谪。世俗间人的言语,有许多是违背天道之理的无稽之说。凡是无理之言,污语恶言,是非妄言,碎语闲言,恶语怨言,颠语狂言等,皆是不善之言,皆是有过可谪之言。惟圣人非道不言,非理不说,言不轻发,言出谨慎,言语平和,言如珠玉,虽言而无弊可谪,可作世人之楷模。圣人之言,言简而意深,辞约而理尽,其言可遍播天下,但无怨无恶,人皆信而行之,此即是“无瑕谪”之善言。
  修真人应知,即使是与人为善之言,说话也要注意方式方法,讲究语言艺术,审时度势,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循循善诱,使之在善言中得到善的启发,而更加为善。即使对有缺点错误的人,也要以鼓励为主,在帮助树立信心的同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先辈们认为:“责善要切忌尽言”。“曲木恶绳,顽石恶攻,责善之言不可不慎也。”即是帮助别人的“责善”之言,也要根据其人的具体情况,“当尽长善救失之道,无指责其所忌,无尽数其所失,无峭直,无累言。犯此六戒,虽忠告非善道矣。”
  助人为善,须带三分深厚,要给人留掩盖之路,启迪人悔悟之心,养人体面之余,犹如天地含蓄之和气,不可如急风暴雨,不可疾恶如仇。责人之过,必须先肯定其长处,待人喜悦时,则责善之言才容易被接受。假若言语不当,容易使人不悦,而产生逆反心理,即使善言也难以接受。
  善以言化人者,必须心诚、色温、气和、词婉,容其所不及,谅其所不能,恕其所不知,体其所不欲。随事讲说,顺势开导,使其生愧悔之心而幡(fān)然改过。人非木石,未有不求上进者。常言道:“话有三说,巧说为妙。” “良言一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太上感应篇》中说:“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一日有三恶,三年天被降之祸。”可见善言中也有颇深的妙处,要做到“善言无谪”,更是一种修养的硬功夫。
  【善计不用筹策,】
  “计”即计谋。“善计”即符合自然道性的设想、规划、办法。“筹”者,筹备谋划之意。“策”者,策略也。“筹”与“策”是古代用木或竹削制而成的条片状物,用于计算和计数。上古时生产力不发达,还没有纸张、算盘等计算手段,多是以绳、筹、策等简单工具记事。
  这里所说的“善计不用筹策”,是说古时的先辈们,都是善以道计事,运用先天无为智慧,守一而不移。凡事之来临,不用主观识心去筹策,而心中却落落有数,件件明白,该轻该重,该缓该急,有条有理,周密而全备。这就是“善计”。
  “善计”就是大道的应用。中华传统文化的《易经》、中医、阴阳、天文、地理、武术、艺术等领域,乃至用于军事方面的《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都是道之“善计”的应用。
  圣人之道,以一贯之,用之于天下,则万物之数不计而自知;圣人以无为用之于天下,则万事之理不较而自得。所以圣人对于物之当计,事之筹策,都是审时度势,揆(kuí)之以理,度之以情,顺理而施,如情而止,宜多则多,当少则少,不须用心计的筹策之劳,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因应无心,物我俱化,绝非后天人心的筹谋所能比拟。圣人筹策天下大事,都是大机大用,皆有自然之理,无事无时不有无为之妙。在世人看来虽是不可穷之数,不能逆转之事,但在圣人看来,则是坐昭无遗,事物的来龙去脉,其发展变化的始终过程,都是一目了然,这正是常人难以知晓的圣人的大智慧所在。故曰“善计不用筹策。”
  世人用后天意识谋算行事,不筹算不能知其数之多少,非简策不能计其事之量度。奈何世人过度耗用精神,先天智慧多已丧失,所以凡事不得不以后天智识之心去筹策,机巧之心尽使,聪明机关算尽,欲尽周全无遗,唯恐有所闪失。但因不能以先天大智慧用事,最终也难以跳出后天有作有为的痕迹,难以摆脱阴阳五行的制约,难以尽知事物复杂的显隐变化过程。
