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宋代会出现冗官冗兵,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作者&投稿:人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宋朝会出现冗兵,冗官,冗费的现象?~

宋代建立国家政治制度的出发点就是为了防止发生在唐朝的藩镇割据现象,所以宋太祖赵匡胤建立政权后,着手进行政治改革,主要表现在内部的分权和外部的收权上。 1.对内分权,即分割宰相的权利,设立参知政事、枢密院、审刑院和计相(即分管户部、度支和盐铁的三司使),并且为了防止官员之间的舞弊现象,实行官、职、差分离制度,即一个职位往往需要两三个官员协同才能应付。 2.对外收权,为了防止藩镇割据形成的一些可能,在地方设立“漕宪帅仓”,分管地方的漕运、牢狱、军事和常平,把地方财政牢牢控制在中央的手中,并且实行兵将分离制度,“将无常师,兵无常帅”,还有为了中央的稳定,将禁军驻扎在京师,然后按厢军、乡兵、藩兵的顺序分别驻守地方。 通过上述措施,后果可想而知了,导致宋代官僚机构膨胀严重,官员严重超员,在建国初期弊端还没有显露出来,到了中后期,随着外族的入侵,弊端暴露无遗,出现冗兵 冗官 冗费,即官员超员,兵员超员,导致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冗兵,冗官,冗费中的冗都是"多余的"
冗兵:多余的士兵(闲散无事的军队)
冗官:多余的官员(无专职而备执行临时使命的官吏)
冗费:多余的费用(无用的滥费)

宋官僚机构中的怪事之一是本官常常不管本职事务,“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不与朝政,侍郎、给事不领有职,左右谏议无言责,而起居郎、起居舍人不执记笔之事,……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七八。”究其原因,封府才是实际职务,前两项为空头衔,而这样的高官充斥中央和地方政权机构。
宋朝有识之士很早就看出了机构臃肿、用人太滥的弊端。叶适说“自古滥官,未有如此之多”,宋祁则说,“州县不广于前,而官五倍于旧”。
臃肿是溃烂的开始,宋朝官场十分腐败,效率很低。照理说宋朝涌现的人才数量不少但其效能不是被埋没,便是在官僚机构中被销蚀。由于吏治腐败和人才政策的失误,使宋王朝积贫积弱,显示出封建王朝末路的本色。

一、形成原因

1、宋代为防止出现唐代“繁镇割据”局面,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同时由于大兴科举、采用恩荫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导致官员多贪恋权位,行政效率低下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各级官员缺乏进取心,

2、臃肿是溃烂的开始,宋朝官场十分腐败,效率很低,大量募兵、养兵,却忽视军队训练和将领选拔,扩编后的军队素质低下,临阵多败,而军队将领调动频繁,导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形成积弱局面,导致冗兵。

3、冗官、冗兵造成国用大增,辽和西夏以及后期的金又要大量银绢,入不敷出,形成积贫局面。

二、宋朝的政治体制

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加强中央集权,在职官制度上,中央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治)抑武(官)。

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中枢官制是中央集权的轴心,官称和实职的分离,使朝廷内外大批官员无所事事,三省六部多有更迭,握有最高行政权者是“宰执”。

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据和威胁皇权的种种因素。为了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种人的专权独裁,宋朝廷制订出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财权、司法权等各种制度。

可以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是从宋代逐步发展的。

扩展资料

宋代入仕途径

一、科举

宋朝制度,礼部贡举设进士及诸科。诸科包括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乡贡,“诸州判官试进士,录事参军试诸科,不通经义,则别选官考核,而判官监之”。合格者“第其甲乙”,监官、试官署名其下,然后举送。礼部试后有廷试(殿试)。

宋朝科举考试,制度日趋严密,不受门第影响,较少请托,录取名额又较多,向社会各阶层士子开放。

二、允许士人自荐的“制举”制度

“制举”又称制科,习称大科或贤良。制科非常选,必待皇帝下诏才举行。具体科目和举罢时间均不固定,屡有变动。应试人的资格,初无限制,现任官员和一般士人均可应考,并准自荐。

后限制逐渐增多,自荐改为要公卿推荐;布衣要经过地方官审查;御试前又加“阁试”(试场在秘阁,及格为“过阁”)。

御试即殿试,内容要求更严(试策一道,三千字以上,当日完成),考试成绩分五等,上二等向来不授人,第三等与进士科第一名相当。有官人均升转或蒙拔擢。制科非常选,但它给士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入仕机会。

三、照顾高级官吏子弟的荫补制度

宋朝对官吏子弟的照顾,另有荫补制度,荫补的范围比前朝扩大。高级官吏,文臣自太师至开府仪同三司,可荫子、孙、期亲、大功以下及异姓亲,而且可以荫及门客;武臣自枢密使至观察使、通侍大夫,可荫子、孙、期亲、大功以下及异姓亲。

遇国家大礼,臣僚亦可荫补。一般官吏可荫及子孙,宰相、执政则可荫“本宗、异姓、门客、医人各一人”。宋朝优待大臣的这些作法,对巩固统治阶级队伍固然有一定益处,但也是促成宋代官吏冗滥的原因之一。



宋太祖赵匡胤采纳了宰相赵普的建议,从“权”、“钱”、“兵”三方面加强中央集权,使文臣担任州郡长官,削弱宰相,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虽基本解决了地方分权雨中央集权的矛盾,但却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 ,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这个问题要从宋太祖赵匡胤说起了,众所周知赵匡胤是后的周将领在征讨途中假装酒醉被手下的人黄袍加身当的上了皇帝。当然了,在他当了皇帝后也怕这样的情况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宋朝在官员制度和军队管理方面和别的朝代不同。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方面本可以一个人担当的职务却要用好几个人从而分散官员的权力,从而,导致了冗官。
军队方面也是害怕手下将领们取而代之但又不能裁撤掉军队所以只能曾加皇宫的近卫军,以牵制一些将领。因而,宋朝皇宫里的近卫军数量是历朝历代皇宫近卫军数量的几倍,这样就导致了冗兵。

冗官:为削弱官员的权力,集中环圈,分散官权;科举:皇帝任意给予平民恩惠。
冗兵:疏于训练;守内虚外;兵将分离。

宋代建立国家政治制度的出发点就是为了防止发生在唐朝的藩镇割据现象,所以宋太祖赵匡胤建立政权后,着手进行政治改革,主要表现在内部的分权和外部的收权上。
1.对内分权,即分割宰相的权利,设立参知政事、枢密院、审刑院和计相(即分管户部、度支和盐铁的三司使),并且为了防止官员之间的舞弊现象,实行官、职、差分离制度,即一个职位往往需要两三个官员协同才能应付。
2.对外收权。为了防止藩镇割据形成的一些可能,在地方设立“漕宪帅仓”,分管地方的漕运、牢狱、军事和常平,把地方财政牢牢控制在中央的手中,并且实行兵将分离制度,“将无常师,兵无常帅”,还有为了中央的稳定,将禁军驻扎在京师,然后按厢军、乡兵、藩兵的顺序分别驻守地方。
通过上述措施结果导致宋代官僚机构膨胀严重,官员严重超员,在建国初期弊端还没有显露出来,到了中后期,随着外族的入侵,弊端暴露无遗,出现冗兵、冗官、冗费,即官员超员,兵员超员,导致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宋代科举制的特点和影响
2、影响:宋代官僚政治的显著特点,是官僚机构的膨胀和官吏素质的低劣,即通常史家所称的官冗现象。官冗的产生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科举制度的一些特定措施,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先是宋代科举录取名额的盲目扩大,助长了冗官的出现。两宋科举录取名额究竟有多少,目前尚无确切数字。根据张希清统计和...

“三冗”给北宋王朝带来了什么后果?
导致北宋对辽国、西夏等对外军事颓势,败战求和。2、冗官:各级之间虽然形成了一定的相互牵制,但是文官制度的行政效率明显下降,巨大的官俸支出也造成财政负担。3、冗费:增大了国家行政成本。人增加了,费用也就增加了。唐代府兵制在宋代不再实行,改为招募。这样扩充了兵源,但也相应增加了成本。

宋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首先一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基础,促进了宋代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北宋皇帝扩大科举人数为贫民子弟进入仕途提供了机会,但是,由于重文轻武的政策,使得出现了冗官,冗员,冗费,的三冗局面,使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军队战斗力下降。

北宋中期的改革 (速度)
1、问题:三冗问题—冗官、冗兵、冗费 影响:加重了财政负担,降低了政府办事效率,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导致北宋中期出现积贫积弱。2、对策:先是范仲淹进行了庆历变法,主要改革吏治。后来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又主持一场全面的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现象。结果:但由于保守派官僚的反对,在宋神宗死...

严重处于内忧外患的南宋,为何经济还是很发达?
而特别的是她的社会经济十分发达,但在里史上却留下“积贫积弱”的称号,难道宋朝的综合国力真的很差劲吗?其实并非如此,积贫积弱在一定程度上并不等于宋朝的社会经济不好或者国家实力一蹶不振。一、积贫的原因所谓积贫,指国家财政入不敷出(支出大于收入)。这种情况主要与“冗官、冗兵、冗费”三冗...

宋朝在多次战争中为什么屡遭失利
二、冗官冗军 北宋时期的官员对比唐朝的情况,感慨地说“今地不广于前,而官僚数倍于唐”。军队上也是如此,军队数量庞大,但招纳的都是流民、罪犯,军队战斗力低。宋太宗时期,北宋全国登基在册的兵丁约有140多万,但对外战争基本上是一败涂地。到了宋徽宗时,宋朝名义上还有百万大军,但吃空饷的...

北宋变法失败问题。
熙宁变法之背景: 北宋神宗年间,冗兵、冗官及冗费问题困扰朝廷,王安石针对时弊,提出变法,其背景如下: 政治积弱:宋代推行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政策出现流弊,令 *** 机关重床叠架,事权分散,行政效率低降,政治积弱。 经济积贫:宋代集权政策令宋代冗官冗吏极多,虚耗国帑,而恩荫、赏赐、祭祀等花又大,...