  现代电脑的问世,这是人类智慧的外显延伸,这对人们认知自然真理,无疑是有益的帮助。但任何有形的计算工具,都有其后天的局限性。即使最先进的亿亿万次电子计算机,也难以准确计算出人体生命复杂的运化过程,更难以计算天体自然的变化规律。被称为现代尖端科学的电脑,虽对人类物质文明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但较之圣人先天大智慧的无为善计来,仍有着天壤之别。
  世间聪明人不少,凡事都是用尽心机,绞尽脑汁,左盘右算,自认为已很周全,其结果往往事倍功半,有时甚至是事与愿违。俗人行事,多是从个人私心出发,以后天小聪明算计,故往往妄言妄行,难免违背天理自然,损人利己,造下业障而不知。
  常言道:“人算不如天算”。《太上感应篇》曰:“如是等罪,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算尽则死。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可见做人做事,千万不敢亏心亏理,天理在人心,人心一刻不可离天理,否则就是背天而行,必然受到自然规律的报应,丝毫不爽。
  【善闭无关楗(jiàn)而不可开,】
  “关楗”,即门栓。横曰“关”,竖曰“楗”。世人皆知“关楗”可以关门,但不知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其“关楗”,也就是常人所说的“窍道”、“门道”。事物虽然没有有形的关楗,但却有事理的“关楗”。
  “善闭”者,是指善以道关闭情欲之门,使眼、耳、鼻、舌、身、意这六门常关紧闭,不招六贼入侵,不受六害干扰,常处在无为清静之中。人身这座房舍,除常用六门之外,还有天门、地户、九关与众多窍穴信道,根据不同需要,有的需常开,有的需紧闭。常开者可与高维空间沟通,得到源源不断的能量补充;紧闭者不使体内能量向外泄漏,节约能源,以提高性命质量,同时也可以防止外邪的入侵,这就是修真、养生、健康长寿、长生久视之道。
  不仅世间的房舍居室有门有关楗,其实万事万物都有其门户关楗,关楗之中又有最关楗,这个关楗就是道德,就是心性。天地万物,阴阳之道,唯有无心无为,才可以经常自由地进退于“消长之道”,通达利害成败之机。其中的密窍,虽神秘莫测,但有道之人以无心之道,常无心无门,所以心门无隙无间,无内无外。门户尚且没有,何处下手开关?故曰“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天地之间,惟有众妙之门,闭之而人不可知,开之而人不可见,天地造化之出入在于此,动静之阖辟在于此。其闭,闭不以门;其开,开不以户,唯在于无心无为。非仙佛圣真,不能出入此众妙之门。
  修行人若能心不摇动,意不散乱,善以道心闭情欲,善以静养守精神,守真固本,修心养德,则主人公即会大解脱、大自在。虽七情阴鬼终日妄撩乱,六欲内魔每时设险阻,也不能窥见其缝隙。我之心门无形无象,豁然像宇宙一般宽广无涯,又何须有门户之关楗?
  以道治国,德化天下,人人皆有道德,无匪盗窃贼,无内忧外患,则天下必然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国泰民安,人民祥和幸福,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又何需关闭门户呢?若社会失去道德,人必滋生盗心,盗贼必然肆虐,虽有法规禁忌,贪污盗窃却屡见不鲜。即使壁墙高筑,铁质的防盗门、防盗网再坚固,也总有空隙可钻,更难防盗心之诈,这便是今之盗风难除的根本所在。孟子曰:“固国不以山谷之险。”以道德治国治身,就是“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的真义。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善结”者,就是以道用事,以无心而结,方可结其心。虽不用绳索捆绑,虽人不可见、不可测,但却能结天地之精神天下之人。空愁妄想,劳累身心,好象用绳结物一样,枉费精神,终归是幻化,皆非善结之行。
  “善结”者,能结象数理气之造化,能结治国之纲纪,能结圣贤之事业。结天地之精神者,就是凝聚天地之灵气,用之于修心养身,重塑性命,了性了命。结象数理气之造化者,便可知吉凶之变化,可明阴阳之变易。结国之纲纪者,就可以明兴废,可以辨存亡。结圣贤之事业者,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无形之绳约,天地不能改,鬼神不能移,纲纪不能乱,事业不能违。此皆是圣贤善以道德结天下事之妙。故曰“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关于善闭宜结之事,对常人而言,则是不闭而乱,不结则散,而圣人外缘悉绝,内念不生,完完全全,虽无绳约之束缚,无关楗之防范,但心中与天地相合,无缝隙可乘,弥缝甚固,所以其关其结,皆不可开不可解也。不仅是天理浑全,无懈可击,其数也是顺乎自然之道,不掺杂人为之伪,纯是一片天然,所以圣人治天下之事,虽无有形的绳索捆绑,但天下谁能解开它呢?
  圣人顺天行道,为天下众生谋利益,所思所行,皆合自然之理,这就是“结”之意。圣人既行大道,得天道之助,一往直前,善始善终,绝不半途而废,无人能有阻挡,这就是“不可解”之意。
  天下之人,空愁妄想,劳累身心,好象用绳结物一样,枉费精神,终归是幻化,皆非善结之行。世人凡心凡欲,昼结于想,夜结于梦,是非名利之结,紧锁心头,恩仇好恶之念,牢拴肺腑。前结未解,后结又续,终日竟夜,身心无一时不结,愈结愈多,无异于作茧自缚,自投罗网而永不能解脱。黄梁美梦之结,天下无一人可以解开,待到梦破之日,虚幻破灭,不可解亦解,只不过是又糊涂了一场而已。
  学道之人岂可不知:接物必以道,离道而求人求物者,就好象用绳索捆绑一样,终有一天总会不固而散。而以道接物者,虽千里之外,亦必应之,是故以道“善结”天下万物万事者,最牢固,也最长久。故曰“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上文所言之“善行”、“善言”、“善计”、“善闭”、“善结”,此五善之妙,名虽有五,但就其实质而言,就是圣人常善之“一”道。
  “人之初,性本善”。常善在人,本为固有之德,常善在物,就是自然之理。圣人以常善教人,就是以上德救人的心,圣人教人行忠孝,其意在于救人以性命。无论高低贵贱,美丑善恶,贤与不肖,圣人都是慈悲为怀,一视同仁,使人人各得其所。即使对那些不善者,同样以善相待,不鄙视,不遗弃,循循善诱,耐心德化。佛祖曾对肢解他四肢的歌利王不恨不弃,并表示成道后第一个先度他。由此可见,凡是有大德之人,都是胸襟宽广,气量超人的大智者,不计较个人得失,心中慈怀众生,不放弃任何一个人。圣人立三纲五常,使天下人明白天道秩序,教人树立公心,除去妄欲,恢复天理,而不致伤天害理,自造业障,而导致失却人身的恶果。此便是“常善救人,故无弃人”之真谛。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圣人以当然之理救民救物,教民顺应四时,救护万物,不使伤残。圣人无分别之心,爱护天下万物,视万物为己身。不贱石贵玉,视玉石为一体,故而从不害物,从不损物,从不弃物。那怕是滴水粒米,一石一草,皆善而待之,全备其性命。圣人燮(xiè)理阴阳,调和气数,扶正祛(qū)邪,使天地灾害不生,保寒燠(yù)之期不错,使万物各遂其性,各安其生。
  大德之圣人,他们虽隐密潜深,从不显山露水,但却时刻百般地护佑着众生,不使伤灾夭折人与万物的性命。他们以极大的付出和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千方百计地调节维持着自然生态的平衡,以换取人类万物的安宁。这便是圣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之义。
  “是谓袭明”,是说圣人不但善于救人与物之身,更重于救人物之心,视万物与己同体,视天下人与己同源同心。人物虽有不如己者,却毫无分别之心,绝无厌弃之意,故能常善救人救物之身心,以自己大德之明,教化人与物之明。而且又能“袭明”于天下后世,使“善救”之德绵延不断,无穷无尽,在不断的德化之下,使代代相继,物物相承。