比较宋明清三代的中央制度
4. 职掌重复: 宋代中央 *** 各部门的职掌不明确,往往互相重复,如铨选官吏本是吏部的职责,但宋代另有考课院主其事。行政机关重复,造成冗官冗员增加。 (三) 内阁制对明代政治之影响: 1. 形成专制统治: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而建立个人绝对权威。内阁后来虽有票拟批答、起草诏令、与议、立法、用...

官员冗滥问题宋朝严重还是明朝、清朝严重?
说实话,还是宋朝严重一点,宋的冗官从建国后就有了,而且直接影响了国运,因为他导致文人地位变态的提升而武将地位变态的下降(如狄青)而有明一代,冗官多在后期而且万历时期甚至有的长年无人做官,而且明好杀大臣,请又歧视大臣。根据历史发展角度来看,还是宋的严重 ...

宋代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1. 经济上:宋代经济超过了唐代的繁荣,以《清明上河图》为证,但国家财政却面临困境,入不敷出。2. 社会结构:宋代仕族年度彻底瓦解,成为了“学而优则仕”的文人理想国度。3. 政治上:宋代政治出现冗官冗员,官制繁缛,导致人浮于事。4. 思想上:宋代开始重视理性,喜欢议论,文人指点江山,这是一...

景德镇市13037493193: 导致北宋中期三冗两积局面最主要因素 -
周侨清热:[答案] 1政治上,官吏升降制度不明,官僚子弟大多可以有恩萌特权.导致了冗官.2军事上,重文轻武,军队将领大多没有实际作战经验,士兵大多没有正规训练,素质差,又加上兵源多,导致了冗兵.3经济上,宋朝优待文官,除正常俸禄外,还有...

景德镇市13037493193: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为什么会造成冗官冗兵冗费 -
周侨清热: 冗官冗兵冗费 ① “分化事权”为防止文官武将专权,结果形成冗官. ②募兵、养兵造成兵员剧增,扩编后的军队素质低下,临阵多败,形成积弱局面.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③冗官、冗兵造成国用大增,辽和西夏又要大量银绢,入不敷出,形成积贫局面.

景德镇市13037493193: 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原因 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 -
周侨清热:[选项]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景德镇市13037493193: 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为什么会造成“三冗”?
周侨清热: 所谓“三冗”?北宋宋祁在上疏中说:“天下有定官,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多而无数,三冗也.”(20)也有人认为,三冗指冗兵、...

景德镇市13037493193: 北宋面临的突出社会问题是什么? -
周侨清热:[答案] 【1】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2】农民负担不断加剧. 【3】科举录取人数激增,导致冗官现象. 【4】大量募兵导致冗兵现象. 【5】冗官、冗兵导致的冗费,以及付给少数民族政权的“岁币”,使政府财政压力不断增大.

景德镇市13037493193: 宋朝的土地兼并为何北宋不抑止土地兼并,而汉唐却抑制土地兼并?
周侨清热: 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即我们经常所说的“积贫”,其主要原因是北宋时期的“三冗”局面,即“冗官、冗兵、冗费”,而三冗局面的形成原因在于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措施.所以土地兼并现象不严重历朝历代都有出台政策限制,可是根本不可能限制得了 土地兼并是封建国家分裂的根源.如果要维持帝国的统一,就必须防止或限制土地兼并,可惜从古至今,没有哪一个封建帝国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土地兼并本身就是封建社会的一大特点,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就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它与封建社会共始终,在封建社会是根本无法消除的. 但在少数时期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发展速度的,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盛世

景德镇市13037493193: 北宋中期的三冗问题及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
周侨清热:[答案] 何谓“三冗”?北宋宋祁在上疏中说:“天下有定官,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多而无数,三冗也.”(20)也有人认为,三冗指冗兵、冗官、冗费.不管怎么说,冗官、冗兵、冗僧道,自然就产生冗费.“三冗”问题...

景德镇市13037493193: 为什么宋朝经济繁荣却被称“积贫积弱”? -
周侨清热: 原因:1. 政治策略,重文轻武所造成.2. 文化底蕴,宋代的文化较为侧重,同时证明重文轻武.3. 帝王心术,担心黄袍加身重演,限制武力发展.4. 世界格局,当时的情势所造就,晚唐的动乱属于历史原因.所以说,虽然经济文化及其昌盛,但是没有一个好的武力保证终究是绵阳,还有中国历史都是北方统一南方.综上所述,极弱是实际但是贫说不上,按照历史资料来说宋代的经济要强于盛唐.

景德镇市13037493193: 三冗局面则样形成的? 急! -
周侨清热: 你说的这个应该是北宋时期的“三冗”(冗兵冗官冗费)吧.“三冗”局面出现的原因很多,但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为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而采取诸多措施导致的恶果.为了保证中央的绝对权力,就要对地方的权力进行削夺,为了避免直接削夺带来的矛盾,北宋政府采取了增加办事环节、增加官僚职位的方法以实现权力制衡.这样的结果是地方上十羊九牧,增大了国家行政成本.人增加了,费用也就增加了.唐代府兵制在宋代不再实行,改为招募.这样扩充了兵源,但也相应增加了成本.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