  先圣有善救之德,后圣亦必善救之心,先圣之袭明,后世亦必袭明,以明袭明,以善袭善,辅翼于天下,造福于万世,这就是“袭明”之义。“袭”者,承袭、接续不断之义。“明”者,以德光使暗者转变为光明,使糊涂者变为聪明,使聪明者内藏而不外露,心性更加光明。圣人之德化于天下,使后世万民之心浑然止于至善之地,而百姓日用却不知。圣人以自己大德之光,点燃世人心中之灯,一人明,人人明,万物明,天下光明一片,这就是“袭明”之义。
  圣人德光普照天下的无比威力,是世人无法可知、无法理解的,也是有为之善德所不能比拟的。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凡举心动念,具备“十善”、“五德”者,即为“善人”。德就是真善,仅从德字结构上解析,德字是由双人旁、十、四、一、心等五部分组成,其意是要为众人(彳(chì)表示与行走有关)一心做到十种善行、四项原则。
  “十善心”即忠孝心、好善心、慈悲心、平等心、博爱心、教化心、忠恕心、和蔼心、忍耐心、勇猛心。”四项行为准则就是“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行。”有此十心四礼,仁义礼智信“五德”全在其中,只要持之以恒,修持不辍,德即可全,是谓大善。
  不立善心,不累善德,言行举止,徇私背道者,是谓“不善人”。有善德之人,都是心无私念,处处为他人、为众人着想,事事未有不推善于人者。不善之人,被善人之善言善行所感化,以善人为老师,使自己的“不善”化于“善”。圣人行善德教化天下,天下人皆师之以善。此即“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之义。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所谓“不善人”,即失道缺德、少德、损德,德性不完全之人。此类人所行不中不正,损性害命,自陷苦海而不能自拔。凡是真有善心之人,对于不善者皆怀慈悲之心,倍加爱护劝勉,惟恐其自甘于不善,故而小心戒鉴,耐心善化劝导,度化其心,帮助他由不善而归于善。君不见佛家师尊们常以“阿弥陀佛,善哉善哉”之语表达善心。这两句话一语双关,对那些为善者,是表达尊敬、赞扬、鼓励、学习之义;而对那些不善者,则是一种告诫、劝导、怜悯之义。
  常人都是自恃其才,自逞其能,见善者置之不理,不知奉为楷模;见不善者鄙弃之,不屑一顾,不知见贤思齐,见不贤内省的道理。
  修道之人应知,善恶虽有殊,而为己之师资则是一也。对大善者我师之为榜样,对不善者我戒鉴为资,这样无论人之善恶,都可以为我所用,有益于己之身心。对于善与恶,应当一视同仁,使善者更善,使不善者改恶从善,这才是真善者的正确的态度。人往往对善者亲近之,对不善者疏远之,甚至厌恶之,看起来也无可厚非。但对修真者而言,这种分别之心,仍然没有跳出“我”字圈中,还处于“四相”的束缚之中,故心不能如宇宙那样宽广,善德境界也难以升华。
  有善德之人,若只能独善其身,而不能兼善天下,那只不过是一己小善而已,若不能以善德教化不善者,甚至厌弃讨嫌,那就不是真善者。真善者必须怜悯天下不善者,并以其不善为资为师,此即“不善人,善人之资”之义。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贵其师,爱其资”,此乃“袭明”之要妙。一个人假若“不贵其师,不爱其资”,不能全善德,言行不合道德,不孝敬父母,不敬畏天地,不尊师重道,不以众人万物为师,就不能得天地众师之助,也不能得万物之辅。此谓之“不贵其师”。
  不尊师重道,不重德积德之徒,不能学道。修真之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修持必须有明师指导,才能节节应手,步步顺利。要穷理、尽性、了命,假若没有明师的教诲和指导,任你百般聪明,也难窥透其中玄奥,一纸之隔如隔千山。无明师指导,则理难尽义,性难明真,命难漏尽,修业很难达到上乘境界。
  重德、修德、有德是明师接引的关键所在。修真人必须尊敬天地师君亲。师乃再造性命之大恩人,其恩如同天地,不是父母,胜过父母。父母只给予今生肉身,师尊却能给予永生,故贵师、尊师、敬师是修真成功的根本保证。除尊显隐师尊之外,还要注重万事万物为师。万物皆有道性,德无常师。若不能掌握万物皆为师的奥妙,则性体能量不能凝聚,难以取得物质世界和隐态空间世界的帮助,难以采聚高维空间的道性物质能量。
  所谓“不爱其资”。“资”者,资助使用也。别人“不善”之行,可以证我之行,以人为鉴,对镜明心,心生忏悔,反思明心,此即是资我、助我之义。若以为别人的不善与我无关,反而嫌弃厌恶,不能以人为鉴,吸取教益,就是自弃其资,放弃其师。修真者贵其师,包括反面之师,无论何种逆境逆事,也无论是天考魔考,都是必修的课题,也是必须逾越的历程。这种逆境魔师的帮助,往往来得更深刻、更有益。但人心往往轻视反面教师的作用,喜顺不喜逆,忽视逆境的魔炼,甚至经不起考验而中途动摇,这种人看似聪明,实际上是“虽智大迷”的糊涂人。
  所谓“要妙”,就是袭明之义。贵其师,爱其资,不但在于明己,而且也在于明人,明了一切事物的辩证之理。以己之明,化人之不明,以人之明,化己之暗,做到事事明,时时明,物物明,明与明相袭相承。能如此深悟大道之妙,明此至善之旨,得此无穷之妙,就是得道之“要妙”。
  【本章说解】
  本章经旨,是说凡用后天识心为善者,虽也可称之为善,但不可谓之大善、至善、真善。前辈云:“有心为善不为德”。只有在无心状态下的“无为而为”,在神运情况下,性体才能造福一方,做大善事、大好事。诸如调整生态平衡,在自然灾害中救人济物,帮人解厄避凶,助人调治疾病,救度人心等等。在这种别人不知不晓的隐态状态下,做了善事别人也不能感谢,这才是真善大善,无往而不具其善。
  古有“大方无方,大用无用”之论。所谓“大方无方”者,就是不去不来,没有远近,不局于大小,无方无所,不囿于境域。“大用无用”者,就是无为状态下的性体之用,就是大道的神运或用神。大德之圣人,遇事致宜,因物处物,不显其妙,不见其迹,以一身而体天地之道,以一心而通万物之理。不待后天身心的操作运用,而开者无所不开,闭者无所不闭。从未计谋筹划,而当结者则无所不结,当解者则无所不解,一切皆在无形中自然完成,毫无后天造作的痕迹。此等妙处,推之于人,而人人无不宜;施之于物,而物物无不善。存之治己,亦有益于人;用之善人,亦在善己。故己之明与人之明,可明明相袭于无穷。人若能领悟此理,不溺入人欲之私,不用后天人心去造作,即可知所谓“大用无用”,则是无所不能用,无处不可用。堪与大方者,同其大方也。由此可知:经中所指出的“袭明”、“五善”,都是救人救物之要妙。
  “袭明”犹如“微明”,又可谓之“袭常”,亦即“知常曰明”之意。世人多不愿藏其明,救助一人,便生居功之心,好为人师,好逞其能。有道之人皆是藏而不露,不好为人师,不以善救于人而自名,也不以善利他人为资己。自己虽有大智,而浑然若愚,不自是自恃,无所分别,此乃行道者“袭明”之妙用。
  不彰扬自己“不可名”之名者,是谓之“袭明”。不分别可名之善与不善者,是谓之“要妙”。善行、善言、善计、善闭、善结、善救人、善救物,此七善者,都是圣人不可名之善德。善行者以不行为行,善言者以不言为言,善计、善闭、善结者,以不用为用。所以圣人救人救物,都是无心无行,以不救为救,没有任何救助的痕迹,常掩蔽而众莫能知,即使被救的人,或是受恩惠的人与物,也概不能知。圣人这种为天下人做了大善事而不被人知,即谓之“袭明”。
  “袭明”一词,顾名思义,就是承继佛光道烛的无尽光芒,在暗中向人间撒播光明,普惠人类万物,救度众生拔出苦海,走向光明,这是一切有道之人的共同心愿。
  世俗人之心,是以能见之善事为善,以有行迹、有作为之善为行善,以有名象可称者为善德,对于有道之人的不可见、无为无不为之大善,却一概不知。常人往往以善与不善作对比,故常以此善与彼不善而起好恶之心,这与圣人善救之妙,差之甚远。圣人顺天理而行,故无行迹,法时而后言,故无口过,万物万事之数摆在面前,不计算即可知。全德之人,对于人与万物,如母之待子,母子一体,虽纵之而不去。故圣人处事应物,无关而能闭,无绳而能索,一切都在自然中。
  对于修道人而言,混迹世俗,要在入世中学会出世,身在有为中,心在有为外,以无驭有,超然物外,即会得道之“要妙”。假若仍以后天用事,挟策以计,设关持绳以御物,那样行事,永难进入无为上乘之境。圣人视万物与我同体,视天下人与己同心,故常以善德救人辅物。这种以己之明,导人物之明;以己之心灯,点燃众生心中之灯;以己之德,化天下之愚。这既是那些显隐高真大德师尊们的真善实行,也是我等晚辈真修实证者的出发点与大目标。愿同修者共践之,共勉之!

三国时期,杨修在曹操手下任主簿,杨修极有才华,往往可以看出常人不能看出来的东西。但他却因为犯了爱炫耀自己这一做人大忌,从而招来了曹操的嫉恨,也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一次曹操命人给他的幕僚们送来一件礼物,上面写着“一合酥”。众人看了,均不解其意。也有一些善于处世之人虽然知道,却说不知道。杨修却恃才放旷,当着大伙说:“丞相让我们一人吃一口。”说罢,便打开盒子吃了一块,众人连忙向杨修请教,杨修说:“这上面不是明明白白地写着‘一人一口酥’吗?”众人恍然大悟,均夸杨修才智过人。可是,曹操本想玩一把深沉,却被杨修那么快就说破了,心中很是不悦。
还有一次,曹操命人给自己的花园修了一道门,修好以后,曹操领众人去看,一时之间大伙议论纷纷,唯有曹操不言不语,他取过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就离开了。
众人一时摸不着头脑,杨修又说:“这还不明白,门中加活不说是一个阔字吗?丞相嫌这个门修得太阔了,还不快把它改小一点。”后来,曹操听说门又改建了,一见正合自己的心意,十分高兴。可听说这是杨修的主意,曹操便没有说什么。
杨修的最后一次自我炫耀,是在曹操领兵与诸葛亮对阵之时,曹军急攻不下,且粮草又快用光。更糟糕的是,探马来报说马超、韩遂领西凉兵进攻曹军后方。曹操一时对进退犹豫不决,进吧,急切之间又难以取胜;退吧,又怕遭人耻笑。曹操坐在营中发愁,就着一只鸡肋喝着闷酒,这时,夏侯渊进来请问当晚的号令,曹操顺口说道:“鸡肋!”
夏侯渊领命而去,在营外碰见了杨修。当他听说当晚的口令是“鸡肋”时,便对夏侯渊说:“将军,我保证不出三日丞相一定会撤兵。你我还是赶快回营收拾行囊吧。”
夏侯渊问他何故,杨修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正如我们当前的形势,前进不会有什么结果,退兵又不太甘心,现在马超、韩遂起兵捣我后方,丞相何等英明之人,他肯定会认识到后方的重要性。因此,我保证三日内丞相必然下令退兵。
夏侯渊听杨修说得很有道理,便回营吩咐左右收拾行囊,准备退兵。
曹操由于心情烦闷,无心睡觉,便去巡视大营,他看到夏侯渊营内一片狼藉,众人都在收拾行囊,很是奇怪。他叫来夏侯渊问他在做什么。
夏侯渊如实做了回答。曹操一听,勃然大怒,喝道:“大胆匹夫,妄揣我意,惑我军心,实在可恶!”马上叫来左右将杨修推出辕门斩首示众。
可怜的杨修没有来得及申辩一句,便已成为刀下之鬼。而他也许至死都不明白,自己聪慧过人,怎么丞相一怒之下便要取他性命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他太爱炫耀自己,这使一直自视为天下英雄第一的曹操十分难以接受。
在生活中,我们所自鸣得意的事,也许正好是别人的痛处,这时他对我们的炫耀会有一种怀恨心理。这种怀恨进入到内心时就会对我们的不满进行反击!相反,我们越少刻意炫耀自己,越会获得越多的赞同和欣赏。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喜欢那些不自夸和谦逊的人。
春秋时,齐国有位智者叫隰斯弥。当时当权的大夫是田成子,颇有窃国之志。一次。田成子邀他谈话,两人一起登临高台浏览景色,东西北三面平野广阔,风光尽收眼底,唯南面是一片隰斯弥家的树林蓊蓊郁郁,挡住了他们的视线。隰斯弥在谈话结束后,立即叫家仆带上斧锯去砍树林。可是,刚砍了几棵,他又叫仆人停手。家人莫名其妙地望着他,问他为什么颠三倒四的?隰斯弥说:“田之野唯我家一片树林突兀而列,从田成子的表情看,他是不会高兴的,所以我回家来急急忙忙地想要砍掉。可是后来一转念,当时田成子并没有说过任何表示不满的话,相反倒十分笼络我。田成子是一个非常有心计的人,他正野心勃勃要谋取国位,很怕有比他高明的人看穿他的心思。在这种情况,我如果把树砍了,就表明了我有知微察著的能力,那就会使他对我产生戒心。所以不砍树,表明不知道他的心思,就算有小罪而可避害;而若砍了树,表明我能知人所不言,这个祸闯得可就太大啦!”
古人以为做一个真正明智的人,察有“好察之明”,又有“能察能不察之明”。就是在一群人中,唯有自己洞察了这件事的本质,而又偏偏不能把事实的真相说出来,于是装作不知,以免自己的智慧太过而遭不测。
苏格拉底告诉他的门徒一个圆滑处世方法:“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任何人知道了别人都不知道的事,难免会产生一种优越感,对于这种旁人不及的优点,喜欢大肆宣扬是一般人的特点,而低调的人会隐藏起来,总是显示别人没有的优点,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还可能遭到别人的嫉恨。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该是深藏不露。
然而,低调的人所具有的深藏不露并不是完全不显示自己的优势,每个人都需要进步和发展,在良性的竞争环境中,显示自己的实力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可是,每个人的自身素养、客观条件、机遇、努力程度都不大一样,有的人一帆风顺,有的人却举步维艰。所以低调的人在显示自己实力的时候会考虑一下周边的环境和别人的感受。但不管是哪种情况,对于一个低调的人来说,都不会喜形于色,因为他们懂得,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原文】

智者示愚,不显其心哉。

【译文】

有智慧的人显现愚钝,是不想暴露他的思想。

【释义】

处世是最需要聪明和智慧的,但聪明与智慧常常以糊涂的形式表现出来。郑板桥说:“聪明有大小之分,所谓小聪明大糊涂是真糊涂假智慧,而大聪明小糊涂乃假糊涂真智慧。所谓做人难得糊涂,正是大智慧隐藏于难得的糊涂之中。”

【事典】

美国总统威尔逊小时候与同龄孩子相比显得较为木讷,镇上很多人都喜欢跟他开玩笑逗他,或者戏弄他。

有一次,他的一个玩伴一手拿着一美元,一手拿着五美分,问小威尔逊会选择要哪一个。

“我要五美分。”威尔逊干脆地回答道。

小伙伴们不禁哈哈大笑起来:“他放着一美元不要,却要五美分。”有关威尔逊的这个笑话开始四处传播开来。

许多人在听了这个笑话后,不相信小威尔逊会如此呆傻,每天都有人用同样的方法纷纷试探他。

果然百试百中,每次小威尔逊都要五美分的,对一美元毫无兴趣。惹得人们在一片笑声中离开。

但是,他的数学老师不相信小威尔逊会如此呆傻,有一天,老师找到他,当面询问题:“小威尔逊,难道你连一美元和五美分都分不清大小吗?”

小威尔逊这时才说了真话:“我当然分得清,可是,如果要了一美元的话,就没有人愿意再来试了,我以后连五美分都拿不到了。”

选择一美元叫聪明,舍弃这种聪明虽然显得愚蠢,却是智商很高的聪明人很难做到的一种智慧,这就是聪明之人大多一事无成,而那些成功人物并非聪明绝顶之人的原因所在。

张作霖能文能武,文武双全,在一次文人墨客和附庸风雅之士出席的名流集会上,有几位日本浪人邀请张作霖即席赏赐墨宝。张作霖知道日本人是有意找事,但是面对这么多的人不好意思直接拒绝,只好让人拿来笔墨,在案桌上潇洒挥笔,写了一个“虎”字,然后落款“张作霖手黑”。

这几位日本浪人看着落款,不知其中蕴藏的玄机,不由得面面相觑。还是随从秘书低声细语地向张作霖指出了其中的纰漏:“大帅,您写的‘墨’字下少了个‘土’,‘手墨’写成‘手黑’了。”

张作霖提高嗓门,故意大声呵斥秘书:“我怎么不知道‘墨’字下面有个‘土’?因为这是日本人索取的东西,不能带土,这叫寸土不让!”张作霖的爱国热情立刻引起了人们的掌声,只有那几个日本浪人觉得很没有脸面,只好悻悻退场了。

【事典启悟】

聪明不是什么坏事,但如果运用不当反而会误事,使人失去许多宝贵的东西,如果我们以智止智,用智慧停止智计,通过实践把这种聪明转化为一种智慧,用智慧指导我们的行动,就会避免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悲剧。




不是很明白女人的心思 有没有解决的办法?
一个女孩你越关心她她越不把你当回事.我有个朋友追一个女孩5年,结果那女的鸟都不鸟他一眼.最让人不解的是她很烂交.就是这样也不鸟他一眼.我朋友是真心的.我也碰到同样的问题,我喜欢一... 一个女孩 你越关心她 她越不把你当回事. 我有个朋友追一个女孩5年,结果那女的鸟都不鸟他一眼.最让人不解...

一个不该喜欢我的男生给我写情书我该怎么办?
这样,男生的苦恼、挫折感可以在女生平和的心绪与同情的目光中找到安慰;而男生情感外露、粗扩、热烈而有...思无邪,交往对自然就会落落大方,其次,要广泛交往,避免个别接触,交往程度宜浅不宜深,广泛接触,利于我们...16岁那年离开了父母到了卫校,开始了独立生活,由于我初次在外生活,什么都不会,处处需要别人的照顾,他...

鞋柜里永远会有一双百搭、轻便、舒适,小白鞋过时了?
高筒靴要显的大长腿,小仙女在色调上最好是穿深色系的。例如灰黑色、咖色等,由于深棕色会在视觉效果上具有收拢腿形的实际效果,粗腿的小公举尽量不要穿浅色系的或是对比度高的色调,那般只能使你腿更粗。与此同时在搭配服装层面,皮靴的搭配最好是挑选短装的长裙,不用纹路繁杂,会将下身视觉效果...

宝宝是2013年阴历6月13早上7点06生的算一下看看宝宝缺...
含义:资性英敏,有奇特的才智,唯性情不平衡而偏重于一方,言语多少有点棱角柔中带硬,性格刚毅,与外人打交道缺谦虚。培养谦虚品性,修身涵养,以其英俊之才,自有望成大业。地格20的解析:地格数又称前运,影响人中年(36岁)以前的活动力。(屋下藏金)非业破运,灾难重重,进退维谷,万事难成。

鞋子选不对、穿搭全作废,你对鞋子的穿搭知识了解多少呢?
显大长腿很重要穿鞋针对身材比例的出现也有着较大的功效,身材比例不这么好的小短腿妹纸们,一定要记牢尽可能选用低帮的鞋子,外露脚裸提高大长腿,少话也可以视觉效果增加个3厘米。外露一部分脚面的鞋子显高显大长腿的作用更为突出,但充分考虑气温缘故,或是酌情考虑挑选鞋跟的相对高度吧!鞋底别太厚...

含有 不 的成语
比喻才干不外露不露圭角《礼记·儒行》“毁方而瓦合”汉郑玄注:“去己之大圭角,下与众小人合也。...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原指莲茎直而无分枝蔓生,后用以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

岑巩县19399612866: 大智若愚的意思 -
其郑更年: 大智若愚,意为表面上不露机锋,装作很傻的样子,可是胸中自有大智慧.有人认为它是一种策略,故意藏而不露.

岑巩县19399612866: “大拙至美”是什么意思? -
其郑更年: 估计是化用老子《道德经》中“大智若愚”,指真正美的人或事物,从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往往是笨拙. 意思就是有大智大慧大觉大悟大美的人或事物往往不外露,外表上好像很愚呆和笨拙.事实上,这既是一种至高的审美境界,又是思想境界,也是人生大谋略. 《道德经》之四十五章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岑巩县19399612866: 大智若愚的愚是什么意思、愚在里面是贬义还是褒义? -
其郑更年: 某些才智出众的人不露锋芒,看来好象愚笨. 愚在这当然是贬义词了

岑巩县19399612866: 才智出众,不露锋芒 什么意思? -
其郑更年: 就是各方面都很优秀,却为人很低调,不争出风头,因为枪打出头鸟,谦虚一点,可以保全自身的安全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是比较厉害的大人才能运用上的能力.

岑巩县19399612866: “大智弱愚”是什么意思? -
其郑更年: 字面意思就是有大智慧但是有时“弱智”. 衍生的意思 若:好像.才智出众的人在处理很多日常事情上显得很傻,很吃亏,但是在事关他的根本大事上却做的很出色,很成功.一般指一个人 有时候很简单的问题想不到或者想错的时候 会用到这话 意思指 “你这个人平时那么聪明,怎么会想不到这个啊?”

岑巩县19399612866: 聪明不外露,是种什么表现? -
其郑更年: 低调的表现

岑巩县19399612866: 女诫女训全文及译文
其郑更年: 《女诫》原文及译文女诫全文如下:鄙人愚暗,受性不敏,蒙先君之余宠,赖母师之... 婆婆吩咐的事违背道理,妇人明知是不对的,也要顺着婆婆的意思去做.不可以与婆...

岑巩县19399612866: 文言文《东方朔自荐书》翻译 -
其郑更年: 武帝即位初年,征召天下贤良方正和有文学才能的人.各地士人、儒生纷纷上书应聘.东方朔也给汉武帝上书,上书用了三千片竹简,两个人才扛得起,武帝读了二个月才读完.在自我推荐书中,他说:「我东方朔少年时就失去了父母,依靠兄...

岑巩县19399612866: 炫耀的意思是什么 -
其郑更年: 基本解释1. [bright;shining]∶光耀的样子 牛尾炬火光明炫耀.——《史记·田单传》旌旗炫耀.——《广东军务记》2. [bravery]∶华丽奢侈 去炫耀,除雕琢.——《盐铁论》3. [show off]∶夸耀 想炫耀他的新轿车

岑巩县19399612866: "中庸之道"指的是什么? -
其郑更年:[答案] 什么是中庸之道 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这一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其主题思想、理论基础、具体内容、主要原则、检验标准、知行方法、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